期刊文献+
共找到7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PS数据揭示的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地区现今应变特征及其动力学机制
1
作者 韦少港 徐锡伟 +2 位作者 武艳强 梁诗明 罗佳宏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14-1128,共15页
喜马拉雅东构造结位于印度与欧亚板块碰撞的前缘,是地壳缩短和构造旋转变形十分强烈的部位。本文收集东构造结及其周边区域大范围、长时段的最新GPS速度场资料,采用“二维张力样条”方法计算获得区域构造应变场,研究其现今地壳运动与构... 喜马拉雅东构造结位于印度与欧亚板块碰撞的前缘,是地壳缩短和构造旋转变形十分强烈的部位。本文收集东构造结及其周边区域大范围、长时段的最新GPS速度场资料,采用“二维张力样条”方法计算获得区域构造应变场,研究其现今地壳运动与构造变形特征。结果显示,高应变率区集中在喜马拉雅主逆冲断裂、实皆-阿帕龙断裂、鲜水河-小江断裂、东构造结的环形地区和印度东北部及缅甸西部的巴坎-若开山脉地区,而在跨嘉黎断裂和红河断裂区域并无显著的应变。区域最大剪切应变率主要沿着实皆-阿帕龙断裂、鲜水河-小江断裂等构造带分布,区域最大面压缩率发生在阿萨姆东北部一带(N28°~29°、E95.5°~96.5°),最高量值为151.8×10^(-9)a^(-1);反映喜马拉雅东构造结的最强变形核心部位已经由南迦巴瓦峰地区向其东南方向发生了转移,移至位于阿萨姆东北部地区的喜马拉雅主边界逆冲断裂与阿帕龙断裂的交汇处。综合分析认为,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地区在印度板块强烈的楔入挤压作用下,大陆变形以地壳增厚为主,深部以黏塑性为特征的下地壳和上地幔物质的流动驱动着上覆脆性上地壳地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东构造结 gps 现今地壳形变 构造应变场 动力学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地区GPS地壳应变能密度变化率场及其构造运动分析 被引量:32
2
作者 许才军 董立祥 +2 位作者 施闯 李延兴 胡新康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97-506,共10页
利用GAMIT软件将华北地区GPS地壳形变监测网 1 995、1 996及 1 999年 3期观测数据同全球IGS跟踪站资料进行了统一处理 ,并采用基线向量单天解及其全协方差矩阵和武汉大学PowerAdjVer3 .0软件在ITRF97框架下进行了GPS网整体平差 ,得出了... 利用GAMIT软件将华北地区GPS地壳形变监测网 1 995、1 996及 1 999年 3期观测数据同全球IGS跟踪站资料进行了统一处理 ,并采用基线向量单天解及其全协方差矩阵和武汉大学PowerAdjVer3 .0软件在ITRF97框架下进行了GPS网整体平差 ,得出了相对于欧亚板块的水平运动速度场 ;进一步利用GPS速度场计算华北地区GPS地壳应变率场及应变能密度变化率场 .GPS结果表明 :华北地区现以 (3— 1 2mm/a)± 3 .4mm/a速度相对于稳定的欧亚板块向东或东南方向运动 ;唐山—河间—磁县是一个压缩活动边界 ,大同—太原则是一拉张活动边界 ,呈略带右旋的拉张运动 ;北京—天津—渤海湾地区 ,以及邢台地区是高剪应变率地区 ;张家口—北京—天津—渤海湾地区 ,以及济南地区是高应变能密度变化率地区 ,地壳积累能量高 ,且渤海湾地区处于面膨胀变化率正、负值过渡带 ,那里可能存在与地震危险性有关的应变能积累背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地壳形变 应变能密度变化率 地震 华北地区 全球定位系统 地质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种GPS数据研究福建及其邻近海域1994-1997年地壳水平运动 被引量:30
3
作者 周硕愚 吴云 +6 位作者 秦小军 帅平 施顺英 邓干金 周昕 刘序俨 林继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471-479,共9页
为研究中国大陆东南部的边缘海动力学,基于中国大陆和福建区域的GPS观测网 以及环绕中国大陆的IGS(International GPS Service)跟踪站在1994—1997年间的测量数据, 建立块体运动和块内变形两... 为研究中国大陆东南部的边缘海动力学,基于中国大陆和福建区域的GPS观测网 以及环绕中国大陆的IGS(International GPS Service)跟踪站在1994—1997年间的测量数据, 建立块体运动和块内变形两种力学模型,研究了福建及其邻近海域现今地壳水平运动速度场 和应变率场.结果表明:无论在中国大陆还是在中国大陆周边框架内,或相对于台湾而言,福 建及其邻近海域均整体地向着东南或东偏南方向,即指向海洋的方向作水平运动.运动平均 速率为11.2±3.0mm/a(福建网)或14.0±4.0mm/a(全国网).然而在福建区域内还存在着 一种由海洋指向大陆内部的北西向运动,其运动平均速率为 3.0± 2.6mm/ a.区域应变率场 主压应变方位为NW(NWW)-SE(SEE).印度板块对欧亚板块的碰撞通过中国大陆内部各 块体间的侧向传递和菲律宾海板块对台湾(欧亚大陆东南沿)的仰冲与挤压,同时作用到福建 及其邻近海域。此种联合作用现今仍在继续进行中,前者的影响比后者更强烈,但前者形成的 速率场均匀,而后者不均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力学模型 地壳运动 水平速度场 板块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PS初步结果揭示的中国大陆水平应变场与构造变形 被引量:199
4
作者 江在森 马宗晋 +2 位作者 张希 王琪 王双绪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52-358,共7页
根据中国大陆不同来源的多个GPS区域监测网 1991~ 1999年间的观测资料和“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基本网 1998~ 2 0 0 0年的观测资料 ,联合处理得到中国大陆地壳水平运动速度场结果 ,通过最小二乘配置法建立中国大陆水平运动速度场模... 根据中国大陆不同来源的多个GPS区域监测网 1991~ 1999年间的观测资料和“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基本网 1998~ 2 0 0 0年的观测资料 ,联合处理得到中国大陆地壳水平运动速度场结果 ,通过最小二乘配置法建立中国大陆水平运动速度场模型 ,获得了基于连续介质假设的中国大陆水平应变场 (或称为视应变场 )初步结果 .分析了水平运动、应变场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强震的关系 ,并简要分析了 2 0 0 1年 11月 14日昆仑山口西 8.1级大地震的区域构造变形背景 .结果表明 :中国大陆中西部构造变形强烈 ,应变速率值高 ,又以青藏块体及其边缘和新疆西部最为显著 .除川滇、新疆西部外 ,大部分地区的近东西向断裂存在左旋剪切变形 ,近南北向的断裂存在右旋剪切变形 .而东部地区构造变形相对较弱 .强震通常发生在剪切应变率的高值区及其边缘 ,尤其是与构造变形背景相一致的剪应变率高值区 .昆仑山口西 8.1级地震发生在最显著的东西向左旋剪切应变率高值区 ,从该区域的应变状态分析 ,具备近东西向断裂产生巨型走滑破裂错动的构造变形背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水平应变场 构造变形 地震 中国大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PS地壳形变监测网应变解算方法与程序设计 被引量:9
5
作者 孟国杰 申旭辉 +2 位作者 伍吉仓 沈云中 张秋文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70-74,共5页
分析了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和大地坐标系内解算应变的方法及其特点,并以Matlab为开发平台,研制出一套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和大地坐标系中解算应变的程序GPSstrain。利用GPS监测网测站位移(速率),该程序能够解算剪切应变(γ1、γ2)、面应变、... 分析了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和大地坐标系内解算应变的方法及其特点,并以Matlab为开发平台,研制出一套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和大地坐标系中解算应变的程序GPSstrain。利用GPS监测网测站位移(速率),该程序能够解算剪切应变(γ1、γ2)、面应变、块体旋转、主应变及其方向、最大剪切应变及其方向,同时也可解算出这些应变分量的误差。另外该程序还具有高斯投影解算功能,根据各测站坐标能够自动形成所有的Delaunay三角形,并以图形方式显示。最后以实际算例给出了该解算程序的部分结果,并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地壳形变 应变场分析 应变解算方法 程序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GPS分析天山现今地壳变形与应变率场 被引量:13
6
作者 王伟 杨少敏 +4 位作者 谭凯 赵斌 黄勇 张彩红 王迪晋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5-80,共6页
基于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1999-2013年和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2009-2013年的GPS区域网观测资料,并结合境外天山、帕米尔等地区公开发布的速度场结果,获取整个天山及邻区较为完整的地壳运动图像以及应变率场分布特征。初步结果表明:... 基于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1999-2013年和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2009-2013年的GPS区域网观测资料,并结合境外天山、帕米尔等地区公开发布的速度场结果,获取整个天山及邻区较为完整的地壳运动图像以及应变率场分布特征。初步结果表明:1)天山地区现今应变率场分布的整体特征与该地区长期的地质构造背景具有一定的继承关系,天山以近南北向挤压缩短变形为主要特征,主压应变率由其西段(77°E附近)的约45×10-9/a,逐渐降至东段(86°E附近)的约10×10-9/a;2)天山西南部的帕米尔高原北缘逆冲断裂带及其北侧的阿莱山脉附近为面压缩区,主压应变率约为(50-60)×10-9/a,面膨胀率约为(40-50)×10-9/a,与已有GPS剖面观测到的该区域(10-15)mm/a的地壳缩短速率十分一致;3)与塔里木盆地相邻的帕米尔高原东部地区(38°N附近),其现今地壳活动、应变率场分布与该地区目前处于拉张的地震、地质构造背景有很好的一致性,主应变率和面膨胀率显示存在一定程度的拉张变形,拉张应变率约为(10-20)×10-9/a,方向为近东西向;4)最大剪应变率结果显示天山地区存在一定程度的剪切变形,最大剪应变率高值区对应于西南天山的帕米尔北缘逆冲断裂带附近,幅度最大值约为40×10-9/a;5)另一最大剪应变率高值区位于天山西部(78°E附近),幅度约为30×10-9/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 gps 地壳运动 速度场 应变率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今地壳运动GPS速度场的连续变形分析 被引量:31
7
作者 杨少敏 王琪 游新兆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28-138,共11页
利用中国大陆以及蒙古、缅甸、印度、尼泊尔和喜马拉雅等周边地区多年的GPS观测资料, 基于连续介质假设, 采用双三次样条函数模拟方法, 给出中国大陆整体水平位移速度,拟合精度优于3 mm/a, 获得了中国大陆的水平应变率场, 并分析了中国... 利用中国大陆以及蒙古、缅甸、印度、尼泊尔和喜马拉雅等周边地区多年的GPS观测资料, 基于连续介质假设, 采用双三次样条函数模拟方法, 给出中国大陆整体水平位移速度,拟合精度优于3 mm/a, 获得了中国大陆的水平应变率场, 并分析了中国大陆现今构造变形、水平应变率场的空间分布特征. 结果表明: 对大范围、密集的GPS速度场的连续变形分析,既能揭示中国大陆现今构造变形的总体特征, 又能显示局部地区现今的构造活动特征. 总体上, 中国大陆构造的水平变形强度和变形速度在南北地震带产生突变, 呈西强东弱、南强北弱态势. 而昆仑山地块中部、鲜水河断裂带和云南中部地区, 其应变速率最大, 速度变化最快; 阿尔金断裂带现今处于其构造活动的平静期, 中天山东部地区具有拉张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构造变形 水平应变率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GPS观测看华北地区的形变场演化 被引量:25
8
作者 张跃刚 帅平 +2 位作者 胡新康 刁桂苓 王勤彩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6-41,共6页
利用1992、1995、1996、2001年的GPS观测资料研究了华北地区形变场的动态演化。华北地区的形变场服从中国大陆板块的整体应力应变场,但也有动态起伏。从主应变场看,1992~1995年,整个华北地区主应变场的方向比较一致,即主压应变方向... 利用1992、1995、1996、2001年的GPS观测资料研究了华北地区形变场的动态演化。华北地区的形变场服从中国大陆板块的整体应力应变场,但也有动态起伏。从主应变场看,1992~1995年,整个华北地区主应变场的方向比较一致,即主压应变方向为NEE—SWW,主张应变方向为NNW—SSE,应变量东部大于西部;但1995~l996年则相反,西部应变量大于东部,而且应变场方向也发生了明显的偏转,西部主压应变方向为NNE—SSW,而东南部地区为NEE—SWW;到1996~2001年西部地区主压应变叉恢复到NEE向,整个华北地区应变量也趋于平衡。比特GPS观测与蟊源机制锯给卅的华北地区的应力应变场可以看出,其主应力方向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地区 gps测量 震源机制解 形变场 动态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地区GPS监测网建设、地壳水平运动与应力场及地震活动性的关系 被引量:24
9
作者 李延兴 胡新康 +3 位作者 赵承坤 王敏 郭良迁 徐菊生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16-125,共10页
简要地介绍了华北地区、特别是首都圈GPS地震监测网的布设、观测、数据处理方案和监测精度等,较详细地分析了地壳水平形变与构造运动、应力场变化以及地震活动性的关系。分析表明:GPS测量的精度达到了10-9量级,华北地区地... 简要地介绍了华北地区、特别是首都圈GPS地震监测网的布设、观测、数据处理方案和监测精度等,较详细地分析了地壳水平形变与构造运动、应力场变化以及地震活动性的关系。分析表明:GPS测量的精度达到了10-9量级,华北地区地壳水平形变年速率约为4~5mm,地壳的水平运动是区域应力场的直接反映,监测地壳水平运动的时序变化可以研究应力场的变化、分析地震活动趋势、判定地震的孕育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地区 gps 监测网 地壳运动 应力场 地震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网GPS观测得到的2008年汶川M_S8.0地震前的地壳水平运动 被引量:13
10
作者 顾国华 王武星 +1 位作者 徐岳仁 李文军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97-605,共9页
2008年5月12日汶川(31.0°N,103.4°E)MS8.0大地震发生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区域网GPS观测站相当密集的地区.1000个站的GPS非连续观测区域网分别在1999,2001,2004年和2007年作了4次观测.震前区域网GPS观测站得到的水平位移表... 2008年5月12日汶川(31.0°N,103.4°E)MS8.0大地震发生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区域网GPS观测站相当密集的地区.1000个站的GPS非连续观测区域网分别在1999,2001,2004年和2007年作了4次观测.震前区域网GPS观测站得到的水平位移表明,汶川大地震主要力源是印度板块向北对中国大陆的挤压,但同时也受到东部与南部板块的挤压.与其它地区相比,震前震中附近水平位移最显著的特点是,汶川地震发生在南北地震带上位移分叉部位,即震中北部明显向东北位移,震中南部明显向东南位移,而震中附近的水平位移则明显小于其北面和南面的水平位移.简要讨论了应变计算结果的精度.为获取地震前的异常信息,分别采用趋势曲面拟合和统计方法研究了汶川地震前(1999—2007年)区域网的应变积累,寻找震中的大致区域.除了2001年昆仑山口西大地震震中及其周围地区外,1999—2007年震前区域网的应变积累的趋势曲面拟合表明,汶川地震发生在中国大陆第一剪应变积累大、范围最广的区域的东侧,且在此区域内积累较大的面压缩区的东北边缘.应变分量的统计分析表明,震前其分布在此区域及其附近同样有明显的异常,剪应变和面膨胀积累均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大地震 地壳水平运动 应变积累 gps 地震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GPS高精度监测数据开展青藏高原现今地壳运动与形变特征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11
作者 瞿伟 高源 +5 位作者 陈海禄 梁世川 韩亚茜 张勤 王庆良 郝明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82-204,共23页
青藏高原由于所处大陆构造位置的特殊性,造就其成为全球现今地壳构造运动最为强烈的区域之一。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发育有多条深大活动断裂带,是强震易发区,同时也是研究大陆内板块构造运动机制的天然试验场。GPS以其时空分辨率高、覆... 青藏高原由于所处大陆构造位置的特殊性,造就其成为全球现今地壳构造运动最为强烈的区域之一。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发育有多条深大活动断裂带,是强震易发区,同时也是研究大陆内板块构造运动机制的天然试验场。GPS以其时空分辨率高、覆盖范围广、观测精度高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地壳形变监测研究中。目前,通过已建立的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CMONOC-Ⅰ)与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CMONOC-Ⅱ)获得的GPS高精度地壳运动速度场,能够清晰地揭示青藏高原近20年来地壳构造运动与形变现状。通过系统总结利用GPS监测数据开展青藏高原现今地壳运动与形变特征的研究进展,回顾了用于监测青藏高原地壳运动的GPS数据来源与高精度数据处理方法及策略,探讨了不同参考基准对GPS速度场处理结果的影响,并分别从动力学和运动学两方面全面阐述了当前用于青藏高原地壳运动与形变分析模型。综合模型计算结果从浅部与深部两方面深入剖析了青藏高原现今地壳运动与形变特征,并从板块运动构造动力学机制角度详细解译了青藏高原现今区域动力学背景及其影响下的珠穆朗玛峰隆升机制。最后对利用GPS技术开展青藏高原地壳运动与形变监测成果作了概述总结,并进一步展望了未来青藏高原地壳形变监测研究的重要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运动 gps 参考基准 运动学模型 应变场 滑动速率 构造动力学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PS跟踪站观测的初步结果所揭示的板内及板缘地壳水平运动 被引量:25
12
作者 李延兴 胡新康 +3 位作者 赵承坤 王敏 郭良迁 徐菊生 《地壳形变与地震》 CSCD 1998年第2期28-34,共7页
利用GPS跟踪站的观测结果,首次获得了东亚地区板内及板缘地壳水平运动较准确的运动速率,据此分析了我国大陆及周围地区地壳水平运动的特征。结果显示:我国大陆存在着明显的向东运动趋势,从西向东位移速率逐步减小;南北向的运动... 利用GPS跟踪站的观测结果,首次获得了东亚地区板内及板缘地壳水平运动较准确的运动速率,据此分析了我国大陆及周围地区地壳水平运动的特征。结果显示:我国大陆存在着明显的向东运动趋势,从西向东位移速率逐步减小;南北向的运动差异很大,西部青藏高原存在明显的向北运动,东部存在明显的向南运动趋势。探讨了地壳水平运动的动力学问题,认为板内及板缘地壳水平运动的最直接、最主要的推动力是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力,重力势能差也是板内地壳水平运动的一个重要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跟踪观测 地壳运动 动力学因素 板内 板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GPS测量结果研究华北现今构造形变场 被引量:30
13
作者 张静华 李延兴 +1 位作者 郭良迁 张中伏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2004年第3期40-46,共7页
用华北及邻区近十多年GPS测量结果和欧亚板块的弹性运动模型研究华北地区的水平形变场和局部水平形变场 ,发现华北地区水平形变场存在比较一致的SE向运动 ,且运动方向绕顺时针方向逐渐旋转 ,从西向东运动速率逐渐增大。鄂尔多斯、华北... 用华北及邻区近十多年GPS测量结果和欧亚板块的弹性运动模型研究华北地区的水平形变场和局部水平形变场 ,发现华北地区水平形变场存在比较一致的SE向运动 ,且运动方向绕顺时针方向逐渐旋转 ,从西向东运动速率逐渐增大。鄂尔多斯、华北平原和鲁东 黄海地块的运动速率分别为 4 .8mm/a、5 .0mm/a、5 .2mm/a ,运动方向分别为SE5 0°、4 0°、35°。鄂尔多斯、华北平原和鲁东 黄海地块的局部形变方向分别为SE方向、SSE方向和SSW方向 ,而华北局部形变场的形变速率大约为水平形变场的 5 0 %。应用地块的整体旋转与线性应变模型计算了华北主要断裂带两侧的相对运动和各地块内部的主应变场。华北EW向和NWW向断裂基本上为左旋走滑型 ,滑动速率从东向西逐渐减小 ;NNE向和NE向断裂基本上为右旋走滑型 ,从北向南滑动速率逐渐减小。华北地区应变场的基本格架是NEE SWW方向压缩与NNW SSE方向扩张 ,主压应变率从西向东逐渐增大而主张应变率从西向东逐渐减小。根据全区水平形变场与应变场的基本特征推测 ,华北地区构造运动与形变的主要驱动力为 :青藏高原NE方向的推挤力 ,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对华北地壳产生的西向推挤力 ,以及地壳上隆所产生的N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速度场 构造形变 应变场 动力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GPS资料分析汶川地震前后川滇及其邻区水平运动及应变积累 被引量:12
14
作者 张希 崔笃信 +3 位作者 王文萍 蒋锋云 王双绪 张晓亮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1期464-470,共7页
利用2004~2008年间,即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特大地震前后川滇及其邻区(甘东南与陕西部分地区)GPS水平运动观测资料,借助形变应变场演化特征分析及负位错反演,研究了大震前构造变形特征与应变积累背景、同震变形及可能的影响区域... 利用2004~2008年间,即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特大地震前后川滇及其邻区(甘东南与陕西部分地区)GPS水平运动观测资料,借助形变应变场演化特征分析及负位错反演,研究了大震前构造变形特征与应变积累背景、同震变形及可能的影响区域。分析表明:(1)2004~2007年,龙门山中央断裂两侧出现的明显压性变化与阶段性应变积累特征对汶川大震有所反映(可能为中期即数年尺度6级以上地震的孕震背景),川滇菱形地块北—北东界、南界中—西段可能具有6级以上地震的孕震背景;而滇南—滇西南、甘川交界东段—甘川陕交界及其以北的甘南地块则反映6级左右地震的孕震背景信息。(2)2007~2008年,发震区呈现相当显著的逆冲兼右旋同震变化,大震对其附近的甘川交界—甘川陕交界、鲜水河断裂南段及"Y"字型断裂交汇区影响相对明显,对其应变积累状况的影响可能主要表现为一定程度的增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8.0级地震 gps 形变应变场 负位错 同震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重力和GPS的山西地区形变特征分析 被引量:12
15
作者 王同庆 王树发 +3 位作者 杨博 李真 陈兆辉 张品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1-110,共10页
利用山西地区多年来积累的流动重力和区域GPS资料,从段、线、面对山西地区(34°~41°N,110°~115°E)2009—2015年重力场动态变化特征进行精细处理和详细分析,同时将水平总梯度分析方法用于重力场动态变化的异常提取中... 利用山西地区多年来积累的流动重力和区域GPS资料,从段、线、面对山西地区(34°~41°N,110°~115°E)2009—2015年重力场动态变化特征进行精细处理和详细分析,同时将水平总梯度分析方法用于重力场动态变化的异常提取中,最后对比相同时间尺度的重力场和应力应变场获得近年来山西地区地壳形变精细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重力水平总梯度具有比重力异常更高的灵敏度,两者的动态变化特征都显示出,在山西北部恒山断裂、六棱山断裂和口泉断裂附近的阳原—大同一带、南部中条山断裂的临汾—夏县一带和中东部太行山山前断裂的邯郸—安阳附近都存在着较为显著的异常变化;通过对比分析认为相同时间尺度的重力场和应变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联合分析重力和应变场有助于对地壳形变和深部物质变化产生的孕震机理获得更深刻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场 水平总梯度 应变场 形变特征 山西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PS揭示的贝加尔湖地区现今地壳形变特征 被引量:6
16
作者 孟国杰 申旭辉 +2 位作者 伍吉仓 任金卫 Eugene A Rogozhin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5-20,共6页
利用贝加尔湖地区GPS监测网测站坐标,根据边长尽量相等的原则,形成了11个Delaunay三角形,计算了各三角形的形状因子,结果表明有9个三角形的形状因子大于0.1。利用3期GPS观测结果,通过对位移速率和应变分量的分析,初步得到以下基本认识... 利用贝加尔湖地区GPS监测网测站坐标,根据边长尽量相等的原则,形成了11个Delaunay三角形,计算了各三角形的形状因子,结果表明有9个三角形的形状因子大于0.1。利用3期GPS观测结果,通过对位移速率和应变分量的分析,初步得到以下基本认识贝加尔湖地区目前整体上处于拉张状态,拉张速度约为4.5±1.2mm/a,拉张方向为NW-SE方向;地壳应变是不均匀的,应变分量存在区域上的差异性。东部和西部主张应变均为NW向,但主压应变方向表现不一致,监测网东西两端的应变大于中部地区,最大应变为5.4×10-8,最小应变为-2.6×10-8。贝加尔湖东南部地壳处于压缩状态,压缩方向为NNW向和NNE向;东西部剪切应变比中部大,东西部剪切应变方向基本一致,表现为近南北向;7个三角形的面应变计算结果显示地壳为膨胀状态,2个三角形显示为压缩状态。大地转动结果表明,东北部表现为顺时针的旋转,而西部地区和中部显示为逆时针的旋转。GPS揭示的应变结果与地质和地震学结果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贝尔加湖 地壳形变 应变 大地转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PS的精河M_S6.6地震前地壳变形动态特征研究 被引量:10
17
作者 朱治国 秦姗兰 +5 位作者 艾力夏提.玉山 刘代芹 李杰 陈丽 苏力坦.玉散 方伟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28-434,共7页
利用2013~2017年3期GPS观测资料,获得精河6.6级地震前震中附近区域水平运动速率、主应变率、面膨胀率及最大剪应变率,并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分析该区域变形动态特征。结果表明:震前震中附近区域速度场速率逐渐增大,发震断裂两盘构造运动速... 利用2013~2017年3期GPS观测资料,获得精河6.6级地震前震中附近区域水平运动速率、主应变率、面膨胀率及最大剪应变率,并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分析该区域变形动态特征。结果表明:震前震中附近区域速度场速率逐渐增大,发震断裂两盘构造运动速率不均,震中附近区域GPS测点的速率和运动方向存在差异,反应了地壳应变能量积累。震中区域主压应变率变化反映出应力调整过程,沿断层走向的张压转换的形变高梯度带、最大剪应变梯度带可为地震预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天山 gps 地壳变形 应变场 精河6.6级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GPS资料分析青藏高原现今应变率场 被引量:6
18
作者 王伟 王迪晋 +1 位作者 陈正松 乔学军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881-883,897,共4页
基于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的GPS观测资料,获取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地壳水平运动速度场以及应变率场。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10a尺度应变率场分布的整体特征与该地区长期地质构造背景和地震活动具有继承性,主应变、剪应变以及... 基于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的GPS观测资料,获取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地壳水平运动速度场以及应变率场。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10a尺度应变率场分布的整体特征与该地区长期地质构造背景和地震活动具有继承性,主应变、剪应变以及面膨胀率的分布特征与高原边缘和天山地区的地壳缩短、藏中南地壳的东西向伸展以及高原内部走滑断裂的构造活动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gps 地壳运动 应变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GPS地形变资料在大地坐标系中计算应变 被引量:32
19
作者 顾国华 孙汉荣 +1 位作者 孙惠娟 杨春花 《地壳形变与地震》 CSCD 1998年第3期26-31,共6页
根据正交曲线坐标中应变张量的定义,得到了用大地坐标在椭球面上计算应变的方法。由此可直接利用GPS或其他3维大地测量技术得到的位移或其他形变量计算地应变。这一方法克服了利用平面坐标作计算的限制,无投影误差影响。本文给出... 根据正交曲线坐标中应变张量的定义,得到了用大地坐标在椭球面上计算应变的方法。由此可直接利用GPS或其他3维大地测量技术得到的位移或其他形变量计算地应变。这一方法克服了利用平面坐标作计算的限制,无投影误差影响。本文给出了用首都圈GPS地形变监测网1995~1996年椭球面上的位移求得的应变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地震预报 水平形变 应变 椭球体 地形变资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规模GPS揭示中国现今地壳构造形变特征 被引量:8
20
作者 王东振 赵斌 +1 位作者 余建胜 谭凯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21-526,544,共7页
利用全国260多个陆态网络连续站以及2 000多个陆态网络区域站2011—2015年观测数据,计算分析中国大陆现今整体地壳构造形变特征以及板内应变场空间分布特征。根据密集、大范围的GPS速度场可知中国大陆现今整体速度场依然呈现西强东弱的... 利用全国260多个陆态网络连续站以及2 000多个陆态网络区域站2011—2015年观测数据,计算分析中国大陆现今整体地壳构造形变特征以及板内应变场空间分布特征。根据密集、大范围的GPS速度场可知中国大陆现今整体速度场依然呈现西强东弱的态势,其中最大值出现在喜马拉雅地区,一般速率在35~42mm/a之间,而川滇地区形成的右旋剪切带的形变特征最为醒目,其西南部最小速率在3~9mm/a之间,北部最大速率在17~23mm/a;由应变场的空间分布可以看出应力最大的地区主要是喜马拉雅、昆仑山中部、川滇地区的鲜水河断裂带、天山地区以及京津唐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应变速率表现为东西拉张型,主要是由于2011年日本大地震对该地区的影响还未完全消退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速度场 应变场 构造形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