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心功能下降患者行左束支起搏一例
1
作者 李兴红 蒋巨波 +1 位作者 苏圣桉 周方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9-153,共5页
一例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高龄患者,外科换瓣风险高,经术前详细评估后,成功经心尖路径完成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患者术后出现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并导致左心功能下降,心力衰竭指南导向的药物治疗后心功能改善不佳,于术后4.5个月行... 一例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高龄患者,外科换瓣风险高,经术前详细评估后,成功经心尖路径完成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患者术后出现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并导致左心功能下降,心力衰竭指南导向的药物治疗后心功能改善不佳,于术后4.5个月行左束支起搏心功能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心功能不全 左束支起搏 病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比格犬行传导系统起搏不同位点急性期的心电、血液动力学、左心室流场状态和能量损耗特点
2
作者 胡奕然 金汉 +9 位作者 李慧 程思静 翁思贤 黄灏 杨举微 喻瑜 丁立刚 顾敏 牛红霞 华伟 《中国循环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2-89,共8页
目的:对比比格犬行传导系统起搏不同位点急性期的心电、血液动力学、左心室流场状态和能量损耗特点。方法:选取8只成年健康比格犬。首先在右心耳植入一根主动固定导线,之后将另外一根主动固定导线分别植入右心室心尖、希氏束远端和左束... 目的:对比比格犬行传导系统起搏不同位点急性期的心电、血液动力学、左心室流场状态和能量损耗特点。方法:选取8只成年健康比格犬。首先在右心耳植入一根主动固定导线,之后将另外一根主动固定导线分别植入右心室心尖、希氏束远端和左束支间隔支。连接双腔起搏器后,分别采集自身窦性心律状态、右心室心尖部起搏(RVAP)、希氏束远端起搏(DHBP)和左束支起搏(LBBP)状态下的心电、急性期血液动力学参数,以及超声心动图血流速度向量模式下采集3个完整心动周期标准心尖三腔心彩色血流动态图像。经脱机分析获得等容收缩期、快速射血期、等容舒张期、快速充盈期、心房收缩期左心室腔内能量损耗等参数。比较不同位点起搏下上述参数的差异及主要参数的线性相关性。结果:基线的自身窦性心律、RVAP、DHBP、LBBP的QRS时限分别为(45.0±4.0)ms、(98.4±6.2)ms、(50.0±4.5)ms、(62.0±4.7)ms。LBBP的起搏QRS时限大于基线的自身窦性心律和DHBP,但小于RVAP(P均<0.01)。与基线的自身窦性心律AOO模式(心房起搏频率快于自身窦性心律10次/min)比,RVAP、DHBP和LBBP的急性期左心室压力最大上升速率(LVdP/dtmax)改变分别为(-7.89±5.67)%、(0.74±2.05)%和(-0.14±3.59)%,DHBP和LBBP的LVdP/dtmax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67),但两者均明显优于RVAP的LVdP/dtmax改变(P均<0.01)。RVAP下左心室平均能量损耗在等容收缩期、快速射血期、等容舒张期、快速充盈期和心房收缩期均明显大于基线的自身窦性心律、DHBP和LBBP(P均<0.01)。而基线的自身窦性心律、DHBP和LBBP在以上5个时相的能量损耗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DHBP及LBBP在各时相左心室总涡流数目、涡流面积及循环强度较基线的自身窦性心律状态均无明显增高,且LBBP涡流面积及循环强度较DHBP均无明显增加(P均>0.05)。结论:尽管比格犬行LBBP的起搏QRS时限明显延长,但其急性期左心室血液动力学、左心室流场状态和能量损耗方面与自身窦性心律下传和DHBP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且优于RVAP。本研究或许有助于揭示LBBP作为生理性起搏治疗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 传导系统起搏 希氏束远端起搏 左束支起搏 比格犬 血液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束支区域起搏对全心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尹磊 李明旺 +1 位作者 任伟杰 谢瑞芹 《中国心血管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2-216,共5页
左束支区域起搏(LBBAP)作为一项蓬勃发展的起搏技术,在诸多方面展示了其特有的优势并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然而LBBAP对于全心功能的影响尚不明确,我们将就这一方面进行系统综述,以便为LBBAP应用临床提供相应依据。
关键词 左束支区域起搏 心功能 左心系统 右心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_(1)导联r'波振幅结合阻抗变化评价左束支区域起搏电极植入深度的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黄强辉 蒋粤萍 +2 位作者 詹碧鸣 黄钱伟 胡金柱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73-278,共6页
目的:探讨左束支区域起搏时,V_(1)导联r’波振幅结合阻抗变化判断电极植入的合适深度。方法:纳入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于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心脏结构正常、有起搏器植入指征并行左束支区域起搏的住院患者78例,收集患者... 目的:探讨左束支区域起搏时,V_(1)导联r’波振幅结合阻抗变化判断电极植入的合适深度。方法:纳入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于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心脏结构正常、有起搏器植入指征并行左束支区域起搏的住院患者78例,收集患者基线数据、术中数据和影像学资料,以及术后3、6、9和12个月的随访情况。将起搏时V_(1)导联r’波振幅、阻抗、电极植入深度进行线性相关性及回归分析。结果:78例患者中70例(89.7%)起搏时V_(1)导联QRS波末端出现r’波,8例(10.3%)QRS波表现为r S、RS型或终末端无r’波。线性相关性分析显示,r’波振幅与电极植入深度呈正相关(r=0.424,P<0.01),与阻抗呈负相关(r=-0.256,P=0.03);电极植入深度与阻抗无明显相关性(r=-0.132,P=0.27)。回归分析显示,电极植入深度是r’波振幅的重要影响因素(回归系数=0.056,P=0.000)。结合建立的回归模型和阻抗大小显示,V_(1)导联r’波振幅在0.24~0.69 mV范围内,阻抗在648.30~828.90Ω之间,电极植入深度6~11 mm最合适,穿孔风险小,且能较大概率成功夺获左束支,起搏参数满意,起搏QRS波时限较窄。在术中、术后48 h及12个月随访期间内,患者均未出现电极穿孔、血栓栓塞、心脏填塞、感染、导线脱位等并发症。结论:左束支区域起搏是一种安全可行的起搏方式。在左束支区域起搏时,V_(1)导联r’波振幅在一定合适范围内,并结合阻抗变化可指导左束支区域起搏,有助于降低电极穿孔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束支区域起搏 r’波振幅 电极穿孔 阻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希浦系统起搏对心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成之卉 周淑娴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共6页
心脏起搏是心脏起搏、传导功能障碍及严重心力衰竭的有效治疗手段,但传统右心室起搏可增加心力衰竭、心房颤动发生率,双心室起搏具有相对较高的无应答率。近年来多项研究显示,希浦系统起搏作为生理性起搏新技术,起搏参数稳定,心脏同步... 心脏起搏是心脏起搏、传导功能障碍及严重心力衰竭的有效治疗手段,但传统右心室起搏可增加心力衰竭、心房颤动发生率,双心室起搏具有相对较高的无应答率。近年来多项研究显示,希浦系统起搏作为生理性起搏新技术,起搏参数稳定,心脏同步性好。本文就目前希浦系统起搏对心功能影响的研究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为促进希浦系统起搏技术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氏束起搏 左束支起搏 左室同步性 右心室起搏 心律失常 心力衰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束支区域起搏应用于心脏同步化治疗系统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梁好 顾翔 朱业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37-641,共5页
目的评估在需要行心脏再同步治疗的心力衰竭(HF)患者中行左束支区域起搏(LBBP)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连续入选2018年1月至2023年1月于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具备置入心脏同步化治疗(CRT)起搏器Ⅰ类和Ⅱ类适应证的HF患者128例,其... 目的评估在需要行心脏再同步治疗的心力衰竭(HF)患者中行左束支区域起搏(LBBP)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连续入选2018年1月至2023年1月于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具备置入心脏同步化治疗(CRT)起搏器Ⅰ类和Ⅱ类适应证的HF患者128例,其中因冠状窦电极置入失败而置入左束支电极32例作为LBBP组,行传统双心室起搏(BVP)96例作为BVP组。观察置入时2组起搏参数等指标,于术后第1、3、6、12个月至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心律失常与心脏起搏器”专病门诊随诊,之后每3~4个月随访1次,完善临床评估、12导联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起搏器功能程控等检查,记录因HF再入院或死亡事件。结果与术前比较,2组患者末次随访QRS波时限、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降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升高(P<0.05);LBBP组末次随访QRS波时限、NYHA心功能分级低于BVP组,LVEF高于BVP组(P<0.05)。2组置入时和末次随访的起搏参数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LBBP组和BVP组再入院率比较无显著差异(18.75%vs 16.67%,P>0.05)。结论LBBP安全有效,可改善HF患者心功能,可能为传统CRT无效患者提供新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心脏再同步疗法 左束支区域起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束支区域起搏对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术后新发房性心律失常的影响
7
作者 张永旭 王岳松 +4 位作者 杨达 董学滨 曹明勇 汪韶君 涂克祥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1846-1850,共5页
目的探讨左束支区域起搏(left bundle branch area pacing,LBBaP)对房室传导阻滞(AVB)患者术后新发心房颤动(new-onset atrial fibrillation,NOAF)和心房高频事件(atrial high rate episodes,AHREs)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84例行起搏治... 目的探讨左束支区域起搏(left bundle branch area pacing,LBBaP)对房室传导阻滞(AVB)患者术后新发心房颤动(new-onset atrial fibrillation,NOAF)和心房高频事件(atrial high rate episodes,AHREs)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84例行起搏治疗的三度房室传导阻滞(ⅢAVB)患者,根据心室电极位置分为LBBaP组(n=42)和右室间隔部起搏(RVSP)组(n=42)。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QRS波时限(QRSd)、心室起搏参数,并发症、脑卒中事件和NOAF、AHREs发生率。结果(1)LBBaP组术后NOAF、AHREs发生率均低于RVSP组(P<0.05)。(2)LBBaP组的p-QRSd短于RVSP组(P<0.05)。(3)两组患者心室起搏参数、并发症及脑卒中事件发生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右室起搏,LBBaP术后AHREs、NOAF的发生率较低,可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束支区域起搏 右室起搏 心房颤动 心房高频事件 房室传导阻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心室室间隔瘢痕对左束支起搏术实现左束支夺获的影响
8
作者 殷凡 施夏韵 +4 位作者 刘王琰 徐怡 王云飞 王垚 朱晓梅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377-1382,共6页
目的:通过心脏磁共振探索室间隔瘢痕对左束支起搏实现左束支夺获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拟接受左束支起搏的患者,根据是否实现左束支夺获分为失败组和成功组,并通过心脏磁共振对室间隔瘢痕分节段进行评分。结果:上室间隔瘢痕评分... 目的:通过心脏磁共振探索室间隔瘢痕对左束支起搏实现左束支夺获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拟接受左束支起搏的患者,根据是否实现左束支夺获分为失败组和成功组,并通过心脏磁共振对室间隔瘢痕分节段进行评分。结果:上室间隔瘢痕评分是预测左束支夺获成功与否的独立预测因子。当上室间隔的瘢痕<25%,左束支夺获的成功率为100%。而当瘢痕≥50%,左束支夺获的失败率为100%。结论:采用心脏磁共振评估上室间隔瘢痕有助于预测左束支起搏手术成功与否,为手术的顺利实施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束支起搏 瘢痕评分 左室室间隔 左束支夺获 心脏磁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束支区域起搏应用于合并左束支阻滞心力衰竭患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陈冠之 丁立刚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9-203,共5页
生理性起搏如希氏束起搏和左束支区域起搏能明显改善心脏电机械收缩同步性,而左束支区域起搏相较于希氏束起搏植入成功率高,起搏阈值低而稳定,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左束支区域起搏用于合并左束支阻滞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可行性、安全... 生理性起搏如希氏束起搏和左束支区域起搏能明显改善心脏电机械收缩同步性,而左束支区域起搏相较于希氏束起搏植入成功率高,起搏阈值低而稳定,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左束支区域起搏用于合并左束支阻滞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已得到初步证实,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现就左束支区域起搏在合并左束支阻滞的心力衰竭患者中的相关研究及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束支区域起搏 慢性心力衰竭 左束支阻滞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肌代谢显像评价老年患者心室不同部位起搏的心室机械不同步性
10
作者 孙晓琰 夏凯伦 +5 位作者 顾祯祺 南宇乐 李玮 林寿莉 童加承 鹿彤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05-609,共5页
目的应用心肌代谢显像评价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对左心室机械不同步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23年1~11月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行永久起搏器置入术的老年患者56例,随机分为左束支区域起搏(LBBAP)组和右心室起搏(RVP)组,各组28例,另选... 目的应用心肌代谢显像评价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对左心室机械不同步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23年1~11月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行永久起搏器置入术的老年患者56例,随机分为左束支区域起搏(LBBAP)组和右心室起搏(RVP)组,各组28例,另选取28例未行起搏器置入术的老年患者作为对照组。起搏器置入术后1周内行^(18)F-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CT心肌代谢显像,进行PET心肌代谢影像分析和左心室机械同步性评价。结果对照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高于LBBAP组和RVP组[(67.68±9.61)%vs(62.71±11.33)%vs(57.36±16.07)%,P=0.012];LBBAP组与RVP组LVEF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与RVP组比较,LBBAP组角度标准差(PSD)、相位带宽、熵、室壁运动总评分(SMS)、室壁增厚总评分(STS)、室壁运动异常范围占中段心肌表面积的百分比(Mot Ext)、室壁增厚异常范围占中段心肌表面积的百分比(Thk Ext)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BBAP组与对照组PSD、相位带宽、熵、SMS、STS、Mot Ext、Thk Ext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8)F-FDG PET/CT心肌代谢显像对心室不同部位起搏进行左心室机械同步性评价显示,LBBAP左心室同步性参数优于RVP,与对照组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器 人工 心肌代谢显像 左束支区域起搏 右心室起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束支区域起搏的临床应用初探 被引量:13
11
作者 陈璐 马雪兴 +6 位作者 翁嘉懿 何洪涛 陆文超 王熙 徐桂冬 孙康云 邹建刚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18-821,共4页
目的:评价左束支区域起搏(left bundle branch area pacing,LBBP)的成功率、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LBBP组分为学习曲线初级阶段和基本掌握植入技术阶段。回顾性分析同期行LBBP和传统右室起搏(rapid ventricular pacing,RVP)的患者,比较... 目的:评价左束支区域起搏(left bundle branch area pacing,LBBP)的成功率、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LBBP组分为学习曲线初级阶段和基本掌握植入技术阶段。回顾性分析同期行LBBP和传统右室起搏(rapid ventricular pacing,RVP)的患者,比较两种不同起搏方式的手术成功率、手术用时、起搏的QRS波时限和其他起搏参数;进行随访,平均随访(6.78±2.80)个月,观察起搏参数的变化。结果:LBBP手术成功率在学习曲线初级阶段为55.6%,在基本掌握植入技术阶段为88.9%;两个阶段的起搏参数无明显差异(P> 0.05);LBBP组和RVP组的起搏阈值分别为(0.67±0.14)V和(0.77±0.23)V,LBBP组阈值更低(P <0.05),短期随访起搏参数稳定;两组起搏的QRS时限分别为(112.50±9.96)ms和(164.00±19.32)ms,LBBP组起搏的QRS时限更窄(P <0.05),短期观察无并发症发生。结论:LBBP具有良好可操作性,短期随访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 左束支区域 右心室 起搏参数 随访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束支区域起搏可改善右束支阻滞的心电图表现 被引量:10
12
作者 王钊 李晓飞 +1 位作者 朱浩杰 樊晓寒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2-27,共6页
目的:旨在观察左束支区域起搏(LBBAP)纠正右束支阻滞(RBBB)的临床效果及心电图特点。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前瞻性观察性研究,纳入2018年4月至2019年12月间入院有心室起搏指征,存在基线RBBB图形且QRS波群时限≥120 ms、左心室射血分数&g... 目的:旨在观察左束支区域起搏(LBBAP)纠正右束支阻滞(RBBB)的临床效果及心电图特点。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前瞻性观察性研究,纳入2018年4月至2019年12月间入院有心室起搏指征,存在基线RBBB图形且QRS波群时限≥120 ms、左心室射血分数>50%并接受LBBAP的患者,分析LBBAP纠正RBBB的临床效果及心电图特点。结果:共纳入33例患者,平均年龄(63.6±10.5)岁。LBBAP成功者共30例(90.9%),其余3例患者为左心室间隔部起搏。通过调整起搏极性与输出电压,多数患者QRS波群时限较治疗前得以缩窄[(118.2±10.3)ms vs.(142.9±12.1)ms,P<0.001],其中20例(60.6%)实现RBBB完全纠正(QRS波群时限<120 ms),11例(33.3%)实现RBBB部分纠正(QRS波群时限较基线缩窄,但QRS波群时限≥120 ms)。根据V1导联的QRS波群形态,可将RBBB纠正后的心电图图形大致分为4种类型,包括Qr型、QR型、qR型与QS型,其中以Qr型最为常见(n=15,48.4%)。而基线呈现qR型的RBBB患者LBBAP纠正成功率更高(n=5,62.5%)。结论:LBBAP可有效纠正RBBB,显著缩短QRS波群时限,心电图V1导联QRS波群图形以Qr型最为多见,术前V1导联呈现qR型的RBBB患者LBBAP纠正成功率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束支区域起搏 右束支阻滞 心电图形态 起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犬希氏束起搏的心脏电生理和血液动力学效应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马宁 傅向华 +3 位作者 李世强 苗智慧 董力 于占久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33-236,共4页
目的 :探讨希氏束起搏电极定位技术及心脏电生理和血液动力学变化特点。方法 :健康犬在全麻呼吸机通气下 ,开胸 ,将特制希氏束 (HisB)标测 /起搏电极进行HisB电位标测 ,确定HisB起搏位点 ;并将心室起搏电极固定于右室尖部分别构成HisB -... 目的 :探讨希氏束起搏电极定位技术及心脏电生理和血液动力学变化特点。方法 :健康犬在全麻呼吸机通气下 ,开胸 ,将特制希氏束 (HisB)标测 /起搏电极进行HisB电位标测 ,确定HisB起搏位点 ;并将心室起搏电极固定于右室尖部分别构成HisB - VVI、RVA - VVI单腔心脏起搏 ,对比分析其心脏电生理和血液动力学参数变化。结果 :HisB起搏阈值参数符合心室起搏要求 ;HisB - VVI起搏QRS波较RVA - VVI起搏变窄 ;心输出量 (CO)较自身增加1 8.81 % ,RVA - VVI起搏反而降低约 5 .41 % ;每搏量 (SV)接近于自身窦性心律 ,但明显高于RVA - VVI起搏约 2 5 .59% ;左室每搏功 (LVSW )和右室每搏功 (RVSW)等参数亦明显优于RVA - VVI心脏起搏。结论 :HisB起搏由于将心室起搏位点从传统的右室尖改为His束 ,从而保持了近于正常生理性心室激动顺序和心室收缩同步性 ,故可维持整个心脏协调有序的收缩和舒张 ,产生优于RVA - VVI起搏的血液动力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心脏起搏 希氏束 血液动力学 电生理学 心功能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传导系统起搏的临床应用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5
14
作者 王昆鹏 秦朝彤 +1 位作者 石璐 侯小锋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06-810,共5页
传统右心室部起搏会恶化心功能、增加死亡率。希氏束起搏利用了心脏特殊传导系统,可以使双心室同步激动,是最生理性的起搏方式。多个临床研究已证实希氏束起搏是可行的、安全的和有效的。左束支区域起搏是在生理性起搏的进一步探索中提... 传统右心室部起搏会恶化心功能、增加死亡率。希氏束起搏利用了心脏特殊传导系统,可以使双心室同步激动,是最生理性的起搏方式。多个临床研究已证实希氏束起搏是可行的、安全的和有效的。左束支区域起搏是在生理性起搏的进一步探索中提出的全新的起搏方式,克服了希氏束起搏成功率低,感知和阈值不佳的问题,展现出良好应用前景。文章就希氏束起搏和左束支区域起搏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氏束起搏 左束支区域起搏 生理性起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有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选择心室永久起搏部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杨敏全 周军 +3 位作者 朱燕 王瑾 戎鑫 张小忆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5期484-486,共3页
目的针对伴有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比较在心室不同部位起搏,观察最佳起搏部位的疗效。方法8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或(和)Ⅲ度房室传导阻滞(Ⅲ°AVB)患者,伴有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心功能未见异常或心功... 目的针对伴有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比较在心室不同部位起搏,观察最佳起搏部位的疗效。方法8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或(和)Ⅲ度房室传导阻滞(Ⅲ°AVB)患者,伴有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心功能未见异常或心功能Ⅰ级,均安置DDD型双腔永久起搏器。每例患者都分别在右室4个部位起搏,观察起搏QRS时限,以起搏时限最小部位作为永久心室起搏部位,并随访观察心功能、胸部X线片、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8例患者均以右室近后间隔作为永久心室起搏部位,此部位的起搏QRS时限均小于术前自身QRS时限(P<0.05),也均小于右室其他部位起搏时QRS时限,永久起搏部位测试参数均符合正常标准。术后随访6~36个月,8例患者的心功能均无异常变化。结论提示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伴有RBBB,需安置永久心室起搏治疗时,流入道与流出道结合部(近后间隔),是生理化程度较为理想的起搏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起搏 心室 近后间隔 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永久起搏器 起搏部位 心室 临床研究 缓慢性心律失常 QRS时限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束支起搏的现状与困惑 被引量:18
16
作者 李玉秋 陈柯萍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93-796,共4页
左束支起搏时激动沿传导系统下传,保持了较好的电和机械同步,是比较生理性的起搏方式。对于阻滞部位位于希氏束以下的患者,左束支起搏可以越过阻滞部位起搏,是目前起搏领域研究的热点。左束支起搏作为一项新技术,尚处于临床探索阶段,左... 左束支起搏时激动沿传导系统下传,保持了较好的电和机械同步,是比较生理性的起搏方式。对于阻滞部位位于希氏束以下的患者,左束支起搏可以越过阻滞部位起搏,是目前起搏领域研究的热点。左束支起搏作为一项新技术,尚处于临床探索阶段,左束支起搏的定义、标准及术式还有待规范,如何筛选合适的适应证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长期有效性和安全性尚需大规模临床试验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理性起搏 左束支起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束支区域起搏对三尖瓣反流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倩 李晓飞 +2 位作者 王钊 朱浩杰 樊晓寒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198-1204,共7页
目的:探讨左束支区域起搏(LBBAP)对三尖瓣反流(TR)的影响。方法:前瞻性入选2019年9月至2020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本团队行LBBAP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术后定期随访超声心动图。按反流束面积/右心房面积比值的半定量法评估TR... 目的:探讨左束支区域起搏(LBBAP)对三尖瓣反流(TR)的影响。方法:前瞻性入选2019年9月至2020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本团队行LBBAP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术后定期随访超声心动图。按反流束面积/右心房面积比值的半定量法评估TR级别为无、轻、中、重度TR。TR进展定义为随访超声心动图评估的TR程度较术前进展至少一个等级。TR改善定义为随访超声心动图评估的TR程度较术前改善至少一个等级,中度或重度TR判断为有临床意义TR。结果:入选331例患者,303例患者完成随访,平均随访时间(6.63±4.57)个月。303例完成随访患者平均年龄(62.5±14.3)岁,男性167例(55.1%)。术前轻度以上TR患者137例(45.2%),包括102例轻度TR、26例中度TR和9例重度TR;术后随访发生TR患者126例(41.6%),包括97例轻度TR、24例中度TR和5例重度TR。术后TR无进展患者260例(85.8%),术后TR改善患者57例(41.6%),TR进展患者43例(14.2%),包括TR进展1级42例(13.9%)、进展2级1例(0.3%)。术后14例(4.6%)患者进展为有临床意义TR,术后出现新发TR患者29例(9.6%)。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心房颤动是LBBAP后TR进展的危险因素(OR=2.749,95%CI:1.404~5.380,P=0.003);持续性心房颤动是导致术后出现有临床意义TR的危险因素(OR=7.212,95%CI:1.928~26.969,P=0.003)。结论:LBBAP可改善部分患者术前TR,少部分患者LBBAP后发生TR进展。心房颤动可能是LBBAP术后TR进展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束支区域起搏 三尖瓣反流 导线相关性三尖瓣关闭不全 生理性起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希氏束或希氏束旁起搏的集束化围手术期护理 被引量:2
18
作者 叶红 张军 +5 位作者 辛玲 胡婷业 安成玲 程琳慧 李艳红 王明凤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143-1146,共4页
目的探讨心脏希氏束或希氏束旁起搏患者最佳围手术期护理方案。方法 26例患者采用希氏束或希氏束旁起搏,通过强化对专科小组成员的培训,完善术前干预、术中配合及术后病情、并发症的观察、预防和健康指导等集束化护理干预措施。结果 26... 目的探讨心脏希氏束或希氏束旁起搏患者最佳围手术期护理方案。方法 26例患者采用希氏束或希氏束旁起搏,通过强化对专科小组成员的培训,完善术前干预、术中配合及术后病情、并发症的观察、预防和健康指导等集束化护理干预措施。结果 26例该束式起搏患者在特制的集束化护理干预下能良好配合,术后顺利康复,无并发症发生,达到预期效果。结论集束化护理干预措施科学、合理,能提升护士专业护理能力,确保专科护理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氏束或希氏束旁起搏 集束化护理 护理干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力衰竭患者希氏束起搏的疗效和安全性 被引量:4
19
作者 邓静 李进嵩 易隽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9年第3期60-63,共4页
目的探讨希氏束起搏(His bundle pacing,HBP)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至2016年6月于本院行起搏器植入术的39例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心脏起搏治疗方案不同将其分为HBP组(16例)和右室心尖部起搏(r... 目的探讨希氏束起搏(His bundle pacing,HBP)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至2016年6月于本院行起搏器植入术的39例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心脏起搏治疗方案不同将其分为HBP组(16例)和右室心尖部起搏(right ventricular apex pacing,RVAP)组(23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起搏器植入时和术后2年的起搏器植入参数、术前和术后2年的心功能参数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HBP组患者手术时间显著长于RVAP组(P <0.05)。术后2年,HBP组患者起搏器阻抗显著低于同期RVAP组和本组起搏器植入时的水平(P_均<0.05),QRS时限显著短于RVAP组(P <0.05),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LVEDD)、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6 min步行测试(6 minute walking test,6MWD)距离均显著大于RVAP组(P_均<0.05)。HBP组患者术后2年的QRS时限、LVEF、6MWD距离与术前比较均具有显著差异(P_均<0.05)。RVAP组患者术后2年的QRS时限、LVEDD、6MWD距离与术前比较均具有显著差异(P_均<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 0.05)。结论 HBP可保证植入心脏起搏器的心力衰竭患者心室同步性收缩,改善心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氏束起搏 右室心尖部起搏 心力衰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斑点追踪技术对左束支起搏与希氏束起搏患者心肌收缩应变及同步性的评价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锦源 雍永宏 +5 位作者 吴红平 单其俊 常青 张艳娟 李明霞 季玲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43-248,共6页
目的:应用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对左束支起搏(left bundle branch pacing,LBBP)与希氏束起搏(His bundle pacing,HBP)患者起搏器植入1年后左心室收缩功能及同步性进行评价。方法:获取LBBP患者(40例)、HBP患者(40例)、对照组(40例)标准心尖... 目的:应用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对左束支起搏(left bundle branch pacing,LBBP)与希氏束起搏(His bundle pacing,HBP)患者起搏器植入1年后左心室收缩功能及同步性进行评价。方法:获取LBBP患者(40例)、HBP患者(40例)、对照组(40例)标准心尖四腔、三腔、两腔和短轴二尖瓣、心尖水平图像;分别测量和比较LBBP、HBP患者与对照组纵向、圆周和径向应变、纵向应变达峰时间弥散度(peak strain dispersion,PSD)、左室扭转、心室间机械延迟时间(interventricular mechanical delay time,IVMD);计算和比较圆周应变达峰时间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 of time to peak circumferential strain,T-sd-CS)、径向应变达峰时间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 of time to peak radial strain,T-sd-RS)。结果:HBP组短轴心尖平面T-sd-CS大于对照组,其余心室电活动及机械同步性参数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LBBP组QRS波宽度大于HBP组和对照组(P<0.05);LBBP组短轴心尖平面T-sd-CS大于HBP组和对照组(P<0.05);LBBP组左室纵向PSD大于HBP组和对照组(P<0.05);各组间左心室短轴径向应变、T-sd-RS、纵向应变、扭转角度及IVMD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LBBP组与HBP组、对照组相比,左心室内同步性稍延迟;LBBP组与HBP组、对照组心肌收缩功能基本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描记术 应变 应变达峰时间弥散度 左束支起搏 希氏束起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