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顾及土壤热传导-对流效应的InSAR冻土活动层厚度估计
1
作者 杨沙 王琪洁 +1 位作者 李佳晨 张亚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568-2581,共14页
冻土活动层厚度(Active Layer Thickness,ALT)的变化是反映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发育情况及其状态的一个重要指标,监测活动层厚度变化对寒区景观稳定发展、碳循环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由于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ic Synthe... 冻土活动层厚度(Active Layer Thickness,ALT)的变化是反映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发育情况及其状态的一个重要指标,监测活动层厚度变化对寒区景观稳定发展、碳循环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由于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技术具有大范围、高精度、高时空分辨率等优势,近年来逐渐被用于反演活动层厚度.已有研究中基于InSAR和土壤一维热传导模型的活动层厚度估计方法,没有充分考虑到冻土中土壤水分对流引起的热量传递.因此本文提出了基于InSAR时序形变及土壤热传导-对流模型的活动层厚度估计方法,利用土壤热传导-对流模型建立InSAR探测的最大融沉形变与最高地温之间的滞后时间与活动层厚度之间的相关关系,实现了由滞后时间直接推算大范围、高分辨率的冻土活动层厚度.本文以青藏高原五道梁多年冻土区为例,利用116景Sentinel-1影像图作为实验数据,估计了该地区2017—2020年的平均活动层厚度.结果表明,活动层厚度值范围为0~7.0 m,平均活动层厚度为3.06 m,与已有研究中相近时间段相关成果及观测数据结果一致.本文方法兼顾冻土水热过程,证明了土壤热传导-对流模型在冻土活动层厚度反演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可用于青藏高原其他偏远地区的高空间分辨率活动层厚度反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土 土壤热传导-对流模型 青藏高原 活动厚度 INSA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活动模型驱动的多领域制造资源粒层化服务封装与检索 被引量:4
2
作者 董元发 吴正佳 +2 位作者 杜轩 查靓 袁庆松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475-1484,共10页
多领域制造资源的聚合与服务封装直接关系到云制造服务的可检索性与易用性,是实现制造能力共享的关键。针对因缺乏关键资源信息或制造活动过程特征,以及服务特征属性不确定性大等导致云服务信息粒度过粗、查准率低的问题,构建了以人、... 多领域制造资源的聚合与服务封装直接关系到云制造服务的可检索性与易用性,是实现制造能力共享的关键。针对因缺乏关键资源信息或制造活动过程特征,以及服务特征属性不确定性大等导致云服务信息粒度过粗、查准率低的问题,构建了以人、机、料、法、环为核心要素的制造元活动模型以实现多领域资源颗粒的有效聚合,并基于商空间粒计算理论对资源簇的制造能力进行逐层封装,提出基于灰相似粗糙集的云制造服务粒层递归搜索算法以解决服务特征属性的不确定性问题,建立了一套元活动模型驱动的多领域制造资源粒层化服务封装与检索方法。通过某金属构件快速成形云服务的检索算例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领域 制造元活动模型 云服务检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塔中隆起走滑断裂的三层结构模型及其形成机制 被引量:21
3
作者 罗彩明 梁鑫鑫 +4 位作者 黄少英 能源 张玮 陈石 曹淑娟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8-131,148,共15页
塔中隆起位于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带中部,为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的重点区块之一。以塔中隆起高品质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为基础,开展塔中隆起走滑断裂的剖面和平面几何学特征、断裂的活动期次和断裂形成机制研究。地震资料显示塔中走滑断... 塔中隆起位于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带中部,为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的重点区块之一。以塔中隆起高品质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为基础,开展塔中隆起走滑断裂的剖面和平面几何学特征、断裂的活动期次和断裂形成机制研究。地震资料显示塔中走滑断裂于石炭纪之前定型,少数走滑断裂的活动持续到了石炭纪之后,断穿基底到志留系和泥盆系,断面直立,但是在不同层位断层的几何特征存在明显差异性,主要分为3层结构:深层中、下寒武统断裂平面上呈线性展布,中、下寒武统在断裂两侧上拱;深部断裂向上继续切穿上寒武统和奥陶系,并在碳酸盐岩顶面发育许多分支断裂,剖面上表现为正花状构造,平面上组合为斜列断裂;浅层走滑断裂发育在上奥陶统-志留系和泥盆系内,剖面上常以负花状构造样式出现,平面上表现为该层特有的北西向雁列断层。这3层断裂在垂向上叠置,形成复杂的空间形态,将塔中隆起走滑断裂的演化阶段划分为3期:中寒武世塔中地区存在构造反转事件,在压扭应力作用下发育规模较小的走滑断裂;晚奥陶世走滑断裂复活,形成正花状构造;志留纪—泥盆纪走滑断裂持续活动。塔中隆起走滑断裂的形成受周缘构造环境控制,在中寒武世局部压扭应力、晚奥陶世压扭环境和志留纪—泥盆纪的压扭环境下形成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结构模型 变形 分期活动 形成机制 走滑断裂 塔中隆起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古拉地区活动层水热状况及地气系统能水平衡分析 被引量:13
4
作者 郭林茂 常娟 +1 位作者 周剑 徐洪亮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54-265,共12页
活动层水热状况与地-气系统间能水交换直接影响着寒区生态环境、水文过程以及多年冻土的稳定性。利用唐古拉站2007年实测资料和SHAW模型,对研究点活动层土壤剖面温湿度进行了模拟。土壤温度方面,模型的纳什效率系数NSE≥0.93;水分方面,... 活动层水热状况与地-气系统间能水交换直接影响着寒区生态环境、水文过程以及多年冻土的稳定性。利用唐古拉站2007年实测资料和SHAW模型,对研究点活动层土壤剖面温湿度进行了模拟。土壤温度方面,模型的纳什效率系数NSE≥0.93;水分方面,纳什效率系数的平均值为0.69,说明SHAW模型可用于多年冻土区活动层内水热动态变化的模拟研究。基于模型的输出结果,对唐古拉站活动层土壤冻融过程中的水分动态、地表能量收支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讨论。结果表明:(1)活动层冻融过程中,土壤水分的冻结和融化响应时间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逐渐滞后,水分迁移通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逐渐减小;(2)地表能量平衡收支在季风活动引起的降水与活动层的冻融循环共同影响下,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同时,通过改变SHAW模型植被输入参数中的叶面积指数,分析了植被覆盖变化对多年冻土区土壤蒸散发的影响。结果表明:植被蒸腾量、土壤蒸发量与总的蒸散发量与植被的叶面积指数呈正相关关系,而浅层土壤含水率(20 cm)则表现为负相关,当叶面积指数在-100%(裸土)~100%变化时,总蒸散发量的变化幅度为-5%~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SHAW模型 活动 能量平衡 水分动态 植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极河流可溶性有机碳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评价
5
作者 植殷 杨亚宁 +5 位作者 王世杰 郑磊 刘仲娌 吕行 晏明全 肖峰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5888-5899,共12页
北极河流可溶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输出是北冰洋碳循环的重要组成过程,探究北极DOC浓度变化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在定量分析北极DOC浓度变化的影响因素中,冻土融解过程常被忽略,因此有必要开展北极冻土融解过程与... 北极河流可溶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输出是北冰洋碳循环的重要组成过程,探究北极DOC浓度变化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在定量分析北极DOC浓度变化的影响因素中,冻土融解过程常被忽略,因此有必要开展北极冻土融解过程与DOC浓度变化的研究。以北极六大流域多年冻土区为研究对象,基于DOCUVFW方法,结合遥感影像数据计算2003—2020年河口DOC浓度,采用广义相加模型评估了冻土融解深度对河口DOC浓度的贡献,并进一步分析了冻土的土壤特性对DOC迁移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3—2020年期间,北极地区通过河流由陆地汇入海洋的DOC浓度从76.7μmol/L增加到101.3μmol/L,呈显著上升趋势。(2)冻土融解深度对DOC的影响在初始融解期保持平缓,随后在快速融解期呈现明显的增加趋势,贡献率为22.2%—77.1%,完全融解期呈现略微下降的趋势。(3)根据K-means将北极流域土壤分为4类,排水能力强的土壤导致河口DOC对活动层融解响应迅速,排水能力弱的土壤则促进土壤有机碳向DOC的转化;吸附能力强的土壤致使活动层融解后期DOC输出减少,吸附能力弱的土壤则促进河口DOC浓度持续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有机碳 冻土活动融解深度 广义相加模型 冻土土壤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合GAC与图割模型的彩色纹理图像分割方法
6
作者 杨勇 郑良仁 +1 位作者 郭玲 叶阳东 《系统仿真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159-2168,共10页
提出了一种测地线活动轮廓模型(GAC)与多层图割模型相结合的彩色纹理图像分割方法。将Chan-Vese模型扩展到多类测地线活动轮廓模型,通过对每个类别进行高斯概率密度描述,它打破了区域内部恒定密度的假设。且在边缘约束项中引入了测地线... 提出了一种测地线活动轮廓模型(GAC)与多层图割模型相结合的彩色纹理图像分割方法。将Chan-Vese模型扩展到多类测地线活动轮廓模型,通过对每个类别进行高斯概率密度描述,它打破了区域内部恒定密度的假设。且在边缘约束项中引入了测地线,因此,它能够捕获具有凹性的边缘。对于多类能量函数的最小化,通过构建多层图割模型,利用最大流/最小割的方法可快速求得全局近似最优解。最终通过实验验证了提出的方法能够捕获凹型边界、且量化准确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色纹理 测地线 活动轮廓 图像分割 图割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OM/COM+的三层式WEB信息发布技术 被引量:2
7
作者 王泳 李金平 《北方交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84-86,90,共4页
首先分析了目前流行的三层式网站结构,然后介绍了利用VisualBasic开发应用于网络应用的COM组件的过程,最后对COM和COM+技术的优势进行了深入讨论.
关键词 式网站 组件对象模型/组件对象模型+ 组件 活动服务器网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库变动回水区泥沙分选数值模拟研究
8
作者 丁锐 于合理 +1 位作者 黄尔 罗铭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4-68,共5页
为研究水库变动回水区推移质泥沙分选特性,考虑泥沙非均匀性的影响,利用Riemann解求解双曲型方程的Godunov格式的有限体积法求解浅水方程和Hirano活动层模型,建立了水库变动回水区泥沙分选数学模型,并利用物理模型所测变动回水区的水位... 为研究水库变动回水区推移质泥沙分选特性,考虑泥沙非均匀性的影响,利用Riemann解求解双曲型方程的Godunov格式的有限体积法求解浅水方程和Hirano活动层模型,建立了水库变动回水区泥沙分选数学模型,并利用物理模型所测变动回水区的水位和淤积高度对泥沙分选数学模型进行验证。最后根据水库的实际运行情况,对变动回水区在枯水期小流量低水位、水库充水及库水位消落情况下的推移质泥沙沿程分选进行数值模拟,模拟结果可较好地反映变动回水区床沙级配变化的规律,表明该模型可应用于实际水库运行时变动回水区的河床演变数值模拟,为航运、防洪提供一定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动回水区 Godunov格式 hirno活动层模型 非均匀泥沙分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寒区水循环与寒区水资源演变 被引量:2
9
作者 王喜峰 李玮 +1 位作者 牛存稳 贾仰文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2011年第3期88-91,共4页
阐述了寒区水循环与寒区水资源演变在变化环境的研究中的意义及作用。分别从国内外的研究中综述了变化环境下寒区水循环与寒区水资源演变研究现状与进展,并归纳了寒区水文模型在寒区水循环研究中研究进展。此外,还分析了寒区水循环和寒... 阐述了寒区水循环与寒区水资源演变在变化环境的研究中的意义及作用。分别从国内外的研究中综述了变化环境下寒区水循环与寒区水资源演变研究现状与进展,并归纳了寒区水文模型在寒区水循环研究中研究进展。此外,还分析了寒区水循环和寒区水资源演变研究中的难题和局限,强调了应用水文模型在研究寒区水循环与寒区水资源演变的进展。认为完善寒区水循环物理机制的研究,开发基于寒区水循环机制的分布式水文模型以及寒区水循环和水资源演变的归因分析是未来寒区水循环和水资源演变研究中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循环演变 水资源分析 归因分析 分布式水文模型 冻土 气候变化 下垫面变化 人类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专题:学科能力及其表现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王磊 主持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5-45,共1页
学科能力是一个多维多层的复杂系统,人们对它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任何理论和研究都只是对这个复杂系统基于特定角度的有限探索。北京师范大学学科教育团队的学科能力研究,基于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的学科能力活动,建立知识经验... 学科能力是一个多维多层的复杂系统,人们对它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任何理论和研究都只是对这个复杂系统基于特定角度的有限探索。北京师范大学学科教育团队的学科能力研究,基于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的学科能力活动,建立知识经验与能力表现的实质性联系,寻找可测评和可调控的能力要素,贯通关联不同学科领域的学科能力,构建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导向的学科能力活动表现、内涵构成及其发展水平的多维整合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科能力 特定角度 水平 创新导向 整合模型 指标体系 活动表现 发展水平 物理学科 能力要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筒状农业的历史与现状——兼谈继承我国农业的优良传统
11
作者 孙开铨 《农业考古》 1987年第2期14-19,共6页
农业生产的整个活动过程,是农业生产环节多重性结构与自然环境的密切结合而又相互制约,因此具有强烈的区域性和综合性。我国幅员广大,垂直纵横,气候悬殊,自然条件差别很大,农业内部结构错综复杂星罗棋布,形成了我国特殊的“筒状农业”... 农业生产的整个活动过程,是农业生产环节多重性结构与自然环境的密切结合而又相互制约,因此具有强烈的区域性和综合性。我国幅员广大,垂直纵横,气候悬殊,自然条件差别很大,农业内部结构错综复杂星罗棋布,形成了我国特殊的“筒状农业”多层结构模型。所谓“筒状农业”,就是指具有我国民族特点历史悠久传统的“立体农业”、“有机农业”和“手工农业”的总称。在发展中国式的现代化农业建设中,应立足于我国国情,从空间、时间、地域、水域,上下左右前后顾盼,总结我国这种特殊的筒状农业的传统经验,借古鉴今,择善而从,独树一帜,发扬光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农业 优良传统 农业耕作 农业生产 劳动人民 民族特点 筒状 活动过程 结构模型 传统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