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limate change effects in the Western Himalayan ecosystems of India: evidence and strategies 被引量:4
1
作者 Vindhya Prasad Tewari Raj Kumar Verma Klaus von Gadow 《Forest Ecosystems》 SCIE CSCD 2017年第3期232-240,共9页
Background: The fragile landscapes of the Himalayan region are highly susceptible to natural hazards, and there is ongoing concern about current and potential climate change impacts. This study provides background in... Background: The fragile landscapes of the Himalayan region are highly susceptible to natural hazards, and there is ongoing concern about current and potential climate change impacts. This study provides background information on India's Western Himalayas and reviews evidence of warming as well as variability in precipitation and extreme events.Methods: Understanding and anticipating th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Himalayan forest ecosystems and the services they provide to people are critical. Efforts to develop and implement effective policies and management strategies for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and adaptation requires particular new research initiatives. The various studies initiated and conducted in the region are compiled here.Results: Several new initiatives taken by the Himalayan Forest Research Institute in Shimla are described. This includes new permanent observational field studies, some with mapped trees, in high altitude transitional zones for continuous monitoring of vegetation response. We have also presented new strategies for mitigating potential climate change effects in Himalayan forest ecosystems.Conclusions: Assessment of the ecological and genetic diversity of the Himalayan conifers is required to evaluate potential responses to changing climatic conditions. Conservation strategies for the important temperate medicinal plants need to be developed.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insects and pathogens in the Himalayas also need to be assessed. Coordinated efforts are necessary to develop effective strategies for adaptation and mitig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malayan ecosystem Climate change New strategies High altitude New observational studi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喜马拉雅地区复杂地质条件下特大断面导流洞支护系统设计
2
作者 李玉勇 黄金海 吴金旭 《建筑施工》 2025年第1期108-110,115,共4页
在高山峡谷地带修建水电站,导流洞因布置难度较小、运行可靠等优点,成为最常规的施工导流方法。为保证主体工程尽快动工,导流隧洞必须早日建成通水,以实现河床截流目标,保证主体工程干地施工条件。巴基斯坦达苏水电站项目地处喜马拉雅山... 在高山峡谷地带修建水电站,导流洞因布置难度较小、运行可靠等优点,成为最常规的施工导流方法。为保证主体工程尽快动工,导流隧洞必须早日建成通水,以实现河床截流目标,保证主体工程干地施工条件。巴基斯坦达苏水电站项目地处喜马拉雅山区,大坝主体工程施工期间采用左岸2条特大断面导流洞进行施工导流,导流洞轴线区域地质条件复杂多变,围岩以中高强度麻粒岩和片麻岩为主。导流洞设计时,导流洞支护充分考虑了围堰自身承载力良好的优点,不同地质情况下采用不同支护类型,获得了良好的经济和工期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地区 特大导流洞 复杂地质 支护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喜马拉雅晚期油气藏调整与改造 被引量:40
3
作者 张水昌 张斌 +3 位作者 杨海军 朱光有 苏劲 王晓梅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68-680,共13页
为理清塔里木盆地油气分布规律,对喜马拉雅晚期构造运动背景下塔里木盆地油气藏的调整与改造进行分析。塔里木盆地油气成藏过程受喜马拉雅运动影响十分强烈,主要发生了物理调整和化学改造两方面的次生作用:一方面由于地层的翘倾和圈闭... 为理清塔里木盆地油气分布规律,对喜马拉雅晚期构造运动背景下塔里木盆地油气藏的调整与改造进行分析。塔里木盆地油气成藏过程受喜马拉雅运动影响十分强烈,主要发生了物理调整和化学改造两方面的次生作用:一方面由于地层的翘倾和圈闭的调整,早期形成的油气藏发生侧向长距离运移和垂向渗漏再聚集;另一方面巨厚的地层沉积加速了有机质的热演化,生成大量裂解气,天然气侵入早期油藏导致油气性质发生重大改变,重质油、轻质油、蜡质油、凝析气等各种类型的油气形成并分布在同一区域。喜马拉雅晚期油气藏的物理调整和化学改造作用导致塔里木盆地横向上大面积油气差异分布,纵向上多层系含油、但油气性质各异的复杂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藏物理调整 油气藏化学改造 地层反转 生物降解 高温裂解 喜马拉雅晚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喜马拉雅运动的期次及其动力学背景 被引量:85
4
作者 贾承造 何登发 陆洁民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21-125,169,共6页
黄汲清先生于 194 5年提出用喜马拉雅运动表示中国境内新生代的造山运动。这一概念为地球科学家普遍接受 ,但在构造运动分期与地球动力学背景的认识上存在分歧。在对前人的基本观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结合地质地貌、岩浆活动、构造变形... 黄汲清先生于 194 5年提出用喜马拉雅运动表示中国境内新生代的造山运动。这一概念为地球科学家普遍接受 ,但在构造运动分期与地球动力学背景的认识上存在分歧。在对前人的基本观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结合地质地貌、岩浆活动、构造变形等大量资料 ,提出喜马拉雅运动可以分为早、中、晚三期 ,分别对应于始新世晚期、古近纪与新近纪之间、新近纪与第四纪之间的构造活动。印度与欧亚的碰撞及其持续挤压作用导致了青藏高原及其东南缘与北缘强烈挤压缩短与隆升 ,东亚大陆向东挤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运动 造山运动 期次 动力学背景 构造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喜马拉雅运动与准噶尔盆地南缘油气成藏 被引量:50
5
作者 况军 贾希玉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29-133,共5页
喜马拉雅运动期源自特提斯构造域的强大挤压应力使北天山快速、大幅度隆升,并向盆地冲断,在盆地南缘发育了陆内造山型类前陆坳陷。喜马拉雅运动控制着准噶尔盆地油气晚期成藏:快速沉积的巨厚磨拉石建造使中、新生界烃源层在南缘山前坳... 喜马拉雅运动期源自特提斯构造域的强大挤压应力使北天山快速、大幅度隆升,并向盆地冲断,在盆地南缘发育了陆内造山型类前陆坳陷。喜马拉雅运动控制着准噶尔盆地油气晚期成藏:快速沉积的巨厚磨拉石建造使中、新生界烃源层在南缘山前坳陷中成熟排烃;在盆地南缘形成了喜马拉雅运动期成排成带的背斜构造,在盆地北部形成了一些平缓的低幅度背斜构造,为晚期油气成藏提供了有利场所;喜马拉雅运动在全盆地强化了断裂的运移通道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南缘 坳陷 喜马拉雅运动 油气成藏 陆内造山 特提斯 背斜构造 晚期成藏 排烃 新生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期调整再成藏——塔里木盆地海相油气藏形成的一个重要特征 被引量:38
6
作者 赵靖舟 李秀荣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2期89-91,共3页
塔里木盆地海相油气具有多期成藏、晚期调整的特点。晚期调整再成藏是塔里木盆地海相油气藏形成的一种重要方式,其形成的次生油气藏是塔里木盆地海相油气藏的一大类型,喜马拉雅运动期是早期油藏发生调整的主要时期,古隆起顶部是调整再... 塔里木盆地海相油气具有多期成藏、晚期调整的特点。晚期调整再成藏是塔里木盆地海相油气藏形成的一种重要方式,其形成的次生油气藏是塔里木盆地海相油气藏的一大类型,喜马拉雅运动期是早期油藏发生调整的主要时期,古隆起顶部是调整再成藏的主要部位。已发现的喜马拉雅运动期海相油藏主要是由晚海西运动期油藏调整再形成的次生油藏,它们主要分布于塔北隆起中生界以及塔中隆起中央断垒带石炭系。因此,寻找大中型海相原生油气藏,应以构造相对稳定的继承性古隆起特别是古斜坡区为重点,隆起高部位则是寻找次生油气藏的主要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期调整再成藏 塔里木盆地 克拉通 油气藏 海相 喜马拉雅运动 原生油气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部含油气盆地喜山期强烈隆升剥蚀与大气田的成藏效应 被引量:13
7
作者 李伟 朱智鹏 张海杰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48-55,130,共8页
地层强烈隆升与天然气成藏效应的关系一直是地质学界关心的重要问题之一,但对于中国中西部含油气盆地喜山期的强烈隆升剥蚀与大气田的成藏效应之间关系的系统研究却很少。为此,通过对我国中西部地区不同盆地不同区带喜山期的强烈隆升剥... 地层强烈隆升与天然气成藏效应的关系一直是地质学界关心的重要问题之一,但对于中国中西部含油气盆地喜山期的强烈隆升剥蚀与大气田的成藏效应之间关系的系统研究却很少。为此,通过对我国中西部地区不同盆地不同区带喜山期的强烈隆升剥蚀及其与大气田成藏效应关系的分析,认为这种强烈隆升与剥蚀对大规模天然气的聚集成藏,不仅具有重要作用,而且还会因所处地质条件的不同而产生较大的成藏效应差异,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①膏盐发育区的挤压冲断与快速隆升剥蚀,产生流体高效抽吸效应;②大规模储集体发育区持续隆升剥蚀,产生大面积水溶气的减压脱溶效应;③高泥地比与高热演化区持续隆升剥蚀,产生大面积地层减压吸水效应。之所以会产生上述3种不同的成藏效应,是其成藏地质条件差异大所造成的。结论认为:流体高效抽吸效应,主要形成于有膏岩与盐岩封盖很好的冲断构造带;大面积水溶气脱溶效应主要发生在储集体巨大、天然气充注不足的地层;大面积泥岩吸水效应,主要发育于气源较充足且烃源岩热演化程度高、泥岩含量高的地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中西部含油气盆地 喜山期 隆升 剥蚀 天然气成藏效应 抽吸效应 脱溶效应 吸水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酒西盆地喜马拉雅运动特征与油气成藏 被引量:8
8
作者 周晓峰 赵应成 张亚军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93-396,共4页
酒西盆地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缘,天然地震活跃,喜马拉雅运动在盆地的活动可划分出11个阶段,其构造挤压强度依次由弱变强,在上新世中期达到高峰,是该区构造的主要变形期和定格期,也是该区油气成藏的主要时期。盆地的构造变形从渐新世开始... 酒西盆地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缘,天然地震活跃,喜马拉雅运动在盆地的活动可划分出11个阶段,其构造挤压强度依次由弱变强,在上新世中期达到高峰,是该区构造的主要变形期和定格期,也是该区油气成藏的主要时期。盆地的构造变形从渐新世开始发育,沉积中心不断北移,各构造带的发育时间从南往北依次由早变晚,控制了该区断层相关褶皱、构造圈闭及其油气藏的带状分布规律。天然地震对油气的运聚成藏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西盆地 喜马拉雅运动 天然地震 油气成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断裂带方解石脉天然气包裹体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李荣西 席胜利 邸领军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63-466,471,共5页
喜马拉雅运动对鄂尔多斯盆地断裂构造演化和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鄂尔多斯盆地中部断裂带穿过米脂气田南侧,在断裂带中三叠系野外露头发育有一组“X”型构造裂隙或节理,充填有含大量天然气包裹体的方解石脉。分析... 喜马拉雅运动对鄂尔多斯盆地断裂构造演化和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鄂尔多斯盆地中部断裂带穿过米脂气田南侧,在断裂带中三叠系野外露头发育有一组“X”型构造裂隙或节理,充填有含大量天然气包裹体的方解石脉。分析表明天然气包裹体形成温度在130~140℃之间,气态总烃含量为78.9%.其中CH4为51.8%。并含21.1%的H2S气体。天然气包裹体中有机质以中等碳数C19 C27正构烷烃和偶碳数优势为特征,其来源与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藏源岩一致。研究认为方解石脉天然气包裹体是深部天然气藏受喜马拉雅运动影响沿构造裂隙发生运移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运移 天然气包裹体 喜马拉雅运动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油气藏形成期分析 被引量:17
10
作者 康志宏 魏历灵 康艳芳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2001年第6期462-464,452,共3页
塔里木盆地具有多期生排烃、成藏、调整和破坏的特点。综合利用圈闭形成与生排烃分析法、储集层有机岩石分析法、储集层成岩矿物(主要是伊利石)同位素地质年代法、油气藏饱和压力或露点压力推算法,对塔里木盆地油气藏的形成期进行了系... 塔里木盆地具有多期生排烃、成藏、调整和破坏的特点。综合利用圈闭形成与生排烃分析法、储集层有机岩石分析法、储集层成岩矿物(主要是伊利石)同位素地质年代法、油气藏饱和压力或露点压力推算法,对塔里木盆地油气藏的形成期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结果认为,油气藏主要形成时期为印支运动期—喜马拉雅运动晚期,而且多为喜马拉雅运动中晚期。并通过对塔里木盆地不同的含油系统的归纳和分析,指出塔里木盆地具有晚期成藏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油气藏 成藏期 印支构造运动 喜马拉雅构造运动 油气聚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喜马拉雅地区的主要蜜源植物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匡邦郁 匡海鸥 +3 位作者 谭垦 刘意秋 涂艳华 赵灵芝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3期294-299,共6页
系统介绍了中国喜马拉雅地区, 包括西藏南部和东部、四川西南部、云南西部的蜜源植物资源概况, 主要蜜、粉源植物118 种的开花期和利用价值, 为这一地区发展养蜂业, 振兴山区经济, 促进农、林业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中国 喜马拉雅地区 蜜源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喜马拉雅中晚期断弯褶皱-大气水岩溶储集体形成——以塔里木盆地西北缘柯坪-羊吉坎大湾沟组碳酸盐岩为例 被引量:3
12
作者 钱一雄 田蜜 +3 位作者 李慧莉 陈跃 沙旭光 李洪泉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38-751,共14页
在新疆柯坪羊吉坎中奥陶统大湾沟组碳酸盐岩岩溶特征刻画的基础上,采用了岩相学、地球化学以及褶皱脱空分析等综合研究,并结合了古气候分析等溶蚀实验结果,揭示了喜马拉雅中晚期受断弯褶皱抬升及大气水溶蚀控制岩溶作用过程;估算了受构... 在新疆柯坪羊吉坎中奥陶统大湾沟组碳酸盐岩岩溶特征刻画的基础上,采用了岩相学、地球化学以及褶皱脱空分析等综合研究,并结合了古气候分析等溶蚀实验结果,揭示了喜马拉雅中晚期受断弯褶皱抬升及大气水溶蚀控制岩溶作用过程;估算了受构造挤压的层间滑脱以及溶蚀作用所产生孔隙大小。褶皱脱空(VSD模拟计算)可产生0.2%~0.5%孔隙发育带,占目前有效空洞率的1/50~1/100,但前者为"达西流及溶蚀作用"起了重要的作用。羊吉坎岩溶剖面中发育了机械破碎-流水充填物(角砾岩)、钙华及巨晶方解石;与大湾沟组的围岩相比,其δ13C(PDB),δ18O(PDB)偏负明显、两者呈线性关系,缝洞中方解石中发育了单相盐水溶液包裹体,典型的大气水岩溶标志;由下而上连续钙华沉积δ13C(PDB),δ18O(PDB),δ34S(V-CDT)偏负的程度减弱;从钙华、巨粗晶至(长)柱面的偏三角面体的方解石中,Al2O3,Fe2O3,MgO,K2O,Na2O含量依次降低;反映了半潮湿-潮湿至半潮湿-干旱气候条件及其水动力的变化。进一步推断,在潮湿气候和强水动力条件下,高1.5~2.0 m的溶洞体最短可在5 ka内形成,而相对干旱期需要较长的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褶皱脱空(VSD) 地球化学 岩溶 碳酸盐岩 大湾沟组 喜马拉雅中晚期 柯坪-羊吉坎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喜马拉雅运动对吐哈盆地油气藏的影响 被引量:10
13
作者 曾溅辉 左胜杰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82-384,共3页
吐哈盆地喜马拉雅运动强烈 ,对油气运移和聚集构成重要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 :(1)产生构造挤压应力驱动煤成油的初次运移 ;(2 )改变油气二次运移的流体动力条件 ,从而影响油气二次运移的方向、方式及聚集场所 ,因水动力场由压实水流向重... 吐哈盆地喜马拉雅运动强烈 ,对油气运移和聚集构成重要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 :(1)产生构造挤压应力驱动煤成油的初次运移 ;(2 )改变油气二次运移的流体动力条件 ,从而影响油气二次运移的方向、方式及聚集场所 ,因水动力场由压实水流向重力水流变化 ,使流体垂向连通性增加 ,油气发生穿层运移 ;(3)导致构造高位的油水界面、油气藏充满度下降 ,低部位的升高 ;(4)对古油藏进行调整和改造 ,使其遭受破坏或形成次生油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运动 油气运移 油水界面 次生油气藏 吐哈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汉盆地反转构造类型及分布特征 被引量:14
14
作者 郑天发 傅宜兴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36-38,共3页
江汉盆地在陆相发展阶段,经历了早期(燕山运动晚期至喜山运动早期)的构造负反转和晚期(喜山运动晚期)的构造正反转。早期构造负反转形成的拉张断陷叠加在先期压扭住断裂诏皱带上,受北东向剪切带控制发育的负反转构造一般成为半地... 江汉盆地在陆相发展阶段,经历了早期(燕山运动晚期至喜山运动早期)的构造负反转和晚期(喜山运动晚期)的构造正反转。早期构造负反转形成的拉张断陷叠加在先期压扭住断裂诏皱带上,受北东向剪切带控制发育的负反转构造一般成为半地堑式断陷,沉积的白垦系和下第三系是江汉盆地的陆相勘探目的层系;沿北西-北北西向挤压构造带分布的负反转构造成为地堑式断陷。喜山运动晚期江汉盆地发生构造正反转,时间东早西晚,反转程度东强西弱,反映区域性挤压作用力来自盆地以东。正反转构造划分为发育比较成熟的全正反转构造(褶皱剥蚀型,断裂上下皆逆型,断裂上逆下正型)和正反转程度弱的准正反转构造(地层上下皆凸型和上凸下凹型),简述其剖面鉴别特征和发育部位。江汉盆地的构造反转现象为中国东部陆相断陷盆地的反转构造研究提供了又一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 构造演化 构造类型 石油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hytosociology, 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Pinus roxburghii associations from Northern Pakistan 被引量:5
15
作者 Nasrullah Khan Kishwar Ali Shahid Shaukat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3期511-521,共11页
We investigated the phytosociology, 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Pinus roxburghii in 40 stands in northern areas of Pakistan by using cluster analysis (Ward’s agglomerative clustering) and ordination (Non-metric Mult... We investigated the phytosociology, 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Pinus roxburghii in 40 stands in northern areas of Pakistan by using cluster analysis (Ward’s agglomerative clustering) and ordination (Non-metric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Cluster analysis revealed three major groups associated with specific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1) P. roxburghii (2) Pinus-Quercus baloot and (3) Pinus-Olea ferruginea community types. NMS-ordination showed the major gradient as an amalgam of elevation (r2=0.441, p&lt;0.01) and slope (r2=0.391, p&lt;0.05) as the two topographic factors correlated with species distribution. The first ordination axis also showed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soil variables like pH and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suggesting that soil chemistry was related to top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and probably acted as a secondary gradient. We also examined size class distributions, age structures and growth rates of the three communities in order to describe community development and dynamics. Total tree density was 14700 plants/ha, with P. roxburghii having a relative density of 82%to 100%. Density of juve-nile and total density and basal area of the subordinate tree species were low. The low density of trees in the smallest diameter size-class sug-gested that the recruitment of small P. roxburghii plants into the adult population may be lower than the required replacement rate for the stands. Pooled size-class distributions for the species showed a multimo-dal pattern with some regeneration gaps. Browsing, heavy logging and&amp;nbsp;other anthropogenic activities were the overriding factors responsible for the poor recruitment of P. roxburghii. We concluded from the age struc-ture that the forests were characterized by the dominance of young trees. Growth rate analysis revealed that P. roxburghii was the fastest growing species among the conifers species in Pakistan. In view of its relatively fast growth and longevity, P. roxburghii seems to be a suitable choice for short-term cultural practices in order to enhance wood production in lesser Himalaya and Hindukush ranges of Pakist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YTOSOCIOLOGY STRUCTURE DYNAMICS multivariate techniques dendrochronology himalayan rang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喜山运动对松辽盆地含油气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17
16
作者 任延广 陈均亮 +2 位作者 冯志强 林春华 冷鹏华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85-190,共6页
通过对新构造运动、天然地震、钻探、人工地震、地层、构造形迹、卫星遥感等资料分析 ,认为喜山运动在松辽盆地可分为 3幕 ;第一、第三幕运动主要受印度板块影响 ,产生的区域主压应力为北东 -南西向 ;第二幕运动主要受太平洋板块影响 ,... 通过对新构造运动、天然地震、钻探、人工地震、地层、构造形迹、卫星遥感等资料分析 ,认为喜山运动在松辽盆地可分为 3幕 ;第一、第三幕运动主要受印度板块影响 ,产生的区域主压应力为北东 -南西向 ;第二幕运动主要受太平洋板块影响 ,产生的区域主压应力方向为北西 -南东或近东西向 ;第三幕所产生的北西向构造作用对早期形成的北东向构造圈闭及其中的油气再运移和聚集有重要影响。松辽盆地第三系为压陷盆地沉积 ,表现为地层分布局限、充填碎屑粗、隆起区可作为物源区。松辽盆地第三系构造变形椭球体反映在老第三系沉积中晚期 (4 3Ma以来 )挤压应力方向发生了由南北到近东西向的变化。在白垩纪末的挤压作用下 ,中浅层构造不断壮大 ,为油气聚集提供了良好的圈闭。中浅层断层为多期断裂活动的叠加产物 ,不同时期的断层具有各自的延伸特征 :青山口组沉积期在近东西向伸展应力作用下 ,主要发育北东、北北东向断层 ;姚家组沉积末在近南北向伸展应力作用下 ,只发育近东西向断层 ;明水组沉积期以后在近南北向左行压扭应力作用下 ,主要发育北北西、北西向断层。明水组沉积末期的构造反转使松辽盆地开始进入生烃高峰期 ,挤压力方向的改变导致了中浅层不同方向的老断层开启 ,形成了多方位的油气运移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喜山运动 第三纪 含油气性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库车前陆盆地喜马拉雅运动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30
17
作者 曾联波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75-179,共5页
根据构造变形解析和岩石记忆信息 ,库车前陆盆地的喜马拉雅运动可以划分为 3期 ,它们对应的时间分别为渐新世末、上新世末和早更新世末 ,其构造挤压强度依次由弱变强 ,在喜马拉雅晚期达到高峰 ,是该区构造的主要变形期和定格期 ,也是该... 根据构造变形解析和岩石记忆信息 ,库车前陆盆地的喜马拉雅运动可以划分为 3期 ,它们对应的时间分别为渐新世末、上新世末和早更新世末 ,其构造挤压强度依次由弱变强 ,在喜马拉雅晚期达到高峰 ,是该区构造的主要变形期和定格期 ,也是该区异常高压形成和油气成藏的主要时期。中更新世以来为新构造运动阶段 ,主要表现为 2~ 3次重要的抬升和相对较弱的褶皱逆冲变形 ,并对该区的油气藏主要起破坏作用。库车前陆盆地的构造变形从喜马拉雅早期开始发育 ,各构造带的发育时间从北往南依次由早变晚 ,它控制了该区断层相关褶皱、构造圈闭及其油气藏的带状分布规律。喜马拉雅晚期强烈的水平构造挤压是该区异常高压形成的主要因素 ,是该区油气形成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和驱动力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运动 油气地质意义 油气成藏 库车前陆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西南地区始新—中新统层序及其对岩性圈闭的控制 被引量:3
18
作者 肖传桃 何彬 冯镇涛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78-385,373,共8页
系统论述了三级层序界面与喜马拉雅运动间的关系,认为研究区始新—中新统发育的8个三级层序界面均为青藏高原隆升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响应。研究区最强烈的构造运动至少有4次,代表喜马拉雅运动或青藏高原隆升的4次重要阶段,据此,将喜马拉... 系统论述了三级层序界面与喜马拉雅运动间的关系,认为研究区始新—中新统发育的8个三级层序界面均为青藏高原隆升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响应。研究区最强烈的构造运动至少有4次,代表喜马拉雅运动或青藏高原隆升的4次重要阶段,据此,将喜马拉雅运动划分为4幕。将研究区古近-新近系划分为1个一级层序、4个二级层序、7个三级层序和16个基准面旋回层序,由此建立起研究区的层序地层系统。并系统分析了区内层序对不同类型岩性圈闭的控制作用。认为低位体系域是柴西南地区岩性圈闭发育最有利的层位。研究区最大湖泛面控制了主要岩性油气藏的分布,而层序界面控制了地层超覆油气藏或者不整合遮挡地层油气藏的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西南地区 岩性圈闭 喜马拉雅运动 层序地层 古新统 始新统 渐新统 中新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相改造残留盆地的地质特征和勘探前景 被引量:27
19
作者 王英民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28-32,共5页
中国前新生界海相地层很发育 ,其油气资源潜量丰富 ,但目前探明程度和勘探成功率很低。其根本原因在于它们普遍经历过多期改造 ,具有改造残留盆地的性质。主要的改造方式有抬升剥蚀、构造变形和深埋等 ,具体受盆地在各期构造运动中所处... 中国前新生界海相地层很发育 ,其油气资源潜量丰富 ,但目前探明程度和勘探成功率很低。其根本原因在于它们普遍经历过多期改造 ,具有改造残留盆地的性质。主要的改造方式有抬升剥蚀、构造变形和深埋等 ,具体受盆地在各期构造运动中所处的大地构造背景控制 ,如被前陆盆地或裂谷盆地所叠加 ,整体抬升转化成为高原或高地 ,以及由于冲断褶皱而转化为断褶带甚至于造山带等。海相改造残留盆地具有复杂的成藏动力学过程和油气系统。其最重要的油气成藏特点有 :( 1 )多期成藏 ,形成复杂油气系统 ,油气藏高度分散 ;( 2 )晚期 (喜马拉雅期 )成藏 ,明显受喜马拉雅运动控制。因此在油气勘探中要以正确认识和描述地质特征的非均一性为关键 ,以油气的生、运、散、聚成藏动力学过程为主线 ,从各种地质要素的相互作用的发展演化历史的角度开展研究。海相改造残留盆地勘探前景广阔 ,必将成为我国 2 1世纪油气勘探的主战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造残留盆地 海相地层 油气成藏 地质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燕山、喜马拉雅构造运动在准噶尔盆地油气运聚中的作用 被引量:29
20
作者 赵白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5期468-470,共3页
分析了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在准噶尔盆地油气运移和聚集中的作用。指出燕山运动前所有构造运动,包括印支运动,造就了准噶尔盆地的构造雏形,燕山、喜马拉雅运动就是在这种基础上,对盆地的构造格局进行了进一步的改造和深化,进而深刻... 分析了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在准噶尔盆地油气运移和聚集中的作用。指出燕山运动前所有构造运动,包括印支运动,造就了准噶尔盆地的构造雏形,燕山、喜马拉雅运动就是在这种基础上,对盆地的构造格局进行了进一步的改造和深化,进而深刻地影响着盆地油气运动和聚集。燕山运动初期以波状运动为主,后期以上升运动为主,这就为前期多生油旋回生成的油气向地层超覆尖灭带、岩性尖灭带运移创造了条件;晚白垩世陆梁及南斜坡带均处于上升阶段,这就为下伏生油层系生成的油气沿不整合面向高处运移,聚集于储集条件好的白垩系提供了条件;喜马拉雅运动的第三幕(晚上新世末)是盆地唯一一次褶皱运动,在南缘山前坳陷带形成了三排背斜带,使南缘构造和油气分布复杂化,对盆地内部的地层形变虽影响不大,但对油气再次运移仍是有影响的。在盆地南缘和北缘(陆梁、夏子街)地区进行油气勘探时必须要考虑喜马拉雅运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燕山运动 喜马拉雅运动 油气运移 油气聚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