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76篇文章
< 1 2 4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羊肚菌栽培的原理和方法 被引量:1
1
作者 贺新生 王光礼 +4 位作者 张锐杰 杨锡 罗维维 林志强 陈波 《食药用菌》 2025年第1期28-33,共6页
羊肚菌(Morchella spp.)的栽培原理和方法不同于大多数食药用菌物种。指出食药用菌栽培依据子实体形成与培养料的关系可以分为4种类型:纯料出菇、覆土出菇、少料出菇、无料出菇,而羊肚菌栽培属于少料出菇(培养料超过一定比例就不会出菇)... 羊肚菌(Morchella spp.)的栽培原理和方法不同于大多数食药用菌物种。指出食药用菌栽培依据子实体形成与培养料的关系可以分为4种类型:纯料出菇、覆土出菇、少料出菇、无料出菇,而羊肚菌栽培属于少料出菇(培养料超过一定比例就不会出菇),列举并说明段木栽培法、营养袋法、营养袋+营养料法、营养料法及全菌种栽培法等栽培方法的技术要点与存在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料出菇 营养袋栽培法 营养料栽培法 全菌种栽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农科背景下园艺植物栽培学课程体系改革 被引量:1
2
作者 钟亚琴 黄宏霞 +1 位作者 张志林 史红安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2期145-148,共4页
新农科建设要求融合产业需求和市场需求,培养多学科背景的农业高层次人才。园艺植物栽培学是园艺专业的必修课核心课程,在园艺专业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该文根据园艺植物栽培学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动手能力不... 新农科建设要求融合产业需求和市场需求,培养多学科背景的农业高层次人才。园艺植物栽培学是园艺专业的必修课核心课程,在园艺专业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该文根据园艺植物栽培学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动手能力不强等诸多问题,从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与方法、课程实践及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与探索,以期激发学生学习内在驱动力,为新农科建设培养符合区域园艺产业发展需求、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为此类课程教学改革和实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农科 园艺植物栽培学 课程改革 教学内容 考核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耕地日光温室番茄基质栽培灌溉制度研究
3
作者 张玉鑫 蒯佳琳 +3 位作者 马彦霞 王晓巍 康恩祥 张俊峰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5-225,共11页
通过日光温室试验,以两次灌水间隔期Φ20 cm标准蒸发皿的累积蒸发量(E)为基数,设置0.4E、0.6E、0.8E、1.0E、1.2E等5个灌水处理,灌水周期为2 d,采用CRITIC法对番茄生长和品质进行综合评价,以CRITIC法评价综合得分量化番茄的生长和品质指... 通过日光温室试验,以两次灌水间隔期Φ20 cm标准蒸发皿的累积蒸发量(E)为基数,设置0.4E、0.6E、0.8E、1.0E、1.2E等5个灌水处理,灌水周期为2 d,采用CRITIC法对番茄生长和品质进行综合评价,以CRITIC法评价综合得分量化番茄的生长和品质指标,利用变异系数法对生长、品质、产量、IWUE等4个指标赋权,通过TOPSIS法对各处理下番茄的综合效益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番茄株高、植株干质量、叶干质量、果实干质量随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大,1.2E处理分别较0.4E处理增加了32.3%、41.8%、66.5%、39.6%;根干质量和根冠比随灌水量增加呈先减小后增加趋势,1.0E处理分别较0.4E处理减小了28.2%和71.6%;CRITIC法对番茄生长综合评价得分排名为1.2E>1.0E>0.8E>0.6E>0.4E,1.2E处理生长最优。番茄单果质量、果实含水量随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大,1.2E处理分别较0.4E处理增加了58.8%和5.3%;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糖酸比随灌水量的增加而减少,1.2E处理分别较0.4E处理减少了82.7%和50.7%;可溶性糖、有机酸、Vc、番茄红素含量随灌水量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小趋势。CRITIC法对番茄品质综合评价得分排名为1.0E>1.2E>0.8E>0.4E>0.6E,1.0E处理品质最优。灌水量由0.4E增加到1.0E时,产量随灌水量增加而显著增加,1.0E处理产量较0.4E处理增加了66.4%;灌水量由1.0E增加到1.2E时,产量间无显著差异。IWUE随灌水量的增加而减少,1.2E处理IWUE较0.4E处理减小了28.7%。TOPSIS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0E处理为综合效益最高的处理,即灌溉间隔为2 d,灌水量为1.0E可作为甘肃河西走廊非耕地日光温室秋冬茬番茄基质栽培的适宜灌溉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番茄 灌溉制度 CRITIC法 基质栽培 河西走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材料成型专业塑性力学教学的思考与探讨
4
作者 李洪洋 李红 +1 位作者 许兴燕 刘颖 《机械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5-158,共4页
塑性力学是一门专注于探究材料在受力作用下产生永久变形的物理现象及其相关力学特性的科学,对于深入理解并预测材料在各种工程应用环境中的表现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然而,随着社会的持续进步和工程技术的日新月异,当前的教学方法在培... 塑性力学是一门专注于探究材料在受力作用下产生永久变形的物理现象及其相关力学特性的科学,对于深入理解并预测材料在各种工程应用环境中的表现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然而,随着社会的持续进步和工程技术的日新月异,当前的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应对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上显示出明显的局限性,这使得塑性力学的教学改革变得愈发迫切。文中致力于通过革新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及完善评价体系等多维度策略,探讨提升塑性力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并着重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材料成型 塑性力学 人才培养 教学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膜培育方式对生物慢滤池净化农村生活污水效果影响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王煜 洪凯 +1 位作者 郑伟 杨超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8-94,共7页
生物慢滤净水技术通过滤料及生物膜对污水的拦截、过滤、吸附、分解等作用,有效降低水体有机物污染物含量,提高水体水质。有机物含量高是农村生活污水的突出特点,为提高生物慢滤净水技术对农村生活污水的净化效率,需优化生物慢滤池滤料... 生物慢滤净水技术通过滤料及生物膜对污水的拦截、过滤、吸附、分解等作用,有效降低水体有机物污染物含量,提高水体水质。有机物含量高是农村生活污水的突出特点,为提高生物慢滤净水技术对农村生活污水的净化效率,需优化生物慢滤池滤料及生物膜结构和性能。采用实验室生物膜培育及农村生活污水生物慢滤池净化试验,对比分析不同生物膜培育方式对生物慢滤池净化农村生活污水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5℃环境温度条件下,采用人工接种方式形成的生物膜较自然方式形成的生物膜具有更短的生物膜成熟时间和更强的稳定性;生物膜成熟后不同成膜方式下的生物慢滤池对污水浊度、氨氮、总磷的净化效果无明显差异,但采用人工接种挂膜的生物慢滤池对污水有机物(COD)去除效果明显优于采用自然挂膜的生物慢滤池;不同生物膜培育方式下的生物慢滤池对农村生活污水均具有较好的净化效率,其出水水质指标均达到污水排放的要求。研究结果可为农村生活污水净化处理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生活污水 生物慢滤净水技术 生物膜培育方式 人工接种挂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桑黄子实体的功效评价
6
作者 张疏雨 郭玲玲 +3 位作者 李剑梅 关艳丽 朱万芹 柴林山 《中国食用菌》 2025年第3期59-67,共9页
收集桑黄子实体样品开展试验,因素包括不同菌株(杨树桑黄、粗毛纤孔菌、裂蹄纤孔菌3种广义桑黄,野生驯化或主栽菌种)、不同栽培模式(袋料或段木)和不同生长年限(一年生或三年生)。测定样品相关功效指标,并采用隶属函数法对6个菌株进行... 收集桑黄子实体样品开展试验,因素包括不同菌株(杨树桑黄、粗毛纤孔菌、裂蹄纤孔菌3种广义桑黄,野生驯化或主栽菌种)、不同栽培模式(袋料或段木)和不同生长年限(一年生或三年生)。测定样品相关功效指标,并采用隶属函数法对6个菌株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在辽西地区采用夏季大棚集中栽培模式以木屑-麸皮培养料栽培杨树桑黄菌株SH-2,获得的子实体功效评价最佳,黄酮(34.306 mg·g^(-1))、多糖(137.257 mg·g^(-1))、多酚(21.478 mg·g^(-1))、绿原酸(6.457 mg·g^(-1))、二氢槲皮素(5.059 mg·g^(-1))等活性成分含量高,抗氧化(DPPH·清除率91%)、降血糖(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57.231%)、降血脂(pH 2.0胆固醇结合量45.953 mg·g^(-1))活性强。此外,与普遍的研究结果及认知不同的是,供试的杨树桑黄一年生子实体综合功效评价较三年生子实体更好,优良桑黄是多种因素协同作用结果。功效评价及相关性分析为辽西地区适栽桑黄选育及高值化利用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树桑黄 粗毛纤孔菌 裂蹄纤孔菌 隶属函数法 相关性分析 辽西地区 示范栽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栽培模式对韭菜采后贮藏品质及风味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周新原 陶杰杰 +8 位作者 刘明池 左进华 武占会 郑鄢燕 康欣娜 梁浩 牟建楼 陈婕 季延海 《食品科学》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4-213,共10页
为探究不同栽培模式(水培、土培和基质培)对韭菜采后贮藏品质及风味物质的影响,采用水培、土培和基质培3种栽培方式种植‘航研791’韭菜,采后放入20℃、相对湿度80%~85%的冷库中贮藏,测定其贮藏期间生理品质和风味物质的变化。结果表明... 为探究不同栽培模式(水培、土培和基质培)对韭菜采后贮藏品质及风味物质的影响,采用水培、土培和基质培3种栽培方式种植‘航研791’韭菜,采后放入20℃、相对湿度80%~85%的冷库中贮藏,测定其贮藏期间生理品质和风味物质的变化。结果表明:土培和基质培栽培方式能够较好地维持韭菜在贮藏期间的质量损失率和腐烂率,水培韭菜则质量损失率和腐烂率都较高,与水培相比,土培和基质培韭菜能够较好地维持VC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具有较高的膳食纤维含量,土培还能促进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和木质素含量的积累,基质培韭菜的木质素呈下降趋势,水培韭菜在贮藏过程中纤维素含量呈下降趋势,木质素含量则基本不变。韭菜的风味物质主要是醛类、醇类、酯类、醚类、杂环类化合物等,α-松油醇、丁酸异戊酯、水杨酸甲酯和苯乙醛等物质是3种韭菜贮藏前后的主要风味物质。土培韭菜能够在贮藏过程中更好地维持韭菜的品质和风味物质,耐贮性最强,其在贮藏过程中品质劣变以衰老为主,基质培次之,水培韭菜则耐贮性最差,品质劣变以软化腐烂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栽培方式 韭菜 贮藏品质 挥发性风味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栽培方式配施改良剂对盐碱地土壤水盐分布及西瓜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王莉莉 田军仓 +1 位作者 王西娜 谭军利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88-96,共9页
针对银北平原盐碱地西瓜种植过程中缺少适宜的栽培方式及土壤改良剂的问题,探讨栽培方式和土壤改良剂对盐碱地土壤水盐分布及西瓜产量的影响。2023年开展田间对比试验,以西瓜品种“美都8424”为试验材料,设置垄作配施改良剂(LZST)、平... 针对银北平原盐碱地西瓜种植过程中缺少适宜的栽培方式及土壤改良剂的问题,探讨栽培方式和土壤改良剂对盐碱地土壤水盐分布及西瓜产量的影响。2023年开展田间对比试验,以西瓜品种“美都8424”为试验材料,设置垄作配施改良剂(LZST)、平作配施改良剂(PZST)、垄作不施改良剂(LZCK)、平作不施改良剂(PZCK)4个处理,研究栽培方式配施改良剂对盐碱地土壤含水率、盐分含量及pH值的时空分布及西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平作相比,垄作明显促进了0~20 cm土层土壤盐分的淋洗,同时改变了0~40 cm盐分分布特征。垄体灌水器正下方形成一个含水率高、盐分含量和pH值低的区域,而平作条件下0~20 cm土层土壤盐分含量和pH值分布均匀。成熟期,LZST处理的土壤盐分含量和pH值较PZST和PZCK分别降低了5.75%、1.54%和10.48%、4.61%,LZCK较PZCK处理的土壤盐分含量和pH值分别降低了4.80%和1.88%。无论平作还是垄作,与不施改良剂处理相比,施用土壤改良剂显著提高了西瓜产量,分别增产23.60%和19.99%,同时还提高了西瓜的果皮硬度和果实硬度。LZST处理的瓜周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糖酸比和番茄红素较PZCK处理的分别提高38.40%、20.57%、71.78%和52.92%。相关分析表明西瓜产量和品质指标与0~20 cm土层含水率呈显著正相关、而与0~20 cm土层的土壤pH值和盐分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总之,垄栽方式配施改良剂显著降低了土壤盐分含量和土壤pH值,促进了西瓜的生长,提高了产量和品质,是银北地区盐碱地较为适宜的西瓜种植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方式 土壤改良剂 水盐分布 西瓜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藻除磷机理及其工艺模式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安余梁 祁峰 +1 位作者 母锐敏 马桂霞 《工业水处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17,共8页
向水环境排放过多的磷会危害环境和人体健康,同时导致磷资源的浪费。微藻除磷作为一种可以回收资源的污水深度处理方式,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然而,目前的研究还未揭开微藻除磷机理的全貌,也未开发出微藻的全部除磷潜力。对微藻... 向水环境排放过多的磷会危害环境和人体健康,同时导致磷资源的浪费。微藻除磷作为一种可以回收资源的污水深度处理方式,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然而,目前的研究还未揭开微藻除磷机理的全貌,也未开发出微藻的全部除磷潜力。对微藻除磷的优势进行了综述,基于现有研究成果论述了微藻除磷的机理,重点阐明了微藻除磷过程中“磷库”状态和“磷流”方向,并总结了微藻各种培养方式在除磷方面的优势与弱点。微藻除磷从机理上看,是生物质合成、化学沉淀、过量吸收和表面吸附这4种除磷机制共同作用和互相竞争的结果;从工艺模式上看,藻菌共生模式及光合兼养的营养模式是当前污水微藻除磷工艺的较佳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水处理 微藻除磷 培养方式 生物燃料 除磷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熵权和理想点逼近法高原山地耕地质量评价——以云南省华坪县为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尹正琳 袁磊 +1 位作者 马显光 郭晓洁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6-241,共6页
高原山地生态脆弱、环境敏感,严重制约着山区耕地可持续利用。以云南省华坪县为例,选取影响耕地质量的自然条件、立地条件、区位与空间形态4方面22个评价指标构建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对各个指标赋权,并... 高原山地生态脆弱、环境敏感,严重制约着山区耕地可持续利用。以云南省华坪县为例,选取影响耕地质量的自然条件、立地条件、区位与空间形态4方面22个评价指标构建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对各个指标赋权,并采用理想点逼近法对耕地进行质量评价与分级。结果表明,从数量等级上看,华坪县耕地质量整体较好,大部分地类处于三级以上耕地,面积为18 617.6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78.13%。其中,一级、二级和三级耕地面积分别为5 952.88 hm^(2)、7 143.29 hm^(2)和5 521.43 hm^(2),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24.98%、29.98%和23.17%;从空间分布上看,高质量耕地分布较为集中且连片性好,主要分布在荣将镇、中心镇、石龙坝镇和新庄傈僳族傣族乡等低海拔和耕作便利度高的区域。研究中评价单元划分科学合理,熵权法能全面有效反映评价指标的差异性,理想点逼近法能较好揭示研究区的耕地质量等级结构和空间分布规律,两种方法相辅相成,可为高原山地耕地质量管护以及永久基本农田核实整改工作提供技术方法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山地 耕地质量评价 熵权法 理想点逼近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S-GC-IMS陕西渭北旱塬地区赤霞珠桃红葡萄酒挥发性风味成分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蒋娟 倪学理 +1 位作者 陈正峻 张予林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64-271,共8页
以陕西渭北旱塬地区不同瓶储时间(0~3年)和不同栽培方式(避雨栽培和露地栽培)的赤霞珠桃红葡萄酒为研究对象,采用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法(HS-GC-IMS)对其挥发性风味化合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从赤霞珠桃红葡萄酒中共检测出55种挥发... 以陕西渭北旱塬地区不同瓶储时间(0~3年)和不同栽培方式(避雨栽培和露地栽培)的赤霞珠桃红葡萄酒为研究对象,采用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法(HS-GC-IMS)对其挥发性风味化合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从赤霞珠桃红葡萄酒中共检测出55种挥发性风味成分,定性出34种挥发性风味成分,以酯类、醇类、醛酮类化合物为主。不同瓶储时间和不同栽培方式对葡萄酒挥发性风味物质含量影响较大,随着瓶储时间的延长,乙酸异丁酯、乙酸异戊酯、甲酸乙酯等酯类物质含量逐渐减少,花果香特征逐渐减弱,而正己醇、二甲基硫醚、乙酸丁酯等物质含量逐渐增加,生青味、芦笋味、苦杏仁味增加;避雨栽培较露地栽培葡萄酒中异丁醛、异戊醛、乙偶姻、己酸乙酯等物质含量提高,而乙酸、乙醛、乙酸异丁酯、丁酸乙酯、正己醇等物质含量降低,增强了麦仁味、果香和脂肪奶油香味的同时降低了酸果香、生青味,并减少了由乙酸和乙醛带来的不良异味风险,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香气的优雅度、浓郁度和风味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霞珠桃红葡萄酒 瓶储时间 栽培方式 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法 挥发性风味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DCA与CDIO汽车综合创新实践课程教学改革 被引量:1
12
作者 周锡恩 邓晓燕 毛彩云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84-187,218,共5页
为解决当前车辆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PDCA(Plan-Do-Check-Action)循环和CDIO(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ion)教学理念相结合的汽车综合创新实践课程教学模式。基于PDCA循环构建课程质量管理体系,引入CDIO教学理念,... 为解决当前车辆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PDCA(Plan-Do-Check-Action)循环和CDIO(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ion)教学理念相结合的汽车综合创新实践课程教学模式。基于PDCA循环构建课程质量管理体系,引入CDIO教学理念,设计了教与学“双闭环CDIO”教学方式,并以“项目式+情景式”教学方法进行课程设计,重构教学内容,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转变。实践结果表明,教学改革能够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加强学生对车辆工程理论与实践的综合掌握,发挥学生主动性,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CA管理方法 CDIO工程教育模式 实践教学 人才培养 教学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韭菜绿色生产技术装备现状及发展对策
13
作者 王响 刘俟墨 +3 位作者 杨旭辉 张雨萌 刘玉凤 宁晓峰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7-33,共7页
绿色生产是指在农业领域中实施的一系列环保策略和技术,旨在降低环境负担,提升资源利用效率,致力于环境保护与食品安全。随着消费者对健康食品的关注度不断提高,绿色蔬菜的市场需求持续扩大,为蔬菜绿色生产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其中... 绿色生产是指在农业领域中实施的一系列环保策略和技术,旨在降低环境负担,提升资源利用效率,致力于环境保护与食品安全。随着消费者对健康食品的关注度不断提高,绿色蔬菜的市场需求持续扩大,为蔬菜绿色生产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其中韭菜不仅是中国特色蔬菜之一,而且本身也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但目前韭菜生产农艺粗犷,技术装备落后,生产效率低,质量保障不足。本文介绍了韭菜典型栽培方式,重点论述了目前国内外韭菜绿色生产过程中,在整地、播种、田间管理(水肥,中耕培土,病虫害防治)、收获和收获后处理环节中所应用的技术与装备,并提出发展对策与建议,为韭菜绿色生产技术装备发展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韭菜 绿色生产 技术装备 栽培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平菇液体菌种培养体系及与固体菌种栽培对比
14
作者 王敬文 闻亚美 +2 位作者 王奇 刘元栋 孔维丽 《中国瓜菜》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1-90,共10页
以提高平菇液体菌种菌丝生物量为目的,通过单因素试验分析5种碳源、5种氮源对平菇菌丝生长的影响。采用响应面试验进一步优化平菇液体菌种培养基体系,并将培养基优化后培养所得平菇液体菌种与固体菌种进行栽培比较。结果表明,平菇液体... 以提高平菇液体菌种菌丝生物量为目的,通过单因素试验分析5种碳源、5种氮源对平菇菌丝生长的影响。采用响应面试验进一步优化平菇液体菌种培养基体系,并将培养基优化后培养所得平菇液体菌种与固体菌种进行栽培比较。结果表明,平菇液体菌种培养基的最佳配方为可溶性淀粉50 g·L^(-1)、黄豆粉34 g·L^(-1)、硫酸镁1.25 g·L^(-1)、磷酸二氢钾2 g·L^(-1)、维生素B120 mg·L^(-1),此配方培养的平菇菌丝体生物量为35.97 g·L^(-1),比优化前提高了约3.5倍。栽培试验表明,优化后液体菌种培养体系生产的菌种栽培生产周期缩短至34 d,相比固体菌种缩短了21 d。综上所述,利用响应面法优化的平菇液体培养基配方可以获得高质量的平菇液体菌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菇 液体菌种 响应面法 栽培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廿载探索与突破:中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研究的演进脉络、前沿热点与趋势展望
15
作者 孔新宇 徐国兴 《科学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5-155,共11页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既是政府回应“钱学森之问”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国内学界经久不衰的重要理论议题。对2003—2023年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发现:演进脉络呈现“理论建构—视角聚焦—实践创新”的三阶段特征,即发轫...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既是政府回应“钱学森之问”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国内学界经久不衰的重要理论议题。对2003—2023年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发现:演进脉络呈现“理论建构—视角聚焦—实践创新”的三阶段特征,即发轫于宏大理论建构的初始探索期,转向中层理论视角的巩固拓展期,最终形成实践创新导向的深入发展期;主要的前沿热点为拔尖创新人才的概念界定及其能力结构的分解测度、拔尖创新人才的系统培养模式、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困境、研究生教育阶段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特征、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制度与政策以及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国外经验;研究方法由单一逐渐向多元综合范式转型。未来研究应在尊重人才生涯成长与长期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深入探索大中小贯通培养的有效方式,立足本土语境的特殊性与当下实践需求的时代性推进培养模式与时共进创新,并通过实证与循证并举的量化研究范式助力政府和高校解决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的迫切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演进脉络 前沿热点 研究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农牧交错区耕地韧性评价及管控
16
作者 阎佳妮 赵华甫 +1 位作者 杨霞 靳知锟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74-384,共11页
[目的]对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交错区耕地进行韧性评价及管控研究,为辨析该区耕地韧性水平差异,有效开展分区调控及制定针对性的耕地持续利用保护对策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韧性理论,以内蒙古农牧交错区的29个旗县作为研究区域,通过构建... [目的]对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交错区耕地进行韧性评价及管控研究,为辨析该区耕地韧性水平差异,有效开展分区调控及制定针对性的耕地持续利用保护对策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韧性理论,以内蒙古农牧交错区的29个旗县作为研究区域,通过构建“压力—状态—响应”模型,以旗县为研究单元,利用熵值法综合评价内蒙古农牧交错区耕地韧性特征,依据耕地韧性水平组合特点,划分农牧交错区韧性分区,并提出分区管控路径。[结果]①界定了耕地韧性内涵,并在识别耕地系统自然和社会压力,状态和响应指标基础上,构建了包含目标层、因素层、指标层为框架的“压力—状态—响应”模型。②2000—2022年内蒙古农牧交错带耕地整体韧性水平不高,呈现出“东部高,西部低”的趋势;从历史变化看,受气候影响,整体韧性水平呈降低趋势,东部韧性近期呈现恢复态势。③依据耕地韧性水平变化组合,划分3个区域。1级稳定种植区应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发挥粮食生产功能区功能。2级监测保护区需加大人工投入力度,提升区域机械化水平。3级抚育休耕区应坚持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养则养的国土空间适宜性格局。[结论]内蒙古农牧区耕地韧性普遍较低,应加强土地整治和风沙治理,实现“精准管理”,提高耕地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保护 耕地韧性评价 PSR模型 熵值法 内蒙古农牧交错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棉栽培块分离送料机构试验研究
17
作者 严来旺 初麒 +5 位作者 陈治盛 郑鸿燊 李慧文 徐昊 何涛 辜松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13-216,共4页
岩棉栽培块是温室园艺生产中广泛应用的基质之一,目前国内外岩棉栽培块的装盘仍然采用人工方式,此方式劳动强度大且对身体有害,急需自动装盘机构。由于岩棉栽培块有质量轻、表面多绒毛等特点,难以均匀高效地送料。为实现岩棉栽培块均匀... 岩棉栽培块是温室园艺生产中广泛应用的基质之一,目前国内外岩棉栽培块的装盘仍然采用人工方式,此方式劳动强度大且对身体有害,急需自动装盘机构。由于岩棉栽培块有质量轻、表面多绒毛等特点,难以均匀高效地送料。为实现岩棉栽培块均匀高效地送料,设计了一种岩棉栽培块分离送料机构,可使用传送带配合分离辊高效、均匀送料。以分离辊高度、传送带倾角与传送带的输送形式为试验因素,岩棉栽培块送料数量波动为评价指标设计全面试验,得到了分离辊高度、传送带倾角和传送带的输送形式与岩棉栽培块送料数量的波动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分离辊高度40 mm、传送带倾角20°、传送带输送形式为后退1 s再前进3 s时,岩棉栽培块送料数量波动为3个,组合送料均匀性最优。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的结构设计和工作参数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棉栽培块 自动装盘 送料机构 分离送料 全面试验设计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耕地多功能评价及时空演变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臧俊梅 付晓 +1 位作者 刘圣祥 李慧 《广东农业科学》 2025年第1期108-123,共16页
【目的】探究广东省21个地级市耕地利用功能的时空演化特征,推进广东省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及耕地利用功能优化工作。【方法】以广东省21个地级市为评价单元,构建耕地多功能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综合指数评价法对广东省2005—2020年耕... 【目的】探究广东省21个地级市耕地利用功能的时空演化特征,推进广东省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及耕地利用功能优化工作。【方法】以广东省21个地级市为评价单元,构建耕地多功能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综合指数评价法对广东省2005—2020年耕地利用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总体变化上,2005—2020年广东省耕地各功能水平不高,耕地的农业生产功能和经济贡献功能整体处于较低水平,其他各功能整体处于一般水平,仅生态安全功能在2005年和2015年处于较高水平。总体结构上,2005—2020年广东省耕地各功能结构变化较为稳定,波动幅度较小,耕地生态安全功能占比最高,农业生产功能占比最低。子功能时空演变上,2005—2020年广东省耕地各功能的时空格局变化显著。时间维度上,耕地的农业生产功能、社会保障功能、生态安全功能整体呈下降趋势,耕地的粮食安全功能、经济贡献功能、景观游憩功能整体呈上升趋势。空间维度上,耕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和经济贡献功能空间格局变化较大,其他各功能空间格局变化较为稳定。【结论】广东省耕地综合功能偏弱,各地市耕地利用功能差异较为明显,未来可根据区域耕地利用功能的特点,因地制宜采取多元化、差异化的耕地保护和利用政策,为新时期广东省国土空间利用分区管制规则制定、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重点区域选择、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等自然资源利用与管理实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耕地 耕地多功能 时空演变 广东省 熵权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皮松育苗及造林技术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徐凯 《林业勘查设计》 2025年第1期1-4,共4页
白皮松(Pinus bungeana Zuuc.ex Endl.)是中国特有的乡土树种,极具重要的观赏价值、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通过对白皮松的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功能价值、育苗技术和造林技术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及分析,以期对白皮松育苗及造林提供新... 白皮松(Pinus bungeana Zuuc.ex Endl.)是中国特有的乡土树种,极具重要的观赏价值、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通过对白皮松的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功能价值、育苗技术和造林技术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及分析,以期对白皮松育苗及造林提供新的发展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皮松 生物学特性 生态学特性 育苗技术 造林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套袋栽培法对生姜姜瘟病的防效及产量的影响
20
作者 邰江河 张昕淳 +5 位作者 田应生 李帮银 吴品文 杨小勇 张洪生 李荣玉 《植物医学》 2025年第4期82-89,共8页
姜瘟病是由茄科雷尔氏菌引起的细菌性土传病害,严重威胁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凯里生姜的产量和质量。采用套袋法栽培生姜,并探究其对田间生姜姜瘟病发病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套袋栽培法不仅可有效降低田间生姜姜瘟病的发病率,而且能提... 姜瘟病是由茄科雷尔氏菌引起的细菌性土传病害,严重威胁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凯里生姜的产量和质量。采用套袋法栽培生姜,并探究其对田间生姜姜瘟病发病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套袋栽培法不仅可有效降低田间生姜姜瘟病的发病率,而且能提高产量,生姜在不同生长时期的发病率分别为3.75%、26.25%和32.5%,对姜瘟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56.25%、37.76%和59.44%,产量比常规栽培法提高了10.59%。由生姜套袋栽培中药剂田间防治效果可知,乙蒜素、四霉素和春雷霉素对姜瘟病防治效果相对较好,施药后35 d,对姜瘟病防治效果分别为80.77%、65.38%和63.27%。研究结果为生姜姜瘟病的绿色防控提供了新的方案和药剂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瘟病 套袋栽培法 生物农药 灌根 防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