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52篇文章
< 1 2 9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dulteration Recognition Between Taoren and Xingren by Hyperspectral Non-destructive Technology with Mixed Metaheuristics RBF-SVM Model
1
作者 Xu Hongzhao Zhao Qinghe +2 位作者 Liu Huaxi Zhang Zifang Fang Junlong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2025年第2期66-81,共16页
Taoren and Xingren are commonly used herbs in East Asian medicine with different medication functions but huge economic differences,and there are cases of adulterated sales in market transactions.An effective adultera... Taoren and Xingren are commonly used herbs in East Asian medicine with different medication functions but huge economic differences,and there are cases of adulterated sales in market transactions.An effective adulteration recognition based on hyperspectral technology and machine learning was designed as a non-destructive testing method in this paper.A hyperspectral dataset comprising 500 Taoren and 500 Xingren samples was established;six feature selection methods were considered in the modeling of radial basis function-support vector machine(RBF-SVM),whos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wo optimization methods was further researched.Two mixed metaheuristics modeling methods,Mixed-PSO and Mixed-SA,were designed,which fused both band selection and hyperparameter optimization from two-stage into one with detailed process analysis.The metrics of this mixed model were improved by comparing with traditional two-stage method.The accuracy of Mixed-PSO was 89.2%in five-floods crossvalidation that increased 4.818%than vanilla RBF-SVM;the accuracy of Mixed-SA was 88.7%which could reach the same as the traditional two-stage method,but it only relied on 48 crux bands in full 100 bands in RBF-SVM model fitt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perspectral technology adulteration recognition machine learn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lbow precision machining technology by abrasive flow based on direct Monte Carlo method 被引量:4
2
作者 LI Jun-ye ZHU Zhi-bao +4 位作者 WANG Bin-yu ZHANG Xin-ming WANG Fei ZHAO Wei-hong XU Cheng-yu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12期3667-3683,共17页
The investigation was carried out on the technical problems of finishing the inner surface of elbow parts and the action mechanism of particles in elbow precision machining by abrasive flow.This work was analyzed and ... The investigation was carried out on the technical problems of finishing the inner surface of elbow parts and the action mechanism of particles in elbow precision machining by abrasive flow.This work was analyzed and researched by combining theory,numerical and experimental methods.The direct simulation Monte Carlo(DSMC)method and the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method were combined to reveal the random collision of particles during the precision machining of abrasive flow.Under different inlet velocity,volume fraction and abrasive particle size,the dynamic pressure and turbulence flow energy of abrasive flow in elbow were analyzed,and the machining mechanism of particles on the wall and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machining parameters on the precision machining quality of abrasive flow were obtained.The test results show the order of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parameters on the quality of abrasive flow precision machining and establish the optimal process parameters.The results of the surface morphology before and after the precision machining of the inner surface of the elbow are discussed,and the surface roughness Ra value is reduced from 1.125μm to 0.295μm after the precision machining of the abrasive flow.The application of DSMC method provides special insigh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brasive flow technolo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ecision machining by abrasive flow direct simulation Monte Carlo method abrasive particle collision processing technolog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evelopment of High-speed Machining Database with Case-based Reasoning
3
作者 WANG Zun-tong, LIU Zhan-qiang, AI Xing (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061, China)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S1期48-49,共2页
Applying high-speed machining technology in shop floor has many benefits, such as manufacturing more accurate parts with better surface finishes. The selection of the appropriate machining parameters plays a very impo... Applying high-speed machining technology in shop floor has many benefits, such as manufacturing more accurate parts with better surface finishes. The selection of the appropriate machining parameters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high-speed machining technology. The case-based reasoning is used in the developing of high-speed machining database to overcome the shortage of available high-speed cutting parameters in machining data handbooks and shop floors. The high-speed machining database developed in this paper includes two main components: the machining database and the case-base. The machining database stores the cutting parameters, cutting tool data, work pieces and their materials data, and other relative data, while the case-base stores mainly the successfully solved cases that are problems of work pieces and their machining. The case description and case retrieval methods are described to establish the case-based reasoning high-speed machining database. With the case retrieval method, some succeeded cases similar to the new machining problem can be retrieved from the case-base. The solution of the most matched case is evaluated and modified, and then it is regarded as the proposed solution to the new machining problem. After verification, the problem and its solution are packed up into a new case, and are stored in the case-base for future applic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se-based reasoning high-speed machining DATABASE CAS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survey of data-centric technologies supporting decision-making before deploying military assets
4
作者 Alexandra Zabala-López Mario Linares-Vásquez +1 位作者 Sonia Haiduc Yezid Donoso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12期226-246,共21页
In a time characterized by the availability of vast amounts of data,the effective utilization of information is critical for timely decision-making in military operations.However,processing large amounts of data requi... In a time characterized by the availability of vast amounts of data,the effective utilization of information is critical for timely decision-making in military operations.However,processing large amounts of data requires computational resources and time.Therefore,decision makers have used data-centric technologies to take advantage of public and private data sources to support military operations.This survey explores the integ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data-centric technologies,such as data analytics,data science,and machine learning,to optimize decision-making workflows within military contexts supporting the deployment of military assets and resources.To address the information gap,this article presents a literature review,specifically a survey.Our survey examines the use of the mentioned technologies to process and analyze information that contributes to the phases of situational awareness,and planning in military environments.We then introduce a taxonomy of the approaches associated with implementing these technologies in military scenarios.Furthermore,we discuss relevant factors for the seamless integration of data-centric technologies into military decision-making processes,and reveal the importance of specialized personnel,architectures,and cybersecurity issues in the task of developing prototypes and models.The findings of this paper aim to provide valuable insights for military institutions,offering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use of data-centric technologies as innovative practices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military decision-mak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ata-centric technologies MILITARY ANALYTICS machine learning Data scienc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产学用”如何驱动“卡脖子”技术的双核创新——基于华中数控的纵向案例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贺远琼 刘路明 +1 位作者 田志龙 陈吉红 《南开管理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29,共14页
数控机床作为“工业母机”,是现代制造业的核心基础产业。我国在数控机床核心零部件和高端数控系统方面面临严峻的技术封锁。如何攻克“卡脖子”技术、提升国产数控机床竞争力,成为学术界和企业界的重点议题。本文以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 数控机床作为“工业母机”,是现代制造业的核心基础产业。我国在数控机床核心零部件和高端数控系统方面面临严峻的技术封锁。如何攻克“卡脖子”技术、提升国产数控机床竞争力,成为学术界和企业界的重点议题。本文以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中数控)为典型案例,构建了“政产学用”合作主体驱动技术与市场双核创新的机制模型。研究发现,案例企业的“卡脖子”技术突破包括技术与市场的双核创新,技术创新经历“基础技术积累→基础技术升级→技术集成化→技术生态化”四个阶段,市场创新经历“市场储备→侧翼进攻→正面竞争→多点竞争”的演变过程。在双核创新过程中,“政产学用”各主体发挥着重要的驱动作用,呈现出“学→产→政→用”的关键作用主体演变路径。研究丰富了“政产学用”协同创新模式和技术与市场创新的学术成果,为我国“卡脖子”技术攻关提供了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控机床 “卡脖子”技术 “政产学用”合作主体 技术创新 市场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采矿数智赋能技术内涵与应用范式 被引量:1
6
作者 付翔 王开 王然风 《工矿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共8页
数据与智能是驱动精准化、高效化和安全化智能采矿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引擎。提出了基于“数据−算法−装备−生态”四维协同架构的智能采矿数智赋能技术体系,构建了涵盖数据治理、智能决策、装备执行与人机协同的采矿全链条智能化闭环框架。... 数据与智能是驱动精准化、高效化和安全化智能采矿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引擎。提出了基于“数据−算法−装备−生态”四维协同架构的智能采矿数智赋能技术体系,构建了涵盖数据治理、智能决策、装备执行与人机协同的采矿全链条智能化闭环框架。数据层通过标准化存储架构与多模态数据融合,建立全矿井数据资产平台,支撑实时数据流服务与历史数据挖掘;算法层结合工业机理模型与群智能算法,构建基于多目标优化的动态决策体系,实现采矿工序协同优化与安全权重优先控制;装备层依托智能新型煤机装备群,开发装备自适应控制与多机协同联动机制;生态层通过数字孪生、人在回路优化与专家规则嵌入,构建“人−机−智−环”共生体系,驱动系统动态迭代。基于上述框架,提出了智能采矿“数据流−智能流”双向协同机制与分层解耦逻辑,实现毫秒级装备控制、秒级算法决策与分钟级人工干预的动态响应,构建AI与人类双向赋能的新型采矿生产关系。以综采工艺为典型场景,基于“需求牵引−数据驱动−智能决策−装备执行”的闭环赋能路径,构建了综采工艺的智能采矿数智赋能应用范式,建立了“自动化工艺执行→AI策略生成→人工校验→人机协同控制”循环流程,支持人工/分工/批准/否决多模式动态切换,可实现采煤工艺自动化与AI辅助决策的深度协作,推动采矿行业从“机器替代人”向“人智增强机”范式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采矿 数智赋能技术 煤矿人工智能 AI决策 人机协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YOLOv11与GWO-ELM的食品生产线黄桃自动分级方法
7
作者 彭永杰 赵良军 龙绪明 《食品与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9-97,共9页
[目的]提高食品生产线黄桃自动分级方法的准确率和效率。[方法]在黄桃自动分级系统(机器视觉和高光谱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一种融合改进YOLOv11与改进极限学习机的黄桃品质自动检测方法。外部品质图像通过CMOS传感器相机进行采集,通过改进... [目的]提高食品生产线黄桃自动分级方法的准确率和效率。[方法]在黄桃自动分级系统(机器视觉和高光谱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一种融合改进YOLOv11与改进极限学习机的黄桃品质自动检测方法。外部品质图像通过CMOS传感器相机进行采集,通过改进YOLOv11模型识别缺陷,并结合果型指数与色泽判定外部品质。内部品质则通过高光谱仪采集,经特征筛选后,输入改进灰狼算法优化的极限学习机模型中检测可溶性固形物和硬度指标判定内部品质。结合外部品质和内部品质对黄桃进行分级。通过试验对其性能进行验证。[结果]试验方法可以实现食品生产线黄桃内外品质的有效检测,综合内部品质具有较高的分级准确率和效率,分级准确率大于95.00%,平均分级时间小于0.3 s。[结论]将机器视觉、高光谱技术以及智能算法相结合,可实现食品品质的快速无损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生产线 黄桃 自动分级 机器视觉 高光谱技术 YOLOv11 极限学习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光谱成像的烟火药快速可视化识别方法
8
作者 李云鹏 王宏炜 +3 位作者 代雪晶 武连全 胡伟成 张彦春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183-2189,共7页
涉爆现场勘查工作中,烟火药的快速探测和准确识别对重大突发爆炸案件的防控与快速处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当前对烟火药等爆炸物进行现场快速检测方法大多存在识别速度低、可视化困难等问题。鉴于此,提出一种基于高光谱成像技术结合... 涉爆现场勘查工作中,烟火药的快速探测和准确识别对重大突发爆炸案件的防控与快速处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当前对烟火药等爆炸物进行现场快速检测方法大多存在识别速度低、可视化困难等问题。鉴于此,提出一种基于高光谱成像技术结合单类支持向量机(OCSVM)快速发现与识别烟火药的方法。首先,使用高光谱相机采集检材400~720 nm波段的高光谱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PCA)对数据进行降维,通过乘性散射校正(MSC)消除样本表面颗粒散射引起的基线偏移,使用Savitzky-Golay(SG)平滑抑制高频噪声,提升光谱信噪比。其次,为减少模型复杂度提高效率,通过Kennnard-Stone(K-S)方法从光谱数据中选取代表性的烟火药样本作为数据集,以4∶1的比例将其划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在此基础上建立OCSVM模型。再次,为验证模型对烟火药的识别能力,使用相同的训练集建立孤立森林(iForest)、自编码器(AE)模型,对比三种模型对烟火药的识别能力。最后,将识别结果映射到检材的RGB图像中,采取掩膜操作标记目标类像素得到识别图像,实现烟火药的可视化识别效果。结果表明,OCSVM方法对多种检材识别的总体精度高于0.95、F1得分和AUC值超过0.8、识别时间低于2 s,OCSVM在分类准确率、运行速度、F1得分和曲线下面积(AUC)等指标上的表现均优于孤立森林模型和自编码器模型。在可视化识别方面,经过映射和掩膜操作后得到基于OCSVM模型的识别图像可以较为准确的反映出烟火药在所有检材中的分布情况,而基于孤立森林和自编码器模型的识别图像未能很好的反映烟火药在黄色纸和黑色涤纶布料上的分布。研究表明,本文提出的基于高光谱成像结合OCSVM的烟火药识别方法具有识别准确率高、反应速度快、泛化能力强的特点,能够快速、准确、无损地识别检材中的烟火药。其识别精度、识别速度以及可视化效果可很好的适用于涉爆现场烟火药的快速发现与临场检测,为现场勘查中烟火药的搜寻提供一种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光谱成像技术 单类支持向量机 烟火药 可视化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玉米条耕技术的碎土镇压整地机设计与试验
9
作者 施继红 刘贞彤 +5 位作者 黄东岩 孟宪章 屈鑫誉 王景立 朱凤武 马云海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8-58,共11页
[目的]目前,国内玉米条耕整地作业中碎土环节存在旋耕后土壤细碎、失墒较大,易引起农田表土扬尘,造成水土流失严重。同时,镇压环节无法根据土壤墒情变化调节镇压强度,导致土壤墒情无法满足作物播种需求,进而影响播种质量等问题,由此设... [目的]目前,国内玉米条耕整地作业中碎土环节存在旋耕后土壤细碎、失墒较大,易引起农田表土扬尘,造成水土流失严重。同时,镇压环节无法根据土壤墒情变化调节镇压强度,导致土壤墒情无法满足作物播种需求,进而影响播种质量等问题,由此设计了一种圆盘耙碎土与变强度镇压作业相结合的条耕整地机。[方法]对驱动轴进行了静力学分析,确定设计的合理性。测试了配重块数量对镇压强度的影响,并以行进速度、耙深和耙片间距为试验因素,以土壤破碎率为试验指标,进行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同时,以前进速度、镇压强度和耙深为试验因素,以土壤坚实度、地表平整度为试验指标,进行二次回归正交试验,对该组合进行试验验证。[结果]确定当配置3块配重块时,能产生22.1 kPa的镇压强度,满足玉米出苗的条件。碎土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依次为行进速度、耙片间距和耙深;最优工作参数组合为行进速度3 km·h^(-1)、耙深10 cm、耙片间距140 mm,此时土壤破碎率为73.15%,为本试验的最佳碎土效果。分析得出土壤坚实度和地表平整度的主要影响因素依次为镇压强度、耙深、前进速度;确定最优参数组合为前进速度3 km·h^(-1)、镇压强度21 kPa、耙深8 cm,此时的土壤坚实度为53.4 kPa,地表平整度为2.7 cm,各指标符合行业相关标准要求。[结论]该研究可为碎土镇压条耕整地机具的设计与优化提供参考,为提升玉米条耕作业效果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耕技术 碎土镇压整地机 圆盘耙片 土壤破碎率 地表平整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技术融合视角下颠覆性技术的动态预测——以虚拟现实专利为例
10
作者 袭希 王策 +1 位作者 余乐安 刘玮倩 《系统管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82-696,共15页
以虚拟现实、云计算、物联网等为代表的颠覆性技术正推动工业4.0的发展,引发全球传统产业深度变革,促使各国工业体系的融合,并逐步形成新的工业标准、产业格局和商业模式。由于国家经济发展对颠覆性技术的需求日益增长,准确识别颠覆性... 以虚拟现实、云计算、物联网等为代表的颠覆性技术正推动工业4.0的发展,引发全球传统产业深度变革,促使各国工业体系的融合,并逐步形成新的工业标准、产业格局和商业模式。由于国家经济发展对颠覆性技术的需求日益增长,准确识别颠覆性技术领域、精确预测其发展方向并合理引导其发展,已成为抢占创新主导权的关键前提。基于颠覆性技术跨界融合与扩散的特点,从技术融合的视角出发,提出一种基于专利数据的颠覆性技术动态预测模型框架。首先,以典型颠覆性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为实证对象,创造性地构建专利共现网络,并利用专利共现累计数量拟合技术生命周期曲线,动态识别出2010年为预测虚拟现实技术的起始时间节点。其次,针对数据的非均衡特征,采用链路相似性指标结合机器学习分类算法,构建动态预测模型。最后,通过对比不同的预测模型,研究发现:颠覆性技术预测中,全局相似性指标优于多数局部相似性指标,而随机森林算法是最佳分类器。基于此,研究进一步预测虚拟现实技术最具有发展潜力的融合领域为近眼显示设备、电数字数据处理技术和数字视频传输系统。本研究通过科学设计颠覆性技术的预测流程,显著提升了预测准确性,不仅为识别颠覆性技术发展的关键时间节点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预测模型的选择与优化提供了方法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颠覆性技术 技术融合 技术生命周期 链路预测 机器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薄皮果蔬分选技术与设备研究进展与展望
11
作者 熊玮 周礼辰 +2 位作者 余豪 宋帅 朱德泉 《农业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665-683,共19页
果蔬智能分选是农业现代化和产业价值链重构的核心环节,有利于减少果蔬采后损失,提升果蔬品质。薄皮果蔬结构特殊、形态各异,检测难度大、易受机械损伤,其分选技术反映了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和现代化的发展水平。为此,本文综述了国内外... 果蔬智能分选是农业现代化和产业价值链重构的核心环节,有利于减少果蔬采后损失,提升果蔬品质。薄皮果蔬结构特殊、形态各异,检测难度大、易受机械损伤,其分选技术反映了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和现代化的发展水平。为此,本文综述了国内外薄皮果蔬分选技术与设备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围绕薄皮果蔬的结构和形态特征,从生物力学性能、分选技术原理、分选设备关键装置设计及应用等方面,对国内外代表性分选技术和设备进行了深入分析与总结,重点介绍了面向物料减损和提高薄皮果蔬内外部品质检测精度的技术设备创新设计方法。最后,针对中国薄皮果蔬分选技术与设备的现存问题,提出异形果蔬的适应性、检测模型的普适性及个性化、轻简高效的全自动设备等是薄皮果蔬分选技术与设备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皮果蔬 分选技术 分选设备 全表面信息 光谱检测 机器视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机共生:脑芯片的监管挑战和三维建构
12
作者 张曼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6-125,共10页
神经科技创新所内含的技术和操作风险,甚至有诱发系统性风险之可能,迫使监管者必须给予有力回应。然而,固有的信息不对称、伦理审查弹性较差和法律滞后等问题,使得以普适性伦理审查和法律惩戒为核心构建的传统二维监管体系无法有效应对... 神经科技创新所内含的技术和操作风险,甚至有诱发系统性风险之可能,迫使监管者必须给予有力回应。然而,固有的信息不对称、伦理审查弹性较差和法律滞后等问题,使得以普适性伦理审查和法律惩戒为核心构建的传统二维监管体系无法有效应对芯片入脑的“人机共生”交互进化的技术特质,因此必须在伦理和法律监管维度之外增加智能维度,形塑三维监管体系。智能维度的监管致力于依靠“智能技术体系”构建精准性和限时性监管,以数据驱动为核心,构筑起精细化脑芯片数据采集和解码系统、阶段性技术风险预警机制和敏捷监管反馈循环,突破了传统科技监管的困局,创新了监管方式,实现了技术发展安全与效率的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科技 脑芯片 人机共生 智能治理 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越二元对立:文生视频大模型赋能广告创意生产研究
13
作者 张艳 朱家琪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8-118,共11页
文生视频大模型的发布开启了视频内容制作的新篇章。然而,新技术同时携带刻板印象、社会偏见、深度伪造、版权侵害等风险,面临将广告创意生产引入负面竞争、连带侵权责任等困境。在内容共创的过程中,人与机器的沟通磨合可能加剧机器的... 文生视频大模型的发布开启了视频内容制作的新篇章。然而,新技术同时携带刻板印象、社会偏见、深度伪造、版权侵害等风险,面临将广告创意生产引入负面竞争、连带侵权责任等困境。在内容共创的过程中,人与机器的沟通磨合可能加剧机器的拟人化和人的机器化。因此,相关行业主体需要持续优化人机协作路径,平衡技术量产与创意独特性之间的矛盾,保全人类情感与思维逻辑,既为技术发展提供支持,也承担起社会责任与人文关怀,在双向调试的协作过程中与机器共同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生视频大模型 广告创意 技术风险 人机协作 数字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时代文化主体性建设的多维挑战与创新路径研究
14
作者 王克修 陈琼瑛 《重庆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51-66,共16页
以人工智能为主要代表的新技术革命正深刻影响着人类文化主体性建设。在数字技术特别是算法技术的推动下,文化领域的权力结构正在重塑、话语主导权逐渐转移,传统价值体系受到冲击,“人机区分”标准变得模糊,引发了文化认同的深层危机。... 以人工智能为主要代表的新技术革命正深刻影响着人类文化主体性建设。在数字技术特别是算法技术的推动下,文化领域的权力结构正在重塑、话语主导权逐渐转移,传统价值体系受到冲击,“人机区分”标准变得模糊,引发了文化认同的深层危机。而AI系统内嵌的价值偏见、责任归属和数据分配失衡等结构性缺陷,影响了人工智能技术治理的公平性、透明度和可解释性。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使得文化权力的主体更加多元化,文化领导权竞争日益激烈,传统文化符号体系遭遇技术祛魅,文化主权成为新的战略焦点。应对以上挑战,要构建“人类智控+AI辅助”的文化生产机制,推进实施文化数据主权体系的协同路径;明确算法的价值导向,借助区块链实现文化确权;建立预防性文化立法规范,推动跨部门文化协同治理,并参与国际文化技术规则制定。中国应在坚守文化本源的基础上,构建具有包容性和引领性的智能时代文化治理体系,为全球文化治理提供中国智慧,推动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时代 文化主体性建设 人机协同 技术伦理 文化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学科交叉驱动的颠覆性技术预测研究
15
作者 王萌萌 吴艾晗 +1 位作者 邓琨升 郭晓彤 《情报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2-80,138,共10页
[研究目的]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极大程度上依赖于颠覆性技术的突破。准确识别颠覆性技术有助于推动生产能力现代化,增强国家实力和社会发展水平。[研究方法]以专利家族作为技术分析单元,融合专利数据和论文数据,从多样性、均衡性、差异性和... [研究目的]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极大程度上依赖于颠覆性技术的突破。准确识别颠覆性技术有助于推动生产能力现代化,增强国家实力和社会发展水平。[研究方法]以专利家族作为技术分析单元,融合专利数据和论文数据,从多样性、均衡性、差异性和Rao-Stirling综合维度挖掘颠覆性技术所引证知识的学科交叉特征,并据此采用逻辑回归算法识别与技术颠覆性程度具有显著关联的候选特征;构建八类机器学习模型并优选颠覆性技术预测效果最佳的模型,通过SHAP模型揭示学科交叉特征在颠覆性技术预测中的相对贡献和特征关联机制。[研究结果/结论]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结果表明,所引证专利和论文的多样性、均衡性和差异性特征均对颠覆性技术的产生具有显著影响,相较于其他八类机器学习模型,XGBoost模型在综合性能上取得了最佳表现,其中引证论文的差异性、专利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等交叉驱动特征在颠覆性技术预测中贡献度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颠覆性技术 学科交叉 专利家族 专利数据 科学论文 人工智能 机器学习 SHAP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项目驱动的数控加工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16
作者 唐运周 《农机使用与维修》 2025年第4期167-170,共4页
随着现代制造业对数控技术的要求不断提高,传统的数控加工技术课程教学模式逐渐暴露出与实际生产需求脱节、学生实践能力不足等问题。该文提出以真实生产项目为驱动的教学模式,将企业需求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通过设计与企业实际生产环... 随着现代制造业对数控技术的要求不断提高,传统的数控加工技术课程教学模式逐渐暴露出与实际生产需求脱节、学生实践能力不足等问题。该文提出以真实生产项目为驱动的教学模式,将企业需求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通过设计与企业实际生产环境相关的项目任务,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掌握数控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还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施效果表明,基于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并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为培养适应现代制造业需求的技术人才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项目驱动 数控加工技术 教学改革 实践能力 现代制造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波扰动与模糊PID的蒸汽茶叶杀青机温湿度调控技术
17
作者 梁玉玥 雷道锐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7期178-181,共4页
针对蒸汽茶叶杀青机在运行过程中难以稳定维持预设温湿度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微波扰动与模糊PID协同控制的温湿度调控方法。该方法通过将微波扰动技术应用于湿度控制,同时采用模糊PID算法实现温度精确调节,这种改进方法有效解决了传统... 针对蒸汽茶叶杀青机在运行过程中难以稳定维持预设温湿度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微波扰动与模糊PID协同控制的温湿度调控方法。该方法通过将微波扰动技术应用于湿度控制,同时采用模糊PID算法实现温度精确调节,这种改进方法有效解决了传统控制方式中温湿度参数相互干扰的技术难题。在杀青温度为95℃、湿度为95%、时间为1 min时,温湿度虽然存在轻微波动,但始终保持在较小的可控范围内。结果表明,结合微波扰动和模糊PID的温湿度控制方法能够有效确保蒸汽茶叶杀青机内部环境的稳定性,使茶叶处于最佳杀青状态。这种精确的温湿度控制方法不仅大幅提高了杀青工艺的一致性和重复性,而且提升了成品茶叶的品质,为茶叶优良风味特征和营养价值的形成提供了可靠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扰动 蒸汽茶叶杀青机 温湿度控制 模糊PID 调控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新兴技术识别方法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王宏 刘沁莹 +2 位作者 胡玉峰 王庆红 周育忠 《科技进步与对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1-31,共11页
新兴技术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准确把握新兴技术发展方向有助于国家政策制定和科技快速发展。融合学术论文和专利文献数据,构建一套新兴技术识别方法。通过主题N元语法(TNG)模型抽取和筛选技术主题,确定关键技术主题,... 新兴技术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准确把握新兴技术发展方向有助于国家政策制定和科技快速发展。融合学术论文和专利文献数据,构建一套新兴技术识别方法。通过主题N元语法(TNG)模型抽取和筛选技术主题,确定关键技术主题,通过量化新兴技术的5项特征指标:影响力、增长性、连贯性、创新性、不确定性和模糊性,计算新兴指数得分,对多源数据融合新兴技术进行识别和预判。预测新兴技术未来发展趋势,可为电网领域可持续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验证研究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兴技术 多源异构数据融合 新兴技术画像 机器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机协同视域下的教师研修:价值内涵、表征形态与实践进路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明蔚 张思 +2 位作者 张津铭 张雯颖 童名文 《电化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3-98,113,共7页
教师是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研修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方式。人机协同视域下的教师研修是人工智能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路径,理清人机协同视域下教师研修的价值内涵、掌握其表征形态、明确其实践进路,对教师研修的相关研究有着深远意... 教师是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研修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方式。人机协同视域下的教师研修是人工智能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路径,理清人机协同视域下教师研修的价值内涵、掌握其表征形态、明确其实践进路,对教师研修的相关研究有着深远意义。文章通过剖析人机协同视域下教师研修的价值内涵,揭示其表征形态主要包括多域耦合的研修场域、分布式的多组织研修、协同交互的智能服务、群智融合的研修决策,并从聚焦人机协同融合素养的培育、重塑人机协同视域下的教师角色、建立动态平衡的人机关系、打造共生理念指导下的研修生态四个方面,提出人机协同视域下教师研修的实践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机协同 教师研修 智能技术 人工智能 教师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智时代教育离身性风险的生成机制与治理策略 被引量:3
20
作者 张铁军 周福盛 《当代教育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33,共10页
数智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提升了教学效率与个性化水平,但也引发了显著的“离身性”风险,表现为教育过程中的人际互动与情感维系逐渐虚拟化、工具化,教育主体性削弱、价值观传递弱化。研究围绕教育离身性风险的生成机制及治理策略展... 数智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提升了教学效率与个性化水平,但也引发了显著的“离身性”风险,表现为教育过程中的人际互动与情感维系逐渐虚拟化、工具化,教育主体性削弱、价值观传递弱化。研究围绕教育离身性风险的生成机制及治理策略展开,系统分析了风险类型与表现特征,识别出技术依赖加深、教育主体弱化、人机互动主导以及数据驱动决策中的隐性偏见等核心生成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推动技术与教育价值的深度融合,健全人工智能伦理规范与透明决策机制,重构师生关系与优化沟通策略,建立制度化风险监测与反馈体系等应对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智技术 教育离身性 技术依赖 人机互动 教育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