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3篇文章
< 1 2 3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ultiple 3D optical trapping using higher polarization order axially-symmetric polarized beams 被引量:1
1
作者 ZHOU Zhe-hai TAN Qiao-feng JIN Guo-fan 《中国光学与应用光学》 2010年第1期52-56,共5页
We propose a novel single-beam multiple 3D optical trapping scheme using higher polarization order axially-symmetric polarized beams in an aplanatic focusing system. We calculate numerically the intensity distribution... We propose a novel single-beam multiple 3D optical trapping scheme using higher polarization order axially-symmetric polarized beams in an aplanatic focusing system. We calculate numerically the intensity distribution near the focus which presents a multi-focus-spot pattern and provides the possibility of multiple optical trapping. We also calculate the corresponding gradient force distribution near the focus. Finally we introduce a 3D optical chain by combining the single-beam system with a single diffractive optical el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束 光强度 衍射光学 聚焦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机翼线缆支架的装配符合性视觉检测
2
作者 王鑫 李鹏程 +1 位作者 崔海华 葛鑫鑫 《光学精密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30-1140,共11页
飞机机翼的装配中存在大量线缆支架,为保证其装配质量,传统的方法是依靠人工目视执行装配检测,其稳定性、准确性难以保证,针对现有装配检测方法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基于视觉的机翼线缆支架装配符合性检测方法。为解决金属支架的强反光导... 飞机机翼的装配中存在大量线缆支架,为保证其装配质量,传统的方法是依靠人工目视执行装配检测,其稳定性、准确性难以保证,针对现有装配检测方法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基于视觉的机翼线缆支架装配符合性检测方法。为解决金属支架的强反光导致的图像信息缺失问题,引入偏振成像技术来提升支架成像效果;针对装配场景中前后景信息杂糅的问题,耦合YOLOv8与SAM形成两阶段实例分割算法,能够快速部署并精确分割零件;为弥补实际标准与待测装配图之间由重复定位误差导致的视角差,提取不变性特征进行图像对齐;最后,计算对应零件之间像素级掩膜交并比,筛选出存在错漏装的零件。本文方法相比人工检测方式效率显著提高,通过实验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实现了96.08%的准确率与100%的错误装配零件召回率,达到了较高的部署效率、准确性,以及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检测 实例分割 模板匹配 线缆支架 偏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透射率限制修正的水下偏振图像恢复
3
作者 段锦 董克晗 +3 位作者 王佳林 倪新宇 方瑞森 赵海丽 《光学精密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1722-1738,共17页
为了在主动照明条件下进行有效的水下偏振图像恢复,需要获取后向散射偏振度及无穷远的光强值参量。如果对上述两种参量进行粗略估计,会导致透射率估计错误,使恢复后的图像出现大量噪声以及造成部分像元饱和等问题。针对透射率估计错误... 为了在主动照明条件下进行有效的水下偏振图像恢复,需要获取后向散射偏振度及无穷远的光强值参量。如果对上述两种参量进行粗略估计,会导致透射率估计错误,使恢复后的图像出现大量噪声以及造成部分像元饱和等问题。针对透射率估计错误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透射率限制修正的水下偏振图像恢复方法,该方法从抑制噪声的角度出发,对透射率参数进行了粗修正,从而减少噪声干扰目标成像的问题,并从提高对比度的角度对透射率参数进行精修正,用以正确地估计透射率,再将透射率代入水下传输模型中获得输出图像。自主搭建了水下主动照明成像实验装置,分别对不同的目标在不同浓度的浑浊水体中进行了图像恢复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方法所恢复后的图像相对于原图像在信息熵和对比度指标上分别平均提升了33.89%和69.01%,并在平均梯度、信噪比、信息熵等指标中普遍高于对比算法,在不同浓度的浑浊水体中目标细节特征得到了明显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振成像 主动照明 水下目标图像恢复 透射率估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胡及其习用品的微性状与显微鉴别研究
4
作者 邹立思 倪亮 +3 位作者 冉洁 姚毅 潘雅楠 陈柔杏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46-960,共15页
目的系统研究前胡药材及其7种习用品的性状、微性状及显微特征,归纳其关键鉴别特征,为前胡药材及其习用品的有效鉴别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运用性状、微性状及显微等鉴别方法,结合景深扩展成像及图像拼接等技术,得到前胡药材及其习用品的... 目的系统研究前胡药材及其7种习用品的性状、微性状及显微特征,归纳其关键鉴别特征,为前胡药材及其习用品的有效鉴别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运用性状、微性状及显微等鉴别方法,结合景深扩展成像及图像拼接等技术,得到前胡药材及其习用品的关键鉴别特征与高清图像,同时将部分特征进行数字化提取,并用SPSS2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得到前胡药材及习用品的高清彩色图像数据;其专属性鉴别特征为:性状鉴别项下的根头长度和环纹疏密、皮孔形态与面积、根的质地、折断面油点疏密等;显微鉴别项下的油室直径和数量、导管数量、有无韧皮纤维和木纤维等。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前胡药材不同品种之间的皮孔面积、油室直径和密度、导管密度具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综合应用微性状和显微鉴别方法区分前胡药材及其习用品,特别是横切面偏振光全息彩色影像显微特征具有显著鉴别意义,同时将部分特征进行数字化提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弥补了传统经验鉴别研究中受主观因素影响的不足,为前胡药材的流通、检验、临床用药、标准起草等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花前胡 习用品 科学摄影 大图拼接 景深扩展 偏振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场景伪装小目标机载偏振遥感检测方法
5
作者 沈英 张硕 +3 位作者 王舒 苏云 薛芳 黄峰 《兵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37-348,共12页
无人机遥感探测在军事侦察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偏振探测利用偏振光与物体相互作用产生的偏振变化来提高目标对比度。然而在复杂场景下,伪装小目标与背景特征差异较小且空间信息不足,存在检测困难的问题。为此提出一种偏振伪装小目标检... 无人机遥感探测在军事侦察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偏振探测利用偏振光与物体相互作用产生的偏振变化来提高目标对比度。然而在复杂场景下,伪装小目标与背景特征差异较小且空间信息不足,存在检测困难的问题。为此提出一种偏振伪装小目标检测算法(Polarization Camouflaged Small Object Detection-YOLO,PCSOD-YOLO),设计了高效层注意力模块-坐标注意力特征提取模块和空间金字塔池化跨阶段局部通道-3D权重注意力感受野模块,捕获目标的偏振特征和语义信息,增强上下文信息理解能力;设计了动态小目标检测头,通过动态卷积增强对小目标特征提取能力的同时,利用不同尺度的特征信息,联合多通道特征信息输出小目标检测结果。构建伪装小目标偏振图像数据集(Polarization Image of Camouflaged Small Objects,PICSO)。在PICSO数据集上的实验表明,所提出的方法可以有效检测伪装小目标,mAP_(0.5)达到92.4%,mAP_(0.5:0.95)达到47.8%,检测速率达到60.6帧/s,满足实时性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 小目标检测 深度学习 偏振成像 动态卷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均匀水下偏振图像加权融合增强方法
6
作者 刘卿卿 刘明江 +2 位作者 吴南 盛玉欣 武恒飞 《电光与控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81-85,共5页
针对主动照明的不均匀性和物体偏振特性的多样性可能会降低水下成像质量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主动非均匀照明的偏振成像方法。首先,利用Retinex算法进行图像增强;然后,通过频域滤波均匀化水下光强图,解决照明非均匀性问题;最后,通过图... 针对主动照明的不均匀性和物体偏振特性的多样性可能会降低水下成像质量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主动非均匀照明的偏振成像方法。首先,利用Retinex算法进行图像增强;然后,通过频域滤波均匀化水下光强图,解决照明非均匀性问题;最后,通过图像的加权融合得到增强后的图像,实现高浑浊度偏振图像的复原。实验结果表明,与原始图像相比,在边缘平均能量(EME)、峰值信噪比(PSNR)、信息熵(IE)上钢尺融合图像分别提升了448.5%、48.2%和6.3%,魔方融合图像分别提升了356.1%、74.7%和9.2%。所提方法显著提高了水下图像的视觉效果,增强了图像细节,并提高了清晰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融合 图像增强 水下偏振图像 水下散射 RETINEX 同态滤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偏振光谱图像的融合去雾方法(特邀)
7
作者 张颖 王兴 +6 位作者 张思维 窦松然 刘鑫 金颂雨 李汝传 罗立一 徐希海 《红外与激光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6-67,共12页
在雾、霾天气下,近地遥感中大气气溶胶粒子的散射会导致图像质量下降。因此,如何有效去除雾霾的影响,提高图像质量一直是研究的热点问题。基于目标反射或散射的光具有不同的偏振特性,且其穿透雾霾粒子的能力与波长有关的特点,提出了一... 在雾、霾天气下,近地遥感中大气气溶胶粒子的散射会导致图像质量下降。因此,如何有效去除雾霾的影响,提高图像质量一直是研究的热点问题。基于目标反射或散射的光具有不同的偏振特性,且其穿透雾霾粒子的能力与波长有关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可见光和近红外偏振光谱图像的去雾方法。首先,利用改进的大气光偏振模型估算无穷远处的大气光光强值(A_(∞))和大气光的偏振度(p);然后,利用偏振去雾算法得到去雾后的可见光图像;其次,采用所提出的自适应检测和透射率图的融合方法,将去雾后的可见光图像与近红外偏振光谱图像进行融合。最后得到细节丰富的去雾图像。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显著提高去雾图像的细节恢复效果。此外,基于信息熵(IE)、结构相似指数(SSIM)、对比度(IC)、峰值信噪比(PSNR)等图像评价指标对去雾效果进行定量评价。总体来说,文中所提方法在各项指标上均表现优异,信息熵针对原始图像提升了约3.6%,对比度提升了约3.26倍,相比其他方法显示了较高的图像信息保留效果,证明了其在图像去雾方面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去雾 偏振光谱检测 可见光-近红外联合成像 图像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视觉传达的光照变化条件偏振图像修复研究
8
作者 晏志英 吴婕 《激光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4-118,共5页
针对光照变化可能导致图像信息丢失、细节模糊,进而影响图像的视觉传达效果问题,提出基于视觉传达的光照变化条件偏振图像修复方法。利用了多元化先验信息构建入射光能量补偿目标方程,采取交替迭代法求解,实现偏振图像颜色校正;基于亮... 针对光照变化可能导致图像信息丢失、细节模糊,进而影响图像的视觉传达效果问题,提出基于视觉传达的光照变化条件偏振图像修复方法。利用了多元化先验信息构建入射光能量补偿目标方程,采取交替迭代法求解,实现偏振图像颜色校正;基于亮度可控增强算法的偏振图像对比度增强;基于无监督学习设计由判别器模块与生成器模块,构建偏振图像复原模型,实现偏振图像的修复。实验结果表明,设计方法在水平方向上与垂直方向上平均梯度G较高,分别可达6.8与5.6,两种方向上的平均梯度G整体均比较均衡,说明修复后图像清晰度高,纹理层次均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颜色校正 对比度优化 光照变化条件 偏振图像 图像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粗糙表面的高阶镜面反射pBRDF模型
9
作者 段锦 丁华藤 +3 位作者 杨嘉豪 李冠霏 史成旭 战俊彤 《光学精密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2153-2165,共13页
基于Microfacet理论,当光线照射到粗糙表面时会发生显著的多次镜面反射现象,而传统偏振双向反射分布函数(Polarized Bidirectional Reflectance Distribution Function,pBRDF)未能很好地描述这种现象,为了得到更精确的pBRDF模型,更好地... 基于Microfacet理论,当光线照射到粗糙表面时会发生显著的多次镜面反射现象,而传统偏振双向反射分布函数(Polarized Bidirectional Reflectance Distribution Function,pBRDF)未能很好地描述这种现象,为了得到更精确的pBRDF模型,更好地分析材料的偏振特性,本文在包含镜面反射、漫反射和定向漫反射的三分量pBRDF模型基础上,进一步定义了高阶微相位角与一阶相位角的关系。改进后的pBRDF模型不仅考虑了多次镜面反射的几何衰减因子,还引入了微相位角的定义,从而建立了一个更全面的高阶镜面反射pBRDF模型。通过比较不同的pBRDF模型,并结合偏振特性采集装置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模型优于其他模型,三阶模型效果普遍优于二阶。在偏振图像渲染中,峰值信噪比和结构相似性平均分别提升10.09%和2.97%,呈现更加真实的渲染效果。验证本文提出的高阶镜面反射pBRDF模型能够更准确地描述目标表面的偏振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阶镜面反射pBRDF模型 Microfacet理论 粗糙表面 偏振特性 偏振图像渲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复合域多尺度分解的红外偏振图像融合方法
10
作者 陈广秋 魏洲 +1 位作者 段锦 黄丹丹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79-491,共13页
针对目前红外偏振融合图像质量差、偏振信息缺失、目标纹理细节不够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复合域多尺度分解的红外偏振图像融合方法.首先,在空间域内利用引导滤波器对源图像进行二尺度分解,得到细节层和基础层,在频域内利用非下采样剪切... 针对目前红外偏振融合图像质量差、偏振信息缺失、目标纹理细节不够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复合域多尺度分解的红外偏振图像融合方法.首先,在空间域内利用引导滤波器对源图像进行二尺度分解,得到细节层和基础层,在频域内利用非下采样剪切波变换对基础层图像进行多尺度多方向分解,得到低频子带图像和高频子带图像;其次,对高频子带采用主成分分析-自适应脉冲耦合神经网络融合规则,对低频子带采用改进的卷积稀疏表示进行系数合并,细节层融合采用基于像素相似度的局部能量加权和选择性融合规则;最后,在复合域内利用逆变换重构出融合图像.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主观视觉性能和8个客观评价指标上均优于其他对比融合方法,说明该方法在红外偏振图像融合中具有较多优势,能有效提高融合图像的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偏振图像融合 非下采样剪切波变换 自适应脉冲耦合神经网络 卷积稀疏表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短波红外偏振成像的集成电路芯片污染缺陷检测
11
作者 贺泽斌 陈昌 +4 位作者 杨君聖 杨秉林 王爽 李克武 吴倩楠 《应用光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88-394,共7页
针对集成电路芯片污染缺陷高速、高精度的检测需求,设计并研制了一种基于短波红外显微成像技术与偏振测量技术相结合的高精度短波红外偏振显微成像系统。检测光源透射穿过样品,样品偏振光经过显微镜收集,入射到由波片和检偏器构成的偏... 针对集成电路芯片污染缺陷高速、高精度的检测需求,设计并研制了一种基于短波红外显微成像技术与偏振测量技术相结合的高精度短波红外偏振显微成像系统。检测光源透射穿过样品,样品偏振光经过显微镜收集,入射到由波片和检偏器构成的偏振分析装置,从而完成样品偏振图像测量。利用偏振图像融合技术将测量得到的图像进行融合,完成样品偏振图像特征提取,从而实现对集成电路芯片污染的缺陷检测。采用Op-Amp集成芯片对芯片的边缘和中心进行了测试实验。实验结果显示,本系统所测试的缺陷特征清晰、数量完整,能够提供重要依据,确保了集成电路芯片污染缺陷检测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波红外 偏振成像 集成电路芯片 偏振图像融合 缺陷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焦平面偏振集成中波红外探测器数据校正与成像研究
12
作者 王珑 周建 +7 位作者 曹耀匀 王芳芳 应翔霄 汤受海 汪玲芳 刘云猛 周易 陈建新 《红外与激光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09-218,共10页
由于焦平面自身的非均匀性、微偏振片阵列的工艺缺陷以及集成匹配误差等因素影响,导致偏振集成探测器存在更为严重的盲元和非均匀性问题。国标盲元检测和传统非均匀性校正方法的局限性导致偏振盲元漏检和非均匀性校正失真等问题。为了... 由于焦平面自身的非均匀性、微偏振片阵列的工艺缺陷以及集成匹配误差等因素影响,导致偏振集成探测器存在更为严重的盲元和非均匀性问题。国标盲元检测和传统非均匀性校正方法的局限性导致偏振盲元漏检和非均匀性校正失真等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建立了偏振探测器的线性响应模型,在响应校正的基础上,定标了微偏振片参数,实现了入射辐射的偏振校正。提出了一种基于非线性最小二乘拟合马吕斯曲线的盲元检测方法,标定了各个通道的标准曲线,利用曲线偏差和拟合参数,实现了响应盲元和偏振盲元的同时检测。利用自研的中波红外偏振集成探测器实验验证,校正结果显示,偏振校正后非均匀性相比原始数据和响应校正分别降低了98.14%和40.46%;检测出响应盲元有563个,偏振盲元有86个。成像结果表明,文中方法盲元识别准确,而国标法存在盲元漏检问题,校正后的偏振信息能够凸显成像场景的目标轮廓。有效解决了探测器原始数据存在的问题,为偏振集成探测器的数据处理和偏振成像质量提升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振集成探测器 非均匀性校正 响应曲线拟合 盲元检测 偏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多模式图像的改进暗通道先验去雾增强
13
作者 卜祥涛 宋亚芳 +4 位作者 王晓宇 姜珊 李德胜 赵宇 李亚红 《光学精密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2124-2135,共12页
针对现有算法存在处理图像模式单一和通用性受限的问题,基于暗通道先验提出了一种多模式图像去雾增强算法,对偏振强度、斯托克斯参量、线偏振度不同模式偏振图像和传统的RGB和黑白图像均适用。对偏振图像,利用Kmeans聚类、网格化和双线... 针对现有算法存在处理图像模式单一和通用性受限的问题,基于暗通道先验提出了一种多模式图像去雾增强算法,对偏振强度、斯托克斯参量、线偏振度不同模式偏振图像和传统的RGB和黑白图像均适用。对偏振图像,利用Kmeans聚类、网格化和双线性插值估计大气光值,引入亮度与结构权重估计大气透射率,暗通道计算采用多尺度高斯滤波与基于梯度的自适应权重融合;对RGB、黑白图像,利用K-means聚类并采用天空像素95%分位数估计大气光值,结合高斯拉普拉斯边缘检测和双线性插值估计大气透射率,暗通道计算使用多尺度腐蚀操作和基于局部对比度的权重;在户外薄雾和室内人造浓雾下采集不同模式图像,并与暗通道先验、多尺度Retinex算法的去雾增强效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所提算法在图像清晰度、边缘和细节恢复方面取得显著提升,平均梯度、图像熵和峰值信噪比较多尺度Retinex算法,偏振图像最少提升112.6%,14.0%,5.0%,非偏振图像最少提升103.6%,20.6%,21.9%。该算法不仅在增强图像质量方面具有优越性,同时对不同模式图像具有通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去雾 图像增强 偏振 暗通道先验 多尺度RETINEX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olar码在图像传输中的性能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施鹏 郑芝芳 +1 位作者 巩龙延 赵生妹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65-71,共7页
文中研究Polar码在图像传输系统中的应用,讨论Polar码的译码迭代次数、码长、码率等因素对恢复图像的影响,并与等同条件下的低密度奇偶校验码(Low Density Parity Check Code,LDPC)在图像传输中的性能进行比较。数值仿真表明:随着Polar... 文中研究Polar码在图像传输系统中的应用,讨论Polar码的译码迭代次数、码长、码率等因素对恢复图像的影响,并与等同条件下的低密度奇偶校验码(Low Density Parity Check Code,LDPC)在图像传输中的性能进行比较。数值仿真表明:随着Polar码译码迭代次数增加、码长增长和码率减小,图像传输的误块率(Block Error Rate,BER)减小,峰值信噪比(Peak Signal to Noise Ratio,PSNR)增大。同时在码长为2 048,码率为0.5时,Polar码在图像传输中的性能比LDPC码的性能有明显地提高,在输入信噪比为3 dB时,Polar码的误块率有102增强,PSNR值有4倍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lar 图像传输 误块率 峰值信噪比 block error rate(BER) peak signal to noise rate(PSN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焦平面偏振光谱成像技术研究进展
15
作者 郝婧蕾 张蓓 赵永强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2-93,共12页
偏振光谱成像技术通过融合强度、偏振和光谱信息,为复杂场景的成像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其中分焦平面偏振光谱成像技术凭借其高紧凑性和强实时性成为该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本文首先综述了偏振光谱成像技术的发展历程,系统比较了... 偏振光谱成像技术通过融合强度、偏振和光谱信息,为复杂场景的成像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其中分焦平面偏振光谱成像技术凭借其高紧凑性和强实时性成为该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本文首先综述了偏振光谱成像技术的发展历程,系统比较了相关技术的优缺点;随后重点讨论了分焦平面偏振光谱成像系统的研究进展,对偏振光谱分光元件、偏振光谱去马赛克算法以及现有偏振光谱图像数据库进行了详尽的梳理,并系统总结了该技术高紧凑、强实时、低功耗的核心优势;最后,总结了偏振光谱成像技术在军事侦察、空间探测、医疗诊断和遥感探测等领域的应用。分析表明,该技术在目标检测、环境监测和医学诊疗等领域前景广阔,但目前仍面临空间分辨率低、偏振信息重构精度不足等挑战。基于此,未来研究应聚焦于优化偏振光谱分光元件的设计与制备,改进去马赛克算法以提升图像重建质量,并拓展其在动态场景和复杂环境中的应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振光谱视觉 分焦平面成像 偏振光谱成像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的偏振图像融合方法 被引量:1
16
作者 孙红雨 李军 +1 位作者 袁博 周宇超 《红外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3-200,共8页
为改善阴暗复杂环境下图像质量,综合利用偏振图像的全局信息和纹理细节,提出多尺度特征提取与双重融合策略网络(scale feature extraction and dual fusion strategy, SFE-DFS-Nest),用于强度图像与偏振度图像的融合。首先,构建编码器,... 为改善阴暗复杂环境下图像质量,综合利用偏振图像的全局信息和纹理细节,提出多尺度特征提取与双重融合策略网络(scale feature extraction and dual fusion strategy, SFE-DFS-Nest),用于强度图像与偏振度图像的融合。首先,构建编码器,实现源图像多尺度特征提取。其次,浅层特征通过轻量化Transformer融合,深层特征通过残差网络融合。最后,构建解码器,用于融合特征重建。与现有图像融合网络相比,该网络针对不同尺度特征采用不同融合策略。结果表明,经过该网络融合后的阴暗复杂环境图像,主观视觉上图像观察舒适性较佳。并且通过选取方法的对比,融合后的图像在客观评价指标上,皆优于选取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FE-DFS-Nest网络 偏振图像 图像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力巡检中的偏振图像特征融合
17
作者 倪梦瑶 彭元龙 +3 位作者 胡尚 闫龙川 郑锦坤 曹丹华 《光学精密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274-1288,共15页
为提升智能电网监测系统在复杂光照条件下的隐患目标识别精度,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偏振度与偏振光强双模态信息融合的检测方法。首先,设计双路特征融合网络,通过密集卷积模块分别提取偏振强度图像和偏振度图像的特征,以增强浅层信息的保... 为提升智能电网监测系统在复杂光照条件下的隐患目标识别精度,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偏振度与偏振光强双模态信息融合的检测方法。首先,设计双路特征融合网络,通过密集卷积模块分别提取偏振强度图像和偏振度图像的特征,以增强浅层信息的保留能力;同时,引入空间-通道协同注意力机制,在空间与通道维度上建立特征依赖关系,从而提升模型的特征选择性聚合能力。最后,引入多尺度自适应结构相似性损失函数并设计加权算法优化参考图像的生成质量,优化融合图像的结构保真度与目标显著性,进一步提升其质量。实验结果表明,与当前最先进的图像融合算法相比,本研究提出的方法在多种评价指标上均展现出了显著的性能提升。同时,通过消融实验进一步验证了网络模块和损失函数的有效性与实用性。在自建的目标检测数据集中,采用本研究方法生成的融合图像在目标识别精度上达到了91.5%,同时mAP@0.5指标也达到了0.916,在客观评价方面优于对比方法,提升了后续目标检测网络的识别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巡检 机器视觉 偏振成像 图像融合 目标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焦平面偏振超分辨成像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展望(特邀)
18
作者 张俊超 伍彩云 +3 位作者 罗毅东 李成功 姜南 宋颖超 《红外与激光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95-208,共14页
分焦平面偏振成像作为新一代偏振探测手段,通过将偏振片阵列与焦平面探测器集成,实现了紧凑型快照式偏振成像,在生物医学检测、环境监测及军事侦察等领域展现出显著优势。然而,分焦平面探测器结构引起图像空间分辨率降低,及相邻像元间... 分焦平面偏振成像作为新一代偏振探测手段,通过将偏振片阵列与焦平面探测器集成,实现了紧凑型快照式偏振成像,在生物医学检测、环境监测及军事侦察等领域展现出显著优势。然而,分焦平面探测器结构引起图像空间分辨率降低,及相邻像元间具有不同偏振方向的光强响应,导致瞬时视场误差严重影响偏振信息的重构精度。为实现高分辨率成像、降低瞬时视场误差,分焦平面偏振超分辨成像技术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文中从偏振成像的基本理论入手,介绍典型的偏振成像系统:分时型、分振幅型、分孔径型、分焦平面型和超构表面型。然后对分焦平面偏振成像分辨率增强的三大方法理论体系进行详细介绍和对比分析,包括基于插值策略的传统算法、基于数学建模的优化方法、基于深度学习的智能处理技术。最后对分焦平面偏振成像分辨率增强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作以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振成像 分焦平面 超分辨成像 超构表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积热对红外偏振成像系统工作性能的影响
19
作者 毛玮韵 肖嵘 +5 位作者 司文荣 王劭菁 裘晔 周俊焯 郝佳 虞益挺 《光学精密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02-715,共14页
深入研究旋转扫描偏振成像系统中定子绕组热积累对红外偏振成像质量的影响,并提出了优化方案。针对自主研制的分时型红外偏振成像系统,分析了定子绕组热积累导致红外热噪声增加进而影响成像质量的机理;通过解析系统的结构设计,探讨了定... 深入研究旋转扫描偏振成像系统中定子绕组热积累对红外偏振成像质量的影响,并提出了优化方案。针对自主研制的分时型红外偏振成像系统,分析了定子绕组热积累导致红外热噪声增加进而影响成像质量的机理;通过解析系统的结构设计,探讨了定子绕组发热的产生原因,理论上阐述了热噪声对系统成像的影响。从室温至正常工作以后绕组的稳态温度区间开展对比实验,并对目标场景的偏振特征图像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绕组发热导致的红外热噪声显著影响了红外偏振成像系统的成像性能,在模拟沙地的目标场景中,其结构相似度和峰值信噪比分别下降了32.98%和51.87%,均方误差增加了19.49倍。最后,通过对定子绕组的改进设计,将自主研制的红外偏振成像系统旋转机构的稳态温度降低34.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偏振成像 热噪声分析 旋转扫描机构 图像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偏振器阵列传感器对准集成技术
20
作者 纪元宇 关传泷 褚金奎 《红外与激光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72-282,共11页
目前分焦面型偏振成像传感器的制备通常依赖于高精度的电子束光刻设备,纳米压印技术可以低成本高效率地实现微纳偏振器阵列在图像传感器表面的直接集成。针对微纳偏振器阵列集成工艺中毫米级小尺寸模板的微米级图形跨尺度对准问题,分析... 目前分焦面型偏振成像传感器的制备通常依赖于高精度的电子束光刻设备,纳米压印技术可以低成本高效率地实现微纳偏振器阵列在图像传感器表面的直接集成。针对微纳偏振器阵列集成工艺中毫米级小尺寸模板的微米级图形跨尺度对准问题,分析了工艺过程中对准偏差对微偏振器偏振性能的影响,进而设计了基于显微光学图像的对准方案,并搭建高精度对准装置。该装置利用高倍显微成像获取毫米尺寸纳米压印模板和传感器表面的微观结构,然后利用概率霍夫变换原理和离群值迭代剔除算法精确提取目标阵列方向信息和位置信息并计算偏差。最后使用精密微动平台实现对准调节,保证了传感器集成过程的对准技术要求,即扭转对准偏差不超过0.02°,像素位错对准偏差不超过像素的20%。该对准集成技术保证了微偏振器阵列传感器在500×500偏振像素范围内的像素对准,有效提高了传感器像素偏振响应的均匀性,相同偏振敏感方向的不同像素响应一致性强,减少了光学串扰造成的像素损失,提高了偏振探测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振成像 像素对准 显微图像 纳米压印 金属纳米光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