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2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ructural Deformation of Zoigê Basin Along the Deep Seismic Reflection Profile
1
作者 Haiyan Wang,Rui Gao,Qiusheng Li,Jisheng Zhang,Zhanwu Lu 1.Lithosphere Research Centre,Institute of Geology,CAGS,Beijing 100037,China. 2.Key Laboratory of Earthprobe and Geodynamics,CAGS,Beijing,100037,China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274-275,共2页
Being the core of the Songpan-Ganze block,Zoig(?) Basin is a favorable zone of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And it not only is the important deposition area of the northern Songpan-Garze in the Middle-Late Triassic, but a... Being the core of the Songpan-Ganze block,Zoig(?) Basin is a favorable zone of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And it not only is the important deposition area of the northern Songpan-Garze in the Middle-Late Triassic, but also impacts on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structural belt.To further understand the Zoig(?) Basin, we reprocessed the 0-20.0 s data of the Tangke-Hezuo deep seismic reflection profiles across the major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deep seismic reflection profile structural DEFORMATION MARGIN of the Zoige BASI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的银川地堑南部地壳精细结构和发震构造分析
2
作者 邓小娟 刘保金 +3 位作者 酆少英 赵成彬 王建勇 马小军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896-1910,共15页
利用一条73.24 km长的深地震反射剖面,对银川地堑南部地壳精细结构和断裂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银川地堑南部地壳分3层,Moho界面呈现西深东浅的倾斜形态,西部卫宁北山地区地壳厚度约为52 km,东部灵武凹陷地区地壳厚度约为45 km.银川... 利用一条73.24 km长的深地震反射剖面,对银川地堑南部地壳精细结构和断裂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银川地堑南部地壳分3层,Moho界面呈现西深东浅的倾斜形态,西部卫宁北山地区地壳厚度约为52 km,东部灵武凹陷地区地壳厚度约为45 km.银川地堑南部横向表现为以三关口—牛首山断裂带为界的两大断裂系统.断裂以西的卫宁北山地区,主要表现为逆冲构造系统;断裂以东的银川地堑,主要表现为拉张断陷构造体系.银川地堑南部沉降中心演变为靠近黄河断裂的灵武凹陷,控制灵武凹陷的边界断裂和各次级断裂最终归并到黄河断裂共同组成一个“负花状构造”,该构造向下延伸至中地壳内,且有可能与错断下地壳和Moho面的地壳深断裂相贯通,共同构成区域性深大断裂构造带.根据该区地震震源深度分布特征,以及地震与构造之间的关系,推测银川地堑南部发震构造可能与该深大断裂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川地堑 深地震反射剖面 三关口—牛首山断裂 黄河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深地震反射剖面研究太行山南端的地壳精细结构和构造
3
作者 酆少英 刘保金 +4 位作者 左莹 姬计法 谭雅丽 丁奎 武泉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7-283,共17页
为研究太行山南端地壳精细结构,在太行山南端的辉县—长垣之间布设了一条长约120km的深地震反射剖面。结果显示,该区地壳结构分层特征性明显,总地壳厚33.5~42.7km。上地壳厚13.3~20.1km,东薄西厚;下地壳有良好的反射性质,由一系列反射... 为研究太行山南端地壳精细结构,在太行山南端的辉县—长垣之间布设了一条长约120km的深地震反射剖面。结果显示,该区地壳结构分层特征性明显,总地壳厚33.5~42.7km。上地壳厚13.3~20.1km,东薄西厚;下地壳有良好的反射性质,由一系列反射能量较强的弧状或倾斜强反射构成。壳幔分界面反射能量较强,横向连续性较好,自东向西呈逐渐加深的形态。剖面沿线的断裂构造较为发育,共解释了11条断层,其中10条为上地壳内发育的断层。汤东断裂为汤阴断陷的主控边界断裂,向下以铲形正断层方式切割了沉积地层和基底,约在15~16km深度处归并到上、下地壳分界面上。在汤阴断陷的南东侧,剖面上存在一个近垂直的条带状反射能量减弱带或壳内界面的不连续带,自上而下切割了上、下地壳分界面、下地壳及壳幔分界面,属于地壳尺度的深大断裂。该断裂带记录了与剖面下方软流圈上升流相关的岩浆底侵作用,为深部热物质的上涌提供了通道,而深部物质的上涌、岩浆底侵或热侵蚀作用导致地壳出现拉张伸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地震反射剖面 太行山南端 汤阴断陷 华北盆地 地壳深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多宝山矿集区岩石圈结构:孙吴-劲松廊带深地震反射与大地电磁联合探测结果
4
作者 侯贺晟 韩江涛 +4 位作者 符伟 刘文玉 潘宗栋 赵泱泱 刘祖颐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985-2000,共16页
探测造山带岩石圈精细结构,是探讨造山与成矿作用最有效的手段。2019年,在黑龙江省西北部孙吴-劲松廊带域,中国地质科学院完成了一条横跨黑河-贺根山缝合带北段和多宝山矿集区北西—南东向185 km长的深地震反射剖面,以及5条总计174点的... 探测造山带岩石圈精细结构,是探讨造山与成矿作用最有效的手段。2019年,在黑龙江省西北部孙吴-劲松廊带域,中国地质科学院完成了一条横跨黑河-贺根山缝合带北段和多宝山矿集区北西—南东向185 km长的深地震反射剖面,以及5条总计174点的大地电磁测深(宽频、音频)剖面。结果显示,多宝山矿集区的莫霍面深度在33 km(TWT 11 s)左右,呈现断续可追踪形态,其东侧中、下地壳识别出一套向西倾斜并延伸至上地幔的反射体,其倾角约为25°,推断为嫩江洋俯冲遗迹。在多宝山矿集区的西侧识别出整体向东倾斜的壳幔反射特征,表明蒙古-鄂霍茨克构造域影响范围已至黑河-贺根山缝合带。多宝山矿集区上地壳围限于卧都河—罕达汽之间的“V”形构造带中,中下地壳垂向上发育一系列长10 km左右的强反射层,解释为残留的岩浆通道。多宝山矿集区下地壳的高导体可延伸至地幔,与其上高导异常C4呈蘑菇云状展布,并与矿床的位置在空间上存在一致性,指示了幔源物质的侵入。近地表速度结构整体速度变化在1900~6100 m/s之间,高速体界面起伏较大且埋深较浅,是寻找隐伏金矿的有利区域,铜山铜矿和多宝山铜矿的斑岩岩体虽被隐伏断裂阻隔,但在深部相连,地下2000 m以内仍有很好的资源潜力。本项调查研究将浅层矿床分布与岩石圈结构联系起来,为深入研究与古老地壳缝合带与复合造山作用相联系的多宝山矿集区的地质背景提供了新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宝山矿集区 岩石圈结构 深地震反射剖面 大地电磁测深 黑河-贺根山缝合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门峡断陷盆地及邻区深部结构及成因——来自深地震反射与大地电磁测深的证据 被引量:5
5
作者 何发岐 於文辉 +3 位作者 马超 张世晖 黎小伟 刘德民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88-1100,共13页
近年来,围绕三门峡断陷盆地中的油气、地热资源做了大量的工作,成因机制研究较少,严重制约了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本文在前人研究工作基础上,结合野外地质调查并利用高精度深反射地震剖面、大地电磁(MT)、重磁等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对三... 近年来,围绕三门峡断陷盆地中的油气、地热资源做了大量的工作,成因机制研究较少,严重制约了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本文在前人研究工作基础上,结合野外地质调查并利用高精度深反射地震剖面、大地电磁(MT)、重磁等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对三门峡盆地进行综合研究。发现三门峡盆地主要由东、西2个负花状构造构成,西花状构造体大于东花状构造体;盆地东部边缘以观音堂隆起与洛阳凹陷相邻,观音堂隆起发育有壳内透镜状低速体,其东、西两侧均发育有规模较大的隐伏逆断层。研究区内莫霍面为大约5 km厚度滑脱层,在深反射地震剖面上表现为蚯蚓状反射特征,指示滑脱层为西向运动。莫霍面滑脱层上部与下部新发现多条弧形断层。地质与地球物理资料综合研究表明,莫霍面滑脱层的解耦作用是三门峡断陷盆地花状构造形成的主因;在不同时空构造力系作用下,形成研究区新生代全地壳旋转花状构造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门峡断陷盆地 高精度深反射地震剖面 大地电磁 负花状构造 莫霍面滑脱层 弧形断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雄安新区牛驼镇凸起深部结构对浅层地热田影响——来自深地震反射剖面的约束
6
作者 刘宏凯 张杰 +1 位作者 侯贺晟 李洪强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015-2027,共13页
雄安新区牛驼镇地热田是华北地区开发程度相对较高的中低温地热田之一,地热资源开发潜力巨大。为了揭示其深部结构和地热田成因,中国地质科学院于2020年采集一条近EW向、满覆盖次数为250次的40 km长深反射地震剖面,通过该剖面获得高分... 雄安新区牛驼镇地热田是华北地区开发程度相对较高的中低温地热田之一,地热资源开发潜力巨大。为了揭示其深部结构和地热田成因,中国地质科学院于2020年采集一条近EW向、满覆盖次数为250次的40 km长深反射地震剖面,通过该剖面获得高分辨率的牛驼镇地热田地壳和上地幔结构。在精细标定和解释的基础上认为,牛驼镇浅部新生代低孔隙度近水平沉积地层直接覆于中元古界的热储层之上,对地热田起到了保温盖层作用;中元古界蓟县系、长城系是研究区的主要热储层,以孔隙度发育的碳酸盐岩为主,有利于流体的存储。牛东断裂和容东断裂向上延伸到馆陶组,向下延伸到蓟县系,与浅部断裂形成断裂系统,为流体和热运移提供通道。牛驼镇凸起16~20 km深度的壳内滑脱层起到导热和隔水作用,将深部的热通过热传导方式加热热储层;其中,地震剖面揭示的从下地壳延穿过Moho面、延伸到上地幔的透明反射区域,可能是古近纪早期软流圈上涌形成的侵入体,该侵入体极可能是该地区热异常的主要原因。浅层的沉积盖层作用、中元古代裂隙发育的碳酸岩热储层、断裂导水和导热、壳内滑脱层的隔水导热、深部的侵入岩体提供热源,共同作用使牛驼镇凸起热异常,形成地热资源的有利开发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驼镇凸起 雄安新区 深反射地震 深层岩体 地热模型 深部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凸起东缘断裂的三维建模及其最大潜在地震评估
7
作者 张雅静 李正芳 +1 位作者 周本刚 肖海波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02-820,共19页
通过最新的浅部地震反射剖面和钻孔资料发现了大兴凸起东缘断裂全新世活动的证据,这一发现改变了近几十年以来认为的其晚第四纪以来没有活动的结论,对北京市地震灾害风险普查工作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同时也对大兴凸起东缘断裂最大潜在... 通过最新的浅部地震反射剖面和钻孔资料发现了大兴凸起东缘断裂全新世活动的证据,这一发现改变了近几十年以来认为的其晚第四纪以来没有活动的结论,对北京市地震灾害风险普查工作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同时也对大兴凸起东缘断裂最大潜在地震的震级上限评估提出了新的挑战。文中通过收集和整理多条地震浅层物探剖面和地震深反射剖面,利用SKUA-GOCAD三维建模软件构建了大兴凸起东缘断裂的三维模型,模拟了大兴凸起东缘断裂在三维空间中的展布情况,揭示了该断裂的几何学特征及深浅构造关系。通过将大兴凸起东缘断裂和与其呈右阶排列的夏垫断裂进行构造类比,对大兴凸起东缘断裂深、浅部的构造特征进行了讨论,认为大兴凸起东缘断裂是一条深浅共存的活动断裂,并利用震级-破裂尺度经验关系式综合估计该断裂上可能诱发的最大潜在地震为7.5级。这一结论对首都圈南部地区开展震灾防治工作具有重要的科学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凸起东缘断裂 地震反射剖面 SKUA-GOCAD三维模型 最大潜在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北-大巴山盆山体系岩石圈结构及浅深变形耦合 被引量:21
8
作者 李秋生 高锐 +5 位作者 王海燕 张季生 李朋武 卢占武 管烨 侯贺晟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12-620,共9页
近年来,盆山体系研究已经成为大陆动力学的热点和前沿领域之一。为了进一步理解大巴山前陆的构造演化,解决该区油气勘探的关键问题,中国地质科学院与中国石化南方公司合作,2007年完成了一条300km长的深地震反射剖面。基于深地震反射剖... 近年来,盆山体系研究已经成为大陆动力学的热点和前沿领域之一。为了进一步理解大巴山前陆的构造演化,解决该区油气勘探的关键问题,中国地质科学院与中国石化南方公司合作,2007年完成了一条300km长的深地震反射剖面。基于深地震反射剖面提供的岩石圈结构的几何图式和深地震测深剖面提供的速度数据,作者分析了川东北-大巴山盆山体系的岩石圈结构特征,探讨了变形样式与岩石圈结构的关系,提出了对大巴山造山带形成的新认识。川东北-大巴山盆山体系继承了扬子克拉通基底。较大的岩石圈厚度和强度,导致扬子克拉通在与华北克拉通拼合后的陆内造山过程中,将其收缩变形集中在其顶部而不是中下地壳,区域性的拆离层使盖层和基底解耦,结晶地壳保持弹性只出现大尺度的挠曲几乎没有横向缩短,故大巴山造山带表现为"薄皮"、"无根"的特征。大巴山造山带的席卷深度和变形样式主要受区域性的深部滑脱面控制,该滑脱面发育于寒武系底部泥岩层内,由TWT4.0s反射所指示。沿该滑脱面,城口断裂将南秦岭震旦系和古生界地层逆冲到浅表并向南西推覆60km叠置于四川盆地中-古生界地层之上;且镇巴断裂和城口断裂均收敛于该滑脱层,其下伏的变质岩层基本未卷入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巴山造山带 前陆盆地 深地震反射剖面 深地震测深剖面 岩石圈结构 滑脱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庆─怀来地区地壳细结构──利用深地震反射剖面 被引量:99
9
作者 张先康 王椿镛 +4 位作者 刘国栋 宋建立 罗力雷 吴涛 吴建春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356-364,共9页
1992年底在延庆-怀来地区实施了深地震反射剖面测量,目的是通过对该区地壳细结构的研究来探讨延庆-怀来盆地形成演化的机制和过程,以及与该区地震活动图像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上部地壳总体上呈“透明”性质,厚25-26... 1992年底在延庆-怀来地区实施了深地震反射剖面测量,目的是通过对该区地壳细结构的研究来探讨延庆-怀来盆地形成演化的机制和过程,以及与该区地震活动图像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上部地壳总体上呈“透明”性质,厚25-26km;下部地壳具有强烈的反射性质,厚约14-15km.壳幔过渡带是由双程走时约2s和厚约5-6km的水平反射叠层所组成,莫霍界面具有深度深(约39-40km)和平坦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怀来盆地 深地震反射 地壳细结构 地壳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莫霍面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5
10
作者 李秋生 彭苏萍 高锐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98-612,i004,共16页
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莫霍面的发现 ,介绍其基本性质 ,然后对青藏高原莫霍面研究的重要进展进行了评述。在区域尺度上 ,被动源地震 (天然地震 )方法研究结果勾勒出青藏高原地壳及岩石圈底部的深部构造轮廓。然而受分辨率的限制 ,天然地震... 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莫霍面的发现 ,介绍其基本性质 ,然后对青藏高原莫霍面研究的重要进展进行了评述。在区域尺度上 ,被动源地震 (天然地震 )方法研究结果勾勒出青藏高原地壳及岩石圈底部的深部构造轮廓。然而受分辨率的限制 ,天然地震结果给出的地壳及上地幔结构的细节不足。近年来已经用分辨率达到几千米甚至百米级的主动源地震 (包括宽角反射与折射地震和深反射地震 )方法 ,揭示出青藏高原地壳及上地幔的精细结构。本文对近 30年来深地震探测获得的青藏高原各个地块的莫霍面深度、壳幔结构和上地幔盖层速度等基本数据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霍面 青藏高原 上地幔 地壳 壳幔结构 天然地震 深反射地震 地块 基本数据 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平原西北部地壳浅部结构和隐伏活动断裂——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 被引量:53
11
作者 刘保金 胡平 +7 位作者 陈颙 张先康 酆少英 杨晓平 于慎鄂 孟勇奇 石金虎 寇昆朋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2015-2025,共11页
已有地质和地球物理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平原区存在有多条第四纪隐伏活动断裂和隐伏盆地.为了研究该区的地壳浅部结构、断裂的空间展布、断裂活动性以及深浅构造关系,2006年,在北京平原的西北部地区完成了1条60次覆盖的中深层地震反射剖... 已有地质和地球物理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平原区存在有多条第四纪隐伏活动断裂和隐伏盆地.为了研究该区的地壳浅部结构、断裂的空间展布、断裂活动性以及深浅构造关系,2006年,在北京平原的西北部地区完成了1条60次覆盖的中深层地震反射剖面和跨断裂的浅层地震反射剖面.结果表明,沿剖面结晶基底埋深约为3~6 km;在结晶基底以上,地震反射剖面揭示了一套连续性较好的强反射震相,应是新生代、中生代和古生代的沉积岩系;在结晶基底之下,为一系列横向连续性较差、能量较弱的短小反射事件,可能代表了变质程度较高的结晶变质岩系或不成层的其他岩体.中深层和浅层地震剖面揭示的断裂具有上下一致的对应关系和明显的第四纪活动,对本区地堑-地垒状盆岭构造和新生代地层厚度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本项研究不仅可进一步提高对北京地区新构造活动的认识,而且研究中所采用的方法技术对其他地区的深浅构造探测研究也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平原区 地震反射剖面 地壳结构和构造 结晶基底 活动断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行山东缘汤阴地堑地壳结构和活动断裂探测 被引量:38
12
作者 刘保金 何宏林 +5 位作者 石金虎 冉永康 袁洪克 谭雅丽 左莹 何银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3266-3276,共11页
采用深、浅地震反射和钻孔地质剖面相结合的探测方法,对太行山东缘汤阴地堑的地壳结构和隐伏活动断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地壳厚度约36~42km,莫霍面从华北平原区向太行山下倾伏.汤阴地堑是一个受汤东断裂控制的半地堑构造,其基底... 采用深、浅地震反射和钻孔地质剖面相结合的探测方法,对太行山东缘汤阴地堑的地壳结构和隐伏活动断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地壳厚度约36~42km,莫霍面从华北平原区向太行山下倾伏.汤阴地堑是一个受汤东断裂控制的半地堑构造,其基底面形态与莫霍面展布呈"镜像"关系.汤东断裂是1条继承性的隐伏活动断裂,该断裂向上错断了埋深约20m的中更新世晚期地层,向下延伸至上地壳底部.综合分析深地震反射和已有深地震宽角反射/折射剖面结果,发现深地震反射剖面上的中-下地壳强反射层和壳幔过渡带反射,与深地震宽角反射/折射剖面上出现的中-下地壳正负速度梯度变化层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这表明本区中-下地壳和壳幔过渡带可能为一系列速度递变层或高低速物质的互变层,埋深约15~16km的强反射带为上地壳与中-下地壳的转换带,壳幔过渡带的底界为地壳与地幔的分界.研究结果为深入理解该区的深部动力学过程、分析研究深浅构造关系、评价断裂的活动性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汤阴地堑 深地震反射剖面 浅层地震勘探 钻孔地质剖面 地壳结构和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的海原断裂带深部几何形态与地壳形变 被引量:34
13
作者 王海燕 高锐 +4 位作者 尹安 熊小松 匡朝阳 李文辉 黄薇漪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3902-3909,共8页
由于活动的青藏高原不断的隆升和推挤作用,在西南向东北的推挤作用和周缘块体的阻挡以及东北缘内部块体挤压形变的作用下,形成了多个走向不同的青藏高原东北缘构造体系.新生代构造变形和地震活动强烈,区内分布多条大型深断裂带.海原断... 由于活动的青藏高原不断的隆升和推挤作用,在西南向东北的推挤作用和周缘块体的阻挡以及东北缘内部块体挤压形变的作用下,形成了多个走向不同的青藏高原东北缘构造体系.新生代构造变形和地震活动强烈,区内分布多条大型深断裂带.海原断裂是青藏高原东北缘发育的弧形活动断裂带中规模最大、活动最为强烈的一条左旋走滑型断裂带,是重要的大地构造区边界,也是控制现今强震活动的活断层.本文利用2009年完成的高分辨率深地震反射剖面的北段资料,对其进行初步构造解释,揭示出海原断裂带的深部几何形态和其两侧地壳上地幔细结构.结果显示海原断裂并不是简单的陡立或者较缓,其几何形态随着深度变化.在海原断裂之下的Moho并未错断的反射特征显示海原断裂并不是直接错断莫霍面的超壳断裂.海原断裂带及两侧岩石圈结构和构造样式的研究为探讨青藏高原东北缘岩石圈变形机制提供地震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地震反射剖面 海原断裂带 岩石圈结构 几何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川断陷盆地地壳结构与构造的地震学证据 被引量:53
14
作者 方盛明 赵成彬 +5 位作者 柴炽章 刘保金 酆少英 刘明军 雷启云 刘皓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768-1775,共8页
通过跨银川断陷盆地,完成了一条长68.9 km的高分辨深地震反射探测剖面,首次获得了银川盆地地壳精细结构、地堑型断陷盆地深部断裂系(黄河断裂、银川断裂、贺兰山东麓断裂)特征及深浅构造关系.结果表明:银川断陷盆地上地壳为双程走时8 s... 通过跨银川断陷盆地,完成了一条长68.9 km的高分辨深地震反射探测剖面,首次获得了银川盆地地壳精细结构、地堑型断陷盆地深部断裂系(黄河断裂、银川断裂、贺兰山东麓断裂)特征及深浅构造关系.结果表明:银川断陷盆地上地壳为双程走时8 s(深度约20km)反射面以上的区域,上地壳上部地层层位丰富,地层分段连续性较好,上地壳下部地层分层特征不明显,地质构造简单;下地壳(8~13 s)反射能量较弱,反射同相轴不明显;下地壳下部壳幔过渡带(13 s附近)由一组能量较强、持续时间较长(1.5 s)的反射波组组成,厚度约4.5 km.芦花台断裂、银川断裂分别于12~12.5 km、18~19 km深处交汇于贺兰山东麓断裂,贺兰山东麓断裂于28~29 km深处交汇于黄河断裂,黄河断裂为错断Moho面的深大断裂,银川地堑为以黄河断裂为主,其他断裂为辅组合而成的负花状构造.根据贺兰山东麓断裂和银川断裂的相互关系,认为贺兰山东麓断裂对1739年平罗银川8级地震起主要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川 深地震反射剖面 地壳结构 深浅构造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莫霍面地震反射图像揭露出扬子陆块深俯冲过程 被引量:37
15
作者 高锐 董树文 +9 位作者 贺日政 刘晓春 李秋生 管晔 白金 李朋武1 黄东定 钱桂华 匡朝阳 李三忠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4年第3期43-49,共7页
近垂直深地震反射剖面对莫霍面变化的观测 ,强有力地说明大陆莫霍面的复杂特征记录了岩石圈的构造历史。横过大别山造山带前陆的深地震反射剖面长约 1 4 0km ,记录时间达 3 0s ,探测深度超过莫霍面深达岩石圈地幔。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 近垂直深地震反射剖面对莫霍面变化的观测 ,强有力地说明大陆莫霍面的复杂特征记录了岩石圈的构造历史。横过大别山造山带前陆的深地震反射剖面长约 1 4 0km ,记录时间达 3 0s ,探测深度超过莫霍面深达岩石圈地幔。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出扬子陆块与大别山造山带结合部位的岩石圈精细结构、清晰的莫霍面及其变化特征。作为相关解释的第一步 ,我们将探测到的莫霍面变化特征与其他特殊反映不同地质年代和岩石圈构造历史的深地震反射剖面进行对比 ,以追索扬子陆块与大别山造山带的岩石圈构造过程。总体北倾的莫霍面和同样北倾的下地壳结构记录了中生代扬子陆块的向北俯冲。北倾的莫霍面错断、叠置现象描述出扬子陆块的俯冲过程。大别山前向北和向南倾斜的交叉反射图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霍面反射 大别山造山带 前陆 扬子陆块 大陆深俯冲 深地震反射剖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秦岭邓县—南漳反射地震剖面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30
16
作者 袁学诚 任纪舜 +1 位作者 徐明才 唐文榜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1期14-19,共6页
邓县—南漳剖面是叶县—邓县剖面南延部分,其反射地震剖面的测定使得从中朝克拉通到扬子克拉通横穿秦岭造山带的第一条反射地震剖面得以完成。邓县—南漳反射地震剖面清楚显示了扬子克拉通地壳俯冲到秦岭造山带之下的客观事实,证明襄樊... 邓县—南漳剖面是叶县—邓县剖面南延部分,其反射地震剖面的测定使得从中朝克拉通到扬子克拉通横穿秦岭造山带的第一条反射地震剖面得以完成。邓县—南漳反射地震剖面清楚显示了扬子克拉通地壳俯冲到秦岭造山带之下的客观事实,证明襄樊—广济断裂带(即北大别山—大巴山前缘断裂带)并不是一条板块缝合带,而是一条大陆壳俯冲断裂带,扬子克拉通的大陆地壳沿大约20km深的上地壳底面向秦岭造山带之下俯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射地震剖面 深部构造 秦岭-大别造山带 襄樊-广济断裂带 大陆壳俯冲断裂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天山地区巴楚-伽师地震(M_S6.8)发震构造初步研究 被引量:30
17
作者 徐锡伟 张先康 +7 位作者 冉勇康 崔效锋 马文涛 沈军 杨晓平 韩竹军 宋方敏 张兰凤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61-178,共18页
新生代期间强烈而持久的再生造山作用,在天山地区形成了大量近EW向逆断裂-褶皱带,引起地壳强烈缩短,穿插有NW向“类转换断层”,显示出天山地区近NS向不均匀的构造挤压作用;区域上地震构造主要为近EW向逆断裂-褶皱带或盲逆断层,其次为NW... 新生代期间强烈而持久的再生造山作用,在天山地区形成了大量近EW向逆断裂-褶皱带,引起地壳强烈缩短,穿插有NW向“类转换断层”,显示出天山地区近NS向不均匀的构造挤压作用;区域上地震构造主要为近EW向逆断裂-褶皱带或盲逆断层,其次为NW向“类转换断层”。巴楚-伽师地震区位于南天山柯坪塔格推覆构造系以南,NE向跨越极震区、长约50km的深地震反射探测表明,1997年伽师强震群的发震构造推测为NW向隐伏“类转换断层”,2003年巴楚-伽师地震(MS6·8)的发震构造为柯坪塔格推覆构造系南缘尚未出露地表的近EW向盲逆断层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楚-伽师地震 深地震反射探测 发震构造 天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岩石圈缩短变形——深地震反射剖面再处理提供的证据 被引量:47
18
作者 高锐 王海燕 +5 位作者 王成善 尹安 张玉修 李秋生 郭彤楼 李文辉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13-520,共8页
青藏高原是由印度板块和亚洲板块于50~60Ma碰撞而形成的全球最高最大的高原,已成为多数国内外学者的共识。然而,关于它的岩石圈变形机制却是长期争论的问题。深地震反射剖面是精细揭示岩石圈结构、分辨变形样式的有效技术。重新处理的... 青藏高原是由印度板块和亚洲板块于50~60Ma碰撞而形成的全球最高最大的高原,已成为多数国内外学者的共识。然而,关于它的岩石圈变形机制却是长期争论的问题。深地震反射剖面是精细揭示岩石圈结构、分辨变形样式的有效技术。重新处理的松潘地块-西秦岭造山带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出岩石圈变形的细节,以地壳上部的双重逆冲构造、地壳中部一系列近水平拆离断层的叠置和地壳下部莫霍面的重叠为主要特征,展现出青藏高原东北缘岩石圈变形以缩短变形为主要机制。横向上上千公里展布的大规模左旋走滑的昆仑断层,自地表向下陡倾延伸到地壳中部的叠瓦状逆冲构造之上,在埋深约35km处被近水平的拆离层所截断。本次研究建立的岩石圈垂向构造图也展现出西秦岭造山带与若尔盖盆地岩石圈尺度的构造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深地震反射剖面 岩石圈缩短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南部地壳精细结构深地震反射探测研究 被引量:27
19
作者 赵成彬 刘保金 +2 位作者 姬计法 酆少英 石金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168-1176,共9页
为了研究北京平原区的地壳结构特征、断裂的空间展布、断裂活动性以及深浅构造关系,在北京平原区的南部完成了1条长90km的深地震反射剖面.探测结果表明,该区地壳以双程反射时间(TWT)6~7s的强反射带Tc为界分为上地壳和下地壳,上地壳厚... 为了研究北京平原区的地壳结构特征、断裂的空间展布、断裂活动性以及深浅构造关系,在北京平原区的南部完成了1条长90km的深地震反射剖面.探测结果表明,该区地壳以双程反射时间(TWT)6~7s的强反射带Tc为界分为上地壳和下地壳,上地壳厚约18~19km,下地壳厚约16~17km,Moho界面深度约为34~35km.该区结晶基底起伏变化较大,上、下地壳分界面和Moho界面都是一个具有一定厚度的过渡带.上地壳反射层位丰富,断裂构造发育,构造形态清晰.在夏垫断裂西北,剖面揭示了4~5组能量较强的反射震相,表现为典型的隆起区特征;在夏垫断裂东南,上部为一套向东南倾伏的密集强反射层,下部为一套形态各异、结构复杂的强反射层,这些反射具有典型的沉积盆地特征,盆地最深处约为11km.剖面揭示的地壳深断裂倾角较陡,向上切穿了上、下地壳分界面,延伸到上地壳沉积盆地的底部,向下切穿了壳幔过渡带,与上部断裂和沉积盆地构成了独特的组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平原区 隐伏活动断裂 深地震反射剖面 结晶基底 速度剖面 壳幔过渡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潘地块若尔盖盆地与西秦岭造山带岩石圈尺度的构造关系—深地震反射剖面探测成果 被引量:51
20
作者 高锐 王海燕 +5 位作者 马永生 朱铉 李秋生 李鹏武 匡朝阳 卢占武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11-418,共8页
若尔盖盆地和西秦岭造山带作为青藏高原东北缘典型的新生代盆山构造,其接合部位的岩石圈结构及其深部构造关系为青藏高原东北缘板块碰撞的深部过程等研究奠定基础。横过盆山结合部位的深地震反射剖面长约63km,记录时间30s(TWT),探测深... 若尔盖盆地和西秦岭造山带作为青藏高原东北缘典型的新生代盆山构造,其接合部位的岩石圈结构及其深部构造关系为青藏高原东北缘板块碰撞的深部过程等研究奠定基础。横过盆山结合部位的深地震反射剖面长约63km,记录时间30s(TWT),探测深度超过莫霍面深达岩石圈地幔。该剖面首次揭露出青藏高原东北缘的盆山结合部位地壳和上地幔盖层的结构,发现了若尔盖盆地和西秦岭造山带下地壳以北倾为主的强反射特征,这种北倾的反射特征提供了若尔盖盆地俯冲到西秦岭造山带之下,而西秦岭造山带逆冲推覆到若尔盖盆地之上的地震学证据,初步揭示出若尔盖盆地和西秦岭造山带在挤压构造体系下形成的岩石圈尺度的构造关系,近于平坦的Moho反射特征反映两者在造山后期又经历了强烈的伸展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潘地块 若尔盖盆地 西秦岭造山带 深地震反射剖面 盆山构造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