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3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种设防烈度下两种隔震支座对建筑最大层间位移角的隔震效率对比
1
作者 龙雨欣 潘文 +1 位作者 杜杰伟 苏何先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9-106,共8页
本文探讨了建筑结构采用隔震技术以提高地震安全性能的情况,通过软件ETABS对比分析了两种隔震支座——橡胶支座和摩擦摆支座在不同设防强度下的表现。研究结果显示,这两种支座均使结构的地震剪力和层间位移角减小50%以上。然而,在设防... 本文探讨了建筑结构采用隔震技术以提高地震安全性能的情况,通过软件ETABS对比分析了两种隔震支座——橡胶支座和摩擦摆支座在不同设防强度下的表现。研究结果显示,这两种支座均使结构的地震剪力和层间位移角减小50%以上。然而,在设防强度为7度(0.1g)和8度(0.2g)时,橡胶支座表现出更出色的整体隔震效率,相较之下,略高于摩擦摆支座。尽管在设防烈度为9度下,两者的整体隔震效率相差不大,但橡胶支座仍然显示出更佳的隔震性能。综合考虑,橡胶支座和摩擦摆支座均表现出卓越的耗能性能,但总体而言,橡胶隔震支座更具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橡胶隔震支座 摩擦摆隔震支座 层间位移角 隔震效率 设防烈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SSI的层间隔震结构在三维长周期地震下的响应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刘德稳 赵洁 +3 位作者 刘阳 陈李昊 杨帆 程士山 《应用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42-650,共9页
为进一步研究考虑SSI效应的层间隔震结构在三维长周期地震下的响应规律以及与普通地震动作用下的区别,分别输入一维、二维、三维的普通地震动与长周期地震动。针对在长周期地震动三维输入工况下支座应力远超规范值的问题,在原支座的基础... 为进一步研究考虑SSI效应的层间隔震结构在三维长周期地震下的响应规律以及与普通地震动作用下的区别,分别输入一维、二维、三维的普通地震动与长周期地震动。针对在长周期地震动三维输入工况下支座应力远超规范值的问题,在原支座的基础上,增加竖向隔震装置,不仅减小了支座应力,同时进一步验证了三维隔震结构在长周期地震作用下的可靠性。研究发现,长周期地震动作用下,考虑SSI效应的层间隔震结构地震响应大于普通地震动输入下的响应;三维长周期地震下结构地震响应大于一维和二维输入下的响应;三维隔震结构在长周期地震作用下仍然可以有效隔离竖向地震,支座应力有效减小,地基土体应力得到优化,具有良好的隔震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地震动 三维隔震 SSI效应 层间隔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层竖向不规则双层隔震体系地震响应
3
作者 郑艳萍 刘德稳 +1 位作者 凌康杰 雷敏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6期15597-15606,共10页
为探究竖向不规则高层建筑采用双层隔震体系的地震响应情况。考虑竖向不规则高层结构在地震发生时对地震反应有放大效应而易遭到破坏,提出双层隔震结构控制体系。基于此,建立某24层竖向不规则的高层框架-剪力墙结构有限元模型,同时建立... 为探究竖向不规则高层建筑采用双层隔震体系的地震响应情况。考虑竖向不规则高层结构在地震发生时对地震反应有放大效应而易遭到破坏,提出双层隔震结构控制体系。基于此,建立某24层竖向不规则的高层框架-剪力墙结构有限元模型,同时建立抗震结构、基础隔震结构、层间隔震结构模型进行对比分析。对这些模型进行罕遇地震动作用下的非线性时程分析。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对这些模型进行罕遇地震动作用下的动力时程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双层隔震体系的隔震效果最好,次之为基础隔震结构,再次是层间隔震结构。与抗震结构相比,双层隔震体系能使结构的自振周期增加1.25倍,且周期比最小,减小了层间位移角约74.3%,减小了顶层加速度约82.3%,减小了基底剪力约59.68%,降低了底层倾覆力矩约68.89%,减小了顶层层间扭转角约89.68%。采用双层隔震体系能有效地降低结构的整体地震反应,有效控制结构的扭转响应,具有应用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隔震 层间隔震 双层隔震 弹塑性时程分析 抗震性能 竖向不规则高层建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竖向地震作用下层间隔震结构的动力反应研究
4
作者 胡岳 汪权 汤涛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73-378,共6页
文章针对竖向地震作用下高层结构隔震层位置变化对结构竖向动力反应的影响问题,研究5种层间隔震结构分别在3种竖向地震作用下的竖向动力反应。以国际平台的20层Benchmark钢结构模型为基准模型,利用ANSYS软件建立隔振层分别位于第1层、第... 文章针对竖向地震作用下高层结构隔震层位置变化对结构竖向动力反应的影响问题,研究5种层间隔震结构分别在3种竖向地震作用下的竖向动力反应。以国际平台的20层Benchmark钢结构模型为基准模型,利用ANSYS软件建立隔振层分别位于第1层、第3层、第5层、第7层和第9层的层间隔震结构有限元数值模型,对比分析5种层间隔震结构分别在竖向ElCentro波、竖向Taft波、竖向天津波作用下的楼层竖向位移、楼层位移角、楼层竖向加速度和基底轴力等竖向动力反应。结果表明:在竖向地震作用下,楼层竖向位移和楼层位移角控制效果较差,甚至会出现增大的现象,基底轴力具有较小的控制效果;随着隔震层位置的升高,楼层竖向加速度和基底轴力均逐渐增大,但当隔震层位于第9层时,楼层竖向加速度和基底轴力相较于隔震层位于第7层时有一定的减小。该文研究成果可用于考虑竖向地震作用的高层结构抗震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间隔震结构 BENCHMARK模型 竖向地震作用 竖向动力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塔大底盘层间隔震结构地震响应控制研究
5
作者 刘谦敏 苗启松 +1 位作者 閤东东 陈曦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8-156,共9页
探讨不同响应控制方法对层间隔震建筑抗震性能的影响,并识别不同方法在提升层间隔震建筑抗震性能方面的优劣,进而为层间隔震结构地震响应控制设计提供参考。基于一多塔大底盘层间隔震结构工程案例,分别考虑在隔震层和大底盘中加入黏滞... 探讨不同响应控制方法对层间隔震建筑抗震性能的影响,并识别不同方法在提升层间隔震建筑抗震性能方面的优劣,进而为层间隔震结构地震响应控制设计提供参考。基于一多塔大底盘层间隔震结构工程案例,分别考虑在隔震层和大底盘中加入黏滞阻尼器以及增加大底盘刚度这3种方案,基于Perform-3D建立了3种设计案例和原型结构的弹塑性分析模型,对比分析了4个结构的地震响应,从而识别出3种设计方案对多塔大底盘层间隔震结构地震响应的控制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对隔震层位移和大底盘楼面加速度控制效果最优的方案是在隔震层中设置黏滞阻尼器,但该方案会导致塔楼的地震响应显著增加;对大底盘层间位移角以及塔楼层间位移角和楼面加速度的控制效果最优的方案是增加大底盘刚度。对于塔楼的层间位移角,3种方案均无明显控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塔大底盘层间隔震结构 黏滞阻尼器 刚度 地震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层间隔震体系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106
6
作者 周福霖 张颖 谭平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8,共8页
通过建立层间隔震体系的两质点简化分析模型与多质点动力时程分析模型,提出层间隔震体系隔震层参数优化设计的方法,系统地研究了层间隔震体系当隔震层位置变化时其相应的减震工作机理,结果表明随着隔震层位置下移,层间隔震体系减震机理... 通过建立层间隔震体系的两质点简化分析模型与多质点动力时程分析模型,提出层间隔震体系隔震层参数优化设计的方法,系统地研究了层间隔震体系当隔震层位置变化时其相应的减震工作机理,结果表明随着隔震层位置下移,层间隔震体系减震机理由TMD调谐逐步过渡为隔震耗能,在结构动力特性上体现为前两阶模态质量参与系数的比例发生变化。最后通过某10层框架结构的仿真分析,验证了层间隔震体系在控制地震下反应的有效性,并发现隔震层位置越低减震效果越明显,隔震层的阻尼能够有效地抑制隔震层下部子结构的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隔震 层间隔震 减震控制 随机振动 参数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层间隔震结构工作机理研究 被引量:73
7
作者 祁皑 林云腾 郑国琛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39-243,共5页
本文建立了层间隔震结构动力分析模型,对层间隔震结构地震反应的主要影响系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一定的频率比范围内,当隔震层的位置较高时,隔震结构下部位移和上部加速度均显著减小,表现出与TMD相似的工作机理;当隔震层的位置较低... 本文建立了层间隔震结构动力分析模型,对层间隔震结构地震反应的主要影响系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一定的频率比范围内,当隔震层的位置较高时,隔震结构下部位移和上部加速度均显著减小,表现出与TMD相似的工作机理;当隔震层的位置较低时,隔震结构下部位移和上部加速度均变化不明显,其工作机理与基础隔震相似。隔震层的阻尼比对层间隔震结构的减震效果也有较大影响,阻尼比越大,减震效果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间隔震 质量比 阻尼比 频率比 刚度比 减震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既有结构外套增层隔震加固振动台试验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许国山 林琦 +4 位作者 丁勇 吴斌 苗启松 姜洪斌 王震宇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9-25,129,共8页
应用外套结构加固方法及加层减振体系的设计方法,对既有14层剪力墙结构进行外套增层隔震加固设计,研究增层隔震对加固效果的影响。建立1/6缩尺结构试验模型,设计橡胶隔震支座,通过调整隔震层刚度完成层间隔震结构与非隔震结构的振动台... 应用外套结构加固方法及加层减振体系的设计方法,对既有14层剪力墙结构进行外套增层隔震加固设计,研究增层隔震对加固效果的影响。建立1/6缩尺结构试验模型,设计橡胶隔震支座,通过调整隔震层刚度完成层间隔震结构与非隔震结构的振动台试验。对比分析隔震与非隔震结构前两阶频率变化,分析隔震与非隔震结构位移、加速度、混凝土应变响应以及破坏现象的区别。结果表明:增层隔震加固体系能够明显延长结构的二阶周期,并有效地控制结构地震响应;外套结构与原结构协同作用良好,均未发生破坏;既有结构外套增层隔震加固设计方法是可行性的。研究为既有结构抗震加固设计提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层隔震 外套结构 加固 剪力墙结构 橡胶隔震支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层隔震结构隔震支座参数优化及试验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王曙光 赵学斐 +2 位作者 苗启松 刘伟庆 杜东升 《振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22-731,共10页
研究外套加层隔震体系在对老旧砌体房屋改造过程中铅芯叠层橡胶隔震支座(LRB)的参数优化配置问题,并对参数优化后结构的弹塑性进行数值分析和试验研究。选取隔震层的屈重比作为隔震支座的控制参数,建立模型分析隔震层在不同屈重比下结... 研究外套加层隔震体系在对老旧砌体房屋改造过程中铅芯叠层橡胶隔震支座(LRB)的参数优化配置问题,并对参数优化后结构的弹塑性进行数值分析和试验研究。选取隔震层的屈重比作为隔震支座的控制参数,建立模型分析隔震层在不同屈重比下结构的基底剪力和隔震层位移。分析表明加层隔震结构的隔震层存在一个最优的参数范围使得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最小,结构进入塑性后,仍能发挥较好的隔震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经参数优化的层间隔震结构随着地震输入幅值的增加,隔震层上部结构的调谐作用越强,其隔震效果越明显,当结构震损后隔震效应依然存在,但隔震效果小于未损伤的模型,与理论相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层隔震 参数优化 屈重比 TMD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底部薄弱层结构的柱顶隔震加固改造设计 被引量:17
10
作者 潘鹏 曹海韵 +4 位作者 齐玉军 潘振华 叶列平 赵世春 徐亚军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9-73,共5页
汶川地震中,都江堰市某底部为薄弱层的6层框架结构建筑,底层破坏严重,但上部楼层基本完好。震后通过在首层柱顶设置铅芯叠层橡胶支座,将薄弱层改造为隔震层,恢复该建筑首层使用功能,并使其满足提高一度设防的要求,有效地提高了结构的抗... 汶川地震中,都江堰市某底部为薄弱层的6层框架结构建筑,底层破坏严重,但上部楼层基本完好。震后通过在首层柱顶设置铅芯叠层橡胶支座,将薄弱层改造为隔震层,恢复该建筑首层使用功能,并使其满足提高一度设防的要求,有效地提高了结构的抗震性能。本文介绍了该建筑的隔震加固改造方案。采用SAP2000建立了可考虑隔震层扭转的层模型,分析了隔震后结构的动力特性及地震反应。依据分析的结果,采用PKPM进行隔震层下部结构的加固设计及基础验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隔震 加固 薄弱层 框架结构 汶川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旧砌体房屋加固及顶部加层隔震的理论分析及振动台试验 被引量:13
11
作者 杜东升 苗启松 +2 位作者 梁羽 刘伟庆 王曙光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45-54,共10页
针对老旧砌体房屋采用外套预制钢筋混凝土墙板加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在加固后的砌体顶部加层隔震的加固增层方案,主要研究加层隔震对加固效果的影响。建立初始砌体结构、加固砌体结构、加层非隔震结构和加层隔震结构的分析模型,分析4种... 针对老旧砌体房屋采用外套预制钢筋混凝土墙板加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在加固后的砌体顶部加层隔震的加固增层方案,主要研究加层隔震对加固效果的影响。建立初始砌体结构、加固砌体结构、加层非隔震结构和加层隔震结构的分析模型,分析4种结构在多遇地震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和非线性损伤,并对抗震性能较优的加层隔震结构,进行隔震层参数优化分析;对各种加固方案进行1∶4缩尺模型的振动台试验,研究各加固方案的抗震性能,并与数值分析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对原老旧砌体结构进行加固后,外套预制混凝土墙片承担大部分的地震剪力,砌体所承担的剪力大幅降低,加固效果明显,而对加固后的结构进行加层隔震后又会使结构基底剪力明显下降,结构的抗震性能进一步提升;对于加层隔震结构,根据结构基底剪力最小的原则存在最佳屈重比。研究为老旧砌体房屋的加固改造和功能提升提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砌体结构 加固 加层隔震 损伤 屈重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部减震层间隔震结构振动台试验研究 被引量:25
12
作者 金建敏 谭平 +3 位作者 周福霖 张颖 陈建秋 马玉宏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04-108,共5页
层间隔震体系是基础隔震体系的发展与延伸,作为一种复杂结构体系,以往的研究仅限于探讨隔震层参数对地震响应及减震效果的影响,首次进行了下部结构附加黏滞阻尼器的层间隔震结构振动台试验研究。设计了1个四层的钢框架模型,首先进行了... 层间隔震体系是基础隔震体系的发展与延伸,作为一种复杂结构体系,以往的研究仅限于探讨隔震层参数对地震响应及减震效果的影响,首次进行了下部结构附加黏滞阻尼器的层间隔震结构振动台试验研究。设计了1个四层的钢框架模型,首先进行了基础固接及1层顶隔震的振动台试验研究,其次,在1层顶隔震的基础上,在下部结构附加了黏滞阻尼器进行下部减震层间隔震结构的振动台试验研究,测定结构的加速度、层间位移及层剪力系数。试验结果表明,下部减震是在层间隔震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隔震减震效果,降低结构地震响应行之有效的策略。还建立了层间隔震结构的有限元模型,将有限元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间隔震 下部减震 振动台试验 黏滞阻尼器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层间隔震结构参数分析与减震性能研究 被引量:11
13
作者 宋晓 谭平 +1 位作者 周福霖 滕晓飞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1-49,共9页
对层间隔震结构的减震性能进行了研究。基于Timoshenko理论建立层间隔震连续化分析模型,建立层间隔震结构的动力方程,推导连续模型振型正交条件及层间隔震结构组合阻尼计算公式。随隔震层位置及刚度改变,结构各阶质量参与系数发生变化... 对层间隔震结构的减震性能进行了研究。基于Timoshenko理论建立层间隔震连续化分析模型,建立层间隔震结构的动力方程,推导连续模型振型正交条件及层间隔震结构组合阻尼计算公式。随隔震层位置及刚度改变,结构各阶质量参与系数发生变化。随隔震层位置升高及刚度降低,一阶振型质量参与系数逐渐降低,高阶振型质量参与系数逐渐增大。采用虚拟激励法进行结构响应计算,以结构基底剪力均方值最小为优化目标进行参数分析,研究层间隔震结构减震效果随隔震层位置、隔震层刚度、阻尼变化的影响规律。分析表明,存在最优周期比使得基底剪力达到最小,最优参数与隔震层位置密切相关;隔震层阻尼可有效降低结构响应谱峰值,阻尼越大,结构减震效果越好。最后,采用十层框架结构进行仿真分析,以非隔震结构为参照,对比分析了基础隔震结构、中间层隔震结构的减震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间隔震 随机振动 TIMOSHENKO 参数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结构相互作用对层间隔震结构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2
14
作者 张尚荣 谭平 +2 位作者 杜永峰 包超 周福霖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1期246-252,共7页
基于集总参数SR(Sway-Rocking)模型,建立层间隔震结构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的简化分析模型,推导得到简化模型动力特性参数表达式,进而通过对结构反应传递函数和方差进行分析,讨论波速参数和结构高宽比对体系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考虑SS... 基于集总参数SR(Sway-Rocking)模型,建立层间隔震结构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的简化分析模型,推导得到简化模型动力特性参数表达式,进而通过对结构反应传递函数和方差进行分析,讨论波速参数和结构高宽比对体系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考虑SSI效应的层间隔震结构,延长了体系周期,同时,也放大了各子结构位移反应,而对上、下部子结构的加速度反应影响不同,其影响程度主要与场地剪切波速和体系高宽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间隔震结构 土-结构相互作用 集总参数模型 动力特性 传递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能量平衡的层间隔震结构地震响应预测 被引量:5
15
作者 张颖 谭平 周福霖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37-141,共5页
建立了层间隔震结构最大地震响应时刻的能量平衡方程,利用RSS法求得隔震层与下部子结构的最大变形比,并给出了层间隔震结构全体弹性振动能、隔震层阻尼器滞回耗能和下部子结构粘滞阻尼耗能的表达式。通过引入设计用能量谱的概念,推导出... 建立了层间隔震结构最大地震响应时刻的能量平衡方程,利用RSS法求得隔震层与下部子结构的最大变形比,并给出了层间隔震结构全体弹性振动能、隔震层阻尼器滞回耗能和下部子结构粘滞阻尼耗能的表达式。通过引入设计用能量谱的概念,推导出了基于能量平衡的层间隔震结构地震响应预测式。最后以隔震层设置位置变化的12层层间隔震结构为仿真对象,验证了响应预测式的精度。结果表明,对于不同的输入地震波,响应预测曲线包络了大多数时程分析的结果,吻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隔震 层间隔震 响应预测 能量平衡 设计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层减震结构振动台试验分析 被引量:9
16
作者 郑国琛 祁皑 阎维明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64-170,共7页
本文针对一加层减震模型结构对隔震层上下部频率比进行优化设计,对隔震层采用侧移刚度偏小值、优化值和偏大值的加层减震模型结构进行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经过参数优化设计的加层减震模型结构有明显减震效果,在试验中使... 本文针对一加层减震模型结构对隔震层上下部频率比进行优化设计,对隔震层采用侧移刚度偏小值、优化值和偏大值的加层减震模型结构进行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经过参数优化设计的加层减震模型结构有明显减震效果,在试验中使设防水准提高了一级,由直接加层的局部破坏到加层减震后的大震不坏;对于一般的加层减震结构,采用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既有结构的层间位移为优化目标是合理的,具有普遍的工程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层减震 频率比 侧移刚度 绝对加速度 层间位移 减震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层间隔震结构的能量平衡 被引量:8
17
作者 张颖 谭平 周福霖 《应用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04-208,共5页
从能量观点出发,引入设计用能量谱的概念,分析了地震输入能量在层间隔震结构中的分配和耗散。推导出了基于能量平衡的层间隔震结构的隔震层总剪力、最大变形以及基底剪力的地震响应预测式,分析了隔震层刚度、阻尼以及隔震层的设置位置... 从能量观点出发,引入设计用能量谱的概念,分析了地震输入能量在层间隔震结构中的分配和耗散。推导出了基于能量平衡的层间隔震结构的隔震层总剪力、最大变形以及基底剪力的地震响应预测式,分析了隔震层刚度、阻尼以及隔震层的设置位置等参数对层间隔震结构减震性能的影响,并阐明了其自身的减震控制机理。研究表明,基于能量平衡的分析方法是一种预测层间隔震结构地震响应和评价其减震性能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间隔震 能量耗散 响应预测 减震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砌体结构加固及加层隔震模型的非线性数值模拟 被引量:7
18
作者 李文峰 王曙光 +1 位作者 苗启松 刘金龙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2期35-40,共6页
研究砌体结构采用外套预制钢筋混凝土墙板加固以及加层隔震后结构在大震作用下的非线性动力响应。基于通用大型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砌体结构模型、加固结构模型以及加层隔震模型,对这些模型进行大震作用下的动力弹塑性分析。计算结果表... 研究砌体结构采用外套预制钢筋混凝土墙板加固以及加层隔震后结构在大震作用下的非线性动力响应。基于通用大型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砌体结构模型、加固结构模型以及加层隔震模型,对这些模型进行大震作用下的动力弹塑性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在大震作用下加固结构较原结构的砌体部分承担的地震响应大大减小,非线性损伤也大大减轻,基底剪力大部分由外套结构承担;加层隔震不但不会加大原有结构的地震作用,反而会削弱下部结构的地震作用,进一步减轻砌体部分的非线性损伤。通过分析表明,砌体结构采用外套预制钢筋混凝土墙板加固技术减轻地震响应和损伤,可以取得良好的加固效果,加层隔震后的加固效果更好,文中提出的加固方法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砌体结构 加固 加层隔震 外套结构 弹塑性分析 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底盘层间隔震模型试验与平–扭耦合效应分析 被引量:12
19
作者 吴应雄 陆剑峰 +1 位作者 赵欣 林友勤 《工程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8-55,共8页
大底盘结构在竖向刚度突变处震害严重,采用层间隔震体系能有效解决底盘和塔楼间刚度及质量突变的问题。已有研究对层间隔震结构进行了大量的数值分析,但相应的振动台试验研究缺乏,且塔楼偏置的大底盘层间隔震结构平扭耦合效应研究未见... 大底盘结构在竖向刚度突变处震害严重,采用层间隔震体系能有效解决底盘和塔楼间刚度及质量突变的问题。已有研究对层间隔震结构进行了大量的数值分析,但相应的振动台试验研究缺乏,且塔楼偏置的大底盘层间隔震结构平扭耦合效应研究未见报道。因此为了指导工程抗震设计,研究了塔楼偏置的大底盘层间隔震结构的地震响应和平–扭耦合效应。首先,建立一个位于8度设防区具有典型工程应用意义且塔楼偏置的大底盘结构(单塔楼),其底盘为2层,塔楼为6层,塔楼与底盘的平面面积比为1∶2.4,塔楼高宽比为1∶3,符合大底盘结构的受力特征和条件;接着,对其进行简化和缩尺并制作模型;最后,进行了双向振动台试验与数值分析对比。试验得到了模型各楼层的加速度和层间位移。结果表明:采用层间隔震技术,塔楼各层加速度和层间位移减震效果均显著,在0.60g作用下,减震率(Y向)分别为83.13%和81.18%以上;底盘加速度响应不减少反而增加,减震率(Y向)处于–12.69%~–24.07%;底盘层间位移减震率(Y向)在15.53%~17.15%,减震效果差;进一步分析得,模型在0.60g作用下塔楼仍处于弹性,而底盘在0.40g作用下就进入了弹塑性,且底盘第2层位移明显大于第1层。基于振动台的试验结果验证了数值模拟的准确性,进一步分析了结构的平–扭耦合效应。结果表明,与抗震模型相比,层间隔震底盘扭转角减少2/3,隔震层扭转响应较大但不向塔楼传递,塔楼层间扭转角趋于零,塔楼与底盘的扭转耦联效应不明显,从而塔楼偏置的大底盘单塔楼建筑采用层间隔震形式时,可有效降低结构的扭转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底盘结构 塔楼偏置 层间隔震 振动台试验 平–扭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磁流变阻尼器的层间隔震结构半主动控制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黄昆 邹立华 艾叶青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42-147,共6页
提出了一种层间隔震结构的半主动控制模型,建立了其振动控制方程,采用磁流变阻尼器作为控制器来施加控制力,通过编制计算机程序进行仿真分析。研究表明,对层间隔震结构进行半主动控制是有效的,结构的隔震层相对位移和顶层位移反应大大降... 提出了一种层间隔震结构的半主动控制模型,建立了其振动控制方程,采用磁流变阻尼器作为控制器来施加控制力,通过编制计算机程序进行仿真分析。研究表明,对层间隔震结构进行半主动控制是有效的,结构的隔震层相对位移和顶层位移反应大大降低,进行半主动控制可以达到与主动控制相接近的控制效果;隔震层阻尼、隔震度和隔震层位置对层间隔震结构的控制有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间隔震 磁流变阻尼器 半主动控制 隔震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