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7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otes on the Gaseous Phase of Mineral Forming Fluids of Metamorphic Rocks of Berlebash Suite of Marmarosh Massif of the Ukrainian Carpathians(by Fluid Inclusions)
1
作者 Roman A.Bondar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219-219,共1页
Marmarosh massif is an important structural element of the Eastern Carpathians,which differs by the geological features from the other structural-facial zones of Carpathian fold belt.Metamorphic rocks of the massif ha... Marmarosh massif is an important structural element of the Eastern Carpathians,which differs by the geological features from the other structural-facial zones of Carpathian fold belt.Metamorphic rocks of the massif have been forme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processes of medium-and low-temperature meta-morphism and metasomatism.Within the Marmarosh massif the stratiform gold ore h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uid inclusions metamorphic rocks Marmarosh MASSI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EOLOGICAL STUDIES OF METAMORPHIC ROCKS IN THE VICINITY OF M.C.T./LESSER HIMALAYAN SHEAR ZONE, PARTS OF SIKKIM HIMALAYAS
2
作者 Chandra Shekhar Dubey(Department of Geology, University of Delhi, Delhi\|110007, India)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S1期33-35,共3页
The Eastern Sikkim area forming a part of the Lesser Himalaya is located between 27°10′~27°30′N latitudes and 88°25′~88°40′E longitudes (750km 2). The previous workers agreed that a domal str... The Eastern Sikkim area forming a part of the Lesser Himalaya is located between 27°10′~27°30′N latitudes and 88°25′~88°40′E longitudes (750km 2). The previous workers agreed that a domal structure is present in Sikkim which is constituted by low to high grade metamorphic rocks characterised by inverted metamorphism. The rocks were repeatedly deformed and were metamorphosed at about 550 to 770℃ (550 to 750MPa). Geologically, the oldest rocks of Eastern Sikkim are represented by Darjeeling Formation showing medium to high grade metamorphism. It is followed by low grade Daling Formation which is characterised by tectonic wedges of Lingtse gneiss. The potassic syenite intrusive i.e. the Sikkim igneous formation is youngest rock type of the area. The Darjeeling Formation associated with amphibolite bands consists of kyanite\|sillimanite, staurolite and garnet zones, while the Daling Formation is characterised by low grade chloritoid and chlorite zones. Lingtse Formation is gneissic in which patches of retrograded and sheared garnet schists are present. Intrusions of potassic syenites (Sikkim Formation) occur in the form of oval and concordant bodies. The F 1, F 2 and F 3 folds are well developed in rocks of Eastern Sikkim area.. The F 1 folds are rootless, tightly isoclinal or reclined and highly obliterated in their attitude. The F 2 folds belong to class IC of Ramsay (1967). Their interlimb angles vary from 20~50 degrees. Intersection lineation due to S 0/S 1 and S 2 surfaces is parallel to the F 2 folds axis. Third generation structures are represented by open to moderately tight and kinked folds. Superimposition of F 3 folds on F 2 folds resulted into type II interference pattern of Ramsay (1967). Structural analysis of these folds have revealed that F 2 folds are non\|cylindrical. The kink or F 3 folds were possibly responsible for the formation of a megakink resembling with the domal structure. The repeatedly deformed rocks of Eastern Sikkim area were folded, faulted, sheared/thrusted during the Himalayan orogeny. The Main Central Thrust (M C T) is actually a ductile shear zone and was subjected to imbrication during later phases of F 2 fold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tamorphic rocks M C T/LESSER HIMALAYAN shear zone SIKKIM HIMALAYA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基底变质岩的铌钽赋存状态及对铌钽富集和分异的指示
3
作者 毛志奇 于津海 +3 位作者 蔡元峰 孙涛 夏浪 苟树林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89-1311,共23页
华南板块东南部的华夏地块和江南造山带是我国前寒武纪基底和显生宙铌钽等稀有金属矿床重点分布地区。显生宙铌钽等稀有金属成矿作用是否与前寒武纪基底成分有关,以及基底变质岩中铌钽等稀有金属的赋存状态如何影响部分熔融产生的岩浆... 华南板块东南部的华夏地块和江南造山带是我国前寒武纪基底和显生宙铌钽等稀有金属矿床重点分布地区。显生宙铌钽等稀有金属成矿作用是否与前寒武纪基底成分有关,以及基底变质岩中铌钽等稀有金属的赋存状态如何影响部分熔融产生的岩浆中铌钽含量和比值是重要的基础科学问题。本文详细分析了华夏地块和江南造山带各种基底变质岩中变质矿物的Nb-Ta含量。结合全岩地球化学、矿物成分、矿物含量、变质温度和部分熔融模拟,本研究揭示了各种变质矿物的Nb-Ta含量和变化的规律,讨论了不同条件下不同矿物熔融对熔体Nb-Ta富集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黑云母是华南变质岩中最富集Nb-Ta的造岩矿物,Nb和Ta平均含量分别为64.1×10^(-6)和4.93×10^(-6),对Nb和Ta的相容性相似。白云母的Nb-Ta富集能力略弱,在固相线下更相容Nb,平均Nb/Ta比值为16.9,是潜在的高Nb/Ta储库。辉石、角闪石、石榴子石和长石等造岩矿物的Nb-Ta含量很低,不会对体系Nb-Ta富集和分异产生明显的影响。固相线下黑云母和白云母的Nb-Ta含量、Nb/Ta比值以及与全岩的分配系数主要受控于寄主岩成分、矿物组合、矿物晶体化学成分以及变质温度。云母中的Nb-Ta含量和与全岩的分配系数与变质温度呈良好的线性正相关,与矿物含量呈反相关,体现了矿物含量效应。当云母发生部分熔融后,其化学成分和分配系数发生变化,Nb-Ta含量快速下降,不再受控于固相线下的影响因素,这种转变被称之为“熔融效应”。根据对南岭地区一个二云母片岩的部分熔融模拟,可以得出熔体的Nb-Ta富集和分异程度主要取决于原岩Nb-Ta含量、熔融矿物组合、氧逸度以及熔融程度。高的氧逸度和压力能有效促进Nb-Ta在熔体中的富集。模拟结果显示在0.6GPa和FMQ+2条件下,熔体的Nb和Ta含量最高分别达45.1×10^(-6)和3.44×10^(-6),相比于原岩富集了2.65倍。分离结晶模拟指出正常的分离结晶对熔体的Nb-Ta富集作用非常有限,极端的分异,达到富流体阶段,才能导致Nb-Ta在熔流体中明显的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板块 基底变质岩 变质矿物铌钽含量 部分熔融和分离结晶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桥山群变质砂岩区含软层滑坡机理
4
作者 刘清 甘建军 +2 位作者 陈浩 李小明 刘玉伟 《地质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5-193,共9页
双桥山群地层在华东地区广泛揭露,岩性与地层复杂,断层及褶皱发育,常形成软弱夹层斜坡,在降雨入渗的作用下极易发生滑坡。为揭示其在降雨条件下变形演化机理,以江西省修水县一典型含粉质黏土软弱夹层堆积体滑坡为例,分析了该软弱夹层滑... 双桥山群地层在华东地区广泛揭露,岩性与地层复杂,断层及褶皱发育,常形成软弱夹层斜坡,在降雨入渗的作用下极易发生滑坡。为揭示其在降雨条件下变形演化机理,以江西省修水县一典型含粉质黏土软弱夹层堆积体滑坡为例,分析了该软弱夹层滑坡的形成原因和变形破坏特征,建立了堆积体滑坡的地质力学模型,采用GeoStudio数值分析软件模拟了该滑坡在不同降雨强度条件下的形成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滑坡后缘EW向断层与韧性断裂带共同作用,发育了4组控制坡体稳定性的裂隙,在滑床之上形成厚达8.8 m的船形软弱夹层。(2)降雨入渗到碎屑和黏土物质组成的滑带,使滑体经历前期蠕变-中期滑动面贯通-后期剪切变形3个变形破坏阶段。(3)当降雨强度达9.9 mm/d时,滑坡坡体开始蠕变;当降雨强度增加到40 mm/d时,坡体沿着软弱结构面剪切变形增大;当降雨强度上升至120 mm/d时,坡体沿着软层结构面产生贯通性破碎面,最终加速失稳破坏。研究结果对今后该类似岩群的滑坡灾害的防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桥山群 岩质滑坡 软弱夹层 降雨入渗 数值模拟 变质砂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高陂地区沙坝黄组火山岩夹层地球化学、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5
作者 李凯 杨细浩 +2 位作者 李业兴 楼法生 苏莱曼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0-39,共10页
为查明南华系沙坝黄组的沉积环境及时代,对江西高陂地区新发现的火山岩开展野外地质调查、薄片鉴定、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等研究。结果显示,新发现的变质酸性火山岩锆石LA ICP MS U-Pb测定年龄为(727±5)Ma,确定其... 为查明南华系沙坝黄组的沉积环境及时代,对江西高陂地区新发现的火山岩开展野外地质调查、薄片鉴定、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等研究。结果显示,新发现的变质酸性火山岩锆石LA ICP MS U-Pb测定年龄为(727±5)Ma,确定其形成时代为南华纪早世,具有高硅、富碱、低镁、低磷、贫钛、过铝质等特征,富集Rb、K、Ba、Zr、Hf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轻重稀土分异明显,中等负Eu异常,具有陆相火山岛弧的地球化学特征,暗示其可能形成于造山晚期岛弧海盆拉张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年龄 岩石地球化学 变质火山岩 沙坝黄组 高陂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中条山宋家山钴铁矿床钴的赋存状态及成矿规律 被引量:2
6
作者 李文 张连昌 +5 位作者 谢尚君 李文君 高炳宇 张新 董志国 王长乐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114-3130,共17页
宋家山钴铁矿床位于中条山地区东南缘“同善天窗”的中部,容矿岩石主要为古元古代宋家山群绛道沟组火山-沉积岩系。钴铁矿体受地层岩性控制,呈SN向层状展布。金属矿物主要为磁铁矿、黄铁矿、黄铜矿、硫铜钴矿和硫钴矿,非金属矿物主要为... 宋家山钴铁矿床位于中条山地区东南缘“同善天窗”的中部,容矿岩石主要为古元古代宋家山群绛道沟组火山-沉积岩系。钴铁矿体受地层岩性控制,呈SN向层状展布。金属矿物主要为磁铁矿、黄铁矿、黄铜矿、硫铜钴矿和硫钴矿,非金属矿物主要为石英、方解石、绢云母和绿泥石。矿石构造以块状、似条带状、浸染状、团块状和细脉状为主。黄铁矿和黄铜矿多呈浸染状和细脉状分布。围岩蚀变主要包括硅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碳酸盐化和绿泥石化等。钴铁矿体的形成主要包括沉积、变质和热液三个期次。矿石显微镜观察、硫化物扫描电镜和电子探针分析,表明钴元素主要赋存在硫铜钴矿、硫钴矿和黄铁矿中。黄铁矿特征元素Co/Ni比值主要集中在100~1000之间,个别比值小于100,反映硫化物的形成主体与热液活动有关。硫化物原位硫同位素组成δ^(34) S在12‰~16‰之间,低于元古代海水硫酸盐的δ^(34) S值(15‰~20‰),揭示热化学还原(TSR)在海水硫酸盐还原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综合研究表明宋家山矿床富钴矿体的形成经历了初始火山-沉积、造山期间含钴变质流体沿片理构造充填交代、造山后期热液活动的叠加等过程。由此认为宋家山矿床成因类型属沉积-变质热液叠加型钴铁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钴的赋存状态 古元古代 沉积-变沉积岩型矿床 宋家山钴铁矿床 中条山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南部极低级变质岩及其地质与资源意义 被引量:1
7
作者 毕先梅 莫宣学 刘艳宾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1-210,共10页
极低级变质作用(very low-grade metamorphism)是当代地球科学的前沿研究课题之一。极低级变质岩(very low-grade metamorphic rocks)既是地质过程的记录,又在资源环境方面有实用意义。西藏南部广泛分布着处于成岩-极低级变质-低级变质... 极低级变质作用(very low-grade metamorphism)是当代地球科学的前沿研究课题之一。极低级变质岩(very low-grade metamorphic rocks)既是地质过程的记录,又在资源环境方面有实用意义。西藏南部广泛分布着处于成岩-极低级变质-低级变质阶段的岩石。它们记录了从新特提斯到青藏高原形成发展的诸多信息,并为在西藏南部寻找油气资源提供了有用的线索。本文对采自西藏南部不同地点和构造单元的71件珍贵的富含黏土矿物的岩石样品进行了XRD分析,获得了71套以伊利石结晶度(Ic)为主的黏土矿物数据。数据表明,这些岩石的伊利石结晶度(Ic)在0.21°~1.61°(Δ2θ)范围内,分别落在低级成岩区、高级成岩区、极低级变质区、低级变质区。不同构造单元显示不同的变质特点。北喜马拉雅碳酸盐台地P_(2),J-K,K_(2)均属极低级变质,N显示早期成岩阶段特征。拉轨岗日被动陆缘盆地发育P1,T_(1),T_(2),T_(3),J_(1),J-K,K_(1),K_(2)地层,绝大多数均遭受极低级变质,总的趋势是随着时代变新变质程度逐渐降低,具有埋藏变质的特点。也有部分样品的Ic落在成岩带内,提供了寻找油气的线索。从雅鲁藏布蛇绿(混杂)岩带中的沉积岩样品获得两组数据:一组相当于成岩阶段;另一组相当于极低级变质。初步解释,前者可能反映蛇绿岩形成时的古环境条件,后者可能代表蛇绿岩碰撞定位阶段的记录。日喀则弧前盆地中K_(2)(日喀则群)虽然有较强的褶皱变形,但变质程度不高,属高级成岩带,可能说明晚白垩世弧前盆地沉积并未卷入俯冲作用。冈底斯岩浆弧中侵入岩、火山岩、沉积岩均发育,沉积岩的伊利石结晶度(Ic),落入低级变质-极低级变质-成岩作用带的较宽范围,并显示埋藏变质与岩浆作用叠加的特点。西藏南部成岩阶段沉积岩-极低级变质岩中还蕴藏着有关石油天然气的信息。特别是,白垩纪中期发生的全球性的缺氧事件,也影响了西藏南部地区,已经在岗巴-定日盆地发现典型的黑色页岩,厚度巨大。前人研究还认为,定日-岗巴被动大陆边缘、羌塘周缘前陆盆地、冈底斯弧背盆地具有良好含油气前景。本文对西藏南部极低级变质作用和极低级变质岩做了初步研究,期望今后有更深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低级变质作用 极低级变质岩 西藏南部 伊利石结晶度(Ic) 地质与资源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铜山源铜多金属矿床铍矿化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
8
作者 李晓峰 朱艺婷 +4 位作者 韦星林 邓宣驰 吴海 胡辉 易先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611-2620,共10页
浙江铜山源铜多金属矿床位于江山-绍兴与丽水-余姚深断裂之间,华夏褶皱系浙东南褶皱带丽水-宁波隆起带中。该矿床矿化带赋矿围岩为元古界八都群堑头组变粒岩,主要受北东向压-压扭性和北西向压扭-张扭性断裂构造控制,铜铅锌矿化类型主要... 浙江铜山源铜多金属矿床位于江山-绍兴与丽水-余姚深断裂之间,华夏褶皱系浙东南褶皱带丽水-宁波隆起带中。该矿床矿化带赋矿围岩为元古界八都群堑头组变粒岩,主要受北东向压-压扭性和北西向压扭-张扭性断裂构造控制,铜铅锌矿化类型主要为破碎带蚀变岩型和石英脉型。在野外详细地质调查的基础上,本次研究在该矿床破碎带蚀变岩型矿化带中发现存在明显的铍富集矿化现象,Be含量在15.5×10^(-6)~147×10^(-6)之间。经电子探针和激光拉曼等分析测试,确定铍矿物主要为羟硅铍石,与铍矿化有关的热液蚀变主要为萤石化和碳酸盐化。根据铍矿化产出的地质条件和特点,本文把它划分为一种新的铍矿化类型——变质改造型,推测成矿流体中Be可能以(BeF_(4))^(2-)和[Be(CO_(3))_(2)]^(2-)络合物的形式进行迁移。当富Be成矿热液流体遇到钙铁榴石等含钙的矿物时,热液中的F或者(CO_(3))^(2-)与钙铁榴石中的钙优先结合形成萤石或者方解石,导致(BeF_(4))^(2-)和[Be(CO_(3))_(2)]^(2-)络合物分解,Be以羟硅铍石的形式沉淀下来。铜山源铜多金属矿床变质改造型铍矿化的发现,为区域上寻找同类型铍矿资源提供了良好的范例。另外,在寻找该类型铍矿同时,还应关注Cd、Co、In等关键金属的富集矿化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改造型铍矿 矿床类型 高级变质岩 Cu-Pb-Zn矿床 浙江铜山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北盆地溱潼凹陷古新统阜宁组二段侵入岩围岩变质带储层特征及其成藏意义 被引量:1
9
作者 臧素华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8-246,共9页
火山岩油气藏是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之一。苏北盆地溱潼凹陷侵入岩分布广泛,油气显示活跃,已成为我国东部陆相盆地油气深化勘探和规模增储的重要领域,具备良好的勘探前景。然而,目前针对火山岩对泥页岩围岩储层及其成藏影响的研究较为缺... 火山岩油气藏是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之一。苏北盆地溱潼凹陷侵入岩分布广泛,油气显示活跃,已成为我国东部陆相盆地油气深化勘探和规模增储的重要领域,具备良好的勘探前景。然而,目前针对火山岩对泥页岩围岩储层及其成藏影响的研究较为缺乏,泥页岩围岩变质带能否作为勘探重点领域有待深入评价。为了推动苏北盆地侵入岩围岩变质带新类型油藏勘探,以溱潼凹陷阜二段侵入岩围岩变质带为研究对象,综合岩心、薄片、全岩、测井等资料,系统揭示了泥页岩变质带储层特征,明确了岩浆侵入对阜二段变质带油气成藏的贡献。研究表明,溱潼凹陷阜二段泥页岩受岩浆侵入影响,泥页岩围岩发生蚀变形成环状变质带储层,岩浆的侵入具有明显“增储作用”;变质带储层发育孔隙、裂缝两类储集空间,储层发育程度受侵入岩厚度及烘烤强度控制,岩浆的侵入具有“催熟作用”,同等深度下泥页岩Ro可增加0.4%~0.5%;阜宁组侵入岩形成于吴堡期—三垛期,火成岩侵入形成环状变质带的时间早于油气充注期,具有良好的成藏匹配关系。受岩浆侵入、侵入岩空间分布以及源储匹配关系控制,溱潼凹陷阜二段侵入岩围岩变质带具有源储一体、近源富集的特征,是规模增储的新阵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特征 围岩变质带 阜宁组二段 古新统 溱潼凹陷 苏北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五台绿岩带锆石年代学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秋根 黄萧 +2 位作者 初航 孙迪 刘文煜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426-3447,共22页
五台花岗-绿岩带位于华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带的中心地区,保存有较完整的地质记录,并赋存条带状铁建造(BIFs)型铁矿,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地区之一。然而,该绿岩带尚需详细年代学研究来重新厘定其岩石地层划分。本文对该区域三个组,即金岗库组... 五台花岗-绿岩带位于华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带的中心地区,保存有较完整的地质记录,并赋存条带状铁建造(BIFs)型铁矿,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地区之一。然而,该绿岩带尚需详细年代学研究来重新厘定其岩石地层划分。本文对该区域三个组,即金岗库组、柏枝岩组和鸿门岩组中发育的变质火山岩开展了锆石U-Pb年代学和Lu-Hf同位素组成分析。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五台花岗-绿岩带五台群中的金岗库组、柏枝岩组和鸿门岩组的变质火山岩喷发年龄分别为2540±8 Ma、2524~2530 Ma和2513~2517 Ma,同时还记录了~2700 Ma的继承年龄和1930~1853 Ma的变质年龄。锆石Lu-Hf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它们的εHf(t)值分别为+0.4~+5.5、+1.2~+7.5和+2.2~+10.5,相应的亏损地幔模式年龄为2639~2845 Ma、2546~2788 Ma和2425~2752 Ma,εHf(t)值呈现大的变化且增加的趋势。结合前人的研究,本文确定了五台群中的金刚库组、庄旺-文溪组、柏枝岩组和鸿门岩组分别形成于~2540 Ma、~2530 Ma、~2525 Ma和~2515 Ma,它们记录了四期火山活动,说明五台绿岩带中的表壳岩系尽管经历了变形变质作用的改造依然保存了较完整的地层层序序列,并提出回撤-前进式俯冲-底冲演化模型。这些结果对理解五台花岗-绿岩带乃至华北克拉通新太古代-古元古代构造及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PB年代学 LU-HF同位素 变质火山岩 花岗-绿岩带 华北克拉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东宽甸钴矿勘查区变基性岩地球化学特征和年代学研究
11
作者 廉涛 孙莉 +2 位作者 王舫 刘福来 邓文婷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81-1301,共21页
以辽东宽甸钴矿勘查区南辽河群里尔峪组变基性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全岩地球化学组成和锆石年代学研究,讨论了里尔峪组变基性岩形成的构造背景以及钴的来源。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钻孔中变基性岩为正斜长角闪岩,具有一致的稀土元素配分模... 以辽东宽甸钴矿勘查区南辽河群里尔峪组变基性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全岩地球化学组成和锆石年代学研究,讨论了里尔峪组变基性岩形成的构造背景以及钴的来源。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钻孔中变基性岩为正斜长角闪岩,具有一致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弱Eu负异常,显示E-MORB的地球化学特征。详细的矿物化学分析和地质温压计算结果表明,含辉石斜长角闪岩(ZK2-1)记录了峰期高角闪岩相变质温压条件,p=0.82~1.00 GPa和t=712~751℃;(含辉石)斜长角闪岩(ZK1-1和ZK3-1)记录了峰后退变质阶段的温压条件,分别为p=0.42~0.81 GPa和t=688~759℃、p=0.59~0.85 GPa和t=703~739℃。锆石SHRIMP U-Pb定年结果表明,变基性岩中变质锆石记录的年龄为1857~1850 Ma。综合宽甸地区变基性岩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结果,推测其原岩为古元古代中期拉斑玄武岩,形成于伸展环境,并且在其形成过程中岩浆经历了显著的地壳物质混染,暗示古元古代中期打开的洋盆规模可能有限。通过与南、北辽河群变基性岩全岩地球化学特征对比研究,认为宽甸地区变基性岩不是钴矿化的主要成矿物质来源,有关钴矿化的物质来源仍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基性岩 宽甸 里尔峪组 古元古代 变质事件 钴矿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东北地区典型锰矿床锆石U-Pb年代学:对锰成矿时代的制约
12
作者 刘锐 孙唯衡 +5 位作者 代吉祥 邹院兵 陈松 蒋之飞 刘兴平 杨振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86-1298,I0001-I0008,共21页
鄂东北地区黄麦岭组广泛发育沉积变质型锰矿床(如鹰咀山、四方山-团山沟和孙冲等锰矿床),含锰地层为一套片岩和大理岩组合,目前这些变质岩原岩的形成时代还不清楚。锰矿床赋矿地层沉积时代的确定对于该类矿床的成因研究有重要意义。本... 鄂东北地区黄麦岭组广泛发育沉积变质型锰矿床(如鹰咀山、四方山-团山沟和孙冲等锰矿床),含锰地层为一套片岩和大理岩组合,目前这些变质岩原岩的形成时代还不清楚。锰矿床赋矿地层沉积时代的确定对于该类矿床的成因研究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该区鹰咀山和团山沟锰矿床中的5件变(火山)沉积岩样品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鹰咀山锰矿床2件含锰变沉积岩样品(绿泥石石英片岩17YZS04和硅质大理岩16YZS05)中最年轻的碎屑锆石年龄为687 Ma,代表了该区黄麦岭组的最大沉积年龄;团山沟锰矿床含锰变火山岩夹层中的绿片岩(TCK1-02)获得~650 Ma的原岩形成年龄,表明鄂东北地区锰沉积作用时间为~650 Ma。鹰咀山4件变沉积岩样品中碎屑锆石年龄峰值集中于0.68~0.80 Ga、~1.97 Ga和~2.45 Ga,表明黄麦岭组沉积物源主要为古元古代和新元古代物质。年龄对比研究显示,大悟-红安地区在新元古代应为扬子克拉通的一部分,扬子北缘也可能广泛发育古元古代基底。鄂东北地区锰矿成矿时代(~650 Ma)与扬子东南缘湘黔渝地区新元古代大规模锰成矿作用时间几乎一致,表明前者亦可能为Sturtian-Marinoan间冰期沉积的产物。该期锰沉积事件可能与Rodinia超大陆裂解在扬子北缘形成的浅海相沉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锰矿床 变(火山)沉积岩 碎屑锆石 锆石U-PB定年 鄂东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烧变岩矿物相特征及其转化 被引量:4
13
作者 热西提·亚力坤 黄雷 +5 位作者 杨帆 薛小渊 宋世骏 胡俭 张泽宇 姬中奎 《煤田地质与勘探》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34-144,共11页
【目的】烧变岩作为一类由煤层自燃烘烤围岩形成的特殊岩石,在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延安组广泛发育,该类岩石中烧变相关的矿物相特征及形成机理尚不清楚。【方法】对陕西张家峁煤矿井下烧变岩进行分析测试和原岩高温加热模拟,进行烧变岩... 【目的】烧变岩作为一类由煤层自燃烘烤围岩形成的特殊岩石,在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延安组广泛发育,该类岩石中烧变相关的矿物相特征及形成机理尚不清楚。【方法】对陕西张家峁煤矿井下烧变岩进行分析测试和原岩高温加热模拟,进行烧变岩矿物相特征分析。【结果和结论】研究发现:井下烧变岩中铁镁质成分富集,Zn、Rb、Sr、Zr等微量元素相较原岩异常迁移,稀土元素Eu迁出,La/Yb−ΣREE分配模式更接近花岗岩。显微镜下烧变岩发育绿泥石化、磁铁矿化和赤铁矿化,发育变余结构和矿物烧熔现象,同时发育高温变质结晶矿物,如方石英、鳞石英、莫来石和堇青石。烧变岩变质作用类型主要为重结晶作用和熔融作用,缺少典型热变质岩中的交代蚀变或同化混染作用,也不发育含水或含羟基矿物,这种特征可能是由于烧变作用条件为近地表低压和开放环境,其变质作用体系内无H2O流体作用于矿物间的物质交换。结合烧变作用条件和矿物组合特征,认为烧变作用是不同于其他热变质作用的特殊变质类型。综合前人和本次研究,将烧变岩变质相作为一类特殊的热接触变质作用提出,按变质温度由低到高将其分为4个阶段:(1)低温脱水相阶段(绿泥石化、含水矿物被破坏)、(2)中温氧化相阶段(磁铁矿化、赤铁矿化)、(3)高温烧熔相阶段(莫来石、堇青石、方石英和鳞石英)、(4)完全熔融相阶段(辉石、假玻璃质长石)。研究对烧变岩矿物相及其转化做了系统总结,并在变质岩相系及其变质条件研究的基础上总结烧变相系,认为温度和近地表低压开放体系是不同烧变岩相形成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变岩 变质相 高温烧变模拟 元素富集 变质阶段 鄂尔多斯盆地 张家峁煤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4变质岩潜山油藏裂缝特征及地震预测 被引量:4
14
作者 丁圣 刘金华 +2 位作者 尚娅敏 彭湃 傅劲翔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16-521,共6页
裂缝地震预测是裂缝型油藏评价的基础。变质岩潜山油藏具有裂缝类型多、不同部位裂缝发育程度差异大、裂缝非均质性强、预测难度大等特征,针对Z4变质岩潜山油藏开展裂缝特征及地震预测研究。Z4潜山油藏裂缝发育程度具有成层性,可分为4段... 裂缝地震预测是裂缝型油藏评价的基础。变质岩潜山油藏具有裂缝类型多、不同部位裂缝发育程度差异大、裂缝非均质性强、预测难度大等特征,针对Z4变质岩潜山油藏开展裂缝特征及地震预测研究。Z4潜山油藏裂缝发育程度具有成层性,可分为4段:顶部风化-半充填裂缝段、上部网状裂缝发育段(发育程度高)、中部低角度裂缝发育段(发育程度中等)和下部高角度裂缝发育段(发育程度低)。提出了综合多尺度通用谱分解、倾角导向的本征值相干处理和迭代蚂蚁体分析的综合裂缝预测技术。将岩心上裂缝产状及发育程度与地震预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吻合度较高,提出的多方法综合裂缝地震预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营凹陷 Z4潜山油藏 变质岩 裂缝特征 地震预测 蚂蚁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顺层变质岩坡稳定性评价与生态治理方案 被引量:1
15
作者 祝威 陈旭勇 +1 位作者 康钦容 董杰华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284-2292,共9页
为了探究鄂西北变质岩区不稳定斜坡滑崩地质灾害的成因机制和生态治理模式,以三用塘顺层变质岩不稳定斜坡为研究对象,在查明灾害体地质与变形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其可能的破坏模式与主要影响因素,深入探究了顺层变质岩坡渐进式变形破坏... 为了探究鄂西北变质岩区不稳定斜坡滑崩地质灾害的成因机制和生态治理模式,以三用塘顺层变质岩不稳定斜坡为研究对象,在查明灾害体地质与变形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其可能的破坏模式与主要影响因素,深入探究了顺层变质岩坡渐进式变形破坏的成因机理。采用极限平衡等方法对不稳定斜坡进行了稳定性分析评价,结果表明,该斜坡体处于不稳定状态。基于地质灾害生态治理理念,提出了削方整形、护脚墙、格构锚固、截排水沟、生态绿化与监测等综合防治措施。通过工程实施及效果监测表明:该治理方案不仅有效地消除了三用塘滑崩地质灾害安全问题,而且取得了良好的环境绿化与美化效果。其综合防治措施,特别是将地质灾害防治与生态绿化融为一体的生态治理模式可为同类顺层变质岩不稳定斜坡的加固与坡面防护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顺层变质岩 破坏机理 稳定性评价 防治措施 生态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南大红山群变火山-沉积岩地球化学属性、年代格架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1
16
作者 姜杭云 刘福来 +2 位作者 王舫 王慧宁 李同宇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93-426,共34页
云南新平地区大红山群出露于扬子地块西南缘,主要由低绿片岩相-角闪岩相变质的火山-沉积岩组成。大红山群的岩石成因、年代格架及其形成的构造背景缺乏系统研究,制约了地质学家们全面认识和理解扬子西南缘<~1.75 Ga的构造演化历史。... 云南新平地区大红山群出露于扬子地块西南缘,主要由低绿片岩相-角闪岩相变质的火山-沉积岩组成。大红山群的岩石成因、年代格架及其形成的构造背景缺乏系统研究,制约了地质学家们全面认识和理解扬子西南缘<~1.75 Ga的构造演化历史。本文以大红山群底部老厂河组变沉积岩及其内部变火山岩夹层为重点研究对象,开展岩相学、全岩地球化学和锆石U-Pb定年等综合研究。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变沉积岩的化学成分与大陆上地壳沉积物成分接近,原岩为成熟度较高的泥岩/页岩,未经历沉积再循环,形成于被动大陆边缘的构造背景;变火山岩原岩化学成分相当于钙碱性过铝质A型流纹岩,形成于造山后的大陆裂谷拉张环境。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老厂河组变沉积岩的碎屑锆石记录了2.3~2.2 Ga和1.9~1.75 Ga两个主年龄峰以及2.7~2.6 Ga次年龄峰。结合前人研究结果,表明大红山群物源主要来源于扬子地块西南缘的太古宙-古元古代基底岩石。变火山岩样品的岩浆锆石核部记录了1713~1711 Ma的年龄,应代表老厂河组原岩的形成时代,锆石的变质增生边限定峰期变质时代为约843 Ma。综合前人研究结果表明,大红山群普遍经历了849~837 Ma的新元古代变质事件。综上所述,扬子地块西南缘的大红山群完好记录了与Columbia超大陆裂解有关的非造山岩浆活动,新元古代变质事件可能与Rodinia超大陆裂解和聚合过程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地块西南缘 大红山群 变火山-沉积岩 锆石U-PB定年 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埋煤层烧变岩地球化学与变质矿物相特征 被引量:1
17
作者 杨帆 热西提·亚力坤 +5 位作者 薛小渊 宋世骏 胡俭 张泽宇 姬中奎 黄雷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29-344,共16页
以陕北张家峁井田延安组2^(2),3^(1)段烧变岩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岩石地球化学迁移规律以及变质矿物相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该区烧变岩为低碱性硅铝质变质岩,横向上钙碱性分布不均一,少部分烧变样品烧失量大且CaO含量高,Fe元素迁移聚集... 以陕北张家峁井田延安组2^(2),3^(1)段烧变岩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岩石地球化学迁移规律以及变质矿物相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该区烧变岩为低碱性硅铝质变质岩,横向上钙碱性分布不均一,少部分烧变样品烧失量大且CaO含量高,Fe元素迁移聚集。Zr相容性比Hf更好,Ba元素富集可能与后期水文作用有关,稀土元素分配趋势线为略微轻稀土富集型,烧变作用对稀土元素的分配影响相对有限。烧变岩原生矿物多具有烧蚀特征,镜下发育烧蚀边、气孔构造等,新生矿物呈集合体充填矿物间或矿物裂缝中。矿物相组合与热接触变质作用中发生高热变质的透长岩相相近,但变质压力更低,温度更高。烧变岩层由下而上可分为薄层板状烧烤岩、烧熔岩、厚层板状烧烤岩、厚层层状烧烤岩的岩石组合,鳞石英+方石英相较莫来石+堇青石+赤铁矿能更好表征岩石烧变程度的强弱,同层烧烤岩下部烧变程度高于上部,烧熔岩上部板状烧烤岩烧变程度高于下部板状烧烤岩。研究区烧变岩具有“隐伏”的特点,且存在同沉积期烧变作用,除暴露在河谷阶地的烧变岩层外,部分烧变岩层埋于更新世地层和残余延安组地层之下。早期形成的烧变岩层后期被破坏,多期烧变地层相互叠置形成现今火烧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变岩 张家峁井田 地球化学 变质矿物相 热接触变质作用 透长岩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东北缘吐格尔明背斜和阳北断裂带构造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蒋俊 缪卫东 +9 位作者 赵凤全 李君 袁瑞 周慧 邓晓睿 王珊 董才源 黄智斌 师斌 汲雷昌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8-299,共12页
吐格尔明背斜和阳北断裂位于塔里木盆地北缘,南天山山前库车褶皱冲断带的东段,两者均为基底卷入型构造。阳北断裂是一个反转构造,其变形历史可以追溯到侏罗纪—白垩纪的正断层;新生代构造反转,发生了多期冲断变形加速期,分别发生于白垩... 吐格尔明背斜和阳北断裂位于塔里木盆地北缘,南天山山前库车褶皱冲断带的东段,两者均为基底卷入型构造。阳北断裂是一个反转构造,其变形历史可以追溯到侏罗纪—白垩纪的正断层;新生代构造反转,发生了多期冲断变形加速期,分别发生于白垩纪末—古近纪初、古近纪末—新近纪初、中新世早期、上新世和第四纪。吐格尔明背斜构造带是阳北断裂中新世早期及以后的冲断作用派生出来的一个次级基底卷入型构造变形带。它由吐格尔明背斜及其南、北两条呈背冲关系的逆冲断层组成。背斜核部元古宇变质岩出露地表;中、新生界直接不整合于变质岩之上,缺失全部古生界,说明研究区可能属于一个长期存在的古生代古隆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侏罗—白垩纪正断层 新生代逆冲断层 反转构造 基底卷入构造 元古宇变质岩 古隆起 吐格尔明背斜 阳北断裂 库车褶皱冲断带东段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斯弄多银多金属矿床典中组板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1
19
作者 黄一入 唐菊兴 +2 位作者 杨宗耀 钟庆伟 张鹏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10-722,共13页
林子宗群是印度-亚洲大陆汇聚的重要产物,主要为一套火山岩和少量沉积岩,本次在斯弄多银多金属矿床林子宗群火山岩系的典中组中发现了大量板岩,为了研究其成因及对成矿作用的指示,对斯弄多典中组板岩开展了岩石学和全岩地球化学研究,结... 林子宗群是印度-亚洲大陆汇聚的重要产物,主要为一套火山岩和少量沉积岩,本次在斯弄多银多金属矿床林子宗群火山岩系的典中组中发现了大量板岩,为了研究其成因及对成矿作用的指示,对斯弄多典中组板岩开展了岩石学和全岩地球化学研究,结果显示:斯弄多典中组板岩与火山岩呈渐变接触关系,且与火山岩的大部分主量、稀土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组成相似,而不同于沉积成因的板岩。但同时,与典中组火山岩相比,典中组板岩的亚铁和As含量明显增高,虽然沉积成因的板岩As含量同样较高,但其亚铁含量却较低,亚铁和As没有明确的关系。结果表明,斯弄多典中组板岩的原岩为典中组酸性火山岩,由典中组火山岩与后期岩浆热液发生接触热变质而形成,并促进火山岩中金的富集,因此区域低温变质作用可能是典中组火山岩形成金矿的必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作用 地球化学 板岩 林子宗群 火山岩 金成矿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陆俯冲隧道中的应变不均一分布:来自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的记录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沛东 王勤 武梅千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0-78,共29页
俯冲隧道是俯冲板片与上覆板块之间的剪切带,也是高压—超高压变质岩折返和深部流/熔体活动的通道。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分布广泛,变形程度差异很大,是研究大陆俯冲隧道中岩石变质-变形过程的理想地区。本文系统总结了前人对中大别双河... 俯冲隧道是俯冲板片与上覆板块之间的剪切带,也是高压—超高压变质岩折返和深部流/熔体活动的通道。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分布广泛,变形程度差异很大,是研究大陆俯冲隧道中岩石变质-变形过程的理想地区。本文系统总结了前人对中大别双河地区超高压变质岩的岩石学和年代学研究成果,在双河地区开展了地质填图、应变分析和三维构造重建。通过将超高压变质岩的变形特征与P-T-t轨迹结合,识别出超高压变质岩折返过程中的三期韧性变形。在双河北部发现了一个上盘向NW剪切的千米尺度的榴辉岩相鞘褶皱,枢纽向SE倾伏,倾伏角约20°,与榴辉岩、片岩和长英质片麻岩的拉伸线理平行,表明超高压变质岩初始折返阶段的流体活动使榴辉岩的强度显著降低,榴辉岩与围岩一起发生韧性变形。该期变形被角闪岩相退变质阶段上盘向NW的剪切叠加,此时应变集中于片麻岩、片岩、大理岩等非能干层,强度较高的榴辉岩成为构造透镜体。而绿片岩相变质阶段上盘向SE方向的剪切与早白垩世北大别花岗片麻岩穹隆的形成有关。对双河南部弱变形花岗片麻岩的锆石U-Pb定年揭示了757±14 Ma的原岩年龄和240~216 Ma的变质年龄,与双河北部含柯石英强变形花岗片麻岩类似,暗示其也经历了三叠纪超高压变质作用及随后的角闪岩相退变质作用。通过计算长英质片麻岩的有效黏度,发现无水碱长花岗片麻岩的有效黏度高于黑云斜长片麻岩,折返阶段的流体活动使超高压变质岩的强度显著降低,当局部的流体活动不足以弱化碱长花岗岩体时,应变集中于黑云斜长片麻岩。因此,大陆俯冲隧道中的应变分布受矿物组成、流体活动和岩体规模的共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别山 超高压变质岩 俯冲隧道 鞘褶皱 有效黏度 流体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