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03篇文章
< 1 2 14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ree dimensional shear wave velocity structure of crust and upper mantle in South China Sea and its adjacent regions by surface waveform inversion 被引量:22
1
作者 曹小林 朱介寿 +2 位作者 赵连锋 曹家敏 洪学海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13-124,共12页
We assembled approximately 328 seismic records. The data set was from 4 digitally recording long-period and broadband stations of CDSN. We carried out the inversion based on the partitioned waveform inversion (PWI). I... We assembled approximately 328 seismic records. The data set was from 4 digitally recording long-period and broadband stations of CDSN. We carried out the inversion based on the partitioned waveform inversion (PWI). It partitions the large-scale optimization problem into a number of independent small-scale problems. We adopted surface waveform inversion with an equal block (2((2() discretization in order to acquire the images of shear velocity structure at different depths (from surface to 430 km) in the crust and upper-mantle. The resolution of all these anomalies has been established with (check-board( resolution tests. These results show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velocity, lithosphere and asthenosphere structure between South China Sea and its adjacent reg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波波形 分块波形反演 三维S波速度结构 中国数字地震台网 “检验板”法 岩石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ynamic modeling of wave driven unmanned surface vehicle in longitudinal profile based on D-H approach 被引量:7
2
作者 田宝强 俞建成 张艾群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12期4578-4584,共7页
Wave driven unmanned surface vehicle(WUSV) is a new concept ocean robot drived by wave energy and solar energy,and it is very suitable for the vast ocean observations with incomparable endurance.Its dynamic modeling i... Wave driven unmanned surface vehicle(WUSV) is a new concept ocean robot drived by wave energy and solar energy,and it is very suitable for the vast ocean observations with incomparable endurance.Its dynamic modeling is very important because it is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further study in the WUSV motion control and efficiency analysis.In this work,the multibody system of WUSV was described based on D-H approach.Then,the driving principle was analyzed and the dynamic model of WUSV in longitudinal profile is established by Lagrangian mechanics.Finally,the motion simulation of WUSV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are completed by setting different inputs of sea state.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WUSV dynamic model can correctly reflect the WUSV longitudinal motion process,and the result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wave theo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ve driven unmanned surface vehicle D-H approach Lagrangian mechanics dynamic analy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igorous analysis of high-frequency characteristics of higher-order depressed MILO slow wave structure 被引量:5
3
作者 Qin Fen Wang Dong +1 位作者 Chen Daibing Wen Jie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B05期119-123,共5页
The slow wave structure(SWS)of higher-order depressed magnetically insulated transmission line oscillator(HDMILO)is analyzed rigorously,and the electromagnetic field distribution is derived.High-frequency analysis res... The slow wave structure(SWS)of higher-order depressed magnetically insulated transmission line oscillator(HDMILO)is analyzed rigorously,and the electromagnetic field distribution is derived.High-frequency analysis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degeneracy of two degenerate HEM!1 modes is removed by the slot in swS plate and the two degenerate modes split into two modes which polarize perpendicularly.Adjusting the azi-muthal position of the slots destroys longitudinal oscillation condition of higher-order mod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gh power microwave magnetically insulated transmission line oscillator(MILO) slow wave structure high-frequency characteristics I HEM mode fundamental mod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haracteristics and realization of the second generation surface acoustic wave’s wavelet device 被引量:1
4
作者 Wen Changbao Zhu Changchun Lu Wenke Liu Qinghong Liu Junhua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SCIE EI CSCD 2006年第3期467-472,共6页
To overcome the bulk acoustic wave (BAW), the triple transit signals and the discontinuous frequency band in the first generation surface acoustic wave's (FGSAW' s) wavelet device, the full transfer multistrip c... To overcome the bulk acoustic wave (BAW), the triple transit signals and the discontinuous frequency band in the first generation surface acoustic wave's (FGSAW' s) wavelet device, the full transfer multistrip coupler (MSC) is applied to implement wavelet device, and a novel structure of the second generation surface acoustic wave's (SGSAW's) wavelet device is proposed. In the SGSAW' s wavelet device, the BAW is separated and eliminated in different acoustic propagating tracks, and the triple transit signal is suppressed. For arbitrary wavelet scale device, the center frequency is three times the radius of frequency band, which ensures that the frequency band of the SGSAW's wavelet device is continuous, and avoids losing signals caused by the discontinuation of frequency band. Experimental result confirms that the BAW suppression, ripples in band, receiving loss and insertion loss of the SGSAW' s wavelet device are remarkably improved compared with those of the FGSAW' s wavelet devi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ltistrip coupler wavelet device surface acoustic wave frequency band continui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_p/v_s ESTIMATION IN TIBETAN CRUST FROM INVERSION OF SURFACE WAVE DISPERSIONS
5
作者 Wang Yang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S1期373-373,共1页
We estimated crustal v p/ v s ratio of Tibetan Plateau by combined inversion of Love and Rayleigh wave dispersion data. It is developed by us that the joint inversion methods using both Love and Rayleigh wave dispersi... We estimated crustal v p/ v s ratio of Tibetan Plateau by combined inversion of Love and Rayleigh wave dispersion data. It is developed by us that the joint inversion methods using both Love and Rayleigh wave dispersion data. Thickness and S\|wave velocity of each sub layer are taken from Love wave dispersion data, then P\|wave velocity structure was deduced using Rayleigh wave dispersion data. Densities of sub layers were estimated by the empiric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seismic velocity and rock density. Having S\| and P\|wave velocities, v p/ v s ratio is calculated for each sub layer. Six sub layers in crust of Tibetan Plateau has been identified, which are 0~8km, 8~30km, 30~40km, 40~62km, 62~68km and 68~75km respectively. The S\|wave velocity structure of the Plateau is 3 13, 3 32, 3 15, 3 92, 3 45 and 3 87 km/s for each sub layer; and P\|wave velocities are 6 00, 6 10, 5 72, 6 35, 6 78 and 6 64km/s respectively v p/ v s ratios in sub layers are 1 92, 1 84, 1 82, 1 62, 1 96 and 1 72; and corresponding Poisson ratios are 0 31, 0 29, 0 28, 0 19, 0 32 and 0 24. Our result on Poisson ratios of Tibetan crust was supported by seismic waveform modelling by Rodgers and Schwartz (199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BETAN plateau V p/ V s RATIO Poisson RATIO of CRUST surface wave INVERS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背景噪声成像方法研究滇西北中上地壳三维速度结构及孕震环境
6
作者 杨建文 金明培 +2 位作者 叶泵 茶文剑 黑贺堂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13-1131,共19页
滇西北构造运动剧烈、强震多发,对其进一步开展精细结构探测,了解孕震机理,可满足防范地震风险的实际需求。文中通过对滇西北74个台站2年记录的垂直分量连续波形数据进行处理,在提取1~20s周期的基阶Rayleigh波相速度频散曲线的基础上,... 滇西北构造运动剧烈、强震多发,对其进一步开展精细结构探测,了解孕震机理,可满足防范地震风险的实际需求。文中通过对滇西北74个台站2年记录的垂直分量连续波形数据进行处理,在提取1~20s周期的基阶Rayleigh波相速度频散曲线的基础上,采用面波直接成像方法反演了0~20km深度范围内的高分辨率三维S波速度模型,并据此对滇西北地区的速度结构及孕震环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中上地壳S波速度存在明显的横向和垂向非均匀性。在0~8km深度范围内存在厚度不均匀的低速层,隆起和凹陷特征明显。10km深度附近存在厚5~10km的高速异常体,主要分布在程海断裂中部的永胜—宾川之间、维西-乔后断裂中段的洱源—漾濞之间、维西-乔后断裂与龙蟠-乔后断裂的交会区,推测这些高速体可能与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岩浆活动有关,其应是二叠纪时期地幔柱活动残留在地壳内部的基性和超基性幔源物质。洱源—漾濞之间的高速体可能还与元古界苍山群岩的分布有关。2)从孕震环境来看,研究区地震的空间分布与速度结构之间表现出了很好的对应关系。横向上,地震主要集中在高速体的薄弱区域或高、低速过渡带偏向高速体的一侧;垂向上,地震大多发生在中下地壳存在低速层且上覆高速体的脆性地壳中。在速度结构高、低速过渡区,地壳介质岩石组分及其物理-力学性质存在较大差异,壳内应力易于积累,有利于诱发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西北 背景噪声成像 面波直接反演 中上地壳S波速度结构 孕震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求解平板结构声辐射特性的虚拟面声源方法
7
作者 徐魁 刘宝 胡金华 《声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75-480,共6页
针对虚拟点源法声场计算时精度不高的问题,提出一种求解平板结构声辐射特性的虚拟面源方法。根据平板的边界条件,采用模态展开法确定结构的表面振速,基于波叠加原理将平板辐射的声场等效成平板一侧空间中连续分布虚拟面源辐射声场的叠加... 针对虚拟点源法声场计算时精度不高的问题,提出一种求解平板结构声辐射特性的虚拟面源方法。根据平板的边界条件,采用模态展开法确定结构的表面振速,基于波叠加原理将平板辐射的声场等效成平板一侧空间中连续分布虚拟面源辐射声场的叠加,并采用插值形函数对虚拟面源进行离散。在此基础上,根据欧拉定理,构建关于面声源节点与结构表面振速之间的关系方程,从而确定虚拟面声源强度,以此计算声辐射特性参数。以水中无限大障板上简支矩形板为例,将所提方法计算结果与常规虚拟点源法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并讨论声学参量对虚拟面声源数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所提方法相对传统虚拟点声源方法计算精度更高,且在低频段仅需较少的等效源数即可准确预报结构的辐射声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面声源 波叠加 模态展开 平板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XBeach-NH的大糙率礁面波浪运动数值模拟
8
作者 姚宇 刘小娜 +1 位作者 周宝宝 周婷 《热带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1-38,共8页
采用波浪相位解析的非静压模型(XBeach non-hydrostatic, XBeach-NH)添加了基于Morison方程的拖曳力项,对大糙率礁面的波浪的运动特征及礁面拖曳力系数进行了数值模拟仿真分析,通过对光滑礁面和粗糙礁面上不同位置自由液面时间序列以及... 采用波浪相位解析的非静压模型(XBeach non-hydrostatic, XBeach-NH)添加了基于Morison方程的拖曳力项,对大糙率礁面的波浪的运动特征及礁面拖曳力系数进行了数值模拟仿真分析,通过对光滑礁面和粗糙礁面上不同位置自由液面时间序列以及波高和平均水位沿礁分布对模型进行了验证。文章应用校核好的数值模型对比分析光滑礁面和粗糙礁面时礁缘附近及礁坪上自由液面时空分布特征,最后利用XBeach-NH模型模拟的结果校核出所有粗糙礁面实验工况最优拖曳力系数值。结果表明, XBeach-NH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波浪的沿礁运动过程,在其基础上加入基于Morison方程的拖曳力项能够合理地模拟粗糙礁面阻力特性。糙率单元的存在导致波浪受到更大的底部摩阻的损耗,粗糙礁面较于光滑礁面的沿礁的波高增水显著减小。波浪传播过程出现高阶谐波和自由波,光滑礁面和粗糙礁面均会出现二次甚至更高次谐波,礁面糙率单元的存在会明显减小二次谐波的量级。在粗糙礁面,糙率单元对波能的产生有明显耗散现象。小水深且波高较小时拖曳力系数较大,这与浅水时水流阻力增大有关,大周期(长波)时拖曳力系数较大,而波高较大(波浪的非线性较强)时拖曳力系数的变化取决于礁坪水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礁面糙率 XBeach-NH模型 波浪传播变形 珊瑚礁地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子空间稀疏分解驱动的RIS辅助毫米波MIMO系统密钥生成机制
9
作者 杨立君 孔文杰 +1 位作者 陆海涛 亓晋 《电子与信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66-1075,共10页
针对毫米波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MIMO)系统中智能超表面(RIS)辅助的密钥生成方法面临的导频开销高、信道信息估计误差大和信道稀疏度依赖性强等问题,该文提出一种基于原子范数最小化(ANM)的RIS辅助密钥生成方案。现有基于压缩感知(CS)的... 针对毫米波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MIMO)系统中智能超表面(RIS)辅助的密钥生成方法面临的导频开销高、信道信息估计误差大和信道稀疏度依赖性强等问题,该文提出一种基于原子范数最小化(ANM)的RIS辅助密钥生成方案。现有基于压缩感知(CS)的密钥生成方案需预设信道稀疏度作为先验知识,且受限于网格化离散建模,易导致密钥失配问题。该方案通过引入ANM技术,将基站(Base Station,BS)与用户(UE)间的级联信道估计问题转化为无限分辨率的稀疏信号恢复问题,结合多信号分类(MUSIC)算法联合估计虚拟离开角(AoDs)与到达角(AoAs),突破传统网格化约束并消除对稀疏度的显式假设,从而提取高精度信道参数作为密钥源。仿真结果表明,与基于传统CS的方案相比,该方案在5 dB的信噪比条件下密钥不一致率降低了47.7%,同时显著减少了导频开销;随着天线规模扩大,其性能优势进一步凸显。该方案为RIS辅助毫米波MIMO系统的密钥生成提供了一种无需先验稀疏度、抗网格误差的可靠解决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层密钥生成 毫米波MIMO 智能超表面 原子范数最小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西南山前带的地震波场正演模拟分析
10
作者 裴广平 沈天晶 +2 位作者 彭更新 姜泽磊 陈飞旭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6-87,共12页
塔里木盆地西南山前带地区的地表、地下构造模式复杂,构造岩性多变,属典型的“地表地下双复杂”区域,地震波场复杂,处理与成像难度大,精度低。为厘清该地区的地震波场传播规律,为后续资料处理提供理论基础,以实际地震资料、测井数据以... 塔里木盆地西南山前带地区的地表、地下构造模式复杂,构造岩性多变,属典型的“地表地下双复杂”区域,地震波场复杂,处理与成像难度大,精度低。为厘清该地区的地震波场传播规律,为后续资料处理提供理论基础,以实际地震资料、测井数据以及近地表露头数据为基础,建立了代表该地区地质特征的双复杂速度模型,并进行地震波场模拟分析。首先,利用近地表层析数据与高程建立了近地表速度模型;其次,以地震解释数据为基础,对复杂构造模型进行模式化调整;最后,将近地表速度模型与构造模型进行融合完成速度结构建模。为更好地建立符合目标工区实际Q值分布,总结了一套基于稀疏井数据的Q模型建立方法。通过对上述方法建立的速度模型与Q模型进行地震波场正演模拟,分析了地表高程起伏、近地表速度分布等因素对地下地震波场的影响。上述研究可为研究区的地震采集观测系统参数优化、提高地震成像质量建立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地质建模 起伏地表 数值模拟 数值频散 黏声波正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折射波−瑞雷面波联合分析方法在QL3D工区表层调查中的应用
11
作者 陈习峰 谈晓东 石一青 《石油物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26-834,共9页
表层地质结构调查是地震采集工作中的重点环节之一,其在指导施工对策制定,提供数据处理关键参数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针对高邮凹陷QL3D工区土层结构复杂、火成岩起伏剧烈的表层地质特征,提出了一种结合浅层折射波和瑞雷面波的地... 表层地质结构调查是地震采集工作中的重点环节之一,其在指导施工对策制定,提供数据处理关键参数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针对高邮凹陷QL3D工区土层结构复杂、火成岩起伏剧烈的表层地质特征,提出了一种结合浅层折射波和瑞雷面波的地震表层调查方法。利用两类波的传播特性和介质敏感性偏好,以标志层的横波速度作为联系媒介,使用折射波观测数据约束瑞雷面波数据的反演和解释过程,有效提升了表层调查结果的灵敏度和分辨率。在QL3D工区开展的现场试验证明,相较于传统的浅层折射调查方法,折射波−瑞雷面波联合调查方法在不明显增加施工成本的前提下,有效提升了对火成岩顶界面的探测深度与探测面积,同时加强了对工区表层土体结构与火成岩起伏趋势的刻画能力,厘清了影响工区地震数据采集质量的主要因素,并以此为依据,给出了针对工区内不同区块的观测系统设计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层折射 瑞雷面波成像 地震勘探表层调查 火成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TCN-Elman神经网络的电离层杂波抑制方法
12
作者 刘强 尚尚 +2 位作者 乔铁柱 祝健 石依山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3203-3211,共9页
高频地波雷达因其卓越的海面目标探测能力,被世界各国应用于海上工程领域,而提升其目标探测能力的关键要素之一在于回波信号中电离层杂波的抑制,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一种基于瓶颈膨胀卷积模块改进时序卷积(ITCN)-Elman神经网络结合混合注... 高频地波雷达因其卓越的海面目标探测能力,被世界各国应用于海上工程领域,而提升其目标探测能力的关键要素之一在于回波信号中电离层杂波的抑制,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一种基于瓶颈膨胀卷积模块改进时序卷积(ITCN)-Elman神经网络结合混合注意力机制的电离层杂波预测抑制模型(Mixatt-ITCN-Elman)。对电离层杂波时间序列进行相空间重构和乱序归一化,利用ITCN提取高维相空间内的空间特征,依据自注意力机制突出其中关键的空间特征,将空间特征与原时间序列组合输入Elman神经网络,结合注意力机制突显序列的空时特征,通过空时特征与Elman神经网络输出序列组合输出,得到最终预测结果。所提模型与Elman、TCN、Att-CNNElman和TCN-Elman模型相对比,具有较好的预测性能和稳定性,对于电离层杂波的抑制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频地波雷达 电离层杂波 时序卷积网络 ELMAN神经网络 注意力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井眼钻井液脉冲器工作性能分析及参数优化
13
作者 席文奎 张轩 +4 位作者 汪雄雄 巴莎 李欣 隽鸿科 耿东恒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7-45,共9页
连续波钻井液脉冲器是随钻测量仪器(MWD)中以强脉冲形式向地面传输数据的关键部件。为满足老井开窗侧钻作业要求,必须解决小尺寸空间下钻井液脉冲器的结构设计、水力冲蚀和信号强度问题。根据实际小井眼尺寸、悬挂钻铤及匹配MWD仪器结... 连续波钻井液脉冲器是随钻测量仪器(MWD)中以强脉冲形式向地面传输数据的关键部件。为满足老井开窗侧钻作业要求,必须解决小尺寸空间下钻井液脉冲器的结构设计、水力冲蚀和信号强度问题。根据实际小井眼尺寸、悬挂钻铤及匹配MWD仪器结构尺寸,确定了小尺寸钻井液脉冲器上悬挂挂接方案及脉冲信号产生方式(连续波),完成了连续波脉冲器的结构方案及关键部件(旋转阀)的设计;以实际脉冲器设计案例(设计参数)为研究对象,并根据实际工况,采用CFD方法对脉冲器(旋转阀)的耐冲蚀性能与脉冲(钻井液压力幅值)产生能力进行了分析;通过响应曲面方法对该脉冲器案例进行了多目标参数优化。研究结果表明:设计研发的小井眼钻井液脉冲器能够满足实钻要求,且优化后脉冲器的最大冲蚀速率降低了7.41%,脉冲信号强度提高了16.24%,工作性能明显提升。设计分析及优化结果可为其在实际设计开发和应用中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井眼钻井 连续波钻井液脉冲器 老井开窗侧钻 脉冲信号幅值 冲蚀特性 响应曲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救援无人方舱水动力性能分析
14
作者 李铁骊 黄珍秋 周燹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6-66,共11页
空投方舱的方形系数过大,使得方舱在航行时艏摇、横摇、纵摇严重,水动力性能较差,需针对方舱的入水航行问题进行水动力性能分析,并为其设计优选附体,改善方舱的稳定性.根据确定的方舱主尺度、船型参数以及重心位置可行域,利用CFD方法研... 空投方舱的方形系数过大,使得方舱在航行时艏摇、横摇、纵摇严重,水动力性能较差,需针对方舱的入水航行问题进行水动力性能分析,并为其设计优选附体,改善方舱的稳定性.根据确定的方舱主尺度、船型参数以及重心位置可行域,利用CFD方法研究方舱的水动力性能,包括快速性、耐波性、航向稳定性等,为方舱设计并优化附体.其中快速性方面,计算固定吃水、纵倾时的阻力以及空载、设计载况下放开纵摇和垂荡的静水阻力;耐波性主要计算空载、设计载况下的波浪增阻和自由横摇衰减时间,增加舭龙骨以改善横摇稳定性;航向稳定性主要计算方舱艏摇衰减时间,并加装艏艉鳍改善其航向稳定性;最后对加装优选附体的方舱进行分析对比,并完成实船阻力、功率预估.通过加装附体的方式对方舱进行优化,水动力性能分析证明了其动力和推进系统可行性,初步确定加装优选附体的方舱模型,为后续总体设计及其设备选取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艇 救援方舱 水动力性能 快速性 耐波性 航向稳定性 附体优化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义分割路面状态识别下汽车主动悬架EMPC控制
15
作者 寇发荣 王倩磊 +1 位作者 张新乾 陈奕晓 《噪声与振动控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3-170,203,共9页
为提升随机路面与局部脉冲激励路面下的悬架平顺性,提出语义分割路面识别的主动悬架显式模型预测控制(Explicit Model Predict Control,EMPC)方法。建立2自由度主动悬架动力学模型;搭建基于空洞空间金字塔池化的DeepLabV3语义分割路面... 为提升随机路面与局部脉冲激励路面下的悬架平顺性,提出语义分割路面识别的主动悬架显式模型预测控制(Explicit Model Predict Control,EMPC)方法。建立2自由度主动悬架动力学模型;搭建基于空洞空间金字塔池化的DeepLabV3语义分割路面识别网络,对网络进行训练及验证;设计基于路面识别的主动悬架EMPC控制策略,将悬架动力学模型转化为预测模型,确定代价函数和约束条件,根据路面识别结果匹配代价函数最优加权权重;离线划分系统状态参数区域,求解各状态分区内系统的最优控制律;在随机路面和脉冲路面下,将所设计的控制策略与被动悬架、线性二次高斯控制(Linear-quadratic-gaussian Control,LQG)进行仿真分析对比。相较于LQG控制,基于路面识别的主动悬架EMPC控制策略可在随机路面下改善悬架性能,且在脉冲路面下对悬架的调节时间降低20%以上,悬架的平顺性得到有效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与波 路面识别 DeepLabV3 语义分割 主动悬架 EMPC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理想RIS辅助MIMO系统稀疏信道估计与阵列阻塞诊断
16
作者 李双志 雷豪杰 郭新 《电子与信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573-2583,共11页
针对非理想可重构智能超表面(RIS)辅助毫米波多输入多输出(MIMO)系统信道状态信息获取问题,该文提出一种稀疏级联信道参数与阵列阻塞向量联合估计方案。首先,设计信道训练帧结构,将接收信号建模为张量模型。然后,基于张量的平行因子分... 针对非理想可重构智能超表面(RIS)辅助毫米波多输入多输出(MIMO)系统信道状态信息获取问题,该文提出一种稀疏级联信道参数与阵列阻塞向量联合估计方案。首先,设计信道训练帧结构,将接收信号建模为张量模型。然后,基于张量的平行因子分解模型,分析毫米波信道参数与阻塞向量之间的内在关联,实现对收发端空域信道参数的有效估计。基于这些空间角频率,构建出同时反映剩余信道参数和阻塞信息的耦合观测矩阵。最后,通过利用多径信道和阻塞向量的双稀疏特性,完成剩余信道参数的估计和阻塞诊断。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方案的信道估计和阻塞诊断性能表现优于对照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毫米波MIMO 可重构智能超表面(RIS) 信道估计 阻塞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合分形维数与跟踪连续性指标的紧凑型地波雷达航迹质量评价方法
17
作者 孙伟峰 陈晓雪 《现代雷达》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7-44,共8页
准确性和连续性是衡量目标航迹质量的两个重要指标,紧凑型高频地波雷达目标定位精度低,跟踪得到的航迹波动大、易断裂。为了评价紧凑型高频地波雷达跟踪得到的航迹质量,提出了一种结合分形维数与跟踪连续性指标的紧凑型高频地波雷达航... 准确性和连续性是衡量目标航迹质量的两个重要指标,紧凑型高频地波雷达目标定位精度低,跟踪得到的航迹波动大、易断裂。为了评价紧凑型高频地波雷达跟踪得到的航迹质量,提出了一种结合分形维数与跟踪连续性指标的紧凑型高频地波雷达航迹质量评价方法。引入分形维数衡量航迹的波动性,估计雷达航迹与真实航迹之间的波动差异以评价目标航迹的准确性;结合航迹跟踪时长和丢点率评价目标跟踪的连续性,并将三个指标加权形成了航迹综合质量指标。利用仿真和实测地波雷达航迹数据开展了航迹质量评价实验,其结果表明:提出的综合质量指标能够有效地反映航迹质量变化,无需目标状态真实值作为先验信息。分形维数指标与现有利用目标运动参数的归一化质量指标相比,分形维数指标结果的均值标准差减少了67.8%,评价结果更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紧凑型高频地波雷达 目标跟踪 航迹质量评价 分形维数 层次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的自由变形技术在船型优化中的应用
18
作者 冯佰威 岳朝欢 +1 位作者 刘波 王健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01-409,437,共10页
针对自由变形技术在船体型线优化中的局限性,本文提出了一种改进的直接操作自由变形方法,并对其在船体型线优化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基于自由变形技术的改进,直接操作自由变形方法解决了传统自由变形方法无法直接操作船体曲面坐标... 针对自由变形技术在船体型线优化中的局限性,本文提出了一种改进的直接操作自由变形方法,并对其在船体型线优化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基于自由变形技术的改进,直接操作自由变形方法解决了传统自由变形方法无法直接操作船体曲面坐标的问题,并将其嵌入自主开发的船舶水动力性能多学科综合优化平台。以S60船模为研究对象,通过自主开发的平台对船模艏部型线进行了减阻优化,研究发现:在设计航速F r=0.30时,优化后的船型总阻力较母型船降低了5.30%,显著提升了阻力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直接操作自由变形方法能够有效应用于船体型线优化,为船舶型线设计提供了一种重要的变形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变形 直接操作自由变形方法 船体曲面变形 船型优化 兴波阻力 总阻力 减阻设计 优化平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尺度直角坐标系台阵面波走时三维直接成像方法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华明 胡景 +5 位作者 邵广周 高级 李兴旺 黄宇奇 白超英 张海江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98-911,共14页
面波频散成像对于研究不同尺度的地下介质横波速度结构有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发展的面波走时直接成像(Direct Surface wave travel-time Tomography,DSurfTomo)算法,由于其提高了频散数据的利用率以及考虑地下不均匀介质结构的横向相关性... 面波频散成像对于研究不同尺度的地下介质横波速度结构有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发展的面波走时直接成像(Direct Surface wave travel-time Tomography,DSurfTomo)算法,由于其提高了频散数据的利用率以及考虑地下不均匀介质结构的横向相关性,已被广泛地应用到不同尺度(数公里至上千公里)的三维横波速度结构研究中.一般地,对于探测深度3 km范围内的小尺度结构成像(如城市规划、矿产勘探),通常采用独立平面直角坐标系.然而,DSurfTomo是基于球坐标系下的快速行进法进行理论面波走时计算与射线追踪,其比较适应于区域性的地下结构成像研究.为了将DSurfTomo拓展到更小尺度的研究区,本文发展了一种基于直角坐标系的面波走时三维直接成像算法,数值实验表明其能够应用于更小的台阵孔径(100 m).通过山西阳泉矿区一个实际小尺度台阵数据的对比实验,验证了新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波层析成像 面波直接反演法 DSurfTomo 频散曲线 小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波流共同作用下砂质海床液化分析
20
作者 薛莹莹 张杰 +2 位作者 陈炜昀 张璟哲 蔡飞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17-1324,共8页
针对潮流对海床液化前和液化后海床位移特征的影响规律尚不明确问题,本文建立了一个波流共同作用下多孔弹塑性海床有限元模型,采用Biot控制方程描述海床动力响应,采用状态相关的边界面模型模拟海床液化行为。计算结果表明:潮流不仅影响... 针对潮流对海床液化前和液化后海床位移特征的影响规律尚不明确问题,本文建立了一个波流共同作用下多孔弹塑性海床有限元模型,采用Biot控制方程描述海床动力响应,采用状态相关的边界面模型模拟海床液化行为。计算结果表明:潮流不仅影响海床内部的累积孔压,对海床内振荡孔压也有较大影响;波流对砂质海床的密实作用在海床液化后尤为显著。当海床液化后,同向波流总体能够增大海床的位移,尤其是水平位移,而逆向波流显著降低海床水平位移。砂质海床竖向位移随着波流的持续作用,经历了3个典型阶段,即弹性响应阶段、逐渐压密阶段、严重液化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流共同作用 海床液化 饱和多孔弹塑性海床 u-p形式Biot理论 海床位移轨迹 海床孔压累积 有限元分析 边界面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