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8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umerical study on dynamic properties of rubberised concrete with different rubber contents 被引量:1
1
作者 Lei Pan Hong Hao +1 位作者 Jian Cui Thong M.Pham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6期228-240,共13页
As a green environmentally-friendly material,rubberised concrete(Ru C),which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ow elastic modulus,large deformation capacity,high damping,good energy dissipation and good crack resistance,has... As a green environmentally-friendly material,rubberised concrete(Ru C),which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ow elastic modulus,large deformation capacity,high damping,good energy dissipation and good crack resistance,has attracted extensive attention and research in the civil engineering discipline.However,most of existing studies are based on experimental tests on Ru C material properties,and there has been no numerical study based on meso-scale modelling of Ru C yet.To more comprehensively investigate the Ru C dynamic material properties without conducting intensive experimental tests,this study developed a high-fidelity meso-scale model considering coarse and fine aggregates and rubber crumbs to numerically investigate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rubberised concrete under different strain rates.The meso-scale model was verified against both quasi-static compressive testing data and Split Hopkinson Pressure Bar(SHPB)dynamic testing data.Using the verified numerical model,the dynamic properties of rubberised concrete with various rubber content(0%-30%)under different strain rates were studied.The nume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veloped meso-scale model can use to predict the static and dynamic properties of rubberised concrete with high accuracy.The dynamic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the rubberised concrete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ment of the strain rate,and the strain rate sensitivity increases with the rubber content ranging from 0 to 30%.Based on intensive numerical simulation data,empirical DIFs is used as a function of strain rate and rubber content to predict the dynamic strength of rubberised concre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bberised concrete Meso-scale model Numerical simulation Strain rate effect dynamic increase facto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ynamic behaviors of pretensioned cable AERORail structure
2
作者 李方元 吴培峰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6期2267-2276,共10页
The AERORail, a new aerial transport platform, was chosen as the object of this work. Following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on static behaviors, model tests on the basic dynamic 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were conducte... The AERORail, a new aerial transport platform, was chosen as the object of this work. Following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on static behaviors, model tests on the basic dynamic 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were conducted. A series of 90 tests were completed with different factors, including tension force, vehicle load and vehicle speed. With regard to the proper tension and vehicle load, at a certain speed range, the tension increments of the rail's cable were proved relatively small. It can be assumed that the change of tension is small and can be reasonably ignored when the tension of an entire span is under a dynamic load. When the tension reaches a certain range, the calculation of the cable track structure using classical cable theory is acceptable. The tests prove that the average maximum dynamic amplification factor of the deflection is small, generally no more than 1.2. However, when the vehicle speed reaches a certain value, the amplified factor will reach 2.0. If the moving loads increase, the dynamic amplification factor of dynamic deflection will also increase. The tension will change the rigidity of the structure and the vibration frequency; furthermore, the resonance speed will change at a certain tension. The vibration is noticeable when vehicles pass through at the resonance speed, and this negative impact on driving comfort requires the right velocity to avoid the resonance.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more design details are required for the AERORail struc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etensioned cable AERORail structure dynamic bchavior model test vibration characteristic dynamic amplification factor influence lin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交易模式下电力系统全环节碳排放核算方法 被引量:1
3
作者 杨挺 党兆帅 +1 位作者 王旭东 王林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8-51,I0004,共15页
随着电力市场交易体制的不断完善,交易模式更加多样化,呈现双边交易与联营交易共存的混合交易模式。而现有碳排放核算方法并不适用于所有交易模式,对于双边交易模式,尤其是绿色双边交易,“就近供电,比例共享”的分摊方法不满足“双边”... 随着电力市场交易体制的不断完善,交易模式更加多样化,呈现双边交易与联营交易共存的混合交易模式。而现有碳排放核算方法并不适用于所有交易模式,对于双边交易模式,尤其是绿色双边交易,“就近供电,比例共享”的分摊方法不满足“双边”特点,清洁能源电厂的低碳效益不能准确分配给与其签订双边交易的用户。该文通过分析不同电力交易模式下碳排放流特点,建立同时考虑双边交易和联营交易混合的全环节碳排放核算方法。首先,根据源侧燃煤和燃气发电机组的工作原理,基于效率超过Transformer的长时序预测方法 Informer模型建立其动态碳排放因子模型;然后,基于电力潮流将双边交易建模为源-荷间最大碳流溯源问题,并基于最大流理论实现考虑输电损耗的碳流率核算和分摊;进而对于包含双边交易和联营交易的混合交易模式,构建图与补图关系,提出用户碳流率核算方法和网损碳流率分摊方法,实现电力系统全环节碳排放核算。最后,采用IEEE14节点系统算例证明,所提核算方法对考虑传输损耗的双边、联营混合交易模式具备合理性和公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核算 碳溯源模型 动态碳排放因子 双边交易 绿色电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平整积水道面条件下飞机着陆性能
4
作者 蔡靖 刘知昊 +2 位作者 毛鹏飞 李岳 戴轩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0期8725-8736,共12页
为解决飞机在积水道面着陆滑跑时遇到的安全问题,通过建立不同平整度等级的三维随机不平整半幅道面,利用积水分布特征矩阵的方法研究了跑道不平整影响下的着陆带积水分布。并且建立积水跑道飞机着陆滑跑理论模型,使用Simulink工具进行... 为解决飞机在积水道面着陆滑跑时遇到的安全问题,通过建立不同平整度等级的三维随机不平整半幅道面,利用积水分布特征矩阵的方法研究了跑道不平整影响下的着陆带积水分布。并且建立积水跑道飞机着陆滑跑理论模型,使用Simulink工具进行动力学仿真,分析在不同积水分布条件下跑道对飞机着陆性能影响。结果表明:平整度评级“差”(国际平整度指数international roughness index,IRI=5)相比平整度评级“好”(IRI=1)的跑道着陆滑跑距离增加约29 m,相比理想平整道面着陆距离增加了3.7%,且道面平整度降低会导致轮胎滑水风险加剧;若飞机接地速度从62 m/s提升到82 m/s,着陆距离将直接增加约520 m,增加了约87%;降雨强度1 mm/min相较干燥跑道的着陆滑跑距离增加了约20%,降雨强度从1 mm/min提升至3 mm/min的情况下,降雨强度每增加1 mm/min着陆距离增加6.5 m和7.4 m。可见道面不平整位置处,接地速度越大,则到达同一位置时的速度也越大,该位置附着系数降低幅度也越大,最大可达11.3%。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大,附着系数逐渐降低,降雨强度达到3 mm/min时,附着系数较干燥道面降低约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水分布 动力学模型 接地速度 着陆距离 附着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裂隙粗糙度的岩体单轴压缩动态损伤模型
5
作者 刘红岩 薛雷 +4 位作者 张光雄 王光兵 王基禹 和铁柱 邹宗山 《爆炸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2-52,共11页
为了在裂隙岩体动态损伤模型中考虑裂隙粗糙度的影响:首先,基于前人提出的能够同时考虑裂隙几何参数、强度参数及变形参数的岩体宏观损伤变量计算模型,通过引入Barton建立的粗糙裂隙JRC-JCS抗剪强度模型,提出了能够考虑裂隙粗糙度的岩... 为了在裂隙岩体动态损伤模型中考虑裂隙粗糙度的影响:首先,基于前人提出的能够同时考虑裂隙几何参数、强度参数及变形参数的岩体宏观损伤变量计算模型,通过引入Barton建立的粗糙裂隙JRC-JCS抗剪强度模型,提出了能够考虑裂隙粗糙度的岩体宏观损伤变量计算模型;其次,将该计算模型引入到前人提出的考虑宏细观缺陷耦合的非贯通裂隙岩体单轴压缩动态损伤模型中,建立了能够考虑裂隙粗糙度的非贯通裂隙岩体单轴压缩动态损伤模型;最后,通过参数敏感性分析研究了裂隙粗糙度(JRC)、裂隙面基本摩擦角φb、裂隙长度2a对岩体动态力学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当JRC由0分别增加到10和20时,岩体动态峰值强度由26.42 MPa分别增加到27.28和28.37 MPa;当φb由0°分别增加到15°和30°时,岩体动态峰值强度由26.24 MPa分别增加到27.28和28.80 MPa;当2a由1 cm分别增加到2和3 cm时,岩体动态峰值强度由31.37 MPa分别降低至27.28和23.90 MPa。同时为了更精确地刻画裂隙面粗糙度的影响,将裂隙面分形维数引入到岩体动态损伤模型中,不但提高了模型计算精度,而且拓宽了其应用范围,更便于实际工程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贯通裂隙岩体 裂隙粗糙度系数 应力强度因子 JRC-JCS抗剪强度模型 单轴压缩动态损伤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的联动关系
6
作者 陈勇 莫可晴 《系统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1-75,共15页
与同期的实体经济相比,中国股票市场的表现相形见绌.考虑股票价格变动与实体经济指标的不同步特征,构建结构化的混频动态因子模型进行实证研究.主要实证结论包括:中国的股市与实体经济之间具有较弱的相关性.股票市场收益率与实体经济呈... 与同期的实体经济相比,中国股票市场的表现相形见绌.考虑股票价格变动与实体经济指标的不同步特征,构建结构化的混频动态因子模型进行实证研究.主要实证结论包括:中国的股市与实体经济之间具有较弱的相关性.股票市场收益率与实体经济呈现出正相关关系,但是荷载系数并不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意义.股票收益率的变动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先行变量,而工业增加值和国内生产总值是同期变量.应用混频数据的动态因子模型预测宏观经济.从预测的精度来看,当预测的展望期由三个月缩短为一个月时,拟合优度从40%上升到60%.从预测的时效性来看,考虑到经济指标的统计时滞,混频动态因子模型的预测可以领先宏观经济指标三个月到五个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因子模型 混频数据 卡尔曼滤波 经济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DBO-BP的喷墨印刷液滴质量预测的方法研究
7
作者 李莹 娄杨伟 +2 位作者 李海山 何自芬 刘梦莲 《包装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174-184,共11页
目的实现喷墨印刷液滴质量的精准预测和控制,提升喷墨印刷质量。方法提出一种改进的蜣螂优化器(Improved dung beetle optimizer,IDBO)来优化反向传播(Back propagation,BP)神经网络的模型,以精确预测喷墨印刷过程中的液滴质量。首先,... 目的实现喷墨印刷液滴质量的精准预测和控制,提升喷墨印刷质量。方法提出一种改进的蜣螂优化器(Improved dung beetle optimizer,IDBO)来优化反向传播(Back propagation,BP)神经网络的模型,以精确预测喷墨印刷过程中的液滴质量。首先,采用动态反向学习策略初始化种群,以增强种群的多样性和均匀性;其次,引入黄金正弦因子,提升算法的收敛速度和寻优精度,同时平衡局部和全局搜索能力。结果通过对9个基准测试函数的性能评估,IDBO算法展现出更优的收敛精度和更快的收敛速度。应用IDBO优化的BP神经网络进行液滴质量预测,IDBO-BP模型显著降低了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和平均绝对误差(Mean bsolute error,MAE),最高分别降低了48%和38%,同时拟合优度(R^(2))提升了3%。结论结果证实IDBO-BP模型在预测喷墨印刷液滴质量方面的优越性能,并验证了其在喷墨印刷领域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进蜣螂优化器 动态反向学习策略 黄金正弦因子 IDBO-BP模型 喷墨液滴质量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碳减排路径的动态演进及其驱动效应研究
8
作者 李春梅 沈文科 +2 位作者 苏颖喆 李诗妍 豆姗姗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57-966,共10页
明确不同发展阶段的差异化碳减排路径对我国分阶段分步骤实现“双碳”目标意义重大。本文运用动态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动态FsQCA)和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MDI)探究“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和“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我国30个... 明确不同发展阶段的差异化碳减排路径对我国分阶段分步骤实现“双碳”目标意义重大。本文运用动态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动态FsQCA)和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MDI)探究“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和“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我国30个省份碳减排路径的动态演进规律,以及各驱动因素在演变过程中驱动效应的变化特征(不包括西藏自治区和港澳台地区数据)。结果表明:①从“十二五”时期到“十三五”时期构成碳减排路径的各条件变量演变剧烈,不存在能够主导2个时期碳减排路径的条件组态,但构成碳减排路径的核心条件构型未发生根本性改变。②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了碳减排进程中的马太效应,导致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在碳减排路径上的差异愈发明显。③从“十二五”时期到“十三五”时期,各驱动因素碳减排效应的区域差异日益凸显,能源排放水平因素和工业能效水平因素的碳减排效应在各地区的作用差异不断扩大,经济结构水平因素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碳减排效应显著增强,而在经济发达地区的碳减排效应相对削弱,人口集聚规模因素在各地区的碳减排效应逐渐加强,经济发展水平因素仍是导致各地区碳排放增长的最直接来源。研究显示,我国的碳减排路径呈显著的阶段差异性和区域差异性,推动我国实现碳减排需要从系统观念出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不断深化碳排放权交易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减排 驱动因素 动态演进 动态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动态FsQCA) 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MDI)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指康复外骨骼的变论域模糊PID控制研究
9
作者 宋栓军 曹佳豪 郭晓虎 《传感器与微系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1-34,39,共5页
针对手指脆弱易受伤的特点,设计一种用于手指康复的外骨骼装置,并提出变论域模糊PID控制策略,以实现人机交互力变化时的快速调节功能。首先,根据外骨骼装置建立系统的动力学方程;其次,通过引入一组非线性伸缩因子改进传统模糊PID,根据... 针对手指脆弱易受伤的特点,设计一种用于手指康复的外骨骼装置,并提出变论域模糊PID控制策略,以实现人机交互力变化时的快速调节功能。首先,根据外骨骼装置建立系统的动力学方程;其次,通过引入一组非线性伸缩因子改进传统模糊PID,根据输入输出关系实现论域范围的自整定;最后,通过仿真和实验分析了所提出的控制策略的优越性。结果表明,在3种控制器中,变论域模糊PID控制的响应速度更快,调节能力更强,稳态误差更低。当系统受到未知的非线性外在干扰时,变论域模糊PID控制器可以有效抑制大部分干扰,控制精度在0.3%以内,适用于手指康复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指康复 外骨骼机械手 动力学建模 伸缩因子 变论域模糊PI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缩机滑片动力学建模及接触碰撞研究
10
作者 韦为 闫琛 +1 位作者 石冬宇 雷悦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5-88,94,共5页
滚动活塞压缩机在变频情况下滑片有时会与滚动活塞脱离,即滑片脱空。脱空后滑片与滚动活塞发生碰撞,碰撞造成压缩机振动并产生噪声。文章基于滑片受力建立滑片动力学模型,推导得出滑片与滚动活塞接触力解析式,分析不同因素对滑片与滚动... 滚动活塞压缩机在变频情况下滑片有时会与滚动活塞脱离,即滑片脱空。脱空后滑片与滚动活塞发生碰撞,碰撞造成压缩机振动并产生噪声。文章基于滑片受力建立滑片动力学模型,推导得出滑片与滚动活塞接触力解析式,分析不同因素对滑片与滚动活塞接触力的影响,并使用碰撞恢复系数研究碰撞的运动学特性。结果表明:接触力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两腔气体压差和偏心距对滑片-滚动活塞接触力影响显著;转子转速和滑片与滚动活塞的摩擦系数对滑片-滚动活塞接触力影响不显著;碰撞恢复系数越大,碰撞次数越多,碰撞程度越剧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滚动活塞压缩机 滑片 动力学模型 接触力 接触力影响因素 碰撞恢复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畜牧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集聚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
11
作者 权丽 《饲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2-236,共5页
畜牧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既关系着畜牧养殖业长远发展,也是影响畜牧业整体竞争力稳步提高的关键。为探析我国畜牧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集聚演变及影响因素,文章采用重心模型、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对2000—2023年我国30个省份的畜牧业绿... 畜牧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既关系着畜牧养殖业长远发展,也是影响畜牧业整体竞争力稳步提高的关键。为探析我国畜牧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集聚演变及影响因素,文章采用重心模型、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对2000—2023年我国30个省份的畜牧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展开测算及分析。结果显示,我国畜牧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空间聚集现象,莫兰指数整体呈“先降再升再降再升”的态势。生产重心演变轨迹结果显示,我国各地区畜牧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重心呈“先东北后西北、西南”的演变态势。机制检验表明,环境规制水平、畜牧业产业集聚、绿色信贷、城镇化水平、财政支农水平是促进畜牧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关键因素。研究表明,我国畜牧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现“先降再升再降再升”空间演变与“先东北后西北、西南”的区位重心演变趋势,且主要受到环境规制水平、畜牧业产业集聚、绿色信贷、城镇化水平、财政支农水平因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畜牧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重心演变轨迹 动态空间杜宾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网侧动态碳排放计量模型及方法 被引量:7
12
作者 何恒靖 周尚礼 +2 位作者 张乐平 赵伟 肖霞 《现代电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9-45,共7页
针对当前电网碳排放核算边界模糊、碳排放因子更新慢、缺乏时空动态性的情况,构建以输电侧、变电侧、配电侧等为核算节点的碳排放计量模型。基于准输入输出模型(Quasi-input-output,QIO)中流入节点的碳排放总量等于节点内部损耗和流出... 针对当前电网碳排放核算边界模糊、碳排放因子更新慢、缺乏时空动态性的情况,构建以输电侧、变电侧、配电侧等为核算节点的碳排放计量模型。基于准输入输出模型(Quasi-input-output,QIO)中流入节点的碳排放总量等于节点内部损耗和流出结点碳排放量之和的原则,以电能计量网络为基础,利用电能量测数据对电网侧各环节进行碳排放计量。碳排放量、碳排放因子等计算结果具有空间上的灵活性和时间上的动态性特征。最后,通过算例验证方法的有效性,该核算模型对于电网进行准确碳核算、掌握碳排放流向以及引导用户主动实施碳减排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网侧 碳排放核算模型 时空动态性 碳排放因子 QIO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业数字化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研究——兼议环境规制的门槛效应 被引量:5
13
作者 黄和平 周桂明 李国民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13-1730,共18页
基于2014~2022年中国省域面板数据从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个维度衡量产业数字化水平,同时测度考虑了数据要素投入和多种非期望产出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而探究两者间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各省域产业数字化水平差异显著并呈... 基于2014~2022年中国省域面板数据从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个维度衡量产业数字化水平,同时测度考虑了数据要素投入和多种非期望产出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而探究两者间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各省域产业数字化水平差异显著并呈现出“东部>中部>西部”的空间布局.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也表现出逐渐提高的趋势,区域多级分化现象逐步改善;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发现,中国省域产业数字化显著促进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且影响效应呈现出农业<工业<服务业的特征;在传导路径上,各省域产业数字化的发展主要通过降低资本与劳动力错配度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公众环境关注度高和工业化程度较低的省域,产业数字化发展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效应相对较高;产业数字化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随不同类型环境规制强度的变化呈现出单一门槛特征,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强度和市场激励性环境规制强度的门槛值分别为0.4582和0.0096.因此,政府应制定差异化的区域产业政策与市场策略,以更加有效的方式促进产业数字化发展进而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数字化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环境规制 动态面板门槛模型 机制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黄河流域水沙动态及其归因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逸飞 武磊 +6 位作者 杨致远 高祖桥 申娜 李美静 张旭阳 刘源文 李常斌 《水资源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1-139,共9页
以甘肃黄河流域中洮河、祖厉河和泾河流域3个支流典型流域为研究区,基于SWAT模型对典型流域的水沙过程进行模拟。采用双累积曲线划分水沙变化特征时段,通过对比分析各特征时段SWAT模型的模拟结果,进行气候和下垫面因素对3个典型流域水... 以甘肃黄河流域中洮河、祖厉河和泾河流域3个支流典型流域为研究区,基于SWAT模型对典型流域的水沙过程进行模拟。采用双累积曲线划分水沙变化特征时段,通过对比分析各特征时段SWAT模型的模拟结果,进行气候和下垫面因素对3个典型流域水沙过程影响的贡献分离。结果表明:SWAT模型对3个典型流域水沙模拟精度较好,不同典型流域径流深和输沙模数空间分异显著,洮河流域水多沙少,祖厉河和泾河流域水少沙多;3个典型流域降水-径流和径流-泥沙双累积曲线的斜率存在明显变化,以斜率表征的径流系数和输沙量均呈减小趋势;1980—2020年,3个典型流域水沙俱减,气候和下垫面因素对各特征时段水沙变化的贡献存在差异,前期气候因素影响显著,后期下垫面因素贡献有所提升;人类活动参与改造的下垫面因素是甘肃黄河流域水沙俱减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沙动态 SWAT模型 双累积曲线 气候因素 下垫面因素 甘肃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0SiMnCrMoVE动态压缩力学行为及本构关系研究
15
作者 吴江 凌文辉 +5 位作者 王占学 何勇攀 王琳 徐康杰 郭宝俊 李玉华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24-128,共5页
为了获得冲压增程弹发动机壳体材料30SiMnCrMoVE的动态力学性能及本构关系,利用拉伸试验机及霍普金森压杆对30SiMnCrMoVE钢进行了准静态及应变率498~4752 s^(-1)下的动态压缩试验。结果表明:30SiMnCrMoVE钢在低应变率状态下呈现出良好... 为了获得冲压增程弹发动机壳体材料30SiMnCrMoVE的动态力学性能及本构关系,利用拉伸试验机及霍普金森压杆对30SiMnCrMoVE钢进行了准静态及应变率498~4752 s^(-1)下的动态压缩试验。结果表明:30SiMnCrMoVE钢在低应变率状态下呈现出良好的弹塑性,材料的平均流变应力由498 s^(-1)应变率时的1869 MPa升高至4752 s^(-1)应变率时的1950 MPa。随着应变率的增加,材料的流变应力先增大后保持不变,而冲击吸收功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当应变率超过3600 s^(-1)时,材料发生断裂,并获得了不同应变率下应变率敏感因子和应变率之间的影响关系。利用Cowper-Symonds(C-S)本构模型对试验结果进行拟合,得到本构模型与试验结果数据误差小于3%。因此,该C-S本构模型能够真实反应材料的动态响应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0SiMnCrMoVE钢 动态响应 应变敏感因子 本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动态列线图模型预测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早发型败血症风险
16
作者 张亚丽 刘梅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06-1113,共8页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发生早发型败血症(EOS)的危险因素,并建立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EOS的列线图模型。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2月某医院收治的200例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作为训练集,选取2024年1—12月该院收治的86例极低出生体...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发生早发型败血症(EOS)的危险因素,并建立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EOS的列线图模型。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2月某医院收治的200例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作为训练集,选取2024年1—12月该院收治的86例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作为验证集,训练集根据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EOS的发生情况将其分为EOS组和无EOS组。采用logistic回归筛选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合并EOS的危险因素,采用R软件建立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合并EOS的列线图模型。结果母亲妊娠年龄>35岁、产前发热、胎膜早破、留置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机械通气、羊水污染、胎龄≤32周及新生儿发热是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发生EOS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训练集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为0.797(95%CI:0.755~0.859),验证集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69(95%CI:0.661~0.877);校正曲线显示该模型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决策曲线显示该模型的临床应用价值较高。结论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EOS的动态列线图预测模型的准确性及临床实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低出生体重 早产儿 早发型败血症 危险因素 发病率 动态列线图模型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M(1,1)与BP神经网络模型的西安市地下水位动态特征及趋势预测研究
17
作者 李培月 梁豪 +2 位作者 杨俊岩 田艳 寇晓梅 《西北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36-245,共10页
地下水是干旱与半干旱地区极其珍贵的自然资源,地下水动态的精准预测与评估关乎着地下水资源的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本研究根据西安市2010~2020年地下水位监测数据,系统分析了西安市地下水位年际、年内动态变化特征,探究了影响地下水位... 地下水是干旱与半干旱地区极其珍贵的自然资源,地下水动态的精准预测与评估关乎着地下水资源的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本研究根据西安市2010~2020年地下水位监测数据,系统分析了西安市地下水位年际、年内动态变化特征,探究了影响地下水位动态的主要因素,通过SPSS对影响地下水位动态的降水量和开采量两个主要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基于GM(1,1)灰度预测模型和BP神经网络模型对地下水位变动趋势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1)2010~2016年,地下水位整体上呈下降趋势,2016~2020年间,得益于地下水压采和供水设施的不断优化完善,地下水位呈回升趋势。(2)降水和人为开采均对西安市地下水位变动具有显著影响;地下水位埋深是决定受降水影响程度的关键因素,其中河漫滩地区最为敏感,阶地次之,黄土塬区较弱。地下水开采量与地下水位埋深具有更强的相关性。这凸显了其在调控地下水位动态变化中的主导地位。(3)地下水位预测结果显示,随着地下水开采量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研究区地下水整体处于波动上升趋势。本研究对西安市地下水动态的影响因素及预测趋势进行了研究,对地下水资源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位动态 主导因素 回归分析 灰色模型 BP神经网络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港口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以宁波舟山港为例
18
作者 平凡 刘桂云 胡俊林 《上海海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8-78,共11页
为推动港口在“双碳”战略背景下采取更有效的减碳对策,对影响港口碳排放的因素进行研究。在测算港口碳排放量的基础上,通过扩展的STIRPAT模型分析碳排放影响因素,并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主要影响因素。以宁波舟山港为例,设立4种不同... 为推动港口在“双碳”战略背景下采取更有效的减碳对策,对影响港口碳排放的因素进行研究。在测算港口碳排放量的基础上,通过扩展的STIRPAT模型分析碳排放影响因素,并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主要影响因素。以宁波舟山港为例,设立4种不同情景模拟宁波舟山港碳排放变化趋势,分析变量对碳排放量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影响碳排放量的因素按其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经济发展、技术创新、能源强度和营业收入;增加创新投入、降低能源强度更有利于减少碳排放量。研究结果可为政府管理部门和港口企业决策提供参考,对促进港口绿色低碳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影响因素 STIRPAT模型 系统动力学 宁波舟山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攀西地区土壤侵蚀时空变化及驱动因素
19
作者 姚昆 柯丹 +1 位作者 程博 何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3-89,共7页
基于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模型,对1990—2020年攀西地区土壤侵蚀模数进行计算与分级,并借助Sen氏斜率、Mann-Kendall检验及地理探测器模型,对该地区30年内土壤侵蚀时空动态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攀西地区约60%... 基于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模型,对1990—2020年攀西地区土壤侵蚀模数进行计算与分级,并借助Sen氏斜率、Mann-Kendall检验及地理探测器模型,对该地区30年内土壤侵蚀时空动态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攀西地区约60%的区域土壤侵蚀强度等级为微度及轻度,其整体处于中等侵蚀水平;与北部相比,南部整体受侵蚀的地区分布范围更广且程度也更严重;斜率及显著性检验结果显示,该地区土壤侵蚀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全域16.58%和77.54%的地区呈侵蚀无或无显著改变的发展倾向,仅1.51%的地区为显著变差;各因素对土壤侵蚀空间布局形成的影响作用差异显著,坡度解释力最大,为17.86%,年降水量最小仅2.48%,而在驱动其格局改变的因素中,土地利用类型的解释力最大,为8.64%。可见,攀西地区土壤侵蚀整体发展趋势良好,自然因素虽然是决定其布局形成的主要因素,但人类活动才是主导其格局变化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时空动态 驱动因素 RUSLE模型 地理探测器 攀西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中心城区公园绿地固碳能力及驱动因素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刘秀萍 赵松婷 +2 位作者 李新宇 李嘉乐 王行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2-40,共9页
[目的]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在维持生命支持和环境动态平衡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城市绿地固碳功能是生态系统服务的重要部分,量化评估城市绿地固碳能力,以探明城市绿地在助力“双碳”目标中的重要作用,为城市绿地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参... [目的]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在维持生命支持和环境动态平衡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城市绿地固碳功能是生态系统服务的重要部分,量化评估城市绿地固碳能力,以探明城市绿地在助力“双碳”目标中的重要作用,为城市绿地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参考。[方法]采用CASA模型,结合遥感影像数据和气象数据,对北京中心城区公园绿地分布格局、固碳能力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2020年北京中心城区公园绿地面积相比2014年增加了10.89%,公园绿地空间分布差异性明显。2014、2017、2020年北京中心城区公园绿地年固碳总量分别为5.23×10^(4)tC、7.09×10^(4)tC、7.45×10^(4)tC,各年度公园绿地单位面积年固碳量分别为2.46 tC/hm^(2)、3.19 tC/hm^(2)、3.29 tC/hm^(2),2014-2020年有82.15%的公园绿地固碳能力有了大幅度提升。2014年北京中心城区公园绿地固碳能力以中等和中高等级为主,2017和2020年公园绿地固碳能力均转变为以中高和高等级为主,其中大型公园绿地斑块在提高固碳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从空间分布来看,北京中心城区公园绿地固碳能力呈现出边缘高、中间低的特征。公园绿地固碳能力与归一化植被指数、叶面积指数、年降雨量、斑块面积、相似邻近比例、斑块结合度指数、聚合度指数呈显著正相关,与平均气温、景观形状指数、平均周长面积比、平均斑块分维数呈显著负相关。[结论]2014—2020年北京中心城区公园绿地固碳能力明显提升;公园绿地斑块面积越大、聚合度指数越高、连通性越好、斑块形状越简单,固碳能力越高。研究结果可为科学评估城市绿地固碳能力、制定气候变化应对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城市绿地 CASA模型 固碳能力 时空变化特征 气象因素 景观格局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