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34篇文章
< 1 2 5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ructure optimization and flow field simulation of plate type high speed on-off valve 被引量:8
1
作者 WANG Xiao-jing LI Wen-jie +1 位作者 LI Chun-hui PENG Yi-we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5期1557-1571,共15页
There is a relatively complex flow state inside the high speed on-off valve,which often produces low pressure area and oil reflux in the high-speed opening and closing process of the spool,causing cavitation and vorte... There is a relatively complex flow state inside the high speed on-off valve,which often produces low pressure area and oil reflux in the high-speed opening and closing process of the spool,causing cavitation and vortex and other phenomena.These phenomena will affect the stability of the internal flow field of the plate valve and the flow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igh speed on-off valve.Aiming at the problems of small flow rate and instability of internal flow field,a new spool structure was designed.The flow field models of two-hole and three-hole plate spools with different openings were established,and software ANSYS Workbench was chosen to mesh the model.The standard k−εturbulence model was selected for numerical simulation using FLUENT software.The pressure distribution and velocity distribution under the same pressure and different opening degree were obtained.The structure and parameters of the optimization model were also obtained.The stability analysis of flow field under different pressure was carried out.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three-hole spool has a similar flow field change with the two-hole spool,but it does not create a low pressure zone,and the three-hole spool can work stably at 2 MPa or less.This method improves the appearance of low pressure area and oil backflow in the process of high speed opening and closing of spool.The stability of flow field and the flow rate of high speed switch valve are improved.Finally,the products designed in this paper are compared with existing hydraulic valve product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hree-hole plate type high speed on-off valve designed in this paper maintains the stability of the internal flow field under the condition of 200 Hz and large opening degree,and realizes the increase of flow r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gh speed on-off valve flow field simulation pressure and flow characteristic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永磁电机挤压油膜阻尼器设计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韩雪岩 鲁英杰 +3 位作者 朱龙飞 王泽路 张超 李晓健 《电机与控制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8-109,共12页
高速永磁电机在接近临界转速时,转子振动振幅明显增大,会导致转子疲劳破坏甚至定子转子之间产生摩擦,在轴承支撑处安装挤压油膜阻尼器可以抑制振动。为此选定某型号高速永磁电机转子,针对该高速永磁电机转子的参数设计挤压油膜阻尼器,... 高速永磁电机在接近临界转速时,转子振动振幅明显增大,会导致转子疲劳破坏甚至定子转子之间产生摩擦,在轴承支撑处安装挤压油膜阻尼器可以抑制振动。为此选定某型号高速永磁电机转子,针对该高速永磁电机转子的参数设计挤压油膜阻尼器,依据油膜理论确定了油膜承载长度、油膜半径、间隙、偏心率、滑油黏度等5个挤压油膜阻尼器参数,建立了挤压油膜阻尼器有限元模型,在此基础上分别分析油膜承载长度、油膜半径、间隙、偏心率、滑油黏度5个参数分别对最大油膜压力、油膜反力、油膜阻尼系数、油膜刚度系数的影响,分析最大油膜压力、油膜反力、油膜阻尼系数、油膜刚度系数4个动力学参数的变化趋势并给出选择挤压油膜阻尼器参数的原则,为高速永磁电机上应用挤压油膜阻尼器提供选择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挤压油膜阻尼器 阻尼器设计 油膜压力 高速永磁电机 油膜阻尼系数 电机转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品字形高速精量播种机正压气流导槽式导种装置设计与试验 被引量:2
3
作者 衣淑娟 张淯朋 +3 位作者 戴智博 孔泠童 孙文胜 许磊 《农业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1-274,共14页
针对2BDQ系列玉米品字形播种机高速作业时(12~16 km/h)因气流裹挟种子进入双侧导种装置速度过快产生剧烈碰撞,使双侧种子交错均匀程度下降导致落种品字成形率低的问题,设计一种正压气流导槽式导种装置。阐述了导种装置结构与上下组合式... 针对2BDQ系列玉米品字形播种机高速作业时(12~16 km/h)因气流裹挟种子进入双侧导种装置速度过快产生剧烈碰撞,使双侧种子交错均匀程度下降导致落种品字成形率低的问题,设计一种正压气流导槽式导种装置。阐述了导种装置结构与上下组合式导槽导种原理,建立玉米种子在导槽上引种、附种过程的力学模型,探究导种过程中种子约束状态与导槽结构参数的关系。采用DEM-CFD耦合仿真方法,分析玉米种子导种速度轨迹并比较气流场确定上导槽与下导槽宽度比例,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上导槽高度、下导槽宽度与输送气流正压取值范围。以单因素试验结果为试验因素水平值,以品字形合格指数、导种一致性变异系数为试验指标,利用JPS-16型高速播种性能检测试验台进行三因素三水平Box-Behnken台架试验设计,得到导种装置最优参数组合并进行试验验证,并选用4种不同类型的玉米种子进行导种装置最优参数组合的适播试验。结果表明:最优参数组合为上导槽高度354.491 mm、下导槽宽度2.245 mm、输送气流正压0.739 kPa,验证试验下该参数组合的品字形合格指数为91.791%、导种一致性变异系数为6.111%,与优化结果相符,在田间试验作业速度12~16 km/h工况中测得品字形合格指数不低于85.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品字形 高速精量播种机 正压 导种装置 导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铁路站台门系统关键技术综述
4
作者 占栋 倪少权 +5 位作者 景博 王远波 许惟国 陶世杰 林飞 夏文星 《铁道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4-58,共15页
站台门是保障旅客候车安全的重要装备。高速铁路客流量大、车型多、运营环境复杂,导致高速铁路站台门面临多车型自适应性、复杂荷载结构可靠性、站-车-人动态耦合下高安全性的技术挑战。在综述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总结高速铁路站台门关... 站台门是保障旅客候车安全的重要装备。高速铁路客流量大、车型多、运营环境复杂,导致高速铁路站台门面临多车型自适应性、复杂荷载结构可靠性、站-车-人动态耦合下高安全性的技术挑战。在综述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总结高速铁路站台门关键技术创新,包括多车型复杂成网运行条件下站台门自适应技术;复杂机电耦合系统协同设计;多因素动态耦合作用下站台门风致荷载及抗风设计;动态系统可靠性设计及安全保障;站台门人机工程设计。通过上述关键技术研究分析,对高速铁路全自动运行模式下多车型智能联控、城市公交化高铁站台候车、站台门全寿命周期智能运维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站台门 高速铁路 动车组 自适应控制 风压荷载 可靠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工况下基于频率不变性的高速列车小幅蛇行识别方法
5
作者 宁静 洪梓轩 +3 位作者 王铎颖 王子轩 张兵 陈春俊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264-272,共9页
高速列车蛇行会影响乘客的舒适度,损害列车部件,甚至危及列车运行的安全。识别蛇行状态,特别是蛇行失稳开始前的小幅蛇行状态至关重要。针对变工况下蛇行识别不准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频率不变性的小幅蛇行识别方法。首先,考虑到在轨... 高速列车蛇行会影响乘客的舒适度,损害列车部件,甚至危及列车运行的安全。识别蛇行状态,特别是蛇行失稳开始前的小幅蛇行状态至关重要。针对变工况下蛇行识别不准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频率不变性的小幅蛇行识别方法。首先,考虑到在轨道不平顺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下,蛇行频率比时域特征更稳定,因此综合蛇行频率和时域信息,构建了频率不变特征融合模块(域内迁移);然后,将该模块和域间迁移结合,直接从未标记的数据中提取更多的不变特征,从而提高蛇行识别的准确性;最后,将该方法运用于高速列车实测数据中,几种不同迁移任务识别平均准确率均在95%以上,识别结果明显优于非迁移学习方法以及其他迁移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列车 小幅蛇行 变工况 迁移学习 识别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水基两相流对SLMCoCrMo燃油喷嘴微细复杂流道的光整研究
6
作者 边娟鸽 王百川 +3 位作者 王超 张超 米天健 郝娟 《电镀与精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0-127,共8页
随着SLM CoCrMo燃油喷嘴在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应用需求不断提升,化学、电化学、磨粒流、磨料水射流等目前常见抛光方法对消除燃油喷嘴内流道表面缺陷均存在较大局限性,因此改善SLM CoCrMo燃油喷嘴微细复杂内流道的表面质量是目前亟待解决... 随着SLM CoCrMo燃油喷嘴在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应用需求不断提升,化学、电化学、磨粒流、磨料水射流等目前常见抛光方法对消除燃油喷嘴内流道表面缺陷均存在较大局限性,因此改善SLM CoCrMo燃油喷嘴微细复杂内流道的表面质量是目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基于高速水基磨粒两相流抛光方法,选用碳化硅作为磨粒材料制备低黏水基抛光介质,在不同的抛光压力条件下对SLM燃油喷嘴二维试样内流道进行光整处理。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流体动力特性检测平台、洛氏硬度计等检测手段对比分析抛光前后内流道表面微观形貌、表面粗糙度、尺寸精度、流量及洛氏硬度。结果表明,高速水基磨粒两相流可显著去除SLM燃油喷嘴内流道表面的黏粉、台阶等缺陷,口径尺寸精度均在合理范围内。随着抛光压力由2 MPa增大至3.5 MPa,流道壁面由部分去除到基本完全去除,最终转变为明显子弹流状的过磨痕迹,流道表面粗糙度、洛氏硬度均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趋势。当抛光压力为2.5 MPa时,抛光后的流道表面粗糙度达到最小值1.415μm(原始9.090μm),流道口径扩大尺寸控制精度较好,去除速率由0.0127 mm/min增大至0.0143 mm/min,喷嘴流量由原始12.47 kg/h增加至21.47 kg/h,流道表面洛氏硬度由原始27.4 HRC提升至32.6 HRC,内流道表面光整效果达到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水基磨粒两相流 抛光压力 表面粗糙度 去除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EMFC性能需求的两级增压叶轮出口安装角联合设计
7
作者 杨汉乾 周海鹏 +3 位作者 曹岁丰 周乐锋 杨国旗 陈少林 《流体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3-60,共8页
针对两级离心式压气机高压级的喘振边界的质量流量偏大、两级整体更易发生喘振等问题,研究了叶轮出口安装角这一影响压气机喘振特性的关键结构参数,基于CFD数值模拟方法,采用经典Krain叶轮模型对仿真方法进行了试验验证,探究了高低两级... 针对两级离心式压气机高压级的喘振边界的质量流量偏大、两级整体更易发生喘振等问题,研究了叶轮出口安装角这一影响压气机喘振特性的关键结构参数,基于CFD数值模拟方法,采用经典Krain叶轮模型对仿真方法进行了试验验证,探究了高低两级压气机叶轮的出口安装角对两级压气机整体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70000 r/min的设计转速下,各级叶轮采用较小的出口安装角均能提升低流量工况时压气机的效率,只是压比会略微降低;通过设计较小的两级叶轮出口安装角,使得离心压气机在设计转速下,低流量工况(0.02~0.07 kg/s)时效率提升了3%以上;喘振边界流量较之前减小了25%以上,并且优化后压气机叶轮的流动紊乱明显改善,低高压级的最大静态熵增可分别减少50%和25%左右,使得流动损失大大减少。研究结果可为开发PEMFC用两级增压系统提供设计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料电池 两级低比转速离心式压气机 低流量高压比工况 两级联合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红外测温系统
8
作者 郭来功 刘安坤 +1 位作者 黄晨瑞 穆朝民 《红外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6-43,共8页
针对于高速测温系统存在的响应时间慢、校准复杂、不适用特殊环境等问题,设计了以STM32F429IGT6微控制器为控制核心,以光学系统、制冷型红外探测器为主体的制冷型高速红外测温系统。光学系统采用金属抛物面反射镜构建光学组件,结合制冷... 针对于高速测温系统存在的响应时间慢、校准复杂、不适用特殊环境等问题,设计了以STM32F429IGT6微控制器为控制核心,以光学系统、制冷型红外探测器为主体的制冷型高速红外测温系统。光学系统采用金属抛物面反射镜构建光学组件,结合制冷型红外探测器完成光电转换,由微控制器进行高速采集。系统采样率为1 MHz,采用SD卡进行数据存储,可在屏幕上显示温度变化波形。采用黑体炉静态标定法进行温度标定,对温度与电压信号之间的关系进行最小二乘拟合,得到了电压-温度关系式,测量误差为±1℃,温度测量有效范围为10~200℃。标定后使用霍普金森压杆冲击实验进行了系统应用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制冷型高速红外测温系统具有微秒级温度变化的探测能力,响应时间快,操作与校准简单,在动态高速测温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系统 制冷型红外探测器 高速采集 黑体炉 霍普金森压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Wiener过程的高速列车车轮两阶段视情维修策略研究
9
作者 王红 祁连山 何勇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377-3386,共10页
为进一步提升高速列车轮对现行计划性维修策略的维修经济性,针对其退化过程中退化速率呈现差异化的特征,以及传统视情维修策略中等周期检测方式容易导致检测过度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Wiener过程的非周期检测视情维修策略。该策略通过两阶... 为进一步提升高速列车轮对现行计划性维修策略的维修经济性,针对其退化过程中退化速率呈现差异化的特征,以及传统视情维修策略中等周期检测方式容易导致检测过度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Wiener过程的非周期检测视情维修策略。该策略通过两阶段Wiener过程描述车轮的阶段性退化特征,并采用等周期检测与几何递减检测相结合的方法制定非周期检测策略。在退化的第1阶段,车轮状态退化较为缓慢,采用等周期检测方式;进入第2阶段后,退化速率上升,检测间隔按几何递减规则逐步缩短,可以更精准地捕捉车轮退化进入最佳维修时机的节点。基于更新酬劳理论,构建了以最小化更新周期内平均成本率为目标的视情维修决策模型,优化初始检测间隔以及间隔递减因子,并利用蒙特卡洛算法进行仿真求解。结果显示,在车轮退化进入第2阶段时,该策略可以及时响应其退化速率的变化,在达到故障阈值前提前进行预防性维修,进而减少进行事后维修的次数。所提策略与不同检测间隔缩短方法下的视情维修策略相比,检测成本和预防性维修成本虽有所上升,但显著降低了事后维修成本,从而有效降低了单位时间内的期望成本。研究结果对于探究高速列车轮对维保体系的降本增效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列车车轮 非周期检测 两阶段退化 WIENER过程 视情维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状态下冰冲击的力学特性
10
作者 解北京 陈铭进 +1 位作者 陈思羽 刘志遥 《爆炸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0-51,共12页
为探究非纯净冰和非完整冰在冲击载荷下的动态力学特性,基于改进后的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实验系统,采用快速加载、杆端降温和波形整形技术,对冻结温度为-10℃的完整冰(纯水,含2.5%、3.5%、4.5%盐分,含2.0%、4.5%、8.5%椰丝)和拼接冰(拼... 为探究非纯净冰和非完整冰在冲击载荷下的动态力学特性,基于改进后的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实验系统,采用快速加载、杆端降温和波形整形技术,对冻结温度为-10℃的完整冰(纯水,含2.5%、3.5%、4.5%盐分,含2.0%、4.5%、8.5%椰丝)和拼接冰(拼接界面倾角30°、60°)进行冲击力学特性研究;利用高速摄像技术记录破坏过程,并结合Mohr-Coulomb强度准则分析拼接冰的破坏模式。结果表明:纯水冰具有最高的抗压强度,添加椰丝的冰样次之,且两者表现出相似的正应变率效应,添加盐分的冰的抗压强度最低,应变率效应也不明显。添加椰丝的冰样的动态抗压强度随椰丝含量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由于椰丝对小粒径碎冰的联结作用,高椰丝含量的冰样的应力-应变曲线易出现“双峰”现象。拼接平面对裂纹扩展和破坏模式均有影响,拼接冰的抗压强度低于完整冰。界面倾角较小时,拼接冰破坏以界面滑移为主;倾角较大时,拼接冰以整体破坏为主,与完整冰类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破坏 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 动态力学特性 高速摄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速400 km高铁隧道洞口U型槽对微气压波的影响
11
作者 杨伟超 王蔚雯 +1 位作者 李国志 何洪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872-2885,共14页
随着高速铁路向更高速度的方向发展,产生了一系列严重的隧道空气动力学问题。其中隧道洞口微气压波受车速的影响最为显著,会产生音爆甚至导致建筑震动。U型槽作为城市区域连接隧道与路基常见的过渡段,微气压波经过U型槽后可能产生严重影... 随着高速铁路向更高速度的方向发展,产生了一系列严重的隧道空气动力学问题。其中隧道洞口微气压波受车速的影响最为显著,会产生音爆甚至导致建筑震动。U型槽作为城市区域连接隧道与路基常见的过渡段,微气压波经过U型槽后可能产生严重影响,因此十分有必要研究其对微气压波的影响规律。建立了隧道-U型槽-列车-空气气动仿真计算模型,分析U型槽宽度与坡度对微气压波的影响规律,揭示U型槽作用下微气压波传播的流场机制,并提出考虑隧道出口U型槽结构的微气压波空间立体角公式。结果表明,U型槽对微气压波峰值存在显著的增大。相较于隧道出口无U型槽时,有U型槽隧道出口20 m与50 m处的微气压波峰值分别增大52.62%与15.41%。相同距离下,随着高度的增加,U型槽坡度对微气压波峰值增强的效果逐渐减弱;此外,竖向上,随着高度的增加,U型槽宽度(坡度)的变化对同一截面相同高度处的微气压波增强的差异也在逐渐减小,但对同一高度不同横向位置处微气压波峰值并无显著影响。随着隧道出口U型槽坡度的增加与宽度减小,其微气压波峰值逐渐增大。考虑隧道出口U型槽结构的微气压波空间立体角公式能较好预测微气压波峰值、U型槽坡度和宽度及距离的变化规律,拟合结果中R2均大于0.95。研究结果可为时速400 km高速铁路隧道洞口U型槽的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速400 km高铁隧道 U型槽 微气压波 流场机制 空间立体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缓速器控制系统P型功率管驱动电路设计
12
作者 丁左武 沈裕 丁鑫跃 《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 2025年第2期119-123,共5页
电磁液冷缓速器制动过程无磨损、响应时间短,已广泛搭载于重载运输车辆。目前利用IRFB3207和IPP039N04L功率管组成的缓速器控制系统最大工作电流仅有150 A,无法满足极端工况,且时常因没有过温过流保护而炸管。为此,通过并联多个BTS5008... 电磁液冷缓速器制动过程无磨损、响应时间短,已广泛搭载于重载运输车辆。目前利用IRFB3207和IPP039N04L功率管组成的缓速器控制系统最大工作电流仅有150 A,无法满足极端工况,且时常因没有过温过流保护而炸管。为此,通过并联多个BTS50085智能功率管组成缓速器控制系统的驱动电路,解决了传统控制器过流自保护难以实现的问题;借助台架试验,验证了该控制系统具有更高的工作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液冷缓速器 大电流工况 大功率励磁线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压工况O形圈动/静密封特性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铭亮 梁晟林 +2 位作者 戴庆文 黄巍 王晓雷 《润滑与密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2-117,共6页
作动筒是飞机起落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件,为起落架、舱门的放下和收上提供动力源。作动筒采用的O形圈通常工作在高速、高压、高温、高寒、振动、冲击等恶劣工况下,常常出现渗漏,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为降低O形圈密封失效的影响,以丁腈橡... 作动筒是飞机起落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件,为起落架、舱门的放下和收上提供动力源。作动筒采用的O形圈通常工作在高速、高压、高温、高寒、振动、冲击等恶劣工况下,常常出现渗漏,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为降低O形圈密封失效的影响,以丁腈橡胶O形圈为例,利用有限元方法分析O形圈在低压状态下的密封特性,探究压缩率、油液压力等对O形圈动/静密封效果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同时搭建低压密封性能测试实验台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在动/静密封工况下,随着油液压力的增加,高压缩率的O形圈表现出更好的密封性能;在动密封状态下,O形圈存在扭转现象,这进一步提升了O形圈的密封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腈橡胶 O形圈 高/低压工况 动/静密封 压缩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压蒸汽热加工对滇黄精抗氧化及抗炎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牛世蓉 李敏敏 +3 位作者 崔伟业 杨建斌 白小佳 范蓓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351-359,共9页
目的:本研究应用高压蒸汽加热方式研究不同温度对滇黄精活性成分的影响。方法:以未加工滇黄精、高压蒸汽热加工滇黄精(105、120、135℃)和传统九蒸九晒滇黄精(9-9)5个不同处理组滇黄精为原料,测定热加工后各组总糖、总皂苷、总酚及类黄... 目的:本研究应用高压蒸汽加热方式研究不同温度对滇黄精活性成分的影响。方法:以未加工滇黄精、高压蒸汽热加工滇黄精(105、120、135℃)和传统九蒸九晒滇黄精(9-9)5个不同处理组滇黄精为原料,测定热加工后各组总糖、总皂苷、总酚及类黄酮含量变化,对不同处理组滇黄精的抗氧化及抗炎活性进行比较,并对不同处理组间滇黄精抗氧化活性相关化合物质量浓度进行检测。结果:随温度升高,总皂苷、总酚及类黄酮含量呈温度依赖性上升,与9-9组相比,135℃总皂苷含量提升62%,总酚含量提升3.5倍,类黄酮含量提升2.7倍,与对照组相比,135℃总糖含量降低42.2%;经热加工处理后,滇黄精抗氧化及抗炎活性均显著增强;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riple quadrupole mass spectrometer,HPLC-TQXS)仪检测结果显示,尼克酸、奎宁酸及丹参素的质量浓度随温度升高有所提升,135℃组比9-9组分别增加3.4倍、9.2%及1.2倍,135℃组异甘草素、异槲皮素、芦丁质量浓度相比9-9组分别减少13%、70.90%、40.30%,9-9组柚皮素质量浓度是135℃组的24.4倍。结论:高压蒸汽热加工提升了滇黄精活性成分含量,增强了抗氧化及抗炎活性,可替代传统九蒸九晒方法,通过高温精准化加工,为后续标准化入药及工厂化生产滇黄精提供有效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食同源 滇黄精 高压蒸汽热加工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 抗氧化活性 抗炎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多层施工缝界面效应的富水高铁隧道底鼓变形机制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鑫磊 余楚海 +2 位作者 张学民 武朝光 张永兴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43-455,共13页
当前,针对富水高铁隧道底鼓病害的研究尚未考虑隧底分层浇筑施工缝界面效应的影响。为补充相关研究空白,结合既有隧道底鼓病害案例,通过引入内聚力模型模拟隧底分层施工结构缝界面力学效应,建立富水高铁隧道底鼓精细化数值计算模型,分... 当前,针对富水高铁隧道底鼓病害的研究尚未考虑隧底分层浇筑施工缝界面效应的影响。为补充相关研究空白,结合既有隧道底鼓病害案例,通过引入内聚力模型模拟隧底分层施工结构缝界面力学效应,建立富水高铁隧道底鼓精细化数值计算模型,分析外水压力作用下高铁隧道底部结构施工缝界面损伤状态、变形模式及应力场分布,揭示高水压作用下高铁隧道轨隆病害及层间离缝形成机制,并对不同仰拱施工方式与不同施工缝界面处理措施开展参数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不建立隧底施工缝界面接触单元的计算模型,考虑隧底施工缝界面效应时计算所得底鼓变形明显增大,增幅约31%;外水压抬升隧底结构会造成施工缝界面开裂,界面离缝主要分布于整个仰拱-填充界面,和靠近拱脚侧填充-找平层界面;靠近边墙侧道床板-找平层界面同样会产生损伤,其损伤范围较小,但受列车荷载循环作用该初始损伤存在进一步扩展的风险;仰拱-填充界面是削弱隧道抗底鼓变形能力的主要因素,通过界面凿毛以及涂刷界面剂增强施工缝黏结强度可有效提高隧底结构的抗底鼓变形能力;针对富水深埋高铁隧道,建议施工阶段应当重视仰拱与填充分层浇筑界面的强化处理,而在病害整治过程中应关注相关位置的离缝检测与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铁隧道 高水压 底鼓变形 界面开裂 内聚力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噁二唑类含能金属盐对高燃速丁羟推进剂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鑫 牟国柱 +3 位作者 周鹏 陈德洋 侯斌 张天福 《固体火箭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3-138,共6页
为了改善高燃速丁羟推进剂在低压下的燃烧性能,以4-四唑-5-硝氨基呋咱钾盐为基体,通过置换反应,与Cu^(2+)、Fe^(2+)进行配合,制备了2种分别以铜离子和亚铁离子为金属离子、4-四唑-5-硝氨基呋咱为阴离子的含能金属盐CuC_(3)N8O_(3)(CM-1)... 为了改善高燃速丁羟推进剂在低压下的燃烧性能,以4-四唑-5-硝氨基呋咱钾盐为基体,通过置换反应,与Cu^(2+)、Fe^(2+)进行配合,制备了2种分别以铜离子和亚铁离子为金属离子、4-四唑-5-硝氨基呋咱为阴离子的含能金属盐CuC_(3)N8O_(3)(CM-1)、FeC_(3)N8O_(3)(FM-1),并利用X射线单晶衍射、元素分析、TG-DSC对其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化合物CM-1与FM-1的热稳定性良好,分解峰温分别为276.5℃与269.7℃,撞击感度分别为38.4 J和40.8 J,对推进剂的感度不会产生不良影响。CM-1、FM-1用作高燃速丁羟推进剂燃速调节剂时,两者都能够有效提高推进剂在低压下的燃速,并且具有良好的压强指数。相比之下,FM-1的燃速调节作用效果更为明显,在使用FM-1时,推进剂燃速由16.3 mm/s提升至22.1 mm/s(1 MPa),增幅约为35.6%,1~6.86 MPa下的燃速压强指数由0.32降低至0.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能金属盐 燃速调节剂 高燃速 丁羟推进剂 低压工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轴承腔磁力密封温度场和变形场数值分析及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潘君 邹国峰 +3 位作者 苏志敏 刘安 程仁义 李双喜 《机电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67-676,共10页
在高温、高转速等极端工况条件下,磁力密封会出现摩擦热温度过高、端面变形严重的现象,导致滑油泄漏甚至密封失效等问题。为此,针对磁力密封温度场及变形场,采用有限元分析及试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对某型磁力密封结构进行了理论分析、... 在高温、高转速等极端工况条件下,磁力密封会出现摩擦热温度过高、端面变形严重的现象,导致滑油泄漏甚至密封失效等问题。为此,针对磁力密封温度场及变形场,采用有限元分析及试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对某型磁力密封结构进行了理论分析、仿真模拟及试验研究;基于磁力密封端面密封性能,讨论了磁力密封的极限工况条件。首先,采用了有限元数值分析软件,针对磁力密封建立了其磁固热耦合分析模型;然后,基于静磁学和传热学理论,对比分析了主轴转速、介质温度、介质压力对磁力密封温度场、变形场的影响程度;最后,探讨了磁力密封的适用工况范围,并通过试验对数值分析的准确性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在标准工况14 050 r/min、150℃、0.07 MPa下,单一参数达到极限转速27 000 r/min、极限介质温度175℃、极限压力0.12 MPa时,密封端面温度和端面变形量大幅上升,密封存在失效的风险;同时90℃为滑油敏感温点,低于该温度,则端面摩擦热主导温升,高于该温度,则滑油介质影响更明显。该研究结果获得了磁力密封的适用工况范围,可用于磁力密封的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力密封失效 高温高速 磁固热耦合 主轴转速 介质温度 介质压力 端面密封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铁路全封闭声屏障泄压方案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吉晓宇 何旭辉 敬海泉 《铁道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1-187,共7页
为缓解列车通过时全封闭声屏障内的气动压力,提出两种泄压方案:在声屏障顶部设置泄压槽和泄压孔。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对两种方案的缓解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全封闭声屏障顶部设置泄压槽和泄压孔分别将声屏障内最大压力变化幅值降低了约4... 为缓解列车通过时全封闭声屏障内的气动压力,提出两种泄压方案:在声屏障顶部设置泄压槽和泄压孔。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对两种方案的缓解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全封闭声屏障顶部设置泄压槽和泄压孔分别将声屏障内最大压力变化幅值降低了约40.2%和26.1%,泄压效果显著。两种方案的泄压原理不同,泄压槽通过降低初始压力波的强度和消除反射波降低声屏障内部压力,泄压孔则通过使部分压力波以相反形式的波反射回去并通过泄压孔向外部传播来降低声屏障内部压力。在横截面压力方面,泄压槽显著降低其附近2 m范围内的测点正压极值,而泄压孔则显著降低中部截面附近6 m范围内的测点压力极值。研究结果对全封闭声屏障的设计提供了实际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列车 全封闭声屏障 泄压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车底运用效率优先的高铁区域路网运行图自动编制方法 被引量:1
19
作者 郭一唯 周文梁 张新 《中国铁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6-132,共7页
高铁区域路网包括城际铁路、中长距离干线通道和区域内支线运输网络等,需要结合其运力供给和市场需求特征,研发定制化的运行图自动编制方法。在车底运用效率优先的条件下,将区域路网运行图编制问题分解为动车组交路方案自动编制、方案... 高铁区域路网包括城际铁路、中长距离干线通道和区域内支线运输网络等,需要结合其运力供给和市场需求特征,研发定制化的运行图自动编制方法。在车底运用效率优先的条件下,将区域路网运行图编制问题分解为动车组交路方案自动编制、方案图自动生成和运行图冲突自动疏解3个子问题处理。基于贪心策略和半随机搜索机制,提出一种面向区域路网的动车组交路方案自动编制方法。结合基于列车差异化处理规则的方案图生成方法以及带交路约束的运行图冲突疏解算法,完成案例路网运行图自动编制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方法在运行图编制效率和质量、动车组运用效率等维度基本可以达到人工编制的水平,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铁区域路网 车底运用效率 动车组交路 列车运行图 冲突疏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动载下加载压力与间隙尺寸对间隙射流形成的影响
20
作者 康怀浦 邓秋阳 +3 位作者 任国武 孙占峰 陈永涛 汤铁钢 《爆炸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92-103,共12页
加工与装配的公差导致间隙在工程结构中广泛存在,强动载下可能产生威胁结构可靠性与安全性的间隙射流。为了深入了解间隙射流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机制,基于二级轻气炮对带有间隙的金属钨样品开展了超高速冲击加载实验,通过高速分幅照相系... 加工与装配的公差导致间隙在工程结构中广泛存在,强动载下可能产生威胁结构可靠性与安全性的间隙射流。为了深入了解间隙射流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机制,基于二级轻气炮对带有间隙的金属钨样品开展了超高速冲击加载实验,通过高速分幅照相系统记录了间隙射流的形成及演化过程。采用ANSYS Autodyn软件建立了预测间隙射流形成的数值模型,并基于代表性实验获取的射流形态及头部速度历史验证了该数值模型的适用性。通过调整数值模型中的飞片速度、间隙宽度和间隙半角,分别研究了这三者对间隙射流形成的影响,分析了定常射流模型的局限性。在此基础上,结合数值模拟结果,提出了预测间隙射流头部速度和质量的经验模型。研究表明,基于欧拉方法建立的数值模型能够较准确地预测强动载下间隙射流的形成。加载压力是控制射流头部速度和质量的主要因素,随着加载压力的提高,射流头部速度和质量也相应增大。间隙宽度和间隙半角对射流头部速度的影响较小,但间隙射流质量随间隙宽度和间隙半角的增大呈线性增大。由于间隙闭合速度的估算存在较大误差,定常射流模型未能准确预测间隙射流的形成,而所提出的经验模型与数值模拟结果具有较高的吻合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速碰撞 高速射流 加载压力 间隙宽度 间隙半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