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视神经管骨折HRCT检查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9
1
作者 马万辉 张毅 +1 位作者 刘先军 邓礼辉 《放射学实践》 2001年第5期315-317,共3页
目的 :探讨HRCT检查对视神经管骨折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外伤性视神经伤患者 1 2例行视神经管HRCT扫描 ,骨算法重建 ,对骨折的CT表现进行分析。结果 :1 2例患者共 1 4只眼视神经管骨折 ,视神经管内壁骨折 8例 ,其中内壁为蝶窦壁 6例、... 目的 :探讨HRCT检查对视神经管骨折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外伤性视神经伤患者 1 2例行视神经管HRCT扫描 ,骨算法重建 ,对骨折的CT表现进行分析。结果 :1 2例患者共 1 4只眼视神经管骨折 ,视神经管内壁骨折 8例 ,其中内壁为蝶窦壁 6例、筛窦壁 2例。外壁骨折 3例 ,视柱骨折 1例 ,上壁骨折 3例 ,下壁骨折 5例。视神经管骨折CT表现可分为 4型 :①线形型骨折 ;②凹陷型骨折 ;③粉碎型骨折 ;④混合型骨折。 1 4只眼视神经管骨折中 9只眼视神经管骨折是颅底骨折的一部分。结论 :HRCT检查可提高视神经管骨折的诊断水平 ,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影像依据 ,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RCT 视神经管骨折 临床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手术方式对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及视力的影响 被引量:11
2
作者 王梓 李一壮 李青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859-861,864,共4页
目的比较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进行小切口手法碎核白内障摘出术与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对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影响。方法 64例(80眼)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行小切口手法碎核白内障手术,B组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 目的比较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进行小切口手法碎核白内障摘出术与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对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影响。方法 64例(80眼)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行小切口手法碎核白内障手术,B组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术后1周、4周、8周和12周观察两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术前及术后1周进行角膜内皮细胞计数。采用Zeiss-Humphrey OCT3仪于术前1周,术后1周、4周、6周、8周和12周分别检查术眼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结果 A、B组术后BCVA较术前均有所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各时间点两组BCV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A、B两组术后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分别为6.95%和7.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术后1周时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分别为(189.37±24.95)μm和(191.87±22.61)μm,与术前(158.13±19.11)μm和(159.20±16.18)μm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6周时两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平均厚度仍较术前明显增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8周、12周时A、B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均恢复至术前水平,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B组术后发现黄斑囊样水肿1眼,第12周复查时已消退。结论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行不同方式白内障手术后早期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均有增加,但是大多达不到黄斑囊样水肿的诊断标准,在8周左右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几乎恢复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 小切口手法碎核 超声乳化 白内障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神经管迷路段先天变异的HRCT表现 被引量:7
3
作者 高燕军 董季平 +5 位作者 马鸣岳 刘红生 杨想春 孙东海 赵芸芸 曲长君 《放射学实践》 2014年第12期1401-1404,共4页
目的:探讨面神经管迷路段先天变异和伴发的中耳、内耳畸形的 HRCT。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面神经管迷路段先天变异患者的颞骨 HRCT 图像,在观察常规横轴面 CT 图像的基础上,进行双侧听骨链、内耳结构及面神经管的多平面重组(MPR)和... 目的:探讨面神经管迷路段先天变异和伴发的中耳、内耳畸形的 HRCT。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面神经管迷路段先天变异患者的颞骨 HRCT 图像,在观察常规横轴面 CT 图像的基础上,进行双侧听骨链、内耳结构及面神经管的多平面重组(MPR)和曲面重组(CPR),从面神经管迷路段的起始部位、管壁情况、管腔长度、第一膝角度及伴发中耳或内耳畸形等5个方面,分析面神经管迷路段先天变异的 HRCT 表现。结果:16例患者共发现30侧、5种类型的面神经管迷路段先天变异,其中膝状神经窝裂缺17侧;起始部向前内移位18侧,伴 Bill 嵴增大5侧;第一膝的角度增大21侧,此角度的平均值为107.2°(96.0°~126.0°);长度增加21侧,长度的平均值为6.8 mm(5.2~8.3 mm);分叉畸形1侧。与同侧中耳畸形伴发4侧,与同侧内耳畸形伴发25侧。结论:面神经管迷路段可发生多种先天变异,且常伴有中耳尤其是内耳畸形。颞骨 HRCT 结合 MPR、CPR 图像重组可清晰显示面神经管迷路段的先天变异及伴发的中耳、内耳畸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神经管 迷路段 先天性变异 耳部畸形 体层摄影术 X 线计算机 高分辨率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影像评估新进展 被引量:6
4
作者 周慧 王效春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23-126,共4页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主要病因之一,尽早明确诊断对患者的后期治疗及预后有重要意义。传统的影像学评估方法不足以准确评估该类疾病,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igh resolution MR vessel wall imaging,HR-VWI)以及...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主要病因之一,尽早明确诊断对患者的后期治疗及预后有重要意义。传统的影像学评估方法不足以准确评估该类疾病,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igh resolution MR vessel wall imaging,HR-VWI)以及斑块的影像组学快速发展,显示出独特优势,血管内成像以及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等新兴方法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诊断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不同评估方法的联合应用会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率。现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像学评估方法进行综述,以明确不同方法的主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 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计算流体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适应光学相干层析在视网膜高分辨成像中的应用 被引量:5
5
作者 范文强 王志臣 +2 位作者 陈宝刚 陈涛 安其昌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58-70,共13页
视网膜光学相干层析(OCT)技术利用外部低相干光源照射人眼眼底,并将人眼眼底散射信号进行干涉成像,获得人眼视网膜的断层图像信息,以实现人眼视网膜无创、实时、在体的光学活检。传统光学相干层析在视网膜成像时的轴向分辨率可达3μm以... 视网膜光学相干层析(OCT)技术利用外部低相干光源照射人眼眼底,并将人眼眼底散射信号进行干涉成像,获得人眼视网膜的断层图像信息,以实现人眼视网膜无创、实时、在体的光学活检。传统光学相干层析在视网膜成像时的轴向分辨率可达3μm以上,但由于人眼个体差异和不可避免的像差限制了视网膜OCT的横向分辨率,只能达到约15~20μm。而自适应光学作为一项波前校正的先进技术,可以校正OCT色差以及人眼有限视场和眼球运动导致的像差,将OCT横向分辨率提高到低于2μm,以实现视网膜细胞及微细血管近衍射极限成像,及时发现患者眼底存在的早期病变。在介绍自适应光学和视网膜光学相干层析的技术特点基础上,对自适应光学在视网膜光学相干层析成像应用的国内外发展现状进行了论述,总结了自适应光学OCT视网膜高分辨成像在宽带光源色差校正、眼球运动伪影减少、自适应光学视场扩大和波前传感与校正系统简化的关键技术和未来发展趋势,以实现大视场、高效率、高灵敏度、高分辨率的高速人眼视网膜成像,为未来自适应光学OCT视网膜成像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适应光学 视网膜高分辨成像 光学相干层析 波前传感 波前校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RCT评估感音聋患儿永存岩鳞窦 被引量:5
6
作者 祁文 赵鹏飞 +4 位作者 吕晗 李静 丁贺宇 杨正汉 王振常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304-1307,共4页
目的:基于HRCT分析不同类型感音神经性耳聋(SHL)患儿永存岩鳞窦(PSS)的出现率及其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确诊的190例(380耳)双侧SHL患儿的颞骨HRCT图像,观察有无PSS并测量其直径。按照有无半规管及其它内耳骨结构的异常,将患儿分... 目的:基于HRCT分析不同类型感音神经性耳聋(SHL)患儿永存岩鳞窦(PSS)的出现率及其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确诊的190例(380耳)双侧SHL患儿的颞骨HRCT图像,观察有无PSS并测量其直径。按照有无半规管及其它内耳骨结构的异常,将患儿分为3组:半规管畸形组、无半规管异常的內耳畸形组和內耳结构未见异常组,比较3组间PSS出现率及其特征的差异。结果:SHL患儿中PSS总体出现率为29.5%(112/380),其中粗大PSS(直径2 mm以上)占11.1%(42/380)。半规管畸形组、无半规管异常的內耳畸形组、內耳结构未见异常组中PSS总体出现率分别65.5%(19/29)、23.0%(23/100)和27.9%(70/251),其中粗大PSS出现率分别为34.5%(10/29)、9.0%(9/100)和9.2%(23/251)。半规管畸形组中总体和粗大PSS的出现率均显著高于其它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它两组之间总体和粗大PSS出现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HL患儿中PSS并不少见,尤其是伴有半规管畸形者;人工耳蜗植入术前需仔细观察避免医源性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CT 岩鳞窦 感音神经性耳聋 半规管 内耳 人工耳蜗植入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度近视眼底及后极部的影像学评估 被引量:8
7
作者 庞雪娜 杨鸽 +3 位作者 万文萃 刘宇莹 杨果果 金学民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61-465,共5页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眼底及后极部在眼底彩照、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眼部B超及3D-MRI检查中的图像特征,分析各种检查在高度近视不同进展阶段的评估价值。方法对32例(60眼)高度近视患者,根据屈光度大小分为...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眼底及后极部在眼底彩照、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眼部B超及3D-MRI检查中的图像特征,分析各种检查在高度近视不同进展阶段的评估价值。方法对32例(60眼)高度近视患者,根据屈光度大小分为A、B两组,A组屈光度为-6.00^-10.00 D,B组屈光度为-10.25^-26.00 D,测量眼轴长度后,分别行眼底彩照、OCT、眼部B超及3D-MRI检查,比较两组病例在各项检查中的表现。结果 A组眼轴长度为(26.52±1.70)mm,眼底彩照73.08%表现为豹纹状眼底+视盘弧形斑,此时OCT、B超、3D-MRI未显示特殊改变;B组眼轴长度为(28.80±2.24)mm,眼底彩照88.24%出现较豹纹状眼底+视盘弧形斑更严重的表现,OCT表现出各种特征性改变,B超可以显示后巩膜葡萄肿分级,3D-MRI表现出眼球的各种形态改变。结论高度近视患者屈光度数≤-10.00 D时眼底及后极部改变相对较轻,屈光度>-10.00 D时眼底及后极部改变相对较重;眼底彩照可早期显示高度近视的眼底改变,随病变进展,与OCT、B超、3D-MRI的综合评估有助于全面了解病变的发展阶段和严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 后巩膜葡萄肿 眼底彩照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眼部B超 3D-MR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辨率CT影像学特征预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早期急性肺损伤的价值 被引量:3
8
作者 刘曦 马会旭 +5 位作者 杨华 隆晓涛 刘雷 张琴 张德川 王霁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953-957,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高分辨率CT(high resolution computed tomography,HRCT)影像学特征建立的预测模型在早期诊断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重庆市中医院收治的老年髋部骨折早期ALI组患者12... 目的:探讨基于高分辨率CT(high resolution computed tomography,HRCT)影像学特征建立的预测模型在早期诊断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重庆市中医院收治的老年髋部骨折早期ALI组患者121例与非ALI组患者180例。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比较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及胸部HRCT扫描影像学资料,观察HRCT表现并建立HRCT诊断老年髋部骨折早期ALI的预测模型。结果:老年髋部骨折早期ALI组患者常见HRCT征象包括斑片影、肺实变(intense parenchymal opacification,IPO)、弥漫性磨玻璃影(diffuse ground glass opacity,DGGO)和小叶间隔增厚,与非ALI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包括IPO、DGGO及小叶间隔增厚在内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HRCT预测模型(OR>1,P<0.05)。该模型用于诊断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早期ALI的灵敏度为93.4%,特异度为85.6%,准确率为88.7%,阳性预测值为81.3%,阴性预测值为95.1%。结论:基于HRCT影像特征的预测模型有助于诊断老年髋部骨折早期ALI,为临床诊疗提供直接可靠影像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计算机体层成像 早期急性肺损伤 预测模型 髋部骨折 老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扫频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根管内窥影像系统的建立及其在根裂诊断的应用 被引量:1
9
作者 戚苈源 陈晨 +2 位作者 姜岚 李嘉男 梁宇红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53-757,共5页
目的:建立扫频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wept source-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SS-OCT)根管内窥影像系统,并评价该系统应用于诊断模拟根管内壁裂的准确性。方法:自主研发基于压电调谐滤波器并应用傅里叶(Fourier)域锁模技术构建的40 kH... 目的:建立扫频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wept source-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SS-OCT)根管内窥影像系统,并评价该系统应用于诊断模拟根管内壁裂的准确性。方法:自主研发基于压电调谐滤波器并应用傅里叶(Fourier)域锁模技术构建的40 kHz超高速扫频激光光源系统(专利号200620135940.2),利用超微型梯度折射率透镜(专利号201320241218.7)制作极细根管内窥探头(直径0.86 mm),实现实时成像传输。构建的SS-OCT根管内窥影像系统扫频光源中心波长为1 310 nm,带宽为100 nm;扫描图像的横向和纵向分辨率分别为25 μm和15 μm。利用人离体下颌前磨牙牙根制作人工模拟根裂(内壁裂),并制备高度1 mm的牙根横断面切盘。立体显微镜下观察发现,41个待测样本中有27个根管内壁裂样本(宽度在52~284 μm),另14个样本无根裂。应用上述构建的SS-OCT根管内窥影像系统扫描待测样本,重建图像的层厚为30 μm,层间距为30 μm。对1名口腔放射科医师和1名牙体牙髓科医师进行培训,判读SS-OCT扫描重建图像,判读根管内壁裂的有无及具体位置,评价两名观察者的自身一致性和观察者之间的一致性。以立体显微镜(组织学)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评价应用SS-OCT根管内窥影像系统诊断模拟根管内壁裂的准确性。结果:两位观察者自身一致性的Kappa值分别为1.000和0.709,观察者之间的Kappa值为0.792。应用SS-OCT根管内窥影像系统扫描后27个根裂样本均被正确诊断,灵敏度为1.000,14个无根裂的样本有12个被正确判读,特异度为0.857, 2个无根裂样本被判读为有根裂,为假阳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0.931、1.000,准确性为0.951。结论:扫频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根管内窥影像系统应用于观察根管内壁裂有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扫频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根管内窥 人工模拟根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