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62篇文章
< 1 2 16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eroprevalence of Hepatitis E Virus in Human and Pigs in Pig Farms from Guangdong Province,Southern China
1
作者 Zeng Meng Chen Wan-li +3 位作者 Ji Chi-hai Wen Sheng-wen Jia Kun Wang Heng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17年第1期54-58,共5页
Hepatitis E is caused by hepatitis E virus (HEV), which has been classified into four genotypes. Genotypes 3 and 4 are regarded as zoonotic pathogens. Accumulating researches indicate that genotype 4 is the main HEV... Hepatitis E is caused by hepatitis E virus (HEV), which has been classified into four genotypes. Genotypes 3 and 4 are regarded as zoonotic pathogens. Accumulating researches indicate that genotype 4 is the main HEV strain circulating in China, and there are high levels of seropositive pigs and human in some provinces of China. In this study, serum samples from pigs and from human occupationally exposed to pigs were obtained from pig farms in Guangdong Province, in subtropical southern China,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for the first time the prevalence of anti-HEV immunoglobulin G (IgG) in the region. Antibodies against HEV were detected by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 using a commercially marketed ki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high numbers of pigs (74/94; 78.7%) and human (50/94; 53.2%) from three pig farms in Guangdong Province were positive for anti-HEV IgG.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relating the prevalence in pigs and human on different farms was 0.920. The seropositive rate in males (human) was 48.8% (20/41) and that in females was 47.7% (9/19), which showed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hese data indicated that there was a high prevalence of anti-HEV antibodies in pigs and in human with occupational exposure to pigs. The risk of infection with HEV in both human and pigs in Guangdong Province appeared to be age-dependent, to a certain extent. This study provided basic data for further researches on HEV and was a reminder that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HEV infection both in pigs and workers on pig farms in the study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ROPREVALENCE hepatitis E virus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ZOONO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are capable of mediating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in injured tissues 被引量:5
2
作者 Rong, Q.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141-1141,共1页
关键词 骨髓 间叶细胞 肝炎 治疗方法 临床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chen planus and hepatitis c virus (HCV)-there is no association:A serological case control study
3
作者 Adarsh Lata Singh Sanjeev Chaudhary +1 位作者 A.D.Salodkar S.R.Joharapurkar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0年第2期154-156,共3页
Fifty patients(28 males and 22 females)with lichen planus were tested for anti HCV antibodies.None of them gave positive result in our case control study.There were various studies conducted in different parts of the ... Fifty patients(28 males and 22 females)with lichen planus were tested for anti HCV antibodies.None of them gave positive result in our case control study.There were various studies conducted in different parts of the world that proved or disproved a causative role for HCV in L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 治疗方法 临床分析 预防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血清指标与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心功能和心肌损伤指标的关系 被引量:1
4
作者 张春茹 吕健 +2 位作者 周大亮 孙宪彬 郝丹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3-37,共5页
目的分析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血清GATA结合蛋白3(GATA-binding protein 3,GATA-3)、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分子3(T cell immunoglobulin domain and mucin domain protein-3,Tim-3)、视黄酸相关孤儿受体γt(retinoid-related orphan nuclea... 目的分析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血清GATA结合蛋白3(GATA-binding protein 3,GATA-3)、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分子3(T cell immunoglobulin domain and mucin domain protein-3,Tim-3)、视黄酸相关孤儿受体γt(retinoid-related orphan nuclear receptor gamma t,RORγt)水平与心功能、心肌损伤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2月至2023年12月哈尔滨市第一医院心内科收治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120例作为观察组,根据心电图结果及冠状动脉造影分为稳定性心绞痛患者53例和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67例。另外选择同期于本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人群12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清中GATA-3、Tim-3、RORγt水平,采用超声诊断仪检测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diameter,LVESD)、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eft ventricular fractional shortening,LVFS),采用生化分析仪检测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MB,CK-MB);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 I,cTnI)、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type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H-FABP);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血清GATA-3和Tim-3及RORγt水平与心功能和心肌损伤指标的相关性;采用ROC曲线分析血清GATA-3、Tim-3、RORγt水平对不稳定性心绞痛的预测价值。结果观察组血清Tim-3、RORγt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GATA-3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97.14±78.42)ng/L vs(246.45±56.81)ng/L,P<0.01;(93.18±19.94)ng/L vs(35.72±7.79)ng/L,P<0.01;(38.21±9.45)ng/L vs(71.62±14.98)ng/L,P<0.01]。观察组LVEDD、LVESD显著高于对照组,LVEF、LVFS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cTnI、CK、CK-MB、H-FABP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血清GATA-3与LVEF、LVFS呈正相关,与LVEDD、LVESD、cTnI、CK、CK-MB、H-FABP呈负相关;Tim-3、RORγt与LVEF、LVFS呈负相关,与LVEDD、LVESD、cTnI、CK、CK-MB、H-FABP呈正相关(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GATA-3、Tim-3、RORγt单独及联合预测不稳定性心绞痛的AUC分别为0.859、0.827、0.780、0.921,联合预测的AUC显著优于单独预测(Z=1.993、3.021、4.532,P=0.036、0.007、0.001)。结论随着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疾病进展,血清Tim-3、RORγt水平升高,GATA-3水平降低,各指标与心功能和心肌损伤指标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心绞痛 甲型肝炎病毒细胞受体2 核受体亚家族1 F组 成员3 GATA结合蛋白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转移诊治新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李文磊 栗光明 《器官移植》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8-213,共6页
肝癌是目前最常见的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有30万例以上患者死于肝癌,约占全世界肝癌死亡总例数的50%。肝移植是治疗肝癌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术后肝癌复发转移影响着患者的长期生存状况。肝癌肝移植术后使用预后... 肝癌是目前最常见的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有30万例以上患者死于肝癌,约占全世界肝癌死亡总例数的50%。肝移植是治疗肝癌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术后肝癌复发转移影响着患者的长期生存状况。肝癌肝移植术后使用预后评分模型评估复发风险,对受者规律随访、密切监测,制定个体化、低剂量、联合用药的免疫抑制方案,规范抗病毒治疗均有益于降低复发风险。一旦明确复发转移,综合手术切除、局部治疗以及系统治疗的综合性治疗有助于控制疾病进展,延长生存时间。本文聚焦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转移的防治新进展,以期为未来临床实践和科研探索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肝移植 复发 转移 免疫抑制 肿瘤预后 甲胎蛋白 乙型病毒性肝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床实验室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的方法学关联及效能分析
6
作者 汪海霞 张舒林 +4 位作者 赵莹莹 冯扬帆 杜伟鹏 梁靖宜 李佳蔚 《中国免疫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772-1776,1781,共6页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表面抗原(HBsAg)在临床实验室不同检测系统之间存在的关联及检测效能分析,进而对检测结果进行科学合理的解读,使临床实验室更好地服务于临床。方法:收集南阳市中心医院2021年6月至2022年7月期间,临床科室(感...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表面抗原(HBsAg)在临床实验室不同检测系统之间存在的关联及检测效能分析,进而对检测结果进行科学合理的解读,使临床实验室更好地服务于临床。方法:收集南阳市中心医院2021年6月至2022年7月期间,临床科室(感染肝病科为主)送检的筛查、疑似及确诊HBV感染患者标本100425例,检测方法学为HBsAg定量(电化学发光法和化学发光法)、定性(金标法)、半定量(ELISA法)和高灵敏HBV-DNA(RT-PCR法),分析各方法学之间的优劣及密切程度。罗氏HBsAg两套检测系统之间存在的关系采用相关分析方法。HBsAg效能分析采用Cut/Off值设定和检出限验证,进而分析假阳性和假阴性报告模型的分布。结果:低浓度和中浓度HBsAg的检测结果在电化学发光半定量法与ELISA法之间有相关性。ELISA法检测HBsAg在灵敏度和特异度方面仍具有检测优势,与国内外HBsAg定量检测系统相比无显著差异。依据CNAS-GL038文件进行性能验证显示,本实验室ELISA法检测HBsAg计算所得HBsAg最低检出限至0.1U/ml,ROC曲线设定Cut/Off值=0.105时,曲线下面积最大(AUC=0.986)。以罗氏电化学发光半定量检测和患者病史为依据,ELISA法检测HBsAg假阳性的发生例数在乙肝五项常见报告模型中,以单独HBsAg阳性出现的频次最高,HBsAg在OD值小于0.5区间内出现假阳性频次最高。在ELISA法检测HBsAg报告阴性结果中,随着OD值由0.01到0.10逐渐增大,假阴性结果发生例数随之增多。罗氏Elecsys HBsAgⅡquantⅡ和Elecsys HBsAgⅡ两套检测系统在一定条件下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两者之间的倍数约为1/0.18。在ElecsysHBsAgⅡquantⅡ检测系统下,HBsAg待测标本经400倍稀释后的检测结果与原倍检测结果之间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判定系数R^(2)=0.9938。结论:HBsAg多检测系统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存在密切联系,且ELISA法检测HBsAg可以满足临床检测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方法学 效能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对HBeAg阴性慢性HBV感染者HBV特异性CD8^(+)T淋巴细胞杀伤功能的影响
7
作者 秦蕾 李广鹏 +4 位作者 申培君 张兰芳 杨晓飞 彭梅娟 张野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28-636,共9页
目的观察经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PEG-IFN-α-2b)治疗后,HBeAg阴性慢性HBV感染者HBV特异性CD8^(+)T淋巴细胞活性的变化。方法纳入2020年4月—2022年6月于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就诊的HBe Ag阴性慢性HBV感染者53... 目的观察经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PEG-IFN-α-2b)治疗后,HBeAg阴性慢性HBV感染者HBV特异性CD8^(+)T淋巴细胞活性的变化。方法纳入2020年4月—2022年6月于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就诊的HBe Ag阴性慢性HBV感染者53例,予以PEG-IFN-α-2b(180μg/周,皮下注射)抗病毒治疗,研究终点为HBsAg阴转(疗程<48周)或48周(疗程≥48周),分别选取基线和研究终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计数,酶联免疫斑点试验检测分泌穿孔素、颗粒酶B、IFN-γ的HBV特异性CD8^(+)T淋巴细胞频数。选择HLA-A^(*)02限制性患者17例,纯化CD8^(+)T淋巴细胞,建立HBV特异性CD8^(+)T淋巴细胞与Hep G2.2.15细胞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共培养系统,通过检测上清中乳酸脱氢酶水平计算Hep G2.2.15细胞死亡率,检测上清中HBV DNA水平、毒性分子和细胞因子分泌,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配体表达,评估HBV特异性CD8^(+)T淋巴细胞的杀伤功能。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或配对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研究终点时,HBsAg阴转率为30.19%(16/53)。外周血T淋巴细胞计数(CD3+、CD4+、CD8^(+)T淋巴细胞)在基线和研究终点时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研究终点时,患者分泌穿孔素、颗粒酶B、IFN-γ的HBV特异性CD8^(+)T淋巴细胞频数较基线显著升高(U=177.50,t=11.90,U=186.50,P值均<0.001),发生HBsAg阴转的患者分泌穿孔素、颗粒酶B、IFN-γ的HBV特异性CD8^(+)T淋巴细胞频数亦显著高于未发生HBsAg阴转的患者(U=120.50,t=2.73,U=121.50,P值均<0.01)。在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共培养系统中,研究终点时HBV特异性CD8^(+)T淋巴细胞均可诱导Hep G2.2.15细胞上清中HBV DNA显著下降(P值均<0.001),IFN-γ和TNF-α分泌水平显著升高(P值均<0.05),但仅在直接接触共培养系统中HBV特异性CD8^(+)T淋巴细胞诱导Hep G2.2.15细胞死亡比例升高(13.62%±3.27%vs 11.39%±2.40%,t=2.27,P=0.030),穿孔素和颗粒酶B分泌水平亦升高(t=72.50,U=52.50,P值均<0.05)。在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共培养系统中,发生HBsAg阴转的患者HBV特异性CD8^(+)T淋巴细胞较未发生HBsAg阴转的患者诱导HBV DNA下降水平均更显著(P值均<0.05),IFN-γ和TNF-α分泌水平均升高(P值均<0.05)。结论PEG-IFN-α-2b治疗HBe Ag阴性慢性HBV感染者可获得较高的HBsAg阴转率,HBV特异性CD8^(+)T淋巴细胞活性显著增强,且与HBsAg阴转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二醇干扰素 乙型肝炎E抗原 乙型肝炎病毒 CD8阳性T淋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SSH-ACLF Ⅱ评分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合并肝性脑病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
8
作者 黄彤 赵昱博 杨玲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615-1619,共5页
目的 探讨中国重症乙型肝炎研究学组-慢加急性肝衰竭评分(COSSH-ACLFⅡ)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合并肝性脑病(HE)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4年10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收治并确诊的134例HBV-A... 目的 探讨中国重症乙型肝炎研究学组-慢加急性肝衰竭评分(COSSH-ACLFⅡ)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合并肝性脑病(HE)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4年10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收治并确诊的134例HBV-ACLF合并HE患者,根据随访90 d患者的生存状态分为生存组(n=60)和死亡组(n=74)。分别计算COSSH-ACLFⅡ评分、COSSH-ACLF评分、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终末期肝病模型联合血清钠(MELD-Na)评分和MELD 3.0评分,比较两组基础临床资料、实验室指标、并发症及各模型评分等。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或者Mann-Whitney U检验。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各评分对HBV-ACLF合并HE患者预后预测的临床效能。结果 死亡组年龄[(56.09±10.52)岁]明显大于生存组[(49.23±11.57)岁](t=2.720,P=0.007)。死亡组中并发症发生率(上消化道出血、腹水)、实验室指标(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总胆红素、国际标准化比值、血肌酐、血尿素氮)均明显高于生存组(P值均<0.05)。死亡组COSSH-ACLFⅡ、COSSH-ACLF、MELD、MELD-Na和MELD 3.0评分均高于生存组(P值均<0.001)。将患者以COSSH-ACLFⅡ评分危险分层的3个区间分为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比较发现,COSSH-ACLFⅡ评分分值越高,患者病死率越高(χ^(2)=44.371,P<0.001)。根据ROC曲线分析结果,COSSH-ACLFⅡ评分评价HBV-ACLF合并HE患者90 d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83,95%CI为0.837~0.919。截断值为7.25时,敏感度90.5%,特异度78.7%,预测准确度85.07%。COSSH-ACLFⅡ的AUC(0.883)优于COSSH-ACLF(0.841)、MELD 3.0(0.733)、MELD-Na(0.723)、MELD(0.716)(P值均<0.05)。结论 采用COSSH-ACLFⅡ评分可提高预测HBV-ACLF合并HE患者90 d预后的准确度,COSSH-ACLFⅡ危险分层有助于简化患者病情分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 肝性脑病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451a与无偿献血者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9
作者 刘强 余薇 王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46-551,共6页
目的:分析miR451a与无偿献血者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BI)的关系,为OBI的鉴别提供思路。方法:选择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江西省血液中心无偿献血者血液样本125003份,通过血液筛查检出OBI感染者。同时选取40例HBsAg双试剂反应性样本(S/C... 目的:分析miR451a与无偿献血者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BI)的关系,为OBI的鉴别提供思路。方法:选择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江西省血液中心无偿献血者血液样本125003份,通过血液筛查检出OBI感染者。同时选取40例HBsAg双试剂反应性样本(S/CO>3.0)为阳性对照组,40例健康献血者为阴性对照组(正常组)。检测各组的血浆miR451a水平,同时检测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指标,并分析miR451a与OBI的关系。结果:125003份血液样本中54例判定为OBI,OBI感染率为0.043%(54/125003)。与正常组相比,OBI组、阳性对照组血浆miR451a相对表达量下调(P<0.05),但OBI组、阳性对照组血浆miR451a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对照组HBV DNA载量、TBil、ALT、AST水平均高于OBI组、正常组(P<0.05);OBI组与正常组血浆TBil、ALT、AS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及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显示,血浆miR451a可鉴别OBI者与健康者,且曲线下面积为(AUC)=0.904(95%CI:0.829-0.978);但血浆miR451a较难鉴别OBI者与HBsAg反应者。结论:血浆miR451a可作为HBV感染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可用于辅助鉴别HBsAg无反应性献血者的OB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miR451a 无偿献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4型禽腺病毒和禽戊型肝炎病毒共感染对SPF鸡胚及SPF鸡的致病性分析
10
作者 侯力丹 迟增娜 +5 位作者 张亚文 薛麒 苏佳 吴华伟 赵鹏 杨汉春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9-35,共7页
此前有报道曾从不同肝脏损伤病例中鉴定到禽戊型肝炎病毒(aHEV)与血清4型禽腺病毒(FAdV-4)的共感染,为进一步观察FAdV和aHEV在鸡体内共感染的致病情况,本研究分别将aHEV-YT和FAdV-4 GY单独或共同感染SPF鸡胚和雏鸡,观察不同感染情况对SP... 此前有报道曾从不同肝脏损伤病例中鉴定到禽戊型肝炎病毒(aHEV)与血清4型禽腺病毒(FAdV-4)的共感染,为进一步观察FAdV和aHEV在鸡体内共感染的致病情况,本研究分别将aHEV-YT和FAdV-4 GY单独或共同感染SPF鸡胚和雏鸡,观察不同感染情况对SPF鸡胚孵化率、雏鸡排毒等方面的差异。结果显示:FAdV-4单感染、aHEV单感染和先后共感染鸡胚后,鸡胚出壳率分别为0、73.30%和40.00%;雏鸡感染实验则显示aHEV-YT单感染1日龄SPF鸡不致死,100 TCID50 FAdV-4 GY单感染对28日龄SPF鸡的死亡率为100.00%,而1日龄先感染aHEV-YT后再感染同等剂量FAdV-4 GY死亡率仅为25.00%。结果表明,aHEV与FAdV-4的共感染相比FAdV-4 GY单独感染均降低了致死率,这为进一步了解两者共感染致病特点与机制提供了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禽腺病毒 禽戊型肝炎病毒 共感染 SPF鸡胚 SPF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功能性肝脏成像评分和自发性门体分流在慢性乙肝患者肝功能评估及首次失代偿事件预测中的研究
11
作者 邹婕 姜艳丽 +5 位作者 樊凤仙 杨品 杨文霞 李大瑞 刘阳 张静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0-38,共9页
目的探讨基于钆塞酸二钠(gadolinium ethoxybenzyl diethylene triaminepentaacetic acid,Gd-EOB-DTPA)增强的MRI功能性肝脏成像评分(functional liver imaging score,FLIS)和自发性门体分流(spontaneous portosystemic shunts,SPSS)对... 目的探讨基于钆塞酸二钠(gadolinium ethoxybenzyl diethylene triaminepentaacetic acid,Gd-EOB-DTPA)增强的MRI功能性肝脏成像评分(functional liver imaging score,FLIS)和自发性门体分流(spontaneous portosystemic shunts,SPSS)对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肝功能评估的价值;同时构建CHB患者首次失代偿事件的预测模型。材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兰州大学第二医院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接受Gd-EOB-DTPA增强MRI扫描的268例CHB患者的临床和MRI资料。268例患者中,男192例,女76例,年龄21~77(48.5±9.4)岁。患者均在MR检查前后1周内有完整临床实验室检查资料。依据纤维化4(fibrosis 4,FIB-4)指数、Child-Pugh分级标准将患者分为4组:肝硬化前期慢性肝病(chronic liver disease,CLD)组、早期肝硬化(Child-Pugh A,CP A)组、中期肝硬化(Child-Pugh B,CP B)组、晚期肝硬化(Child-Pugh C,CP C)组。比较不同分组患者的临床实验室指标及FLIS、SPSS、脾脏头尾径(spleen craniocaudal diameter,SCCD)、门静脉宽度、脾静脉宽度等影像学参数,采用Friedman检验、卡方检验及方差分析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Kappa一致性分析评价不同观察者间FLIS及其3个参数一致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比较各影像学参数对不同分组患者诊断效能;采用Cox回归分析不同分组间有差异的实验室及影像学参数,评估各参数对CHB患者发生首次失代偿事件的预测效能。结果(1)FLIS及其3个参数与临床分组中度-强相关(r=−0.464~−0.671,P<0.001)。(2)不同观察者间测量FLIS及其3个定量参数的一致性显著(一致性系数范围:0.931~1.000,P<0.001)。(3)区分CLD组与CP A组间的最优参数为SCCD,AUC为0.873(95%CI:0.769~0.904)。预测CLD组与CP A组及预测CP A与CP B组的FLIS最佳标准均为≥5分,而区分CP B与CP C组的最优标准是FLIS≥4分。预测CLD/CP A组与CP B/CP C区分的AUC为0.839(95%CI:0.790~0.889),而预测CP B与CP C的AUC为0.872(95%CI:0.820~0.924)。(4)FLIS不能作为CHB患者首次失代偿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P=0.203);单因素分析发现存在SPSS及SCCD≥13.4 cm均是首次失代偿发生的预测因子(风险比分别为:4.49、4.81,P<0.05)。二分法的SPSS结合SCCD可以提供对CHB患者首次失代偿事件更好的预测价值,AUC为0.708(95%CI:0.631~0.785)。结论FLIS在CHB患者肝功能分级中的诊断效能最佳,在对CHB患者首次失代偿事件预测中,SPSS及SCCD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 磁共振成像 钆塞酸二钠 功能性肝脏成像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2024年西南地区部分规模化猪场健康猪群4种重要疫病的病原学调查与分析
12
作者 赵婵娟 鄢行安 曹立亭 《中国兽医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3-42,共10页
在动物疫病防控中,定期的病原学检测能够为规模化猪场在疫病暴发前或发病初期提供明确的预警信号。本试验聚焦于西南地区的重庆、四川和贵州三省市,对部分规模化猪场中健康猪群携带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伪狂犬病病毒(PRV)... 在动物疫病防控中,定期的病原学检测能够为规模化猪场在疫病暴发前或发病初期提供明确的预警信号。本试验聚焦于西南地区的重庆、四川和贵州三省市,对部分规模化猪场中健康猪群携带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伪狂犬病病毒(PRV)、猪瘟病毒(CSFV)和戊型肝炎病毒(HEV)进行调查和分析。在2022—2024年每年3—5月,从西南地区10个区县的47家规模化猪场的健康仔猪群中采集了5 349份全血样本和4 275份鼻拭子样本,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对所有样本进行了PRRSV、PRV、CSFV和HEV检测。结果显示,PRRSV、PRV和CSFV在西南地区已得到有效控制。2022年、2023年和2024年,西南地区临床健康猪群中经典PRRSV(C-PRRSV)毒株的阳性率分别为0.22%(4/1 811)、0.27%(5/1 831)和0(0/1 707),高致病性PRRSV(HP-PRRSV)毒株的阳性率分别为0.28%(5/1 811)、0.16%(3/1 831)和0.18%(3/1 707);PRV的阳性率分别为0.07%(1/1 505)、0.19%(3/1 541)和0(0/1 229);CSFV的阳性率分别为0.28%(5/1 811)、0(0/1 831)和0(0/1 707)。然而,HEV的阳性率呈上升趋势,从2022年的0.11%(2/1 811)、2023年的0.44%(8/1 831)增加到2024年的1.23%(21/1 707)。结果表明,西南地区的规模化猪场已经实现了对PRRSV、PRV和CSFV的有效预防和净化;但在生猪流动性较大的区域,仍能零星监测到相关病毒。与此同时,快速上升的HEV阳性率应引起规模化猪场管理者的高度关注,对HEV的监测和防控需进一步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 伪狂犬病病毒(PRV) 猪瘟病毒(CSFV) 戊型肝炎病毒(HEV) 病原学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5年欧洲肝病学会临床实践指南:慢性HBV感染的管理》摘译 被引量:1
13
作者 朱世奔 尹雪如 +1 位作者 侯金林 刘志华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87-1296,共10页
2025年5月10日,欧洲肝病学会(EASL)发布了最新版《EASL临床实践指南:慢性HBV感染管理》。该指南基于最新研究进展,为HBV感染的诊断、治疗与预防提供系统性建议,涵盖诊断标准、治疗目标、用药指征、治疗策略、肝细胞癌监测、特殊人群管... 2025年5月10日,欧洲肝病学会(EASL)发布了最新版《EASL临床实践指南:慢性HBV感染管理》。该指南基于最新研究进展,为HBV感染的诊断、治疗与预防提供系统性建议,涵盖诊断标准、治疗目标、用药指征、治疗策略、肝细胞癌监测、特殊人群管理、再活动预防、移植后管理、预防措施以及未来研究方向等10个核心领域。本文对指南中的推荐意见进行了归纳与摘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疾病管理 欧洲 诊疗准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肝病毒核酸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亚兰 马圆艳 +1 位作者 汪德强 蔡雪飞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2-157,共6页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一个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为了避免发展成为肝硬化、肝功能衰竭和肝细胞癌,患者通常需要长期服药治疗,检测血清中乙肝病毒核酸的动态变化水平可以作为临床安全停药的重要指标。对于乙肝患者的“精准治疗”,提高乙肝病毒...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一个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为了避免发展成为肝硬化、肝功能衰竭和肝细胞癌,患者通常需要长期服药治疗,检测血清中乙肝病毒核酸的动态变化水平可以作为临床安全停药的重要指标。对于乙肝患者的“精准治疗”,提高乙肝病毒核酸检测的特异度和灵敏度以及对结果的科学解读都十分重要。本文简要对目前已有检测方法的运用场景及其优缺点进行总结,为将来在临床中针对不同情况选择不同方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酸检测 乙肝病毒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苷与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对乙型肝炎相关肝细胞癌的差异性改善及其机制 被引量:1
15
作者 金梦涵 蒋素文 +4 位作者 胡爱荣 林恳 范莹 王家岚 张豪锦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35-848,共14页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是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发生和发展的主要危险因素,通过反复炎症刺激,肝细胞再生,纤维化和瘢痕形成的过程,最终可能进展为HCC。抗病毒治疗通过降低HBV DNA水平,来降低HBV相关...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是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发生和发展的主要危险因素,通过反复炎症刺激,肝细胞再生,纤维化和瘢痕形成的过程,最终可能进展为HCC。抗病毒治疗通过降低HBV DNA水平,来降低HBV相关HCC的发生以及术后复发风险,改善预后。近来的许多研究发现,不同类别的核苷(酸)类药物[nucleos(t)ide analogues,NAs]对降低HBV相关HCC发生以及术后复发可能存在差异。本文就不同类别NAs对HBV相关HCC的差异性改善以及其可能的机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肝细胞癌 核苷类药物 核苷酸类药物 差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汉地区HBV反应性献血者感染情况调查
16
作者 杨浩 余琴 +1 位作者 许婷婷 赵磊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75-880,共6页
目的:调查武汉地区乙型肝炎病毒(HBV)反应性无偿献血者乙肝感染规律与丁型肝炎病毒(HDV)感染流行情况,为HBV及HDV的感染防治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对本实验室留样的HBV血液筛查反应性样本,采用电化学发光法(ECL)进行乙肝五项感染指标的检... 目的:调查武汉地区乙型肝炎病毒(HBV)反应性无偿献血者乙肝感染规律与丁型肝炎病毒(HDV)感染流行情况,为HBV及HDV的感染防治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对本实验室留样的HBV血液筛查反应性样本,采用电化学发光法(ECL)进行乙肝五项感染指标的检测,统计分析不同组别的HBV感染情况及差异;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HDVIgM和IgG抗体进行筛查,统计留样标本的HDV感染流行情况。结果:在351份HBV血液筛查ELISA反应性和(或)核酸检测(NAT)反应性标本中,乙肝五项检测共检出大三阳4例(1.1%)、小三阳182例(51.9%)、HBsAg阴性但抗-HBc阳性55例(15.7%);其中HBsAgELISA双试剂反应性组(HBsAgR&R组)与HBsAgELISA单试剂反应性/HBVDNA反应性组(HBsAgR&NR/HBVDNAR组)小三阳感染率最高,分别占比90%以上与65%以上,其次为低活动度的HBV急性感染或慢性携带者,分别占比约5%与20%;HBsAgR&NR/HBVDNANR组抗-HBs单阳和五项全阴性者合计占比78%,HBsAg阴性但抗-HBc阳性者约占20%;HBsAg NR&NR/HBVDNAR组有近9%的小三阳感染率,其余均为HBsAg阴性但抗-HBc阳性者,且本组抗-HBc全为阳性。所有留样标本中均未检出HDVIgM和IgG抗体。结论:血液筛查结果为HBV反应性的献血者其感染指标表现为多种模式。武汉地区献血人群HDV感染流行率极低,但对于HBV高流行地区,隐匿性乙肝感染者(OBI)合并感染HDV可能给血液安全带来的风险仍不能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献血者 乙型肝炎病毒 丁型肝炎病毒 血液筛查 流行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HBV感染自然史不同阶段的HBV RNA水平特征及其与HBV DNA、HBsAg的相关性分析
17
作者 高涵 吴娟丽 +4 位作者 张域爽 张毅恒 王磊 李涛 张立新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37-642,共6页
目的观察未经抗病毒治疗的慢性HBV感染自然史不同阶段的血清HBV RNA特点及其与血清HBV DNA、HBs Ag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3年1月—2024年6月于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感染性疾病/肝病科就诊且未经治疗的慢性HBV感染者306例,根据自然史不同阶... 目的观察未经抗病毒治疗的慢性HBV感染自然史不同阶段的血清HBV RNA特点及其与血清HBV DNA、HBs Ag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3年1月—2024年6月于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感染性疾病/肝病科就诊且未经治疗的慢性HBV感染者306例,根据自然史不同阶段分为6组:HBe Ag阳性慢性HBV感染者29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107例、HBeAg阴性慢性HBV感染者18例、HBeAg阴性CHB患者60例、HBeAg阳性或阴性慢性HBV感染不确定期感染者分别7例和85例。采用RNA实时荧光恒温扩增检测技术进行血清高敏HBV RNA定量检测。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采用Spearman法分析HBV RNA与HBV DNA、HBsAg的相关性。结果血清HBV RNA水平在HBeAg阳性慢性HBV感染者、HBeAg阳性CHB患者、HBeAg阴性CHB患者及HBeAg阴性慢性HBV感染者中递减,依次为7.5(7.4~7.9)、7.4(6.4~7.9)、4.5(3.0~5.7)、1.0(1.0~2.0)log10 copies/mL;HBeAg阳性慢性HBV感染不确定期患者的血清HBV RNA水平为3.9(3.7~5.7)log10 copies/mL;HBeAg阴性慢性HBV感染不确定期患者的血清HBV RNA水平为2.0(1.0~3.0)log10 copies/mL,6组间血清HBV RNA水平有统计学差异(H=830.770,P<0.001)。除与HBeAg阳性CHB组无统计学差异外,HBeAg阳性慢性HBV感染组HBV RNA水平与其他各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306例HBV感染者中,HBV RNA与HBV DNA呈强相关(r=0.92,P<0.001),与HBsAg中度相关(r=0.67,P<0.001)。在HBeAg阳性者中,血清HBV RNA与HBsAg的相关性(r=0.61,P<0.001)强于HBeAg阴性者(r=0.31,P<0.001)。在HBe Ag阳性慢性HBV感染者中,ALT>30 U/L的男性及ALT>19 U/L的女性感染者血清HBV RNA的水平显著低于ALT≤30 U/L的男性及ALT≤19 U/L的女性感染者(P<0.001),但与HBeAg阳性CHB患者HBV RNA水平更为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未经抗病毒治疗的慢性HBV感染者中,血清HBV RNA水平在自然史的不同阶段存在差异,其与HBV DNA的相关性最强,而与HBsAg的相关性较弱。在HBeAg阳性慢性HBV感染者中,ALT>30 U/L的男性及ALT>19 U/L的女性感染者血清HBV RNA水平处于HBeAg阳性慢性HBV感染和HBeAg阳性CHB的过渡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 慢性 HBV 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肝核心抗原嵌合PEDV S1抗原表位病毒样颗粒疫苗的免疫原性评价
18
作者 赵淑庆 张宝太 +8 位作者 刘孟冉 薛涛 钟纯燕 周金柱 刘传敏 主性 倪艳秀 李基棕 李彬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6-41,共6页
为了构建以乙肝核心抗原(HBcAg)为载体呈现PEDV S1抗原表位的病毒样颗粒并评价其免疫原性。本研究以HBcAg作为免疫原载体,将PEDV S1中的B细胞表位748YSNIGVCK755插入HBcAg的主要免疫显性区域(MIR),克隆至pET-28a(+)载体,转化至大肠杆菌B... 为了构建以乙肝核心抗原(HBcAg)为载体呈现PEDV S1抗原表位的病毒样颗粒并评价其免疫原性。本研究以HBcAg作为免疫原载体,将PEDV S1中的B细胞表位748YSNIGVCK755插入HBcAg的主要免疫显性区域(MIR),克隆至pET-28a(+)载体,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中进行表达,IPTG进行诱导表达后,通过SDS-PAGE、Western blot鉴定纯化后的重组蛋白,通过透射电镜检测其形态学,制备疫苗皮下注射免疫BALB/c小鼠,对其免疫效果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表明,成功构建重组质粒PET-28a(+)-HBcAg-PEDV S1,并在BL21(DE3)中以包涵体形式表达,纯化、复性后的重组蛋白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到病毒样颗粒结构。制备的疫苗能诱导小鼠产生较高水平的抗体和中和抗体。上述研究表明,本研究构建的HBcAg-PEDV S1能组装成病毒样颗粒,免疫原性较强,具有成为新型候选疫苗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流行性腹泻 乙肝核心抗原 病毒样颗粒 免疫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元判别分析评分与FIB-4诊断慢性HBV感染者肝纤维化程度的准确性比较
19
作者 刘宏宇 李小婷 +6 位作者 江建宁 金超 蔡彩莲 王可杉 零芳蓬 范冰凌 苏明华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77-683,共7页
目的比较多元判别分析评分(MDA)和FIB-4对HBV感染者肝纤维化程度的诊断准确性,探讨MDA作为诊断疾病进展指标的可能性。方法纳入2010年4月—2024年4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肝活检的HBV感染者263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根据病理结... 目的比较多元判别分析评分(MDA)和FIB-4对HBV感染者肝纤维化程度的诊断准确性,探讨MDA作为诊断疾病进展指标的可能性。方法纳入2010年4月—2024年4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肝活检的HBV感染者263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根据病理结果,分为非显著纤维化组(F<2,n=126)和显著纤维化组(F≥2,n=137),分析MDA、FIB-4与肝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比较两者评估显著性肝纤维化的准确性;62例患者完成随访,根据末次随访时是否发展为肝硬化分为进展组(n=21)与未进展组(n=41),分析并比较MDA、FIB-4诊断疾病进展的效能。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法。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Spearman相关法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对基线与随访终点的资料进行配对分析;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进展为肝硬化的影响因素。利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指标的诊断效能,ROC曲线下面积(AUC)的比较采用Z检验,采用配对χ^(2)检验比较两指标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结果FIB-4、MDA与肝纤维化程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78、-0.325(P值均<0.001)。FIB-4诊断显著性肝纤维化的AUC、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分别为0.688、64.96%、68.87%、67.42%、63.36%、65.40%,最佳截断值为1.01;MDA诊断显著性肝纤维化AUC、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分别为0.653、52.55%、78.57%,72.73%、60.37%、65.02%,最佳截断值为0.29;MDA的灵敏度低于FIB-4(P=0.004),但特异度较高(P=0.001)。基线时,进展组患者年龄较未进展组大(t=2.611,P=0.011)。在进展组,与基线时相比,随访终点时FIB-4升高、MDA降低(P值均<0.001);未进展组无明显变化(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ST(OR=0.940,95%CI:0.885~0.998,P<0.05)、MDA(OR=0.445,95%CI:0.279~0.710,P<0.001)是疾病进展的独立影响因素;对于诊断疾病进展为肝硬化,MDA的AUC为0.893,最佳截断值为-0.01。结论MDA诊断显著性肝纤维化的准确性与FIB-4相当;MDA<-0.01对于诊断肝纤维化发展为肝硬化有较高的准确性,有助于减少临床上肝活检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肝纤维化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恢复期患者肝组织HBV cccDNA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20
作者 蔡哲凯 徐龙 +4 位作者 刘文丽 肖影群 钟青梅 张伟 吴敏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7-62,共6页
目的观察HBV cccDNA在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恢复期患者肝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与HBV标志物、肝组织病理改变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23年10月在南昌市第九医院住院的HBV-ACLF恢复期患者30例为肝衰竭组,另选取同期... 目的观察HBV cccDNA在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恢复期患者肝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与HBV标志物、肝组织病理改变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23年10月在南昌市第九医院住院的HBV-ACLF恢复期患者30例为肝衰竭组,另选取同期9例性别及年龄匹配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HB)作为对照组,检测肝组织HBV cccDNA水平,并分析其与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的关联性。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Fisher精确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肝衰竭组肝组织HBV cccDNA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0.92±0.70)log10 copies/cell vs(−0.13±0.91)log10 copies/cell,t=2.761,P=0.009]。肝衰竭组中,血清HBeAg阳性与阴性患者肝组织HBV cccDN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组织炎症活动度G0~G2级、G3级、G4级患者的肝组织HBV cccDN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组织纤维化程度S0~S2期、S3期、S4期患者的肝组织HBV cccDN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HBV DNA阴性与血清HBV DNA阳性患者肝组织HBV cccDN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衰竭组肝组织HBV cccDNA水平与肝组织HBV DNA水平呈正相关(r=0.426,P=0.043),与血清HBV DNA水平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肝组织HBV cccDNA水平在HBV-ACLF恢复期明显降低,肝组织HBV cccDNA持续稳定存在,较血清及肝组织HBV DNA更能反映HBV的持续感染与复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 恢复期 共价闭合环状D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