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14篇文章
< 1 2 1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对HBeAg阴性慢性HBV感染者HBV特异性CD8^(+)T淋巴细胞杀伤功能的影响
1
作者 秦蕾 李广鹏 +4 位作者 申培君 张兰芳 杨晓飞 彭梅娟 张野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28-636,共9页
目的观察经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PEG-IFN-α-2b)治疗后,HBeAg阴性慢性HBV感染者HBV特异性CD8^(+)T淋巴细胞活性的变化。方法纳入2020年4月—2022年6月于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就诊的HBe Ag阴性慢性HBV感染者53... 目的观察经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PEG-IFN-α-2b)治疗后,HBeAg阴性慢性HBV感染者HBV特异性CD8^(+)T淋巴细胞活性的变化。方法纳入2020年4月—2022年6月于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就诊的HBe Ag阴性慢性HBV感染者53例,予以PEG-IFN-α-2b(180μg/周,皮下注射)抗病毒治疗,研究终点为HBsAg阴转(疗程<48周)或48周(疗程≥48周),分别选取基线和研究终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计数,酶联免疫斑点试验检测分泌穿孔素、颗粒酶B、IFN-γ的HBV特异性CD8^(+)T淋巴细胞频数。选择HLA-A^(*)02限制性患者17例,纯化CD8^(+)T淋巴细胞,建立HBV特异性CD8^(+)T淋巴细胞与Hep G2.2.15细胞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共培养系统,通过检测上清中乳酸脱氢酶水平计算Hep G2.2.15细胞死亡率,检测上清中HBV DNA水平、毒性分子和细胞因子分泌,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配体表达,评估HBV特异性CD8^(+)T淋巴细胞的杀伤功能。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或配对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研究终点时,HBsAg阴转率为30.19%(16/53)。外周血T淋巴细胞计数(CD3+、CD4+、CD8^(+)T淋巴细胞)在基线和研究终点时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研究终点时,患者分泌穿孔素、颗粒酶B、IFN-γ的HBV特异性CD8^(+)T淋巴细胞频数较基线显著升高(U=177.50,t=11.90,U=186.50,P值均<0.001),发生HBsAg阴转的患者分泌穿孔素、颗粒酶B、IFN-γ的HBV特异性CD8^(+)T淋巴细胞频数亦显著高于未发生HBsAg阴转的患者(U=120.50,t=2.73,U=121.50,P值均<0.01)。在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共培养系统中,研究终点时HBV特异性CD8^(+)T淋巴细胞均可诱导Hep G2.2.15细胞上清中HBV DNA显著下降(P值均<0.001),IFN-γ和TNF-α分泌水平显著升高(P值均<0.05),但仅在直接接触共培养系统中HBV特异性CD8^(+)T淋巴细胞诱导Hep G2.2.15细胞死亡比例升高(13.62%±3.27%vs 11.39%±2.40%,t=2.27,P=0.030),穿孔素和颗粒酶B分泌水平亦升高(t=72.50,U=52.50,P值均<0.05)。在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共培养系统中,发生HBsAg阴转的患者HBV特异性CD8^(+)T淋巴细胞较未发生HBsAg阴转的患者诱导HBV DNA下降水平均更显著(P值均<0.05),IFN-γ和TNF-α分泌水平均升高(P值均<0.05)。结论PEG-IFN-α-2b治疗HBe Ag阴性慢性HBV感染者可获得较高的HBsAg阴转率,HBV特异性CD8^(+)T淋巴细胞活性显著增强,且与HBsAg阴转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二醇干扰素 乙型肝炎E抗原 乙型肝炎病毒 CD8阳性T淋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SSH-ACLF Ⅱ评分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合并肝性脑病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
2
作者 黄彤 赵昱博 杨玲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615-1619,共5页
目的 探讨中国重症乙型肝炎研究学组-慢加急性肝衰竭评分(COSSH-ACLFⅡ)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合并肝性脑病(HE)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4年10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收治并确诊的134例HBV-A... 目的 探讨中国重症乙型肝炎研究学组-慢加急性肝衰竭评分(COSSH-ACLFⅡ)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合并肝性脑病(HE)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4年10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收治并确诊的134例HBV-ACLF合并HE患者,根据随访90 d患者的生存状态分为生存组(n=60)和死亡组(n=74)。分别计算COSSH-ACLFⅡ评分、COSSH-ACLF评分、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终末期肝病模型联合血清钠(MELD-Na)评分和MELD 3.0评分,比较两组基础临床资料、实验室指标、并发症及各模型评分等。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或者Mann-Whitney U检验。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各评分对HBV-ACLF合并HE患者预后预测的临床效能。结果 死亡组年龄[(56.09±10.52)岁]明显大于生存组[(49.23±11.57)岁](t=2.720,P=0.007)。死亡组中并发症发生率(上消化道出血、腹水)、实验室指标(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总胆红素、国际标准化比值、血肌酐、血尿素氮)均明显高于生存组(P值均<0.05)。死亡组COSSH-ACLFⅡ、COSSH-ACLF、MELD、MELD-Na和MELD 3.0评分均高于生存组(P值均<0.001)。将患者以COSSH-ACLFⅡ评分危险分层的3个区间分为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比较发现,COSSH-ACLFⅡ评分分值越高,患者病死率越高(χ^(2)=44.371,P<0.001)。根据ROC曲线分析结果,COSSH-ACLFⅡ评分评价HBV-ACLF合并HE患者90 d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83,95%CI为0.837~0.919。截断值为7.25时,敏感度90.5%,特异度78.7%,预测准确度85.07%。COSSH-ACLFⅡ的AUC(0.883)优于COSSH-ACLF(0.841)、MELD 3.0(0.733)、MELD-Na(0.723)、MELD(0.716)(P值均<0.05)。结论 采用COSSH-ACLFⅡ评分可提高预测HBV-ACLF合并HE患者90 d预后的准确度,COSSH-ACLFⅡ危险分层有助于简化患者病情分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 肝性脑病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5年欧洲肝病学会临床实践指南:慢性HBV感染的管理》摘译 被引量:1
3
作者 朱世奔 尹雪如 +1 位作者 侯金林 刘志华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87-1296,共10页
2025年5月10日,欧洲肝病学会(EASL)发布了最新版《EASL临床实践指南:慢性HBV感染管理》。该指南基于最新研究进展,为HBV感染的诊断、治疗与预防提供系统性建议,涵盖诊断标准、治疗目标、用药指征、治疗策略、肝细胞癌监测、特殊人群管... 2025年5月10日,欧洲肝病学会(EASL)发布了最新版《EASL临床实践指南:慢性HBV感染管理》。该指南基于最新研究进展,为HBV感染的诊断、治疗与预防提供系统性建议,涵盖诊断标准、治疗目标、用药指征、治疗策略、肝细胞癌监测、特殊人群管理、再活动预防、移植后管理、预防措施以及未来研究方向等10个核心领域。本文对指南中的推荐意见进行了归纳与摘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疾病管理 欧洲 诊疗准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HBV感染自然史不同阶段的HBV RNA水平特征及其与HBV DNA、HBsAg的相关性分析
4
作者 高涵 吴娟丽 +4 位作者 张域爽 张毅恒 王磊 李涛 张立新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37-642,共6页
目的观察未经抗病毒治疗的慢性HBV感染自然史不同阶段的血清HBV RNA特点及其与血清HBV DNA、HBs Ag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3年1月—2024年6月于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感染性疾病/肝病科就诊且未经治疗的慢性HBV感染者306例,根据自然史不同阶... 目的观察未经抗病毒治疗的慢性HBV感染自然史不同阶段的血清HBV RNA特点及其与血清HBV DNA、HBs Ag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3年1月—2024年6月于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感染性疾病/肝病科就诊且未经治疗的慢性HBV感染者306例,根据自然史不同阶段分为6组:HBe Ag阳性慢性HBV感染者29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107例、HBeAg阴性慢性HBV感染者18例、HBeAg阴性CHB患者60例、HBeAg阳性或阴性慢性HBV感染不确定期感染者分别7例和85例。采用RNA实时荧光恒温扩增检测技术进行血清高敏HBV RNA定量检测。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采用Spearman法分析HBV RNA与HBV DNA、HBsAg的相关性。结果血清HBV RNA水平在HBeAg阳性慢性HBV感染者、HBeAg阳性CHB患者、HBeAg阴性CHB患者及HBeAg阴性慢性HBV感染者中递减,依次为7.5(7.4~7.9)、7.4(6.4~7.9)、4.5(3.0~5.7)、1.0(1.0~2.0)log10 copies/mL;HBeAg阳性慢性HBV感染不确定期患者的血清HBV RNA水平为3.9(3.7~5.7)log10 copies/mL;HBeAg阴性慢性HBV感染不确定期患者的血清HBV RNA水平为2.0(1.0~3.0)log10 copies/mL,6组间血清HBV RNA水平有统计学差异(H=830.770,P<0.001)。除与HBeAg阳性CHB组无统计学差异外,HBeAg阳性慢性HBV感染组HBV RNA水平与其他各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306例HBV感染者中,HBV RNA与HBV DNA呈强相关(r=0.92,P<0.001),与HBsAg中度相关(r=0.67,P<0.001)。在HBeAg阳性者中,血清HBV RNA与HBsAg的相关性(r=0.61,P<0.001)强于HBeAg阴性者(r=0.31,P<0.001)。在HBe Ag阳性慢性HBV感染者中,ALT>30 U/L的男性及ALT>19 U/L的女性感染者血清HBV RNA的水平显著低于ALT≤30 U/L的男性及ALT≤19 U/L的女性感染者(P<0.001),但与HBeAg阳性CHB患者HBV RNA水平更为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未经抗病毒治疗的慢性HBV感染者中,血清HBV RNA水平在自然史的不同阶段存在差异,其与HBV DNA的相关性最强,而与HBsAg的相关性较弱。在HBeAg阳性慢性HBV感染者中,ALT>30 U/L的男性及ALT>19 U/L的女性感染者血清HBV RNA水平处于HBeAg阳性慢性HBV感染和HBeAg阳性CHB的过渡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 慢性 hbv 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汉地区HBV反应性献血者感染情况调查
5
作者 杨浩 余琴 +1 位作者 许婷婷 赵磊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75-880,共6页
目的:调查武汉地区乙型肝炎病毒(HBV)反应性无偿献血者乙肝感染规律与丁型肝炎病毒(HDV)感染流行情况,为HBV及HDV的感染防治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对本实验室留样的HBV血液筛查反应性样本,采用电化学发光法(ECL)进行乙肝五项感染指标的检... 目的:调查武汉地区乙型肝炎病毒(HBV)反应性无偿献血者乙肝感染规律与丁型肝炎病毒(HDV)感染流行情况,为HBV及HDV的感染防治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对本实验室留样的HBV血液筛查反应性样本,采用电化学发光法(ECL)进行乙肝五项感染指标的检测,统计分析不同组别的HBV感染情况及差异;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HDVIgM和IgG抗体进行筛查,统计留样标本的HDV感染流行情况。结果:在351份HBV血液筛查ELISA反应性和(或)核酸检测(NAT)反应性标本中,乙肝五项检测共检出大三阳4例(1.1%)、小三阳182例(51.9%)、HBsAg阴性但抗-HBc阳性55例(15.7%);其中HBsAgELISA双试剂反应性组(HBsAgR&R组)与HBsAgELISA单试剂反应性/HBVDNA反应性组(HBsAgR&NR/HBVDNAR组)小三阳感染率最高,分别占比90%以上与65%以上,其次为低活动度的HBV急性感染或慢性携带者,分别占比约5%与20%;HBsAgR&NR/HBVDNANR组抗-HBs单阳和五项全阴性者合计占比78%,HBsAg阴性但抗-HBc阳性者约占20%;HBsAg NR&NR/HBVDNAR组有近9%的小三阳感染率,其余均为HBsAg阴性但抗-HBc阳性者,且本组抗-HBc全为阳性。所有留样标本中均未检出HDVIgM和IgG抗体。结论:血液筛查结果为HBV反应性的献血者其感染指标表现为多种模式。武汉地区献血人群HDV感染流行率极低,但对于HBV高流行地区,隐匿性乙肝感染者(OBI)合并感染HDV可能给血液安全带来的风险仍不能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献血者 乙型肝炎病毒 丁型肝炎病毒 血液筛查 流行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恢复期患者肝组织HBV cccDNA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6
作者 蔡哲凯 徐龙 +4 位作者 刘文丽 肖影群 钟青梅 张伟 吴敏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7-62,共6页
目的观察HBV cccDNA在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恢复期患者肝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与HBV标志物、肝组织病理改变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23年10月在南昌市第九医院住院的HBV-ACLF恢复期患者30例为肝衰竭组,另选取同期... 目的观察HBV cccDNA在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恢复期患者肝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与HBV标志物、肝组织病理改变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23年10月在南昌市第九医院住院的HBV-ACLF恢复期患者30例为肝衰竭组,另选取同期9例性别及年龄匹配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HB)作为对照组,检测肝组织HBV cccDNA水平,并分析其与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的关联性。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Fisher精确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肝衰竭组肝组织HBV cccDNA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0.92±0.70)log10 copies/cell vs(−0.13±0.91)log10 copies/cell,t=2.761,P=0.009]。肝衰竭组中,血清HBeAg阳性与阴性患者肝组织HBV cccDN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组织炎症活动度G0~G2级、G3级、G4级患者的肝组织HBV cccDN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组织纤维化程度S0~S2期、S3期、S4期患者的肝组织HBV cccDN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HBV DNA阴性与血清HBV DNA阳性患者肝组织HBV cccDN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衰竭组肝组织HBV cccDNA水平与肝组织HBV DNA水平呈正相关(r=0.426,P=0.043),与血清HBV DNA水平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肝组织HBV cccDNA水平在HBV-ACLF恢复期明显降低,肝组织HBV cccDNA持续稳定存在,较血清及肝组织HBV DNA更能反映HBV的持续感染与复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 恢复期 共价闭合环状D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元判别分析评分与FIB-4诊断慢性HBV感染者肝纤维化程度的准确性比较
7
作者 刘宏宇 李小婷 +6 位作者 江建宁 金超 蔡彩莲 王可杉 零芳蓬 范冰凌 苏明华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77-683,共7页
目的比较多元判别分析评分(MDA)和FIB-4对HBV感染者肝纤维化程度的诊断准确性,探讨MDA作为诊断疾病进展指标的可能性。方法纳入2010年4月—2024年4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肝活检的HBV感染者263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根据病理结... 目的比较多元判别分析评分(MDA)和FIB-4对HBV感染者肝纤维化程度的诊断准确性,探讨MDA作为诊断疾病进展指标的可能性。方法纳入2010年4月—2024年4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肝活检的HBV感染者263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根据病理结果,分为非显著纤维化组(F<2,n=126)和显著纤维化组(F≥2,n=137),分析MDA、FIB-4与肝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比较两者评估显著性肝纤维化的准确性;62例患者完成随访,根据末次随访时是否发展为肝硬化分为进展组(n=21)与未进展组(n=41),分析并比较MDA、FIB-4诊断疾病进展的效能。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法。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Spearman相关法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对基线与随访终点的资料进行配对分析;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进展为肝硬化的影响因素。利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指标的诊断效能,ROC曲线下面积(AUC)的比较采用Z检验,采用配对χ^(2)检验比较两指标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结果FIB-4、MDA与肝纤维化程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78、-0.325(P值均<0.001)。FIB-4诊断显著性肝纤维化的AUC、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分别为0.688、64.96%、68.87%、67.42%、63.36%、65.40%,最佳截断值为1.01;MDA诊断显著性肝纤维化AUC、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分别为0.653、52.55%、78.57%,72.73%、60.37%、65.02%,最佳截断值为0.29;MDA的灵敏度低于FIB-4(P=0.004),但特异度较高(P=0.001)。基线时,进展组患者年龄较未进展组大(t=2.611,P=0.011)。在进展组,与基线时相比,随访终点时FIB-4升高、MDA降低(P值均<0.001);未进展组无明显变化(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ST(OR=0.940,95%CI:0.885~0.998,P<0.05)、MDA(OR=0.445,95%CI:0.279~0.710,P<0.001)是疾病进展的独立影响因素;对于诊断疾病进展为肝硬化,MDA的AUC为0.893,最佳截断值为-0.01。结论MDA诊断显著性肝纤维化的准确性与FIB-4相当;MDA<-0.01对于诊断肝纤维化发展为肝硬化有较高的准确性,有助于减少临床上肝活检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肝纤维化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HBV感染相关肝病的关系
8
作者 赵小诺 马素平 肖准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37-342,共6页
慢性乙型肝炎作为我国常见传染病,是通过感染HBV引起机体的免疫应答而导致肝细胞损伤及炎症坏死。幽门螺杆菌(Hp)是一种革兰阴性螺杆菌,能够在人胃黏膜定植并持续生存。近年来,有关Hp感染与HBV感染相关肝病之间的密切联系被越来越多的... 慢性乙型肝炎作为我国常见传染病,是通过感染HBV引起机体的免疫应答而导致肝细胞损伤及炎症坏死。幽门螺杆菌(Hp)是一种革兰阴性螺杆菌,能够在人胃黏膜定植并持续生存。近年来,有关Hp感染与HBV感染相关肝病之间的密切联系被越来越多的研究所证实。本文通过回顾近年来有关Hp感染与HBV感染相关肝病的文献,对其相关性进行探讨,分析表明Hp感染与HBV感染相关肝病之间存在相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对Hp的易感性会随着乙型肝炎的疾病进展而增加。同时Hp感染也可能会增加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出现食管等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发生率、提高肝性脑病的发生风险。因此,在临床中,对于HBV感染相关肝病患者,应重视Hp感染的筛查与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肝硬化 感染 幽门螺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BV感染与线粒体稳态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
9
作者 李兴统 周太成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43-348,共6页
HBV感染可造成急性或慢性感染,未经治疗的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肝癌而死亡。线粒体作为重要的细胞器之一,其正常形态和功能的维持是保证细胞进行各种生理活动的主要基础,线粒体动力学、线粒体自噬、损伤、氧化磷酸化等生理活动均可影响... HBV感染可造成急性或慢性感染,未经治疗的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肝癌而死亡。线粒体作为重要的细胞器之一,其正常形态和功能的维持是保证细胞进行各种生理活动的主要基础,线粒体动力学、线粒体自噬、损伤、氧化磷酸化等生理活动均可影响线粒体稳态的维持。HBV感染可影响线粒体稳态,本文从线粒体动力学、线粒体自噬、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及线粒体损伤4个方面总结线粒体稳态与HBV感染的研究进展,深入探讨线粒体稳态的维持与HBV感染的关系,以期为理解HBV感染的分子机制,甚至寻找HBV潜在治疗靶点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线粒体 线粒体动力学 线粒体自噬 氧化磷酸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胎蛋白联合前白蛋白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美娟 李春燕 +1 位作者 徐华谦 汤善宏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55-861,共7页
目的探索甲胎蛋白(AFP)和前白蛋白(PAB)水平与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90 d预后的关系及不同AFP、PAB水平患者90 d预后差异。方法纳入2018年1月—2023年1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西部战区总医院住院治疗的HBV-ACLF患者371例,根... 目的探索甲胎蛋白(AFP)和前白蛋白(PAB)水平与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90 d预后的关系及不同AFP、PAB水平患者90 d预后差异。方法纳入2018年1月—2023年1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西部战区总医院住院治疗的HBV-ACLF患者371例,根据出院后90 d随访结果分为生存组(n=216)和死亡组(n=155)。通过病历系统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及AFP和PAB等相关实验室指标。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多组间比较及进一步两两比较均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HBV-ACLF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通过AFP和PAB的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确定二者的截断值。应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结果生存组Hb、PAB、AFP和PLT水平均显著高于死亡组(P值均<0.05);年龄、TBil、WBC、胱抑素、肌酐、尿素、国际标准化比值、MELD评分、Child-Pugh C级患者占比、2级腹水及肝性脑病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死亡组(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AB(OR=0.985,95%CI:0.972~0.998,P=0.024)、AFP(OR=0.998,95%CI:0.996~1.000,P=0.028)、PLT(OR=0.989,95%CI:0.982~0.996,P=0.003)、年龄(OR=1.046,95%CI:1.018~1.075,P=0.001)、TBil(OR=1.004,95%CI:1.002~1.006,P<0.001)和WBC(OR=1.237,95%CI:1.110~1.379,P<0.001)是HBVACLF患者90 d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根据AFP及PAB的ROC曲线截断值将患者分为A组102例(AFP≥73.19 ng/mL且PAB≥22.55 mg/L)、B组170例(AFP≥73.19 ng/mL且PAB<22.55 mg/L;AFP<73.19 ng/mL且PAB≥22.55 mg/L)和C组99例(AFP<73.19 ng/mL且PAB<22.55 mg/L)。3组间比较,年龄、Hb、国际标准化比值、MELD评分及Child-Pugh分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生存曲线分析显示,A组患者90 d累积生存率显著高于B组和C组(χ^(2)=19.825,P<0.001)。结论AFP联合PAB能较好地预测HBV-ACLF患者的90 d预后,其中高AFP及高PAB水平的患者90 d病死率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 甲胎蛋白类 前白蛋白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HBV感染中CD8^(+)T细胞功能障碍研究进展
11
作者 张楠 李传海 +4 位作者 赵荣洁 张力文 欧阳卿 邹丽云 张记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56-460,共5页
乙型肝炎病毒(HBV)特异性CD8^(+)T细胞在控制HBV感染扮演着中心角色,但其在慢性HBV感染过程中功能受损,表现为功能障碍状态。近年来研究表明,慢性HBV感染中CD8^(+)T细胞功能障碍与其他病毒感染或肿瘤中的经典CD8^(+)T细胞耗竭不同。202... 乙型肝炎病毒(HBV)特异性CD8^(+)T细胞在控制HBV感染扮演着中心角色,但其在慢性HBV感染过程中功能受损,表现为功能障碍状态。近年来研究表明,慢性HBV感染中CD8^(+)T细胞功能障碍与其他病毒感染或肿瘤中的经典CD8^(+)T细胞耗竭不同。2024年几项关键研究进一步阐述了慢性HBV感染中CD8^(+)T细胞功能障碍的新机制,并发现了新的治疗靶标4-1BB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本文在阐明慢性HBV感染中CD8^(+)T细胞功能障碍及其机理的基础上,重点总结了这些最新研究的关键发现,并探讨了其转化价值和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hbv) CD8^(+)T细胞 功能障碍 耗竭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硬化患者血清血管生成素1、2及其比值变化与HBV DNA和ALT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林明华 常远 +2 位作者 刘芳 黄雁翔 徐航飞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26-1129,共4页
目的分析血清血管生成素(Ang)1、2及其比值变化与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硬化患者HBV DNA和ALT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收治的CHB患者99例,肝硬化患者59例,收集临床资料和血清标本;另选同... 目的分析血清血管生成素(Ang)1、2及其比值变化与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硬化患者HBV DNA和ALT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收治的CHB患者99例,肝硬化患者59例,收集临床资料和血清标本;另选同期46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采用PCR法检测血清HBV DNA;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Ang-1和Ang-2水平,比较各组血清Ang-1和Ang-2及Ang-1/Ang-2的差异。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法;采用Spearman方法分析Ang-1、Ang-2、Ang-1/Ang-2与HBV DNA、ALT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671.0 pg/mL)相比,CHB组(479.0 pg/mL)和肝硬化组(208.4 pg/mL)Ang-1水平显著降低(P值均<0.05);与CHB组相比,肝硬化组Ang-1水平显著降低(P<0.001)。与对照组(198.0 pg/mL)相比,CHB组(286.1 pg/mL)和肝硬化组(438.4 pg/mL)Ang-2水平显著升高(P值均<0.001);与CHB组相比,肝硬化组Ang-2水平显著升高(P<0.001)。与对照组(3.4)相比,CHB组(1.6)和肝硬化组(0.5)Ang-1/Ang-2比值显著降低(P值均<0.001);与CHB组相比,肝硬化组Ang-1/Ang-2比值显著降低(P<0.001)。Spearman分析显示,CHB组Ang-1与HBV DNA及ALT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400、−0.394,P值均˂0.001);Ang-2与HBV DNA及ALT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65、0.351,P值均˂0.001);Ang-1/Ang-2与HBV DNA及ALT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463、−0.473,P值均˂0.001);而肝硬化组Ang-1、Ang-2及Ang-1/Ang-2均与HBV DNA和ALT无相关性(P值均˃0.05)。结论CHB、肝硬化患者血清Ang-1、Ang-2及Ang-1/Ang-2有显著改变,其中肝炎组Ang-1、Ang-2及Ang-1/Ang-2在一定程度上反映CHB患者肝损伤的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生成素1 血管生成素2 乙型肝炎 慢性 肝硬化 乙型肝炎病毒 丙氨酸转氨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消除HBV母婴传播的实施案例与经验介绍
13
作者 罗雅丽 王维 +6 位作者 潘禹辰 姜晶 郑寒龙 吴雪丽 陈慧 朱世奔 侯金林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145-2151,共7页
HBV母婴传播的减少是实现消除HBV的关键步骤。“乙肝母婴零传播工程”(“小贝壳”项目)于2015年7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正式启动,是集科学防治和应用性研究于一体的公益项目,目的是通过移动医疗工具“小贝壳”手机应用软件对乙型肝炎孕妇... HBV母婴传播的减少是实现消除HBV的关键步骤。“乙肝母婴零传播工程”(“小贝壳”项目)于2015年7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正式启动,是集科学防治和应用性研究于一体的公益项目,目的是通过移动医疗工具“小贝壳”手机应用软件对乙型肝炎孕妇进行规范化管理,以进一步减少甚至消除HBV母婴传播。目前,“小贝壳”项目已覆盖全国,为阻断HBV母婴传播提供了详细的实施策略、成功的实践经验及可靠的数据支持,对全球实现消除HBV母婴传播具有重要价值。本文详细介绍了4个典型案例的“小贝壳”项目实施策略及其成效,为进一步理解和阻断母婴传播提供了有力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传染性疾病传播 垂直 “小贝壳”项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阻断HBV母婴传播:热点与难点
14
作者 尹雪如 洪睿轩 +1 位作者 刘志华 侯金林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141-2144,共4页
慢性HBV感染是我国最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HBV感染人群超过7000万,防控工作面临着严峻挑战。当前政府及社会各界正在加速推进“2030年实现消除病毒性肝炎对公众健康的威胁”的宏伟目标。母婴传播是HBV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因此,做好HBV... 慢性HBV感染是我国最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HBV感染人群超过7000万,防控工作面临着严峻挑战。当前政府及社会各界正在加速推进“2030年实现消除病毒性肝炎对公众健康的威胁”的宏伟目标。母婴传播是HBV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因此,做好HBV母婴阻断是消除病毒性肝炎的关键一环。目前在该领域存在一些热点与难点问题亟需解决,包括妊娠期采用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长期治疗的安全性、妊娠早期抗病毒治疗的安全性、无免疫球蛋白策略的有效性和HBV经生殖细胞传播的风险等,解决这些问题对进一步推进HBV母婴阻断工作,加快我国实现2030年目标的进程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传染性疾病传播 垂直 孕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BV母婴零传播——从争议到共识
15
作者 刘志华 侯金林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137-2140,共4页
母婴传播是HBV最主要的传播途径,预防HBV母婴传播是乙型肝炎防控的关键环节,也是2030年全球消除乙型肝炎的五大核心战略支柱之一。新生儿联合免疫和妊娠期的抗病毒干预是阻断母婴传播的关键措施,实施新生儿联合免疫和妊娠期抗病毒干预... 母婴传播是HBV最主要的传播途径,预防HBV母婴传播是乙型肝炎防控的关键环节,也是2030年全球消除乙型肝炎的五大核心战略支柱之一。新生儿联合免疫和妊娠期的抗病毒干预是阻断母婴传播的关键措施,实施新生儿联合免疫和妊娠期抗病毒干预的综合策略能够加速实现消除母婴传播的目标。我国学者提出“乙型肝炎母婴零传播”的理念,并在全国范围开展了“乙肝母婴零传播工程”(“小贝壳”项目),旨在推动母婴阻断策略的实施,为我国消除病毒性肝炎打好基础。“小贝壳”项目为阻断乙型肝炎母婴传播提供了详细的实施策略、成功的实践经验及可靠的数据支持,凝聚了学术界对“乙型肝炎母婴零传播”的共识,对我国以及全球实现消除HBV母婴传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传染性疾病传播 垂直 “小贝壳”项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年龄>30岁、ALT水平正常HBV感染孕妇的抗病毒治疗时机
16
作者 盛秋菊 汪玉涵 丁洋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66-869,共4页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版)》扩大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适应证。ALT水平正常的慢性HBV感染者,HBV DNA阳性,年龄>30岁,指南建议开始抗病毒治疗。但对于年龄>30岁的孕妇,是否立即启动抗病毒治疗尚无统一观点。有观点认...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版)》扩大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适应证。ALT水平正常的慢性HBV感染者,HBV DNA阳性,年龄>30岁,指南建议开始抗病毒治疗。但对于年龄>30岁的孕妇,是否立即启动抗病毒治疗尚无统一观点。有观点认为,ALT水平正常的孕妇多为免疫耐受期,抗病毒治疗效果不佳,且孕期用药可能影响母婴安全。因此,即使孕妇年龄>30岁,也不主张在孕早期开始抗病毒治疗;也有观点认为,孕期机体的免疫改变可能是HBV免疫清除的特殊时期,若年龄>30岁,即使ALT水平正常,也应该立即抗病毒治疗,孕妇可能获得更好的病毒学甚至血清学应答。本文将针对上述问题,从孕期抗病毒治疗目的、治疗时机和停药时机等方面展开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丙氨酸转氨酶 治疗学 母婴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HBV感染:ALT水平正常患儿的抗病毒治疗
17
作者 傅蕾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70-874,共5页
慢性乙型肝炎(CHB)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目前我国约有200万儿童HBV感染者。儿童感染HBV后更容易慢性化,成年后发生肝硬化以及肝癌的风险高。传统观点认为儿童HBV感染多数处于免疫耐受期,无需考虑抗病毒治疗,仅对免疫活动期... 慢性乙型肝炎(CHB)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目前我国约有200万儿童HBV感染者。儿童感染HBV后更容易慢性化,成年后发生肝硬化以及肝癌的风险高。传统观点认为儿童HBV感染多数处于免疫耐受期,无需考虑抗病毒治疗,仅对免疫活动期和代偿期或失代偿期肝硬化的儿童CHB启动抗病毒治疗。越来越多的儿童CHB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儿童CHB抗病毒治疗(特别是以干扰素为基础的方案)应答率高,低龄儿童是临床治愈的优势人群,但对于ALT水平正常,特别是处于免疫耐受期的HBV感染的患儿是否接受抗病毒治疗仍然存在争议。本文针对儿童HBV感染的特点及ALT水平正常患儿抗病毒治疗必要性,特别是关于治疗时机等方面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丙氨酸转氨酶 治疗学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IB-4和APRI评估慢性HBV感染者肝纤维化程度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小婷 胡伯斌 +6 位作者 刘宏宇 金超 蔡彩莲 王可杉 韦艳春 江建宁 苏明华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424-2429,共6页
目的比较FIB-4和APRI在慢性HBV感染者晚期肝纤维化和疾病进展中的预测效能。方法纳入2013年2月—2022年12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进行肝穿刺的慢性HBV感染者497例,其中回顾性研究404例,前瞻性研究75例。收集患者基线人口统... 目的比较FIB-4和APRI在慢性HBV感染者晚期肝纤维化和疾病进展中的预测效能。方法纳入2013年2月—2022年12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进行肝穿刺的慢性HBV感染者497例,其中回顾性研究404例,前瞻性研究75例。收集患者基线人口统计学特征(性别、年龄)、生化指标(ALT、AST)、血小板计数等指标,并计算FIB-4和APRI。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多组间数据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ROC曲线下面积(AUC)分析评估APRI和FIB-4预测慢性HBV感染者肝纤维化程度和疾病进展的能力。结果在回顾性分析中,与FIB-4<2.67相比,FIB-4在高范围值(≥2.67)诊断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患者占比较高(66.19%vs47.54%,χ^(2)=12.75,P<0.001)。FIB-4和APRI在F0~F4期的中位值随着肝纤维化程度增加而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值分别为42.5、35.9,P值均<0.001)。在F0~F4各纤维化分期中,相同分期的FIB-4中位值均高于APRI(H=59.71,P<0.001)。FIB-4预测F3期的AUC值与APR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67 vs 0.65,Z=0.71,P=0.480),预测F4期的AUC值高于APR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72 vs 0.64,Z=10.50,P<0.001)。在前瞻性研究队列中,FIB-4和APRI在出现疾病进展(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患者中表现出随时间增加的趋势。FIB-4和APRI预测疾病进展(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AUC分别为0.718(95%CI:0.476~0.760)和0.555(95%CI:0.408~0.703);FIB-4预测疾病进展的准确率高于APRI(χ^(2)=12.44,P<0.001)。结论FIB-4和APRI均可作为评估晚期肝纤维化(F3和F4)以及预测疾病进展与否的依据,但FIB-4优于APR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肝纤维化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肌酐与胱抑素C比值(CCR)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3
19
作者 刘大晴 黄燕 甘建和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4-270,共7页
目的探讨血清肌酐与胱抑素C比值(CCR)评估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2年11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病科住院治疗的130例HBV-ACLF患者(治疗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结局分为生存组(n=... 目的探讨血清肌酐与胱抑素C比值(CCR)评估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2年11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病科住院治疗的130例HBV-ACLF患者(治疗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结局分为生存组(n=87)和死亡组(n=43);根据是否合并感染,分为感染组(n=37)和非感染组(n=93)。以同期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收集入院当天血常规指标,包括白细胞、血小板、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计数;观察入院当天、住院第5天、第10天、第15天血清肌酐、胱抑素C、血清Alb、PT,计算CCR、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营养指数(PNI)、CCR5(入院后第5天CCR)、ΔCCR5(入院后第5天CCR-入院当天CCR)、CCR10(入院后第10天CCR)、ΔCCR10(入院后第10天CCR-入院后第5天CCR)、CCR15(入院后第15天CCR)、ΔCCR15(入院后第15天CCR-入院后第10天CCR),比较生存组和死亡组、感染组与非感染组上述指标的差异。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疾病预后的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CCR对HBV-ACLF死亡事件的预测价值,ROC曲线下面积(AUC)比较采用De Long检验。结果治疗组基线CCR、NLR、PNI、PT和Alb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生存组与死亡组患者入院当天CCR、NLR、P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130例HBV-ACLF患者中,有25例处于前期,48例处于早期,32例处于中期,25例处于晚期。各分期HBV-ACLF患者基线CCR、PLR及P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感染组与非感染组患者基线ΔCCR5、NL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患者入院第5天、第10天、第15天生存组与死亡组ΔCCR5、CCR10、CCR1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ΔCCR5(OR=1.175,95%CI:1.098~1.256,P<0.001)、NLR(OR=0.921,95%CI:0.880~0.964,P<0.001)和PT(OR=0.921,95%CI:0.873~0.973,P=0.003)是HBV-ACLF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ΔCCR5的AUC为0.774,敏感度为0.687,特异度为0.757;ΔCCR5+PT+NLR联合的AUC为0.824,高于ΔCCR5、NLR、PT单独预测时的AUC(P值均<0.05)。结论ΔCCR5、NLR、PT可反映HBV-ACLF患者的病情及预后,是HBV-ACLF患者死亡事件的独立预测指标,ΔCCR5+PT+NLR联合时预测效能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 肌酸酐 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物C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通市HIV合并HBV感染者抗逆转录病毒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潘一茹 邱涛 +9 位作者 马平 周小毅 丁萍 陈彦君 姜洁 何楚 钱姣 孔泉 邹美银 翟祥军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72-978,共7页
目的:了解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合并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的感染现况和特征,分析HIV/HBV合并感染者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ART)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南通... 目的:了解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合并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的感染现况和特征,分析HIV/HBV合并感染者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ART)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南通市2016年1月—2021年12月新确诊的HIV感染者为调查对象,根据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检测结果分为HIV单独感染组1 830例和HIV/HBV合并感染组135例,比较两组患者ART前HIV感染特征,分析ART后HIV病毒学抑制和CD4+T淋巴细胞变化情况,以评估免疫功能改善情况及影响因素。结果:HIV/HBV合并感染者ART前免疫受损重于HIV单独感染者。接受ART后,HIV单独感染组和HIV/HBV合并感染组的CD4+T计数总体上均随治疗时间延长呈上升趋势,ART 2年后,两组患者的HIV病毒学抑制率均为90%以上。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均显示开始ART的年龄增加、初始CD4+T <200个/μL、初始HIV RNA≥4.5[lg(copies/mL)]是影响免疫重建的危险因素。随治疗时间的延长,免疫重建良好率有增加趋势。在ART前合并HBV感染加重HIV感染者的免疫损伤,因而可能影响免疫重建。结论:HBV感染可加重HIV感染者的免疫损伤,现行HIV/HBV合并感染的ART策略可有效抑制双重感染,有利于HIV/HBV合并感染者的免疫重建。在感染者的干预管理中,ART及疗效监测均存在不足,临床诊疗活动需进一步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乙型肝炎病毒 合并感染 抗逆转录病毒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