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郯庐断裂带对合肥盆地油气地质条件的控制 被引量:63
1
作者 鲁国明 朱光 +3 位作者 李学田 王道轩 宋传中 刘国生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3期216-222,共7页
郯庐断裂带的左行平移发生在早白垩世,并将大别—胶南造山带左行错开。该断裂带的平移在合肥盆地东部控制发育了早白垩世的走滑盆地,其中沉积了朱巷组地层。早白垩世走滑盆地内的半深湖—深湖环境下,形成了一套最大累计厚度达600m的暗... 郯庐断裂带的左行平移发生在早白垩世,并将大别—胶南造山带左行错开。该断裂带的平移在合肥盆地东部控制发育了早白垩世的走滑盆地,其中沉积了朱巷组地层。早白垩世走滑盆地内的半深湖—深湖环境下,形成了一套最大累计厚度达600m的暗色泥岩,属于腐殖型的较差烃源岩。郯庐断裂带晚白垩世—老第三纪的伸展运动,在合肥盆地东部控制形成了半地堑式断陷盆地,分别沉积了上白垩统响导铺组、张桥组和下第三系定远组。响导铺组和定远组中形成的烃源岩最大累计厚度不超过200m。新第三纪以来,随着中国东部受压、郯庐断裂带的逆冲活动,合肥盆地随之消亡。合肥盆地最有前景的勘探目的层应为石炭—二叠系含岩系。今后应加强对这套地层的构造、沉积相、煤生烃、二次生烃潜力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地质 合肥盆地 郯庐断裂带 早白垩世 走滑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大别造山带北部逆冲推覆构造与合肥盆地、周口坳陷控盆断裂 被引量:36
2
作者 孙晓猛 张梅生 +3 位作者 龙胜祥 郝福江 刘鹏举 刘长垠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91-198,共8页
秦岭 -大别造山带北部中 -新生代逆冲推覆作用可划分出 5个期次 :即印支期 (T2 —T3 )、燕山早期 (J2 末—J3 )、燕山晚期 (K1末期 )、燕山末期 (K2 末期 )和喜马拉雅早期 (E末期 )。合肥盆地、周口坳陷控盆断裂是秦岭 -大别造山带北部... 秦岭 -大别造山带北部中 -新生代逆冲推覆作用可划分出 5个期次 :即印支期 (T2 —T3 )、燕山早期 (J2 末—J3 )、燕山晚期 (K1末期 )、燕山末期 (K2 末期 )和喜马拉雅早期 (E末期 )。合肥盆地、周口坳陷控盆断裂是秦岭 -大别造山带北部逆冲推覆构造在盆地内的延伸 ,造山带与盆地逆冲推覆构造在时间序列上具有同步耦合性 ,在空间上具有密切相关性。逆冲推覆作用不仅控制了盆地的分布轮廓、构造格局、地层发育和沉积建造 ,而且还控制了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决定了盆地的性质和类型。中生代盆山构造耦合是扬子、华北两板块碰撞、陆内俯冲断离和山脉隆升与伸展坍塌的地球动力学背景下形成的。古近纪末期逆冲构造形成机制与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之下俯冲的远程效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大别造山带 中-新生代 逆冲推覆构造 合肥盆地 周口坳陷 控盆断裂 构造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肥盆地寒武系底部烃源岩沉积环境和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21
3
作者 曹高社 宋明水 +2 位作者 刘德良 周松兴 李学田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3期273-278,共6页
合肥盆地海相油气的勘探逐渐受到重视。盆地西部发现的寒武系底部海相泥质烃源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其沉积环境和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是进一步油气勘探的基础。层序地层学及有机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其沉积构造环境为拉张裂陷向移离扩张... 合肥盆地海相油气的勘探逐渐受到重视。盆地西部发现的寒武系底部海相泥质烃源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其沉积环境和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是进一步油气勘探的基础。层序地层学及有机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其沉积构造环境为拉张裂陷向移离扩张的过渡阶段,盆地性质属于内裂谷盆地向被动大陆边缘盆地的过渡类型,对于烃源岩的形成和保存极其有利。该套烃源岩有机碳平均含量为6.46%,有机质类型为I型,Ro(2%~3.5%)与Tmax(500~600℃)反映的成熟度已进入过成熟早期乃至晚期阶段。生物标志物反映该套烃源岩在强还原高盐度的环境中形成,生源为菌藻类低等生物,其演化程度处于生油阶段。两类有机地化指标反映的成熟度差异,可能是各自代表的有机质不同。Ro和Tmax主要反映烃源岩主体的成熟度,而生物标志物可能主要反映岩石包体有机质的成熟度。综合研究认为,该套烃源岩不仅处于生气高峰期,并具有生油的可能。该套烃源岩沉积环境和地球化学的研究,为合肥盆地勘探下古生界天然气藏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肥盆地 寒武系底部 烃源岩 沉积环境 地球化学特征 海相油气 石油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别山造山带对合肥盆地的构造控制 被引量:18
4
作者 宋明水 江来利 +2 位作者 李学田 储东如 杜森官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3期209-215,共7页
北淮阳构造带由一系列向北逆冲推覆的构造岩片组成,是建立大别山造山带和合肥盆地构造关系的纽带,先后经过燕山早期和燕山晚期两次向北逆冲推覆作用。燕山早期的构造以后缘滑脱、前缘推覆为特征;燕山晚期逆冲推覆构造以区域挤压、向北... 北淮阳构造带由一系列向北逆冲推覆的构造岩片组成,是建立大别山造山带和合肥盆地构造关系的纽带,先后经过燕山早期和燕山晚期两次向北逆冲推覆作用。燕山早期的构造以后缘滑脱、前缘推覆为特征;燕山晚期逆冲推覆构造以区域挤压、向北逆冲为特征。合肥盆地经过坳陷、断陷两大阶段的沉陷。合肥盆地的坳陷形成强烈受到扬子陆块基底持续俯冲和大别山隆起的控制,晚白垩世后的断陷明显受到大别山差异隆起的影响,并表现出良好的构造耦合关系。合肥盆地东南的舒城坳陷是进一步寻找油气的构造有利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控制 大别山构造带 合肥盆地 石油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肥盆地与北淮阳构造带印支期的推覆构造及其油气意义 被引量:16
5
作者 曹高社 李学田 +2 位作者 刘德良 周松兴 高一军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16-122,共7页
在分析合肥盆地钻测井和地震等地球物理资料的基础上 ,对北淮阳构造带推覆构造进行了研究 ,确定了印支期推覆构造的存在 ,探讨了印支期推覆构造的模式、动力学背景和油气意义。认为 ,印支期合肥盆地与北淮阳构造带组成统一的推覆构造系... 在分析合肥盆地钻测井和地震等地球物理资料的基础上 ,对北淮阳构造带推覆构造进行了研究 ,确定了印支期推覆构造的存在 ,探讨了印支期推覆构造的模式、动力学背景和油气意义。认为 ,印支期合肥盆地与北淮阳构造带组成统一的推覆构造系统 ,其动力学背景是华北陆块深部地壳向造山带内部的陆内俯冲。印支期构造运动为典型的大陆内部构造 ,并非经“B”式俯冲形成的碰撞造山运动。印支期逆冲推覆构造对油气的保存是有利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推覆构造 陆内俯冲 合肥盆地 北淮阳构造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肥盆地与大别—张八岭造山带的耦合关系 被引量:18
6
作者 赵宗举 朱琰 +3 位作者 徐春华 周进高 易万霞 沈金龙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6期670-678,共9页
现今所见的大别—张八岭造山带是自印支期以来才形成的,其形成与演化对中、新生代合肥盆地的性质与演化起到了明显的控制作用。合肥盆地中、新生代不同时期的盆地类型及其改造形式与大别—张八岭造山带的活动形式存在密切的耦合关系:a)... 现今所见的大别—张八岭造山带是自印支期以来才形成的,其形成与演化对中、新生代合肥盆地的性质与演化起到了明显的控制作用。合肥盆地中、新生代不同时期的盆地类型及其改造形式与大别—张八岭造山带的活动形式存在密切的耦合关系:a)印支期(中晚三叠世)合肥盆地处表现的冲断改造与扬子板块—华北板块最终碰撞拼合并形成大别—张八岭造山带的同碰撞挤压逆冲造山相耦合;b)侏罗纪合肥类前陆盆地的形成与扬子俯冲板块的折沉所引发的大别—张八岭造山带的强烈浮力底辟造山隆升及扬子—华北陆块的进一步拼合挤压造山作用相耦合;c)早白垩世合肥滑覆-走滑复合盆地的形成与大别造山带的热隆伸展及张八岭造山带的走滑活动相耦合;d)晚白垩世早期合肥盆地大部表现为冲断改造及北东部形成坳陷盆地与大别造山带热隆伸展及张八岭造山带弱挤压作用相耦合;e)晚白垩世晚期—早第三纪张扭性裂陷盆地的形成与大别—张八岭造山带的造山后塌陷及断块差异升降运动相耦合;f)渐新世喜马拉雅运动主幕以来的大别—张八岭造山带总体表现为弱挤压-压扭造山隆升及逐渐被剥蚀夷平并为合肥盆地晚第三纪—第四纪坳陷型沉积提供物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前陆盆地 拉分盆地 裂陷盆地 复合盆地 盆山耦合 大别—张八岭造山带 合肥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肥盆地安参1井中生代地层特征 被引量:8
7
作者 徐佑德 赵明 +2 位作者 徐春华 徐明 邱连贵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3期223-227,共5页
地层是一切地质问题的基础,地层的划分直接影响着对盆地构造演化、沉积环境甚至对全盆地含油气远景的认识。该文从岩性、电性及地震反射特征等方面对安参1井已钻遇地层特征进行研究,初步建立了合肥盆地中生代地层层序格架,对深入认识和... 地层是一切地质问题的基础,地层的划分直接影响着对盆地构造演化、沉积环境甚至对全盆地含油气远景的认识。该文从岩性、电性及地震反射特征等方面对安参1井已钻遇地层特征进行研究,初步建立了合肥盆地中生代地层层序格架,对深入认识和解剖盆地的构造演化、地层展布特征、沉积环境及含油气远景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肥盆地 安参1井 中生代 地层特征 石油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肥盆地东部朱巷组X射线衍射分析及其油气意义 被引量:8
8
作者 刘国生 朱光 +2 位作者 王道轩 牛漫兰 宋传中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3年第1期31-36,共6页
对取自合肥盆地大桥凹陷内下白垩统朱巷组(K1Z)21个泥岩样粘土矿物进行X射线衍射分析,定量研究表明,伊利石结晶度值均大于0.42,一般为0.42~0.75。伊利石/蒙皂石混层比有5个样品小于50.00%,其余为50.20%~70.10%,蒙皂石转化从无序间层... 对取自合肥盆地大桥凹陷内下白垩统朱巷组(K1Z)21个泥岩样粘土矿物进行X射线衍射分析,定量研究表明,伊利石结晶度值均大于0.42,一般为0.42~0.75。伊利石/蒙皂石混层比有5个样品小于50.00%,其余为50.20%~70.10%,蒙皂石转化从无序间层到部分有序间层,反映地表处朱巷组处于成岩作用中-早期阶段,有机质成熟度处于成熟-未成熟阶段,没有进入埋藏变质。结合钻井Ro资料及地球物理资料,揭示朱巷组埋深大于3000m,预测深埋地下的朱巷组烃源岩已进入生油门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意义 X射线衍射 伊利石结晶度 伊利石/蒙皂石混层比 朱巷组 合肥盆地 野外地质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郯庐断裂(K2-E)的伸展活动及其对合肥盆地的控制 被引量:13
9
作者 刘国生 宋传中 +1 位作者 王道轩 牛漫兰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2年第5期672-677,共6页
郯庐断裂带于晚白垩世 -老第三纪 (K2 -E)时期卷入了广泛的伸展活动 ,其伸展结果是沿着早期先存的走滑断裂产生了伸展正断层 ,构成了合肥盆地的东缘断陷边界。在断裂的西侧控制了合肥盆地上白垩统 -下第三系的同沉积可容空间 ,而断裂东... 郯庐断裂带于晚白垩世 -老第三纪 (K2 -E)时期卷入了广泛的伸展活动 ,其伸展结果是沿着早期先存的走滑断裂产生了伸展正断层 ,构成了合肥盆地的东缘断陷边界。在断裂的西侧控制了合肥盆地上白垩统 -下第三系的同沉积可容空间 ,而断裂东侧张八岭隆起进一步抬升 ,由此形成合肥盆地充填的物源系统。与此同时 ,盆地内先存近东西向逆断层也相应产生了伸展活动 ,并控制了盆内近东西向的沉积。在伸展断陷盆地内均有明显的沉积响应。文章从合肥盆地 K2 -E的沉积响应特征探讨郯庐断裂带伸展期对合肥盆地的控制机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K2-E 伸展活动 沉积响应 合肥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肥盆地油气勘探现状及对策 被引量:10
10
作者 李丕龙 李学田 +2 位作者 娄剑青 徐春华 柳忠泉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3期195-199,共5页
自1958年以来,先后有10余个单位参与过合肥盆地的油气勘探及研究工作,大致经历了三下四上的曲折历程。目前,合肥盆地尚处于盆地勘探初期的低勘探程度阶段,许多基本的石油地质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现阶段合肥盆地的油气勘探应加强石油... 自1958年以来,先后有10余个单位参与过合肥盆地的油气勘探及研究工作,大致经历了三下四上的曲折历程。目前,合肥盆地尚处于盆地勘探初期的低勘探程度阶段,许多基本的石油地质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现阶段合肥盆地的油气勘探应加强石油地质的综合研究,钻探工作应以解决盆地基本的石油地质问题为主,是合肥盆地近期油气勘探的主要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肥盆地 油气勘探 现状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肥盆地演化及构造样式 被引量:7
11
作者 丁丽荣 柳忠泉 +1 位作者 雷敏 裴磊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3期204-208,共5页
合肥盆地位于华北地台、扬子地台和北淮扬褶皱带3大构造单元的结合部。由于受大别造山带和郯庐断裂长期活动的影响,总体上可以分为盆地基底形成阶段和盆地形成发展阶段,主要经历了印支期、燕山晚期、喜山晚期的冲断作用及燕山早期、喜... 合肥盆地位于华北地台、扬子地台和北淮扬褶皱带3大构造单元的结合部。由于受大别造山带和郯庐断裂长期活动的影响,总体上可以分为盆地基底形成阶段和盆地形成发展阶段,主要经历了印支期、燕山晚期、喜山晚期的冲断作用及燕山早期、喜山早期的伸展运动,形成了挤压构造、伸展构造、负反转构造和走滑构造等4种局部构造样式。现今的构造样式是上述5期构造运动叠加的结果。对合肥盆地构造特征进行系统研究,将为进行圈闭评价以及今后的钻探提供有利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肥盆地 演化 构造样式 区域地质背景 石油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磁电震联合反演在合肥盆地勘探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2
作者 贾红义 陈建平 +2 位作者 谭明友 阎汉杰 李学田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80-686,共7页
在合肥盆地开展了高精度重力、航磁、电法、地震(简称重磁电震)、化探等多种方法勘探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对重磁电资料的目标处理,建立起全区地球物理场;应用重磁电震资料联合反演,获得的主要成果有:①完成了印支面及结晶基底构造图;②发... 在合肥盆地开展了高精度重力、航磁、电法、地震(简称重磁电震)、化探等多种方法勘探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对重磁电资料的目标处理,建立起全区地球物理场;应用重磁电震资料联合反演,获得的主要成果有:①完成了印支面及结晶基底构造图;②发现了“影子盆地”;③本区自南而北划分为四个构造带,即前陆冲断带、前渊沉降带、前隆断褶带、隆后斜坡带;④指明前陆冲断带和前隆断褶带是合肥盆地油气勘探突破的有利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勘探 油气生成 油气运移 重磁电震联合反演 合肥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肥盆地中—新生界烃源岩地球化学与构造背景分析 被引量:8
13
作者 曹高社 柳忠泉 +2 位作者 刘德良 周松兴 高一军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3期287-291,共5页
中—新生代合肥盆地受EW向特提斯构造和NNE向滨西太平洋构造等多元构造动力的控制,具有成盆期次多、构造运动频繁、沉降量和伸展量小、卷入构造层次浅等特点。这些特点对中—新生界烃源岩的发育及其有机质的转化是不利的。而古生界应为... 中—新生代合肥盆地受EW向特提斯构造和NNE向滨西太平洋构造等多元构造动力的控制,具有成盆期次多、构造运动频繁、沉降量和伸展量小、卷入构造层次浅等特点。这些特点对中—新生界烃源岩的发育及其有机质的转化是不利的。而古生界应为今后勘探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中-新生界 合肥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肥盆地对郯庐断裂带同造山走滑活动的沉积响应 被引量:8
14
作者 刘国生 朱光 +2 位作者 牛漫兰 王道轩 宋传中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233-1237,共5页
夹持于郯庐断裂带与大别造山带之间的合肥盆地,前侏罗纪基底上的印支期前陆逆冲断层靠近郯庐断裂带显著增多,指示了该断裂带印支期的活动。盆地内侏罗系地层在郯庐断裂带一侧出现了边缘相,并且发育了与断裂带平行的沉积中心,反映当时郯... 夹持于郯庐断裂带与大别造山带之间的合肥盆地,前侏罗纪基底上的印支期前陆逆冲断层靠近郯庐断裂带显著增多,指示了该断裂带印支期的活动。盆地内侏罗系地层在郯庐断裂带一侧出现了边缘相,并且发育了与断裂带平行的沉积中心,反映当时郯庐断裂带已出现在合肥盆地的东侧,构成了盆地东部边界,因走滑而隆升的张八岭带构成了盆地东部的物源区。位于大别造山带东缘的郯庐早期走滑糜棱岩中3个白云母的40A r/39A r坪年龄分别为(192.5±0.7)M a、(189.7±0.6)M a、(188.7±0.7)M a,代表了同造山期走滑的冷却年龄。这一系列现象表明,郯庐断裂带起源于华北与华南板块印支期的陆—陆碰撞,推断是以转换断层的型式出现。该断裂带早白垩世的左行平移是滨太平洋构造运动中的再次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同造山走滑运动 同位素年龄 沉积响应 合肥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肥盆地重力场特征 被引量:6
15
作者 贾红义 吕希学 +4 位作者 李云平 阎汉杰 胡加山 刘国宏 张云银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3期232-242,共11页
合肥盆地地质构造复杂,地表沟壑纵横,通过对重力异常目标处理,揭示基底特征及断裂、构造发育情况,认为本区南北分区,"众凹环隆"。该文应用重、磁、电、震等综合物探资料,将本区划分为前陆冲断带、舒城前渊沉降带、六安前隆断... 合肥盆地地质构造复杂,地表沟壑纵横,通过对重力异常目标处理,揭示基底特征及断裂、构造发育情况,认为本区南北分区,"众凹环隆"。该文应用重、磁、电、震等综合物探资料,将本区划分为前陆冲断带、舒城前渊沉降带、六安前隆断褶带和肥北隆后斜坡带4个勘探区带。指出了下步勘探方向和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俣肥盆地 重力场特征 区带划分 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肥盆地重磁资料处理及重磁震联合反演 被引量:6
16
作者 李云平 刘金连 +3 位作者 林治模 胡加山 阎红 夏吉庄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3期261-266,共6页
合肥盆地自1958年开始历经3次区域普查,近年来胜利油田又加大了对该盆地的投资力度,投入了大量资金开展地震、非地震勘探———覆盖全盆地的高精度重磁、化探及纵横贯穿全区的8km×8km二维地震测网与8条电法剖面。作者针对该盆地的... 合肥盆地自1958年开始历经3次区域普查,近年来胜利油田又加大了对该盆地的投资力度,投入了大量资金开展地震、非地震勘探———覆盖全盆地的高精度重磁、化探及纵横贯穿全区的8km×8km二维地震测网与8条电法剖面。作者针对该盆地的勘探现状,利用丰富的重磁电资料,打破以往常规处理的模式,重点进行了重磁资料的目标处理,快速准确地提取了该区区域构造、局部构造及断裂的重磁异常信息和电性特征,并绘制了相关图件,为合肥盆地的油气综合评价提供了可靠而翔实的依据,并总结归纳了一套适合新区勘探的重磁处理新思路;同时,针对合肥盆地物性数据欠缺但物探资料丰富的特点,创立了不依赖物性参数的统计推断反演方法,综合全区31条地震测线资料和全区重磁数据建立起统计关系式,反演计算出其印支面埋藏深度,成功地绘制了重磁震联合反演印支面构造图,细致刻画了地震测网未涉及区域的构造分布形态;另外,应用LCT软件对HF-700、HF-340进行了重磁电震的联合解释,取得了较好的地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肥盆地 重磁资料处理 重磁震联合反演 趋势面 重磁异常 物探 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肥盆地盆缘刘老碑组烃源岩特征探讨 被引量:7
17
作者 张交东 刘德良 +3 位作者 黄开权 曹高社 邱连贵 雷敏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5期474-478,共5页
依据刘老碑组在合肥盆地周围的露头和钻井资料,通过地层特征、有机地化指标和岩相古地理的综合分析,认为刘老碑组有机质丰度达到烃源岩的要求,母质类型为Ι型干酪根,烃类转化率高,而且泥岩厚度大,总生烃量也大;虽然有机质已经过成熟,但... 依据刘老碑组在合肥盆地周围的露头和钻井资料,通过地层特征、有机地化指标和岩相古地理的综合分析,认为刘老碑组有机质丰度达到烃源岩的要求,母质类型为Ι型干酪根,烃类转化率高,而且泥岩厚度大,总生烃量也大;虽然有机质已经过成熟,但完全可以生气,即处于热裂解成凝析油-湿气阶段,因此提出刘老碑组可作为合肥盆地的气源岩。此外,依据地层和盆地内的地球物理资料,推测合肥盆地内部可能存在刘老碑组,这为合肥盆地寻找天然气藏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刘老碑组 合肥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肥盆地金寨油浸砂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4
18
作者 陈建平 冀国盛 +2 位作者 钟建华 鲁国明 李勇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3期279-283,共5页
该文对合肥盆地金寨油浸砂岩的宏观岩石学、有机岩石学和有机地球化学特征以及油源进行了研究。油浸砂岩发现于合肥盆地南部中侏罗统三尖铺组(J2s)地层中,为长石砂岩,油多沿细层(纹层)或层面浸染;有机质呈分散沥青或油滴状充填于孔、缝... 该文对合肥盆地金寨油浸砂岩的宏观岩石学、有机岩石学和有机地球化学特征以及油源进行了研究。油浸砂岩发现于合肥盆地南部中侏罗统三尖铺组(J2s)地层中,为长石砂岩,油多沿细层(纹层)或层面浸染;有机质呈分散沥青或油滴状充填于孔、缝中;有机碳(C)、氯仿沥青"A"含量低,这与油气迁移以及后来遭受氧化、生物化学作用有关;有机质母质以水生生物、藻类为主,属腐泥型,为还原环境的湖泊沉积;有机质演化已达成熟阶段,油源可能来自三尖铺组的烃源岩。舒城凹陷为合肥盆地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肥盆地 油浸砂岩 三尖铺组 侏罗系 地球化学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参1井中生界沉积相及储层特征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邱连贵 辛忠斌 +1 位作者 徐春华 徐佑德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3期228-231,共4页
安参1井是胜利油田有限公司在合肥盆地部署的第一口参数井,笔者通过对其目前钻遇的中生代地层的岩石矿物学及地球物理学特征的分析,对其沉积相及储层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表明安参1井中生代地层在纵向上自下而上总体表现为进积的沉... 安参1井是胜利油田有限公司在合肥盆地部署的第一口参数井,笔者通过对其目前钻遇的中生代地层的岩石矿物学及地球物理学特征的分析,对其沉积相及储层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表明安参1井中生代地层在纵向上自下而上总体表现为进积的沉积特征,即由早侏罗世的湖相沉积—中晚侏罗世的河湖交替相、河流相—早白垩世的河流相。安参1井中生界砂岩储集性能较差,以超低孔、渗为特征,但对储集天然气而言仍可作为有效的储集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参1井 中生界 沉积相 储层特征 研究 合肥盆地 油气地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肥盆地热演化特征 被引量:4
20
作者 陈刚 赵重远 +3 位作者 李丕龙 任战利 李向平 李宗亮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44-649,共6页
通过 5口钻井 2 3个样品镜质体反射率 (Ro)数据的统计分析 ,运用镜质体反射率 -深度 (Ro-H)剖面斜率及其对应地温梯度的筛分对比方法 ,综合研究了合肥盆地中新生代的热演化特征。结果表明 ,盆地不同区块二叠系、下侏罗统和下白垩统的Ro... 通过 5口钻井 2 3个样品镜质体反射率 (Ro)数据的统计分析 ,运用镜质体反射率 -深度 (Ro-H)剖面斜率及其对应地温梯度的筛分对比方法 ,综合研究了合肥盆地中新生代的热演化特征。结果表明 ,盆地不同区块二叠系、下侏罗统和下白垩统的Ro数值大小存在较大差异 ,介于 0 .82 %~ 2 .70 % ,但其相应的Ro-H剖面斜率均显著大于上白垩统和下第三系 ,表明上、下白垩统之间存在明显的间断。下白垩统的地温梯度分布在 70 .80~ 130 .90℃ /km ,相对稳定区接近 70 .80℃ /km ,表明早白垩世存在一次规模较大的区域性构造 -热事件。上白垩统和下第三系Ro集中分布在 0 .4 0 %~ 0 .74 % ,地温梯度为38.30℃ /km。晚第三纪以来 ,盆地整体抬升冷却 ,地温梯度降至现今的 2 7.5 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肥盆地 镜质体反射率(Ro) 古地温场 构造-热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