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次持续性大雾边界层结构特征及诊断分析 被引量:42
1
作者 马翠平 吴彬贵 +4 位作者 李江波 于雷 赵娜 蔡子颖 曲晓黎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15-722,共8页
2010年11月30日至12月2日,冀中南部及天津地区出现了一次大范围的大雾天气,持续时间长达3 d,其中石家庄浓雾持续时间长达34 h,强浓雾持续时间7 h。利用加密自动站、天津市250 m气象铁塔梯度观测资料,结合常规气象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 2010年11月30日至12月2日,冀中南部及天津地区出现了一次大范围的大雾天气,持续时间长达3 d,其中石家庄浓雾持续时间长达34 h,强浓雾持续时间7 h。利用加密自动站、天津市250 m气象铁塔梯度观测资料,结合常规气象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连续性大雾边界层结构特征以及大雾的形成、发展维持和消散进行了诊断分析。研究得到:大雾形成前期地面持续东风,有利水汽的聚积;当地面风向转为偏北风时促进水汽凝结,致使大雾形成,大雾形成后再次转为长时间偏东风有利大雾的维持和加强;850 hPa以下西南暖湿气流和近地面层逆温的长时间维持,是平流大雾持续的主要原因;低层3支水汽的输送及850 hPa的西南急流重建直接导致了强浓雾形成。大雾维持加强期间,边界层风速为1~2 m·s^(-1),尤其是强浓雾期间,风速仅为1 m·s^(-1);当边界层4 m·s^(-1)以上西北风速从250 m逐渐下传至地面时,逆温层破坏,大雾天气结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性大雾 边界层结构 热力特征 动力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阜新市彰武县大雾特征与地形的关系 被引量:3
2
作者 王宪彬 辛艳辉 张建国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6期14531-14534,共4页
利用实时资料和统计方法,结合彰武县特殊地形,探讨了彰武县大雾的气候特点及其与地形的关系,并对2009年12月10日彰武的一次大雾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偏东气流进入彰武西部后由于上坡作用,有利于大雾的生成和加强;当彰武出现大雾... 利用实时资料和统计方法,结合彰武县特殊地形,探讨了彰武县大雾的气候特点及其与地形的关系,并对2009年12月10日彰武的一次大雾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偏东气流进入彰武西部后由于上坡作用,有利于大雾的生成和加强;当彰武出现大雾时,沈阳吹偏东风的频率为58.0%,而阜新县出现大雾时,偏东风仅为33.8%,可见偏东气流对彰武比对阜新县大雾的生成作用明显,这也是彰武出现大雾次数比阜新县出现大雾次数多的主要原因;500hPa的偏西气流、850hPa高压脊或脊后暖舌以及中低层的暖湿气流、地面为均压场是大雾形成的有利环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雾 特征 地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1年秋冬我国中东部大雾结构特征分析
3
作者 袁方 王雯燕 +3 位作者 翟园 唐文哲 徐军昶 巩在武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2016年第1期72-76,共5页
对雾区相对湿度垂直结构分布变化的监测一直缺乏直观有效的方法,探空观测能够填补观测不足并提供可靠的气象资料。本文利用2011年秋冬我国六时次高空气象观测资料,通过与卫星监测、地面观测雾区对比的方式,分析中东部雾区垂直方向气象... 对雾区相对湿度垂直结构分布变化的监测一直缺乏直观有效的方法,探空观测能够填补观测不足并提供可靠的气象资料。本文利用2011年秋冬我国六时次高空气象观测资料,通过与卫星监测、地面观测雾区对比的方式,分析中东部雾区垂直方向气象要素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雾区温度变化有等温、贴地逆温和低层逆温三种类型,其中贴地逆温出现次数最多,约占记录总数的52%;(2)雾区相对湿度变化有两种类型:等湿和相对湿度增大,其中等湿记录出现次数最多,约占记录总数的88%,统计数据说明雾区水汽接近均匀分布;(3)雾区风向随高度变化方式主要有顺时针偏转、相对静稳(风向不变、风速为零)和先顺后逆转等变化,其中顺时针偏转和相对静稳出现次数约占记录总数的71%;雾区风速变化低于1 m·s-1的记录约占总数的77%,研究时段内的雾区多为在暖平流控制的天气形势下生成,层结稳定。雾区不同方式观测的存在差异的原因,一是卫星监测的雾区容易受低云干扰造成误判,二是高空气象探测无法剔除降水天气干扰,雾区范围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雾 结构特征 2011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