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模态影像评估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左心室逆重构研究进展
1
作者 金之湲 王雅晳 +5 位作者 段莎莎 施依璐 付文艳 张丹 陈启 张小杉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80-1084,共5页
慢性主动脉瓣狭窄及反流可导致左心室重构,这些变化在瓣膜置换术后是否可逆及可逆程度是影响外科手术时机和患者预后的主要决定因素。影像技术是目前常用于评估心肌结构与功能的无创性方法,其中超声心动图及增强CT有助于人工瓣功能评估... 慢性主动脉瓣狭窄及反流可导致左心室重构,这些变化在瓣膜置换术后是否可逆及可逆程度是影响外科手术时机和患者预后的主要决定因素。影像技术是目前常用于评估心肌结构与功能的无创性方法,其中超声心动图及增强CT有助于人工瓣功能评估和左心室形变监测,心脏磁共振及PET/CT有助于识别术后心纤维化的进展及消退,这些技术综合应用可早期诊断和无创检测术后左心室逆重构,从而改善临床结局。本文综述多模态影像学技术对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左心室逆重构评估及应用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室 心脏瓣膜假体植入 多模态成像 逆重构 超声心动描记术 磁共振成像 心肌灌注显像 CT血管造影术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尖瓣置换术的临床分析(附28例报告) 被引量:14
2
作者 姜胜利 高长青 +4 位作者 李伯君 肖苍松 吴扬 任崇雷 赵涛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87-88,共2页
目的探讨三尖瓣置换术的手术指征、术式及围术期处理方法。方法对28例三尖瓣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先天性心脏病6例(2例为再次心脏手术),风湿性心脏病17例(12例为再次心脏手术),感染性心内膜炎3例,其他2例。同期行主... 目的探讨三尖瓣置换术的手术指征、术式及围术期处理方法。方法对28例三尖瓣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先天性心脏病6例(2例为再次心脏手术),风湿性心脏病17例(12例为再次心脏手术),感染性心内膜炎3例,其他2例。同期行主动脉瓣二尖瓣置换2例,二尖瓣置换3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1例。采用机械瓣膜8枚,进口生物瓣膜20枚。手术均在体外循环下进行,9例采用中低温心脏停跳并行心肌保护术,另外19例均采用浅低温心脏不停跳方法行三尖瓣置换手术,其中6例经股动脉插管。24例采用胸骨正中切口,4例采用右胸前外侧切口经胸腔进行手术。结果3例患者术后早期发生重度低心排,均为联合瓣膜置换患者,其中1例死亡;1例发生三度房室传导阻滞,行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2例术前合并肾功不全、术后加重,行血液透析治疗后稳定;1例手术切口延迟愈合,经多次换药后痊愈。除死亡患者外,其余患者复查超声均显示瓣膜功能正常,无瓣周漏。结论三尖瓣置换术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采用浅低温心脏不停跳方法对单纯的三尖瓣置换术可起到满意的心肌保护效果;风湿性心脏瓣膜术后远期可能发生重度三尖瓣病变,需要进行再次心脏手术,采用股动脉插管经右胸前外侧切口入路可降低再次心脏手术风险;三尖瓣病变严重患者大都合并全身代谢营养障碍,对营养障碍的纠正应贯穿于整个围手术期;对于三尖瓣置换的患者,生物瓣可能是较好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瓣膜假体植入 三尖瓣闭锁不全 三尖瓣狭窄 心脏瓣膜 人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肺运动试验评估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心脏瓣膜疾病患者整体功能变化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2
3
作者 孙兴国 郭志勇 +9 位作者 刘方 葛万刚 周娜 周萍 董文涛 滕志涛 孙杏云 毕艳梅 王小康 曲大鹏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7期2038-2045,共8页
目的探讨心肺运动试验(CPET)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心脏瓣膜疾病患者整体功能变化的评估作用。方法选取2011—2014年度威海市立医院进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心脏瓣膜疾病患者10例,分别在治疗前后进行CPET检查,按照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 目的探讨心肺运动试验(CPET)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心脏瓣膜疾病患者整体功能变化的评估作用。方法选取2011—2014年度威海市立医院进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心脏瓣膜疾病患者10例,分别在治疗前后进行CPET检查,按照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中心标准连续递增功率方案完成症状限制性极限运动,通过对数据标准化分析计算其核心指标,从系统软件导出静息状态、热身状态、无氧阈状态、极限状态时的循环指标及呼吸指标。结果10例心脏瓣膜疾病患者心脏瓣膜置换术后,7例患者整体功能显著改善,3例患者整体功能降低。心脏瓣膜置换术前后峰值摄氧量(L/min、ml·min-1·kg^(-1))、无氧阈(L/min、ml·min-1·kg^(-1)、%pred)、峰值氧脉搏(ml/次)、峰值负荷功率(W)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峰值摄氧量(%pred)、峰值氧脉搏(%pred)、摄氧效率平台(比值、%pred)、递增功率运动时间(min)较术前升高,二氧化碳通气当量斜率(slope、%pred)、二氧化碳通气当量最低值(比值、%pred)较术前降低(P<0.05)。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极限状态时收缩压较术前升高(P<0.05);热身状态时氧脉搏较术前升高(P<0.05);静息状态、热身状态、无氧阈状态时其他3个状态摄氧通气效率较术前升高(P<0.05);无氧阈状态、极限状态时二氧化碳通气当量较术前降低(P<0.05)。心脏瓣膜置换术后静息状态、热身状态时分钟通气量较术前降低(P<0.05);静息状态、无氧阈状态时潮气量较术前降低(P<0.05);极限状态时呼吸频率较术前升高(P<0.05);静息状态、热身状态、无氧阈状态时呼吸交换比值、潮气末氧分压较术前降低(P<0.05);4个状态时潮气末二氧化碳分压较术前升高(P<0.05)。结论 CPET是一项可以安全、无创、客观、定量、可重复地评估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整体功能的临床检查方法。CPET检查结果提示,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心脏瓣膜疾病后大多数患者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匹配整体功能明显改善,是心脏瓣膜疾病的有效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瓣膜疾病 心脏瓣膜假体植入 心肺运动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次二尖瓣瓣膜替换72例 被引量:11
4
作者 李忠东 景华 +6 位作者 李德闽 胡小南 董国华 钱建军 顾卫东 申翼 许飚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9年第12期1284-1286,共3页
目的:随着心脏手术的广泛开展,需要再次进行瓣膜替换的手术日趋增多。文中总结72例心脏再次二尖瓣瓣膜替换术的治疗经验。方法:自1995年1月至2007年12月共72例行心脏手术患者再次手术替换二尖瓣,再次瓣膜手术距第1次手术1~21年,平均(... 目的:随着心脏手术的广泛开展,需要再次进行瓣膜替换的手术日趋增多。文中总结72例心脏再次二尖瓣瓣膜替换术的治疗经验。方法:自1995年1月至2007年12月共72例行心脏手术患者再次手术替换二尖瓣,再次瓣膜手术距第1次手术1~21年,平均(13.7±6.7)年。同期行左心房血栓清除13例,三尖瓣成形39例。全组均采用中低温体外循环冷晶体停跳、温血停博液持续灌注的心肌保护方法。结果:手术早期死亡2例,病死率2.8%,其余随访期间无死亡,心功能均得到明显改善。结论:再次行二尖瓣瓣膜替换术安全可行,术中应加强心肌保护,积极处理三尖瓣返流,并尽可能采用三尖瓣环成形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心脏瓣膜置入 二尖瓣 再次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瓣膜主动脉瓣支架的研制及经导管植入动物实验 被引量:6
5
作者 周永新 邵杰 +3 位作者 孙林 李刚 梅运清 王永武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20-123,共4页
目的:研制可经导管植入的带瓣膜主动脉瓣支架,探索经导管植入该瓣膜支架的可行性。方法:采用0.2mm镍钛记忆合金丝编织内径为15~19mm的网状支架。取牛心包,经固定处理后,按仿形类比设计的方法修剪成瓣叶,并缝合在支架的远端,制成带瓣膜... 目的:研制可经导管植入的带瓣膜主动脉瓣支架,探索经导管植入该瓣膜支架的可行性。方法:采用0.2mm镍钛记忆合金丝编织内径为15~19mm的网状支架。取牛心包,经固定处理后,按仿形类比设计的方法修剪成瓣叶,并缝合在支架的远端,制成带瓣膜主动脉瓣支架。所有瓣膜支架行体外冲水实验、释放实验、体外管道内释放及静态实验。小香猪7只,采用经导管逆行的方法行升主动脉内置入瓣膜支架的动物实验。结果:研制的带瓣膜主动脉瓣支架,经体外试验证明瓣膜关闭良好,反向均为中心水流,并明确该瓣膜支架能经导管顺利释放,释放后能迅速完全扩张,在管道内固定牢靠。采用12F~16F的输送导管,6只实验动物经髂总动脉植入,所有瓣膜支架均能顺利跨过主动脉弓达升主动脉,并顺利释放,除1例瓣膜支架释放后未完全扩张、移位外,其余均迅速完全扩张、固定良好。24h后处死动物解剖,见支架固定,支架内未见血栓。结论:该带瓣膜主动脉瓣支架启闭功能、自膨功能良好,压缩后的体积符合经导管植入的要求,可采用逆行的方法经髂总动脉植入于升主动脉内,释放后能迅速扩张,固定牢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瓣 支架 心脏瓣膜假体植入 心脏导管插入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后短期超声心动图和血N末端B型利钠肽原浓度变化特点分析 被引量:11
6
作者 赵振燕 宋光远 +9 位作者 张文佳 张倩 牛冠男 周政 张昊 裴汉军 王建德 肖明虎 杨跃进 吴永健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75-579,共5页
目的:探讨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TAVR)术后6个月内心功能、主动脉瓣跨瓣压差及血流速度特点,以明确TAVR术后心功能、主动瓣跨瓣压差的变化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信息。方法:2013-12至2015-12连续入选常规外科换瓣手术... 目的:探讨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TAVR)术后6个月内心功能、主动脉瓣跨瓣压差及血流速度特点,以明确TAVR术后心功能、主动瓣跨瓣压差的变化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信息。方法:2013-12至2015-12连续入选常规外科换瓣手术禁忌或美国胸外科医师学会(STS)评分高危、在我院成功行TAVR治疗的49例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在TAVR治疗前后、术后1个月及6个月时,所有患者接受超声心动图检查和血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 BNP)检测,记录左心室射血分数、主动脉瓣平均跨瓣压差、最大跨瓣压差、最大跨瓣血流速度和血NT-pro BNP浓度。TAVR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50%的患者分入心功能不全组,左心室射血分数≥50%的患者分入心功能正常组,观察两组患者TAVR术后心功能和NT-pro BNP浓度变化。结果:49例患者中,心功能不全组15例(30.6%),心功能正常组34例(69.4%)。TAVR治疗后7 d内,所有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56.0±14.6)%vs(52.5±13.8)%]、主动脉瓣平均跨瓣压差[(11±5)mmH g(1 mmH g=0.133 kP a)vs(58±18)mmH g]、最大跨瓣压差([21.7±9.5)mmH g vs(93.0±28.6)mmH g]、最大跨瓣血流速度([2.3±0.5)m/s vs(4.8±0.7)m/s]、血NT-proB NP浓度[1 831(1 098~3 363)pg/ml vs 3 842(1 763~8 664)pg/ml]、主动脉瓣瓣口面积[(1.57±0.43)cm2 vs(0.58±0.23)cm2]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6个月内,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仍持续上升,尤以心功能不全组为著;主动脉瓣平均跨瓣压差、最大跨瓣血流速度、NT-proB NP浓度较术后持续下降,纽约心脏协会心功能分级持续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TAVR是外科手术禁忌或STS评分高危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的一种有效治疗方式,在6个月内可明显且持续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左心功能不全患者改善尤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瓣狭窄 心脏瓣膜假体植入 超声心动描记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迷宫同期瓣膜置换联合射频消融治疗心房纤颤100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9
7
作者 张伟 杨康 +5 位作者 廖克龙 王海东 熊刚 谭文峰 刘铭 李军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360-1362,共3页
目的探讨瓣膜置换手术中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治疗心房纤颤的疗效。方法本科2006年3月至2009年12月期间收治的100例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心房纤颤(atrial fibrillation,AF)患者,行瓣膜置换手术,同时采用双极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治疗心房纤颤,回... 目的探讨瓣膜置换手术中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治疗心房纤颤的疗效。方法本科2006年3月至2009年12月期间收治的100例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心房纤颤(atrial fibrillation,AF)患者,行瓣膜置换手术,同时采用双极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治疗心房纤颤,回顾性分析并随访比较手术前后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指标。结果术毕窦性心律者91例(91.0%),交界性心律者8例(8.0%),房颤者1例(1.0%);术后6个月随访:窦性心律者80例(82.5%),交界性心律者17例(17.5%),无房颤者。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发生,无因出血二次开胸,因严重心功能不全致围手术期死亡3例。结论改良迷宫同期瓣膜置换联合射频消融治疗心房纤颤操作简单,安全,治疗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心脏瓣膜假体植入 导管消融术 回顾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美托咪啶对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9
8
作者 张昌锋 郑羡河 +2 位作者 李玉红 胡双燕 陈念平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4年第4期446-449,共4页
目的:评价右美托咪啶对体外循环(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择期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40例,性别不限,年龄40~65岁,ASA分级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n=20):对照组(... 目的:评价右美托咪啶对体外循环(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择期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40例,性别不限,年龄40~65岁,ASA分级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n=20):对照组(C组)和右美托咪啶组(D组)。麻醉诱导前D组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啶0.6μg /kg(15min内),随后以0.2μg?kg-1?h-1速率输注至术毕,C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0)、主动脉开放后30min(T1)、6h(T2)、12h(T3)、24h(T4)、48h(T5)时采集静脉血样,测定血浆心肌肌钙蛋白I(cTnI)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浓度,以及血清TNF-?和IL-6的浓度。记录手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主动脉开放后自动复跳率、CPB时间、术后气管拔管时间、ICU停留时间。结果:与T0时比较,T1~4时C、D两组血浆cTnI和CK-MB浓度及血清TNF-?和IL-6浓度升高(P〈0.05);与C组比较,T1~4时D组血浆cTnI和CK-MB浓度及血清TNF-?和IL-6浓度降低(P〈0.05);与C组比较,D组术后气管拔管时间和ICU停留时间缩短(P〈0.05)。结论:右美托咪啶能减轻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促炎性细胞因子释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啶 心肺转流术 心脏瓣膜假体 植入 心肌再灌注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瓣膜性心脏病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5
9
作者 梅举 张宝仁 +2 位作者 郝家骅 邹良健 王连才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1期850-851,共2页
报道 8 7例儿童瓣膜性心脏病患者的外科治疗。其中男 5 8例 ,女 2 9例 ,年龄 4~ 14(平均 10 2 )岁 ,其中二尖瓣置换 36例 ,主动脉瓣置换 13例 ,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双瓣置换 6例 ,主动脉瓣成形 13例 ,二尖瓣成形19例。所用心脏瓣膜均为... 报道 8 7例儿童瓣膜性心脏病患者的外科治疗。其中男 5 8例 ,女 2 9例 ,年龄 4~ 14(平均 10 2 )岁 ,其中二尖瓣置换 36例 ,主动脉瓣置换 13例 ,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双瓣置换 6例 ,主动脉瓣成形 13例 ,二尖瓣成形19例。所用心脏瓣膜均为机械瓣。同期处理三尖瓣关闭不全 41例 ,室间隔缺损 2 3例 ,房间隔缺损 9例 ,佛氏窦瘤破裂 8例 ,动脉导管未闭 3例。术后早期并发症包括 :低心排综合征 7例 ,呼吸衰竭 3例 ,心律失常 5例。早期死亡 4例 ,病死率 4 6 0 %。随访 0 5~ 14 5 (平均 6 5 1)年 ,晚期死亡 3例 ,病死率 3 6 1%。儿童瓣膜性心脏病手术治疗时 ,首先应尽量选择瓣膜成形术 ;对人工心脏瓣膜替换术者 ,瓣膜尽量选用成人型号 ,术后常规行华法林抗凝治疗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瓣膜疾病 心脏瓣膜假体植入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瓣膜二尖瓣支架的研制及体外经导管植入实验 被引量:3
10
作者 宗刚军 白元 +3 位作者 秦永文 姜海滨 赵仙先 邹毅清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97-199,共3页
目的:研制可经导管植入的带瓣膜二尖瓣支架,并探索二尖瓣支架植入方法的可行性。方法:用超弹性镍钛记忆合金丝编织双盘状网状支架,中间有腰部连接,内置瓣膜环。将新鲜的羊心包给予0.6%戊二醛浸泡36h后缝合在瓣膜环上,制成带瓣膜二尖瓣... 目的:研制可经导管植入的带瓣膜二尖瓣支架,并探索二尖瓣支架植入方法的可行性。方法:用超弹性镍钛记忆合金丝编织双盘状网状支架,中间有腰部连接,内置瓣膜环。将新鲜的羊心包给予0.6%戊二醛浸泡36h后缝合在瓣膜环上,制成带瓣膜二尖瓣支架。取离体的山羊心脏及大血管标本,直视下穿刺房间隔,将输送鞘管从下腔静脉送到左心室,沿鞘管将带瓣膜二尖瓣支架送入左心室,打开左室面,回拉鞘管,确认左室面卡住瓣环口后,释放左房面,完成体外经导管植入实验。注水实验观察瓣膜启闭功能。结果:制备的带瓣膜二尖瓣支架可牢固地置于自体二尖瓣环位置,反复牵拉后未见支架脱入心腔,同时观察到原有二尖瓣瓣叶、腱索等均被夹在双盘状支架之间,瓣下结构无破坏。瓣膜启闭功能良好。结论:人工带瓣膜二尖瓣支架设计合理,可经导管安全释放,瓣膜功能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尖瓣 支架 心脏瓣膜植入 心导管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心脏瓣膜置换术的近远期疗效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陈澍 孙宗全 +2 位作者 董念国 蒋雄刚 孙图成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45-548,共4页
目的探讨儿童心脏瓣膜置换术的病因、手术指征及方法、近远期效果、死亡危险因素及抗凝相关问题。方法回顾性分析1980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接受心脏瓣膜置换的53例患儿临床资料。患者年龄2.5~12岁,病... 目的探讨儿童心脏瓣膜置换术的病因、手术指征及方法、近远期效果、死亡危险因素及抗凝相关问题。方法回顾性分析1980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接受心脏瓣膜置换的53例患儿临床资料。患者年龄2.5~12岁,病因包括先天性心脏病41例(77.3%),风湿性心脏病8例(15.1%),单纯感染性心内膜炎2例(3.8%),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2例(3.8%)。二尖瓣置换29例,主动脉瓣置换18例,双瓣置换2例,三尖瓣置换3例,肺动脉瓣置换1例。机械瓣置换51例,生物瓣置换2例。结果住院死亡6例(11.3%),主要原因为低心排综合征。存活患者中7例失访,40例随访2.5~20(11.7±3.5)年,大部分患者心功能NYHAⅠ~Ⅱ级。随访期间死亡3例,再次瓣膜置换术3例。结论与成人相比,儿童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死亡率高。虽然植入开口较大的人工瓣膜、术后定期监测和调整抗凝强度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瓣膜置换的远期疗效,但在初次手术时仍应尽可能保留自体瓣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瓣膜疾病 人工瓣膜植入 儿童 随访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浆脑钠肽联合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与常规心功能指标对心脏外科瓣膜置换术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谭今 于涛 +2 位作者 黄克力 刘科 杨倩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8期2179-2184,共6页
目的评价血浆脑钠肽(BNP)、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对心脏外科瓣膜置换术患者预后情况的预测能力及临床应用价值,并与常规心功能指标对心脏外科瓣膜置换术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进行比较。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6年2月四川省人民... 目的评价血浆脑钠肽(BNP)、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对心脏外科瓣膜置换术患者预后情况的预测能力及临床应用价值,并与常规心功能指标对心脏外科瓣膜置换术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进行比较。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6年2月四川省人民医院心脏外科心瓣膜病患者138例为研究对象,均由风湿性心脏病引起。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及检测指标;于患者出院1个月后开始随访,随访时间为18个月,根据随访结局分为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结果随访的138例患者中,删失14例,其余124例中预后良好73例(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51例(预后不良组),患者不良预后发生率为41.1%(51/124)。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RR=1.578,P=0.039)、血浆BNP(RR=1.935,P=0.013)和NT-proBNP(RR=2.346,P<0.001)是心脏外科瓣膜置换术患者不良预后的影响因素;LVEDD、血浆BNP和NT-proBNP预测心脏外科瓣膜置换术患者预后的ROC曲线下的面积分别为0.774、0.814、0.800,血浆BNP联合NT-proBNP预测心脏外科瓣膜置换术患者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56,特异度为78.9%,灵敏度为83.6%。结论血浆BNP和NT-proBNP对心脏外科瓣膜置换术患者预后有较好的预测能力,有望作为临床评估患者术后预后风险的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瓣膜假体植入 利钠肽 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产全热解碳双叶瓣的动物实验 被引量:7
13
作者 董爱强 陈如坤 +4 位作者 张昌铭 徐世伟 陈芳 程海峰 孙菊妹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0年第4期162-164,共3页
目的 :探讨人造瓣膜动物实验的方法 ,并对国产瓣的性能作动物体内评价。方法 :体外循环下行羊的二尖瓣替换术 ,先作预实验以确定实验方法 ,后作正式实验。用心导管和超声 ,并用多巴酚丁胺负荷法模拟运动条件 ,分别测定人造瓣的血流动力... 目的 :探讨人造瓣膜动物实验的方法 ,并对国产瓣的性能作动物体内评价。方法 :体外循环下行羊的二尖瓣替换术 ,先作预实验以确定实验方法 ,后作正式实验。用心导管和超声 ,并用多巴酚丁胺负荷法模拟运动条件 ,分别测定人造瓣的血流动力学参数 ;根据动物存活情况及有无血栓形成和血栓栓塞等评价其生物相容性。结果 :预实验 10只羊均死亡 ,主要与瓣环撕裂有关 ;正式实验 5只羊均存活。术中和术后 2 .5年用导管法测得平均跨瓣压差分别为 0 .69± 0 .2 3k Pa、0 .81± 0 .0 4k Pa;动物尸检未见血栓形成和血栓栓塞。结论 :瓣环撕裂是本组手术主要死亡原因 ,选择适当体重的动物和保留瓣叶的折叠缝补 ,及术后合理的呼吸支持等是实验的关键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心脏瓣膜 动物实验 全热解碳双叶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0岁以上患者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与心脏瓣膜手术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8
14
作者 吴龙 孙宗全 +4 位作者 董念国 杜心灵 苏伟 叶芬 王国华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719-721,共3页
目的总结70岁以上患者同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与心脏瓣膜手术的经验。方法选择70岁以上患者同期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与心脏瓣膜手术患者22例。主动脉瓣置换8例,二尖瓣置换3例,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双瓣置换2例,二尖瓣成形5例,二尖... 目的总结70岁以上患者同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与心脏瓣膜手术的经验。方法选择70岁以上患者同期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与心脏瓣膜手术患者22例。主动脉瓣置换8例,二尖瓣置换3例,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双瓣置换2例,二尖瓣成形5例,二尖瓣加三尖瓣成形2例,主动脉瓣置换加二尖瓣成形1例,二尖瓣置换三尖瓣整形1例。共旁路移植67支,平均1~5(3.1±1.7)支。结果本组围手术期无死亡。重症监护室滞留时间59~163(91.6±35.9)h,机械通气时间12~96(43.8±26.1)h,术后住院时间15~44(21.3±9.2)d。左心室舒张末内径较术前明显降低[(50.5±7.7)mmvs(56.5±10.2)mm,P<0.01)],LVEF较术前明显升高[(52.6±10.6)%vs(47.9±10.2)%,P<0.05]。术后随访6个月~1年,死亡2例。结论老年患者同期施行CABG与心脏瓣膜手术效果满意。加强围手术期管理、恰当处理瓣膜病变、心肌充分再血管化、良好心肌保护和缩短心肌缺血时间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非体外循环 心脏瓣膜 心脏外科手术 心脏瓣膜假体植入 手术后医护 随访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龄主动脉瓣置换联合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预后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7
15
作者 查正彪 杨滔 +3 位作者 孙寒松 宋云虎 王巍 许建屏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147-1151,共5页
目的:分析老龄主动脉瓣置换联合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AVR-CABG)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早期和远期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02至2014-09期间232例年龄≥65岁以上行AVR-CABG患者的临床资料。多因素Logistic分析和Cox比... 目的:分析老龄主动脉瓣置换联合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AVR-CABG)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早期和远期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02至2014-09期间232例年龄≥65岁以上行AVR-CABG患者的临床资料。多因素Logistic分析和Cox比例风险模型确定影响人群早期和远期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全组患者住院死亡7例(3.0%),术后早期并发症以呼吸机通气时间延长(28例,12.1%)和出血(14例,6.0%)较常见。远期随访225例,随访率91.1%,随访3个月-10年,平均随访(41.2±29.0)个月,其中随访期间心原性死亡6例(2.7%),术后远期不良事件以心功能Ⅲ-Ⅳ级或心绞痛复发为主(8.9%)。Logistic分析表明女性[P=0.019,(比值比OR)=2.5761、术前心房颤动(房颤)(P=0.012,OR=3.541)和体外循环时间(P=0.000,OR=3.781)是影响患者早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提示:高脂血症[P=0.025,风险比(HR)=2.535]、吸烟(P=0.009,HR=3.414)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史(P=0.013,HR=3.562)是影响AVR-CABG术后远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本研究显示老龄患者行AVR-CABG术总体效果令人满意。女性、术前房颤和体外循环时间是影响这类高危人群早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脂血症、吸烟和PCI史是影响人群远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瓣膜假体植入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体外循环 老年人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3例机器人二尖瓣置换术后单中心中长期随访结果 被引量:3
16
作者 刘国鹏 高长青 +5 位作者 杨明 肖苍松 王刚 王加利 王瑶 赵悦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49-552,共4页
目的总结机器人二尖瓣置换术(MVR)的手术经验及远期疗效。方法选择2007年1月-2015年1月在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外科应用达芬奇机器人外科系统完成二尖瓣置换术的43例患者,年龄19~65(47±11)岁,NYHA心功能分级Ⅰ级6例、Ⅱ级30例、Ⅲ级7... 目的总结机器人二尖瓣置换术(MVR)的手术经验及远期疗效。方法选择2007年1月-2015年1月在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外科应用达芬奇机器人外科系统完成二尖瓣置换术的43例患者,年龄19~65(47±11)岁,NYHA心功能分级Ⅰ级6例、Ⅱ级30例、Ⅲ级7例,左室射血分数54%~78%(64.0%±7.1%),其中20例患者伴有心房纤颤、32例患者伴有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所有患者均在体外循环建立后利用达芬奇机器人系统切开左心房,进行机械或者生物二尖瓣置换,利用Cor-KnotTM打结装置的缝线夹子固定人工瓣膜。术前和术后均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TEE),术后随访观察患者的手术效果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一例转为正中胸骨切开术,无死亡病例;手术时间292±62(140~450)min,体外循环时间124±26min,主动脉阻断时间88±21min;术后机械通气支持时间为15±5h,危重症监护室停留时间为4±1d,未发生心肌梗死、室性心动过速或者失血过多等并发症。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个月~6年,中位时间3.5年,随访期间无死亡、中风、由假体性心内膜炎或者假体失效引起的二次手术等,但有17例(39.5%)患者术后仍有心房颤动症状。结论机器人二尖瓣置换术安全有效并具有良好的长期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 二尖瓣 心脏瓣膜假体植入 随访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依达拉奉在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中的作用 被引量:9
17
作者 陈斌 左友波 +1 位作者 张国元 赖应龙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4期1508-1511,共4页
目的探讨在体外循环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中运用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是否具有心脑保护作用。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3-12月行二尖瓣或主动脉瓣置换术患者30例,男性7例,女性23例,年龄23~63(41.4±10.4)... 目的探讨在体外循环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中运用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是否具有心脑保护作用。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3-12月行二尖瓣或主动脉瓣置换术患者30例,男性7例,女性23例,年龄23~63(41.4±10.4)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14例)和对照组(16例)。研究组在体外循环开始时依达拉奉0.5mg/kg稀释成20ml一次性加入体外循环机;对照组在同一时点加入生理盐水20ml。2组分别于体外循环开始时(T0)、体外循环结束时(T1)、体外循环结束后30min(T2)、6h(T3)和24h(T4),采集患者桡动脉血,检测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HCT)、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血清肌钙蛋白Ⅰ(cardiac troponin I,cTnI)、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MB,CK-MB)、肌红蛋白(myoglobin,Myo)、神经元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S100蛋白水平。观察并记录患者术中心脏复跳情况和术后严重并发症。结果研究组HCT浓度T1~T3时间段、cTnI在T4时间点低于对照组(P<0.05);2组MDA、iNOS、CK-MB、Myo、NSE、S100蛋白在各时间点均无明显差异(P>0.05),术中心脏复跳情况亦无明显差异性(P>0.05)。研究组有1例在术后出现了急性肾功能衰竭。结论在CPB中运用依达拉奉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无明确心脑保护作用,并有可能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红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循环 自由基清除剂 再灌注损伤 心脏瓣膜假体植入 手术期间 治疗 临床研究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心肌保护方法对双瓣膜置换术心肌氧摄取率的影响 被引量:5
18
作者 陈林 肖颖彬 +2 位作者 肖娟 王学锋 钟前进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1期2167-2170,共4页
目的了解不同心肌保护方式对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双瓣膜置换手术心肌氧摄取率的影响。方法24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8例。①顺行灌注组先经主动脉根部间断灌注冷血心脏麻痹液,完成二尖瓣置换,再斜行切开主动脉,直接经左、右冠状动脉开口灌... 目的了解不同心肌保护方式对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双瓣膜置换手术心肌氧摄取率的影响。方法24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8例。①顺行灌注组先经主动脉根部间断灌注冷血心脏麻痹液,完成二尖瓣置换,再斜行切开主动脉,直接经左、右冠状动脉开口灌注心脏麻痹液,完成主动脉瓣置换术。②逆行灌注组经冠状静脉窦间断逆行灌注冷血心脏麻痹液,依次完成二尖瓣置换和主动脉瓣置换术。③顺灌加逆灌注组先按顺行灌注方法完成二尖瓣置换,再采用逆灌方法完成主动脉瓣置换术。观察3组患者心肌氧摄取率、乳酸的变化。结果24例患者无手术死亡,均痊愈出院。阻断主动脉期间心肌氧摄取率均降低,3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开放主动脉后10min心肌氧摄取率仍低于阻断主动脉前,逆行灌注组降低更明显。阻断主动脉和开放主动脉10min3组各时相点动脉血和冠脉回流血乳酸含量均较阻断主动脉前明显升高,而冠脉回流血乳酸含量又较动脉血含量高。逆灌组阻断主动脉80min和开放主动脉10min动脉血和冠脉回流血液乳酸浓度均高于顺灌组,开放主动脉10min时则高于顺灌加逆灌组。结论双瓣膜置换手术中顺行灌注或顺灌加逆灌注冷血心脏麻痹液的心肌保护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手术 心脏瓣膜假体置入手术 氧摄取率 心肌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脉瓣机械瓣置换术后远期升主动脉内径变化随访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张金萍 江勇 +4 位作者 吴伟春 王建德 徐楠 李建蓉 王浩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67-271,共5页
目的: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主动脉瓣机械瓣置换术后升主动脉内径的变化。方法:检索2000-01至2001-12年阜外医院行主动脉瓣置换术(AVR)或主动脉瓣联合二尖瓣置换术(BVR)病历及与其匹配的超声心动图报告,检索条件是主动脉瓣结构为机械... 目的: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主动脉瓣机械瓣置换术后升主动脉内径的变化。方法:检索2000-01至2001-12年阜外医院行主动脉瓣置换术(AVR)或主动脉瓣联合二尖瓣置换术(BVR)病历及与其匹配的超声心动图报告,检索条件是主动脉瓣结构为机械瓣且随访超声心动图资料累计在9年及以上,采集患者临床资料和术前、术后随访经胸常规二维超声心动图报告。超声随访时长分为≤3年、3年〈~≤6年、6年〈~≤9年、〉9年,统计分析各随访时间段患者升主动脉内径的变化。以基线升主动脉内径分为〈35 mm患者和≥35 mm患者来观察升主动脉事件发生率。结果:141例患者入选[男75例,平均年龄(45.5±11.2)岁],共检索595份超声报告,平均超声随访年数(7.59±3.38)年。各随访时间段的升主动脉内径随访值与基线值比较,≤3年和3年〈~≤6年时间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年〈~≤9年,〉9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升主动脉内径≥35 mm患者行二次手术的比例为24.0%,高于基线升主动脉内径〈35 mm患者的12.9%。5例升主动脉事件均发生在基线升主动脉内径≥35 mm患者中,发生率达20.0%。结论:主动脉瓣机械瓣置换术后升主动脉内径呈渐进性增宽,增宽者的所占比亦增大,基线升主动脉内径≥35 mm患者行再次手术和发生升主动脉事件的风险较高。临床上需慎重考虑合并升主动脉扩张的主动脉瓣瓣膜疾患的手术处理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瓣膜假体植入 超声心动描记术 随访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瓣膜主动脉瓣支架的研制及体外经导管植入实验 被引量:4
20
作者 顾明标 白元 +1 位作者 宗刚军 秦永文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17-119,共3页
目的:评价一种新的带瓣膜主动脉瓣支架经导管植入的可行性及其对冠脉血流的影响。方法:用超弹性镍钛记忆合金丝编织成圆柱状网状支架,腰部凹陷,并将网孔扩大,下段内置瓣膜环,将新鲜的猪心包经脱细胞处理后给予0.6%戊二醛浸泡36h,缝合在... 目的:评价一种新的带瓣膜主动脉瓣支架经导管植入的可行性及其对冠脉血流的影响。方法:用超弹性镍钛记忆合金丝编织成圆柱状网状支架,腰部凹陷,并将网孔扩大,下段内置瓣膜环,将新鲜的猪心包经脱细胞处理后给予0.6%戊二醛浸泡36h,缝合在瓣膜环上,制成带瓣膜主动脉瓣支架。支架近端连接丝线,收入鞘管,取离体猪心脏标本,经升主动脉将带瓣膜支架送至左室,直视下送至主动脉瓣位置,释放支架,注水观察瓣膜功能及冠脉水流量。结果:制备的带瓣膜主动脉瓣支架可牢固地置于原主动脉瓣位置,释放后可回收,人工瓣膜启闭功能好,冠脉流量及二尖瓣前叶活动未受影响。结论:带瓣膜主动脉瓣支架设计合理,可经导管释放并回收,瓣膜功能良好,不影响冠脉开口,可用于动物体内植入实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瓣 心导管术 心脏瓣膜假体植入 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