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4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ediated protective effect of electroacupuncture pretreatment by miR-214 on 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被引量:24
1
作者 Pei-Yu LIU Yi TIAN Shi-Yuan XU 《Journal of Geriatric Cardiology》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4期303-310,共8页
Background Electroacupuncture pretreatment plays a protective role in 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R) injury and microRNAs (miRNAs) could act on various facets of cardiac function. However, the role of miRNA... Background Electroacupuncture pretreatment plays a protective role in 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R) injury and microRNAs (miRNAs) could act on various facets of cardiac function. However, the role of miRNAs in the cardioprotection by electroacupuncture pre-treatment on myocardial I/R injury remains unknown.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to examine whether miR-214 was involved in cardio-protection by electroacupuncture. Methods Using rat myocardial I/R model, we examined the role of electroacupuncture pretreatment in myocardial I/R injury and analyzed the changes in the expression of miR-214. In addition, I/R was simulated in vitro by performing oxy-gen-glucose deprivation (OGD) on H9c2 cell cultures, and the effect of electroacupuncture pretreatment on I/R injury as well as expressional level of miR-214 were examined in vitro. Furthermore, the miR-214 mimic was transfected into OGD-treated H9c2 cells, we analyzed the cell apoptosis, 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 and creatine kinase (CK) activities, intracellular free Ca2+concentration ([Ca2+]i) as well as the relative protein levels of sodium/calcium exchanger 1(NCX1), BCL2-like 11 (BIM), calmodulin-dependent protein kinase IIδ(CaMKIIδ) and Cyclophilin D (CypD). Results The in vivo results revealed that compared with the I/R group, the electroacupuncture pretreatment group showed significant decreased myocardial infarct size, as well as the increased indices of the cardiac function, including heart rate, mean arterial pressure, left ventricular systolic pressure and maximal rate for left ventricular pressure rising and declining (±dp/dt max). In addition, electroacupuncture pretreatment could inhibit the elevation of LDH and CK activities induced by I/R injury. The quantitative PCR (qPCR) results demonstrated electroacupuncture pretreatment could provide cardioprotection against myocardial I/R injury in rats with miR-214 up-regulation. In the meanwhile, in vitro, electroacupuncture pretreatment protected H9c2 cells from OGD-induced injury. Trans-fection of miR-214 mimic showed protective effects on OGD-induced injury to H9c2 cells by reducing apoptosis, decreasing LDH and CK activities, rescuing the OGD-induced Ca2+and down-regulating elevated protein levels of NCX1, BIM, CaMKIIδand CypD. Conclusions Our findings firstly demonstrated that electroacupuncture pretreatment promotes the expression of miR-214 in myocardial I/R injury and miR-214 contributes to the protective effect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myocardial I/R inju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R injury miR-214 electroacupuncture Protective effe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s of morphine and electroacupuncture on substance P level in spinal cord and their relation to pain threshold in rats 被引量:2
2
作者 阮怀珍 李希成 黎海蒂 《Journal of Medical Colleges of PLA(China)》 CAS 1993年第1期79-83,共5页
Immunoreactive substance P(Ir-SP)level,and substance P likeimmunoreactivity(SP-Li)in the spinal cord were observed with radioimmunoassay andimmunohistochemistry in rats after they were given an intraperitoneal injecti... Immunoreactive substance P(Ir-SP)level,and substance P likeimmunoreactivity(SP-Li)in the spinal cord were observed with radioimmunoassay andimmunohistochemistry in rats after they were given an intraperitoneal injection of mor-phine(7.5mg/kg)or electroacupunctured(3V and 3Hz)on the “Jiaji point”.It wasfound that the pain threshold(PT),Ir-SP level and SP-Li in the dorsal horn of the spi-nal cord were mo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the animals after the administration ofmorphine or electroacupuncture than in the control(P【0.05~0.01).The combined effectsof morphine and electropacupuncture were even more powerful than either of the agentswas administered singly.Naloxone could block the analgesic effect and the elevation ofIr-SP due to morphine or electroacupuncture.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re is a synergismbe tween morphine and electroacupuncture and the analgesic effect of the 2 depends uponthe increase of Ir-SP level of the spinal cord mediated through the opiate recepto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RPHINE electroacupuncture spinal CORD substance P RADIOIMMUNOASSAY immunohistochemistry pain threshold animal RAT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gulation of"P35/P25-CDK5-Tau"signaling pathway in hippocampi and prefrontal cortex of AD rats by electroacupuncture
3
作者 Zhu Shujuan Sheng Huajun Xu Jin 《解剖学杂志》 CAS 2021年第S01期127-128,共2页
Fifty SD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sham,model and electroacupuncture treatment group in this study.AD model rats were established by injecting ABas.ss into the hippocampi,while the same amount of saline ... Fifty SD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sham,model and electroacupuncture treatment group in this study.AD model rats were established by injecting ABas.ss into the hippocampi,while the same amount of saline was injected into the sham rats.AD model rats were treated by electroacupuncture stimulation at"Baihui"and"Shenshu"acupoints once a day for 10 days.The behavioral experiments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learning and memory ability of the AD rats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s and shams,while depression-related behaviors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ctroacupuncture rats STIMUL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对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小鼠IL-4/STAT6/SPDEF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4
作者 胡晓妹 易细芹 +4 位作者 展立芬 李芊 丁强盛 邓石峰 张泓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25年第3期112-118,共7页
目的观察电针对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小鼠IL-4/STAT6/SPDEF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改善肠黏液屏障的作用机制。方法48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12只和造模组36只,造模组采用3%葡聚糖硫酸钠自由饮用建立UC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 目的观察电针对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小鼠IL-4/STAT6/SPDEF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改善肠黏液屏障的作用机制。方法48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12只和造模组36只,造模组采用3%葡聚糖硫酸钠自由饮用建立UC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组、柳氮磺吡啶(SASP)组,每组12只。电针组针刺“关元”“天枢”“足三里”“上巨虚”,每日20 min,SASP组每日予SASP混悬液(500 mg/kg)灌胃,空白组不干预,模型组仅捆绑,连续7 d。观察小鼠一般状况并进行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形态,进行结肠黏膜损伤指数(CMDI)评分,AB-PAS染色观察结肠组织杯状细胞数量,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结肠组织黏蛋白2(MUC2)蛋白表达,ELISA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γ干扰素(IFN-γ)含量,Western blot检测结肠组织白细胞介素(IL)-4、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STAT)6、上皮特异性ETs转录因子(SPDEF)蛋白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出现黏液便、便血,饮食饮水量减少,体质量下降,DAI、CMDI评分明显升高(P<0.01),肠绒毛脱落坏死,结肠隐窝-绒毛结构破坏,伴有严重中性粒细胞浸润,黏液层变薄,杯状细胞萎缩、数量减少(P<0.01),结肠组织MUC2表达明显降低(P<0.01),血清TNF-α、INF-γ含量明显升高(P<0.01),结肠组织IL-4、STAT6、SPDEF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与SASP组小鼠黏液便、便血减轻,体质量升高,DAI、CMDI评分明显降低(P<0.05),肠上皮形态基本正常,腺体结构改善,少量炎性细胞浸润和轻微水肿,黏液层厚度有所恢复,杯状细胞萎缩减轻、数量增加(P<0.05),结肠组织MUC2表达明显升高(P<0.05),血清TNF-α、IFN-γ含量明显降低(P<0.05),结肠组织IL-4、STAT6、SPDEF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结论电针可促进UC模型小鼠肠黏液屏障修复,其机制可能与激活IL-4/STAT6/SPDEF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电针 黏液屏障 IL-4/STAT6/SPDEF通路 杯状细胞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改善干眼小鼠眼表炎症的机制研究
5
作者 吴霞 丁宁 +7 位作者 郇梦婷 甘丽祯 管抒扬 范一梦 韩雨桐 高卫萍 韦庆波 吴云川 《眼科新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1-95,共5页
目的 探讨电针改善干眼小鼠眼表炎症的作用机制。方法 取30只SPF级健康雄性ICR小鼠,随机分为5组,即空白组、模型组、假电针组、西药组、电针组,每组6只。空白组分别于每天8:00、11:00、14:00和17:00在小鼠皮下注射200μL无菌生理盐水,其... 目的 探讨电针改善干眼小鼠眼表炎症的作用机制。方法 取30只SPF级健康雄性ICR小鼠,随机分为5组,即空白组、模型组、假电针组、西药组、电针组,每组6只。空白组分别于每天8:00、11:00、14:00和17:00在小鼠皮下注射200μL无菌生理盐水,其余4组每天于相同时间点在小鼠皮下注射200μL氢溴酸东莨菪碱(0.5 mg溶于0.2 mL无菌生理盐水中),各组均连续注射35 d。从第22天开始,假电针组给予小鼠双侧睛明穴和太阳穴处钝头针点刺干预,不刺入皮下;西药组分别于每天8:00、13:00、18:00给予小鼠氟米龙滴眼液滴双眼,每次1滴;电针组给予小鼠电针干预,取穴部位和针刺时间同假电针组,电针仪频率2 Hz/20 Hz,疏密波,强度1 mA,每天1次,每次15 min。各组均干预14 d。检测各组小鼠造模前、造模后和干预后的角膜荧光素染色(FL)评分情况,光镜下观察角膜组织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角膜组织中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和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蛋白表达水平,qRT-PCR法检测角膜组织中HMGB1和RAGE mRNA表达情况。结果 与造模前相比,模型组、假电针组、西药组和电针组造模后和干预后小鼠FL评分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与造模后相比,电针组、西药组小鼠干预后FL评分均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与模型组相比,干预后电针组、西药组小鼠FL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HE染色显示:干预后,电针组和西药组小鼠可见角膜上皮层数基本正常,上皮细胞无明显脱落,基质层胶原纤维排列整齐、稍肿胀。模型组和假电针组小鼠角膜组织中HMGB1和RAGE蛋白相对表达量较空白组均显著升高,电针组和西药组小鼠角膜组织中HMGB1和RAGE蛋白相对表达量较模型组均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模型组和假电针组小鼠角膜组织中HMGB1和RAGE mRNA相对表达量均较空白组显著升高,电针组和西药组小鼠角膜组织中HMGB1和RAGE mRNA相对表达量均较模型组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结论 电针可改善干眼模型小鼠角膜上皮损伤,降低角膜组织中HMGB1的表达,从而抑制HMGB1和RAGE结合,进一步改善干眼眼表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眼 电针 高迁移率族蛋白B1 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 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的取穴规律及相关参数研究
6
作者 梁泳彬 何采辉 +4 位作者 卢运田 翁捷涛 罗岚 陆仁斌 陈璐璐 《中国医药导报》 2025年第2期148-153,共6页
目的探讨电针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OAB)的取穴特点和相关参数。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2005年1月至2024年6月收录的电针治疗OAB相关研究... 目的探讨电针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OAB)的取穴特点和相关参数。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2005年1月至2024年6月收录的电针治疗OAB相关研究文献,建立处方数据库。采用SPSS Statistics 27.0及SPSS Modeler 18.0软件分别进行聚类和关联分析。结果纳入41篇文献,共49个电针处方,41个电针方案,腧穴34个,总频次为266,肾俞、次髎、三阴交使用频次较高;常用腧穴有效分布于足太阳膀胱经、任脉、足太阴脾经;最常使用的电针参数是连续波、耐受、50~100 Hz、30 min、1次/d、4周;关联分析支持度最高的穴位配伍为三阴交-肾俞-次髎,聚类分析得出2个核心集群。结论电针是OAB的主要治疗手段,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多使用肾俞、次髎、三阴交等腧穴,电针参数常选择连续波、耐受、50~100 Hz、30 min、1次/d、4周,以期为电针治疗OAB的临床治疗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膀胱过度活动症 取穴规律 相关参数 数据挖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治疗非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Meta分析
7
作者 方菲 边致远 +3 位作者 王镓炜 梁宜 方剑乔 孙晶 《浙江临床医学》 2025年第2期234-237,共4页
目的评价电针治疗非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的循证医学证据。方法检索至2023年7月7日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Cochrane图书馆、Web of Science7个... 目的评价电针治疗非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的循证医学证据。方法检索至2023年7月7日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Cochrane图书馆、Web of Science7个公开数据库中关于电针治疗非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运用Note Express软件筛选符合标准文献,运用Cochrane系统对纳入文献进行资料提取及质量评价,将以H-B为评判指标的总有效率、治愈率,sunnybrook评分,Portmann评分及面瘫评分等为结局指标,采用Review Manage5.3软件进行异质性检验及Meta分析。结果共检索出文献745篇,最终纳入8篇,共计患者452例。Meta分析显示:电针组对于非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总有效率(RR=1.23,95%CI:1.12~1.34,P<0.00001)和治愈率(RR=2.14,95%CI:1.61~2.85,P<0.00001),在改善非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sunnybrook静态下评分(SMD=0.73,95%CI:0.39~1.08,P<0.0001)、随意肌运动下评分(SMD=0.55,95%CI:0.20~0.89,P=0.002),Portmann评分及面瘫评分(SMD=2.58,95%CI:1.62~3.53,P<0.00001)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疗法。结论电针治疗非急性期周面瘫的疗效较其他疗法有一定优越性。但由于本研究纳入文献的样本量有限、对照组疗法种类较少、方法学质量不高,可能产生偏倚,故需要更多高质量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来验证电针治疗非急性期周围性面瘫面瘫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周围性面瘫 非急性期 系统评价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对缺血缺氧大鼠海马LC3-Ⅰ蛋白表达及水迷宫指标的影响
8
作者 刘威 王翔锋 赖文芳 《中国医药科学》 2025年第3期17-20,共4页
目的 探讨电针对缺血缺氧大鼠海马LC3-Ⅰ蛋白表达及水迷宫指标的影响,以期为缺血性脑损伤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依据。方法 将18只大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各6只。模型组和电针组大鼠均建立缺血缺氧性脑损伤模型,其中电针组... 目的 探讨电针对缺血缺氧大鼠海马LC3-Ⅰ蛋白表达及水迷宫指标的影响,以期为缺血性脑损伤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依据。方法 将18只大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各6只。模型组和电针组大鼠均建立缺血缺氧性脑损伤模型,其中电针组在模型建立后进行电针治疗。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LC3-Ⅰ蛋白的表达情况,通过水迷宫测试评估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结果 电针组大鼠海马LC3-Ⅰ蛋白高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电针组大鼠总路程、总时间及平均速度低于模型组,穿越平台象限的次数高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电针能够显著提高缺血缺氧大鼠海马LC3-Ⅰ蛋白的表达水平,同时改善其学习记忆能力,具有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这为电针在缺血性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和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缺血缺氧 LC3-Ⅰ蛋白 海马 水迷宫 学习记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RPV1/Ras/p38MAPK信号通路研究电针调节肠易激综合征小鼠内脏痛作用机制
9
作者 柴菁 张子俊 +6 位作者 周毅 吴璐一 朱璐 李国娜 吴焕淦 刘慧荣 张方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25年第2期78-84,共7页
目的基于TRPV1/Ras/p38MAPK信号通路探讨电针抑制肠易激综合征(IBS)小鼠内脏痛外周敏化的作用机制。方法28只SPF级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组和抑制剂组,采用三硝基苯磺酸灌肠制备IBS内脏痛敏模型,4周后电针组和抑... 目的基于TRPV1/Ras/p38MAPK信号通路探讨电针抑制肠易激综合征(IBS)小鼠内脏痛外周敏化的作用机制。方法28只SPF级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组和抑制剂组,采用三硝基苯磺酸灌肠制备IBS内脏痛敏模型,4周后电针组和抑制剂组分别电针双侧“足三里”、腹腔注射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型1(TRPV1)受体抑制剂,连续7 d。腹部回撤反射(AWR)评分评估小鼠内脏痛情况,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形态,Western blot检测结肠组织TRPV1、p-p38、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6蛋白表达,ELISA检测结肠组织Ras-GTP含量,RT-qPCR检测结肠组织TRPV1、p38 mRNA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各压力下AWR评分显著升高(P<0.05,P<0.01),结肠组织TRPV1、p-p38、TNF-α、IL-6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P<0.01,P<0.001),Ras-GTP含量显著升高(P<0.001),TRPV1、p38 mRNA表达升高(P<0.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和抑制剂组小鼠各压力下AWR评分显著降低(P<0.05,P<0.01),结肠组织TRPV1、p-p38、TNF-α、IL-6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P<0.01,P<0.001),Ras-GTP含量显著降低(P<0.01,P<0.001),TRPV1、p38 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5,P<0.01,P<0.001)。各组小鼠结肠组织形态无明显变化。结论电针能有效缓解IBS小鼠内脏痛敏,其镇痛效应可能与抑制结肠组织TRPV1/Ras/p38MAPK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肠易激综合征 内脏痛 TRPV1/Ras/p38MAPK信号通路 外周敏化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模式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恢复期的临床效果分析
10
作者 赵晗璐 《中国社区医师》 2025年第2期69-71,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模式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恢复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9月—2023年3月北京京煤集团总医院收治的62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1例。两组均进行常规西药治疗,对照组采用疏密波电针治疗... 目的:探讨不同模式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恢复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9月—2023年3月北京京煤集团总医院收治的62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1例。两组均进行常规西药治疗,对照组采用疏密波电针治疗,研究组采用疏密波、疏波交替模式电针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症状评分、面肌功能、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眼裂闭合、面部表情肌瘫痪、额纹消失、口角歪斜、鼻唇沟变浅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各项临床症状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Sunnybrook面神经评定系统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疏密波、疏波交替模式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恢复期的临床效果较好,能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面肌功能恢复,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周围性面瘫 恢复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电针联合八段锦在社区慢性腰痛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
11
作者 尹秀珍 李艳 《中国社区医师》 2025年第3期150-152,共3页
目的:观察针刺、电针联合八段锦在社区慢性腰痛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0月—2023年6月上海市北新泾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治的慢性腰痛患者120例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常规组,每组60例。常规组采用针刺联合电... 目的:观察针刺、电针联合八段锦在社区慢性腰痛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0月—2023年6月上海市北新泾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治的慢性腰痛患者120例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常规组,每组60例。常规组采用针刺联合电针进行针灸治疗,联合组在常规组基础上行八段锦练习。比较两组视觉模拟(VAS)评分、生活质量、康复效果。结果:干预前,两组VA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VAS评分下降,且联合组低于常规组(P<0.05)。干预前,两组生活质量调查简表(SF-36)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SF-36评分升高,且联合组高于常规组(P<0.05)。联合组康复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P=0.043)。结论:针刺、电针联合八段锦在社区慢性腰痛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较佳,可缓解腰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腰痛 八段锦 电针 针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对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小鼠TDP-43及RhoA/ROCK2信号通路的影响
12
作者 刘珊珊 王强 +5 位作者 赵蔚佳 刘隽阳 李泐 曾佳玮 李杰 赵颖倩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25年第2期64-70,共7页
目的观察电针对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小鼠大脑皮层RhoA/ROCK2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电针改善ALS小鼠运动功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雄性hSOD1G93A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电针组,同窝野生雄性小鼠作为空白组,每组12只。小鼠60日龄开始,电针组... 目的观察电针对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小鼠大脑皮层RhoA/ROCK2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电针改善ALS小鼠运动功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雄性hSOD1G93A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电针组,同窝野生雄性小鼠作为空白组,每组12只。小鼠60日龄开始,电针组取“百会”及双侧“天柱”“天枢”,每日电针10 min,连续5 d休息2 d,共3周。采用转棒实验和旷场实验评估小鼠运动功能,尼氏染色观察大脑皮层神经元损伤情况,Western blot检测大脑皮层Tar DNA结合蛋白-43(TDP-43)、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RhoA、ROCK2蛋白表达,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大脑皮层离子钙结合衔接分子1(Iba-1)、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阳性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转棒潜伏期和旷场运动总距离缩短(P<0.01),大脑皮层神经元损伤明显,尼氏体固缩、数量减少(P<0.01),大脑皮层TDP-43、TNF-α、IL-1β、RhoA、ROCK2蛋白表达升高(P<0.01),Iba-1、GFAP阳性表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小鼠转棒潜伏期和旷场运动总距离延长(P<0.05),大脑皮层神经元损伤程度减轻,尼氏体数量增加(P<0.05),大脑皮层TDP-43、TNF-α、IL-1β、RhoA、ROCK2蛋白表达降低(P<0.05),Iba-1、GFAP阳性表达降低(P<0.05)。结论电针可改善ALS模型小鼠运动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大脑皮层RhoA/ROCK2信号通路活性进而缓解神经炎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电针 RhoA/ROCK2信号通路 神经炎症 胶质细胞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对骶上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大鼠尿流动力学及脊髓组织ERK/CREB/Bcl-2通路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许明 艾坤 +5 位作者 卓越 刘琼 刘笑萌 李亚 罗小元 张泓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4期100-105,共6页
目的观察电针“次髎”“中极”“三阴交”“大椎”对骶上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大鼠尿流动力学及脊髓组织ERK/CREB/Bcl-2通路表达的影响。方法60只雌性SD大鼠随机选取24只分为空白组和假手术组各12只,其余36只采用脊髓横断法造模,将成... 目的观察电针“次髎”“中极”“三阴交”“大椎”对骶上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大鼠尿流动力学及脊髓组织ERK/CREB/Bcl-2通路表达的影响。方法60只雌性SD大鼠随机选取24只分为空白组和假手术组各12只,其余36只采用脊髓横断法造模,将成模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12只。电针组取单侧“次髎”“中极”“三阴交”“大椎”进行电针刺激,每次30 min,1次/d,连续7 d。干预结束后行尿流动力学检测,HE染色观察大鼠膀胱逼尿肌组织形态,TUNEL法检测脊髓组织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测定脊髓组织p-ERK1/2、p-CREB、p-p90Rsk、CRE、Bcl-2、Bax蛋白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膀胱基础压力、最大压力及漏尿点压明显增加(P<0.01),膀胱最大容量及顺应性明显降低(P<0.01);膀胱平滑肌细胞结构严重破坏、排列紊乱,伴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脊髓组织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P<0.01),脊髓组织p-ERK1/2、p-p90Rsk、p-CREB、CRE、Bcl-2蛋白表达明显降低,Bax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膀胱基础压力、最大压力及漏尿点压均明显降低(P<0.05),膀胱最大容量及顺应性明显增加(P<0.05,P<0.01);膀胱平滑肌细胞完整性增强,细胞水肿程度降低,炎性细胞浸润减轻;脊髓组织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P<0.05),脊髓组织p-ERK1/2、p-p90Rsk、p-CREB、CRE、Bcl-2蛋白表达明显升高,Bax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P<0.01)。结论电针可促进骶上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大鼠膀胱逼尿肌组织修复,增加膀胱最大容量及顺应性,缓解膀胱内高压状态,其机制与激活ERK/CREB/Bcl-2通路、减少受损神经元继发性凋亡、改善膀胱的神经支配、保护膀胱功能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神经源性膀胱 脊髓损伤 尿流动力学 ERK/CREB/Bcl-2通路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究电针廉泉穴对脑卒中后吞咽困难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金海涛 张雯 王非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7-91,共5页
目的探讨电针廉泉穴对脑卒中后吞咽困难(PSD)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及潜在对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型1(TRPV1)信号通路的调节机制作用。方法选用SPF级SD雄性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12只(仅浅插栓线,未导致脑内动脉闭塞),余48只制作PSD... 目的探讨电针廉泉穴对脑卒中后吞咽困难(PSD)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及潜在对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型1(TRPV1)信号通路的调节机制作用。方法选用SPF级SD雄性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12只(仅浅插栓线,未导致脑内动脉闭塞),余48只制作PSD模型,将造模成功的36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治疗组和治疗+咖啡酸组,每组12只。记录大鼠吞咽潜伏期和吞咽次数,生物信号采集器检测舌下神经放电、舌肌阈强度和收缩幅度,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血清P物质含量,甲苯胺蓝染色检测舌下神经核尼氏体数目,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舌下神经核TRPV1、五羟色胺(5-HT)、磷酸化p38、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吞咽潜伏期、吞咽次数、舌下神经放电积分面积、舌肌收缩幅度、血清P物质含量、舌下神经核尼氏体数目、TRPV1及5-HT蛋白表达水平下降,舌肌阈强度和舌下神经核磷酸化p38、nNOS蛋白表达水平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大鼠舌肌单收缩幅度、舌肌强直收缩幅度、血清P物质含量、舌下神经核尼氏体数目、TRPV1及5-HT蛋白表达水平增加[2.36±0.26 vs 1.77±0.22、3.46±0.36 vs 2.15±0.18、(3.92±0.38)ng/ml vs(1.69±0.17)ng/ml、(33.60±3.65)个vs(24.60±2.34)个、(19.85±2.11)%vs(9.79±1.07)%、(22.43±2.34)%vs(10.85±1.13)%,P<0.05]。结论电针廉泉穴可能通过激活TRPV1信号通路改善PSD大鼠神经功能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大鼠 Sprague-Dawley 模型 动物 吞咽障碍 廉泉 电针 香草酸亚型1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对慢传输型便秘大鼠肠道运动及促炎性因子表达影响
15
作者 刘跟莉 李晓宁 +3 位作者 师帅 李艳 管淑敏 付瑶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2期167-173,共7页
目的观察电针下合穴“足三里”“上巨虚”对慢传输型便秘(STC)大鼠肠道运动及促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24只健康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药物组和电针组,每组各6只。采用复方地芬诺酯混悬液10 mg·kg^(-1)剂量灌胃制... 目的观察电针下合穴“足三里”“上巨虚”对慢传输型便秘(STC)大鼠肠道运动及促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24只健康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药物组和电针组,每组各6只。采用复方地芬诺酯混悬液10 mg·kg^(-1)剂量灌胃制备STC大鼠模型,每天1次,连续14 d。空白组予等剂量0.9%氯化钠溶液灌胃。电针组给予双侧“足三里”“上巨虚”电针治疗,选择疏密波,频率2/50 Hz,电流大小以局部肌肉轻微抖动为度,每次治疗20 min,每天1次,连续治疗14 d。药物组予枸橼酸莫沙必利片混悬液按照1.37 mg·kg^(-1)、1 mL·100 g^(-1)剂量灌胃治疗,疗程同上。观察各组治疗后首粒黑便排出时间、小肠推进率,采用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肠道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CD68蛋白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首粒黑便排出时间较空白组显著加长,小肠推进率显著降低(P<0.05);药物组和电针组大鼠经治疗后,与模型组比较,首粒黑便排出时间显著减少、小肠推进率显著提高(P<0.05)。HE染色可见造模后大鼠结肠黏膜组织出血,组织形态学结构破坏,伴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及炎性细胞浸润;电针和药物治疗能够减少炎性细胞浸润,改善组织形态学变化。Western-blot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TNF-α、IL-1β、CD68蛋白表达较空白组显著升高(P<0.05);药物组和电针组大鼠经治疗后,结肠组织TNF-α、IL-1β、CD68蛋白表达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电针治疗能够改善STC大鼠肠道运动功能,修复结肠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其机制可能与下调TNF-α、IL-1β、CD68蛋白表达,抑制炎性反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慢传输型便秘 肠道运动 炎性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十二指肠CRHR2、NLRP6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乐薇 姚函伶 +3 位作者 范建超 徐派的 吴贻森 杨格格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40-46,共7页
目的观察电针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大鼠十二指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受体2(corticotropin-releasing hormone receptor 2,CRHR2)及NOD样受体家族pyrin结构域蛋白6(NOD-like receptor family pyrin domain con... 目的观察电针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大鼠十二指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受体2(corticotropin-releasing hormone receptor 2,CRHR2)及NOD样受体家族pyrin结构域蛋白6(NOD-like receptor family pyrin domain containing 6,NLRP6)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将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10只。模型组和电针组均选用多因素干预法复制FD大鼠模型,空白组进行常规饲养。模型复制结束后,电针组大鼠电针“印堂”“内关”“足三里”,每次30 min,每日1次,连续14 d。观察各组大鼠干预前后的一般状态及体质量变化;干预结束后,采用半固体糊灌胃法检测各组大鼠胃排空率及小肠推进率;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大鼠胃窦组织形态变化;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大鼠十二指肠CRHR2、NLRP6蛋白表达水平;阿利新蓝染色法观察大鼠十二指肠形态变化。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精神欠佳,体质量、胃排空率及小肠推进率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活泼好动,体质量、胃排空率及小肠推进率明显增加(P<0.05)。模型组大鼠胃窦黏膜排列疏松,有轻度水肿,存在少量淋巴细胞,十二指肠绒毛上皮细胞间隙增宽,肠绒毛结构破碎,可见散在分布的上皮细胞;电针组大鼠胃窦组织结构完整,固有层排列紧密,无明显炎症反应及病理改变,十二指肠绒毛上皮细胞间隙清晰,排列紧密,组织结构完整。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十二指肠CRHR2、NLRP6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CRHR2、NLRP6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电针可改善FD大鼠消化不良症状,提高FD大鼠胃肠动力,降低FD大鼠十二指肠黏膜通透性,减轻大鼠胃肠炎症反应,其机制可能与提升十二指肠CRHR2、NLRP6蛋白表达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消化不良 十二指肠 电针 CRHR2 NLRP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通过恢复肠道微生物群和抑制LPS-TLR4-NF-κB 轴减轻大鼠实验性类风湿性关节炎
17
作者 周伟 汪昌参 +4 位作者 张辽 刘磊 贺飞 杨影 汪富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5期517-522,共6页
目的探讨电针通过恢复肠道微生物群和抑制LPS-TLR4-NF-κB轴减轻大鼠实验性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效果。方法从50只清洁级Wistar雄性大鼠中随机抽取10只作为正常组,其余40只建立RA大鼠模型。将成模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组,其中电针... 目的探讨电针通过恢复肠道微生物群和抑制LPS-TLR4-NF-κB轴减轻大鼠实验性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效果。方法从50只清洁级Wistar雄性大鼠中随机抽取10只作为正常组,其余40只建立RA大鼠模型。将成模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组,其中电针组给予电针疗法治疗,正常组、模型组不作处理,记录不同时间点模型组、电针组关节肿胀度(joint swelling degree,JSD)、关节炎指数(arthritis index,AI)。实验结束后,观察各组关节超微结构变化、肠道微生物群变化、炎症因子水平及LPS-TLR4-NF-κB信号通路因子mRNA、蛋白表达情况。结果干预后,电针组JSD、AI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滑膜组织增生,细胞膜破坏严重且不完整,伴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电针治疗后,大鼠滑膜组织增生情况、炎性细胞浸润情况、粗面内质网扩张情况明显改善,核膜边缘清晰;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的肠道微生物群相对丰度、炎症因子水平、LPS-TLR4-NF-κB信号通路相关mRNA水平均有改善(P<0.05)。结论电针疗法可有效改善RA大鼠关节症状、抑制炎症因子表达,其机制可能与调节肠道微生物群和抑制LPS-TLR4-NF-κB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性关节炎 动物实验 电针 肠道微生物群 LPS-TLR4-NF-κB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穴电针联合醒脑静对髋部骨折老年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
18
作者 徐知菲 姚娟 +2 位作者 梁栋梁 刘颖 唐在荣 《中国医药科学》 2024年第23期116-119,150,共5页
目的探讨头穴电针联合醒脑静干预对髋部骨折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影响。方法选择高邮市中医医院2022年6月至2023年12月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为Ⅰ~Ⅲ级,年龄70~86岁,80例择期拟行髋关节置换术(全髋或半髋)的老年患者,... 目的探讨头穴电针联合醒脑静干预对髋部骨折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影响。方法选择高邮市中医医院2022年6月至2023年12月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为Ⅰ~Ⅲ级,年龄70~86岁,80例择期拟行髋关节置换术(全髋或半髋)的老年患者,以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患者以0.5%重比重罗哌卡因2.5 ml行单次腰麻完成手术,研究组于单次腰麻操作完成后,即选取百会、神庭、内关、神门等头穴行电针刺激,并联合醒脑静注射液20 ml+生理盐水100 ml静脉滴注。术后两组患者以舒芬太尼2μg/kg+100 ml生理盐水,以2 ml/h背景量行患者术后静脉镇痛(PCIA)。术后第1、3、5天以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及谵妄评定法(CAM)分别评定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认知状态及术后谵妄(POD)发生率;并于术后第1天与第3天比较并记录两组外周静脉血中细胞因子如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中枢特异性蛋白(S100-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6(IL-6)指标。结果术后第1、3、5天,研究组MMSE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各时间点,对照组患者POD发生率均高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3天,研究组患者血清中细胞炎症因子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手术期头穴电针联合醒脑静注射液干预,可改善髋部手术老年患者术后早期的认知能力,降低术后谵妄的发生率;其机制或为抑制炎性细胞因子,减少脑组织损伤,改善与保护脑神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穴电针 醒脑静 腰麻 髋关节置换术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肠-关节”轴探讨电针对类风湿关节炎模型家兔肠道菌群及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3
19
作者 刘翠 杜小正 +8 位作者 井维尧 苏成红 刘莉梅 袁博 张星华 张枫帆 陈平 李向军 王海东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4期124-131,共8页
目的观察电针对类风湿关节炎(RA)模型家兔肠道菌群及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探讨其治疗RA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卵蛋白诱导联合完全弗氏佐剂建立RA家兔模型,将造模成功家兔随机分为模型组、益生菌组和电针组,每组6只,另取6只家兔作为正常组... 目的观察电针对类风湿关节炎(RA)模型家兔肠道菌群及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探讨其治疗RA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卵蛋白诱导联合完全弗氏佐剂建立RA家兔模型,将造模成功家兔随机分为模型组、益生菌组和电针组,每组6只,另取6只家兔作为正常组。电针组电针双侧“足三里”“犊鼻”,30 min/次,益生菌组予益生菌胶囊溶液(14.5 mg/kg)灌胃,均1次/d,连续2周。测量家兔膝关节周径、痛阈,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和滑膜组织病理形态,16S rDNA测序分析肠道菌群结构变化,ELISA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IL-6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家兔膝关节周径显著增加、痛阈显著降低(P<0.01);结肠黏膜损伤严重,杯状细胞缺失,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关节囊滑膜表面粗糙,滑膜细胞增生、增厚,炎性细胞浸润明显;肠道菌群物种数目及均匀度减少,变形菌门、厚壁菌门、拟杆菌门相对丰度减少(P<0.05,P<0.01),脱硫杆菌门相对丰度增加(P<0.01),弯曲杆菌属、劳森氏菌属及假单胞菌属相对丰度增加(P<0.01),赫山单胞菌属、草螺菌属相对丰度降低(P<0.01);血清TNF-α、IL-1β、IL-6含量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益生菌组和电针组家兔膝关节周径显著减小、痛阈显著升高(P<0.01,P<0.05);肠黏膜损伤程度减轻,杯状细胞排列基本整齐,炎性细胞浸润减轻;滑膜细胞增生、增厚减轻,少量炎性细胞浸润;肠道菌群物种数目及均匀度增加,变形菌门、厚壁菌门、拟杆菌门相对丰度增加(P<0.05,P<0.01),脱硫杆菌门相对丰度减少(P<0.01),弯曲杆菌属、劳森氏菌属及假单胞菌属相对丰度减少(P<0.01),赫山单胞菌属、草螺菌属相对丰度增加(P<0.05,P<0.01);血清TNF-α、IL-1β、IL-6含量显著降低(P<0.01)。结论电针可显著改善RA家兔症状,降低关节滑膜炎症反应,其机制可能与调控肠道菌群结构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电针 肠-关节轴 肠道菌群 炎性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针结合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和功能障碍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7
20
作者 杨文雪 窦逾常 +3 位作者 胡英华 张彤 周宇航 高松仙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50-53,共4页
目的 使用临床对比的方式观察腹针结合电针疗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和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分析对象,将其分为腹针联合电针治疗组(治疗组)和常规电针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观察2组治疗前后腰部疼... 目的 使用临床对比的方式观察腹针结合电针疗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和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分析对象,将其分为腹针联合电针治疗组(治疗组)和常规电针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观察2组治疗前后腰部疼痛和功能障碍的改善状况。结果 2组治疗后疼痛和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比较,治疗组均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腹针结合电针疗法能有效改善疼痛和功能障碍指数评分,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疼痛症状,改善腰部功能,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疼痛 腹针 电针 针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