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慢性直立不耐受人群血流动力学模式与缺血性卒中发病风险关系的前瞻性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李贯绯 张逊娟 +1 位作者 庞猛 李淞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73-480,共8页
目的:探讨慢性直立不耐受(OI)人群血流动力学模式与缺血性卒中发病风险的关联,为早期评估缺血性卒中的发病提供依据。方法:以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吉林省长春市3个街道/乡镇≥40岁638名居民作为研究对象,经颅多普勒(TCD)联合直立倾... 目的:探讨慢性直立不耐受(OI)人群血流动力学模式与缺血性卒中发病风险的关联,为早期评估缺血性卒中的发病提供依据。方法:以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吉林省长春市3个街道/乡镇≥40岁638名居民作为研究对象,经颅多普勒(TCD)联合直立倾斜试验(HUTT)评估OI人群血流动力学模式,建立OI研究队列;按血流动力学改变模式将患者分为直立位低血压(OH)组、直立位高血压(OHT)组、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TS)组和直立性脑低灌注综合征(OCHOs)组;对入选的研究对象每半年随访1次,随访2年;以首次缺血性卒中发病为观察终点,收集研究对象基线资料和随访期间缺血性卒中发病情况,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与缺血性卒中发病风险关联的因素。结果:121例研究对象符合OI诊断标准,其中OH组80例(66.12%),OHT组35例(28.93%),POTS组5例(4.13%),OCHOs组1例(0.82%);随访期间,总体人群确诊新发缺血性脑卒中事件共43例;在控制相关混杂因素后,以非OI者为参照,OI全人群、OH和OHT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风险分别增加1.527倍[风险比(HR)=2.527,95%CI:1.269~5.032,P<0.01]、2.268倍(HR=3.268,95%CI:1.603~6.663,P=0.001)和2.153倍(HR=3.153,95%CI:1.213~8.916,P=0.008)。结论:OI与缺血性卒中发病风险增加有关,其中OH组和OHT组患者发病风险增加尤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立不耐受 直立位低血压 直立位高血压 缺血性卒中 经颅多普勒 直立倾斜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立倾斜试验操作医师累计工作量对血管迷走性晕厥诊断结果的影响性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陈晓胜 何佳 +2 位作者 苏艳东 杨海涛 樊晓寒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03-1109,共7页
目的:探讨直立倾斜试验操作医师累计工作量对诊断报告结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自2016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进行直立倾斜试验检查的操作医师和患者资料。根据从本院开展倾斜试验至研究结束这一阶段医... 目的:探讨直立倾斜试验操作医师累计工作量对诊断报告结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自2016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进行直立倾斜试验检查的操作医师和患者资料。根据从本院开展倾斜试验至研究结束这一阶段医师的累计工作量,将医师分为低累计工作量组(累计50~100例)、中等累计工作量组(累计101~350例)、高累计工作量组(累计1000~4000例;无医师累计工作量在351~999例),以及按医师的的性别、学历、职称分别进行分组,分析不同分组内和不同分组间医师倾斜试验报告诊断率的差异。结果:共纳入22名医师操作的6122例患者,22名医师个体之间的阳性、可疑阳性和阴性报告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中等累计工作量组平均可疑阳性报告率显著高于低累计工作量组和高累计工作量组(3.21%vs.1.09%vs.1.62%,P=0.001),女性医师可疑阳性报告率高于男性医师(2.25%vs.1.07%,P=0.017),本科学历医师可疑阳性报告率高于研究生学历医师(2.46%vs.1.52%,P=0.013),初级职称医师可疑阳性报告率高于中级和高级职称医师(3.40%vs.1.75%vs.2.53%,P=0.02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不论以阴性还是阳性作参照,中等累计工作量均是可疑阳性报告的影响因素(P均<0.05)。结论:不同操作医师个体之间的倾斜试验诊断报告率存在一定差异,中等累计工作量组操作医师更易出具可疑阳性诊断报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立倾斜试验 血管迷走性晕厥 诊断结果 累计工作量 回顾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迷走性晕厥手术治疗的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1
3
作者 贯玲儿 张海澄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5-99,共5页
血管迷走性晕厥作为晕厥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心脏抑制型晕厥患者经随机临床试验证实有效的药物疗法有限,可建议使用永久性起搏器治疗。本文梳理了起搏器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中曲折发展经历并总结了原因,根据指南整理了目前适用于起搏治... 血管迷走性晕厥作为晕厥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心脏抑制型晕厥患者经随机临床试验证实有效的药物疗法有限,可建议使用永久性起搏器治疗。本文梳理了起搏器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中曲折发展经历并总结了原因,根据指南整理了目前适用于起搏治疗的患者类型以及应用的局限性,心脏神经消融术可能成为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的另一种选择,但尚需要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证实其安全性、有效性以及适用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迷走性晕厥 起搏器 直立倾斜试验 心脏神经消融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年龄和性别对直立倾斜试验诊断血管迷走性晕厥结果的影响 被引量:29
4
作者 姜雪 刘悦 +4 位作者 刘俊 阿米娜·艾海提 王超 方丕华 黄建凤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706-709,共4页
目的:探讨年龄和性别对疑似血管迷走性晕厥(VVS)患者进行直立倾斜试验(HUTT)诊断结果的影响。方法:收集2008-08至2012-12在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进行HUTT检查的患者共1 223例,其中男性549例。患者年龄7-79岁,按年龄依次分为≤20岁组、... 目的:探讨年龄和性别对疑似血管迷走性晕厥(VVS)患者进行直立倾斜试验(HUTT)诊断结果的影响。方法:收集2008-08至2012-12在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进行HUTT检查的患者共1 223例,其中男性549例。患者年龄7-79岁,按年龄依次分为≤20岁组、21-40岁组、41-60岁组和〉60岁组。HUTT包括30 min的基础试验阶段和(或)20 min的药物(硝酸甘油)试验阶段。根据阳性患者血压和心电学的变化,VVS分为血管抑制型、心脏抑制型和混合型。结果:HUTT阳性率为51%(624/1 223例),女性阳性率高于男性(60.1%vs 39.9%,P=0.001)。四组阳性率依次为68.3%、49.1%、48.6%和47.9%。阳性患者中混合型占51.4%(321例),血管抑制型占28.7%(179例),心脏抑制型占19.9%(124例)。HUTT阳性类型的分布受年龄因素的影响(男性:χ2=15.65,P=0.016;女性:χ2=18.84,P=0.004),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础试验阶段74.8%的阳性反应出现在试验开始后22.5(17.5-27.5)min,但无年龄性别差异(P〉0.05);药物试验阶段81.9%的阳性反应出现在试验开始后7.5(5-10)min,女性发生阳性反应的时间比男性提前(7.5 min vs 10 min,P=0.004),无年龄差异。结论:HUTT诊断VVS的阳性率、阳性分型和发生阳性反应的时间存在年龄和性别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迷走性晕厥 直立倾斜试验 年龄 性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β_1肾上腺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小儿血管迷走性晕厥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4
5
作者 黄玉娟 王健怡 +3 位作者 李锦康 沈捷 徐萌 黄敏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56-159,共4页
目的探讨β1肾上腺素受体(ADRB1)基因多态性Arg389Gly与小儿血管迷走性晕厥(VVS)发病的相关性。方法晕厥组为不明原因晕厥(unexplained syncope,UPS)患儿54例,其中男18例,女36例,平均11.8岁;对照组为同期健康体检儿童54例,其中男20例,... 目的探讨β1肾上腺素受体(ADRB1)基因多态性Arg389Gly与小儿血管迷走性晕厥(VVS)发病的相关性。方法晕厥组为不明原因晕厥(unexplained syncope,UPS)患儿54例,其中男18例,女36例,平均11.8岁;对照组为同期健康体检儿童54例,其中男20例,女34例,平均11.2岁。入选病例均行直立倾斜试验(head-up tilt test,HUTT),根据HUTT结果,分HUTT阳性组即VVS组和HUTT阴性组,各组病例均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基因测序方法检测ADRB1基因Arg389Gly多态性。结果健康儿童的等位基因Arg389和Gly389的频率分别为73.15%和26.85%,HUTT阳性患儿等位基因Arg389和Gly389的频率分别为66.67%和33.33%,HUTT阴性患儿等位基因Arg389和Gly389的频率分别为85.42%和14.58%;HUTT阳性患儿的Gly389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HUTT阴性组患儿及健康对照儿(P<0.05)。HUTT阳性组共30例(55.6%),其临床分型中心脏抑制型6例(20.0%),混合型9例(30.0%),血管抑制型15例(50.0%),Gly389等位基因频率在各临床分型的分布为66.67%、33.3%和23.33%,心脏抑制型的Gly389等位基因频率高于混合型和血管抑制型(P<0.05)。结论Gly389等位基因频率与VVS有相关性,可考虑作为小儿VVS的候选易感基因,提供临床早期筛查;Gly389等位基因频率与VVS临床分型中的心脏抑制型有相关性,可为其个体化治疗—β受体阻滞剂治疗提供初步的分子生物学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上腺素受体 基因多态性 血管迷走性晕厥 直立倾斜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立倾斜试验诱发晕厥直至出现抽搐症状89例的临床特点及处理 被引量:16
6
作者 王成 李雯 +5 位作者 吴礼嘉 林萍 李芳 罗海燕 许毅 谢振武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70-73,共4页
目的:探讨直立倾斜试验(head-up tilt table test,HUTT)诱发晕厥直至出现抽搐症状的临床特点及其处理。方法:2000年9月至2011年8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晕厥专科门诊就诊或住院的不明原因晕厥、头晕、头痛、胸闷等患者进行HUTF检... 目的:探讨直立倾斜试验(head-up tilt table test,HUTT)诱发晕厥直至出现抽搐症状的临床特点及其处理。方法:2000年9月至2011年8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晕厥专科门诊就诊或住院的不明原因晕厥、头晕、头痛、胸闷等患者进行HUTF检查2377例次,年龄2.00~78.00(18.57±14.39)岁,男1116例次,女1261例次。其中〈18岁(儿童组)1719例次,年龄2.00-17.92(10.88±3.02)岁;≥18岁(成人组)658例次,年龄18.00-78.00(38.66±12.87)岁。总结HU2T过程中诱发晕厥直至出现抽搐症状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处理措施。结果:1)2377例次HUTT过程中诱发晕厥直至出现抽搐症状89例(3.74%),其中成人组(62.92%)高于儿童组(37.08%)(X2=87.842,P〈0.01)。2)窦性停搏及心率恢复时间:89例受试者中25例(28.09%)出现窦性停搏,窦性停搏时间3.00~14.60(7.90±3.44)S。HUTf结束后心率恢复时间0.50-37.00(3.05±4.11)min,其中70例(78.65%)在平卧后3min内恢复。3)干预措施:所有受试者完成HuTr后,均通过采取平卧位给氧、神志清醒后喝盒装牛奶等措施后,心率及血压自行恢复,抽搐症状自行消失,未出现死亡病例,仅2例通过静脉给药后生命体征恢复正常。结论:不明原因晕厥、头晕、头痛、胸闷等患者在HuTT中诱发晕厥直至出现抽搐症状者以成人居多,HUTT结束后采取平卧位给氧、神志清醒后喝盒装牛奶等措施,抽搐症状消失,心率和血压可自行恢复正常。HUTF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安全,可广泛用于包括儿童在内的各年龄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倾斜试验 抽搐 临床特点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口服补液盐治疗神经介导性晕厥儿童疗效及血清电解质的比较 被引量:8
7
作者 张文华 邹润梅 +1 位作者 许毅 王成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37-543,共7页
目的:探讨不同的口服补液盐(oral rehydration salts,ORS)治疗儿童神经介导性晕厥(neurally mediated sy ncope,NMS)的疗效及血清电解质变化。方法:收集2014年5月至2017年5月因不明原因晕厥及晕厥先兆等症状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儿童心... 目的:探讨不同的口服补液盐(oral rehydration salts,ORS)治疗儿童神经介导性晕厥(neurally mediated sy ncope,NMS)的疗效及血清电解质变化。方法:收集2014年5月至2017年5月因不明原因晕厥及晕厥先兆等症状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儿童心血管专科门诊初次就诊或住院的患儿,直立倾斜试验(head-up tilt test,HUTT)阳性确诊为NMS,同期完善血清电解质检测,随机分为ORS I组(n=27)和ORS III组(n=49)。给予健康教育结合口服ORS(ORS I或ORS III)干预并随访。结果:两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初诊/复诊间隔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9.59%vs 62.96%;χ2=2.483,P>0.05);两组HUTT转阴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1.02%vs 48.13%;χ2=0.058,P>0.05)。治疗前OR S III组较OR S I组血清钠水平[(140.20±2.26)mmol/L vs(138.39±2.72)mmol/L;t=2.856,P<0.05]增高,血清磷水平[(1.46±0.19)mmol/L vs(1.65±0.29)mmol/L;t=3.146,P<0.05]降低;治疗后OR S III组较OR S I组血清钠水平[(140.31±2.01)mmol/L vs(138.88±2.08)mmol/L;t=2.692,P<0.05]、血清钙水平[(2.31±0.09)mmol/L vs(2.24±0.11)mmol/L;t=2.696,P<0.05]增高,血清磷水平[(1.45±0.16)mmol/L vs(1.61±0.25)mmol/L;t=3.128,P<0.05]降低。ORS III组治疗后HUTT阳性组和HUTT阴性组血清电解质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RS I组治疗后HUTT阳性组较HUTT阴性组血清钙、磷水平增加(P<0.05),血清钠、钾、氯、镁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ORS III和ORS I治疗前、后的血清电解质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ORS I组和ORS III组中的血管迷走性晕厥和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患儿血清电解质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RS III与ORS I治疗儿童NMS疗效相当,但ORS III较ORS I依从性更好,患儿更易接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介导性晕厥 口服补液盐 儿童 血清电解质 直立倾斜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迷走性晕厥诱发因素与前驱症状的性别差异分析 被引量:7
8
作者 郑黎晖 胡锋 +6 位作者 刘尚雨 沈利水 涂斌 李甲坤 张震昊 吴灵敏 姚焰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210-1214,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性别患者发生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VVS)的诱发因素和前驱症状的差异。方法:入选直立倾斜试验阳性的VVS患者128例(男性51例,女性77例),比较不同性别患者的晕厥诱因、前驱症状及对直立倾斜试验反应的差别。结果... 目的:探讨不同性别患者发生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VVS)的诱发因素和前驱症状的差异。方法:入选直立倾斜试验阳性的VVS患者128例(男性51例,女性77例),比较不同性别患者的晕厥诱因、前驱症状及对直立倾斜试验反应的差别。结果:(1)VVS诱因:排尿作为诱因的晕厥发生率男性高于女性(33.3%vs.5.2%,P=0.001);(2)VVS前驱症状:男性出汗(7.8%vs.18.2%,P=0.048)和胸闷(39.2%vs.66.2%,P=0.003)的发生率低于女性(;3)直立倾斜试验反应时间:药物激发阶段80%的直立倾斜试验阳性结局出现在7.5(5.0,10.0)min,女性患者出现阳性反应的时间早于男性患者(7.5 min vs.10.0 min,P=0.004)。结论:女性VVS患者胸闷和出汗发生率高于男性;排尿作为诱因的晕厥发生率男性高于女性,男性混合型VVS的直立倾斜试验平均反应时间较女性延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迷走性晕厥 性别差异 诱发因素 前驱症状 直立倾斜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疑诊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中直立倾斜试验阳性者的心电图特征 被引量:10
9
作者 何佳 时晓蕾 +3 位作者 张怡 施露 李夏华 黄建凤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757-760,共4页
目的:探讨疑诊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中直立倾斜试验阳性者的心电图特征。方法:共收集于2015-08至2016-05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门诊就诊且临床怀疑血管迷走性晕厥而接受直立倾斜试验检查的502例受试者,同步记录检查过程中的12导联心电... 目的:探讨疑诊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中直立倾斜试验阳性者的心电图特征。方法:共收集于2015-08至2016-05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门诊就诊且临床怀疑血管迷走性晕厥而接受直立倾斜试验检查的502例受试者,同步记录检查过程中的12导联心电图。根据直立倾斜试验结果分为阳性组(n=244)和阴性组(n=258),对比两组的P波时限、校正QT间期(QTc)和P波电轴。结果(:1)阳性组受试者晕厥时的P波时限较阴性组明显延长[(95.65±38.50)ms vs(88.61±17.09)ms,P<0.05];(2)阳性组受试者发生晕厥前的P波电轴较阴性组明显右偏[(69.87±18.18)°vs(66.82±16.51)°,P<0.05],而在晕厥时[(62.87±25.39)°vs(68.47±15.30)°]及晕厥后[(56.87±22.45)°vs(68.49±16.35)°]较阴性组明显左偏(P均<0.05)(;3)阳性组受试者发生晕厥前的QTc较阴性组明显缩短[(418.69±92.35)ms vs(435.76±59.29)ms,P<0.05]。结论:疑诊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中直立倾斜试验阳性者有独特的心电图特征,其中P波时限、P波电轴及QTc数值对血管迷走性晕厥发作有一定的预警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晕厥 血管迷走神经性 直立倾斜试验 心电描记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型糖尿病患者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1
10
作者 姜涛 卢桂阳 +1 位作者 宋秀霞 姚晓爱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5-58,共4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对住院2型糖尿病人群中体位性低血压(OH)的发生率、不同类型OH的发生率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方法:调查我院2010-08至2011-08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256例,并将患者分为单纯2型糖尿病组(非OH组,n=176),2型糖尿病合... 目的:本研究旨在对住院2型糖尿病人群中体位性低血压(OH)的发生率、不同类型OH的发生率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方法:调查我院2010-08至2011-08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256例,并将患者分为单纯2型糖尿病组(非OH组,n=176),2型糖尿病合并OH组(OH组,n=80)。采用直立倾斜床测量立卧位血压、心率,并检测相关化验指标及超声心动图。结果:住院2型糖尿病人群OH的发生率为31.1%,OH伴收缩期血压下降(OH-S)、舒张期血压下降(OH-D)以及收缩压和舒张压均下降的OH(OH-C)的所占比例分别为11.2%、6.8%、13.1%,而持续性、短暂性和延迟性OH的所占比例分别为13.1%,11.8%,6.2%。OH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合并糖尿病肾病、糖化血红蛋白升高、卧位收缩压升高、坐位收缩压降低及室间隔厚度增加。结论:住院2型糖尿病人群合并OH发生率较高,并可表现为不同的类型;2型糖尿病合并OH主要与糖尿病病情严重程度、合并并发症情况等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体位性低血压类型 直立倾斜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心源性晕厥患者和正常人对硝酸甘油直立倾斜试验的反应 被引量:4
11
作者 曾春雨 刘光耀 +4 位作者 王叶丽 周勇 王旭开 杨成明 石伟彬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281-283,共3页
目的:评价直立倾斜试验(HUT)加硝酸甘油静脉滴注诊断神经心源性晕厥的价值。方法:30例不明原因晕厥患者(晕厥组)及20例正常人(正常对照组)行硝酸甘油直立倾斜试验(NITRO-HUT)。结果:去除药物反应和不能耐受... 目的:评价直立倾斜试验(HUT)加硝酸甘油静脉滴注诊断神经心源性晕厥的价值。方法:30例不明原因晕厥患者(晕厥组)及20例正常人(正常对照组)行硝酸甘油直立倾斜试验(NITRO-HUT)。结果:去除药物反应和不能耐受者,NITRO-HUT的敏感性为59.3%(16/27),特异性为94.7%(18/19),不能耐受发生率为3.3%(1/30)。结论:NITRO-HUT是一种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副作用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立倾斜试验 晕厥 神经心源性晕厥 硝酸甘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立倾斜试验760例的年龄和性别差异及护理对策 被引量:3
12
作者 何平 何芝香 +3 位作者 王成 李茗香 林萍 谢振武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3期2148-2150,共3页
目的探讨直立倾斜试验(HUTT)的年龄和性别差异并制定护理对策。方法选择2001年1月—2008年3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晕厥专科门诊就诊或住院的不明原因头晕、晕厥、头痛、胸闷受检者760例,男318例,女442例,年龄3.1~70.0岁,平均(21.7... 目的探讨直立倾斜试验(HUTT)的年龄和性别差异并制定护理对策。方法选择2001年1月—2008年3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晕厥专科门诊就诊或住院的不明原因头晕、晕厥、头痛、胸闷受检者760例,男318例,女442例,年龄3.1~70.0岁,平均(21.7±15.7)岁,其中<18岁464例(儿童组),≥18岁296例(成人组),分别进行HUTT检查并制定护理对策。结果(1)不同年龄、性别HUTT阳性率:760例HUTT受检者,HUTT阳性397例,阳性率为52.24%。成人组HUTT阳性率低于儿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儿童组男性低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成人组未见性别差异(P>0.05)。(2)不同年龄、性别出现HUTT阳性反应时间:在基础直立倾斜试验(BHUT)儿童组出现HUTT阳性反应时间小于成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8±10.4)minvs.(26.3±13.0)min,P<0.05);在SNHUT儿童组与成人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晕厥发作时血流动力学明显变化出现率:晕厥发作时心率≤40次/min者22例(2.89%),血压测不到者67例(8.82%)。(4)药物诱导副作用:舌下含化硝酸甘油496例,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HUTT存在一定的年龄和性别差异,诱导晕厥发作存在一定风险,但密切观察HUTT阳性表现时的生命体征变化并及时采取有效护理措施是安全的,强调应重视儿童和女性HUTT表现快速多变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立倾斜试验 年龄 性别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人直立性高血压的年龄和性别差异—单中心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康美华 许毅 +4 位作者 邹润梅 吴礼嘉 林萍 李芳 王成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783-788,共6页
目的:探讨单中心中国人直立性高血压(orthostatic hypertension,OHT)的年龄和性别差异。方法:选择2000年1月至2012年8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晕厥专科门诊就诊或住院的不明原因头晕、晕厥等患者2 994例进行直立倾斜试验(head-up t... 目的:探讨单中心中国人直立性高血压(orthostatic hypertension,OHT)的年龄和性别差异。方法:选择2000年1月至2012年8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晕厥专科门诊就诊或住院的不明原因头晕、晕厥等患者2 994例进行直立倾斜试验(head-up tilt test,HUTT)检查,年龄2.00~78.00(19.07±14.78)岁,男1 406例,女1 588例。符合OHT者745例,分为成人组(≥18岁,247例)和儿童组(〈18岁,498例),分析OHT出现率、OHT类型及HUTT后3 min血压增加量的年龄与性别差异。结果:1)OHT出现率为24.88%(745/2 994),男女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25.75% vs 24.12%,χ2=1.058,P〉0.05);成人组较儿童组出现率高(27.05% vs 23.83%,χ2=4.125,P〈0.05);745例OHT患者中52例(6.98%)表现为直立后收缩压、舒张压均升高(sOHT合并dOHT),16例(2.15%)为单纯直立性高收缩压(sOHT),677例(90.87%)为单纯直立性高舒张压(dOHT)。成人组单纯sOHT出现率、sOHT合并dOHT出现率均明显高于儿童组(分别为1.11% vs 0.29%,χ2=7.965,P〈0.01;2.88% vs 1.24%,χ2=9.849,P〈0.01);成人组单纯dOHT出现率与儿童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23.56% vs 22.20%,χ2=0.668,P〉0.05);sOHT合并dOHT与单纯dOHT在不同性别组中出现率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男:1.71% vs 1.76%,χ2=0.014,P〉0.05;女:23.68% vs 21.66%,χ2=1.742,P〉0.05);但儿童中dOHT出现率男性高于女性(24.53% vs 19.74%,χ2=6.933,P〈0.05)。2)与儿童组比较,成人组sOHT合并dOHT收缩压增加量[(25.62±4.96) mmHg vs (23.54±5.83) mmHg,t=1.385,P〉0.05]、dOHT舒张压增加量[(13.46±3.49) mmHg vs (13.23±3.22) mmHg, t=0.840,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儿童组比较,成人组sOHT收缩压增加量[(25.44±4.96) mmHg vs (23.68±5.35 ) mmHg,t=1.411,P〉0.05]及dOHT舒张压增加量[(14.09±4.28) mmHg vs (13.05±3.82) mmHg,t=1.887,P〉0.05]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结论:OHT出现率成人高于儿童,以dOHT多见,儿童以男性多见。在sOHT合并dOHT与单纯dOHT中,直立后3 min血压增加量成人与儿童未见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立性高血压 收缩压 舒张压 倾斜试验 年龄 性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直立倾斜试验阳性反应时心律失常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雯 王成 +5 位作者 李茗香 何芝香 郑慧芬 薛小红 林萍 谢振武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53-356,共4页
目的探讨儿童直立倾斜试验(HUTT)阳性反应时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对2000年9月-2005年7月在晕厥专科门诊就诊或住院的不明原因晕厥或接近晕厥患儿进行HUTT,阳性反应77例(男28例,女49例;年龄7~18岁),分析HUTT时心律... 目的探讨儿童直立倾斜试验(HUTT)阳性反应时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对2000年9月-2005年7月在晕厥专科门诊就诊或住院的不明原因晕厥或接近晕厥患儿进行HUTT,阳性反应77例(男28例,女49例;年龄7~18岁),分析HUTT时心律失常发生情况,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结果出现心律失常76例(98.7%),发生窦速71例(92,2%),其中60例在心率达最快后5min[平均(1.5±1,7)min]内发生阳性反应。发生缓慢性心律失常26例(33,8%),与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倾斜试验(SNHUT)相比,基础直立倾斜试验(BHUT)中发生率高(P〈0.05),而不同性别、年龄组(〈12岁、≥12岁)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以窦缓多见(20/26例),其次为交界性逸搏心律、窦性停搏、交界性逸搏。5例窦性停搏患儿停搏时间平均为18.2s(1.5~60s)。结论HUTT时心率突然明显增快时应警惕发生阳性反应;缓慢性心律失常在BHUT中发生率较高,常见类型有窦缓、交界性逸搏心律、窦性停搏、交界性逸搏等;应积极预防和处理严重阳性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立倾斜试验 心律失常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立倾斜试验中血压、心率及血浆去甲肾上腺素变化意义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5
15
作者 陈椿 张馥敏 +1 位作者 黄元铸 马文珠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1996年第11期667-670,共4页
目的:研究直立倾斜试验(HUT)中平均动脉压、心率及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变化。方法:35例不明原因晕厥患者及15名正常对照者行HUT时,观察平均动脉压、心率及NE的改变。结果:平卧位及直立倾斜后5分钟HUT阳... 目的:研究直立倾斜试验(HUT)中平均动脉压、心率及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变化。方法:35例不明原因晕厥患者及15名正常对照者行HUT时,观察平均动脉压、心率及NE的改变。结果:平卧位及直立倾斜后5分钟HUT阳性(I组)、阴性(I组)和对照(II组)3组平均动脉压、心率及NE无显著差异(P>0.05)。HUT检查结束时,I组平均动脉压、心率较平卧位显著下降(P<0.01),而I、II组较平卧位则上升(P<0.05);I组与II、II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血浆NE水平3组均较平卧位有显著增加(P<0.05),但3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HUT时不能仅仅依据血浆NE水平来判断体内交感神经张力的高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立倾斜试验 动脉压 心率 去甲肾上腺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82例临床特征 被引量:2
16
作者 郑华 李洁 +4 位作者 王海燕 李辉 周辉 原标 田宇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00-404,共5页
目的探讨成人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stural orthostatic tachycardia syndrome,POTS)的临床特征。方法分析经直立倾斜试验(head-up tilt test,HUTT)诊断为POTS的患者82例,其平均年龄(38.7±12.24)岁;以直立倾斜试验阴性排除POTS... 目的探讨成人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stural orthostatic tachycardia syndrome,POTS)的临床特征。方法分析经直立倾斜试验(head-up tilt test,HUTT)诊断为POTS的患者82例,其平均年龄(38.7±12.24)岁;以直立倾斜试验阴性排除POTS的31名受试者为对照组,平均年龄(39.22±10.98)岁。对POTS患者详细询问病史并进行体格检查,分析POTS患者发病的临床特征。结果与对照组相比,POTS组患者在性别比例、年龄、平卧位心率和血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TS患者以晕厥多见(63例,76.8%),症状发作频繁34.14%(发作>10次)。晕厥发作和非晕厥患者(19例,23.2%)间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大多数POTS患者发作前有诱因,诱因多为体位变化、情绪紧张、劳累、运动、天气闷热等。常见的临床表现为晕厥、头晕、心悸、胸闷、黑矇、大汗、面色苍白、乏力。在直立倾斜试验中,POTS患者心率逐渐增加,平均最大增加值为(45.05±11.06)次/min。结论 POTS在各年龄阶段均可发生,晕厥发生率较高。诱因以情绪紧张、劳累、运动、天气闷热多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 直立倾斜试验 心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晕厥患者倾斜试验评价 被引量:2
17
作者 钟蓓 张澍 +3 位作者 陈明哲 郭静萱 毛节明 陈凤荣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1994年第8期468-470,共3页
提出对晕厥患者进行倾斜试验以明确病因的方法。着重研究了有关影响因素如不同原发疾病、不同异丙肾上腺素给药浓度、不同倾斜持续时间以及不同抑制晕厥发作药物对该试验的影响及意义。结果显示,倾斜试验是诊断血管迷走性晕厥的重要方法。
关键词 倾斜试验 异丙肾上腺素 晕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β1肾上腺素受体基因Ser49Gly多态性与血管迷走性晕厥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黄玉娟 黄敏 +4 位作者 王健怡 张国琴 李锦康 刘坚 包黎明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47-150,共4页
目的探讨β1肾上腺素受体(ADRBI)基因Ser49Gly多态性在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VV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择132例不明原因晕厥的患儿行直立倾斜试验,其中104例直立倾斜试验阳性的患儿确认为VVS患儿,另以104例健康体检儿童为正常对照,应... 目的探讨β1肾上腺素受体(ADRBI)基因Ser49Gly多态性在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VV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择132例不明原因晕厥的患儿行直立倾斜试验,其中104例直立倾斜试验阳性的患儿确认为VVS患儿,另以104例健康体检儿童为正常对照,应用高分辨率熔解曲线、聚合酶链反应、测序方法,分析ADRB1基因Ser49Gly多态性在两组间的分布。结果 VVS患儿和正常对照儿童的ADRB1 Ser/Ser、Ser/Gly和Gly/Gly基因型频率分别为74.1%、19.2%、6.7%和76.0%、18.2%、5.8%;VVS患儿和正常对照儿童的Ser49和Gly49的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78.2%、21.8%和79.7%、20.3%,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ADRB1基因Ser49Gly多态性与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发病无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1肾上腺素受体 基因多态性 血管迷走性晕厥 直立倾斜试验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立倾斜试验中药物假阳性反应的表现 被引量:1
19
作者 罗杰 李俭春 +2 位作者 张静梅 李露言 秦利萍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34-136,共3页
目的:研究直立倾斜试验中药物假阳性反应的表现。方法:分析100例临床表现为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患者和21名无晕厥史的正常人直立倾斜试验的结果。结果:药物反应主要表现为①缓慢发展的血压下降,伴随代偿性心率增加;②长时间明显... 目的:研究直立倾斜试验中药物假阳性反应的表现。方法:分析100例临床表现为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患者和21名无晕厥史的正常人直立倾斜试验的结果。结果:药物反应主要表现为①缓慢发展的血压下降,伴随代偿性心率增加;②长时间明显血压下降可出现轻微心动过缓,但心率减慢低于同阶段的30%;③逐渐出现的症状如头晕、眼花、出汗等晕厥先兆与平时发作的症状不一样。排除药物反应后直立倾斜试验的敏感性为62.0%,特异性为90.5%;呈阳性反应者无1例心率≥150次/分。结论:正确区别突发的迷走神经反射亢进和药物反应,并且在试验过程中设置150次/分的心率上限,是提高直立倾斜试验敏感性又不降低试验特异性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晕厥 直立倾斜试验 体位性低血压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晕厥先兆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佳玉 吴越阳 +1 位作者 张佳 刘杰昕 《中国卒中杂志》 2023年第11期1262-1267,共6页
目的分析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其晕厥前是否有晕厥先兆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1月—2022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诊治的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其一般资料、直立倾斜试验结果及血流动力... 目的分析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其晕厥前是否有晕厥先兆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1月—2022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诊治的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其一般资料、直立倾斜试验结果及血流动力学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患者发生晕厥先兆的影响因素。结果研究共纳入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1211例。根据其发生晕厥前是否有先兆症状进行分组,其中无先兆组582例(48.06%),有先兆组629例(51.94%)。有先兆组患者的年龄(t=6.006,P<0.001)、女性比例(χ^(2)=11.749,P=0.001)、BM I(t=2.562,P=0.011),以及既往有高血压(χ^(2)=12.643,P<0.001)、糖尿病(χ^(2)=9.129,P=0.003)、脑血管病(χ^(2)=4.060,P=0.044)的比例与无先兆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直立倾斜试验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205,P=0.10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60岁(OR=1.727,95%CI 1.347~2.214,P<0.001)和女性(OR=1.440,95%CI 1.122~1.847,P=0.004)是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发生晕厥先兆的危险因素。结论年龄≤60岁和女性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更易发生晕厥先兆,这可能与自主神经调节功能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迷走性晕厥 晕厥先兆 直立倾斜试验 自主神经调节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