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26篇文章
< 1 2 4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暗香盈袖 相逢难识——《近代英美汉学翻译与中国形象建构》序评
1
作者 傅敬民 《外语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共3页
概念创新是话语、理论与知识创新的核心动力,亦是翻译研究学科建构的关键路径。概念创新既有促进作用,也会产生负面影响。正确认识《近代英美汉学翻译与中国形象建构》提出的“汉学翻译”这一创新性概念是理解该书的关键。该书立足中国... 概念创新是话语、理论与知识创新的核心动力,亦是翻译研究学科建构的关键路径。概念创新既有促进作用,也会产生负面影响。正确认识《近代英美汉学翻译与中国形象建构》提出的“汉学翻译”这一创新性概念是理解该书的关键。该书立足中国现实问题,运用历史研究的方法,将汉学翻译置于汉学研究的整体性系统关系中梳理其生发逻辑,探讨其对中国形象建构的贡献,彰显了翻译对其他学科的反哺,实现了历史文本与现代议题的互文性对话,拓展了应用翻译研究的问题域和研究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念创新 汉学翻译 中国形象建构 应用翻译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国道教研究的方法与理论再检视——以马伯乐和施舟人等法国汉学家的道教研究为中心
2
作者 胡锐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4-143,235,共11页
法国道教研究在国际汉学界占有重要地位,其代表学者马伯乐与施舟人构建了一套具有深远影响的理论与方法体系。以二人的道教研究为中心,以法国汉学研究的知识图谱为背景,检视法国道教研究的主要方法与理论实践,可以发现,法国道教研究最... 法国道教研究在国际汉学界占有重要地位,其代表学者马伯乐与施舟人构建了一套具有深远影响的理论与方法体系。以二人的道教研究为中心,以法国汉学研究的知识图谱为背景,检视法国道教研究的主要方法与理论实践,可以发现,法国道教研究最基础的方法是文献考据与田野调查。这两种方法奠定了法国道教研究的实证基础。此外,法国道教研究深受法国社会学传统特别是涂尔干的影响,“结构”也是其常用的分析手段之一。但相较于依托理论范式进行演绎推演的路径,法国道教研究更倾向于从研究对象的具体事实出发,强调经验和实践中的问题意识与分析框架的动态生成,表现出对理论先设的警惕与反思。在此背景下,法国道教研究呈现鲜明的“去理论化”与“去权威化”倾向,更接近开放、多元、实践导向的研究模式。这种文化理性立场,不仅成就了法国道教研究的独特面貌,也为道教研究在全球语境中的知识协商与文化对话提供了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国道教研究 文献考据 田野调查 结构分析法 文化理性立场 国际汉学 马伯乐 施舟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苏烈看法国针灸与汉学知识的形成
3
作者 王涵 庞熠超 +1 位作者 曾睿林 吴凯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71-76,共6页
基于法国外交官苏烈的个人著作、往来信件、影像资料等馆藏实物和电子史料,结合其在华外交生涯和生活轨迹,回法后开展的系列针灸临床实践,还原针灸在法发展的传承与创新之路。苏烈以汉学家身份不仅翻译并撰写多部来自中国的诗词小说等,... 基于法国外交官苏烈的个人著作、往来信件、影像资料等馆藏实物和电子史料,结合其在华外交生涯和生活轨迹,回法后开展的系列针灸临床实践,还原针灸在法发展的传承与创新之路。苏烈以汉学家身份不仅翻译并撰写多部来自中国的诗词小说等,还因一次偶然机会让中国针灸与法国医学体系碰撞交融,促成首次西医院针灸会诊、合作创办了法国首个针灸诊室、绘制首批经络穴位与肌肉解剖结合图谱、发表了系列针灸作品如《针灸法》等,最终形成了当前具有法国特色的针灸医疗知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烈 中医 针灸 法国 汉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惠栋解《易》看其汉学中的“述而不作”
4
作者 康宇 姜春兰 《人文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2-30,共9页
惠栋以“述而不作”奠基了乾嘉汉学,开一代“尊汉抑宋”之风。他在解《易》中,确立了汉学诠释经典的基本理路:以复古作为手段,以求真作为目标,以恢复绝对的原始话语,使解释能够无限地临近和相似于真实为任务,并保证文本诠释的合理性能... 惠栋以“述而不作”奠基了乾嘉汉学,开一代“尊汉抑宋”之风。他在解《易》中,确立了汉学诠释经典的基本理路:以复古作为手段,以求真作为目标,以恢复绝对的原始话语,使解释能够无限地临近和相似于真实为任务,并保证文本诠释的合理性能够得到有效验证。惠栋在复《易》古本、求《易》本义之“述”的过程中,亦有“易理”发挥之“作”。但与拥有考证性、认识论、存有论等不同层级的“实事求是”相比,惠栋的“述而不作”缺少义理解析之思辨性、哲理性、系统性,以及对相关问题的独创性思考。不可否认的是,作为乾嘉汉学的先行者的惠栋,其对“述而不作”的运用于后世产生了深刻而悠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惠栋 汉学 乾嘉学术 述而不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学家群体《花关索传》英译行为研究
5
作者 李鹏辉 《外语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9-105,共7页
本文以说唱词话《花关索传》英译本及其相关译介与研究的英文文献为研究对象,基于译者行为批评理论的翻译内和翻译外两个角度对译本的译内效果和译外效果进行讨论,考察汉学家群体的身份意识和文化立场。研究发现,汉学家群体在翻译内层... 本文以说唱词话《花关索传》英译本及其相关译介与研究的英文文献为研究对象,基于译者行为批评理论的翻译内和翻译外两个角度对译本的译内效果和译外效果进行讨论,考察汉学家群体的身份意识和文化立场。研究发现,汉学家群体在翻译内层面体现译者的身份意识,求真于原文内涵与风格,旨在建立说唱文学跨文化传播的话语体系;在翻译外层面,通过翔实脚注、刻本影印插图、参考文献、学术论著等副文本沉潜于其时其地的文化思想史语境之中,重构原著话语陈述者的情境与环境,将学术研究与翻译相结合,务实于说唱文学海外汉学研究的文化立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关索传 译者行为 译者群体 说唱词话 海外汉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概念阐释与知识会通:19世纪法国汉学家对老学知识的考古与建构
6
作者 路斯琪 《社会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0-226,共7页
19世纪上半叶,以雷慕沙、波捷和儒莲为代表的法国学院派汉学家在学术传承与思想批判中构筑了《道德经》近代西译的开端,推动老学知识在欧洲的生产与传播。由于“道”是老子思想最为核心的概念,汉学家译者对“道”的考辨、理解和阐释贯... 19世纪上半叶,以雷慕沙、波捷和儒莲为代表的法国学院派汉学家在学术传承与思想批判中构筑了《道德经》近代西译的开端,推动老学知识在欧洲的生产与传播。由于“道”是老子思想最为核心的概念,汉学家译者对“道”的考辨、理解和阐释贯穿翻译活动始终。在概念意义建构和知识话语形成的双向互动中,“道”的语义网络不断延展,知识话语在被改造和重构的过程中生成了语境化的老学知识景观,知识起源的中心亦从古希腊转向古印度再至回归中国本土。翻译内在的生成性和外在的传播性赋予西传老学知识以持续的生命力与适应性,使其在同西方知识的对话中获得更新与深化,并在19世纪庞杂的世界知识体系中锋芒渐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国汉学 老学 《道德经》 雷慕沙 波捷 儒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百年来俄罗斯汉学—中国学的研究与发展 被引量:2
7
作者 许华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9-24,共6页
萌芽于18世纪初的俄罗斯中国学,历经300余年、经历多个政权更迭和沧桑变化而经久不衰。从最初少数知识精英的皓首穷经,到目前发展成为具有历史性、前瞻性、综合性的系统研究。俄罗斯中国学熔古今于一炉,集东西方之大成,厚积薄发,别具一... 萌芽于18世纪初的俄罗斯中国学,历经300余年、经历多个政权更迭和沧桑变化而经久不衰。从最初少数知识精英的皓首穷经,到目前发展成为具有历史性、前瞻性、综合性的系统研究。俄罗斯中国学熔古今于一炉,集东西方之大成,厚积薄发,别具一格,具备政府扶持、机构健全,自成体系、注重学术传承,注重学科化、专业化的发展特征,在世界中国学研究的“竞赛场”上长期处于领跑位置。中俄两国文明源远流长,人文合作与交流稳步发展、成果丰硕,为大国之间文明互鉴、共同发展树立典范,是中国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推进大国协调与合作的重要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罗斯 中国学 汉学 中俄文化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辜鸿铭与卫礼贤:西方汉学、汉学家及汉学批评
8
作者 段怀清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12,共8页
辜鸿铭对19世纪西方汉学的批评,集中体现在其《中国学》一文中,亦散见于他的一些西方批评文章,包括与同时代一些西方汉学家的往来信札。在1910—1914年间致德国汉学家卫礼贤的20余封信札中,辜鸿铭坚持并捍卫了他的儒家思想和中华文化立... 辜鸿铭对19世纪西方汉学的批评,集中体现在其《中国学》一文中,亦散见于他的一些西方批评文章,包括与同时代一些西方汉学家的往来信札。在1910—1914年间致德国汉学家卫礼贤的20余封信札中,辜鸿铭坚持并捍卫了他的儒家思想和中华文化立场,以及他对西方汉学的批评态度,同时较为充分地表现他与西方汉学家进行思想交往与学术讨论的基本方式和关注重点。更引人瞩目的是,在这些信札中,辜鸿铭较为随意地传递出与个人处境、私密情感以及日常生活相关且一般不大示人的那一部分“自我”。这些无论是对辜鸿铭的研究还是对同时期的中西思想学术交流研究都多有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辜鸿铭 卫礼贤 西方汉学 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徽州“三洪”对乾嘉汉学的守成与开拓
9
作者 徐道彬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0-98,共9页
文章在深究徽州“三洪”即洪榜、洪朴、洪梧的生平与学行的基础上,展示其弘扬“戴学”与推动乾嘉汉学发展的历史功绩,对彰显“皖派”学风及其通经致用的思想,具有重要的实证价值和启示意义。
关键词 洪榜 洪朴 洪梧 戴震 乾嘉汉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景何以进入艺术:西方汉学视野里的中国艺术及其山水经验
10
作者 代迅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4-162,178,共10页
风景进入艺术蕴含了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的深刻变化,使人们审美的眼睛从功利转向非功利,从人和动物转向植物与风景,这是人类美学史上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革命。风景艺术的产生并非仅仅意味着审美对象和艺术题材的重要变革,对自然风景的欣赏... 风景进入艺术蕴含了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的深刻变化,使人们审美的眼睛从功利转向非功利,从人和动物转向植物与风景,这是人类美学史上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革命。风景艺术的产生并非仅仅意味着审美对象和艺术题材的重要变革,对自然风景的欣赏标志着人类的审美活动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这就是对自然的审美自觉。魏晋时期的中国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都创造了风景文化。山水美学是中国风景文化的结晶,中文的山水不同于欧洲语言的风景,自然审美的伦理化推动中国山水美学形成简淡疏阔的民族特征,为心灵的诗意栖居提供洞天福地,构成了中国山水美学的基本走向。中国先于西方世界形成的山水美学是最具民族性的美学遗产,在世界美学史上具有跨时代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 艺术 西方汉学 中国山水美学 世界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化叙事与汉学的问题意识
11
作者 黄卓越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6-73,共18页
自20世纪90年代初全球史研究于国际学界兴起之后,当代汉学与中国研究领域便对之做出了迅速的回应,并以独特的问题意识与叙事方式嵌入这场事关“总局”的研究进程中,不仅重构了人们对中国与世界关系的认知,也为全景式的全球史研究提供了... 自20世纪90年代初全球史研究于国际学界兴起之后,当代汉学与中国研究领域便对之做出了迅速的回应,并以独特的问题意识与叙事方式嵌入这场事关“总局”的研究进程中,不仅重构了人们对中国与世界关系的认知,也为全景式的全球史研究提供了一颇具分量的侧角。为对这些持续呈现的论述做一系统化的梳理,有必要将之解析与提炼为两个有所分化的视角,即以西方全球化为主导的普遍主义叙述及带有泛亚化特征且“以中国为中心”的区域主义叙述,就此可以见到,尽管后者也构成了与前者的某种互补与抵消关系,但也证明了在对待全球化与中国关系时人们持有的多重立场与态度。在此基础上,也需对一些新近出现的扩充性态势做出补充描述与评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叙事 全球史 汉学 东亚研究 西方中心论 中国中心论 “文学世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法国汉学与汉语教学学科建设的访谈 被引量:3
12
作者 熊显长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5-132,178,共9页
中法建交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白乐桑在访谈中指出,中法建交以及两国文化交流是他汉语人生的关键,也是法国汉学与汉语教学研究发展的基础。在六十年的发展历程中,法国汉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研究内容与焦点话题,并不断延伸、突破;汉语第... 中法建交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白乐桑在访谈中指出,中法建交以及两国文化交流是他汉语人生的关键,也是法国汉学与汉语教学研究发展的基础。在六十年的发展历程中,法国汉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研究内容与焦点话题,并不断延伸、突破;汉语第二语言教学学科在法国得以建立,并在法国汉语大纲编制、中欧汉语水平对标认定、汉字门槛等级设置、“字本位”教学理念等方面,不断结出硕果。白乐桑在访谈中重点指出,汉语已经拥有了国际性语言的身份,学习汉语的目的不止是交际,还有两个目标必不可少:一是培养汉语思维能力,二是培养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能力。因此,在人工智能时代,更不能丢弃汉字教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国汉学 法国汉语教学 国际中文教育 跨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橘枳之间:《三国演义》华裔汉学家群体译者行为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鹏辉 张威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4-134,共11页
在翻译外层面上,1950—2000年间《三国演义》的译介以海外中国文学史为主要载体,以华裔学者为主的该书群体译者亟待重建中国文学史的西传谱系;在翻译内层面上,华裔群体译者具有国际视野,通过语言层面的“转译”和“互文”来实现群体之... 在翻译外层面上,1950—2000年间《三国演义》的译介以海外中国文学史为主要载体,以华裔学者为主的该书群体译者亟待重建中国文学史的西传谱系;在翻译内层面上,华裔群体译者具有国际视野,通过语言层面的“转译”和“互文”来实现群体之间的互动,研究视角由重考证向重义理转变,《三国演义》的文学价值在译入与译出翻译环境的更迭中逐渐得到肯定。从群体译者行为视角研究《三国演义》的海外英译动态,对于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国际地位、厘清中国古典文学英译总体趋势与规律、思考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最佳译者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国演义》 文化身份 群体译者行为 华裔汉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中外之智:汉学家传媒角色赋能助力中国出版“走出去”的价值阐释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佳 徐宝锋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57-62,共6页
汉学家群体的加入极大促进了中国出版的国际化发展与本土化建设。由中国主导的诸多国际出版合作机制激发汉学家的传播主动性与传媒角色赋能,促使该群体在中国出版国际传播进程中发挥的作用愈加突出,在中国主题图书的选题策划、内容编辑... 汉学家群体的加入极大促进了中国出版的国际化发展与本土化建设。由中国主导的诸多国际出版合作机制激发汉学家的传播主动性与传媒角色赋能,促使该群体在中国出版国际传播进程中发挥的作用愈加突出,在中国主题图书的选题策划、内容编辑、专业化出版,以及中国主题数据库建设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就。全面阐释这一群体独特的、多元化的国际传媒角色,对中国出版“走出去”的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学 出版“走出去” 中国主题图书 国际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外汉学家参与中国出版国际传播的合作机制、问题及建议 被引量:4
15
作者 李佳 刘婧姝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13-17,共5页
中国出版走出去已成为出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海外汉学家群体逐步深入参与到中国出版的国际化发展与本土化建设之中,其在中国出版国际传播进程中发挥的作用愈加突出。国际编辑部合作机制、专项工程资助机制、平台孵化机制、侨民出版... 中国出版走出去已成为出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海外汉学家群体逐步深入参与到中国出版的国际化发展与本土化建设之中,其在中国出版国际传播进程中发挥的作用愈加突出。国际编辑部合作机制、专项工程资助机制、平台孵化机制、侨民出版机构合作机制的建立,为中国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积累了宝贵的成功经验。但相关机制也存在着合作区域不平衡、汉学家在选题策划与专业出版领域参与度不足等问题,加大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汉学家合作力度,充分发挥汉学家在中国出版海外选题策划中的独特作用,强化其在专业出版领域的深度合作,有助于推动中国出版走出去进入全新发展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出版 国际传播 汉学 合作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汉学到世界中国学:历史沿革与学术积淀 被引量:3
16
作者 顾钧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3-18,共6页
中国学是历史中国之学,也是当代中国之学。从明末清初到21世纪的今天,从汉学到中国学再到世界中国学,学术积淀越来越深厚。传统汉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古代中国,侧重人文学术;二战后汉学中心转移,研究范式发生重大变化,从传统汉学向现代... 中国学是历史中国之学,也是当代中国之学。从明末清初到21世纪的今天,从汉学到中国学再到世界中国学,学术积淀越来越深厚。传统汉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古代中国,侧重人文学术;二战后汉学中心转移,研究范式发生重大变化,从传统汉学向现代中国学转变,侧重于现实问题和国际关系等新领域。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海外对中国的关注和研究与日俱增,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时代背景下,“世界中国学”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折射和代表了人们对于世界、人类、文明理解的不断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学 世界中国学 历史沿革 学术积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海外发现“新名学”——汉学家论“名”的问题
17
作者 苟东锋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9,178,共10页
当代“名学”的研究不能再走以逻辑学为准绳裁度中国传统思想的老路,倘若回到严复和胡适当年设想的以“名”为中国哲学的“方法”的思路,则可以走出一条“新名学”的道路。近年来不少海内外学人正在汇聚到后一条康庄大道上,其中海外汉... 当代“名学”的研究不能再走以逻辑学为准绳裁度中国传统思想的老路,倘若回到严复和胡适当年设想的以“名”为中国哲学的“方法”的思路,则可以走出一条“新名学”的道路。近年来不少海内外学人正在汇聚到后一条康庄大道上,其中海外汉学家的诸多研究成果引人注目。他们或者从“名”自身的脉络深化问题,或者反思现代中国哲学史上的“正名”话语,或者将“名”的问题引向世界哲学的视域,展现了“名学”研究的丰富维度。然而,如果进一步将“名”的方法上升理解为中国哲学的“底本”,就会发现海内外的“新名学”未来仍有广阔的研究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学 名学 新名学 底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国汉学家拉维耶对中医五行理论的阐释 被引量:1
18
作者 肖丽萍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63-66,共4页
五行理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被运用到包括中医在内的中国农学、建筑学、天文学、艺术学等诸多领域。五行理论随着东学西渐,进入西方人视野。法国中医汉学家拉维耶以中国古文字学为方法论,研究中国古天文学、《易经》和《黄帝内经》... 五行理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被运用到包括中医在内的中国农学、建筑学、天文学、艺术学等诸多领域。五行理论随着东学西渐,进入西方人视野。法国中医汉学家拉维耶以中国古文字学为方法论,研究中国古天文学、《易经》和《黄帝内经》所包含的中国思想和理论,并运用于中医实践。拉维耶以西方熟悉的演绎法为诠释的基础,结合中国传统的象思维,从五行的概念出发,以西方人能接受的方式阐释五行特性、运动方向、生克关系、天干对应以及五脏六腑关系等,在西方社会传播五行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国中医 汉学 五行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国汉学家雷慕沙汉语词类研究及其学术史意义
19
作者 陈金秋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5-135,共11页
法国汉学家雷慕沙在中法语言对比的框架下,从实词和虚词两个角度划分汉语词类。他对汉语词类的划分参考了法语词类,主要以词的词汇意义为标准,也综合考虑了词与词的搭配、词在句中的位置等情况,并在其汉学著作《汉文启蒙》中详细介绍了... 法国汉学家雷慕沙在中法语言对比的框架下,从实词和虚词两个角度划分汉语词类。他对汉语词类的划分参考了法语词类,主要以词的词汇意义为标准,也综合考虑了词与词的搭配、词在句中的位置等情况,并在其汉学著作《汉文启蒙》中详细介绍了汉语名词、形容词、数词、代词、动词、副词、介词、连词、叹词等词类的语法特征。此外,他还对汉语中的“小品词”及其语法特征进行了细致描绘。雷慕沙对汉语词类特征的研究,在当时纠正了欧洲汉学界对汉语的偏见,突破了欧洲中心主义语言研究框架,对后辈法国汉学家汉语词类的划分与研究、中国汉语语法研究的建立与发展都有一定影响,对当今学界反观欧洲汉学家词类特征研究的发展历程也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国汉学 雷慕沙 汉语语法 汉语词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德国《袖珍汉学》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译介与研究
20
作者 张帆 佘丽慧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7-172,共6页
《袖珍汉学》杂志作为“德国研究中国文学和文化的重要阵地”,共译介70位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266篇,刊发评论文101篇,推介中国名家经典,聚焦比较文学、翻译学、女性文学研究,对中国文学译介接受的多重空间性和历史性,使中国文学在世界范... 《袖珍汉学》杂志作为“德国研究中国文学和文化的重要阵地”,共译介70位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266篇,刊发评论文101篇,推介中国名家经典,聚焦比较文学、翻译学、女性文学研究,对中国文学译介接受的多重空间性和历史性,使中国文学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创造性的诠释,彰显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语境中的当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袖珍汉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 译介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