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85篇文章
< 1 2 5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ree-dimensional P-wave velocity structure of the crust beneath Hainan Island and its adjacent regions,China 被引量:12
1
作者 李志雄 雷建设 +3 位作者 赵大鹏 武巴特尔 沈繁銮 丘学林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41-448,共8页
Using over 3 500 first P arrival times recorded by nine digital seismic stations from Hainan Digital Seismic Net-work during 1999~2005,a 3-D P-wave velocity model of the crust under Hainan Island and adjacent regions... Using over 3 500 first P arrival times recorded by nine digital seismic stations from Hainan Digital Seismic Net-work during 1999~2005,a 3-D P-wave velocity model of the crust under Hainan Island and adjacent regions has been determin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attern of velocity anomalies in the shallower upper crust is somewhat associated with the surface geological tectonics in the region. A relative low-velocity anomaly appears north of the Wangwu-Wenjiao fault zone and a relative high-velocity anomaly appears south of the Wangwu-Wenjiao fault zone,corresponding to the depressed areas in north Hainan Island,where many volcanoes are frequently active and geothermal values are relatively higher,and the uplifted and stable regions in central and south of the Hainan Is-land.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crust velocities are relatively lower in east Hainan than those in west Hainan,possi-bly suggesting the existence of the upwelling of hot materials from the mantle in east Hainan. The pattern of veloc-ity anomalies also indicates that NW faults,i.e.,the Puqian-Qinglan fault,may be shallower,while the E-W Wangwu-Wenjiao fault may be deeper,which perhaps extends down to Moho depth or deep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速度 P波 地壳结构 海南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vestigating internal waves east of the Hainan Island using optical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data 被引量:2
2
作者 YANG Ding-tian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9-34,共6页
Marginal water east of the Hainan Island is where internal waves occur frequently. Few studies have been conducted on these internal waves so far, and their formation mechanism remains unclear. In this study, the auth... Marginal water east of the Hainan Island is where internal waves occur frequently. Few studies have been conducted on these internal waves so far, and their formation mechanism remains unclear. In this study, the author uses the China-Brazil Earth Resources Satellite data (CBERS) to detect and calculate the distribution, direction, wavelength and amplitude of internal waves in this are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irection of these internal waves is offshore and their wavelength is about 150-200 m. The internal waves can be postulated as formed by upwelling or reversed tid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岛 内部波 人在卫星 遥感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EE平台多源遥感数据的海南岛红树林碳储量估算
3
作者 李尉尉 薛志泳 +1 位作者 朱建华 田震 《自然资源遥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0-227,共8页
碳储量变化是碳库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有效准确评估碳储量对区域碳循环和碳源/汇研究、减缓气候变化和维持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基于多时序遥感影像数据(Sentinel-1、Sentinel-2)和谷歌地球引擎(Google Earth Engine, GEE)... 碳储量变化是碳库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有效准确评估碳储量对区域碳循环和碳源/汇研究、减缓气候变化和维持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基于多时序遥感影像数据(Sentinel-1、Sentinel-2)和谷歌地球引擎(Google Earth Engine, GEE)云计算平台,匹配ICESat-2植被冠层的光子点数据反演红树林树高,通过大范围尺度的红树林“树高-生物量”模型反演生物量,最终得到海南岛红树林树高、地上生物量和碳储量估算结果,从而分析其分布及变化情况。结果显示:海南岛红树林2016年、2019年和2022年平均高度分别为6.99 m, 7.26 m和7.71 m,其中各区域红树林树高整体均呈上升趋势;2016年、2019年和2022年海南岛红树林地上生物量总量分别为400 939.48 t, 411 928.64 t和458 759.02 t,平均地上生物量分别为110.23 t/hm^(2),114.61 t/hm^(2)和120.02 t/hm^(2),海南岛东北部的东寨港和八门湾区域地上生物量占总量的80%;红树林植被碳储量的增长率在1%~4.45%之间,其中东寨港、八门湾的红树林植被碳储量增长率最大,分别为4.45%和3.17%。研究成果可为大范围尺度红树林碳储量核算提供基础数据和方法参考,作为海南岛红树林管理和保护的重要参数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碳储量 生物量 Google Earth Engine 海南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51~2020年海南岛旱涝急转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力研究
4
作者 王秀杰 滑心怡 +2 位作者 田福昌 曲姿桦 苑希民 《气候与环境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4,共14页
根据1951~2020年海南岛19个气象站的逐日降水数据,基于长周期旱涝急转指数(Long-cycle Drought–Flood Abrupt Alternation Index,LDFAI)识别旱涝急转事件,采用Mann-Kendall检验、小波分析、R/S分析法及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研究海南岛... 根据1951~2020年海南岛19个气象站的逐日降水数据,基于长周期旱涝急转指数(Long-cycle Drought–Flood Abrupt Alternation Index,LDFAI)识别旱涝急转事件,采用Mann-Kendall检验、小波分析、R/S分析法及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研究海南岛的旱涝急转现象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1)1951~2020年,乐东、保亭的LDFAI存在显著的减少趋势,其余17个气象站LDFAI变化趋势均不显著;海南岛LDFAI突变年份相对分散,儋州、文昌及琼中的潜在突变年份为2006年,三亚、保亭及陵水为2019年,白沙、乐东、琼海和万宁的突变年份分别为1958年、1976年、1992年和2017年。2)1951~2020年海南岛共发生27次旱涝急转事件,各站5~10月LDFAI序列在4 a、15~20 a及40 a左右尺度上的周期性振荡较为明显,20 a周期最为活跃,一直存在且比较明显;万宁及陵水两地LDFAI的未来趋势与1951~2020年相反。3)海南岛发生旱涝急转事件的主要影响因子是降水量,遥相关指数中Niño3.4对旱涝急转事件的影响最为显著。气象因子与4个遥相关因子耦合的决定系数中,乐东最大,与耦合单一遥相关因子相比,气象因子与遥相关因子耦合对儋州的影响最大。遥相关因子对海南岛旱涝急转事件的影响均呈增加趋势,进一步证明了大气环流异常增加了旱涝急转事件发生的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岛 旱涝急转 时空分布特征 长周期旱涝急转指数 驱动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流的生态补偿核算研究:以海南岛18市县为例 被引量:2
5
作者 韩念龙 李南恒 黎兴强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5-214,共10页
科学划分生态补偿区域及核算生态补偿标准是生态补偿研究的核心问题,对促进区域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海南岛各市县为例,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比识别生态系统服务的输出区与输入区,采用生态系统服务流确定生态服务流动的范围及强度,... 科学划分生态补偿区域及核算生态补偿标准是生态补偿研究的核心问题,对促进区域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海南岛各市县为例,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比识别生态系统服务的输出区与输入区,采用生态系统服务流确定生态服务流动的范围及强度,结合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支付意愿等因素建立生态补偿模型,最终确定海南岛各市县的生态补偿金额。结果表明,海南岛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存在明显空间分异,海南岛中东部区域琼中、白沙及万宁提供了海南岛超过70%的生态系统服务流量;2000—2022年间海南岛以市县为单元的生态受偿与支付主体比例由10∶8变化为9∶9,存在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失衡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流 生态补偿 标准核算 海南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西部抱板杂岩中伟晶岩矿物学与全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意义
6
作者 恽虎 官军 +2 位作者 王成 林世莉 费光春 《现代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15-727,共13页
海南岛西部抱板杂岩中广泛发育伟晶岩,但伟晶岩地球化学研究尚未开展,伟晶岩类型、成因及其稀有金属成矿潜力尚不清楚。本文在野外调查和岩石薄片显微观察的基础上,对抱板杂岩中伟晶岩样品开展全岩、单矿物(云母、长石)的主量元素、微... 海南岛西部抱板杂岩中广泛发育伟晶岩,但伟晶岩地球化学研究尚未开展,伟晶岩类型、成因及其稀有金属成矿潜力尚不清楚。本文在野外调查和岩石薄片显微观察的基础上,对抱板杂岩中伟晶岩样品开展全岩、单矿物(云母、长石)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分析和长石X射线粉晶衍射分析。划分伟晶岩类型,探讨伟晶岩成因,分析伟晶岩成矿潜力。抱板杂岩中伟晶岩属于白云母钠长石型伟晶岩,具有高硅铝,低钙镁及过铝质等特征;微量元素总体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重稀土元素相对亏损。电子探针分析表明伟晶岩中云母主要为白云母,长石主要为钠长石、次为更长石、微斜长石。伟晶岩演化程度低,类型上属于白云母-稀有金属伟晶岩-REE亚类中的褐帘石-独居石子类。伟晶岩全岩和单矿物中的稀有金属含量低,微斜长石晶胞体积小于富铷伟晶岩,不具备形成稀有金属伟晶岩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伟晶岩 地球化学 抱板杂岩 海南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端洪水与人类活动影响下南渡江与万泉河演变分析
7
作者 查伟 吴时强 +4 位作者 陈小齐 吴修锋 戴江玉 薛万云 吴多锋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0-64,共5页
探究极端洪水与人类活动对河床演变的驱动作用不仅有助于提高河道行洪安全,更可为河流管理提供科学指导。基于海南岛南渡江及万泉河多年实测河道地形数据及同期水沙资料,分析了水深的年际变化规律,揭示了水深的不同时空变化模态与驱动... 探究极端洪水与人类活动对河床演变的驱动作用不仅有助于提高河道行洪安全,更可为河流管理提供科学指导。基于海南岛南渡江及万泉河多年实测河道地形数据及同期水沙资料,分析了水深的年际变化规律,揭示了水深的不同时空变化模态与驱动机制。结果表明:南渡江和万泉河平均水深均显著增加了1 m以上,整体上河床呈现冲刷下切的趋势,但时空变化特征有所差异,驱动因素也各不相同,主要包括极端洪水、水沙条件以及人类活动直接影响;南渡江极端洪水驱动河床整体出现冲刷,相对贡献度为59%,水沙条件影响下河床发生浅滩侵蚀、主槽淤积,占总水深变化30%;万泉河水沙条件主导河床出现浅滩淤积、主槽冲刷,相对贡献度为77%,极端洪水下河床近似整体冲刷,占总水深变化的10%;人类活动直接影响下二者水深变化均呈现时空随机性,相对贡献较小(南渡江为3.6%;万泉河为3.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床演变 水深 极端洪水 人类活动 海南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新生代玄武岩中富硅熔体包裹体特征及成因
8
作者 许鑫 张立飞 +2 位作者 田伟 朱金涛 何衍鑫 《现代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1-45,共15页
熔体包裹体记录了岩浆喷发前的演化、去气过程以及岩浆中挥发分等重要信息,是研究玄武质岩浆系统及其地幔源区强有力的工具,被广泛应用于探索地幔岩浆的起源和演化。然而,关于熔体包裹体均一化加热前后的玻璃成分差异目前研究较少。本... 熔体包裹体记录了岩浆喷发前的演化、去气过程以及岩浆中挥发分等重要信息,是研究玄武质岩浆系统及其地幔源区强有力的工具,被广泛应用于探索地幔岩浆的起源和演化。然而,关于熔体包裹体均一化加热前后的玻璃成分差异目前研究较少。本文选择海南岛蓬莱地区新生代玄武岩橄榄石斑晶中熔体包裹体为研究对象,采用电子探针对熔体包裹体玻璃及其寄主矿物进行元素组成分析。结果显示,寄主矿物橄榄石的Fo值为70~85,CaO含量大于0.1%,为典型的橄榄石斑晶。室温下,熔体包裹体由熔体(玻璃)、气泡和子矿物(辉石、斜长石、钛铁矿)组成。熔体包裹体玻璃成分为英安质熔体。通过高温炉对含熔体包裹体的橄榄石进行均一化加热后,包裹体中未见子矿物,包裹体玻璃成分为玄武质、玄武安山质熔体,少数为安山质熔体,与海南岛蓬莱地区新生代玄武岩全岩成分相近。本文认为海南岛蓬莱地区新生代玄武岩橄榄石斑晶中存在富硅熔体包裹体的原因是包裹体被捕获后冷却速率缓慢导致熔体内部发生分离结晶,进而残余熔体不断向富硅方向演化而形成。因此,对熔体包裹体进行研究时首先观察熔体包裹体内部结构特征,必要时进行均一化加热实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岛 新生代玄武岩 橄榄石 斑晶 富硅熔体包裹体 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琼西晚二叠世花岗岩的成因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9
作者 欧阳杰婷 周云 +3 位作者 刘希军 李政林 解宇航 蔡永丰 《地质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2-228,共17页
为了探讨海南岛西部晚古生代时期的构造演化特征,本文对琼西出露的花岗岩开展了系统的岩石学、同位素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来自琼西的两个代表性花岗岩的形成时代分别为255.4±1.7 Ma和255.4&#... 为了探讨海南岛西部晚古生代时期的构造演化特征,本文对琼西出露的花岗岩开展了系统的岩石学、同位素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来自琼西的两个代表性花岗岩的形成时代分别为255.4±1.7 Ma和255.4±1.2 Ma,为晚二叠世岩浆活动的产物。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上述晚二叠世花岗岩具有高硅、富碱及弱过铝质特征;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具有明显的Eu负异常,整体表现出高分异I型花岗岩的特征。岩石的形成主要与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有关,同时也有少量地幔物质的加入,并在成岩过程中经历了分离结晶作用。综合分析认为海南岛西部晚二叠世花岗岩的形成与东古特提斯洋的俯冲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纪 Ⅰ型花岗岩 锆石U-PB定年 岩石地球化学 东古特提斯 海南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生态清洁小流域功能分区与治理措施功能匹配性研究
10
作者 陈家东 张鹏 +5 位作者 郭建超 齐实 卢旭东 左琴 吴慧 陈益壮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43-753,共11页
为探究小流域治理措施与国土空间管控主导下流域水土保持功能的匹配性,以海南岛为研究对象,提出基于地方国土空间管控和水土保持规划等政策的小流域功能分区方法,将海南岛小流域进行水土保持功能分区,并以近年来建设的42条小流域为研究... 为探究小流域治理措施与国土空间管控主导下流域水土保持功能的匹配性,以海南岛为研究对象,提出基于地方国土空间管控和水土保持规划等政策的小流域功能分区方法,将海南岛小流域进行水土保持功能分区,并以近年来建设的42条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投资建立措施与功能的匹配性评价模型,评估小流域的治理措施与其所在功能分区的匹配性。结果表明,1)在绿色农产、水源涵养、生态保护、和谐宜居、休闲康养五类功能分区中,绿色农产分区面积最大,占海南岛总面积的37.2%,功能定位是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主要措施是生产道路建设、保土耕作等。2)绿色农产分区是近年来小流域建设的主要分区,但措施布设、投资与其功能定位存在偏差。20条小流域中有16条匹配性等级为“中等”以下,其他分区功能匹配性较高。3)总体上,匹配性等级为“中等”及以上的占59.5%;“中等”以下的占40.5%,且主要集中在绿色农产分区。未来在绿色农产分区内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时应增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重要措施的投资比重,提高措施投资与流域功能的匹配性。该研究为海南岛及类似地区的小流域功能分类及建设方向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实用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功能分区 投资评价法 功能匹配性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 海南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新生代玄武岩成因——来自橄榄石和尖晶石的制约
11
作者 胡琪伟 任钟元 张乐 《地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93-307,共15页
海南岛北部出露大规模的新生代玄武岩,但其成因一直存在争议。橄榄石是基性岩浆中最早结晶的矿物之一,高Mg橄榄石可以记录原生岩浆在经历地壳混染和分离结晶之前与其成因相关的重要信息。本研究选取海南岛永兴、薄片和龙河3个地区的新... 海南岛北部出露大规模的新生代玄武岩,但其成因一直存在争议。橄榄石是基性岩浆中最早结晶的矿物之一,高Mg橄榄石可以记录原生岩浆在经历地壳混染和分离结晶之前与其成因相关的重要信息。本研究选取海南岛永兴、薄片和龙河3个地区的新生代玄武岩,对其中的橄榄石斑晶和橄榄石中的尖晶石包裹体进行元素化学分析,探讨橄榄石的结晶温度、母岩浆的氧化状态、含水量以及源区性质。结果显示,永兴橄榄石Fo值(82~84)和龙河橄榄石Fo值(79~81)变化范围较小,薄片橄榄石的Fo值变化较大(76~85)。海南岛橄榄石的结晶温度为1170~1256℃,氧逸度为ΔQFM=-0.33~0.57。其中,3个地区的橄榄石结晶温度没有明显变化,龙河和薄片岩浆的氧逸度(ΔQFM=-0.33~0.07)略低于永兴(ΔQFM=-0.08~0.57)。橄榄石-熔体CaO的分配系数显示,海南岛岩浆具有较低的含水量。3个地区的橄榄石均具有高的Ni含量、Fe/Mn和Zn/Fe值以及低的Mn、Ca含量和Mn/Zn值,指示海南岛地幔源区存在辉石岩组分。不同地区玄武岩中橄榄石在微量元素含量和氧逸度上的差别,以及海南岛玄武岩全岩和熔体包裹体成分的多样性,共同反映了海南岛具有不均一的地幔源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玄武岩 橄榄石 尖晶石 源区不均一 海南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岸礁中晚全新世沉积演化及其控制因素
12
作者 徐红飞 吴峰 +2 位作者 叶茂松 祝幼华 王静雯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2,共12页
海南岛岸礁体系是中国重要的珊瑚礁资源之一,然而针对其沉积演化过程仍然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基于海南岛文昌市长圮港近岸ZK-6钻井,通过AMS14C定年、宏观岩芯观察、镜下薄片鉴定等方法,对钻井沉积特征(岩性、生物组分)进行了精细刻画,建... 海南岛岸礁体系是中国重要的珊瑚礁资源之一,然而针对其沉积演化过程仍然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基于海南岛文昌市长圮港近岸ZK-6钻井,通过AMS14C定年、宏观岩芯观察、镜下薄片鉴定等方法,对钻井沉积特征(岩性、生物组分)进行了精细刻画,建立了研究区岸礁沉积演化序列,探讨了岸礁发育演化控制因素。AMS14C测年结果表明,岸礁发育时间为中晚全新世(7560~3410 aBP),沉积相以礁坪相与礁后相多次交替出现为特征。岸礁发育演化的控制因素包括海平面变化和古海水温度。相对较低的海平面条件下研究区主要发育礁坪相,而相对较高的海平面条件下研究区主要发育礁后相;古海水温度对岸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沉积速率上,表现为古海水温度的升高会促进岸礁沉积的速率增大。研究认为,海平面变化是海南岛东北侧岸礁在7560~3410 aBP期间发育演化的主要控制因素,以此揭示了海南岛岸礁珊瑚群落生态系统演化规律,为岸礁珊瑚群落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演化 海平面 岸礁 中-晚全新世 海南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多尺度旅游资源本体价值评价图谱构建
13
作者 张桐艳 张生瑞 +2 位作者 王英杰 虞虎 韩莹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860-1870,共11页
基于地学信息图谱理论,从多尺度视角对旅游资源的空间单元进行界定,构建多尺度旅游资源本体价值评价图谱,深入挖掘不同尺度旅游资源之间的关系,并以海南岛为例进行实证分析,评估多尺度旅游资源的本体价值。结果表明:①从数量特征和空间... 基于地学信息图谱理论,从多尺度视角对旅游资源的空间单元进行界定,构建多尺度旅游资源本体价值评价图谱,深入挖掘不同尺度旅游资源之间的关系,并以海南岛为例进行实证分析,评估多尺度旅游资源的本体价值。结果表明:①从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提出了旅游资源本体价值概念模型,并构建了集合体、聚合体和组合区的本体价值评价图谱;②旅游资源集合体评价图谱显示,海南岛优质集合体集中分布在海口和三亚地区,东海岸数量多于西海岸,北部平原区多于南部山区;③旅游资源聚合体评价图谱显示,海南岛优质聚合体以三亚和海口为南、北中心向外辐射,中部地区聚合体密集程度略低,多以单核心点状的形式扩散;④旅游资源组合区评价图谱显示,海南岛组合区分为4个等级,1级聚类城市旅游资源本体价值高于4级聚类城市,其开发潜力也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资源 空间尺度 本体价值 地学信息图谱 评价图谱 海南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极化与地形特征的GEE海南岛红树林树种精细化分类
14
作者 薛志泳 李尉尉 +2 位作者 田震 朱明杰 朱建华 《自然资源遥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4-284,共11页
基于多时序遥感影像数据(Sentinel-1/2)和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 DEM)及Google Earth Engine (GEE)平台,考虑Sentinel-1极化特征和DEM地形特征在红树林树种间的作用,在海南岛大范围尺度实现了2016年、2019年和2022年红... 基于多时序遥感影像数据(Sentinel-1/2)和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 DEM)及Google Earth Engine (GEE)平台,考虑Sentinel-1极化特征和DEM地形特征在红树林树种间的作用,在海南岛大范围尺度实现了2016年、2019年和2022年红树林范围、种间分布的动态监测。相比只利用Sentinel-2数据进行树种识别,在增加极化特征或地形特征后分类精度分别提高了3.34百分点和3.35百分点;同时增加极化和地形特征对于红树林种间分类更加有效,分类精度提高了4.07百分点,可以更精准提取不同树种信息。监测结果表明:2016年、2019年和2022年海南岛红树林面积分别为3 628.738 hm^(2),3 634.129 hm^(2)和3 881.212 hm^(2),6 a内红树林总体呈增加趋势,年均变化率为1.127%。种群变化方面:东寨港红树林北部以角果木、红海榄为优势种,南部以海莲为优势种;八门湾北部河口处以海莲为优势种,文教河口处树种丰富性较高;新英湾、花场湾和马袅港红树林的优势种在6 a内由角果木、红海榄变为秋茄、榄李,且湾口出现无瓣海桑扩散趋势;新盈港优势种从红海榄逐步被榄李替代;东方的秋茄范围逐渐扩大;三亚的树种基本保持稳定,增长区域的树种以角果木为主。该研究方法可提高红树林树种识别精度,监测结果可精细化分析树种演变过程,为红树林保护政策的制定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Google Earth Engine 红树林树种 海南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滨海断裂的构造活动历史及其动力学机制:来自磷灰石、锆石裂变径迹的证据
15
作者 林弟 郑勇 +2 位作者 胡在龙 魏昌欣 袁勤敏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271-2283,共13页
海南岛是南海唯一出露海平面的大型岛屿,周围被琼东南盆地、莺歌海盆地和北部湾盆地等新生代断陷盆地围限,构成了这些盆地边界断裂下盘的主体。因此,海南岛的隆升剥蚀历史蕴含盆山耦合和油气、矿产资源赋存条件等重要信息。本研究首次... 海南岛是南海唯一出露海平面的大型岛屿,周围被琼东南盆地、莺歌海盆地和北部湾盆地等新生代断陷盆地围限,构成了这些盆地边界断裂下盘的主体。因此,海南岛的隆升剥蚀历史蕴含盆山耦合和油气、矿产资源赋存条件等重要信息。本研究首次报道了滨海断裂两盘获得的磷灰石和锆石裂变径迹结果。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范围在23±2~40±2 Ma之间,平均围限径迹长度为12.2~13.2μm,相对较小。锆石裂变径迹年龄范围在63±3~82±4 Ma之间,单颗粒年龄主要集中于82~78 Ma和72~69 Ma年龄组。冷却历史模拟结果显示了三阶段的冷却历史。晚白垩世至早古新世(82~63 Ma),滨海断裂南北两盘整体快速抬升剥蚀可达3.3 km,这是受太平洋板块向北西俯冲引起NW向挤压和古南海洋中脊扩张推挤作用的联合影响,大规模挤压隆升变形导致白沙盆地西缘发育大规模的逆冲推覆构造,对白沙盆地西缘的抱伦金矿有较大的改造作用。早古新世至中中新世(63~13 Ma)阶段相对平静,其中滨海断裂北部地区,还记录了在中始新世至晚渐新世(40~24 Ma)时期的一次快速冷却事件,归因于古南海向南加速俯冲的拖曳作用,滨海断裂复活导致两侧差异隆升,这一时期沉积的粗粒物源是周缘新生代盆地的关键储层。中中新世至今(13~0 Ma),断裂南北两盘又整体快速剥蚀达1.93 km,菲律宾海板块NNW向楔入和印度-欧亚板块碰撞远程效应产生的挤压应力,使海南岛遭受强烈的挤压,导致快速隆升剥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岛 南海 隆升剥蚀 冷却历史 印度-欧亚板块碰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岩石热物性特征及其对地温场的影响
16
作者 李科甫 朱传庆 +3 位作者 马钊 杨俊生 苏宏 邢书頔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55-1772,共18页
岩石热物性是影响区域地温场的基本参数,对研究地温场和地热资源量评估有着重要作用。为了定量认识岩石热物性特征和其对地温场的影响,对海南岛野外露头样品进行热物性测试,得到了62个岩石热导率数据,57个岩石生热率数据,并系统分析海... 岩石热物性是影响区域地温场的基本参数,对研究地温场和地热资源量评估有着重要作用。为了定量认识岩石热物性特征和其对地温场的影响,对海南岛野外露头样品进行热物性测试,得到了62个岩石热导率数据,57个岩石生热率数据,并系统分析海南岛岩石热物性特征以及岩石热物性差异对地温场的影响,为区域地热相关领域研究提供新的资料与参考。研究结果表明:①海南岛三类岩石热物性存在差异。对于热导率,所有样品热导率范围为1.03~7.02 W/(m·K),其中变质岩平均热导率最高(3.16±1.41 W/(m·K)),沉积岩次之(2.53±0.80 W/(m·K)),火成岩最低(2.40±0.74 W/(m·K));对于生热率,所有样品生热率范围为0.03~6.12μW/m^(3),其中火成岩平均生热率最高(2.68±1.68μW/m^(3)),沉积岩次之(1.90±0.92μW/m^(3)),变质岩最低(1.10±0.95μW/m^(3))。②不同物性参数与热导率表现出不同的相关性。孔隙度与热导率呈负相关关系,密度与热导率则呈正相关关系。岩石进行饱水校正之后,热导率值增加了1%~79%,平均增加率为17%±16%,针对海南岛地区,建立了符合海南岛地区的饱水校正经验公式。③岩石放射性元素产热贡献及其与生热率关系存在差异。岩石中U和Th为主要产热元素,并且均与生热率呈线性正相关;而K的产热贡献相对较低,其与生热率之间的正相关性也明显弱于U和Th。④岩石热物性影响了地层温度分布和地热差异聚集。岩石饱水性对热导率具有较大影响,在温度场模拟中应予以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导率 生热率 地温场 海南岛 放射性生热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东寨港5个典型红树林生境的小型底栖动物丰度和干质量生物量及影响因素
17
作者 高蕙 宋迎春 +3 位作者 张烨 李诗川 张艳楠 慕芳红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1-70,共10页
为了解不同典型红树林生境中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和干质量生物量及其影响因素,本文于2020年11月对东寨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5个典型红树林沉积物中的小型底栖动物及其沉积环境进行了调查研究。共发现17个小型底栖动物类群,线虫类和底栖桡... 为了解不同典型红树林生境中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和干质量生物量及其影响因素,本文于2020年11月对东寨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5个典型红树林沉积物中的小型底栖动物及其沉积环境进行了调查研究。共发现17个小型底栖动物类群,线虫类和底栖桡足类分别为第一和第二优势类群,相对丰度分别为77.79%和15.65%。小型底栖动物的平均丰度和平均干质量生物量分别为(487.9±134.0)ind./10 cm ^(2)和(415.0±128.1)μg/10 cm ^(2)。小型底栖动物丰度在不同红树林间差异不显著,干质量生物量在不同红树林间差异显著,但丰度和干质量生物量同各环境因子间无显著相关性。5个红树林间小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环境因子组合“沉积物偏态系数+叶绿素a浓度”能最好地解释小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小型底栖动物 群落特征 沉积物 东寨港 海南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北部农业土壤微塑料赋存特征与分布状况
18
作者 邱名德 谢福武 +8 位作者 葛成军 吴思怡 田毓婷 吴多文 吴姬 柳璨 杨淦 林积泉 何书海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27-1037,共11页
当前有关海南岛农业土壤微塑料的研究鲜有报道,为了解海南岛北部农业土壤中微塑料赋存特征与分布状况,通过现场调查、显微镜检查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探讨农业土壤中微塑料丰度、化学成分、形态、颜色和粒径组成等特征。结果表明,... 当前有关海南岛农业土壤微塑料的研究鲜有报道,为了解海南岛北部农业土壤中微塑料赋存特征与分布状况,通过现场调查、显微镜检查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探讨农业土壤中微塑料丰度、化学成分、形态、颜色和粒径组成等特征。结果表明,北部农业土壤微塑料丰度为188.89~9300.00个/kg,均值为2053.50个/kg。化学成分以PE、PE:PP、PET和PES为主,形态以纤维状、碎片状和薄膜状为主,颜色则以半透明和白色居多。以<1.0 mm小尺寸微塑料为主,各点均呈现出小尺寸微塑料累积的特征。不同土壤的发生类型、质地和土地利用类型的微塑料丰度均存在差异性,具体各表现为红壤>水稻土>棕壤>新积土>砂土>赤红壤>砖红壤,黏土>壤土>砂土,菜园>果园≈稻田>草药园>林地。此外,土地利用类型与农业土壤微塑料的主要形态密切相关,菜园土壤以纤维状和碎片状微塑料居多,果园和稻田以薄膜状微塑料占主导,草药园和林地则以纤维状微塑料为主。研究结果为热带地区农业土壤微塑料污染研究和评估提供了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岛北部 微塑料 农业土壤 赋存特征 分布状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气象数据的海南岛雪茄种植区识别及烟叶成分关键影响因素研究
19
作者 林北森 王登峰 +3 位作者 高华军 耿召良 王华 李德成 《江西农业学报》 2025年第6期79-88,共10页
为准确识别适宜海南岛雪茄烟种植的气候区域,基于海南岛1991—2020年气象数据,并采集了165个雪茄烟叶样品,对样品中的总糖(TS)、还原糖(RS)、植物碱(Alk)、钾(K)及氯(Cl)含量进行了测定,采用系统聚类分析法对海南岛雪茄烟气候适宜性区... 为准确识别适宜海南岛雪茄烟种植的气候区域,基于海南岛1991—2020年气象数据,并采集了165个雪茄烟叶样品,对样品中的总糖(TS)、还原糖(RS)、植物碱(Alk)、钾(K)及氯(Cl)含量进行了测定,采用系统聚类分析法对海南岛雪茄烟气候适宜性区域进行了划分,使用随机森林模型识别了影响雪茄烟叶成分的主要气候因素,并预测了烟叶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海南岛西南部、中部和东北部3个子区域呈现出不同的空间分布特征,其中西南部是高质量雪茄烟生产的适宜区域。RF模型在预测雪茄烟叶质量指标方面表现出较强的预测能力,RS、Cl、K、K/Cl的R^(2)值分别为0.84、0.81、0.74、0.78;进一步分析表明,温度是TS、K的关键影响因素,降水量是驱动RS、C和Alk的重要因素。研究结果有助于科学理解气候因子驱动雪茄烟区域适宜性,有助于优化雪茄烟种植选址并提升烟叶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适宜性 影响因素 化学组分 随机森林 海南岛 雪茄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驱动机制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智健 孟元 +2 位作者 杨定海 肖玉冰 袁一哲 《地域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4-121,共8页
选择海南岛91个国家级、省级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采用GIS空间分析、地理统计法、基于最优参数的地理探测器模型等方法探究其分布特征、影响因素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海南岛传统村落在空间分布上有较强的不均衡性,并呈现出明显的聚... 选择海南岛91个国家级、省级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采用GIS空间分析、地理统计法、基于最优参数的地理探测器模型等方法探究其分布特征、影响因素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海南岛传统村落在空间分布上有较强的不均衡性,并呈现出明显的聚集特征,总体表现出“东高西低、北高南低、一团多点”的格局。(2)海南岛大部分传统村落趋向于分布在地势低平、水源充沛、植被覆盖度高、文物单位集中的城市交接带或城市远郊,并依托县道作为联系道路。(3)总体上,地域文化影响力最强,经济发展水平次之,自然环境最弱,且各因子间交互作用增强。海南岛传统村落形成过程中,自然因素和文化因素主导村落的形成,自然因素尤其是资源条件影响传统村落的发展,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主导村落转型和保护。(4)在海南岛传统村落发展过程中,文化因素具有主导性的驱动作用,应重视文化发展,充分发挥文化的多元性,保护文化本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分布格局 影响因素 驱动机制 海南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