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397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Hadoop生态系统的大数据解决方案综述 被引量:119
1
作者 陈吉荣 乐嘉锦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25-35,共11页
一个大数据解决方案需要面对三个关键问题:大数据的存储、大数据的分析和大数据的管理。首先综述了大数据和Hadoop生态系统的定义;然后从商业产品和Hadoop生态系统两个方面来探讨如何面对大数据,重点分析了Hadoop生态系统是如何解决的:... 一个大数据解决方案需要面对三个关键问题:大数据的存储、大数据的分析和大数据的管理。首先综述了大数据和Hadoop生态系统的定义;然后从商业产品和Hadoop生态系统两个方面来探讨如何面对大数据,重点分析了Hadoop生态系统是如何解决的:分别用HDFS、HBase和OpenTSDB解决存储问题,用Hadoop MapReduce(Hive)和HadoopDB解决分析问题,用Sqoop和Ganglia等解决管理问题。对于每个成员,分别分析了其系统架构、实现原理和特点;对于重点成员,分别分析了其存在的一些问题或缺点,并在总结当前学术和应用的进展基础上,结合我们自身的研究进展,提出了解决方法、解决思路和观点。可以预见,Hadoop生态系统将是中小企业在面对大数据问题时的首选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数据 hadoop生态系统 MAPREDUCE HDFS 列存储数据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生态系统健康评估:机遇、困难与挑战 被引量:2
2
作者 孙晓霞 冷疏影 +4 位作者 张亮 庄志猛 沙忠利 魏皓 孙松 《海洋与湖沼》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6-132,共7页
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一个健康的海洋生态系统,对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态进行有效评估是全球关注的重大科学问题。人类不居住在海洋中,所以不可能通过我们自身的感受和观察来了解海洋的状态,我们对海洋的深入了解只能来自对海洋的观测。开... 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一个健康的海洋生态系统,对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态进行有效评估是全球关注的重大科学问题。人类不居住在海洋中,所以不可能通过我们自身的感受和观察来了解海洋的状态,我们对海洋的深入了解只能来自对海洋的观测。开展海洋生态系统健康评估这一重大科学目标驱动下的海洋生态系统观测,是支撑健康海洋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如何对中国近海生态系统健康状态进行评估、如何建立支撑生态系统健康状态评估的海洋综合观测方案是我们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在综合分析海洋生态系统现状、存在问题与健康评估需求的基础上,建议基于近海生态系统健康评估重大科学考察航次方案,选取中国近海重点区域和断面,基于历史观测资料整合研究,提出中国近海生态系统健康评估关键指标,构建生态系统健康评估技术体系和模式,确定明晰近海生态特征所需观测的空间范围、典型断面和时间频率,在中国近海选定的固定断面观测,精准获取相关资料并开展验证;评估中国近海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为健康海洋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态系统 海洋观测 健康评估 健康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业生态系统视角下新质生产力发展内在逻辑及形成机制 被引量:15
3
作者 李勇坚 刘宗豪 张海汝 《改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39,共14页
产业生态系统涵盖了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的先进技术、关键产业和核心要素,成为研究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视角。基于“技术—产业—要素”分析框架探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逻辑:在技术层面,历史上的四次产业革命表明,产业生态系统推动... 产业生态系统涵盖了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的先进技术、关键产业和核心要素,成为研究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视角。基于“技术—产业—要素”分析框架探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逻辑:在技术层面,历史上的四次产业革命表明,产业生态系统推动一系列革命性技术创新;在产业层面,产业生态系统通过资源共享、知识溢出和技术扩散,促进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在要素层面,产业生态系统借助“数据—算法—流量”和“数据—网络—活动”的动态反馈循环机制,实现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产业生态系统可分为创新生态系统、商业生态系统和平台生态系统三个子系统。其中,创新生态系统突破新质生产力创新边界,商业生态系统拓展其应用场景,而平台生态系统则优化其要素配置。进一步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应构建一个系统,确保各要素协同发展;坚持双轮驱动,整合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促进四链融合,加强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的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产业生态系统 创新生态系统 数据要素 四链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变化及其权衡协同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郭荣中 申海建 +1 位作者 张阔 刘华平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65-374,共10页
[目的]识别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之间的关系,为地方政府制定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修订的当量因子表,探讨了长株潭城市群2002—2018年生态系统服务及其时空变化;同时,采用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度模型,... [目的]识别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之间的关系,为地方政府制定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修订的当量因子表,探讨了长株潭城市群2002—2018年生态系统服务及其时空变化;同时,采用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度模型,再对食物生产等9项生态服务功能进行权衡与协同分析。[结果](1)研究期间,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从2002年的835.20亿元减至2018年的808.93亿元,减少率为3.15%,呈持续下降趋势。(2)ESV在空间上呈现差异,ESV减少最大是长沙市。(3)利用GM(1,1)模型进行预测,研究发现长株潭城市群ESV由2022年的802.99亿元下降到2034年的777.10亿元,降幅达3.22%。(4)权衡协同关系表明,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具有时空差异性。[结论]长株潭城市群由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等的差异,在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支持、调节、文化功能之间的权衡协同具有较显著的区域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度 权衡协同 长株潭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生态系统科学与人类世可持续发展 被引量:1
5
作者 李磊 徐鹏 +3 位作者 曾昭 赵丹丹 马韶君 刘丛强 《地学前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5-117,共13页
社会-生态系统科学在“人类世”背景下,为应对全球可持续发展挑战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与实践路径。本文首先从社会、经济、环境与生态四个维度分析当前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面临的主要挑战;其次,梳理了社会-生态系统科学的理论框架及历史演... 社会-生态系统科学在“人类世”背景下,为应对全球可持续发展挑战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与实践路径。本文首先从社会、经济、环境与生态四个维度分析当前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面临的主要挑战;其次,梳理了社会-生态系统科学的理论框架及历史演进,阐明了这一跨学科整合框架在全球变化背景下的应用前景;第三,本文聚焦社会-生态系统科学在促进跨部门协作、优化资源配置和推动政策创新中的核心作用,揭示了其在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中的关键意义;最后,本文展望了社会-生态系统科学的未来研究方向,特别强调了跨学科合作、系统建模与技术创新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决定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世 系统科学 可持续发展 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格网尺度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分析--以秦岭西安段为例 被引量:2
6
作者 马超群 弋志强 +2 位作者 员学锋 张硕蒙 张莎莎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89-399,共11页
[目的]探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分异的尺度效应,为秦岭地区的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决策提供参考。[方法]运用改进当量因子法,计算了2020年秦岭西安段5 km,3 km,2 km,1 km和0.5 km共5个格网尺度水平上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采用空间自相关... [目的]探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分异的尺度效应,为秦岭地区的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决策提供参考。[方法]运用改进当量因子法,计算了2020年秦岭西安段5 km,3 km,2 km,1 km和0.5 km共5个格网尺度水平上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冷热点分析归纳了不同尺度下地均ESV空间分异特征;并利用地理探测器对各尺度下的影响因素作用强度进行定量分析。[结果](1)地均ESV总体上呈北低南高的分布格局,具有小分散、大集聚的空间分布特征,并随尺度降低,其局部越丰富,但整体性降低;(2)2 km尺度适合进行宏观分析和做整体性布局规划,1 km尺度适合进行水域变化对区域ESV影响的研究;(3)格网尺度越小,各影响因素内部差异增加,其整体性特征减少,局部特征差异凸显,空间分异性增强;(4)人类活动带来的土地利用方式转变显著影响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多因素耦合作用显著影响区域地均ESV空间分异,随尺度降低,其影响减弱。[结论]秦岭西安段的生态保护要重点关注区域土地利用性质的转变,可继续加强退耕还林政策,管控建设用地的规模,在兼顾生态保护的基础上,制定经济发展的布局规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空间分异 地理探测器 多尺度 秦岭西安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农田生态系统碳水足迹耦合协调与时空演化 被引量:1
7
作者 袁亮 柴林 +2 位作者 何伟军 孔阳 吴霞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13-1628,共16页
节水、降碳是长江经济带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对农田生态系统的碳水关系进行耦合研究,有助于明确农业水资源的可持续性和厘清农业碳排放的规律,为农业生产水资源管理和低碳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从碳水关联视角出发,基于碳... 节水、降碳是长江经济带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对农田生态系统的碳水关系进行耦合研究,有助于明确农业水资源的可持续性和厘清农业碳排放的规律,为农业生产水资源管理和低碳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从碳水关联视角出发,基于碳水足迹理论,引入足迹广度与足迹深度对2011—2020年长江经济带农田生态系统碳水足迹进行评价,并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农田生态系统的碳水足迹耦合关系进行探究。结果显示:(1)长江经济带农田生态系统处于碳赤字、水盈余阶段,四川省碳赤字水平最高,湖南省水盈余指数最高。(2)长江经济带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广度整体呈现“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四川省最高,上海市最低,且高值区主要集中在长江经济带上游;除贵州省外,其余省份碳足迹深度均等于1,无需动用存量资本。水足迹广度整体呈波动下降趋势,江苏省最高,上海市最低;除江苏省外,其余10省份水足迹深度均等于1,无需动用水资源存量资本。(3)长江经济带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与水足迹的耦合协调度逐年上升;从时间维度来看,整体耦合协调度还不够高;从空间维度来看,碳水足迹耦合协调度均值呈“上游>中游>下游”的分布特征。(4)长江经济带碳水足迹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存在空间依赖,空间关联性存在不稳定性,波动较大,主要表现为高-高集聚区数量增多,高-低集聚区减少,低-低、低-高集聚区较为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生态系统 碳足迹 水足迹 耦合协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责任履行、创新生态系统构建与开放式创新战略绩效提升:基于科大讯飞的纵向案例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张长江 兰凯 +2 位作者 张玥 张思涵 杨昱琪 《系统管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77-294,共18页
中国式创新要求企业兼顾社会责任履行、创新生态系统构建和创新绩效提升。基于资源依赖理论及利益相关者理论,采用纵向案例研究方法,在深入剖析科大讯飞成立24年来社会责任履行和创新生态系统构建历程基础上,探索高科技企业“社会责任-... 中国式创新要求企业兼顾社会责任履行、创新生态系统构建和创新绩效提升。基于资源依赖理论及利益相关者理论,采用纵向案例研究方法,在深入剖析科大讯飞成立24年来社会责任履行和创新生态系统构建历程基础上,探索高科技企业“社会责任-创新生态系统-开放式创新战略绩效”关系框架。研究发现:高科技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一般遵循责任理想、政策响应和战略契合3个阶段;社会责任履行促进创新生态系统构建的基本模式为“社会责任-创新种群共生-创新群落互动-创新生态演化”;创新生态系统助力开放式创新战略绩效提升的主要路径为创新资源获取和创新协同共生;创新生态系统可在社会责任履行和开放式创新战略绩效提升之间发挥桥接作用。本研究为高科技企业构建自立自强的创新生态系统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示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企业社会责任 创新生态系统 开放式创新 资源获取 协同共生 科大讯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系统恢复中的适地适树问题 被引量:1
9
作者 任海 陆宏芳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0-106,共7页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主要包括退化生境的治理和生物群落的修复,这类似于林业中的适地适树原则。在造林和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实践中,如果未充分考虑适地适树,往往导致造林存活率低、功能低下,生态系统恢复速度慢。要做到适地适树,必须考虑...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主要包括退化生境的治理和生物群落的修复,这类似于林业中的适地适树原则。在造林和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实践中,如果未充分考虑适地适树,往往导致造林存活率低、功能低下,生态系统恢复速度慢。要做到适地适树,必须考虑到适树是一个系统恢复中的树种选择问题,除了考虑用乡土种等宏观原则外,还要考虑树种的遗传多样性、树种所在演替阶段、植物功能群和植物功能性状等多个不同尺度的问题。而适地则要同时考虑用途和退化等级问题,其中,一是根据造林用途分为造林荒地、商品林地、需要改造的人工林林地、园林用地等;二是按照生态系统退化程度分为极度退化、中度退化、轻度退化土地。气候变化下适地适树的关键要点亦会有所不同,气候变化前的生态恢复强调的是恢复生态系统历史上的状态,而气候变化下的生态恢复则需要一定程度的改造,即适应性生境的营造和更耐受气候变化物种选育的双向奔赴。基于适地适树理念构建的植被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气候变化的影响,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修复退化的生态系统,并提供多种生态系统服务,最终为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生态系统 造林 工具种 生境修复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数字生态系统底层驱动范式转型特征及研究启示 被引量:1
10
作者 邹宏 张帆 +1 位作者 尚玉婷 邬江兴 《中国工程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8-110,共13页
当前,全球正在开启数字生态系统底层驱动范式转型的进程;深入研究主要发达国家通过数字生态系统底层驱动范式转型防范系统性网络风险、重塑数字产业竞争新格局,对我国高质量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本文以... 当前,全球正在开启数字生态系统底层驱动范式转型的进程;深入研究主要发达国家通过数字生态系统底层驱动范式转型防范系统性网络风险、重塑数字产业竞争新格局,对我国高质量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本文以主要发达国家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调研、情报分析、比较研究等方法,剖析了全球数字生态系统底层驱动范式转型的内涵、动因、主要目标以及发展愿景。按照范式研究的一般规律,从思维视角、方法论、实践规范、推进策略、安全承诺、生态孵化模式等方面分析了转型的基本特征、发展趋势、采用的技术框架、配套的治理规则等,提出了主要发达国家面临的转型挑战,总结了我国原创的内生安全理论所具有的赋能增益优势。研究建议,发挥内生安全理论先发优势,跳出“牵鼻子”困境;针对数字化转型关键领域痛点问题精准发力;发挥国内大市场优势,用更有效的产业政策助力新范式发展;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努力培养具有设计安全能力的负责任开发者;坚持开放可控、包容多样,增强我国数字产品“走出去”的公信力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空间安全 数字生态系统 内生安全 网络弹性/韧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平台生态系统赋能新质生产力形成:价值逻辑、作用路径与政策进路 被引量:4
11
作者 李勇坚 《学术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24,共12页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新一轮科技创新催生的新型生产组织方式可以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加快生成。作为数字平台连接网络所衍生的新型生产组织方式,数字平台生态系统对催生新质生产力形成所需的技术创新应用具有重...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新一轮科技创新催生的新型生产组织方式可以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加快生成。作为数字平台连接网络所衍生的新型生产组织方式,数字平台生态系统对催生新质生产力形成所需的技术创新应用具有重要的价值与影响。文章在解构新质生产力与数字平台生态系统内涵、阐述数字平台生态系统赋能新质生产力形成的价值逻辑基础上,分析其赋能作用路径,构建数字平台生态系统赋能新质生产力形成的理论框架。数字平台生态系统的发展会引发行业垄断加剧、生产效率损失、创新抑制以及数据安全等风险问题,对发展新质生产力产生负面影响与挑战。对此,应鼓励数字平台加强生态系统建设,构建数字平台生态系统非正式治理体系,发挥政府监管正式治理效能,在激发数字平台生态系统正向赋能作用的同时,有效克服负面影响,充分发挥数字平台生态系统赋能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平台 生态系统 新质生产力 技术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生态系统:优化老年教育供给机制的新路径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馨 周振华 《成人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3-50,共8页
老年教育需求和供给的发展,对供给机制提出了高质量、动态和可持续发展的新要求。从生物学视角出发,重新审视老年教育供给机制,有助于探究新的优化路径。以生态系统理论为基础,完善老年教育供给机制,强化多元参与主体作为生产者、消费... 老年教育需求和供给的发展,对供给机制提出了高质量、动态和可持续发展的新要求。从生物学视角出发,重新审视老年教育供给机制,有助于探究新的优化路径。以生态系统理论为基础,完善老年教育供给机制,强化多元参与主体作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角色作用,有助于提高老年教育供给协调性、提升老年教育供给质量、增强老年教育供给可持续性。因此,未来应以构建老年教育供给生态系统为路径,通过吸引生产者,提升老年教育供给的规模和有效性;通过培养消费者,激发更多群体的老年教育参与需求;通过发展分解者,加强老年教育中介服务机构建设,优化老年教育供给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教育 教育供给 生态系统 创新机制 供给侧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生产社会-生态系统韧性:维度与度量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有华 卢欣雨 +1 位作者 张壮 陈彬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4548-4560,共13页
学者们已开始从韧性的角度对经济学理论进行系统性反思,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提出更是对经济学思想形成了巨大冲击,农业生产作为典型的社会-生态系统,更需要韧性思想。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界定农业生产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并对农业生产... 学者们已开始从韧性的角度对经济学理论进行系统性反思,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提出更是对经济学思想形成了巨大冲击,农业生产作为典型的社会-生态系统,更需要韧性思想。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界定农业生产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并对农业生产系统多维度韧性进行了定性分析与拓展;实证上,结合FAO和《中国农业统计年鉴》等数据库,综合采用局部加权回归散点平滑法、香农熵方法以及广义据估计方法,为分析农业生产综合韧性和各维度韧性提供了衡量指标。理论分析表明,当前理论界应当高度重视农业韧性的复杂性,重新反思和刻画农业生产系统韧性;实证结果表明,1990—2020年全国农业综合韧性呈“W”型演化趋势,即分别在2004和2016年出现最低值,2016年后出现快速增长的趋势;粮食生产波动韧性在2016年以前较为稳定,并无明显的趋势,但在这之后则呈现出快速提高的趋势;生态韧性总体呈现倒“V”型趋势,2003年后下降趋势明显;2001—2019年期间,中国农业发展韧性则呈现“N”型上升趋势,其中上海、北京、天津、广东、浙江、辽宁的增幅较为明显。三大韧性的耦合协调度自2004年之后趋于稳定,在2016后得到明显提升,这体现了农业生产的各维度韧性关系的进一步优化改进。研究结果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有关韧性概念的争论,完善和拓展了韧性理论的应用与框架,揭示了农业生产系统韧性演化路径和规律,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与现实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韧性 农业生产 农业功能 粮食安全 社会-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色农产品绿色品牌生态系统价值共创动力机制案例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保军 黄晓华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3-140,共8页
特色农产品绿色品牌生态系统价值共创是多元主体协同的过程。基于复杂适应系统与商业生态系统理论,以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为案例,从企业绿色产品品牌、产业绿色品牌到区域绿色品牌生态系统的演进过程进行梳理,分析了特色农产品绿... 特色农产品绿色品牌生态系统价值共创是多元主体协同的过程。基于复杂适应系统与商业生态系统理论,以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为案例,从企业绿色产品品牌、产业绿色品牌到区域绿色品牌生态系统的演进过程进行梳理,分析了特色农产品绿色品牌生态系统的演进逻辑与价值共创动力机制。通过构建特色农产品绿色品牌生态系统价值共创动力机制模型,系统识别了特色农产品绿色品牌价值共创的内生动力机制和外生动力机制,内外生动力机制耦合对绿色品牌价值创造具有协同效应,各主体共同促进特色农产品绿色品牌生态系统的价值共创。案例揭示了西北地区特色农产品绿色品牌价值共创的微观行为逻辑与宏观生态规律,对特色农产品绿色品牌建设与乡村振兴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色农产品 绿色品牌生态系统 价值共创 动力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创新生态系统中的技术互补与协同创新 被引量:4
15
作者 刘潇 李家宝 《科技进步与对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26,共13页
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催生了以AI创新应用为导向的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数字平台赋能互补者创新研究多从平台模块性、边界资源开放等视角展开,缺乏对互补者与平台企业创新要素复杂协同关系结构的考察,构建“要素—过程—绩效”框架研究... 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催生了以AI创新应用为导向的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数字平台赋能互补者创新研究多从平台模块性、边界资源开放等视角展开,缺乏对互补者与平台企业创新要素复杂协同关系结构的考察,构建“要素—过程—绩效”框架研究平台企业赋能互补者协同创新的内在机制和作用路径。首先,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隐含在协同创新活动中的技术组件互补关系进行建模和分析;其次,采用数据驱动的NK模型对互补者协同创新过程进行建模和仿真,探究技术相互依赖对生态系统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最后,基于百度大脑AI开放平台实例研究和仿真实验,发现互补者通过组件策略嵌入生态系统所形成的技术相互依赖水平负向影响协同创新潜力,并且系统中核心组件比例(C-Ratio)越高,协同创新绩效越低。据此,提出平台企业协调创新生态系统各类参与者资源及赋能平台创新活动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企业创新生态系统 数字平台 协同创新 NK模型 社会网络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技术赋能平台创新生态系统韧性提升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吴群 韩天然 +1 位作者 杜媛媛 李梦晓 《经济与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2-127,共16页
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增加了外部环境的动态性和复杂性,平台创新生态系统如何借力数字技术来应对外部环境风险值得关注。本文以制度理论、资源整合理论和价值共创理论为切入点,构建有调节的链式中介模型,基于全国平台型电商企业的问卷调... 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增加了外部环境的动态性和复杂性,平台创新生态系统如何借力数字技术来应对外部环境风险值得关注。本文以制度理论、资源整合理论和价值共创理论为切入点,构建有调节的链式中介模型,基于全国平台型电商企业的问卷调查数据,对数字技术赋能平台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的具体作用路径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技术正向影响平台创新生态系统韧性;资源整合能力与价值共创在数字技术对平台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的影响关系中起链式中介作用,其中,资源整合能力在数字技术对平台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的影响关系中起中介作用,价值共创在数字技术对平台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的影响关系中起中介作用;制度环境正向调节价值共创对平台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的作用,并正向调节数字技术与平台创新生态系统韧性之间的链式中介关系。本文的研究结论明晰了考虑制度环境的数字技术赋能平台创新生态系统韧性提升的具体作用机制,对于促进平台创新生态系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技术 资源整合能力 价值共创 创新生态系统韧性 制度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新生态系统视角下区域协同创新效率提升的组态路径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孙燕芳 张淑惠 王勇 《统计与信息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9-100,共12页
新发展阶段区域创新系统强调产学研创新主体间的协同互补和价值共创,同时国内外理论分析中均默认了创新生态系统在区域创新发展中的正面作用。因此,构建创新生态系统、提升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对深入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重... 新发展阶段区域创新系统强调产学研创新主体间的协同互补和价值共创,同时国内外理论分析中均默认了创新生态系统在区域创新发展中的正面作用。因此,构建创新生态系统、提升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对深入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以2011—2022年中国30个省份数据为样本,选取创新生态视角下6个关键变量,以基于产学研协同的区域创新效率为结果,运用必要条件分析(NCA)与动态定性比较分析(QCA)相结合的方法识别产生结果的多条等效组态路径及其阶段性动态演化规律。研究发现:第一,创新主体、创新环境和创新资源共生耦合、协同作用才可产生区域高效协同创新,具有“殊途同归”的特点,具体表现为“环境—资源双重驱动型”和“互联网助力下的主体—资源驱动型”两类模式共3条组态路径;第二,其他因素相同时,前因条件或条件组合之间存在潜在替代关系,体现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与协同创新效率之间的“因果复杂性”;第三,在多时段比较分析中,区域高协同创新效率组态路径存在着动态演化,数字化创新和开放式创新将成为未来发展方向。研究结论有助于拓展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的理论视角,为相关管理者实现本地高效协同创新提供多种可供选择的差异化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生态系统 协同创新效率 定性比较分析 必要条件分析 组态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技能生态系统理论下数字工匠培育的技能要点、现实困境和优化路径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杰 柳伟男 申琦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83-90,共8页
数字工匠培养的特殊之处在于其技能的生成受到多种主体制约。因此,提升数字工匠技能的逻辑起点是整合数字工匠人才培养生态,协同技能生态系统多方主体。但当前数字工匠的培育存在着催化疲软,政府数字工匠政策供给不足;营养不足,企业提... 数字工匠培养的特殊之处在于其技能的生成受到多种主体制约。因此,提升数字工匠技能的逻辑起点是整合数字工匠人才培养生态,协同技能生态系统多方主体。但当前数字工匠的培育存在着催化疲软,政府数字工匠政策供给不足;营养不足,企业提供工作培训实践不足;资源受限,学校数字工匠教育模式单一;支持乏力,社会数字技能评价机制尚未形成等多重困境。借助技能生态理论,挖掘数字工匠培养要点,从政府“催化剂”、企业“营养物”、职业院校“相互依赖”和社会环境“支持保障”等多维度协同推进,构建引发激活、开放协同和相互依赖机制。通过政府政策优化数字工匠技能体系开发、发挥催化剂作用,企业建设数字工匠工作室、发挥营养物作用,职业院校专业群对接产业、发挥高度相互依存作用,构建数字工匠评价指标体系、发挥支持环境作用等,最终实现数字工匠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工匠 技能生态系统 职业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机制与模式:基于社会生态系统框架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谢花林 欧阳振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0-179,共10页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促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之一。现有研究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与模式的探讨主要集中在个案研究,缺乏整体性的分析框架。该研究从理论上构建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分析框架,采用案例对比分析的方法,对生...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促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之一。现有研究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与模式的探讨主要集中在个案研究,缺乏整体性的分析框架。该研究从理论上构建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分析框架,采用案例对比分析的方法,对生态资源指标及产权交易模式、生态修复及价值提升模式、生态产业化模式和生态补偿模式等4种基本模式进行诊断与比较。结果表明:①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本质都是将良好的生态资源变为生态商品,最后通过交易形成生态财富。不同模式的适用性和难易度存在差异性,但都有生态产业化过程。此外,不同实现模式都面临诸多困境。②4种模式在资源系统、资源单位、治理系统和行动者中的一些关键变量相同且发展趋势一致,治理系统和行动者内的变量更为重要。③4种模式的关键行动情景具有明显差异性,对实现模式的成功与差异性有着重要的影响。④4种模式之间无明确的界限,成功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往往是多种价值实现模式交叉融合、取长补短。为加快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需要“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相结合,优化关键变量的供给,突破关键行动情景的难点,解决各种模式存在的困境,交叉融合不同模式的长处。同时该研究还丰富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和模式的分析方法,为推动乡村振兴和生态富民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产品 价值实现 社会生态系统框架 关键变量 关键行动情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EM的千烟洲森林生态系统碳动态模拟
20
作者 刘杰 汲玉河 +2 位作者 周梦子 周广胜 李成龙 《生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5-103,共9页
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究森林生态系统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t Ecosystem Productivity,NEP)的动态变化及其控制机制对研究陆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为探究千烟洲森林生态系统NEP的变化趋势以及与环境因... 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究森林生态系统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t Ecosystem Productivity,NEP)的动态变化及其控制机制对研究陆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为探究千烟洲森林生态系统NEP的变化趋势以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利用陆地生态系统模型(Terrestrial Ecosystem Model,TEM)模拟1976—2018年千烟洲森林生态系统NEP的变化趋势,并采用模拟试验的方法分析不同环境因子对森林生态系统NEP的贡献率。结果表明:1976—2018年,千烟洲森林生态系统NEP总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突变检验结果显示,千烟洲森林生态系统NEP在1998年发生显著性突变;1976—1998年,森林生态系统NEP变化速率为9.01 g·m^(-2)·a^(-1),而1998—2018年NEP增加速率提高,变化速率为15.80 g·m^(-2)·a^(-1)。模拟试验结果表明,1976—1998年CO_(2)浓度、气温、降水量和辐射对NEP的贡献率分别为58.1%、-28.4%、3.2%和10.3%,1998—2018年期间环境因子的贡献率分别为66.6%、-23.4%、0.9%和9.1%。其中CO_(2)浓度上升是千烟洲森林生态系统NEP快速增加的主要贡献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千烟洲森林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生产力 TEM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