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GIS网络分析法的广州市保障性住房人群绿地可达性研究 被引量:15
1
作者 骆雯 尹梦媛 +1 位作者 祝明建 栾博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83-491,共9页
城市绿地是推进空间资源合理分配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以广州市已建成的保障性住房为研究对象,采用GIS网络分析法,分析居住在保障性住房中的居民在不同交通方式下到达不同规模等级绿地的可达性。研究发现:①保障性住房人群到区级绿地和... 城市绿地是推进空间资源合理分配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以广州市已建成的保障性住房为研究对象,采用GIS网络分析法,分析居住在保障性住房中的居民在不同交通方式下到达不同规模等级绿地的可达性。研究发现:①保障性住房人群到区级绿地和街道级绿地的可达性受交通方式影响较小。②通过核密度法和标准差椭圆法验证绿地与保障性住房的分布差异,结果表明保障性住房周边绿地覆盖范围小,各等级绿地的可达性较差。保障性住房的发展方向与绿地规划方向存在不一致,导致保障性住房处于绿地边缘位置。③地铁与公交或驾车的可达性高于地铁与步行的组合方式,主要因为绿地通常位于城市中心或繁忙地区较远的地方,且地铁与公交或驾车能覆盖更长的距离。本研究的结果对广州市在“十四五”规划中筹建新的保障性住房提供了有益参考,助力推动城市空间布局的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障性住房 绿地可达性 GIS 广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历史数据的南京保障房空间结构演化研究 被引量:16
2
作者 张建坤 李灵芝 +2 位作者 李蓓 秦玲 高旭阳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04-111,共8页
我国保障房的大规模建设对城市的社会空间结构造成了巨大影响。本文以南京市为例,利用2002年至2012年的保障房建设历史数据分析了近10年保障房建设的空间结构演化,总结了当前保障房住区呈"偏远化、集中化、规模化"的宏观布局... 我国保障房的大规模建设对城市的社会空间结构造成了巨大影响。本文以南京市为例,利用2002年至2012年的保障房建设历史数据分析了近10年保障房建设的空间结构演化,总结了当前保障房住区呈"偏远化、集中化、规模化"的宏观布局特征。南京市自2010年开始建设的大规模集中式保障房社区犹如"造城运动",在有效解决中低收入群体住房问题的同时,将可能加重城市空间分化和居住分异,进而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对此,在分析保障房住区居民通勤、就业、购物、教育、养老等社会活动的基础上,提出了分散建设、发展多中心模式、大力建设配套设施和构建动态影响监测平台及预警机制等策略,为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优化提供了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障房 空间结构 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城市保障房住区的“适老性”及其空间优化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被引量:3
3
作者 赵捷 李志刚 《上海城市规划》 2020年第6期7-14,共8页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的不断加剧,城市面临适老性空间缺乏、养老设施配置不足、老年人生活质量较低、幸福感缺失等一系列问题。居家养老正在成为主要的养老方式。如何从需求出发,高效建设"适老性"住区成为亟待...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的不断加剧,城市面临适老性空间缺乏、养老设施配置不足、老年人生活质量较低、幸福感缺失等一系列问题。居家养老正在成为主要的养老方式。如何从需求出发,高效建设"适老性"住区成为亟待深入研究的问题。其中,大规模保障房住区因其"建设年代早、选址偏远、低收入群体集聚、老龄化程度高"的基本特点而在"适老性"问题上尤为突出。为实现大规模保障房住区"适老性"提升,以武汉市为例,选取典型住区案例,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剖析其低收入老龄化群体的层次化需求,明确其居住空间现状问题,构建适配低收入老龄化群体需求的环境模型,倡导大规模保障房住区居住空间的模块化适老建设,以此缓解低收入老龄化群体的日常生活及养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障房 住区 老龄化 居住空间 低收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典型保障房居住空间环境质量使用后评价及评价指标敏感性探索 被引量:8
4
作者 朱小雷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7年第3期23-29,共7页
根据环境参量的主观敏感性选择指标是确保使用后评价效度的重要技术环节,本研究利用现场测试与主观评价对照研究的方法,调查了7个广州保障房小区的典型平面与居室空间,获得了89组有效实测数据及192份住户评价问卷数据。建成环境使用后... 根据环境参量的主观敏感性选择指标是确保使用后评价效度的重要技术环节,本研究利用现场测试与主观评价对照研究的方法,调查了7个广州保障房小区的典型平面与居室空间,获得了89组有效实测数据及192份住户评价问卷数据。建成环境使用后评价调查数据反映:广州典型保障房居室的通风质量较优,空气质量和自然采光良好;环境噪声总体上略高于标准值;热环境的不满意率比较高。研究根据89组主客观配对调查数据,经相关分析、ROC曲线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过程,得出了重要室内环境评价指标的主观敏感性排序,即温度>湿度>自然采光照度>PM2.5,而环境噪声指标的实际价值需要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障房居住空间 环境质量使用后评价 主客观指标 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中心区保障性住房空间分布及形成机制思考
5
作者 杨帆 张修宁 王佳音 《上海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9-85,共7页
保障性住房是我国城市重要住房供应类型之一。城市保障性住房空间分布关乎受保障群体的生活和就业,并受市场经济力量和社会公平正义取向的共同作用。以上海、伦敦、阿姆斯特丹、新加坡等住房保障体系具有代表性的国际大都市为研究对象,... 保障性住房是我国城市重要住房供应类型之一。城市保障性住房空间分布关乎受保障群体的生活和就业,并受市场经济力量和社会公平正义取向的共同作用。以上海、伦敦、阿姆斯特丹、新加坡等住房保障体系具有代表性的国际大都市为研究对象,从多个空间尺度分析保障性住房在城市中的分布及集聚特征。研究发现,保障性住房在城市中心区或边缘区、以集中或者分散形式分布,是一定发展时期城市住房保障政策和机制作用的空间结果。政府干预、市场机制、受保障群体选择共同产生影响,呈现动态变化的特点。以期为当下老旧小区和存量空间更新中制定空间规划对策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障性住房 空间分布特征 社会—空间 住房政策 国际大都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收入人群生活需求空间下西安保障性住房布局研究
6
作者 于洋 宗昱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58-870,共13页
“十四五”期间,我国仍将处于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阶段,扩大并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既需要国家和政府的顶层战略设计,也需要立足保障人群的底层实际需求.尤其在新市民和青年人日益增多的人口净流入大城市,如何稳定保障城市户籍人口... “十四五”期间,我国仍将处于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阶段,扩大并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既需要国家和政府的顶层战略设计,也需要立足保障人群的底层实际需求.尤其在新市民和青年人日益增多的人口净流入大城市,如何稳定保障城市户籍人口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是城市规划实践中的一个重点问题.从低收入人群参与日常生活的行为视角出发定义“生活需求空间”,以低收入人群为研究对象,以西安为案例城市,通过识别低收入人群生活需求空间,剖析中心城区范围内低收入人群居住需求空间、工作需求空间和服务需求空间的分布规律,对“居住地—工作地”进行空间叠合匹配定量化分析,辅以服务地空间分布情况,确定保障性住房合理空间布局等级,最终得出西安中心城区保障性住房各级适宜布局合理空间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收入人群 保障性住房 生活需求空间 空间布局 西安中心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与MAS的保障房居住空间分异影响评价指标和方法 被引量:8
7
作者 诸德律 张建坤 王效容 《现代城市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22-26,共5页
本文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应用到保障房居住环境空间,分析了保障房居住空间分异影响居民的深层次原因,在此基础上结合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选取了保障房居住空间分异的影响评价指标。基于GIS(地理信息系统)与MAS(多智能体),创新性地从... 本文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应用到保障房居住环境空间,分析了保障房居住空间分异影响居民的深层次原因,在此基础上结合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选取了保障房居住空间分异的影响评价指标。基于GIS(地理信息系统)与MAS(多智能体),创新性地从宏观实体和微观个体相结合的角度提出了保障房居住空间分异的影响评价方法。通过评价可以反映出问题的严重程度,为政府制定优化保障房居住环境的政策提供理论依据,从而可以改善保障房居住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达到有利于城市和谐发展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障房 居住空间分异 评价指标 评价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居民需求的广州市保障房住区公共空间优化设计初探 被引量:14
8
作者 路昀 刘玉亭 曹冬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4年第5期19-25,共7页
保障房住区的规划与设计常套用一般城市居住区的规划设计标准,符合特定居民需求的住区公共空间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对广州市7个典型保障房住区居民进行访谈和问卷调研发现,保障房住区居民的年龄构成、经济收入、户外活动类型等与普通... 保障房住区的规划与设计常套用一般城市居住区的规划设计标准,符合特定居民需求的住区公共空间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对广州市7个典型保障房住区居民进行访谈和问卷调研发现,保障房住区居民的年龄构成、经济收入、户外活动类型等与普通住区的居民存在明显差异。因此,保障房住区公共空间的设计应以居民的真实需求为依据,在研究不同人群的行为特点的基础上来进行,具体需要关注的内容包括改善步行交通环境、优化配置住宅周边的休息空间、拓展架空层的功能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障房住区 公共空间 居民需求 广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保障性住区的空间选址的思考 被引量:9
9
作者 刘建石 《现代城市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98-104,132,共8页
随着城镇化建设及城中村危旧房改造工作的全面推进,中国各城市正在大力推进保障性住区建设。但由于原有的城市空间资源或已被开发殆尽,导致全国很多城市的发展遇到了无法突破的瓶颈。通过新城(新区)的建设所带来的新的城市空间,这一举... 随着城镇化建设及城中村危旧房改造工作的全面推进,中国各城市正在大力推进保障性住区建设。但由于原有的城市空间资源或已被开发殆尽,导致全国很多城市的发展遇到了无法突破的瓶颈。通过新城(新区)的建设所带来的新的城市空间,这一举措正好打破了城市发展的瓶颈。文章通过对国内过往已建设保障房项目空间布局传统做法的研究,分析了城市社会空间选址合理性对保障房居民及社会的影响,并结合对南京地区过往建设保障性住区项目入住居民的问卷数据分析,运用空间生产理论及居住分异理论对现存问题进行反思。强调了城市新城的空间布局应着力处理好"三个平衡",即:人口和配套设施的平衡、居住和就业的平衡、个体和城市生活关系的平衡。并借鉴国际成熟经验,从空间布局的平衡角度出发,针对性地提出了几种空间选址的优化方式,即:发展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住区模式;鼓励适度混合居住,推行各种类型的配建方式;结合新区开发的整体规划等方式,以期有效优化大型保障性住区选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障性住区 居住分异 空间选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廉租住房居民的时空间行为特征——以福州市橘园洲社区为例 被引量:2
10
作者 唐艺凡 张雪 +1 位作者 刘群 陆玉麒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02-915,共14页
基于2020年12月福州市橘园洲社区居民的问卷调查结果与48 h活动日志,结合时间地理学理论,采用GIS 95%标准置信椭圆、点密度与叠置分析方法,从微观个体角度研究保障性住房居民工作日与休息日的工作、购物、休闲3类活动的空间特征及其对... 基于2020年12月福州市橘园洲社区居民的问卷调查结果与48 h活动日志,结合时间地理学理论,采用GIS 95%标准置信椭圆、点密度与叠置分析方法,从微观个体角度研究保障性住房居民工作日与休息日的工作、购物、休闲3类活动的空间特征及其对附近空间的利用情况,并使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案例社区居民在工作日与休息日的活动空间差异较大,休息日居民内部差异大于工作日。2)从不同活动类型看,工作日活动内部差异性较小,整体呈现通勤距离短、依赖社区周边的特性;购物与休闲活动在工作日依赖社区周边,而在休息日均具有明显的空间拓展,且出行人数呈距离衰减。3)居民工作日活动受通勤距离、年龄与收入的显著影响,休息日活动受收入、家庭结构与文化程度的显著影响。4)与一线城市保障性住房选址在城市边缘集中的趋势不同,福州市仍有足够的空间使保障性住房的选址相对均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障性住房 廉租房 日常活动空间 时间地理学 福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抑或分化:城市大型保障房社区的社会空间分异与居住福利治理 被引量:2
11
作者 陈伟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21-130,共10页
囿于偏离中心的城市空间规划,保障房社区似乎天然面临着城市居住空间的“分异”和资源分配差异的“极化”,直观影响着居住福利的再分配。基于对保障房社区走向社区融合抑或分化的问题考辨,本次研究从空间视阈出发,对多维度的空间意义及... 囿于偏离中心的城市空间规划,保障房社区似乎天然面临着城市居住空间的“分异”和资源分配差异的“极化”,直观影响着居住福利的再分配。基于对保障房社区走向社区融合抑或分化的问题考辨,本次研究从空间视阈出发,对多维度的空间意义及与其紧密关联的居住福利风险肇因进行了学理分析,以“空间再造”作为中介理念,进而提出“服务型社区资本建设”下“阶层-空间-福利”进行三方联动的可能,从而在融合角度达致保障房社区对“空间生产”和“空间消费”的双重需求。由此,本次研究甄选南京市D保障房片区作为相对独特且典型的一个空间治理单元,分别从个体层面、组织层面、制度层面出发,将“融合抑或分化”的思考嵌入对社会空间分异和居住福利治理的扎根式论证之中,希冀归纳出有别于常规型社区治理、旨在追求兼具社会公义与市场效率的新的空间治理范式,为国家或地方风险治理提供具备时效性的实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保障房社区 社会空间分异 居住福利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利润空间模型的保障房政策建议——以北京市为例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军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CSSCI 2014年第3期55-61,共7页
本文从住房供需关系入手,以适宜房价收入比为约束,运用利润空间拟合供需函数,模拟房屋交易最优供给与价格,分析了北京市住房供应现状,并且核算了保障性住房受益群体的平均家庭总收入范围。以2013年的北京市保障房供应量,2011年的居住人... 本文从住房供需关系入手,以适宜房价收入比为约束,运用利润空间拟合供需函数,模拟房屋交易最优供给与价格,分析了北京市住房供应现状,并且核算了保障性住房受益群体的平均家庭总收入范围。以2013年的北京市保障房供应量,2011年的居住人口计算,若单依靠政府供应保障性住房,仅解决户籍内人口的住房问题就需要至少10年,若考虑暂住人口要全面解决住房问题需要时间至少翻一番,所以政府增加房屋的有效供给成为当下解决住房问题的关键。本文的建议是:北京市应大量供应保障性住房,暂时实施只租不售的住房政策,快速解决住房需求;在保障供给的前提下,为缓解资金压力,可逐步出售廉租房,出售价格可基于利润空间模型模拟,这样能有效防止出现大量"夹心层"。住房总供给量越高,廉租房的交易价格与商品房的交易价格差距越小,当二者相等时,政府无需再提供保障房,住房市场趋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润空间 保障性住房 受益群体 房产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代同堂的居住空间照明设计探讨 被引量:1
13
作者 林汉城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20年第8期122-123,共2页
随着社会发展,我国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居住方式的选择,照明需求不再是单纯的照亮空间,而是往智能健康照明发展。基于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围绕着健康、安全舒适、智能的照明环境在室内设计中所处的位置愈发重要。本文首先对照明设计... 随着社会发展,我国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居住方式的选择,照明需求不再是单纯的照亮空间,而是往智能健康照明发展。基于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围绕着健康、安全舒适、智能的照明环境在室内设计中所处的位置愈发重要。本文首先对照明设计的一些基础知识进行概述,其次通过实践总结的6点标准来选择健康的光源或者灯具,再次通过分析不同居住空间的照明需求,为营造健康、安全舒适、智能的三代同堂的居住空间的照明环境提供一些参考性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健康照明 三代同堂 居住空间 照明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