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锻-退”循环对微合金钢晶粒细化的作用机制
1
作者 费彦民 蔡忠贤 +2 位作者 陈伟 高安阳 斯庭智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3期256-264,共9页
提出1种新型的“锻–退”循环热加工工艺,且对Ti−Nb−V−B微合金钢进行热处理实验,研究“锻–退”循环对Ti−Nb−V−B微合金钢晶粒尺寸和力学性能的影响;通过透射电镜组织观察和热力学计算,探究Ti−Nb−V−B微合金钢“锻–退”循环晶粒细化机理... 提出1种新型的“锻–退”循环热加工工艺,且对Ti−Nb−V−B微合金钢进行热处理实验,研究“锻–退”循环对Ti−Nb−V−B微合金钢晶粒尺寸和力学性能的影响;通过透射电镜组织观察和热力学计算,探究Ti−Nb−V−B微合金钢“锻–退”循环晶粒细化机理,并建立微合金钢晶粒细化模型。结果表明:“锻–退”循环热处理可显著细化Ti−Nb−V−B微合金钢的晶粒,“三锻三退”试样的晶粒度由锻前2.5~4.0级细化到9.5~11.5级;“三锻三退”试样的综合力学性能得到显著改善,与“一锻一退”相比,其抗拉强度(R_(m))、屈服强度(R_(el))、断后伸长率(A)、断面收缩率(Z)和夏比冲击功(K_(V))分别提高了10.6%,9.9%,18.8%,30.2%和135.0%;Ti−Nb−V−B微合金钢中NbC,TiC,VC和Cr_(23)C_(6)第二相的析出温度分别为1202,1187,897,672℃,锻前加热和锻造过程中均发生VC和Cr_(23)C_(6)的溶解,锻后退火可促进第二相的析出,“锻–退”循环过程中发生NbC和TiC的析出,锻前奥氏体重结晶、锻造再结晶和锻后退火第二相析出的协同效应是Ti−Nb−V−B微合金钢获得细晶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锻–退”循环 微合金钢 析出相 晶粒细化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晶粒尺寸对18Ni马氏体时效钢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6
2
作者 罗鸿 尹钟大 +6 位作者 朱景川 李明伟 李海晨 郭和平 方海涛 来忠红 刘勇 《材料科学与工艺》 EI CAS CSCD 2000年第1期59-62,共4页
为解决我国某国防用高精密弹性件材料强韧性不足的问题 ,研究了不同尺寸对 1 8Ni(1 75 0MPa级 )马氏体时效钢力学性能的影响 .通过循环相变细化奥氏体晶粒到不同尺寸 ,在相同时效处理规程下进行时效处理 ,机械性能测试表明 ,晶粒细化是... 为解决我国某国防用高精密弹性件材料强韧性不足的问题 ,研究了不同尺寸对 1 8Ni(1 75 0MPa级 )马氏体时效钢力学性能的影响 .通过循环相变细化奥氏体晶粒到不同尺寸 ,在相同时效处理规程下进行时效处理 ,机械性能测试表明 ,晶粒细化是同时提高 1 8Ni马氏体时效钢强度和塑性的一种有效手段 ,在晶粒比较粗大时 ,晶粒细化对强度的贡献不是很大 ,随着晶粒的进一步细化 ,晶粒细化对 1 8Ni马氏体时效钢的强度贡献逐渐增加 ,时效处理对这一影响有放大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氏体时效钢 晶粒度 力学性能 强化 晶粒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强度低合金钢晶粒细化理论及技术 被引量:10
3
作者 赵国英 牛建平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F11期259-262,共4页
论述了高强度低合金(HSLA)钢晶粒细化理论及强度提高途径,综述了高强度低合金(HSLA)钢晶粒细化技术及近年来的研究成果,探讨了超细晶技术的理论依据及存在问题。为高强度低合金钢组织超细化技术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高强度低合金钢 晶粒细化 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奥氏体不锈钢晶粒细化对形变机制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5
4
作者 万响亮 李光强 +1 位作者 周博文 马江华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29-33,共5页
利用相逆转变原理采用冷变形使得亚稳奥氏体转变为形变马氏体,采用不同温度和时间退火分别获得纳米晶/超细晶和粗晶奥氏体不锈钢。通过拉伸实验得到不同晶粒尺寸的奥氏体不锈钢力学性能,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形变组织结构并利用扫描电镜观... 利用相逆转变原理采用冷变形使得亚稳奥氏体转变为形变马氏体,采用不同温度和时间退火分别获得纳米晶/超细晶和粗晶奥氏体不锈钢。通过拉伸实验得到不同晶粒尺寸的奥氏体不锈钢力学性能,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形变组织结构并利用扫描电镜观察断口特征。结果表明:高屈服强度纳米晶/超细晶奥氏体不锈钢通过形变孪晶获得优良塑性;而低屈服强度的粗晶奥氏体不锈钢发生形变诱导马氏体效应,得到良好的塑性;两组具有不同形变机制的奥氏体不锈钢拉伸断口均为韧性断裂。形变机制由形变孪晶转变为形变诱导马氏体归因于晶粒细化导致奥氏体稳定性大幅度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氏体不锈钢 晶粒细化 形变机制 力学性能 奥氏体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加陶瓷颗粒细化低碳微合金钢晶粒 被引量:6
5
作者 黄忠东 牛建平 +1 位作者 才庆魁 王丽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997-1000,共4页
真空条件下,在低碳微合金钢中加入微米级ZrC陶瓷颗粒,使其成为钢在热轧时奥氏体的形变核心及其形变诱导铁素体的再结晶核心以细化晶粒.研究了添加不同体积分数ZrC粒子对低碳微合金钢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本实验研究出的... 真空条件下,在低碳微合金钢中加入微米级ZrC陶瓷颗粒,使其成为钢在热轧时奥氏体的形变核心及其形变诱导铁素体的再结晶核心以细化晶粒.研究了添加不同体积分数ZrC粒子对低碳微合金钢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本实验研究出的颗粒外加方式可使ZrC颗粒有效分散于钢中,对钢的组织产生明显的细化作用,可使钢的晶粒细化到5.5μm,钢的强度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钢的显微组织为铁素体.当加入ZrC颗粒的体积分数为1.1%时,可获得最佳综合力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微合金钢 微米级ZrC颗粒 热轧 晶粒细化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加微米ZrC颗粒对低碳微合金钢组织及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8
6
作者 黄忠东 牛建平 +1 位作者 才庆魁 黄文力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37-640,683,共5页
本文研究了ZrC颗粒加入量对低碳微合金钢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对试验钢进行了各种力学性能的测试,并用金相显微镜和TEM观察了试验钢的微观组织,用SEM观察了ZrC颗粒的分布状态及拉伸断口形貌。结果表明,加入ZrC颗粒后,试验钢的晶粒都... 本文研究了ZrC颗粒加入量对低碳微合金钢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对试验钢进行了各种力学性能的测试,并用金相显微镜和TEM观察了试验钢的微观组织,用SEM观察了ZrC颗粒的分布状态及拉伸断口形貌。结果表明,加入ZrC颗粒后,试验钢的晶粒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细化,当加入ZrC颗粒体积含量为1.1%时,晶粒被细化到5.5μm,此时试验钢的抗拉强度、屈服强度、伸长率、冲击韧性和维氏硬度分别达到635MPa、517.5MPa、20.66%、215.0J/cm2和214 Hv5,获得了最佳综合力学性能;添加ZrC颗粒后,试验钢的组织仍为铁素体,拉伸断口仍为韧窝状;轧制态试验钢中ZrC颗粒分布较为均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微合金钢 微米级ZrC颗粒 晶粒细化 微观组织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强度船体结构钢的开发现状与趋势 被引量:6
7
作者 雷玄威 黄继华 +1 位作者 陈树海 赵兴科 《材料科学与工艺》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16,共10页
为了给超超高强度船体结构钢的开发提供理论指导,从性能要求、强韧化机制和焊接性几个方面综述了超高强度船体结构钢的特征,结合国内外超高强度船体结构钢的开发现状,阐述了强化机制的调整是超高强度船体结构钢总体的发展趋势,其中以析... 为了给超超高强度船体结构钢的开发提供理论指导,从性能要求、强韧化机制和焊接性几个方面综述了超高强度船体结构钢的特征,结合国内外超高强度船体结构钢的开发现状,阐述了强化机制的调整是超高强度船体结构钢总体的发展趋势,其中以析出强化的增加为主要特点.通过分析各种析出强化粒子的引入在高强钢中的作用特点,认为综合考虑析出粒子的引入带来的细晶优化效果、组织转变优化效果与析出强化效果对韧性的影响是超高强度船体结构钢开发的技术难点之一,同时保持良好的焊接性是超高强度船体结构钢开发的另一技术难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强度船体结构钢 强韧化机制 析出强化 细晶强化 组织强化 焊接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超塑性预处理原理细化低碳钢晶粒的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雷毅 刘志义 李海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67-69,共3页
利用超塑性预处理细化晶粒原理 ,在低碳钢中加入不同体积分数的第二相粒子ZrC和ZrO2 ,研究了ZrC和ZrO2 粒子体积分数及轧后不同冷却方式对低碳钢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轧制变形量为 84 %时 ,加入 0 .8%的ZrC粒子 ,采用... 利用超塑性预处理细化晶粒原理 ,在低碳钢中加入不同体积分数的第二相粒子ZrC和ZrO2 ,研究了ZrC和ZrO2 粒子体积分数及轧后不同冷却方式对低碳钢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轧制变形量为 84 %时 ,加入 0 .8%的ZrC粒子 ,采用轧后水冷方式可获得超细组织 ,晶粒尺寸可达到 9.8μm ;加入 0 .2 %的ZrO2 粒子时 ,晶粒尺寸可达 7.8μ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塑性预处理 原理 细化 低碳钢 晶粒 研究 粒子结构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n对低合金钢连续冷却相变规律的影响及强化机制 被引量:4
9
作者 陆春洁 邵伟 +1 位作者 镇凡 曲锦波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64-69,共6页
通过热模拟试验、热轧试验,结合金相分析等研究不同Mn含量低合金钢的连续冷却相变规律,探讨Mn对低合金钢组织性能及强化机制的影响。结果表明:Mn能降低钢的相变开始温度(A_(r3))和相变结束温度(A_f),降低形成贝氏体的临界冷速,Mn的质量... 通过热模拟试验、热轧试验,结合金相分析等研究不同Mn含量低合金钢的连续冷却相变规律,探讨Mn对低合金钢组织性能及强化机制的影响。结果表明:Mn能降低钢的相变开始温度(A_(r3))和相变结束温度(A_f),降低形成贝氏体的临界冷速,Mn的质量分数每增加0.1%,可使Ar3降低8.6℃,Af降低13.3℃;随Mn含量的升高,试验钢中的铁素体晶粒尺寸逐渐减小、珠光体含量增多、试验钢的强韧性提高、,塑性稍有降低;Mn的质量分数达到1.60%时,在4℃/s低冷速下即出现大量的贝氏体组织,塑韧性均有大幅降低。细晶强化和固溶强化是试验钢的主要强化方式,其中细晶强化效果大于固溶强化效果。Mn的质量分数为0.1%时引起的屈服强度增量约为10 MPa,其中细晶强化分量约为6 MPa,固溶强化分量约为4 MPa,引起的抗拉强度增量约为13 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N含量 低合金钢 CCT曲线 强化机制 细晶强化 固溶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