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69篇文章
< 1 2 4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底细胞型乳腺癌患者肿瘤内树突状细胞呈HLA-DR抗原表达细胞的临床意义
1
作者 张昶 吴健 周武碧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2期1390-1391,共2页
目的:观察基底细胞型乳腺癌患者肿瘤内树突状细胞、呈HLA-DR抗原表达细胞引起的抗肿瘤免疫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二步法检测基底细胞型乳腺癌患者肿瘤组织内S-100蛋白阳性的树突状细胞及呈HLA-DR抗原阳性表达的细胞... 目的:观察基底细胞型乳腺癌患者肿瘤内树突状细胞、呈HLA-DR抗原表达细胞引起的抗肿瘤免疫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二步法检测基底细胞型乳腺癌患者肿瘤组织内S-100蛋白阳性的树突状细胞及呈HLA-DR抗原阳性表达的细胞。结果:基底细胞型乳腺癌患者肿瘤组织内缺乏树突状细胞(2/22,占9.09%),数量明显少于非基底细胞型乳腺癌患者(138/138,占100%),癌细胞的HLA-DR抗原阳性表达(4/22,占18.1%)明显少于非基底细胞型乳腺癌(106/138,占76.8%)。结论:基底细胞型乳腺癌患者肿瘤组织缺乏由树突状细胞、淋巴细胞及HLA-DR抗原阳性表达的癌细胞引起的特异性抗肿瘤免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细胞型乳腺癌 抗肿瘤免疫 树突状细胞 hla-dr抗原表达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及其vacA基因亚型和cagA基因与胃上皮HLA-DR抗原表达的关系 被引量:5
2
作者 何瑶 胡品津 +3 位作者 何兴祥 曾志荣 陈为 彭晓忠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56-59,共4页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及其空泡毒素基因 (vacA)亚型、细胞毒素相关基因 (cagA)与胃上皮HLA DR抗原表达间的关系。【方法】①自 39例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中分离培养出 39株幽门螺杆菌菌株 ,采用PCR方法鉴定 39株菌株的ca gA及vacA亚型 ...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及其空泡毒素基因 (vacA)亚型、细胞毒素相关基因 (cagA)与胃上皮HLA DR抗原表达间的关系。【方法】①自 39例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中分离培养出 39株幽门螺杆菌菌株 ,采用PCR方法鉴定 39株菌株的ca gA及vacA亚型 ;②采用HLA DR小鼠抗人单克隆抗体 ,对上述已行cagA及vacA亚型鉴定的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及 2 2例阴性患者的胃窦活检标本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①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胃上皮HLA DR表达较阴性患者更显著 ;②幽门螺杆菌定植密度与胃上皮HLA DR抗原表达程度间存在正相关 ;③感染cagA+ 菌株患者较感染cagA-株者胃上皮HLA DR抗原表达更明显 ;④本研究中vacAs1a/m2亚型占 90 % ,故未对不同vacA亚型与胃上皮HLA DR表达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论】①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诱导胃上皮HLA DR抗原异常表达 ;②cagA+ 菌株可能通过胃上皮HLA Ⅱ类分子介导而与宿主发生更为密切的相互作用 ,从而较cagA-菌株引起更为显著的胃上皮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VACA CAGA hla-dr 抗原 胃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碘化钠对人甲状腺细胞HLA-DR抗原表达及其超微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余霄龙 闫胜利 +2 位作者 王颜刚 綦玉芹 王娈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11-513,共3页
关键词 格雷夫斯病 碘化钠 甲状腺细胞 hla-dr抗原 超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斑狼疮皮损中浸润细胞免疫表型和角质形成细胞HLA-DR抗原表达的研究
4
作者 王晓云 冒长峙 王正文 《临床皮肤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50-153,共4页
应用抗HLADR、CD3、CD4、CD8、CD20的单克隆抗体和streptravidinperoxidasestaining(SP)技术对10名正常人皮肤,16例SLE皮损和19例DLE皮损进行了免疫组化研究。... 应用抗HLADR、CD3、CD4、CD8、CD20的单克隆抗体和streptravidinperoxidasestaining(SP)技术对10名正常人皮肤,16例SLE皮损和19例DLE皮损进行了免疫组化研究。观察到正常人皮肤角质形成细胞未见HLADR抗原表达,而SLE(6/16),DLE(8/19)皮损处角质形成细胞可以表达HLADR抗原。在SLE、DLE真皮内浸润细胞主要为T淋巴细胞(CD3+浸润细胞),且以TH细胞(CD4+浸润细胞)占优势。另外,还发现在两种LE表皮角质形成细胞表达HLADR抗原处,真皮内可见CD3+浸润细胞和激活的T淋巴细胞(HLADR+浸润细胞)。讨论了LE皮损角质形成细胞HLADR抗原表达及其与病损内浸润细胞免疫表型的关系。LE皮损处HLADR+角质形成细胞可能具有抗原递呈作用,而角质形成细胞异常表达HLADR抗原则可能与真皮内浸润单个核细胞或淋巴细胞释放的IFNα,TNFγ等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斑狼疮 角质形成细胞 浸润细胞 hla-dr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受体激动剂对IFN-γ诱导人单核细胞HLA-DR抗原表达的影响
5
作者 雷俊霞 张绍祖 +2 位作者 陈宗德 阮丽荣 张先敏 《河南医科大学学报》 1998年第3期85-88,共4页
用细胞体外培养的方法,探讨了几种受体激动剂对人外周血单核细胞HLADR抗原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①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e,NA)对IFNγ诱导HLADR抗原表达具有双向调节作用。10-12,1... 用细胞体外培养的方法,探讨了几种受体激动剂对人外周血单核细胞HLADR抗原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①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e,NA)对IFNγ诱导HLADR抗原表达具有双向调节作用。10-12,10-10mol/LNA具有促进作用;10-6,10-4mol/LNA呈现抑制作用。相应α受体阻断剂10-5mol/L酚妥拉明(phentolamine)可以完全阻断其促进作用,而对抑制作用的阻断则不明显。②10-10~10-4mol/L异丙肾上腺素(isoproterenol,ISO)对IFNγ诱导HLADR抗原表达具有抑制作用,抑制程度随ISO浓度的增加而加强,且这种作用可被10-5mol/L普洛萘尔(propranolol)完全或部分阻断。③毛果芸香碱(pilocarpine)10-11~10-3mol/L对IFNγ诱导HLADR抗原表达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核细胞 IFN-Γ hla-dr 抗原 受体激动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血病细胞HLA-DR抗原表达的研究
6
作者 牛寒瑛 董维 +1 位作者 许家辉 王国祥 《实用医学杂志》 CAS 1994年第8期778-779,共2页
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MHC抗原)在免疫反应中有着重要作用,人类MHC-Ⅰ类抗原主要为HLA-DR抗原。为探讨白细胞抗原表达与肿瘤细胞分化程度、转移性及预后的关系,本文对92例白血病患者骨髓或末梢血肿瘤细胞进行了HLA-DR抗原测定并作了临床... 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MHC抗原)在免疫反应中有着重要作用,人类MHC-Ⅰ类抗原主要为HLA-DR抗原。为探讨白细胞抗原表达与肿瘤细胞分化程度、转移性及预后的关系,本文对92例白血病患者骨髓或末梢血肿瘤细胞进行了HLA-DR抗原测定并作了临床观察。 对象及方法 一、对象:92例白血病患者,男性81例,女性11例,年龄12~74岁,平均年龄39岁。其中急性白血病70例(急非淋52例,急淋18例,初发者61例,复发者9例),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3例,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急性变9例。本组病人均经血液专科临床和实验室确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细胞 抗原表达 hla-dr抗原 急性白血病 急淋 肿瘤细胞分化 免疫反应 初发者 末梢血 细胞间通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白细胞分化抗原32B的原核表达与单克隆抗体制备
7
作者 赵治钤 郑丹阳 +1 位作者 赵谜 穆杨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2-38,共7页
为制备猪白细胞分化抗原32B(CD32B)的单克隆抗体(mAb),以猪外周血淋巴细胞总RNA为模板,采用RT-PCR方法克隆猪CD32B基因,将不含信号肽编码序列的猪CD32B胞外区基因片段插入pET-28a(+)载体构建重组表达质粒,用大肠埃希氏菌表达系统表达猪C... 为制备猪白细胞分化抗原32B(CD32B)的单克隆抗体(mAb),以猪外周血淋巴细胞总RNA为模板,采用RT-PCR方法克隆猪CD32B基因,将不含信号肽编码序列的猪CD32B胞外区基因片段插入pET-28a(+)载体构建重组表达质粒,用大肠埃希氏菌表达系统表达猪CD32B重组蛋白,SDS-PAGE和Western blot鉴定表达的目的蛋白后大量表达并用镍柱纯化。用纯化的猪CD32B重组蛋白免疫Balb/c小鼠,采用细胞融合技术制备猪CD32B的mAb,并对获得的mAb进行鉴定。结果获得了全长894 bp的猪CD32B基因和537 bp的截短基因,构建的重组质粒pET-28a-pCD32B转入BL21(DE3)感受态细胞经过IPTG诱导,获得了约25 ku的猪CD32B重组蛋白,多轮亚克隆筛选后获得了1株能稳定分泌猪CD32B mAb的杂交瘤细胞3E12,该mAb重链为IgG 2a,轻链为κ型,不仅能与原核表达的猪CD32B重组蛋白结合,IFA结果显示该mAb也能与HEK 293T细胞表达的全长猪CD32B结合,为探究CD32B在猪免疫抑制性疾病中的作用积累了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白细胞分化抗原32B 原核表达 蛋白纯化 细胞融合 单克隆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培养人黑素细胞HLA-DR抗原的表达 被引量:4
8
作者 项蕾红 郑志忠 +2 位作者 祝绿川 傅雯雯 陆洪芬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275-277,共3页
为了解正常人表皮黑素细胞是否表达HLA DR抗原 ,黑素细胞经体外培养后 ,是否因细胞培养的添加成分或培养时间的长短而影响LHA DR抗原表达而应用免疫酶染色法进行检测。结果发现表皮基底层的黑素细胞不表达HLA DR抗原 ;接种于含TPA培养... 为了解正常人表皮黑素细胞是否表达HLA DR抗原 ,黑素细胞经体外培养后 ,是否因细胞培养的添加成分或培养时间的长短而影响LHA DR抗原表达而应用免疫酶染色法进行检测。结果发现表皮基底层的黑素细胞不表达HLA DR抗原 ;接种于含TPA培养液的黑素细胞 ,在传代后2周 ,黑素细胞表达HLA DR抗原 ,7周后HLA DR抗原失表达 ;接种于不含TPA培养液的黑素细胞 ,在传代后2周和7周时均不表达HLA DR抗原。因此 ,体外培养的黑素细胞表达HLA DR抗原是因为培养液中含有促分裂剂或某种细胞因子 ,而正常人的黑素细胞是不表达HLA DR抗原的。这就为体外培养纯黑素细胞的同种异体移植提供了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素细胞 hla-dr抗原 白癜风 体外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LA-DR抗原在尖锐湿疣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的表达 被引量:2
9
作者 冯永山 许静 +2 位作者 梁再赋 顾绍裘 崔艳梅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09-210,219,共3页
目的 :研究尖锐湿疣 (CA)患者HLA DR抗原表达的改变。方法 :采用单克隆抗体免疫荧光双标记及流式细胞仪分析技术 ,检测CA患者外周血HLA DR抗原的表达。结果 :CA患者外周血HLA DR+ 细胞数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 ,并与CA患者病程呈负相关 ... 目的 :研究尖锐湿疣 (CA)患者HLA DR抗原表达的改变。方法 :采用单克隆抗体免疫荧光双标记及流式细胞仪分析技术 ,检测CA患者外周血HLA DR抗原的表达。结果 :CA患者外周血HLA DR+ 细胞数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 ,并与CA患者病程呈负相关 ;复发CA患者的HLA DR+ CD3 + 和HLA DR+ CD8+ 细胞数均低于初发患者 ;CA患者外周血HLA DR+ CD8+ 细胞数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并与CA患者病程呈负相关。结论 :上述结果表明CA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HLA DR抗原表达存在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锐湿疣 流式细胞术 hla-dr抗原 外周血淋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LA-DR抗原及HPV16/18E6蛋白在宫颈癌组织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2
10
作者 黄金双 林蓓 +3 位作者 齐跃 王冬冬 董伟妍 张淑兰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65-467,共3页
目的:通过检测HLA-DR抗原及HPV16/18E6蛋白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由HLA-DR抗原介导的免疫应答在感染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至发展为宫颈癌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正常宫颈、宫颈上皮内瘤病变(CIN)... 目的:通过检测HLA-DR抗原及HPV16/18E6蛋白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由HLA-DR抗原介导的免疫应答在感染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至发展为宫颈癌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正常宫颈、宫颈上皮内瘤病变(CIN)及宫颈癌组织中HLA-DR抗原及HPV16/18E6的表达情况。结果:HLA-DR抗原的阳性表达率在正常宫颈、CIN、宫颈癌组织中分别为37.5%、73.3%、81.8%,而HPV16/18E6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则分别为37.5%、60.0%、75.8%,两者在3组的表达差异显著,P均<0.05。HLA-DR抗原及HPV16/18E6蛋白在宫颈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随临床分期、分化程度及淋巴结是否转移而不同,但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HLA-DR抗原递呈病毒抗原给T细胞引起的免疫应答可能在宫颈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la-dr抗原 HPV16/18E6蛋白 宫颈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LA-DR 抗原在慢性肝炎及肝细胞癌中的表达 被引量:2
11
作者 郭琳琅 郭颖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76-77,共2页
应用免疫组化SP法研究HLADR抗原在19例慢活肝、13例肝硬化(5例伴轻度中度不典型增生)及49例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显示,慢活肝中肝窦内皮细胞、枯否氏细胞及浸润炎细胞呈HLADR阳性染色,其中1例少部分肝细... 应用免疫组化SP法研究HLADR抗原在19例慢活肝、13例肝硬化(5例伴轻度中度不典型增生)及49例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显示,慢活肝中肝窦内皮细胞、枯否氏细胞及浸润炎细胞呈HLADR阳性染色,其中1例少部分肝细胞膜上有HLADR抗原的表达。HLADR抗原在正常肝组织、肝硬化伴轻中度不典型增生病灶及肝癌组织中的肝窦内皮细胞、枯否氏细胞呈HLADR阳性表达外,22例肝癌细胞中还见HLADR抗原的表达,阳性率为44.9%(22/49)。HLADR表达与是否伴肝硬化,癌组织分化程度间均无明显相关关系,而与转移有关。说明HLADR可作为反映肝细胞良、恶性病变的一项参考指标,对肝癌的预后评估也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肝炎 肝肿瘤 hla-dr抗原 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HC-Ⅱ基因反义RNA导入脐血CD34^+细胞抑制HLA-DR抗原的表达(英文)
12
作者 邓宇斌 李树浓 +2 位作者 黄绍良 谢强 黄仁魏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4期263-268,共6页
将HLA-DRBI基因cDNA片段反向插入逆转录病毒质粒pZIP-neo SV(x)BamHI位点中,构建了HLA-DRB1基因的逆转录病毒反义RNA重组表达载体,用脂质体法导入PA317细胞。用免疫磁珠法分离、富集脐血CD34^+细胞。将培养的病毒上清感染脐血CD34^+细胞... 将HLA-DRBI基因cDNA片段反向插入逆转录病毒质粒pZIP-neo SV(x)BamHI位点中,构建了HLA-DRB1基因的逆转录病毒反义RNA重组表达载体,用脂质体法导入PA317细胞。用免疫磁珠法分离、富集脐血CD34^+细胞。将培养的病毒上清感染脐血CD34^+细胞,筛选获得抗性克隆和进行CFU-GM的培养。用RT-PCR法从经G418选择产生的抗性克隆已证实有反义RNA目的基因的表达。流式细胞仪(FACS)检测转染的脐血细胞中HLA-DR抗原阳性率为28%(对照组为45%),其抑制率为38.2%。结果表明导入脐血细胞的MHC-Ⅱ类基因反义RNA重组体可降低其HLA-DR抗原的表达。本实验结果为用反义核酸技术在临床脐血移植中防止移植物抗宿主反应提供了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血 CD34^+细胞 hla-dr抗原 反义RNA MHC-Ⅱ类基因 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发性肌炎/皮肌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HLA-DR抗原的表达
13
作者 张士发 梁再赋 +3 位作者 许静 赵丽萍 王良明 顾绍裘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88-489,共2页
关键词 多发性肌炎 皮肌炎 单个核细胞 hla-dr抗原 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敏性接触性皮炎皮损部位细胞HLA-DR和CD45Ro抗原的表达
14
作者 白亚来 张波 +2 位作者 段昕所 张宝元 李世荫 《北京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8年第2期140-142,共3页
目的:观察HLADR和CD45Ro抗原在过敏性接触性皮炎(ACD)患者皮损细胞上的表达。方法:ACD患者18例,正常对照3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果:ACD皮损单一核细胞以T细胞为多,角朊细胞(KC)在ACD中... 目的:观察HLADR和CD45Ro抗原在过敏性接触性皮炎(ACD)患者皮损细胞上的表达。方法:ACD患者18例,正常对照3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果:ACD皮损单一核细胞以T细胞为多,角朊细胞(KC)在ACD中可异常表达HLADR,且在表皮损害严重部位有HLADR+KC数增多,HLADR+KC数与对应真皮中HLADR+T细胞数呈正相关。结论:(1)HLADR+KC数增多伴有表皮炎症反应程度的加重,(2)活化T细胞可刺激KC表达HLAD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性皮炎 ACD 角朊细胞 hla-dr CD45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洲猪瘟病毒CD2v蛋白胞内域与胞外域的原核表达及其抗原性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艳蕊 任静 +6 位作者 崔锦蔷 袁晨 王云霄 马亚娟 刘志昌 李永社 宋勤叶 《中国畜牧兽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60-1670,共11页
【目的】应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表达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CD2v蛋白胞外域(N-端,CD2v-N)与胞内域(C-端,CD2v-C)并分析两者的抗原性,为ASFV检测方法的研发提供试验依据和指导。【方法】构建CD2v-N和CD2v-C的重组... 【目的】应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表达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CD2v蛋白胞外域(N-端,CD2v-N)与胞内域(C-端,CD2v-C)并分析两者的抗原性,为ASFV检测方法的研发提供试验依据和指导。【方法】构建CD2v-N和CD2v-C的重组原核表达质粒,在体外表达并纯化CD2v-N和CD2v-C蛋白,通过Western blotting对表达蛋白进行鉴定;用表达的CD2v-N和CD2v-C蛋白分别肌内接种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共免疫3次,每次间隔2周;每次免疫后14 d,应用ELISA方法测定CD2v-N或CD2v-C的特异性抗体水平;用纯化后的CD2V-N和CD2v-C蛋白作为包被抗原,通过ELISA方法检测95份ASFV感染猪的血清CD2v-N或CD2v-C特异性抗体,比较CD2v-N和CD2v-C在猪体内诱导的免疫反应水平。【结果】重组蛋白CD2v-N和CD2v-C分别以包涵体和可溶性形式表达,分子质量分别为22.9和34.0 ku,均能与猪抗ASFV血清特异性结合;用CD2v-N蛋白首免家兔后14 d,血清中未检测到特异性抗体,而在CD2v-C首免的家兔血清中检测到了高滴度的特异性抗体;三免后14 d,CD2v-N和CD2v-C蛋白免疫家兔的血清特异性抗体效价分别为1∶125000和1∶107;ELISA检测结果显示,ASFV感染猪的血清中CD2v-C特异性抗体水平显著高于CD2v-N(P<0.05)。【结论】本研究表达了ASFV CD2v蛋白胞内域和胞外域,前者的抗原性比后者高,CD2v胞内域作为ASFV免疫学检测技术研究与开发的靶标更具优势。该研究结果对ASFV检测方法的研究与开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洲猪瘟病毒(ASFV) CD2v蛋白 胞外域 胞内域 蛋白表达 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蓝舌病病毒VP7抗原在重组杆状病毒表达系统中的表达与鉴定
16
作者 王乃福 刘志玲 +4 位作者 吴冬雪 孙雨 孙航 宋晓晖 张海滨 《中国草食动物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1-36,共6页
本试验通过在重组杆状病毒表达系统中制备、纯化与鉴定蓝舌病病毒VP7抗原,为开发蓝舌病病毒免疫学抗体检测方法提供科学依据。利用SignalP与TMHMM在线软件分析VP7序列的信号肽与跨膜疏水区序列,对选择的目的基因片段进行稀有密码子优化... 本试验通过在重组杆状病毒表达系统中制备、纯化与鉴定蓝舌病病毒VP7抗原,为开发蓝舌病病毒免疫学抗体检测方法提供科学依据。利用SignalP与TMHMM在线软件分析VP7序列的信号肽与跨膜疏水区序列,对选择的目的基因片段进行稀有密码子优化,将化学合成后的核苷酸序列连接至pFastBacHTA载体上,并构建相应的重组杆粒Bacmid-VP7-DH10Bac,转染sf9昆虫细胞后获得重组杆状病毒Bacmid-BTV-VP7株,利用杆状病毒-昆虫细胞表达系统表达制备蓝舌病病毒VP7抗原。结果显示,重组杆粒Bacmid-VP7-DH10Bac转染sf9昆虫细胞并连续盲传5代后,成功获得重组杆状病毒Bacmid-BTV-VP7株,并成功表达纯化出VP7蛋白,大小约为43 kDa,蛋白纯度约为94%;VP7重组蛋白与其他疫病抗体无非特异性交叉。综上,重组VP7蛋白能够与BTV阳性血清呈现特异性反应,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蛋白纯度高,并且具有病毒蛋白的生物学活性,将其作为诊断抗原,后期可用于开发系列免疫学抗体诊断检测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舌病 重组VP7抗原 杆状病毒 真核表达 蛋白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等孢球虫顶膜抗原蛋白AMA1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原核表达
17
作者 叶欣 欧璇 +3 位作者 黄仪娟 陆肖 翁亚彪 林瑞庆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69-476,共8页
[目的]预测分析猪等孢球虫顶膜抗原蛋白AMA1的生物学特性、结构及功能,并构建AMA1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表达、纯化AMA1蛋白。[方法]本研究从NCBI数据库中获得猪等孢球虫AMA1基因序列,使用相关生物信息学预测工具对AMA1基因编码的蛋白进... [目的]预测分析猪等孢球虫顶膜抗原蛋白AMA1的生物学特性、结构及功能,并构建AMA1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表达、纯化AMA1蛋白。[方法]本研究从NCBI数据库中获得猪等孢球虫AMA1基因序列,使用相关生物信息学预测工具对AMA1基因编码的蛋白进行分析。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23a-AMA1,并将其转入至大肠埃希菌表达菌株BL21 (DE3)中,对诱导时间、温度及IPTG浓度进行优化,确定最佳诱导表达条件。采用镍柱亲和层析法进行蛋白纯化,获得AMA1重组蛋白并进行SDS-PAGE和Western blot鉴定分析。[结果]生物信息学预测显示,AMA1蛋白由317个氨基酸组成,蛋白分子式为C1 512H2 310N394O490S14,是不稳定的亲水性蛋白;其二级结构α螺旋占17.74%,β折叠占30.65%,转角占30.65%,无规则卷曲占20.96%;属于无信号肽的跨膜蛋白,具有5个B细胞抗原表位。成功构建pET23a-AMA1重组表达质粒,经诱导表达条件优化后,确定最佳诱导表达条件为0.2 mmol/L IPTG浓度下于28℃诱导12 h,主要以可溶性蛋白形式存在,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为25 800,纯化蛋白质量浓度为0.25 mg/mL。[结论]阐明了猪等孢球虫AMA1蛋白的结构特征,通过原核诱导表达获得了重组蛋白,为建立猪等孢球虫病的免疫学诊断方法奠定了基础,并为后续疫苗的研发提供了新的候选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等孢球虫 顶膜抗原 AMA1 原核表达 生物信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BR002-HLA-DRB1* 0803转基因载体构建、表达及其抗原递呈功能研究
18
作者 张旭晖 何韦韦 +4 位作者 谭文婷 但芸婕 李辉文 王勇 邓国宏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916-920,共5页
目的构建可以表达人类HLA-DRB1*0803的转基因载体,并在细胞水平验证其表达及抗原递呈功能。方法提取人WATANABE细胞株(基因型为HLA-DRB1*0803纯合子)的总RNA,RTPCR扩增DRB1*0803基因片段,与小鼠Eαpromoter和兔β-globin基因内含子序列... 目的构建可以表达人类HLA-DRB1*0803的转基因载体,并在细胞水平验证其表达及抗原递呈功能。方法提取人WATANABE细胞株(基因型为HLA-DRB1*0803纯合子)的总RNA,RTPCR扩增DRB1*0803基因片段,与小鼠Eαpromoter和兔β-globin基因内含子序列同时导入p BR002-lacz载体。pBR002-HLA-DRB1*0803转基因载体转染小鼠DCS细胞和B细胞系,用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的方法对HLA-DRB1蛋白进行检测。流式细胞术检测转染小鼠DCS细胞对HBc Ag特异性CD4+T细胞的刺激和极化效应。结果经双酶切和测序验证,成功构建了p BR002-HLA-DRB1*0803转基因载体;转染载体后的小鼠DCS细胞和B细胞系均表达出了大小约为29×10~3的HLA-DRB1蛋白;免疫荧光结果表明HLA-DRB1蛋白主要表达于细胞质内。转染后的小鼠DCS细胞可将负载的HBcAg递呈给HLA-DRB1*0803阳性基因型的人CD4^+T细胞,产生明显的CD4^+T细胞应答。结论成功构建了HLA-DRB1*0803转基因载体,该载体可以在细胞水平特异性表达HLA-DRB1蛋白,并具有HLADRB1*0803特异性抗原递呈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la-dr 转基因载体 乙型肝炎病毒 抗原递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GFBP-3抗原的真核表达分析及校准品制备评估
19
作者 王岚 贾国超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501-1506,共6页
目的:观察IGFBP-3抗原在不同真核细胞中的表达差异,筛选最优的IGFBP-3抗原进行IGFBP-3抗原诊断试剂盒开发的校准品性能分析。方法:将人IGFBP-3基因分别克隆至毕赤酵母表达载体pPIC9K及哺乳动物细胞表达载体pCMV中,分别转化毕赤酵母GS115... 目的:观察IGFBP-3抗原在不同真核细胞中的表达差异,筛选最优的IGFBP-3抗原进行IGFBP-3抗原诊断试剂盒开发的校准品性能分析。方法:将人IGFBP-3基因分别克隆至毕赤酵母表达载体pPIC9K及哺乳动物细胞表达载体pCMV中,分别转化毕赤酵母GS115、HEK293细胞及CHO细胞进行表达。以Ni-NTA和SDS-PAGE技术对表达产物进行活性分析及纯化鉴定,利用IGFBP-3检测试剂盒对纯化抗原进行校准品性能分析。结果:IGFBP-3抗原表达过程中易降解,仅在HEK293细胞中成功得到全长蛋白,且配制成的校准品考核反应性及稳定性均满足需求,为诊断试剂盒的进一步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结论:HEK293体系表达的IGFBP-3抗原更适用于试剂盒校准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GFBP-3抗原 真核表达 校准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鹅星状病毒2型单克隆抗体制备及其抗原表位鉴定
20
作者 王雯 佟贺 +1 位作者 杨兴淼 曹瑞兵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01-409,共9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制备抗鹅星状病毒(goose astrovirus,GAstV)单克隆抗体并鉴定其识别的抗原表位,为快速检测GAstV感染和研究P2蛋白的结构与功能奠定基础。[方法]通过原核表达系统表达并纯化GAstV-2 P2蛋白,用其免疫6周龄BALB/c雌鼠,利... [目的]本研究旨在制备抗鹅星状病毒(goose astrovirus,GAstV)单克隆抗体并鉴定其识别的抗原表位,为快速检测GAstV感染和研究P2蛋白的结构与功能奠定基础。[方法]通过原核表达系统表达并纯化GAstV-2 P2蛋白,用其免疫6周龄BALB/c雌鼠,利用杂交瘤技术,经过细胞筛选和亚克隆,获得3株能稳定分泌抗P2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利用Western blot(WB)和间接免疫荧光(IFA)鉴定单抗特异性,用获得的单抗对GAstV感染阴、阳性肾脏切片进行免疫组化检测,用间接ELISA测定单抗效价和亚型,同时构建P2蛋白的不同截短体来鉴定单抗识别抗原表位。[结果]本研究共获得3株能稳定分泌抗P2蛋白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命名为1B10、3C6、5B1。单抗效价分别为1∶2048000、1∶512000、1∶256000,亚型鉴定结果显示,3株单抗的重链均为IgG2b,轻链均为Kappa型。WB和IFA结果显示,3株单抗均可以特异性结合鹅星状病毒。免疫组化结果显示,5B1和3C6可以应用于免疫组化的检测。抗原表位鉴定结果显示,1B10识别_(109)TSTTSTGGLITELRN_(123),3C6识别_(206)LTDPEEDDDPLS_(217),5B1识别_(96)LNPELETAVLRV_(107)。[结论]本研究成功制备能识别不同抗原表位的3株单克隆抗体,为快速检测GAstV感染和研究P2蛋白的结构与功能奠定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鹅星状病毒 P2蛋白 原核表达 单克隆抗体 抗原表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