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L-1M托卡马克边缘参数和雷诺胁强的径向分布 被引量:3
1
作者 洪文玉 王恩耀 +2 位作者 曹建勇 李强 刘达致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15-118,共4页
利用多组马赫 /朗缪尔探针测量了HL 1M装置刮离层和边缘静电雷诺胁强、等离子体极向旋转、径向和极向电场的径向分布。在低杂波电流驱动、超声分子束注入、多发弹丸注入和中性束注入实验中 ,给出了雷诺胁强和极向流的关系。结果表明 ,... 利用多组马赫 /朗缪尔探针测量了HL 1M装置刮离层和边缘静电雷诺胁强、等离子体极向旋转、径向和极向电场的径向分布。在低杂波电流驱动、超声分子束注入、多发弹丸注入和中性束注入实验中 ,给出了雷诺胁强和极向流的关系。结果表明 ,由于雷诺胁强的径向变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缘参数 径向分布 雷诺胁强 极向流速 极向电场 hl-1m装置 托卡马克等离子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L-1M托卡马克氦输运和排除 被引量:1
2
作者 彭利林 邓柏权 +3 位作者 邓慧忱 严建成 严东海 唐年益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44-152,共9页
研究了HL 1M托卡马克常规欧姆放电和改善约束状态下的氦输运和排除 ,并与一维蒙特卡罗中性氦输运程序IDHET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 ,真空泵能有效地抽除辉光放电清洗后在剩余气体中的氦 ,使真空室内的氦趋于一个较低的固有... 研究了HL 1M托卡马克常规欧姆放电和改善约束状态下的氦输运和排除 ,并与一维蒙特卡罗中性氦输运程序IDHET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 ,真空泵能有效地抽除辉光放电清洗后在剩余气体中的氦 ,使真空室内的氦趋于一个较低的固有水平。在改善约束实验中 ,发现氦有积累增加的趋势 ,氦谱线发射强度径向分布峰向内移。在对总体约束影响很小的情况下 ,利用低水平的MHD扰动、采取LHCD与ECH辅助加热功率组合等进行了一些选择性排氦实验 ,并对将来堆条件下或HL 2A装置上利用射频场有质动力改善排氦效率的前景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氦输运 选择性排氦 蒙特卡罗模拟 hl-1m 托卡马克放电 D-T聚变反应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L-1M托卡马克中的电子温度空间分布 被引量:1
3
作者 徐德明 曹建勇 丁玄同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38-42,共5页
叙述了用电子回旋辐射测量电子温度的原理和方法,并给出了在HL1M托卡马克上的不同放电条件下的实测结果。在某些实验条件下,如电流上升、弹丸注入和重杂质聚集,出现了电子温度的中空分布。在托卡马克等离子体边缘加上直流偏压的情况下,... 叙述了用电子回旋辐射测量电子温度的原理和方法,并给出了在HL1M托卡马克上的不同放电条件下的实测结果。在某些实验条件下,如电流上升、弹丸注入和重杂质聚集,出现了电子温度的中空分布。在托卡马克等离子体边缘加上直流偏压的情况下,观测到电子温度分布变陡。这些现象与等离子体中心的输运有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E测量 电子温度分布 hl-1m 托卡马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L-1M装置超声分子束流注入过程中的团簇现象 被引量:6
4
作者 姚良骅 冯北滨 +6 位作者 冯震 罗俊林 董贾福 严龙文 宋显明 高翔 夏承遗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15-120,共6页
在 HL- 1M装置上最近改进后的超声分子束流加料实验中 ,发现边缘等离子体的 Hα线辐射信号沿大环方向呈现有序变化。在超声分子束注入口附近区域 ,Hα信号为长方形正脉冲 ,类似于分子束注入脉冲 ,而在远离注入口区域的边缘 Hα信号为负... 在 HL- 1M装置上最近改进后的超声分子束流加料实验中 ,发现边缘等离子体的 Hα线辐射信号沿大环方向呈现有序变化。在超声分子束注入口附近区域 ,Hα信号为长方形正脉冲 ,类似于分子束注入脉冲 ,而在远离注入口区域的边缘 Hα信号为负尖脉冲。在注入口附近区域 ,用静电探针测得的径向电子温度和密度在超声分子束注入期间分别下降和上升了一个数量级。CCD相机拍摄分子束与等离子体相互作用产生的 Hα 线辐射强度分布等实验结果表明 ,注入的“冷通道模型”可能是成立的。根据高压气体射流形成团簇的经验定标律Γ * =kd0 .85p0 / T2 .2 90 ,通常Γ * >10 0即有可能出现团簇。本实验中Γ* 的值约为 12 7,有可能形成团簇。分子束流中出现团簇有利于增加注入的深度。在超声分子束注入过程中呈现的新实验现象与团簇的联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分子束 团簇 加料 托卡马克 hl-1m装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L-1M装置ECRH系统的研制与实验 被引量:5
5
作者 饶军 刘永 +7 位作者 夏华 袁勇 解丽风 丁玄同 李晓东 王明伟 康自华 刘光钰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70-76,共7页
在HL 1M装置上研制了一套75GHz、500kW/50ms的大型电子回旋共振加热系统,设计了准光学传输系统和顶部、水平两套天线,对系统进行了调试,获得了最佳的系统参数和运行条件,并开展了各种O模和X模实验。在单管250kW的基波O模的实验中,获得... 在HL 1M装置上研制了一套75GHz、500kW/50ms的大型电子回旋共振加热系统,设计了准光学传输系统和顶部、水平两套天线,对系统进行了调试,获得了最佳的系统参数和运行条件,并开展了各种O模和X模实验。在单管250kW的基波O模的实验中,获得电子温度提高40%,电流位形负剪切分布以及鱼骨模不稳定性研究等重要的物理实验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l-1m装置 ECRH系统 研制 实验 托卡马克装置 电子回旋共振加热系统 天线 准光学传输系统 微波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L-1M装置离子回旋共振加热系统及初步实验 被引量:6
6
作者 陆志鸿 王恩耀 +4 位作者 曾建尔 赵培福 宣伟民 康自华 王鑫全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48-53,共6页
新建成的HL1M装置离子回旋共振加热(ICRH)射频系统,经工程联调,已达到输出功率500kW、脉宽100ms、频率26~36MHz。在环向场BT=2T、等离子体电流Ip=150kA、电子密度ne=(1~5)×1013cm-3条件下,首次对HL1M装置以氢为少数粒子的氘等离... 新建成的HL1M装置离子回旋共振加热(ICRH)射频系统,经工程联调,已达到输出功率500kW、脉宽100ms、频率26~36MHz。在环向场BT=2T、等离子体电流Ip=150kA、电子密度ne=(1~5)×1013cm-3条件下,首次对HL1M装置以氢为少数粒子的氘等离子体进行了离子回旋共振加热实验,使电子温度上升了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回旋共振加热 射频系统 高频机 hl-1m装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L-1M 装置的真空进展 被引量:5
7
作者 严东海 王恩耀 +6 位作者 王志文 许正华 崔成和 梁雁 张炜 刘建宏 黄永康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243-248,共6页
总结了1994 至1998 年度HL-1M 装置的真空进展,包括真空壁条件、真空运行参数、放电进展。
关键词 真空壁条件 壁处理 真空参数 hl-1m装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L-1M装置的ICRH系统 被引量:9
8
作者 赵培福 陆志鸿 +2 位作者 曾建尔 康自华 宣伟民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07-113,共7页
介绍了HL-1M装置的ICRH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 ,调试获得了频率 2 8~ 36MHz、脉宽4 0~ 6 0ms、0 8MW的输出功率。测试了RF天线的频率特性。ICRH系统已在HL 1M装置上运行 ,并取得了初步的实验结果。
关键词 ICRH系统 RF功率 工作频率 频率特性 离子回旋共振加热 hl-1m装置 高频发生器 发射天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L-1M装置真空室硅化的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严东海 王恩耀 +5 位作者 崔成和 梁雁 许正华 张炜 刘建宏 黄永康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45-252,共8页
GDC(He +SiH4 )是为HL 1M装置研制的一种常规壁处理技术。在He辉光等离子体条件下 ,通过气相中的电子碰撞离解、电离、离子 分子反应和在壁面上的He+ 诱导脱H2 过程 ,在清洁的真空壁表面沉积一层无定形、半透明、致密的氢化硅 (α Si... GDC(He +SiH4 )是为HL 1M装置研制的一种常规壁处理技术。在He辉光等离子体条件下 ,通过气相中的电子碰撞离解、电离、离子 分子反应和在壁面上的He+ 诱导脱H2 过程 ,在清洁的真空壁表面沉积一层无定形、半透明、致密的氢化硅 (α Si∶H)薄膜。氢化硅具有良好的H(D)捕获、H2 (D2 )释放 ,能显著地降低再循环系数 ,有效地控制杂质水平 ,大大拓宽了HL 1M装置的运行范围 ,为HL 1M装置的LHCD、ICRH、ECRH、NBI、PI和MBI实验提供了良好的真空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化 再循环 真空壁条件 hl-1m装置 电子碰撞离解 真空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L-1M装置中超热电子的X射线辐射测量 被引量:4
10
作者 杨进蔚 曾庆希 +4 位作者 张炜 董贾福 肖正贵 陆志鸿 郑银甲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64-168,共5页
用新研制的五通道碘化汞 ( Hg I2 )半导体探测器阵列分别观测了在欧姆加热、弹丸注入及离子回旋共振加热 ( ICRH)条件下 ,HL- 1M等离子体中的超热电子引起的能量在 10~ 15 0 ke V范围内的 X射线辐射强度的时空变化 ,及超热电子辐射的 ... 用新研制的五通道碘化汞 ( Hg I2 )半导体探测器阵列分别观测了在欧姆加热、弹丸注入及离子回旋共振加热 ( ICRH)条件下 ,HL- 1M等离子体中的超热电子引起的能量在 10~ 15 0 ke V范围内的 X射线辐射强度的时空变化 ,及超热电子辐射的 X射线能谱。结果显示 ,在 ICRH期间 ,等离子体边缘的 X辐射增强 ,超热电子的温度大约为 30 ke V,ICRH的能量沉积在等离子体边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射线辐射 hl-1m装置 超热电子 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L-1M装置逃逸电子输运系数的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郑永真 齐昌炜 +1 位作者 丁玄同 郦文忠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90-94,共5页
采用磁扰动实验和稳态实验等四种不同方法获得某些局域的逃逸扩散系数Dr 。利用等离子体快速移动实验 ,测量了孔栏上硬X射线通量的变化 ,获得了边缘扩散系数。利用软X射线强度和硬X射线通量信号的锯齿振荡峰值延迟时间得出了径向平均扩... 采用磁扰动实验和稳态实验等四种不同方法获得某些局域的逃逸扩散系数Dr 。利用等离子体快速移动实验 ,测量了孔栏上硬X射线通量的变化 ,获得了边缘扩散系数。利用软X射线强度和硬X射线通量信号的锯齿振荡峰值延迟时间得出了径向平均扩散系数。用微波辐射强度和硬X射线通量信号的锯齿振荡的峰值延迟时间 ,获得了径向位置某处到孔栏之间的平均扩散系数。用来自孔栏上的韧致辐射谱求出逃逸电子的平均能量 ,得到逃逸约束时间和径向平均扩散系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散系数 内部磁涨落 托卡马克装置 约束 等离子体 hl-1m装置 逃逸电子 输运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L-1M装置上MHD不稳定性磁扰动的探测和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杨青巍 崔正英 刘莉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3-19,共7页
给出了HL 1M装置上的Mirnov磁探针系统的布置及MHD不稳定性磁扰动模式的探测方法,探讨了实验中存在的MHD不稳定性现象。用空间傅立叶变换分析了HL 1M装置上的磁扰动模式,给出了在存在不同极向扰动模式放电条件下的各磁探针信号之间的相... 给出了HL 1M装置上的Mirnov磁探针系统的布置及MHD不稳定性磁扰动模式的探测方法,探讨了实验中存在的MHD不稳定性现象。用空间傅立叶变换分析了HL 1M装置上的磁扰动模式,给出了在存在不同极向扰动模式放电条件下的各磁探针信号之间的相位比对关系结果,从而确认实验中所使用的方法的正确性和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扰动 探测 分析 hl-1m装置 mirnov探针 mHD不稳定性 模数 托卡马克装置 等离子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L-1M装置中的离轴电子回旋加热实验 被引量:2
13
作者 丁玄同 郭干城 +5 位作者 刘仪 严龙文 曹建勇 饶军 刘永 王恩耀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6-12,共7页
在HL 1M装置上进行了离轴电子回旋加热实验。研究了电子温度的变化 ,等离子体密度对加热效果的影响 ,离轴加热条件下MHD锯齿的变化 ,波对m n =1 1模的影响及在与低杂波电流驱动共同作用下的各种实验现象。
关键词 离轴电子回旋加热 低杂波加热 锯齿 hl-1m装置 托卡马克装置 实验研究 等离子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L-1M装置边缘参数测量(英文) 被引量:3
14
作者 洪文玉 李强 王恩耀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73-177,共5页
在HL 1M装置上利用马赫 郎缪尔探针分别在欧姆放电、低杂波注入、中性束注入、离子回旋加热和电子回旋加热等情况下测量了刮离层和等离子体边缘的极向流速度和电场 ,得到了它们的径向分布。研究了LHW、NBI、ICRH和ECRH对改善等离子体... 在HL 1M装置上利用马赫 郎缪尔探针分别在欧姆放电、低杂波注入、中性束注入、离子回旋加热和电子回旋加热等情况下测量了刮离层和等离子体边缘的极向流速度和电场 ,得到了它们的径向分布。研究了LHW、NBI、ICRH和ECRH对改善等离子体约束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向流 径向电场 极向电场 hl-1m装置 边缘参数测量 等离子体 托马卡克装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L-1M装置高气压分子束注入下边缘等离子体结构 被引量:1
15
作者 洪文玉 王恩耀 +2 位作者 姚良骅 曹建勇 李强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51-54,共4页
在HL 1M装置的高气压分子束流注入加料实验中,利用提高注入口气源的气压来提高超声分子束流的速度和增加入射的粒子密度,从而改变了边缘电场、等离子体旋转速度和边缘静电雷诺胁强。利用马赫 郎缪尔探针组测量了HL 1M装置刮离层的边缘... 在HL 1M装置的高气压分子束流注入加料实验中,利用提高注入口气源的气压来提高超声分子束流的速度和增加入射的粒子密度,从而改变了边缘电场、等离子体旋转速度和边缘静电雷诺胁强。利用马赫 郎缪尔探针组测量了HL 1M装置刮离层的边缘雷诺胁强、等离子体极向旋转、径向和极向电场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分子束流速度和粒子密度的增加,延伸了分子束流的注入深度,提高了注入速度和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l-1m装置 高气压分子束注入 结构 雷诺胁强 极向旋转 极向电场 托卡马克装置 等离子体 径向电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TER数据库和HL-1M装置等离子体约束特性 被引量:1
16
作者 崔正英 曹建勇 +7 位作者 毛维成 周艳 潘宇东 徐德明 钟光武 姚良骅 丁玄同 刘永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98-106,共9页
ITER数据库是全世界聚变专家通过多年的努力,建立起来的一个旨在研究各种等离子体行为的数据库,并由此得到了一系列的定标律。在介绍了ITER约束数据库的构成和相应的能量约束定标律之后,介绍了HL 1M托卡马克的数据特点,给出了欧姆加热... ITER数据库是全世界聚变专家通过多年的努力,建立起来的一个旨在研究各种等离子体行为的数据库,并由此得到了一系列的定标律。在介绍了ITER约束数据库的构成和相应的能量约束定标律之后,介绍了HL 1M托卡马克的数据特点,给出了欧姆加热条件下利用回归分析方法得到的能量约束幂指数定标律,最后对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 hl-1m装置 ITER数据库 欧姆加热 磁约束聚变装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L-1M装置锁模不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严龙文 杨青巍 +2 位作者 钱俊 郭干城 张锦华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193-197,共5页
研究了 HL - 1M装置上锁模不稳定性和密度极限破裂。锁模不稳定性通常出现在低密度的实验中 ,在软 X射线和 Mirnov磁扰动上都观察到了频率相同的先兆振荡 ,其时间尺度为10 ms。边缘温度的突然下降是产生锁模不稳定性的重要标志。锁模出... 研究了 HL - 1M装置上锁模不稳定性和密度极限破裂。锁模不稳定性通常出现在低密度的实验中 ,在软 X射线和 Mirnov磁扰动上都观察到了频率相同的先兆振荡 ,其时间尺度为10 ms。边缘温度的突然下降是产生锁模不稳定性的重要标志。锁模出现几毫秒后时常发生大破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模不稳定性 密度极限 大破裂 hl-1m装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L-1M装置第一壁锂-硅复合涂层及其效果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明旭 张年满 +4 位作者 邓冬生 严东海 崔成和 梁雁 刘永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00-104,共5页
在HL 1M装置上新开发出一种第一壁原位锂 硅复合涂覆技术。装置涂覆后 ,真空室内的真空度上升 ,杂质气体的分压强下降 ,低于单一的硅化或锂涂覆。在相同放电参数下 ,具有锂 硅涂层的放电与原位硅化放电相比 :等离子体中的碳、氧杂质... 在HL 1M装置上新开发出一种第一壁原位锂 硅复合涂覆技术。装置涂覆后 ,真空室内的真空度上升 ,杂质气体的分压强下降 ,低于单一的硅化或锂涂覆。在相同放电参数下 ,具有锂 硅涂层的放电与原位硅化放电相比 :等离子体中的碳、氧杂质浓度下降了 30 % ,尤其是随着等离子体密度上升碳杂质下降得更显著 ;等离子体能量辐射损失降低了 2 5 % ;等离子体边缘温度和密度有所降低 ,这表明等离子体内部约束得到改善。有原位锂 硅复合涂覆的放电结果略好于或同于单一原位锂涂覆放电的结果 ,但这种复合涂层能维持 10 0余次托卡马克放电 ,较单一原位锂涂层维持的放电次数高一个数量级 ,这证明了锂 硅复合涂覆技术的优异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l-1m装置 复合涂层 第一壁 原位锂-硅涂层 等离子体 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L-1M装置在NBI期间注入H弹丸和Al杂质的辐射损失特性 被引量:1
19
作者 施明亮 潘宇东 +1 位作者 董贾福 王恩耀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54-57,共4页
使用十六道探测器阵列在HL1M装置上对中性束加热等离子体中注入氢丸和铝杂质的辐射损失功率进行了测量。通过对测量数据的分析,获得了以下主要实验结果:(1)中性束加热等离子体辐射损失功率密度分布在等离子体小半径(35)a范围内较平坦,... 使用十六道探测器阵列在HL1M装置上对中性束加热等离子体中注入氢丸和铝杂质的辐射损失功率进行了测量。通过对测量数据的分析,获得了以下主要实验结果:(1)中性束加热等离子体辐射损失功率密度分布在等离子体小半径(35)a范围内较平坦,辐射功率密度为0.1W·cm-3左右;(2)在中性束加热期间,用激光吹气注入铝杂质,辐射损失功率密度增加了1倍,但它的分布不明显峰化;(3)注入的氢丸使等离子体辐射损失功率密度增加了2倍多,且辐射损失功率密度分布显著峰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损失 等离子体 hl-1m装置 氢丸 铝杂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L-1M装置撕裂模不稳定性的相位比对法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赵开君 严龙文 杨青巍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85-290,共6页
采用相位比对法模拟分析了HL 1M装置的磁扰动模式,模拟结果同预期的一致。在具有撕裂模不稳定性的典型放电中,探测到独立模m=2、3、4,耦合模m=2、3,并与用空间傅立叶分析方法得到的扰动模式的分析结果进行了比较。讨论了这些方法在实验... 采用相位比对法模拟分析了HL 1M装置的磁扰动模式,模拟结果同预期的一致。在具有撕裂模不稳定性的典型放电中,探测到独立模m=2、3、4,耦合模m=2、3,并与用空间傅立叶分析方法得到的扰动模式的分析结果进行了比较。讨论了这些方法在实验分析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l-1m装置 不稳定性 扰动 傅立叶分析方法 相位 撕裂 实验分析 比对法 模拟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