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L-1M托卡马克边缘参数和雷诺胁强的径向分布 被引量:3
1
作者 洪文玉 王恩耀 +2 位作者 曹建勇 李强 刘达致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15-118,共4页
利用多组马赫 /朗缪尔探针测量了HL 1M装置刮离层和边缘静电雷诺胁强、等离子体极向旋转、径向和极向电场的径向分布。在低杂波电流驱动、超声分子束注入、多发弹丸注入和中性束注入实验中 ,给出了雷诺胁强和极向流的关系。结果表明 ,... 利用多组马赫 /朗缪尔探针测量了HL 1M装置刮离层和边缘静电雷诺胁强、等离子体极向旋转、径向和极向电场的径向分布。在低杂波电流驱动、超声分子束注入、多发弹丸注入和中性束注入实验中 ,给出了雷诺胁强和极向流的关系。结果表明 ,由于雷诺胁强的径向变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缘参数 径向分布 雷诺胁强 极向流速 极向电场 hl-1m装置 托卡马克等离子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L-1M装置超声分子束流注入过程中的团簇现象 被引量:6
2
作者 姚良骅 冯北滨 +6 位作者 冯震 罗俊林 董贾福 严龙文 宋显明 高翔 夏承遗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15-120,共6页
在 HL- 1M装置上最近改进后的超声分子束流加料实验中 ,发现边缘等离子体的 Hα线辐射信号沿大环方向呈现有序变化。在超声分子束注入口附近区域 ,Hα信号为长方形正脉冲 ,类似于分子束注入脉冲 ,而在远离注入口区域的边缘 Hα信号为负... 在 HL- 1M装置上最近改进后的超声分子束流加料实验中 ,发现边缘等离子体的 Hα线辐射信号沿大环方向呈现有序变化。在超声分子束注入口附近区域 ,Hα信号为长方形正脉冲 ,类似于分子束注入脉冲 ,而在远离注入口区域的边缘 Hα信号为负尖脉冲。在注入口附近区域 ,用静电探针测得的径向电子温度和密度在超声分子束注入期间分别下降和上升了一个数量级。CCD相机拍摄分子束与等离子体相互作用产生的 Hα 线辐射强度分布等实验结果表明 ,注入的“冷通道模型”可能是成立的。根据高压气体射流形成团簇的经验定标律Γ * =kd0 .85p0 / T2 .2 90 ,通常Γ * >10 0即有可能出现团簇。本实验中Γ* 的值约为 12 7,有可能形成团簇。分子束流中出现团簇有利于增加注入的深度。在超声分子束注入过程中呈现的新实验现象与团簇的联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分子束 团簇 加料 托卡马克 hl-1m装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L-1M装置ECRH系统的研制与实验 被引量:5
3
作者 饶军 刘永 +7 位作者 夏华 袁勇 解丽风 丁玄同 李晓东 王明伟 康自华 刘光钰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70-76,共7页
在HL 1M装置上研制了一套75GHz、500kW/50ms的大型电子回旋共振加热系统,设计了准光学传输系统和顶部、水平两套天线,对系统进行了调试,获得了最佳的系统参数和运行条件,并开展了各种O模和X模实验。在单管250kW的基波O模的实验中,获得... 在HL 1M装置上研制了一套75GHz、500kW/50ms的大型电子回旋共振加热系统,设计了准光学传输系统和顶部、水平两套天线,对系统进行了调试,获得了最佳的系统参数和运行条件,并开展了各种O模和X模实验。在单管250kW的基波O模的实验中,获得电子温度提高40%,电流位形负剪切分布以及鱼骨模不稳定性研究等重要的物理实验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l-1m装置 ECRH系统 研制 实验 托卡马克装置 电子回旋共振加热系统 天线 准光学传输系统 微波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L-1M装置逃逸电子输运系数的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郑永真 齐昌炜 +1 位作者 丁玄同 郦文忠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90-94,共5页
采用磁扰动实验和稳态实验等四种不同方法获得某些局域的逃逸扩散系数Dr 。利用等离子体快速移动实验 ,测量了孔栏上硬X射线通量的变化 ,获得了边缘扩散系数。利用软X射线强度和硬X射线通量信号的锯齿振荡峰值延迟时间得出了径向平均扩... 采用磁扰动实验和稳态实验等四种不同方法获得某些局域的逃逸扩散系数Dr 。利用等离子体快速移动实验 ,测量了孔栏上硬X射线通量的变化 ,获得了边缘扩散系数。利用软X射线强度和硬X射线通量信号的锯齿振荡峰值延迟时间得出了径向平均扩散系数。用微波辐射强度和硬X射线通量信号的锯齿振荡的峰值延迟时间 ,获得了径向位置某处到孔栏之间的平均扩散系数。用来自孔栏上的韧致辐射谱求出逃逸电子的平均能量 ,得到逃逸约束时间和径向平均扩散系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散系数 内部磁涨落 托卡马克装置 约束 等离子体 hl-1m装置 逃逸电子 输运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L-1M装置上MHD不稳定性磁扰动的探测和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杨青巍 崔正英 刘莉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3-19,共7页
给出了HL 1M装置上的Mirnov磁探针系统的布置及MHD不稳定性磁扰动模式的探测方法,探讨了实验中存在的MHD不稳定性现象。用空间傅立叶变换分析了HL 1M装置上的磁扰动模式,给出了在存在不同极向扰动模式放电条件下的各磁探针信号之间的相... 给出了HL 1M装置上的Mirnov磁探针系统的布置及MHD不稳定性磁扰动模式的探测方法,探讨了实验中存在的MHD不稳定性现象。用空间傅立叶变换分析了HL 1M装置上的磁扰动模式,给出了在存在不同极向扰动模式放电条件下的各磁探针信号之间的相位比对关系结果,从而确认实验中所使用的方法的正确性和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扰动 探测 分析 hl-1m装置 mirnov探针 mHD不稳定性 模数 托卡马克装置 等离子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L-1M装置中的离轴电子回旋加热实验 被引量:2
6
作者 丁玄同 郭干城 +5 位作者 刘仪 严龙文 曹建勇 饶军 刘永 王恩耀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6-12,共7页
在HL 1M装置上进行了离轴电子回旋加热实验。研究了电子温度的变化 ,等离子体密度对加热效果的影响 ,离轴加热条件下MHD锯齿的变化 ,波对m n =1 1模的影响及在与低杂波电流驱动共同作用下的各种实验现象。
关键词 离轴电子回旋加热 低杂波加热 锯齿 hl-1m装置 托卡马克装置 实验研究 等离子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L-1M装置高气压分子束注入下边缘等离子体结构 被引量:1
7
作者 洪文玉 王恩耀 +2 位作者 姚良骅 曹建勇 李强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51-54,共4页
在HL 1M装置的高气压分子束流注入加料实验中,利用提高注入口气源的气压来提高超声分子束流的速度和增加入射的粒子密度,从而改变了边缘电场、等离子体旋转速度和边缘静电雷诺胁强。利用马赫 郎缪尔探针组测量了HL 1M装置刮离层的边缘... 在HL 1M装置的高气压分子束流注入加料实验中,利用提高注入口气源的气压来提高超声分子束流的速度和增加入射的粒子密度,从而改变了边缘电场、等离子体旋转速度和边缘静电雷诺胁强。利用马赫 郎缪尔探针组测量了HL 1M装置刮离层的边缘雷诺胁强、等离子体极向旋转、径向和极向电场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分子束流速度和粒子密度的增加,延伸了分子束流的注入深度,提高了注入速度和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l-1m装置 高气压分子束注入 结构 雷诺胁强 极向旋转 极向电场 托卡马克装置 等离子体 径向电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L-1M装置等离子体与ICRH发射天线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3
8
作者 赵培福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5-50,共6页
ICRH实验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杂质。杂质的产生与ICRH发射天线同等离子体的相互作用和RF脉冲的发射有着不可忽视的联系。对HL 1M装置的ICRH发射天线在两年多实验中的变化作了简要的介绍和讨论,并对今后ICRH发射天线的设计提出了一... ICRH实验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杂质。杂质的产生与ICRH发射天线同等离子体的相互作用和RF脉冲的发射有着不可忽视的联系。对HL 1M装置的ICRH发射天线在两年多实验中的变化作了简要的介绍和讨论,并对今后ICRH发射天线的设计提出了一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l-1m装置 等离子体 相互作用 ICRH 发射天线 杂质 设计 托卡马克装置 聚变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L-1和HL-1M装置等离子体可见光谱实验
9
作者 罗俊林 李伟 +5 位作者 董贾福 冯兴亚 郑银甲 陈燎原 刘永 王恩耀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53-160,共8页
总结了HL 1和HL 1M装置等离子体的可见光谱实验,给出了各种放电条件下等离子体参数的可见光谱测量结果,讨论了杂质减少、加料、约束改善、等离子体旋转及边缘辐射特性等可见光谱实验结果,展望了HL 2A装置上要开展的可见光谱研究内容。
关键词 hl-1装置 hl-1m装置 等离子体诊断 可见光谱实验 托卡马克装置 边缘辐射特性 等离子体旋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L-1M装置的真空运行与质谱诊断
10
作者 王志文 严东海 +1 位作者 崔成和 梁雁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36-40,共5页
通过对真空运行模式、真空运行参数、辉光放电清洗和硅化壁处理手段的规范化,显著地降低了HL 1M装置的真空壁出气、本底杂质浓度、放电杂质出气比和再循环,成功地实现了高参数放电、长脉冲放电和装置暴露大气后快速恢复放电,并为验证低... 通过对真空运行模式、真空运行参数、辉光放电清洗和硅化壁处理手段的规范化,显著地降低了HL 1M装置的真空壁出气、本底杂质浓度、放电杂质出气比和再循环,成功地实现了高参数放电、长脉冲放电和装置暴露大气后快速恢复放电,并为验证低混杂电流驱动、离子回旋共振加热、电子回旋共振加热、中性束注入、弹丸注入和分子束注入实验及升级等离子体运行提供了良好的壁条件。描述了HL 1M装置真空系统、壁出气和再循环、质谱诊断和程序脉冲送气等方面的主要实验成果,这些结果为HL 2A装置的真空系统研制和运行提供有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空运行 hl-1m装置 真空壁条件 质谱诊断 程序送气 托卡马克装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L-1M装置多脉冲钕玻璃激光汤姆逊散射系统
11
作者 邓中朝 施佩兰 +5 位作者 刘泽田 冯洁 郦文忠 付荟文 黄渊 周艳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37-40,共4页
描述了钕玻璃激光汤姆逊散射系统在HL 1M装置上的光路总体布局与调试 ,及HL 1M装置上电子温度的测量。散射光源为带有一级放大并可产生 1或 8个激光脉冲的钕玻璃激光器 ,用非线性KDP晶体倍频后 ,能够产生波长为 5 30nm、输出功率约为 10... 描述了钕玻璃激光汤姆逊散射系统在HL 1M装置上的光路总体布局与调试 ,及HL 1M装置上电子温度的测量。散射光源为带有一级放大并可产生 1或 8个激光脉冲的钕玻璃激光器 ,用非线性KDP晶体倍频后 ,能够产生波长为 5 30nm、输出功率约为 10 0MW的脉冲。采用大孔径接收光路和D f =1 2 .8光栅光电谱仪 ,能够实现对等离子体五个空间点电子温度的测量。线色散约为 4 2nm·mm- 1 ,温度的测量范围为 10 0eV~ 2ke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汤姆逊散射 钕玻璃激光 电子温度 hl-1m装置 托卡马克装置 等离子体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L-1M装置ICRF加热实验中RF波对MHD的影响
12
作者 曾建尔 陆志鸿 +8 位作者 郭干城 洪文玉 赵培福 宣伟民 邓中朝 罗俊林 崔正英 丁玄同 刘永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83-187,共5页
研究了HL 1M装置离子回旋共振频率加热实验中RF波对MHD的影响。软X射线观测结果表明 ,注入RF波会诱发锯齿。在有些放电中 ,也观察到RF波有抑制锯齿振荡和蛇形扰动的现象。RF波注入期间 ,观察到边缘等离子体密度和Dα 辐射下降 ,中心密... 研究了HL 1M装置离子回旋共振频率加热实验中RF波对MHD的影响。软X射线观测结果表明 ,注入RF波会诱发锯齿。在有些放电中 ,也观察到RF波有抑制锯齿振荡和蛇形扰动的现象。RF波注入期间 ,观察到边缘等离子体密度和Dα 辐射下降 ,中心密度增加。马赫探针数据的分析和计算表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l-1m装置 ICRF 加热实验 RF波 mHD 离子回旋共振加热 锯齿抑制 约束改善 托卡马克装置 等离子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L-1M装置等离子体的MARFE现象
13
作者 施明亮 潘宇东 +3 位作者 姚良骅 邓中朝 罗俊林 王全明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89-192,共4页
在HL-1M装置上用分子束注入等离子体的气体加料方法提高了等离子体的电子密度。当线平均电子密度从 4× 10 13cm-3 上升到 7× 10 13cm-3 时 ,利用多道辐射损失测量系统测量到来自等离子体边缘的非对称辐射现象。在强场侧等离... 在HL-1M装置上用分子束注入等离子体的气体加料方法提高了等离子体的电子密度。当线平均电子密度从 4× 10 13cm-3 上升到 7× 10 13cm-3 时 ,利用多道辐射损失测量系统测量到来自等离子体边缘的非对称辐射现象。在强场侧等离子体辐射损失功率密度大大高于弱场侧而线平均电子密度、OⅥ杂质谱线和H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卡马克 辐射功率密度 mARFE hl-1m装置 等离子体 分子束注入 电子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L-1M装置杂质VUV辐射及Te观测
14
作者 李可华 王全明 +2 位作者 骆翠贤 袁文麟 李永革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25-36,共12页
本文介绍了HL-1M装置等离子体杂质真空紫外辐射观测的初步结果。用类Li离子谱线强度比法估计出Te≈400eV。镀膜后的CEM探测器的灵敏度提高。
关键词 等离子体 杂质 托卡马克装置 hl-1m VUV辐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L-1M装置上MHD不稳定性磁扰动模的传播
15
作者 杨青巍 丁玄同 +1 位作者 洪文玉 严龙文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6,共6页
对在HL 1M装置放电实验中发现的宏观MHD不稳定性磁扰动模的传播现象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实验中发现的各种极向模数m值的MHD磁扰动模特征的观察,以及在不同放电条件,特别是在偏压H模放电下传播方向不同的分析,深入研究了MHD模传播与等离... 对在HL 1M装置放电实验中发现的宏观MHD不稳定性磁扰动模的传播现象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实验中发现的各种极向模数m值的MHD磁扰动模特征的观察,以及在不同放电条件,特别是在偏压H模放电下传播方向不同的分析,深入研究了MHD模传播与等离子体旋转的定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l-1m装置 mHD模传播 等离子体旋转 托卡马克放电实验 高能物理实验 磁扰动模 逆磁漂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L—1M中氘放电过程中氢和氘的粒子密度之比 被引量:1
16
作者 孙平 王全明 +5 位作者 潘传红 董贾福 唐益武 崔正英 王小燕 杨进蔚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03年第3期224-226,共3页
在HL-IM氘放电过程中,利用多通道光谱分析仪Ⅳ(OMA 4)系统测量了H_α(氢)和D_α(氘)的谱线强度之比,进而得到氢和氘的粒子密度之比。测量结果表明:在HL-1M托卡马克氘放电开始阶段,氢氘比随时间迅速增大;在电流平顶阶段,从总体上看,氢氘... 在HL-IM氘放电过程中,利用多通道光谱分析仪Ⅳ(OMA 4)系统测量了H_α(氢)和D_α(氘)的谱线强度之比,进而得到氢和氘的粒子密度之比。测量结果表明:在HL-1M托卡马克氘放电开始阶段,氢氘比随时间迅速增大;在电流平顶阶段,从总体上看,氢氘比随时间缓慢增大;多次放电以后,氢氘比没有明显减小或减小得非常缓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l—1m托卡马克装置 氘等离子体放电 氢氘比 粒子密度 粒子再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L-1M弹丸云分析和安全因子初步测量 被引量:3
17
作者 郑银甲 冯震 +5 位作者 刘永 肖正贵 李承跃 郭干城 李波 宋显明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26-232,共7页
在 HL- 1M装置上用高速二维成像 CCD相机观测了弹丸的注入和消融过程 ,获得了一次放电的大量高时间分辨率 (曝光时间为 0 .1μs)的多幅多次曝光的弹丸消融云照片 ,并对 HL-1M等离子体的 q分布进行了初步测量。描述了基于消融云倾斜角观... 在 HL- 1M装置上用高速二维成像 CCD相机观测了弹丸的注入和消融过程 ,获得了一次放电的大量高时间分辨率 (曝光时间为 0 .1μs)的多幅多次曝光的弹丸消融云照片 ,并对 HL-1M等离子体的 q分布进行了初步测量。描述了基于消融云倾斜角观测进行 q分布测量的实验布局、基本问题和结果。根据照片分析了弹丸注入效果 ,讨论了弹丸与等离子体相互作用的物理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丸云 安全因子 CCD相机 hl-1m装置 托卡马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CD技术在HL1M等离子体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8
作者 郑银甲 冯震 +4 位作者 刘永 冯北滨 雷光玖 罗俊林 宋显明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37-242,共6页
描述了CCD相机在HL 1M装置上的应用。报告了中性束、分子束、弹丸注入和激光吹气实验的布置、拍摄的图象和一些实验结果。对实验现象作了解释。
关键词 等离子体诊断 CCD技术 注入束 hl-1m装置 托卡马克装置 电荷耦合器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L-lM装置杂质粒子输运与约束特性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全明 李可华 +1 位作者 冯兴亚 王恩耀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3-16,共4页
在HL lM装置上利用激光吹气技术 ,在等离子体边缘瞬态注入少量Al杂质粒子 ,通过对真空紫外光谱和软X射线区的杂质辐射测量 ,分别研究了欧姆等离子体和低杂波电流驱动等离子体两种情况下 ,Al杂质粒子输运与约束特性。结果表明 :在欧姆等... 在HL lM装置上利用激光吹气技术 ,在等离子体边缘瞬态注入少量Al杂质粒子 ,通过对真空紫外光谱和软X射线区的杂质辐射测量 ,分别研究了欧姆等离子体和低杂波电流驱动等离子体两种情况下 ,Al杂质粒子输运与约束特性。结果表明 :在欧姆等离子体和低杂波电流驱动等离子体两种情况下 ,等离子体中心区 ,在没有MHD锯齿震荡和有MHD锯齿震荡非锯齿破裂期间 ,杂质粒子输运基本上受新经典规律支配 ;在有MHD锯齿震荡锯齿破裂期间 ,杂质粒子输运受MHD不稳定性支配 ,但其时间很短 (通常小于 30 0 μs)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 ,杂质粒子输运的平均效应比新经典值稍大。而约束区杂质粒子输运则比新经典的值大很多 ,是反常的。在一定条件下低混杂波电流驱动可以改善等离子体粒子约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质VUV辐射 激光吹气 hl-1m装置 等离子体 托卡马克装置 杂质 粒子输运 约束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L-1M边缘等离子体静电湍流扰动
20
作者 冯洁 杨式坤 +1 位作者 钱俊 秦运文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21-226,共6页
对HL 1M边缘等离子体静电湍流扰动进行了初步的实验研究。获得了扰动的基本特征量,估计了低杂波引起的径向粒子流的变化。在加低杂波(2 45GHz)前、后,电子密度扰动和极向电场扰动的幅度及其关联性变化不大。虽然低杂波部分抑制了静电湍... 对HL 1M边缘等离子体静电湍流扰动进行了初步的实验研究。获得了扰动的基本特征量,估计了低杂波引起的径向粒子流的变化。在加低杂波(2 45GHz)前、后,电子密度扰动和极向电场扰动的幅度及其关联性变化不大。虽然低杂波部分抑制了静电湍流,但在数量上不能解释粒子约束改善的实验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l-1m 等离子体 边缘静电湍流扰动 低杂波 托卡马克装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