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1篇文章
< 1 2 3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发育阶段BTBR T^(+) Itpr3^(tf)孤独症小鼠T细胞亚群异常研究
1
作者 申晨 李萌 +6 位作者 聂祖庆 李志伟 文婕 杜娟娟 奎秀莹 杨菁瑞 曹霞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0-39,47,共11页
目的为了研究4周、8周和12周龄BTBR T^(+)Itpr3^(tf)孤独症小鼠脾T细胞亚群表达情况,明确用于研究免疫异常与孤独症关系的最适BTBR孤独症小鼠年龄。方法随机选取5~6只4周、8周和12周龄雄性BTBR小鼠与对应年龄的同性别C57BL/6J小鼠进行... 目的为了研究4周、8周和12周龄BTBR T^(+)Itpr3^(tf)孤独症小鼠脾T细胞亚群表达情况,明确用于研究免疫异常与孤独症关系的最适BTBR孤独症小鼠年龄。方法随机选取5~6只4周、8周和12周龄雄性BTBR小鼠与对应年龄的同性别C57BL/6J小鼠进行三箱社交实验、理毛实验和埋珠实验;取8周龄和12周龄小鼠脾制成单细胞悬液,通过流式细胞技术检测8种T细胞亚群(T_(H)1、T_(H)2、T_(H)17、T_(C)1、T_(C)2、T_(C)17、T_(FH)和T_(reg))细胞。结果4周、8周和12周龄BTBR小鼠相较于同龄C57小鼠,社交时间减少(P<0.001),理毛时间增加(P<0.01,P<0.001),8周龄和12周龄BTBR小鼠埋珠数量增多(P<0.01,P<0.001);与同龄C57小鼠相比,8周龄BTBR小鼠T_H1(P<0.001)、T_(H)2(P<0.01)、T_(C)1(P<0.05)、T_C2(P<0.001)_、T_(FH)(P<0.01)细胞表达明显增加,T_(reg)细胞(P<0.001)明显降低;12周龄BTBR小鼠T_H1(P<0.01)、T_(H)2(P<0.01)、T_(H)17(P<0.05)、T_C1(P<0.01)、T_(C)2(P<0.001)、T_(C)17(P<0.01)、T_(FH)(P<0.001)细胞表达增加,T_(reg)细胞(P<0.05)表达降低。不同年龄阶段,8周龄BTBR小鼠较12周龄小鼠,T_H1/T_(reg),T_C1/T_(reg)比例明显升高(P<0.05),而T_C(17)/T_(reg)比例降低。结论不同发育阶段BTBR小鼠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T_(eff)/T_(reg)比例异常增高;结合行为学数据,建议使用8周龄BTBR小鼠用于开展孤独症与免疫异常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TBR ^T^(+)Itpr3^(tf)小鼠 T细胞亚群 流式细胞术 孤独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1)H NMR代谢组学研究吲哚-3-甲醇对高脂饮食诱导肥胖小鼠血清代谢物的影响
2
作者 陈佳琪 黄永兴 +2 位作者 谭翔天 古丽若依·帕尔哈提 毛旭文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69-877,共9页
基于^(1)H NMR代谢组学研究吲哚-3-甲醇(indole-3-carbinol,I3C)对肥胖小鼠血清代谢物的影响,将24只雌雄各半C57BL/6N小鼠按体重随机分为3组,即普通饲料喂养的空白组(normal chow diet,NCD)、高脂饮食组(high-fat diet,HFD)、吲哚-3-甲... 基于^(1)H NMR代谢组学研究吲哚-3-甲醇(indole-3-carbinol,I3C)对肥胖小鼠血清代谢物的影响,将24只雌雄各半C57BL/6N小鼠按体重随机分为3组,即普通饲料喂养的空白组(normal chow diet,NCD)、高脂饮食组(high-fat diet,HFD)、吲哚-3-甲醇干预的高脂饮食组(high-fat diet and oral intervention of I3C,HFD-I3C,40 mg/kg)。12周后收集小鼠血清,使用^(1)H NMR代谢组学技术研究各组小鼠血清代谢物并通过多元统计分析得到内源性差异代谢物及相关代谢通路。结果显示NCD组、HFD组和HFD-I3C组交集的差异代谢物为精氨酸琥珀酸和半乳糖,表明I3C可能通过调节精氨酸琥珀酸和半乳糖的代谢发挥抗肥胖作用。本研究结果为肥胖的发病机制和I3C的抗肥胖作用机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和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吲哚-3-甲醇 肥胖 代谢组学 ^^(1)H NM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致热质耦合调控NO_(3)^(-)的树脂富集机制
3
作者 付鹏 李汶函 +5 位作者 张雪 何秋杭 吴琦 双陈冬 柴文波 金正宇 《环境污染与防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50-56,I0020,共8页
利用交变磁场下磁性树脂内部局域升温效应,实现磁致热质耦合调控,从微观尺度强化废水NO_(3)^(-)低耗高效吸附资源化。通过批式实验和热力学、动力学拟合发现:较常温条件,磁致热质耦合调控可提升NO_(3)^(-)吸附率至87.1%,准二级吸附速率... 利用交变磁场下磁性树脂内部局域升温效应,实现磁致热质耦合调控,从微观尺度强化废水NO_(3)^(-)低耗高效吸附资源化。通过批式实验和热力学、动力学拟合发现:较常温条件,磁致热质耦合调控可提升NO_(3)^(-)吸附率至87.1%,准二级吸附速率常数可提升34.2%;较40℃全局加热条件,磁致热质耦合调控将树脂的NO_(3)^(-)平衡吸附容量提升至29.01 mg/g,相对吸附率提升16.7%,准二级吸附速率常数提升25.8%。经综合影响评估及COMSOL场模拟分析,磁致热质耦合调控无需材料复杂改性即可灵活、精简地减少热量损耗,实现无药耗树脂功能位点活化,加速平衡阴离子游离,强化静电作用、界面传质和吸附效率,具有技术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致热质耦合调控 ^NO_(3)^(-)吸附 资源化 磁性树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糖诱导重组大肠杆菌高效表达3-甾酮-Δ^(1)-脱氢酶的研究
4
作者 胡青 吕德强 +2 位作者 王烨 宋士奎 苏正定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5-131,共7页
【目的】探索乳糖代替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3-甾酮-Δ^(1)-脱氢酶(KstD)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oli)BL21(DE3)中高效表达的可行性。【方法】首先通过IPTG诱导获得大量高活性可溶性重组蛋白SZD-KstD,在摇瓶培养... 【目的】探索乳糖代替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3-甾酮-Δ^(1)-脱氢酶(KstD)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oli)BL21(DE3)中高效表达的可行性。【方法】首先通过IPTG诱导获得大量高活性可溶性重组蛋白SZD-KstD,在摇瓶培养条件下对乳糖诱导表达参数进行了系统优化,随后在15 L发酵罐中开展了高密度发酵试验。重点考察了添加时间、乳糖诱导方式、诱导时间以及碳、氮源的补料工艺等关键工艺参数对重组蛋白SZD-KstD表达的影响。【结果】在终浓度为0.2 mmol/L的乳糖诱导下获得最大量的重组蛋白SZDKstD和菌体量,由于乳糖同时可作为碳源被利用,采用3次分批添加乳糖的效果优于一次性添加。在乳糖诱导体系中重组蛋白SZD-KstD表达量可达39.58%,与常规IPTG诱导效果无明显差异。【结论】乳糖作为廉价、高效的诱导剂可以代替高价格的IPTG用于KstD的规模化发酵,为生物酶法制备甾体药物提供了一个新思路,同时也为其他重组蛋白的生产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大肠杆菌 ^3-甾酮-Δ^(1)-脱氢酶 乳糖诱导 高密度发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性核壳结构SO_(4)^(2-)/Fe_(3)O_(4)@Al_(2)O_(3)-TiO_(2)催化剂的构建及应用
5
作者 黄雨菲 郑建仙 《食品与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9-26,共8页
[目的]构建抗坏血酸棕榈酸酯的磁性固体超强酸催化合成法,解决传统浓硫酸法分离困难、底物氧化及污染问题。[方法]采用共沉淀—溶胶凝胶法制备SO_(4)^(2-)/Fe_(3)O_(4)@Al_(2)O_(3)-TiO_(2),通过Hammett指示剂法、NH3-TPD、VSM进行表征... [目的]构建抗坏血酸棕榈酸酯的磁性固体超强酸催化合成法,解决传统浓硫酸法分离困难、底物氧化及污染问题。[方法]采用共沉淀—溶胶凝胶法制备SO_(4)^(2-)/Fe_(3)O_(4)@Al_(2)O_(3)-TiO_(2),通过Hammett指示剂法、NH3-TPD、VSM进行表征,使用单因素试验验证催化剂对抗坏血酸棕榈酸酯合成的催化活性并优化其反应参数,最后通过循环试验探究催化剂的稳定性。[结果]SO_(4)^(2-)/Fe_(3)O_(4)@Al_(2)O_(3)-TiO_(2)具备超强酸性(Hammett酸度函数表示为H0<-13.75)与高磁响应性(47.08 emu/g),且在反应底物摩尔比(n棕榈酸∶n抗坏血酸)6∶5、反应温度70℃、催化剂质量分数7%、反应时间11 h的优化条件下,抗坏血酸棕榈酸酯产率达61.45%(纯度98.58%),循环5次后仍保持大于50%的抗坏血酸棕榈酸酯产率及高磁分离性能(>20 emu/g)。[结论]制备的固体超强酸SO_(4)^(2-)/Fe_(3)O_(4)@Al_(2)O_(3)-TiO_(2)稳定性好,兼具可回收性与酯化催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坏血酸棕榈酸酯 ^SO_(4)^(2-)/Fe_(3)O_(4)@Al_(2)O_(3)-TiO_(2) 固体超强酸 酯化合成 非均相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小细胞肺癌不同胸腔积液严重程度及预后患者lncRNA MEG3表达及其与Th17/CD4^(+)T细胞的关系 被引量:1
6
作者 郭伟峰 何约明 +6 位作者 庄锡彬 黄弘 真滢 朱秀妮 方耀堂 庄梓勋 曾玉叶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091-2094,2100,共5页
目的:研究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不同胸腔积液严重程度及预后患者lncRNA MEG3表达及其与Th17/CD4^(+)T细胞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收治的104例NSCLC恶性胸腔积液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胸腔... 目的:研究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不同胸腔积液严重程度及预后患者lncRNA MEG3表达及其与Th17/CD4^(+)T细胞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收治的104例NSCLC恶性胸腔积液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胸腔积液量分为3组:少量胸腔积液组(35例)、中量胸腔积液组(42例)、大量胸腔积液组(27例)。根据患者疾病实际发展转归分为预后良好组(29例未出现复发和转移)和预后不良组(75例出现复发和转移)。另选取同期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治疗的60例肺炎良性胸腔积液患者作为对照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两组胸腔积液中MEG3表达。收集受试者外周静脉血,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h17细胞、CD4^(+)T细胞比例,并计算Th17/CD4^(+)T。对比各组患者lncRNA MEG3及外周血Th17、CD4^(+)T细胞水平。Logistic回归分析NSCLC胸腔积液及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NSCLC组胸腔积液lncRNA MEG3表达及CD4^(+)T细胞百分比低于对照组,Th17细胞百分比、Th17/CD4^(+)T高于对照组(P<0.05)。大量胸腔积液组lncRNA MEG3表达及CD4^(+)T细胞百分比低于少量胸腔积液组、中量胸腔积液组,中量胸腔积液组lncRNA MEG3表达及CD4^(+)T细胞百分比低于少量胸腔积液组,大量胸腔积液组Th17细胞百分比、Th17/CD4^(+)T高于少量胸腔积液组、中量胸腔积液组,中量胸腔积液组Th17细胞百分比、Th17/CD4^(+)T高于少量胸腔积液组(P<0.05)。预后不良组lncRNA MEG3表达及CD4^(+)T百分比低于预后良好组,而Th17细胞百分比、Th17/CD4^(+)T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ncRNA MEG3为NSCLC胸腔积液的保护因素,Th17/CD4^(+)T为危险因素(P<0.05);lncRNA MEG3为NSCLC预后的保护因素,Th17/CD4^(+)T为危险因素(P<0.05)。结论:NSCLC不同胸腔积液严重程度及预后患者lncRNA MEG3表达及Th17/CD4^(+)T不同,且lncRNA MEG3为NSCLC胸腔积液及预后的保护因素,Th17/CD4^(+)T为危险因素,可作为胸腔积液严重程度及预后诊断的有效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胸腔积液 lncRNA MEG3 ^Th17/CD4^(+)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液双相流条件下HCO_3^-对J55钢腐蚀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11
7
作者 慕立俊 张军 +1 位作者 赵文轸 张春婉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02-105,共4页
HCO3-在油气田地下水中含量丰富,其电化学特性活跃,它对J55钢的电化学行为有着极大的影响。国内外大量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但他们的研究结论都是在静态条件下得出的,而对气液双相流条件下HCO3-对J55钢电化学性能影响的研究则较少... HCO3-在油气田地下水中含量丰富,其电化学特性活跃,它对J55钢的电化学行为有着极大的影响。国内外大量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但他们的研究结论都是在静态条件下得出的,而对气液双相流条件下HCO3-对J55钢电化学性能影响的研究则较少,且没有具体的结论。为此,利用电化学阻抗谱技术(EIS)研究了NaHCO3溶液浓度为0.1mol/L时的气液双相流对J55钢腐蚀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阻抗谱由高频和低频两个容抗弧组成,腐蚀时间越长,钝化膜对基体的保护作用越好,容抗弧半径越大,试样的抗均匀腐蚀能力越大,试样表面腐蚀速度越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55钢 ^hco_3^- 气液双相流 交流阻抗谱 腐蚀行为 腐蚀形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CO_(3)^(−)和灌溉方式对水稻铁吸收和利用的交互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张新疆 王祥斌 +1 位作者 刘玲慧 危常州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19-427,共9页
【目的】膜下滴灌水稻是一项兼顾高产和节水潜力的水稻栽培技术。然而,在石灰性土壤上膜下滴灌水稻经常表现出缺铁(Fe)黄化症状。前期研究发现,在滴灌条件下HCO_(3)^(−)对水稻Fe吸收的抑制强度弱于淹灌,但内在机制并不清楚。本文主要探... 【目的】膜下滴灌水稻是一项兼顾高产和节水潜力的水稻栽培技术。然而,在石灰性土壤上膜下滴灌水稻经常表现出缺铁(Fe)黄化症状。前期研究发现,在滴灌条件下HCO_(3)^(−)对水稻Fe吸收的抑制强度弱于淹灌,但内在机制并不清楚。本文主要探讨HCO_(3)^(−)对两种灌溉型水稻土壤DTPA-Fe浓度、水稻木质部伤流液pH值、Fe吸收和利用的影响。【方法】在两种灌溉水稻[淹灌(FI)和覆膜滴灌(DI-PFM)]处理下设四种灌溉水HCO_(3)^(−)浓度处理(0,2,10和40 mmol/L HCO_(3)^(−),分别表示为BC-0,BC-2,BC-10和BC-40)。【结果】DI-PFM土壤DTPA-Fe含量显著低于FI。随着HCO_(3)^(−)浓度增加,土壤pH增加,而土壤DTPA-Fe浓度呈降低趋势。水稻木质部伤流液pH值随灌溉水中HCO_(3)^(−)浓度的增加而增加,FI处理水稻木质部汁液pH值显著高于DI-PFM。水稻叶片和根系质外体铁浓度均随HCO_(3)^(−)浓度的上升表现为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在BC-40处理下最高。两种灌溉型水稻叶片活性铁浓度、共质体铁浓度、水稻生物量和全铁积累量均随HCO_(3)^(−)浓度的上升而降低,但DI-PFM处理下这些参数的降幅小于FI。水稻根系和叶片中共质体Fe与质外体Fe浓度比值随HCO_(3)^(−)浓度的增加而降低,FI处理水稻根系和叶片中共质体Fe与质外体Fe浓度比值大于DI-PFM。【结论】HCO_(3)^(−)引起水稻木质部伤流液pH升高影响水稻铁吸收和利用,但HCO_(3)^(−)并不是造成滴灌水稻缺铁的主要因子。石灰性土壤上滴灌水稻缺铁的主要原因可能仍是因为土壤铁有效性低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外体铁 ^hco_(3)^(−) 铁吸收和利用 共质体铁 木质部伤流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BF_(3)制备H_(3)^(10)BO_(3)反应进程在线监测
9
作者 周文辉 胡石林 +1 位作者 张彦彪 周秀林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04-1310,共7页
工业规模生产富集^(10)B的硼酸(H_(3)^(10)BO_(3),^(10)B>19.8%)时需要监测反应的进行程度和判定反应的终点。为解决现有监测方法步骤繁琐、人为误差大、精准度低等问题,本文设计并建造了一套在线监测反应进行程度的实验装置,并采用... 工业规模生产富集^(10)B的硼酸(H_(3)^(10)BO_(3),^(10)B>19.8%)时需要监测反应的进行程度和判定反应的终点。为解决现有监测方法步骤繁琐、人为误差大、精准度低等问题,本文设计并建造了一套在线监测反应进行程度的实验装置,并采用该实验装置对通过富集^(10)B的三氟化硼(^(10)BF_(3),^(10)B>19.8%)与难溶于水的碳酸锶(SrCO_(3))反应制备H_(3)^(10)BO_(3)的实验进行原位、实时、在线监测。测试得到的溶液离子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数据曲线可以用c_(t)-c_(1)=c_(0)e^(-kt)公式进行拟合,其拟合系数R^(2)为1.00000。在相同条件下,进行了4次重复性测试实验,得到的4条溶液离子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数据曲线用c_(t)-c_(1)=c_(0)e^(-kt)公式拟合,其拟合系数R^(2)都为1.00000,说明用该实验装置进行长时间、多次测试,得到的数据精准度高、误差小、重现性好;且拟合方程的3个参数c1、c0、k的标准偏差(s)均小于0.3%,这说明用c_(t)-c_(1)=c_(0)e^(-kt)方程拟合的精密度高。c_(t)-c_(1)=c_(0)e^(-kt)方程可以用于^(10)BF_(3)制备H_(3)^(10)BO_(3)反应的进行程度监测。实验得到的离子浓度-时间曲线的拟合方程c_(t)-c_(1)=c_(0)e^(-kt)与化学反应的一级动力学方程ct=c_(0)e^(-kt)在表现形式上一致,表明用c_(t)-c_(1)=c_(0)e^(-kt)方程拟合^(10)BF_(3)制备H_(3)^(10)BO_(3)反应的进行程度符合化学反应进行实质,c_(t)-c_(1)=c_(0)e^(-kt)方程能够作为^(10)BF_(3)制备H_(3)^(10)BO_(3)反应进行程度和反应终点的判定依据。^(10)BF_(3)制备H_(3)^(10)BO_(3)较合理的加料方式是难溶固体粉末SrCO_(3)与H2O先混溶,搅拌下形成悬浮液,然后把悬浮液加热至设定温度并保持恒定,再向悬浮液中加入^(10)BF_(3)。在线监测结果表明,^(10)BF_(3)制备H_(3)^(10)BO_(3)需经过3步加羟基脱氟取代反应,其前两步反应是快反应,第3步反应是慢反应,即第3步反应是^(10)BF_(3)制备H_(3)^(10)BO_(3)反应的速率控制步骤。^(10)BF_(3)制备H_(3)^(10)BO_(3)反应为表观化学一级动力学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0)BF_(3) ^H_(3)^(10)BO_(3) 反应进程 在线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氧同位素示踪湿沉降NO_(3)^(-)来源及氧化途径
10
作者 李艳利 李雪 +2 位作者 陶路 张新刚 王明仕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36-345,共10页
为探明焦作市大气湿沉降中硝态氮的污染水平,识别其来源及其形成过程,于2020年1月-2021年12月采集了焦作市大气湿沉降样品41个,测定并分析了TN、NH_(4)^(+)-N、NO_(3)^(-)-N浓度以及δ^(15)N-NO_(3)^(-)、δ^(18)O-NO_(3)^(-)值.结果表... 为探明焦作市大气湿沉降中硝态氮的污染水平,识别其来源及其形成过程,于2020年1月-2021年12月采集了焦作市大气湿沉降样品41个,测定并分析了TN、NH_(4)^(+)-N、NO_(3)^(-)-N浓度以及δ^(15)N-NO_(3)^(-)、δ^(18)O-NO_(3)^(-)值.结果表明:①TN、NH_(4)^(+)-N、NO_(3)^(-)-N浓度范围分别为2.52~13.27、0.11~1.70、1.64~8.31 mg/L,焦作市湿沉降中氮的主要存在形态为NO_(3)^(-)-N,占比为52.11%~83.92%.②δ^(18)O-NO_(3)^(-)、δ^(15)N-NO_(3)^(-)值的范围分别为54.9‰~93.9‰、-9.8‰~3.0‰,非雨季δ^(18)O-NO_(3)^(-)值(62.5‰~93.3‰)更接近于N2O5氧化途径生成的δ^(18)O-HNO_(3)值(100.9‰~103.1‰),雨季δ^(18)O-NO_(3)^(-)值(53.2‰~73.0‰)更接近于OH氧化途径生成的δ^(18)O-HNO_(3)值(50.9‰~60.9‰),说明非雨季大气湿沉降NO_(3)^(-)主要来自N2O5的氧化,而雨季主要来自OH的氧化.③雨季,OH和N2O5氧化途径对湿沉降NO_(3)^(-)的贡献率分别为80.32%和19.67%,非雨季,两种氧化途径的贡献率分别为65.37%和34.62%;在考虑了同位素分馏情况下,基于贝叶斯模型识别了湿沉降NO_(3)^(-)的主要来源,即土壤排放、生物质燃烧、机动车尾气排放和煤炭燃烧,其贡献率平均值分别为31.70%±4.90%、28.30%±14.00%、22.80%±12.10%、17.20%±0.08%.该研究结果将为降雨中硝酸盐的来源及形成途径提供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_(3)^(-) 湿沉降 氮氧同位素 氧化途径 来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深井钻井液完井液HCO_3^-和CO_3^(2-)污染规律和处理方法 被引量:13
11
作者 黄宏军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1-33,共3页
在中原油田十几口超深井目的层钻进中,钻井液完井液均受到过不同程度的HCO3-和CO32-化学污染。通过室内研究和现场应用,总结出HCO3-和CO32-的污染规律、性能特征及针对性处理措施。要正确鉴别钻井液的老化与受化学污染的不同。对HCO3-和... 在中原油田十几口超深井目的层钻进中,钻井液完井液均受到过不同程度的HCO3-和CO32-化学污染。通过室内研究和现场应用,总结出HCO3-和CO32-的污染规律、性能特征及针对性处理措施。要正确鉴别钻井液的老化与受化学污染的不同。对HCO3-和CO32-污染的准确判别和及时处理,可减少处理剂用量,缩短处理时间,确保井下安全。HCO3-和CO32-污染的最大特点是,钻井液气泡多,颜色暗黑,粘度高,用稀释剂处理无效或效果差,切力呈上升趋势,性能极不稳定,触变性强。判定为HCO3-和CO32-污染后,必须进行滤液分析,并根据滤液的pH值、泥饼质量和滤失量等数据,拟定处理方案,通过小型试验确定Ca(OH)2加量,在1~2个循环周内加入;控制pH值为11.0~11.5是处理该污染的关键;同时,在满足携屑能力的前提下尽量降低粘度和切力,保证钻井液有良好的流变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深井 钻井液 完井液 ^hco3^- ^CO3^2- 污染规律 处理方法 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西部盐碱水域CO_3^(2-)、HCO_3^-组成特征及其对对虾的毒性效应 被引量:4
12
作者 杨富亿 李秀军 +1 位作者 赵春生 陈渊 《现代农业科技》 2007年第3期107-109,113,共4页
通过水化学分析与毒理学实验,研究吉林西部盐碱水环境CO32-、HCO3-的组成特征及其对对虾生存的影响。结果表明:盐碱水环境CO32-+HCO3-总质量浓度在盐度构成中的比例平均为59.19%,高于对虾养殖水环境的9.49%,属于碳酸盐型盐碱水质,其盐... 通过水化学分析与毒理学实验,研究吉林西部盐碱水环境CO32-、HCO3-的组成特征及其对对虾生存的影响。结果表明:盐碱水环境CO32-+HCO3-总质量浓度在盐度构成中的比例平均为59.19%,高于对虾养殖水环境的9.49%,属于碳酸盐型盐碱水质,其盐度的变化主要决定于CO32-+HCO3-总质量浓度的改变,对虾对这种盐度的适应能力将下降,所适应的CO32-+HCO3-的安全浓度为2.50mmoL/L。未经过高盐碱水环境驯化的对虾,尚无法向吉林西部的盐碱水域移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碱永环境 ^CO3^2- ^hco3^- 对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aHCO_3溶液中OH^-浓度比CO_3^(2-)浓度大吗 被引量:4
13
作者 杨立根 赵东旺 《化学教学》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44-45,共2页
关键词 NAhco3溶液 ^OH^- 浓度 ^CO3^2- 碳酸氢钠 氢氧根 碳酸根 高中 化学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155/GATA3/CD4^(+)T细胞通路对变应性鼻炎发病机制的调控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荣荣 瞿申红 +2 位作者 张少杰 黄雪颖 钟自玲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29-635,共7页
变应性鼻炎(AR)指具有特异性体质的个体第二次接触相同致敏原后立即触发由免疫球蛋白E介导的Ⅰ型变态反应,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与多种基因、免疫细胞、细胞因子等密切相关。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第二代基因测序技术快速发展,AR发病机制研究... 变应性鼻炎(AR)指具有特异性体质的个体第二次接触相同致敏原后立即触发由免疫球蛋白E介导的Ⅰ型变态反应,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与多种基因、免疫细胞、细胞因子等密切相关。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第二代基因测序技术快速发展,AR发病机制研究逐步深化、精准。研究发现miR-155和转录因子GATA3对AR发生发展有重要调控作用,进而影响CD4^(+)T淋巴细胞的优势分化趋势和ILC2增生。本文主要以miR-155/GATA3通路为中心,探讨相关上游基因和下游调控物质对AR发病机制的影响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应性鼻炎 MIR-155 GATA3 ^CD4^(+)T细胞 ILC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M3^(+)CD8^(+)T细胞在非小细胞肺癌中心区和非中心区微环境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5
作者 吴家娟 郭诗樱 +4 位作者 吕蕾蕾 翟家为 沈宇 陈成 瞿秋霞 《中国肺癌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903-910,共8页
背景与目的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已成为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治疗的重要手段,但仍有部分患者未能从中获益,揭示参与免疫治疗的关键CD8^(+) T细胞亚群,并建立可靠的生物标志物至关重要。本研究旨在分析TIM3^(+)C... 背景与目的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已成为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治疗的重要手段,但仍有部分患者未能从中获益,揭示参与免疫治疗的关键CD8^(+) T细胞亚群,并建立可靠的生物标志物至关重要。本研究旨在分析TIM3^(+)CD8^(+) T细胞在NSCLC组织微环境中不同区域的表达,并探讨其作为新的生物标志物的价值。方法 收集NSCLC患者肿瘤组织样本,根据活检方式分为肿瘤中心和肿瘤非中心区域,利用流式细胞术分析TIM3^(+)CD8^(+) T细胞的浸润及其表面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1, PD-1)的表达,并和免疫治疗疗效作关联分析。结果 肿瘤组织非中心区域TIM3^(+)CD^(+) T细胞的浸润水平显著高于肿瘤中心区域(P<0.0001),肿瘤直径≥3 cm或<3 cm亚组均呈现这种特征(P<0.01);与TIM3^(-)CD8^(+) T细胞相比,TIM3^(+)CD8^(+) T细胞表达更高水平的PD-1(P<0.001),PD-1^(+)TIM3^(+)CD8^(+) T细胞更多浸润于肿瘤直径≥3 cm的肿瘤非中心区域(P<0.01);免疫治疗临床应答者肿瘤非中心区域TIM3^(+)CD8^(+) T细胞浸润水平显著低于无应答者,浸润程度越低,临床缓解程度越显著(P<0.01),而肿瘤中心区域TIM3^(+)CD8^(+) T细胞与此无显著关联(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ecie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显示肿瘤非中心区域TIM3^(+)CD8^(+ )T细胞预测免疫治疗疗效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达0.9375,显著高于肿瘤中心区域TIM3^(+)CD8^(+) T细胞,也优于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 1, PD-L1)[肿瘤阳性细胞比例分数(tumor proportion score, TPS)]预测能力。结论 TIM3^(+)CD8^(+) T细胞在NSCLC组织微环境中的中心区和非中心区呈现区域性分布特征,位于肿瘤非中心区域微环境中该细胞群体的表达可作为预测免疫治疗疗效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TIM3 PD-1 ^CD8^(+)T细胞 肿瘤微环境 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性状和立地条件与树木根系NO_(3)^(-)吸收能力的关系 被引量:2
16
作者 于淼 张碧嘉 +6 位作者 王泽锦 于凤珍 赵新航 杨佳绒 李品 樊大勇 徐程扬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5-43,共9页
【目的】养分是干旱瘠薄立地中树木生长的重要限制因素,树木对干旱瘠薄立地中养分的吸收利用方式决定其生态适应对策。本研究通过野外原位测定,探究根系氮吸收动力学及其与根系形态性状间的耦合关系,为揭示林木根系在干旱瘠薄环境中的... 【目的】养分是干旱瘠薄立地中树木生长的重要限制因素,树木对干旱瘠薄立地中养分的吸收利用方式决定其生态适应对策。本研究通过野外原位测定,探究根系氮吸收动力学及其与根系形态性状间的耦合关系,为揭示林木根系在干旱瘠薄环境中的生理功能奠定基础。【方法】以北京市百望山森林公园内的山桃、栓皮栎和元宝枫为对象,采用以硝态氮(NO_(3)^(-))为唯一氮源的改良型梯度霍格兰营养液,在一般程度的干旱瘠薄立地和极端程度的干旱瘠薄立地中分别开展野外原位测定根系NO_(3)^(-)吸收动力学研究,并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研究根系NO_(3)^(-)吸收速率与根系功能性状间的关系。【结果】树种、立地条件和两者的交互效应对NO_(3)^(-)吸收速率和动力学参数均有显著或极显著的影响。3个树种对氮的亲和性均较高,元宝枫根系对NO_(3)^(-)的吸收速率偏低,在2种立地条件中均显著低于山桃和栓皮栎。生长在更加干旱瘠薄立地中的速生树种对NO_(3)^(-)的吸收具有补偿性。根系功能性状与NO_(3)^(-)的吸收速率有很好的耦合关系,比根长和比根表面积对根系NO_(3)^(-)吸收速率有显著正效应,根直径和根组织密度则相反。分支结构性状中,分支强度和链接数对根系NO_(3)^(-)吸收速率的作用较弱。【结论】生长速度较快的山桃和栓皮栎根系的NO_(3)^(-)吸收速率在极端干旱瘠薄立地胁迫下显著降低,元宝枫则相反。采取提高最大吸收速率和降低氮亲和力的“速度策略”可保障速生树种根系对NO_(3)^(-)的补偿性吸收。高比根长、高比根表面积、低根直径和低根组织密度的形态性状组合,可有效提高根系在干旱瘠薄立地中对NO_(3)^(-)的吸收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测定 立地条件 种间差异 ^NO_(3)^(-)吸收 功能性状 吸收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CO_(3)^(-)对超级13Cr马氏体不锈钢钝化行为及点蚀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10
17
作者 吕乃欣 刘开平 +3 位作者 尹成先 付安庆 訾杨 雷晓维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6-42,共7页
目的研究在0.1 mol/L NaCl硼酸缓冲溶液中,研究HCO_3~–对超级13Cr马氏体不锈钢的钝化及点蚀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动电位极化、恒电位极化、Mott-Schottky曲线、电化学阻抗谱等电化学测试手段,并结合3D超景深显微镜进行点蚀形貌观察,研... 目的研究在0.1 mol/L NaCl硼酸缓冲溶液中,研究HCO_3~–对超级13Cr马氏体不锈钢的钝化及点蚀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动电位极化、恒电位极化、Mott-Schottky曲线、电化学阻抗谱等电化学测试手段,并结合3D超景深显微镜进行点蚀形貌观察,研究超级13Cr马氏体不锈钢的电化学腐蚀行为。结果随着HCO_3~–浓度的增加,超级13Cr的钝化区间变宽,点蚀电位向正向移动,稳态点蚀发生的敏感性降低。HCO_3~–减少了超级13Cr亚稳态点蚀数量,降低了亚稳态点蚀电流密度峰值的平均值。随着HCO_3~–浓度的增大,超级13Cr钝化膜电阻Rf升高,电荷转移电阻Rct升高,钝化膜电容Cf逐渐减小。HCO_3~–使得超级13Cr钝化膜半导体特性由n型转变为n+p型双极性,且随着溶液中HCO_3~–浓度的增大,钝化膜中的施主密度ND和受主密度NA减小。结论 HCO_3~–的加入使得超级13Cr不锈钢钝化膜厚度增大,钝化膜内点缺陷密度降低,对基体的保护作用增强,抑制了超级13Cr的亚稳态和稳态点蚀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13Cr不锈钢 ^hco_(3)^(-) 稳态点蚀 亚稳态点蚀 钝化膜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碱土壤水溶性Cl^(-)、NO_(3)^(-)、SO_(4)^(2-)离子提取与离子色谱仪同时测定技术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孔令娥 晋琪 +5 位作者 李寒 孙子怡 张宇航 郑磊 马常宝 汪洪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69-278,共10页
为建立盐碱土中水溶性Cl^(-)、NO_(3)^(-)和SO_(4)^(2-)的提取与离子色谱仪同时测定的方法,选取采自新疆和宁夏2个盐碱地土样进行正交试验,优化土壤水溶性阴离子浸提过程,水土比例对水溶性离子的测定结果影响显著。选择浸提条件为水土比... 为建立盐碱土中水溶性Cl^(-)、NO_(3)^(-)和SO_(4)^(2-)的提取与离子色谱仪同时测定的方法,选取采自新疆和宁夏2个盐碱地土样进行正交试验,优化土壤水溶性阴离子浸提过程,水土比例对水溶性离子的测定结果影响显著。选择浸提条件为水土比例5∶1,振荡时间为3 min,浸提液离心后过0.45μm滤膜,待测液Cl^(-)、NO_(3)^(-)、SO_(4)^(2-)采用离子色谱同时测定。结果表明,离子色谱法测定3种离子线性范围均为0.2~20 mg/L;方法检出限Cl^(-)为0.18 mg/kg,NO_(3)^(-)为0.12 mg/kg,SO_(4)^(2-)为0.38 mg/kg。3种离子6次测定结果相对标准偏差均<5%;加标回收率90.6%~104%;11种不同地点的盐碱土土壤水溶性盐浸提液中Cl^(-)、NO_(3)^(-)、SO_(4)^(2-)的测定结果分别与电位滴定法、连续流动分析仪法、硫酸钡质量法测定数值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本方法的检出限、准确度、精密度能满足盐碱土土壤水溶性Cl^(-)、NO_(3)^(-)和SO_(4)^(2-)离子含量的同时测定,省时省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色谱仪 盐碱土 ^水溶性Cl^(-) ^水溶性NO_(3)^(-) ^水溶性SO_(4)^(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异丙基萘基质^(3)H和^(14)C液闪标准源的稳定性与淬灭校正准确性研究
19
作者 肖扬 张辉 +10 位作者 马彦 刘玫玲 刘皓然 梁珺成 张津肇 赵清 范梓浩 张晗 刘鹏 范富有 戴雄新 《计量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738-1744,共7页
为了建立商用液闪液分析水溶液样品中^(3)H、^(14)C的淬灭校正方法,基于二异丙基萘(Diisopropylnaphthalene,DIN)液闪液制备了^(3)H无淬灭液闪标准源、^(3)H淬灭系列液闪标准源、^(14)C无淬灭液闪标准源和^(14)C淬灭系列液闪标准源。考... 为了建立商用液闪液分析水溶液样品中^(3)H、^(14)C的淬灭校正方法,基于二异丙基萘(Diisopropylnaphthalene,DIN)液闪液制备了^(3)H无淬灭液闪标准源、^(3)H淬灭系列液闪标准源、^(14)C无淬灭液闪标准源和^(14)C淬灭系列液闪标准源。考察了室温、避光条件下标准源的稳定性,16个月后淬灭系列标准源的校正效率的变化小于0.5%,无淬灭^(3)H、^(14)C标准源的活度值和tSIE值在30个月的监测中斜率统计值均小于临界值,未观察到不稳定性。比较了DIN体系淬灭系列标准源与甲苯体系淬灭系列标准源对商用液闪液测量核素的校正准确性,结果表明DIN基质的淬灭系列标准源更适用于目前广泛使用的商用闪烁液(Ultima Gold^(TM)AB、Ultima Gold^(TM)LLT、Optiphase HiSafe 3)测试样品的淬灭校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辐射计量 二异丙基萘 液闪 淬灭 ^^(3)H ^^(14)C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CO_(3)^(-)/N控制部分亚硝化及影响因素
20
作者 潘永宝 杨雅馨 +4 位作者 陈宣 孙婷 姬涛 惠璠 吕永涛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088-2092,共5页
部分亚硝化的稳定控制是基于厌氧氨氧化的两段式自养脱氮高效运行的关键。在好氧条件下(DO>1 mg/L),通过控制HCO_(3)^(-)与NH^(4+)的摩尔比,在SBR系统实现了高氨废水部分亚硝化的启动与长期稳定运行,出水NO_(2)^(-)-N/NH^(4+)-N为1.0... 部分亚硝化的稳定控制是基于厌氧氨氧化的两段式自养脱氮高效运行的关键。在好氧条件下(DO>1 mg/L),通过控制HCO_(3)^(-)与NH^(4+)的摩尔比,在SBR系统实现了高氨废水部分亚硝化的启动与长期稳定运行,出水NO_(2)^(-)-N/NH^(4+)-N为1.09±0.08。在此基础上,通过批式试验考察了HCO_(3)^(-)/N及pH对部分亚硝化的影响。结果发现,随着进水HCO_(3)^(-)/N由0.5∶1升高为1∶1,1.5∶1和2∶1,氨氮转化率由33.62%增加至57.41%,100%和100%。在控制HCO_(3)^(-)/N为1∶1前提下,随着pH由7升至8和9时,氨氮转化率由56.89%升高至61.32%和100%,平均氨氧化速率分别达0.39,0.42,0.49 mg N/(g MLSS·min)。结果表明,HCO_(3)^(-)/N和pH通过影响游离氨和游离亚硝酸的浓度同步影响着氨氧化速率、转化率和亚硝酸盐氧化,HCO_(3)^(-)/N为1∶1及pH=8是实现高氨废水部分亚硝化稳定运行的重要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程硝化 部分亚硝化 ^hco_(3)^(-)/N pH 游离氨 游离亚硝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