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LC蛋白对青海湖裸鲤肠道HCO^(-)_(3)排泄及酸碱平衡的影响
1
作者 李航 王萍 +5 位作者 来琦芳 史建全 周凯 高鹏程 祁洪芳 么宗利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98-307,共10页
为探索SLC蛋白抑制剂对青海湖裸鲤(Gymnocypris przewalskii)肠道HCO^(-)_(3)排泄及酸碱调节的影响,实验设置淡水组及青海湖盐碱水组(以下简称湖水组),通过注射4,4′-二异硫氢基芪-2,2′-二磺酸(4,4′-diisothiocyanatostilbene-2,2′-d... 为探索SLC蛋白抑制剂对青海湖裸鲤(Gymnocypris przewalskii)肠道HCO^(-)_(3)排泄及酸碱调节的影响,实验设置淡水组及青海湖盐碱水组(以下简称湖水组),通过注射4,4′-二异硫氢基芪-2,2′-二磺酸(4,4′-diisothiocyanatostilbene-2,2′-disulfonic acid disodium salt hydrate,DIDS)控制SLC家族(solute carrier family)蛋白活性,检测裸鲤肠道排泄HCO^(-)_(3)含量、血液血气指标以及肠道SLC4A1、SLC4A2、SLC4A4、SLC26A6基因相对表达量变化。结果显示,湖水组裸鲤的血液pH较淡水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P_(CO_(2))显著降低(P<0.05),肠道排泄HCO^(-)_(3)浓度显著升高(P<0.05),肠道SLC4A1、SLC4A4、SLC26A6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在注射DIDS后,淡水组裸鲤血液pH及HCO^(-)_(3)浓度显著上升(P<0.05),P_(CO_(2))显著降低(P<0.05);湖水组裸鲤血液pH及HCO^(-)_(3)浓度也显著上升(P<0.05),肠道排泄HCO^(-)_(3)浓度显著下降(P<0.05)。结果表明,裸鲤在盐碱环境下会增加肠道HCO^(-)_(3)排泄,但在SLC家族蛋白受到抑制后排泄量降低,相应的血液pH升高、酸碱失衡。研究结果进一步证明,SLC家族蛋白可能对青海湖裸鲤适应高盐碱环境发挥了补偿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LC HCO^(-)_(3)排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念珠藻对岩溶水中Ca^(2+)、HCO^(-)_(3)利用效率实验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王培 胡清菁 +1 位作者 曹建华 李亮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99-805,共7页
岩溶碳汇过程中石灰石溶解将大气/土壤中CO_(2)转移到水体形成HCO^(-)_(3)促进水生藻类的生长。该文为了研究水生藻类光合作用将岩溶水中无机碳转化为有机碳的效率,采用从岩溶水生生态系统中筛选出的念珠藻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在封闭体系... 岩溶碳汇过程中石灰石溶解将大气/土壤中CO_(2)转移到水体形成HCO^(-)_(3)促进水生藻类的生长。该文为了研究水生藻类光合作用将岩溶水中无机碳转化为有机碳的效率,采用从岩溶水生生态系统中筛选出的念珠藻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在封闭体系中藻细胞光合作用时对典型岩溶水中Ca^(2+)、HCO^(-)_(3)利用、藻细胞生物量的变化与Ca^(2+)、HCO^(-)_(3)的利用关系以及体系pH、DO的变化。结果表明:念珠藻通过光合作用能吸收利用岩溶水中27.38%的Ca^(2+),同时将29.54%的Ca^(2+)通过物理化学作用以"藻体-CaCO_(3)"复合体形式沉淀而返回到无机环境。pH漂移实验表明念珠藻光合作用过程中先利用水体中游离CO_(2),然后以岩溶水中HCO^(-)_(3)为碳源。由于水体中岩溶作用产生的HCO^(-)_(3)不断被光合作用利用而引起体系pH和DO的升高。念珠藻光合作用将岩溶水中65%的HCO^(-)_(3)转化为稳定化合物,其中18.46%以胞外CaCO_(3)形式被沉淀,81.54%被藻类转化为有机物,表现为净碳汇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2%PLUS%) CaCO_(3)沉积 HCO^(-)_(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氟离子和碳酸氢根对构树幼苗生长和碳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姚凯 吴沿友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6-63,共8页
【目的】通过研究氟离子和碳酸氢根添加对构树幼苗生长和碳代谢的影响,探讨喀斯特生态区域内的氟离子对植物光合作用和糖代谢过程的影响机制,以期为氟富集地区的森林植被管理和修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喀斯特适生植物构树幼苗为研... 【目的】通过研究氟离子和碳酸氢根添加对构树幼苗生长和碳代谢的影响,探讨喀斯特生态区域内的氟离子对植物光合作用和糖代谢过程的影响机制,以期为氟富集地区的森林植被管理和修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喀斯特适生植物构树幼苗为研究对象,通过在Hoagland营养液中加入NaF和NaHCO_(3)制成处理液。试验共设置4个处理组,即对照组、3 mmol·L^(-1)NaF处理组、3 mmol·L^(-1)NaHCO_(3)处理组和3 mmol·L^(-1)NaF+3 mmol·L^(-1)NaHCO_(3)处理组。测定构树幼苗在处理条件下的生长指标、光合指标、磷酸果糖激酶(PFK)活性、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H)活性和碳酸酐酶(CA)活性。【结果】1)F^(-)添加显著抑制了构树幼苗的生长和光合能力,并且使葡萄糖代谢从糖酵解途径转移到磷酸戊糖途径。在不同时添加HCO^(-)_(3)的情况下,F^(-)对叶片内的CA酶活性不产生显著影响,但在同时添加HCO^(-)_(3)时,F^(-)显著抑制叶片内的CA酶活性。2)根际HCO^(-)_(3)添加能够显著促进构树幼苗的生长和光合能力,提高葡萄糖代谢总量和CA酶活性。而同时添加F-能抑制HCO^(-)_(3)添加对植株产生的正面效应,使植株的生长、光合、葡萄糖代谢总量都显著下降,而G6PDH酶活性显著上升。【结论】环境中较高浓度的F-能够显著抑制构树的生长,具体体现在对光合过程的抑制和把过多的糖代谢底物分配到PPP途径上。而在根际添加适量的HCO^(-)_(3)能够为植株的生长提供额外的光合代谢底物,提高植株的糖代谢水平,从而对植物的抗逆性和生长都产生有利的影响。在同时添加HCO^(-)_(3)和F-条件下,HCO^(-)_(3)对植物生长的增益效果被F-的作用所削减,这主要是因为F-对植物光合系统中各种酶结构和活性的破坏和抑制作用,也可能与F-和HCO^(-)_(3)在根系吸收时存在竞争关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 HCO^(-)_(3)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