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7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sPD-1/sPD-L1与T细胞的相关性分析
1
作者 古丽沙提·海米提 朱玥洁 +4 位作者 谢忻汝 郭文宏 丁剑冰 鲁晓擘 张峰波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817-823,共7页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患者病程中可溶性程序性死亡蛋白1(soluble 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1,sPD-1)、可溶性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soluble Prog...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患者病程中可溶性程序性死亡蛋白1(soluble 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1,sPD-1)、可溶性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soluble 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1,sPD-L1)、T淋巴细胞、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的表达水平及各指标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71例确诊为HBV-ACLF患者的资料及外周血标本,根据研究对象28 d的随访结果,分为存活组40例和死亡组31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研究对象外周血CD4+T及CD8+T细胞的比例。采用流式液相多重蛋白定量(cytometric bead array,CBA)技术检测sPD-1和sPD-L1的表达。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TGF-β和IL-10的表达。Pearson法分析HBVACLF患者血清中sPD-1/sPD-L1与患者MELD评分、T细胞及细胞因子水平的相关性。结果:死亡组外周血及血清中CD4+T细胞百分比、sPD-1、sPD-L1、IL-10和TGF-β高于存活组,而CD8+T细胞百分比低于存活组(P均<0.05)。经相关性分析显示,sPD-1水平与IL-10、TGF-β和CD4+T细胞百分比呈正相关,与CD8+T细胞百分比呈负相关。sPD-L1水平与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IL-10、TGF-β和CD4+T呈正相关,与CD8+T细胞比例呈负相关(P均<0.05)。结论:sPD-1/sPDL1可能参与了HBV-ACLF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免疫应答,通过综合考虑患者sPD-1和sPD-L1水平可以为HBV-ACLF患者开展及时有效的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衰竭 T细胞 可溶性程序性死亡蛋白-1 可溶性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加急性肝衰竭肝移植预后评估 被引量:1
2
作者 赖曼 徐曼曼 +2 位作者 王鑫 栗光明 陈煜 《器官移植》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82-488,共7页
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是一种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发生的急性肝功能恶化,伴随肝脏和肝外器官衰竭,短期病死率高。肝移植是ACLF患者的唯一治愈方法,但供肝短缺和分配系统的限制使得只有少数患者能接受移植。基于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的... 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是一种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发生的急性肝功能恶化,伴随肝脏和肝外器官衰竭,短期病死率高。肝移植是ACLF患者的唯一治愈方法,但供肝短缺和分配系统的限制使得只有少数患者能接受移植。基于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的器官分配体系存在低估ACLF患者肝移植紧迫性的风险,开发更好的评估工具以确定哪些ACLF患者最有可能从肝移植中受益是当务之急。因此,本文就目前国内外主流的ACLF定义、ACLF肝移植治疗适应人群的选择以及ACLF肝移植预后的评分进行综述,以期为ACLF患者肝移植预后评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植 急性衰竭 器官衰竭 终末期病模型评分 预后 静态评估 动态评估 机器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浆交换人工肝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疗效分析
3
作者 邓凯 崔佳奇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71-676,共6页
目的分析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患者采用血浆交换人工肝治疗的临床特征及疗效。方法选择2023年5月—2024年5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的135例ACL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血浆交换... 目的分析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患者采用血浆交换人工肝治疗的临床特征及疗效。方法选择2023年5月—2024年5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的135例ACL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血浆交换人工肝组(54例)和常规组(81例)。常规组患者进行常规模式治疗,血浆交换人工肝治疗组根据患者肝功能与凝血功能情况,选择以血浆交换为中心的人工肝治疗模式。比较两组患者实验室检查结果、临床疗效、细胞因子水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人工肝治疗组患者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2527.96±1504.21)显著高于常规组(1854.75±940.23)(P=0.004);人工肝治疗组治疗前合并糖尿病和肝癌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30、0.030);人工肝治疗组治疗前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白介素-6、C反应蛋白、甲胎蛋白、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以及直接胆红素/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比率显著高于常规组(P值分别为<0.001、<0.001、0.040、0.030、0.040、0.006),尿酸水平显著低于常规组(P=0.040);人工肝治疗组患者治疗期间感染、腹水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10、0.020);人工肝治疗后患者白介素-6、C反应蛋白、甲胎蛋白水平均明显降低。结论病情复杂的ACLF患者更推荐直接采取以血浆交换为中心的人工肝治疗,疗效确切且并发症少,动态监测白介素-6、C反应蛋白、甲胎蛋白可作为人工肝疗效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治疗 急性衰竭(ACLF) 终末期病模型(MELD)评分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ilson病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及其预测价值 被引量:2
4
作者 唐露露 陈怀珍 +4 位作者 张静 董婷 李俊 江海林 杨文明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1-136,共6页
目的探讨Wilson病(WD)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及其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1月1日-2022年1月1日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科住院的70例WD-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12周预后情况分为生存组(n... 目的探讨Wilson病(WD)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及其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1月1日-2022年1月1日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科住院的70例WD-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12周预后情况分为生存组(n=36)与死亡组(n=34)。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WD-ACLF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建立预后模型,对模型整体系数进行综合检验,采用Hosmer-Lemeshow检验评价模型的拟合度。采用ROC曲线分析新建模型以及慢性肝衰竭-序贯器官衰竭评估(CLIF-SOFA)评分、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肝硬化分级(CTP)评分对WD-ACLF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70例WD-ACLF患者,生存组36例,男22例,女14例,中位年龄30.0(17.3,40.0)岁;死亡组34例,男25例,女9例,中位年龄34.0(28.8,41.0)岁。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生存组病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短于死亡组,白细胞计数(WBC)、国际化标准比值(INR)、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尿素氮(BUN)、肌酐(Cre)、铜蓝蛋白(CER)水平,以及感染、腹水和上消化道出血比例低于死亡组,红细胞计数(RBC)及血红蛋白(Hb)、Na^(+)、总胆固醇(TC)水平高于死亡组(P<0.05或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程(OR=1.176,95%CI1.043~1.325)、INR(OR=7.635,95%CI1.767~32.980)、TBIL(OR=1.012,95%CI1.003~1.021)、上消化道出血(OR=11.654,95%CI 1.029~131.980)是影响WD-ACLF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建立WD-ACLF预后联合模型,该模型评估WD-ACLF预后的AUC为0.941,大于CLIF-SOFA评分(AUC=0.802)、MELD评分(AUC=0.897)、CTP评分(AUC=0.722)。结论病程、INR、TBIL、上消化道出血是影响WDACLF预后的危险因素,据此建立的预后模型能更为准确地预测WD-ACLF患者的预后,其预测价值优于CLIF-SOFA评分、MELD评分和CTP评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LSON病 急性衰竭 预后 衰竭-序贯器官衰竭评估 终末期病模型 硬化分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BV感染相关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外周血中TCR γδT细胞促炎细胞因子的产生及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5
作者 彭辉 陈维贤 +1 位作者 常琳 陈敏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7期1733-1736,共4页
目的探讨HBV感染相关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HBV-associ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HBV-ACLF)外周血中TCRγδT(γδT)细胞的比例及产生IFN-γ、TNF-α及IL-17等促炎细胞因子的能力,分析它们与临床指标间的相关性。方法入选26... 目的探讨HBV感染相关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HBV-associ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HBV-ACLF)外周血中TCRγδT(γδT)细胞的比例及产生IFN-γ、TNF-α及IL-17等促炎细胞因子的能力,分析它们与临床指标间的相关性。方法入选26例HBV-ACLF患者、40例慢性HBV感染患者(CHBV)、25例健康对照者,用流式细胞仪方法检测外周血中γδT细胞的频率及产生炎性细胞因子IFN-γ、TNF-α、IL-17细胞的比例,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各组间各细胞比例的差异及细胞比例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HBV-ACLF患者外周血中γδT细胞占总T细胞的比例的中位值为4.8%,低于CHB患者(10.7%)与健康对照者(1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体外经刺激后,IFN-γ阳性的γδT细胞在HBV-ACLF组的比例中位值为73.9%、CHBV组为70.9%,高于健康对照组(45.3%,P<0.01);HBV-ACLF患者中TNF-α阳性的γδT细胞中位值为26.7%,显著高于CHBV患者(11.5%)及健康对照组(11.7%,P<0.01);产生IL-17因子的γδT在HBV-ACLF组中中位值为0.7%,高于CHBV组(0.3%)及健康对照组(0.3%,P<0.01)。经Spearman Correlation相关性分析,HBV-ACLF组中TNF-α+γδT细胞的比例与ALT或AST水平呈负相关。结论虽然HBV-ACLF患者外周血中总的γδT细胞比例降低,但产生炎性细胞因子IFN-γ、TNF-α、IL-17的能力显著增强,可能参与了HBV-ACLF发病过程中炎症因子急剧升高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ΔT细胞 急性衰竭 乙型炎病毒 炎性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肝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中PMN-MDSC的表达及意义
6
作者 孙健 戚健君 +4 位作者 杨剑 全斌 黄建军 余雪平 侯为顺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38-844,共7页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epatitis B virus-rel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HBV-ACLF)患者中多核型髓源性抑制细胞(polymorphonuclear 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PMN-MDSC)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2022年...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epatitis B virus-rel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HBV-ACLF)患者中多核型髓源性抑制细胞(polymorphonuclear 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PMN-MDSC)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2022年9月—2023年8月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收治的HBV-ACLF患者40例为研究组,同期在该院诊治或体检的慢性乙肝(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20例、健康对照(healthy control,HC)10例为对照组,收集临床资料,留取血标本。流式细胞术检测入院当日外周血PMN-MDSC频率,比较研究组和两个对照组外周血PMN-MDSC频率的差异。采用Spearman检验分析HBV-ACLF外周血PMN-MDSC频率与炎症指标、疾病严重度的相关性。分别根据是否合并或继发感染及访视期第28天预后情况对HBV-ACLF患者分组,比较各组外周血PMN-MDSC频率的差异。结果:HBV-ACLF组外周血PMN-MDSC频率显著高于CHB组和HC组(P均<0.001),CHB组和HC组之间PMN-MDSC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BV-ACLF外周血PMN-MDSC频率与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降钙素原水平、国际标准化比值、总胆红素水平、Child-Turcotte-Pugh评分、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均呈正相关(r=0.347、0.799、0.506、0.450、0.462、0.470、0.481,P均<0.05),与淋巴细胞计数呈负相关(r=-0.428,P<0.01)。40例HBV-ACLF患者中,合并感染18例,继发感染17例,28 d预后差21例,其外周血PMN-MDSC频率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结论:HBV-ACLF患者外周血富集PMN-MDSC,其频率与感染风险、疾病严重度及患者短期预后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髓源性抑制细胞 乙型炎病毒 急性衰竭 感染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与乙型肝炎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血清IgA水平升高且补体C3和C4含量降低 被引量:12
7
作者 童杨 管世鹤 +4 位作者 周强 杨凯 方亚平 韦玉 潘颖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702-1705,共4页
目的比较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与乙型肝炎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血清IgA和补体C3、C4的含量,并评估其在预测HBV-ACLF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32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20例HBV-ACLF患者及同期28例健康体检者,分别作为CHB组... 目的比较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与乙型肝炎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血清IgA和补体C3、C4的含量,并评估其在预测HBV-ACLF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32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20例HBV-ACLF患者及同期28例健康体检者,分别作为CHB组、HBV-ACLF组和对照组。采用免疫比浊法分析各组血清IgA和补体C3、C4含量,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IgA、C3和C4评估CHB患者发生HBV-ACLF的预测价值。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较,CHB组和HBV-ACLF组血清IgA含量显著增高,且HBV-ACLF组血清IgA含量高于CHB组,而HBV-ACLF组血清C3、C4含量较CHB组和健康对照组均显著降低。ROC曲线分析预测价值显示,血清IgA、C3及C4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99、0.898和0.791,即C3的AUC最大,当C3的截断值(cut off)为0.71时,评估HBV-ACLF风险值的敏感性为87.5%,特异度为90%。结论CHB患者与HBV-ACLF患者血清IgA水平升高,C3、C4含量降低,对CHB发生HBV-ACLF有潜在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乙型 乙型相关性急性衰竭 IGA 补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对早期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2
8
作者 刘慧敏 张绪清 +2 位作者 郭艳 刘明 毛青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4期2412-2417,共6页
目的探讨核苷(酸)类似物[nucleot(s)ides analogues,NAs]抗病毒治疗对早期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hepatitis B virus associ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HBV-ACLF)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02年1月至2012年12月第三... 目的探讨核苷(酸)类似物[nucleot(s)ides analogues,NAs]抗病毒治疗对早期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hepatitis B virus associ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HBV-ACLF)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02年1月至2012年12月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感染病研究所住院的早期HBV-ACLF患者618例,其中男性568例,女性50例,年龄12~77(41.29±11.38)岁。根据有无联合NAs抗病毒治疗将患者分为抗病毒组(546例)和对照组(72例)。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NAs抗病毒治疗对早期HBV-ACLF患者预后的影响。回顾性分析比较基线特征和治疗6个月后的自然生存率。结果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是否抗病毒治疗、性别、年龄、血浆Na+浓度、血清总胆红素和白细胞是影响早期HBV-ACLF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抗病毒组的自然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52.0%vs36.1%,P<0.05)。不同抗病毒方案的自然生存率依次为:恩替卡韦(56.4%)>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55.2%)>拉米夫定(5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HBV-ACLF患者使用NAs抗病毒治疗可提高自然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炎病毒 急性衰竭 核苷(酸)类似物 抗病毒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严重程度及预后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7
9
作者 徐英 黄小平 +4 位作者 陈丽 孙蔚 李文婷 王艳 甘建和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632-1635,共4页
目的探讨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与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预后的关系及其预测价值。方法选取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2015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肝病患者,根据病情发展的不同阶段,分为HBV-ACLF组(n=42),肝硬化组(n=30... 目的探讨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与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预后的关系及其预测价值。方法选取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2015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肝病患者,根据病情发展的不同阶段,分为HBV-ACLF组(n=42),肝硬化组(n=30)和慢性肝炎组(n=25),同时选取同期健康者(n=24)作为对照。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PT、Alb、TBil、SCr、尿素氮(BUN)、TC、TG、HDL-C、LDL-C、MELD评分。其中HBV-ACLF组进一步分为好转组(n=17)与未好转组(n=25),随访时间3个月。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连续性变量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进一步组内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用于分析预测变量的准确性。结果肝硬化组、HBV-ACLF组、慢性肝炎组、健康组在PT、Alb、BUN、TBil、TC、TG、HDL-C、LDL-C、MELD评分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75.134、44.638、10.253、80.357、55.067、19.858、68.174、52.492、64.359,P值均<0.05)。各组间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HDL-C水平在HBV-ACLF组[0.12(0.08-0.30)mmol/L]明显低于肝硬化组[0.79(0.60-1.01)mmol/L]、慢性肝炎组[1.06(0.88-1.44)mmol/L]、健康组[2.03(1.36-2.98)mmol/L](Z值分别为3.821、5.921、7.228,P值均<0.001)。HBV-ACLF好转组HDL-C水平明显高于未好转组[0.20(0.11-0.49)mmol/L vs 0.10(0.07-0.15)mmol/L,Z=-1.628,P=0.014]。进一步二元logistic回归,发现HDL-C(OR=0.003,95%CI:0-0.548,P=0.029)与MELD评分(OR=1.588,95%CI:1.032-2.443,P=0.035)是影响HBV-ACLF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DL-C对HBV-ACLF预后预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07,截断值为0.175 mmol/L,敏感度0.706,特异度0.800,95%CI:0.677-0.937,P=0.001;MELD对HBV-ACLF预后预测的AUC为0.822,截断值为26.500,敏感度0.760,特异度0.765,95%CI:0.696-0.928,P<0.001。结论HDL-C是HBV-ACLF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在HBV-ACLF预后中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炎病毒 急性衰竭 胆固醇 HDL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均血小板体积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5
10
作者 徐英 黄小平 +3 位作者 陈丽 顾静 王艳 甘建和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2199-2202,共4页
目的探讨平均血小板体积(MPV)与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预后的关系及其价值。方法选取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2015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37例,HBV-ACLF患者44例,慢性乙型肝炎27例,同期健康体检人员24例,回... 目的探讨平均血小板体积(MPV)与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预后的关系及其价值。方法选取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2015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37例,HBV-ACLF患者44例,慢性乙型肝炎27例,同期健康体检人员24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TBil、肌酐(Cr)、尿素氮(BUN)、Alb,血氨(NH3),血常规,MELD评分,凝血常规。根据预后的不同,HBV-ACLF分为好转组(19例)与未好转组(25例),随访时间3个月。4组间的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组内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2组间的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用于预测变量的准确性。结果肝硬化组、HBV-ACLF组、慢性肝炎组及健康组的MPV、血小板计数、PT、INR、Alb、BUN、TBil、MELD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9.031、75.837、59.894、56.033、22.760、83.353、70.299,P值均<0.001)。各组间MPV进一步两两比较,HBV-ACLF组MPV明显高于健康组及慢性肝炎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9.076、4.435,P校正值均<0.001);肝硬化组MPV明显高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46,P校正值=0.049)。HBV-ACLF患者中好转组与未好转组MPV、年龄、PT、INR、MELD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3.710、-2.726、-2.678、-2.322、-2.610,P值均<0.05);进一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MPV(OR=1.175,95%CI:1.067~2.756,P=0.026)和MELD评分(OR=1.643,95%CI:1.021~2.644,P=0.041)是影响HBV-ACLF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MPV、MELD及二者联合对HBV-ACLF预后预测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42、0.731、0.791,MPV联合MELD的敏感度和特异度较高,分别为0.72、0.895。结论MPV是影响HBV-ACLF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对预后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MPV联合MELD评分预测HBV-ACLF预后比单独预测更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炎病毒 急性衰竭 平均血小板体积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犀角散加味干预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前期临床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尹燕耀 林云华 +3 位作者 邵发助 林晖明 宗亚力 万勇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591-1594,共4页
目的探讨犀角散加味(水牛角、黄连、升麻,等)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前期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收集给予西医内科综合治疗75例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前期患者,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犀角散加味口服,治疗1个月,观察... 目的探讨犀角散加味(水牛角、黄连、升麻,等)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前期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收集给予西医内科综合治疗75例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前期患者,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犀角散加味口服,治疗1个月,观察患者症状和体征,测定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胆碱酯酶(CHE)、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水平,统计患者肝衰竭的发生率。结果犀角散加味治疗HBV慢加急性肝衰竭前期患者能够改善部分症状、体征,提高PTA水平,降低肝衰竭发生率,其他指标同期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犀角散加味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前期有一定治疗作用,可能与早期阻断肝衰竭发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犀角散 hbv(乙型炎病毒) 急性衰竭前期 临床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凝血酶Ⅲ活性检测在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中的意义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爱华 管世鹤 +5 位作者 杨凯 王琴 周强 陈礼文 张浩 孙蓓蓓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80-485,共6页
目的分析HBV相关慢加急肝衰竭患者(HBVACLF)抗凝血酶原Ⅲ(AT-Ⅲ)活性变化,研究其与患者肝功能及凝血功能指标潜在相关性。方法选取住院患者中诊断明确的HBV-ACLF患者80例和作为对照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48例,发色底物法分析患者AT-... 目的分析HBV相关慢加急肝衰竭患者(HBVACLF)抗凝血酶原Ⅲ(AT-Ⅲ)活性变化,研究其与患者肝功能及凝血功能指标潜在相关性。方法选取住院患者中诊断明确的HBV-ACLF患者80例和作为对照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48例,发色底物法分析患者AT-Ⅲ活性水平,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其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TBIL)、白蛋白(AL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PT国际标准化比值(PTINR)及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的相关性,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AT-Ⅲ能否作为影响HBV-ACLF临床预后的潜在实验室检测指标。结果与CHB患者相比,HBV-ACLF患者AT-Ⅲ活性水平降低,其它肝功能和凝血功能检测指标除ALB和PTA减少外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ACLF患者AT-Ⅲ活性水平与TBIL、PT-INR、PTA均具有相关性,HBV-ACLF患者预后分组中AT-Ⅲ活性水平与MELD评分呈负相关,ROC曲线结果显示,采用AT-Ⅲ预测HBV-ACLF患者临床预后的曲线下面积为0.686,敏感性为75.0%,特异性为52.9%,界值为16.4%;采用MELD评分预测HBV-ACLF患者临床预后的曲线下面积为0.698,敏感性76.5%,特异性55.9%,界值为28.5;AT-Ⅲ联合MELD评分预测HBV-ACLF患者临床预后的曲线下面积为0.756,敏感性为62.5%,特异性为88.2%,界值为AT-Ⅲ:20.1%,MELD评分:25。结论AT-Ⅲ与HBV-ACLF患者肝功能损伤严重程度、病情进展相关,临床联合MELD评分在预测HBV-ACLF患者临床预后方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凝血酶原Ⅲ 急性衰竭 性乙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揭示HLA-DR基因变异是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1
13
作者 谭文婷 邓国宏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835-835,共1页
【据《Gut》2018年4月报道】题: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揭示HLA-DR基因变异是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危险因素(作者Tan W等)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是我国及亚太地区慢性肝病患者常见的危急重症,但其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清楚。重庆陆军军医... 【据《Gut》2018年4月报道】题: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揭示HLA-DR基因变异是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危险因素(作者Tan W等)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是我国及亚太地区慢性肝病患者常见的危急重症,但其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清楚。重庆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Tan等开展的HBV相关ACLF(HBV-ACLF)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发现,HLADR是HBV相关ACLF的主要遗传易感位点,关联的风险等位与HBV-ACLF临床进程显著相关。该研究纳入1300例HBV-ACLF患者和2087例无症状携带者作为对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bv 基因变异 HLA-DR 急性 全基因组关联研究 衰竭 D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置换量血浆置换术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术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短期预后的结果 被引量:10
14
作者 邹波 朱龙川 +2 位作者 甘达凯 张鑫垚 姚雪兵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48-352,359,共6页
目的探讨低置换量血浆置换术(LPE)+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术(DPMAS)联合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的效果,及对患者肝功能、炎症细胞因子及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使用信封法将100例ACLF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均常规予以... 目的探讨低置换量血浆置换术(LPE)+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术(DPMAS)联合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的效果,及对患者肝功能、炎症细胞因子及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使用信封法将100例ACLF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均常规予以护肝、退黄、降酶、抗病毒、预防出血等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血浆置换(PE)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LPE+DP⁃MAS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肝功能、凝血功能、炎症细胞因子水平、不良反应发生率及90 d生存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肝功能、凝血功能及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90 d生存率和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PE+DPMAS联合治疗ACLF患者,可有效改善肝功能及凝血功能,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置换量血浆置换术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术 急性衰竭 功能 炎症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酸水平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9
15
作者 杨烁 刘坤 +4 位作者 杨兰 徐玲 鲁晓擘 孙晓风 玛力帕提·艾尔肯江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482-1488,共7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乳酸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LCF)患者90 d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1月—2021年6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病·肝病中心收治的117例HBV-ACLF患者,根据90 d随访结果分为生存组(n=43)和...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乳酸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LCF)患者90 d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1月—2021年6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病·肝病中心收治的117例HBV-ACLF患者,根据90 d随访结果分为生存组(n=43)和死亡组(n=74);收集患者于本院诊断HBV-ACLF后24 h内的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动脉血气、肝性脑病等并发症,计算ALBI、MELD、MELD-Na、MESO、iMELD、CLIF-C ACLF评分。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二元logistic分析乳酸是否为HBV-ACLF患者90 d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earson相关分析检验乳酸与感染情况及临床并发症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乳酸相加于各评分后能否提高现有模型的预测价值,两两比较采用Z检验。结果死亡组WBC、INR、乳酸均大于生存组,Na小于生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2.813、-2.855、-3.186、-2.044,P值均<0.05);年龄、MELD、MELD-Na、MESO、iMELD、CLIF-C ACLF评分均显著高于生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536、4.615、4.247、4.941、5.832、7.562,P值均<0.05)。logistic分析表明年龄(OR=1.075,95%CI:1.026~1.127,P=0.002)、INR(OR=2.198,95%CI:1.149~4.203,P=0.017)、乳酸(OR=1.431,95%CI:1.002~2.044,P=0.049)是HBV-ACLF患者90 d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将乳酸纳入现有模型后ROC曲线下面积均有所增加。结论乳酸是HBV-ACLF患者90 d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将其纳入现有模型可能提高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衰竭 乙型炎病毒 乳酸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方法探讨健脾利湿养肝方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2
16
作者 黄琦 李静 +6 位作者 马文峰 韩志毅 孙嘉玲 张卫 孙新锋 陈剑平 周小舟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57-564,共8页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究养肝方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的作用机制。方法依托TCMSP及GeneCards等多种数据库,获得健脾利湿养肝方治疗ACLF疾病的相关靶点。应用String及Cytoscape构建作用靶点...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究养肝方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的作用机制。方法依托TCMSP及GeneCards等多种数据库,获得健脾利湿养肝方治疗ACLF疾病的相关靶点。应用String及Cytoscape构建作用靶点的PPI网络,筛选出核心作用靶点并采用DAVID进行GO功能注释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对健脾利湿养肝方重复出现的活性成分以生物利用度OB值≥30%,类药性DL≥0.18为筛选条件,分选出中药复方健脾利湿养肝方的主要活性成分,并对该主要活性成分与核心作用靶点亲和力进行分子对接及动物体内实验验证。结果共获得健脾利湿养肝方治疗ACLF的活性成分536个,交集靶点基因244个,并筛选出核心靶点基因7个。分子对接显示核心靶基因AKT1、SRC、VEGFA、STAT3、EGFR、MAPK3、HRAS与健脾利湿养肝方中的主要活性成分槲皮素亲和力较好,具有很强的结合活性。另外,体内实验验证健脾利湿养肝方能够降低HRAS、EGFR、STAT3、SRC、VEGFA的表达,以延缓ACLF疾病进展。结论健脾利湿养肝方可能作用于HRAS、EGFR、STAT3、SRC、VEGFA等核心靶点,以达到治疗ACLF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脾利湿养 急性衰竭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信号通路 槲皮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联合吲哚菁绿清除实验预测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 被引量:8
17
作者 吴坤亮 张英 +2 位作者 黄晶 谢仕斌 郑玉宝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35-940,共6页
【目的】探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联合吲哚菁绿清除实验(ICG)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短期预后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7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院感染科住院收治的HBV相关ACLF患者共138例,临床确诊为HBV相关... 【目的】探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联合吲哚菁绿清除实验(ICG)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短期预后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7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院感染科住院收治的HBV相关ACLF患者共138例,临床确诊为HBV相关ACLF,24 h内予吲哚菁绿,记录15 min滞留率(ICGR_(15))及有效肝脏血流量(EHBF)值,同时记录24 h内临床各项指标。建立ICGR_(15) min滞留率转换模型(ICGR_(15)Score),并应用MELD评分联合ICGR_(15)Score,MELD评分、ICGR15滞留率,EHBF及Child-Pugh评分预测入组病例28 d生存率。根据ROC曲线下的面积(AUC)比较各评分系统对HBV相关ACLF预后预测敏感性和特异性,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纳入病例存活组与死亡组比较:死亡组患者的年龄大于生存组(P=0.011),同时临床资料比较分析显示:TBi(lP<0.001),DBi(lP<0.001),PT(P<0.001),PTA(P<0.001),CREA(P=0.008),ICGR_(15) Score(P=0.002),MELD评分(P<0.001),CTP分级(P=0.005),EHBF(P=0.014),Meld+ICGR_(15)Score(P<0.001),死亡组肝脏血流量低于存活组,其他指标死亡组均显著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种模型对HBV-ACLF短期预后评估的曲线下面积(AUC)的比较:MELD+ICGR_(15) Score(AUC:0.877),MELD(AUC:0.851),CTP(AUC:0.638),ICGR_(15)(AUC:0.551),EHBF(AUC:0.378),MELD+ICGR_(15)Score的ROC曲线下面积明显大于其他单一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结论】MELD评分联合ICGR15Score对于HBV相关ACLF短期预后的预测敏感性和特异性优于MELD评分以及其他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终末期病模型 吲哚菁绿清除实验 CHILD-PUGH分级 急性衰竭 短期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epatology Communications|质子泵抑制剂治疗是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发生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1
18
作者 周靖媛 高沿航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02-1002,共1页
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是肝硬化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其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先前研究已证明质子泵抑制剂(PPI)的应用与肝硬化的并发症[如肝性脑病(HE)和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有关。关于PPI治疗与肝硬化并发症相关的病理机制还有待进一... 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是肝硬化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其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先前研究已证明质子泵抑制剂(PPI)的应用与肝硬化的并发症[如肝性脑病(HE)和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有关。关于PPI治疗与肝硬化并发症相关的病理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然而,许多研究表明,PPI治疗,特别是长期使用,会导致肠道生态失调,这可能加重肠道细菌的易位,增强失代偿期肝硬化的慢性炎症状态。值得注意的是,炎症状态是发生ACLF的患者的典型特征。在此背景下,本研究假设PPI治疗可能是ACLF发生的一个易感因素,研究的目的是调查在倾向评分匹配的肝硬化患者群体中,PPI治疗是否是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发生ACLF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代偿期硬化 急性衰竭 炎症状态 易感因素 硬化并发症 生态失调 危险因素 肠道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巨噬细胞及其可塑性特征对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潜在价值及研究进展
19
作者 陈桂容 王明刚 +4 位作者 林华明 陈鑫鑫 罗娟 叶凤琴 王秀峰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2035-2040,共6页
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是在慢性肝病的基础上,由各种急性诱发因素引起的一组与严重急性肝功能损害和多器官衰竭相关的临床综合征。由于病情严重、发展迅速、病死率高,这种征求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近年研究表明,ACLF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 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是在慢性肝病的基础上,由各种急性诱发因素引起的一组与严重急性肝功能损害和多器官衰竭相关的临床综合征。由于病情严重、发展迅速、病死率高,这种征求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近年研究表明,ACLF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直接损伤和免疫损伤。作为肝脏中主要的免疫细胞,肝巨噬细胞在ACLF中的免疫调节作用也越来越被认可。肝巨噬细胞群在表观遗传重编程或局部微环境影响下有着出色的表型转换表现及可塑性特征,这种适应表达能力可利用关键介质来促进抗炎表型的早期转换,以缓解肝脏损伤的现象。大量研究表明肝巨噬细胞在逆转ACLF过程中存在一定潜力,故本文从肝巨噬细胞的可塑性特征角度出发,阐述肝巨噬细胞在ACLF中的作用以及干预ACLF疾病进程的研究,综述其在ACLF治疗中的潜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衰竭 巨噬细胞 细胞可塑性 免疫调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计数及相关评分模型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9
20
作者 涂颖 李雪 +2 位作者 陈美娟 徐华谦 汤善宏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308-1312,共5页
目的 探究血小板(PLT)计数与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预后的相关性,建立新的PLT相关评分模型并评估其在HBV-ACLF短期预后中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2年1月于西部战区总医院消化内科住院治疗的HBV-ACLF患者作为回顾... 目的 探究血小板(PLT)计数与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预后的相关性,建立新的PLT相关评分模型并评估其在HBV-ACLF短期预后中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2年1月于西部战区总医院消化内科住院治疗的HBV-ACLF患者作为回顾性研究队列。收集所有患者入院24 h内的临床资料,根据随访180天后的生存情况将患者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各指标之间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预后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评估预后模型预测价值。通过Kaplan-Meier曲线分析患者生存情况。结果 共纳入236例患者,180天生存率为75.85%(179/236)。死亡组年龄[(53.98±10.45)岁vs (47.44±12.46)岁,P=0.001]、INR[1.78(1.46~2.04) vs 1.47(1.23~1.68),P<0.001]、TBil[275.60(165.00~451.45)μmol/L vs 230.60(154.90~323.70)μmol/L,P=0.035]、MELD评分[21.47(18.14~24.76)分vs 18.67(15.70~21.62)分,P<0.001]、ALBI评分[-1.06(-1.64~-0.86)分vs-1.32(-1.73~-1.01)分,P=0.034]高于生存组,PLT水平[80.00(50.00~124.50)×109/L vs 115.00(82.00~143.00)×109/L,P=0.001]、PWR[13.40(9.54~20.70) vs 18.49(13.95~24.74),P=0.001]低于生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PLT与肝硬化的发生及INR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332、-0.194,P值分别为<0.001、0.00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PLT、INR为HBV-ACLF患者180天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OR值分别为1.045、0.990、2.591,95%CI分别为1.015~1.076、0.983~0.998、1.363~4.925)。获得新的预测模型:AIP=0.006×年龄+0.187×INR-0.001×PLT。AIP评分模型对预测HBV-ACLF患者180天生存率曲线下面积(AUC)为0.718 (敏感度为81.1%,特异度为54.1%),而PLT、PWR、LPACLF评分、MELD评分、ALBI评分的AUC分别为0.673、0.659、0.588、0.647、0.578。AIP评分模型的cut-off值为0.48。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发现,高AIP评分组的生存率明显低于低AIP评分组(P<0.001)。结论 PLT相关评分模型对HBV-ACLF预后的预测价值优于其他模型,高PLT水平HBV-ACLF患者的整体生存率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衰竭 乙型炎病毒 血小板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