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88篇文章
< 1 2 1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临床实验室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的方法学关联及效能分析
1
作者 汪海霞 张舒林 +4 位作者 赵莹莹 冯扬帆 杜伟鹏 梁靖宜 李佳蔚 《中国免疫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772-1776,1781,共6页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表面抗原(HBsAg)在临床实验室不同检测系统之间存在的关联及检测效能分析,进而对检测结果进行科学合理的解读,使临床实验室更好地服务于临床。方法:收集南阳市中心医院2021年6月至2022年7月期间,临床科室(感...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表面抗原(HBsAg)在临床实验室不同检测系统之间存在的关联及检测效能分析,进而对检测结果进行科学合理的解读,使临床实验室更好地服务于临床。方法:收集南阳市中心医院2021年6月至2022年7月期间,临床科室(感染肝病科为主)送检的筛查、疑似及确诊HBV感染患者标本100425例,检测方法学为HBsAg定量(电化学发光法和化学发光法)、定性(金标法)、半定量(ELISA法)和高灵敏HBV-DNA(RT-PCR法),分析各方法学之间的优劣及密切程度。罗氏HBsAg两套检测系统之间存在的关系采用相关分析方法。HBsAg效能分析采用Cut/Off值设定和检出限验证,进而分析假阳性和假阴性报告模型的分布。结果:低浓度和中浓度HBsAg的检测结果在电化学发光半定量法与ELISA法之间有相关性。ELISA法检测HBsAg在灵敏度和特异度方面仍具有检测优势,与国内外HBsAg定量检测系统相比无显著差异。依据CNAS-GL038文件进行性能验证显示,本实验室ELISA法检测HBsAg计算所得HBsAg最低检出限至0.1U/ml,ROC曲线设定Cut/Off值=0.105时,曲线下面积最大(AUC=0.986)。以罗氏电化学发光半定量检测和患者病史为依据,ELISA法检测HBsAg假阳性的发生例数在乙肝五项常见报告模型中,以单独HBsAg阳性出现的频次最高,HBsAg在OD值小于0.5区间内出现假阳性频次最高。在ELISA法检测HBsAg报告阴性结果中,随着OD值由0.01到0.10逐渐增大,假阴性结果发生例数随之增多。罗氏Elecsys HBsAgⅡquantⅡ和Elecsys HBsAgⅡ两套检测系统在一定条件下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两者之间的倍数约为1/0.18。在ElecsysHBsAgⅡquantⅡ检测系统下,HBsAg待测标本经400倍稀释后的检测结果与原倍检测结果之间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判定系数R^(2)=0.9938。结论:HBsAg多检测系统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存在密切联系,且ELISA法检测HBsAg可以满足临床检测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方法学 效能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451a与无偿献血者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2
作者 刘强 余薇 王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46-551,共6页
目的:分析miR451a与无偿献血者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BI)的关系,为OBI的鉴别提供思路。方法:选择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江西省血液中心无偿献血者血液样本125003份,通过血液筛查检出OBI感染者。同时选取40例HBsAg双试剂反应性样本(S/C... 目的:分析miR451a与无偿献血者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BI)的关系,为OBI的鉴别提供思路。方法:选择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江西省血液中心无偿献血者血液样本125003份,通过血液筛查检出OBI感染者。同时选取40例HBsAg双试剂反应性样本(S/CO>3.0)为阳性对照组,40例健康献血者为阴性对照组(正常组)。检测各组的血浆miR451a水平,同时检测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指标,并分析miR451a与OBI的关系。结果:125003份血液样本中54例判定为OBI,OBI感染率为0.043%(54/125003)。与正常组相比,OBI组、阳性对照组血浆miR451a相对表达量下调(P<0.05),但OBI组、阳性对照组血浆miR451a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对照组HBV DNA载量、TBil、ALT、AST水平均高于OBI组、正常组(P<0.05);OBI组与正常组血浆TBil、ALT、AS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及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显示,血浆miR451a可鉴别OBI者与健康者,且曲线下面积为(AUC)=0.904(95%CI:0.829-0.978);但血浆miR451a较难鉴别OBI者与HBsAg反应者。结论:血浆miR451a可作为HBV感染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可用于辅助鉴别HBsAg无反应性献血者的OB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miR451a 无偿献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结核合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治疗专家共识
3
作者 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江西分中心,江西省结核病重点实验室 吴于青 +1 位作者 张齐龙 程依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4期2961-2967,共7页
我国既是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也是全球慢性乙型肝炎(简称乙肝)负担最大的国家,结核病与乙肝双重流行的负担不容乐观,此类患者有着更高的治疗失败率、复发率,因此如何在确保抗结核治疗方案顺利实施的基础上降低肝功能损伤的发生率,避免因... 我国既是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也是全球慢性乙型肝炎(简称乙肝)负担最大的国家,结核病与乙肝双重流行的负担不容乐观,此类患者有着更高的治疗失败率、复发率,因此如何在确保抗结核治疗方案顺利实施的基础上降低肝功能损伤的发生率,避免因出现肝损伤导致的抗结核治疗中断,是当前临床治疗肺结核合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的重点和难点。由于我国在此方面的临床研究数据相对较少,目前尚未制订出一套针对肺结核合并慢性HBV感染的完整诊治规范。基于此,参考国内外的相关指南和共识,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江西分中心、江西省结核病重点实验室组织了结核病学、感染病学、肝病学、病理学等多个领域的专家进行了集中研讨,制订并形成了11条推荐意见的专家共识,旨在为肺结核合并HBV感染者的规范化诊治和科学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结核 慢性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病毒 分枝杆菌感染 治疗 专家共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低病毒血症临床治疗的挑战与策略
4
作者 甘惠琳 石翠翠 李光明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36-741,共6页
HBV感染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影响着2.5亿人的健康。尽管抗HBV治疗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有一部分患者在接受抗病毒治疗后出现低病毒血症(LLV),即未达到病毒转阴,HBV DNA载量持续维持在一个相对较低水平(20~2000 IU/mL)。LLV常由多种... HBV感染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影响着2.5亿人的健康。尽管抗HBV治疗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有一部分患者在接受抗病毒治疗后出现低病毒血症(LLV),即未达到病毒转阴,HBV DNA载量持续维持在一个相对较低水平(20~2000 IU/mL)。LLV常由多种因素导致,如病毒的高度稳定性、抗病毒药物难以完全清除病毒、宿主免疫因素、耐药性等,增加了抗病毒治疗的难度。此外,LLV同样会对肝脏造成损害,最终可能进展为肝细胞癌等严重结局。本文旨在综述乙型肝炎LLV的诊断、影响因素、临床意义及其治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慢性 病毒血症 病毒载量 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RSF1通过增加P53的稳定性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复制
5
作者 刘佳俊 龙少媛 +1 位作者 胡接力 崔静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1475-1483,共9页
目的探究丝氨酸/精氨酸富集剪接因子1(serine/arginine-rich splicing factor 1,SRSF1)对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复制的影响和机制。方法通过Southern blot、Northern blot、ELISA实验在不同的HBV复制细胞模型中检测SRSF1... 目的探究丝氨酸/精氨酸富集剪接因子1(serine/arginine-rich splicing factor 1,SRSF1)对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复制的影响和机制。方法通过Southern blot、Northern blot、ELISA实验在不同的HBV复制细胞模型中检测SRSF1对HBV复制的影响;通过荧光定量PCR实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以及ChIP实验在HepG2细胞中研究SRSF1对HBV核心启动子/增强子活性的影响。利用Western blot和泛素化检测实验探索SRSF1与P53的关系,同时在不同的HBV复制细胞模型中验证P53对HBV复制的影响,之后明确P53在SRSF1抑制HBV中的作用。结果过表达SRSF1可以在多种HBV复制细胞模型中显著抑制HBV DNA和HBV RNA,降低HBeAg和HBsAg的分泌水平(P<0.0001)。SRSF1还可以抑制HBV核心启动子活性,尽管这种抑制是通过间接机制调控的。此外,SRSF1通过保护P53免受泛素化和随后的蛋白酶体降解从而增强P53的稳定性。同时,过表达P53或敲低P53对HBV的调控作用也在不同的细胞模型中得到了验证(P<0.0001)。结论剪接因子SRSF1的过表达可以显著抑制HBV的复制,且该抑制效应在多种肝癌细胞模型中均有重现性,这一抑制效应由其增强P53的稳定性来介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复制 SRSF1 P53 SR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苷与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对乙型肝炎相关肝细胞癌的差异性改善及其机制
6
作者 金梦涵 蒋素文 +4 位作者 胡爱荣 林恳 范莹 王家岚 张豪锦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35-848,共14页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是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发生和发展的主要危险因素,通过反复炎症刺激,肝细胞再生,纤维化和瘢痕形成的过程,最终可能进展为HCC。抗病毒治疗通过降低HBV DNA水平,来降低HBV相关...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是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发生和发展的主要危险因素,通过反复炎症刺激,肝细胞再生,纤维化和瘢痕形成的过程,最终可能进展为HCC。抗病毒治疗通过降低HBV DNA水平,来降低HBV相关HCC的发生以及术后复发风险,改善预后。近来的许多研究发现,不同类别的核苷(酸)类药物[nucleos(t)ide analogues,NAs]对降低HBV相关HCC发生以及术后复发可能存在差异。本文就不同类别NAs对HBV相关HCC的差异性改善以及其可能的机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肝细胞癌 核苷类药物 核苷酸类药物 差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整合对功能性治愈的影响
7
作者 俞晓琦 张欣欣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29,共6页
功能性治愈是目前国内外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推荐的理想治疗目标,被定义为完成有限疗程治疗后,血清HBsAg和HBV DNA持续检测不到、HBeAg阴转、伴或不伴HBsAg血清学转换、肝脏炎症缓解和组织病理学改善、终末期肝病发生率显著降低。HBV... 功能性治愈是目前国内外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推荐的理想治疗目标,被定义为完成有限疗程治疗后,血清HBsAg和HBV DNA持续检测不到、HBeAg阴转、伴或不伴HBsAg血清学转换、肝脏炎症缓解和组织病理学改善、终末期肝病发生率显著降低。HBV可以整合到宿主基因组中持续表达HBsAg,且可发生在慢性HBV感染的早期阶段,因此除了肝组织内难以清除的共价闭合环状DNA外,独立于病毒复制的HBV整合来源的HBsAg可能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抗病毒治疗后难以实现功能性治愈的重要因素。本文围绕近年来HBV整合方面的研究进展,着重探讨其对功能性治愈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基因 功能性治愈 病毒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苷(酸)类似物治疗HBeAg阳性高病毒载量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疗效分析
8
作者 丁秀丽 尹华发 崔小玲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34-1139,1148,共7页
目的比较核苷(酸)类似物(NAs)单药和联合治疗在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且高病毒载量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中的抗病毒疗效和肾脏安全性。方法共纳入353例初治HBeAg阳性且高病毒载量的CHB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分为5组,有4个单药治疗组和1... 目的比较核苷(酸)类似物(NAs)单药和联合治疗在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且高病毒载量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中的抗病毒疗效和肾脏安全性。方法共纳入353例初治HBeAg阳性且高病毒载量的CHB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分为5组,有4个单药治疗组和1个联合治疗组,分别为:恩替卡韦(ETV)组88例、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DF)组135例、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TAF)组34例、艾米替诺福韦(TMF)组25例和ETV联合TDF(ETV+TDF)组71例。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设计,分析各组治疗24、48周HBV DNA水平、血清学(HBsAg、HBeAg水平)、肾功能指标(血Scr水平、eGFR)及48周HBsAg阴转率、HBeAg血清转换率和HBV DNA阴转率(HBV DNA<20 IU/ml),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HBV DNA阴转的影响因素。结果24周时,ETV+TDF组HBV DNA水平低于ETV组(P<0.05),但与TDF、TAF、TMF组相近(P>0.05);48周时,ETV+TDF组的HBV DNA水平低于所有单药治疗组(P<0.05);TDF、TAF和TMF组的HBV DNA水平相近(P>0.05);ETV组HBV DNA水平高于其余4组(P<0.05)。ETV、TDF、TAF、TMF、ETV+TDF组HBV DNA阴转率分别为31.82%、51.11%、52.94%、56.00%、78.87%,ETV+TDF组的HBV DNA阴转率优于所有单药治疗组(P<0.05),TDF、TAF和TMF 3组HBV DNA阴转率相似,均优于ETV单药治疗组(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基线HBsAg低水平(OR=0.430,P=0.004)、基线ALT高值(OR=2.389,P<0.001)及联合治疗方案(OR=6.239,P<0.001)为治疗48周时HBV DNA阴转的独立预测因素。48周时ETV+TDF组HBsAg水平低于ETV组[(3.65±0.85)vs(3.88±0.64),P<0.05]。ETV+TDF组HBsAg阴转率1.41%(1/71),其余组阴转率均为0。各组间HBeAg血清转换率、血Scr及eGFR相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HBeAg阳性且高病毒载量CHB患者,ETV联合TDF方案较单药治疗可显著增强抗病毒疗效,且未增加肾脏不良事件风险,提示联合治疗可作为该类人群的优选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病毒载量 核苷(酸)类药物 单药 联合 病毒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裸花紫珠提取物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作用及机制探究
9
作者 苏小玉 陈岩 侯林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85-1095,共11页
本研究以裸花紫珠(Callicarpae Nudiflorae Folium,CNF)的水提取物(CNF water extract,WCNF)和醇提取物(CNF ethanol extract,ECNF)作用于HepG2.2.15细胞,体外评价CNF提取物对HBV的抑制作用,同时结合网络药理学探究CNF抗HBV的潜在作用... 本研究以裸花紫珠(Callicarpae Nudiflorae Folium,CNF)的水提取物(CNF water extract,WCNF)和醇提取物(CNF ethanol extract,ECNF)作用于HepG2.2.15细胞,体外评价CNF提取物对HBV的抑制作用,同时结合网络药理学探究CNF抗HBV的潜在作用机制。体外实验采用CCK-8法测定CNF提取物对细胞的毒性;酶联免疫吸附(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HBeAg)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分泌量,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RT-PCR)法测定HBV DNA及关键靶点基因表达量。通过文献调研、TCMSP数据库检索CNF化学成分、Gene Cards数据库检索HBV相关靶点开展网络药理学研究;运用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互作网络,DAVID数据库进行GO功能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Cytoscape软件构建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可视化并进行拓扑学分析,AutoDock Vina软件进行CNF抗HBV关键成分与核心靶点的分子对接分析,并通过RT-PCR实验对关键靶点进行实验验证。体外实验结果表明CNF水醇提取物均可抑制HbeAg和HBsAg的分泌量,抑制HBV DNA的复制水平,并且水提物的抑制作用明显地强于醇提物。网络药理学结果显示,熊果酸、槲皮素、木犀草素、咖啡酸等化合物为CNF抗HBV的关键活性成分,肿瘤蛋白53(tumor protein 53,TP53)、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热休克蛋白90Alpha家族A类成员1(heat shock protein 90 alpha family class A member 1,HSP90AA1)为核心靶点,涉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rotein kinase B,PI3K/AKT)、丝裂原蛋白活化激酶(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等信号通路。此外,实验结果显示CNF提取物可抑制HBV关键基因IL-6、TNF及HSP90AA1表达并提高TP53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以上研究揭示了CNF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发挥抗HBV的作用。后续将以本研究为基础,进一步对其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进行深入探讨,为CNF抗HBV的临床应用及新药开发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裸花紫珠 乙型肝炎病毒 HEPG2.2.15 网络药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黄芩素对乙型肝炎病毒大鼠肝功能的影响
10
作者 刘海燕 付明月 +1 位作者 孙海珍 曾玉英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19-423,共5页
目的:探讨汉黄芩素对乙型肝炎病毒(HBV)大鼠肝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斯泼累格·多雷(Sprague-Dawley,SD)雄性大鼠7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HBV模型组,IFN-α组,汉黄芩素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2只。除对照组,其余大鼠采用尾静... 目的:探讨汉黄芩素对乙型肝炎病毒(HBV)大鼠肝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斯泼累格·多雷(Sprague-Dawley,SD)雄性大鼠7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HBV模型组,IFN-α组,汉黄芩素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2只。除对照组,其余大鼠采用尾静脉注射HBV抗原构建HBV大鼠模型。IFN-α组大鼠高压尾静脉注射10μg pKCMvint.IFN-α,汉黄芩素低、中、高剂量组大鼠分别腹腔注射汉黄芩素10 mg/kg、20 mg/kg、40 mg/kg,对照组和模型组大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0 mL/(kg·d),持续2周。2周后处死,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大鼠血清HBV标志物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水平,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马松(Masson)染色分别检测肝组织病理学改变和纤维化情况,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检测肝组织匀浆中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通路蛋白表达。结果:与HBV模型组比较,汉黄芩素中、高剂量组大鼠饮食和排泄基本正常,腹腔积液消失,肝组织损伤缓解,肝纤维化减少,血清HBeAg、HBsAg、GOT、GPT水平和肝组织p-PI3K/PI3K、p-AKT/AKT、p-mTOR/mTOR蛋白水平显著降低(均P<0.05)。结论:汉黄芩素可保护HBV大鼠肝功能,其可能的机制是抑制PI3K/AKT/mTOR信号通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黄芩素 乙型肝炎病毒 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信号通路 肝功能 大鼠模型 病理损伤 纤维化 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病耻感评估工具的研究进展
11
作者 李明丹 杨平 +4 位作者 刘倩 邹杰 徐亚丽 张滢 张心怡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740-1743,共4页
对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病耻感评估工具进行综述,简要介绍评估工具的核心内容和实际应用情况,分析评估工具的优缺点,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病耻感 评估工具 护理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皮杉醇调节Notch信号通路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大鼠炎症反应的影响
12
作者 刘琪 郑靖 +1 位作者 高丽丽 张嘉刚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18-424,共7页
目的探究白皮杉醇调节Notch信号通路对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大鼠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白皮杉醇低剂量组、白皮杉醇高剂量组、白皮杉醇高剂量+Jagged1组,通过尾静脉注射HBV抗原溶液建立HBV感染模型,... 目的探究白皮杉醇调节Notch信号通路对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大鼠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白皮杉醇低剂量组、白皮杉醇高剂量组、白皮杉醇高剂量+Jagged1组,通过尾静脉注射HBV抗原溶液建立HBV感染模型,用白皮杉醇和Notch信号激活剂Jagged1分组干预处理后检测HBV感染及肝功能情况;HE染色检测肝组织病理形态;ELISA测定血清及肝组织炎症因子水平;免疫印迹法检测肝组织Notch信号通路相关蛋白[Notch1、Delta样配体4(DLL4)、Split多毛增强子1(Hes1)]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Notch1、DLL4及Hes1表达升高(P<0.05),IL-10水平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白皮杉醇低、高剂量组AST和ALT水平、iNOS及TNF-α水平、Notch1、DLL4及Hes1表达降低(P<0.05),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与乙型肝炎E抗原(HBeAg)转阴率、白细胞介素(IL)-10水平升高(P<0.05),高剂量白皮杉醇对HBV感染大鼠各病理指标的改善作用更强;Jagged1可降低白皮杉醇对HBV感染大鼠各病理指标的改善作用。结论白皮杉醇可通过阻断Notch信号传导而减少促炎因子产生,增加抗炎因子产生,进而抑制HBV感染大鼠炎症,减轻其肝损伤并改善其肝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皮杉醇 NOTCH信号 乙型肝炎病毒 感染 炎症反应 肝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战伤救治官兵互助输血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供血安全和免疫防护研究现状
13
作者 杨茜雯(综述) 周斌(综述) 纪永章(审校)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8-112,共5页
战伤救治中战地紧急互助输血是拯救官兵生命的重要措施,而传染病暴发始终是军事行动的重大威胁。讨论战伤救治互助输血部队官兵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供血安全和免疫防护的研究现状,指导根据不同地域不同个体免疫制定我军官兵个体化的... 战伤救治中战地紧急互助输血是拯救官兵生命的重要措施,而传染病暴发始终是军事行动的重大威胁。讨论战伤救治互助输血部队官兵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供血安全和免疫防护的研究现状,指导根据不同地域不同个体免疫制定我军官兵个体化的健康防护策略。文章就部队官兵HBV感染的背景、部队官兵HBV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与应用、官兵HBV免疫防护的措施等方面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助输血 战伤救治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调整抗病毒治疗方案对慢性乙型肝炎低病毒血症患者预后的影响
14
作者 贺梦雯 杨武才 +4 位作者 王春艳 付懿铭 郭畅 王建军 纪冬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56-1061,共6页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低病毒血症(LLV)(20 IU/mL≤HBV DNA<2 000 IU/mL)患者调整治疗后原发性肝癌(PLC)发生率和肝纤维化进展的情况,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充分的证据支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8月—2017年4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低病毒血症(LLV)(20 IU/mL≤HBV DNA<2 000 IU/mL)患者调整治疗后原发性肝癌(PLC)发生率和肝纤维化进展的情况,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充分的证据支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8月—2017年4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初始接受核苷(酸)类似物(NAs)治疗至少48周,并接受后续NAs调整的LLV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调整治疗48周后的病毒学应答情况分为LLV组和完全病毒学应答(CVR)组(HBV DNA<20 IU/mL),每3~6个月随访1次,观察至主要终点事件PLC发生或2024年10月。观察PLC发生率和肝纤维化进展情况,肝纤维化进展定义为FIB-4分级增加≥1级。连续变量若符合正态分布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偏态分布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分类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采用Kaplan-Meier方法计算PLC累积发生率,Log-rank法检验组间差异,采用Cox回归分析PLC的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肝纤维化进展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307例患者,平均年龄为50.0岁,男性占80.5%,调整NAs方案后治疗48周时,82.7%(254例)获得CVR,17.3%(53例)仍为LLV。LLV组的PLC发生率为30.2%,肝纤维化进展率为22.6%;CVR组的PLC发生率为13.4%,肝纤维化进展率为7.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LLV是PLC发生(HR=2.623,95%CI:1.315~5.234,P=0.006)和肝纤维化进展(OR=3.213,95%CI:1.385~7.455,P=0.007)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LLV一经诊断需积极调整治疗以提高CVR,若调整治疗后仍为LLV,需加强肝纤维化进展及PLC监测,以期早诊早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慢性 病毒血症 核苷(酸)类似物 肝肿瘤 肝纤维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敏PCR在HBV极低病毒载量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检测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2
15
作者 邱功钦 谢丹 +1 位作者 陈姿任 欧阳石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83-488,共6页
目的探讨使用高敏PCR在HBV极低病毒载量(HBV DNA 10~99 IU/mL)人群检测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19年9月—2022年2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接受核苷(酸)类似物(NAs)治疗≥48周且经普敏HBV DNA检测(检测下限100 IU/mL)结果为低于检测下... 目的探讨使用高敏PCR在HBV极低病毒载量(HBV DNA 10~99 IU/mL)人群检测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19年9月—2022年2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接受核苷(酸)类似物(NAs)治疗≥48周且经普敏HBV DNA检测(检测下限100 IU/mL)结果为低于检测下限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进一步行高敏HBV DNA检测(检测下限10 IU/mL),根据结果分为极低病毒载量(VLVL,HBV DNA 10~99 IU/mL)组和完全病毒学应答(CVR,HBV DNA<10 IU/mL或未检测到)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特征、血清病毒学指标、生化学指标、无创肝纤维化指标,评价相关血清病毒学指标对高敏HBV DNA高于检测下限的预测价值,并探讨未实现CVR的影响因素。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相关血清病毒学指标对高敏HBV DNA高于检测下限的预测价值。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未实现CVR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106例CHB患者,其中VLVL组24例、CVR组82例。VLVL组年龄小于CVR组(P=0.004),VLVL组qHBsAg水平(P=0.002)、HBeAg阳性率(P=0.002)、pgRNA阳性率(P=0.010)及ALT水平(P=0.017)高于CVR组。qHBsAg水平预测CHB患者采用高敏HBV DNA检查结果高于检测下限(>10 IU/mL)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17(P=0.002),最佳cut-off值为1214.5 IU/mL,敏感度为95.5%,特异度为53.9%。HBe Ag阳性(OR=3.654,95%CI:1.162~11.489,P=0.027)和qHBsAg(OR=2.985,95%CI:1.058~8.422,P=0.039)是未实现CVR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CHB患者经普敏检测HBV DNA低于<100 IU/mL,但经高敏PCR检测实际仍存在VLVL。VLVL患者炎症损伤水平、pgRNA阳性率以及HBeAg阳性率均显著高于CVR者。HBeAg阳性和高qHBsAg水平是CHB患者未实现CVR的独立影响因素。临床医师不应忽视CHB患者中VLVL人群,需及时行高敏HBV DNA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慢性 聚合酶链反应 极低病毒载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sAg与单个核细胞乙型肝炎病毒RNA水平对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效果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4
16
作者 席文娜 罗飞兵 +1 位作者 吴昭 余东山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4-189,共6页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清HBsAg、乙型肝炎病毒(HBV)DNA与血清HBV RNA及单个核细胞(PBMC)HBV RNA的关系。方法5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给予Peg-IFNα-2b 180μg皮下注射,每周一次,分别在初始治疗、24周和48周,检测患者血清HBV五...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清HBsAg、乙型肝炎病毒(HBV)DNA与血清HBV RNA及单个核细胞(PBMC)HBV RNA的关系。方法5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给予Peg-IFNα-2b 180μg皮下注射,每周一次,分别在初始治疗、24周和48周,检测患者血清HBV五项、肝功能、HBV DNA、HBV RNA及PBMC中HBV RNA的变化。结果患者三个时间段的生化指标ALT、AST、TBIL、AKP及GG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学标志物HBsAg、HBsAb、HBeAg、HBeA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HBV DNA及HBV RNA与PBMC HBV RNA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Peg-IFNα-2b抗病毒治疗各时间段,肝功能转氨酶无显著变化;治疗24周,血HBsAg、HBV DNA与HBV RNA及PBMC HBV RNA快速下降,有显著相关性;治疗48周,血清HBsAg、HBV DNA与HBV RNA及PBMC HBV RNA相关性减弱。因此,24周HBV RNA下降幅度优于48周,更能预测临床治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RNA 单个核细胞乙型肝炎病毒RNA Peg-IFNα-2b 慢性乙型肝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硬化患者血清血管生成素1、2及其比值变化与HBV DNA和ALT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林明华 常远 +2 位作者 刘芳 黄雁翔 徐航飞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26-1129,共4页
目的分析血清血管生成素(Ang)1、2及其比值变化与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硬化患者HBV DNA和ALT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收治的CHB患者99例,肝硬化患者59例,收集临床资料和血清标本;另选同... 目的分析血清血管生成素(Ang)1、2及其比值变化与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硬化患者HBV DNA和ALT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收治的CHB患者99例,肝硬化患者59例,收集临床资料和血清标本;另选同期46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采用PCR法检测血清HBV DNA;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Ang-1和Ang-2水平,比较各组血清Ang-1和Ang-2及Ang-1/Ang-2的差异。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法;采用Spearman方法分析Ang-1、Ang-2、Ang-1/Ang-2与HBV DNA、ALT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671.0 pg/mL)相比,CHB组(479.0 pg/mL)和肝硬化组(208.4 pg/mL)Ang-1水平显著降低(P值均<0.05);与CHB组相比,肝硬化组Ang-1水平显著降低(P<0.001)。与对照组(198.0 pg/mL)相比,CHB组(286.1 pg/mL)和肝硬化组(438.4 pg/mL)Ang-2水平显著升高(P值均<0.001);与CHB组相比,肝硬化组Ang-2水平显著升高(P<0.001)。与对照组(3.4)相比,CHB组(1.6)和肝硬化组(0.5)Ang-1/Ang-2比值显著降低(P值均<0.001);与CHB组相比,肝硬化组Ang-1/Ang-2比值显著降低(P<0.001)。Spearman分析显示,CHB组Ang-1与HBV DNA及ALT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400、−0.394,P值均˂0.001);Ang-2与HBV DNA及ALT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65、0.351,P值均˂0.001);Ang-1/Ang-2与HBV DNA及ALT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463、−0.473,P值均˂0.001);而肝硬化组Ang-1、Ang-2及Ang-1/Ang-2均与HBV DNA和ALT无相关性(P值均˃0.05)。结论CHB、肝硬化患者血清Ang-1、Ang-2及Ang-1/Ang-2有显著改变,其中肝炎组Ang-1、Ang-2及Ang-1/Ang-2在一定程度上反映CHB患者肝损伤的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生成素1 血管生成素2 乙型肝炎 慢性 肝硬化 乙型肝炎病毒 丙氨酸转氨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线核苷(酸)类似物经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低病毒血症的发生及治疗策略 被引量:2
18
作者 郑嵘炅 鲁晓擘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80-883,共4页
强效低耐药口服抗病毒治疗可使HBV复制受到强力抑制,但部分患者接受恩替卡韦、替诺福韦酯、丙酚替诺福韦、艾米替诺福韦治疗48周及以上仍存在低病毒血症(LLV)。国内外多项研究结果提示,抗病毒治疗后LLV与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进展、失... 强效低耐药口服抗病毒治疗可使HBV复制受到强力抑制,但部分患者接受恩替卡韦、替诺福韦酯、丙酚替诺福韦、艾米替诺福韦治疗48周及以上仍存在低病毒血症(LLV)。国内外多项研究结果提示,抗病毒治疗后LLV与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进展、失代偿期肝硬化和肝细胞癌发生风险以及长期生存率降低密切相关。因此,本文聚焦有关一线核苷(酸)类似物治疗后LLV的发生及其危险因素和临床危害以及不同的治疗方案,以期为今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LLV的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慢性 核苷类 核苷酸类 病毒血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疗效预测指标的研究进展
19
作者 唐瑶 秦波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8-223,共6页
在我国尽管乙型肝炎疫苗早已纳入免疫规划管理,大大降低了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发生率,但抗病毒治疗仍是目前唯一减缓或预防疾病进展的方法,其中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作为一线抗病毒药物,联合免疫调节的双重作用来阻断HBV复制,在... 在我国尽管乙型肝炎疫苗早已纳入免疫规划管理,大大降低了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发生率,但抗病毒治疗仍是目前唯一减缓或预防疾病进展的方法,其中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作为一线抗病毒药物,联合免疫调节的双重作用来阻断HBV复制,在有限的疗程中实现更高的HBeAg阴转率、HBsAg清除率以及持续的治疗后效应。但因其价格贵,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多,且仅在三分之一患者中起效而使用受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病毒肝炎 聚乙二醇干扰素 乙型肝炎病毒 疗效 预测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Xalnesiran联合或不联合免疫调节剂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治疗
20
作者 梁携儿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2-62,共1页
HBV感染的标准治疗包括有限疗程(48周)的聚乙二醇干扰素和长期使用核苷(酸)类似物,但很少能实现功能性治愈(治疗12个月后为0~7%)。为了提高功能性治愈率,一种新兴策略将新型抗病毒药物与免疫调节剂联合使用,以减少病毒抗原负荷并恢复针... HBV感染的标准治疗包括有限疗程(48周)的聚乙二醇干扰素和长期使用核苷(酸)类似物,但很少能实现功能性治愈(治疗12个月后为0~7%)。为了提高功能性治愈率,一种新兴策略将新型抗病毒药物与免疫调节剂联合使用,以减少病毒抗原负荷并恢复针对HBV的特异性免疫反应。Xalnesiran是一种N-乙酰-D-半乳糖胺共轭合成双链小干扰RNA,靶向HBV基因组的S保守区域,可沉默多种转录物。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侯金林教授团队通过平台研究设计,经Piranga试验评估了有限疗程的Xalnesiran联合或不联合免疫调节剂在慢性HBV感染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医科大学 聚乙二醇干扰素 南方医院 免疫调节剂 hbv感染 病毒药物 小干扰RNA 病毒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