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激光3D打印H13/WC-Co复合涂层组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赵菲 刘子敬 +1 位作者 张杰 吴志生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88-93,共6页
采用YLR-2000型连续光纤激光器制备H13合金基层,然后在其表面熔覆WC-Co覆层,通过正交试验分析激光功率、扫描速度和送粉量对覆层成形质量的影响,并确定最佳参数。借助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分析复合涂层组织形貌,使用显微硬度计测试H13/W... 采用YLR-2000型连续光纤激光器制备H13合金基层,然后在其表面熔覆WC-Co覆层,通过正交试验分析激光功率、扫描速度和送粉量对覆层成形质量的影响,并确定最佳参数。借助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分析复合涂层组织形貌,使用显微硬度计测试H13/WC-Co复合涂层的纵截面显微硬度。结果显示,激光功率对WC-Co覆层的熔宽和熔高影响最大,扫描速度和送粉量对熔宽和熔高影响较小。优化的工艺参数为:激光功率600 W、扫描速度8 mm/s、送粉量6 g/min。经激光3D打印后的H13合金基层的顶部组织主要为网状枝晶,底部主要为柱状枝晶,WC-Co熔敷覆层组织主要由胞状晶和等轴树枝晶两部分组成,覆层和基层之间形成了良好的冶金结合。复合涂层的横截面显微硬度从基层到覆层的方向逐渐增大,基层的平均显微硬度约为464.21 HV0.1,覆层平均显微硬度约为1218.11 HV0.1,约为基层显微硬度的2.62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3D打印 h13/wc-co复合涂层 微观组织 显微硬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熔覆H13-TiC梯度复合涂层的制备与组织性能 被引量:9
2
作者 汤晓丹 姚建华 +1 位作者 孔凡志 张群莉 《激光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26-330,334,共6页
为了解决高温下热应力导致的常规涂层脱落与开裂,在H13钢表面激光熔覆制备了H13-TiC梯度复合涂层,采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电子探针能谱等技术对梯度涂层的组织形貌、成分分布、硬度和热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涂层主要由Fe-Cr,T... 为了解决高温下热应力导致的常规涂层脱落与开裂,在H13钢表面激光熔覆制备了H13-TiC梯度复合涂层,采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电子探针能谱等技术对梯度涂层的组织形貌、成分分布、硬度和热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涂层主要由Fe-Cr,TiC,TiO_2和Fe_7C_3等物相组成,其中TiC呈现近多面体、枝晶态等外形;随着TiC含量的增加,TiC颗粒的尺寸变大,梯度涂层的硬度逐渐提高,结合区的枝晶组织逐渐变小,呈现明显的梯度分布;600℃高温加热空冷处理后,各层间重熔软化区硬度下降幅度最大,其次为基体H13钢,整体上硬度仍呈梯度分布。可以看出,激光熔覆H13-TiC梯度复合涂层有着极大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技术 激光熔覆 梯度复合涂层 h13-TiC 热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C对激光熔覆H13-TiC复合涂层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8
3
作者 汤晓丹 姚建华 +1 位作者 孔凡志 张群莉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4期92-96,共5页
为提高热作模具钢的表面性能,在H13钢表面激光熔覆制备了H13-TiC复合涂层,研究了添加不同含量的TiC对H13-TiC复合涂层显微组织的影响,并模拟H13工况,测试了复合涂层的热稳定性、摩擦磨损性能等。结果表明,TiC含量较低时呈现近圆形、菱... 为提高热作模具钢的表面性能,在H13钢表面激光熔覆制备了H13-TiC复合涂层,研究了添加不同含量的TiC对H13-TiC复合涂层显微组织的影响,并模拟H13工况,测试了复合涂层的热稳定性、摩擦磨损性能等。结果表明,TiC含量较低时呈现近圆形、菱形等不规则形状;随着TiC含量的提高,呈现棒状、枝晶状等形态;TiC强化相的添加有效提高了材料的热稳定性、耐磨性能,熔覆层的耐磨性比H13基体提高3.5倍。这是TiC陶瓷颗粒在熔覆层中弥散和细晶强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熔覆 h13-TiC 复合涂层 热稳定性 耐磨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13热作模具钢表面等离子喷涂纳米Al2O3/TiO2陶瓷复合涂层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王超 陈小明 宋仁国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2期94-97,共4页
采用大气等离子喷涂设备在H13热作模具钢表面制备Al2O/TiO2陶瓷复合涂层。应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显微硬度计和摩擦磨损实验机等研究该涂层的微观形貌、物相组成、显微硬度及摩擦磨损性能。结果表明,不同喷涂功率制备的A... 采用大气等离子喷涂设备在H13热作模具钢表面制备Al2O/TiO2陶瓷复合涂层。应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显微硬度计和摩擦磨损实验机等研究该涂层的微观形貌、物相组成、显微硬度及摩擦磨损性能。结果表明,不同喷涂功率制备的Al2O/TiO2陶瓷涂层均为典型的层片结构,并存在有一定的孔隙和裂纹;陶瓷涂层主要由a-Al2O3、十AI2O3和Rutile-TiO2相组成,结晶过程中部分a-Al2O3转变为7-Al2O3,且晶粒细化;涂层的显微硬度平均值为1127 HV;Al2O/TiO2陶瓷复合涂层可改善H13钢的摩擦磨损性能,且不同喷涂功率制备的涂层摩擦磨损性能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喷涂 AbO/hCh陶瓷复合涂层 h13热作模具钢 摩擦磨损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13钢表面激光选区熔覆Ni-Al金属间化合物涂层的组织与性能 被引量:13
5
作者 唐淑君 刘洪喜 +3 位作者 张晓伟 王传琦 蔡川雄 蒋业华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621-1626,共6页
通过控制Ni基自熔性合金粉末中Al的含量,在H13热作模具钢表面分别原位制备了Ni3Al和NiAl金属间化合物复合熔覆涂层。借助光学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仪对不同熔覆涂层的化学组成和物相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四种不同Al含量的熔覆层均显... 通过控制Ni基自熔性合金粉末中Al的含量,在H13热作模具钢表面分别原位制备了Ni3Al和NiAl金属间化合物复合熔覆涂层。借助光学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仪对不同熔覆涂层的化学组成和物相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四种不同Al含量的熔覆层均显现出平整致密、无明显缺陷的宏观特征。随着Al含量的增加,熔覆层显微形貌呈现出底部枝晶区域增加及枝晶逐渐粗化,甚至出现胞状晶的现象。熔覆层在未加入Al时,其主要物相为Ni3Fe及(Ni,Cr)固溶体。随着Al含量的增加,主要物相则由最初的Ni3Al金属间化合物、(Ni,Cr)固溶体到Ni3Al、NiAl金属间化合物和(Fe,Cr)固溶体,再到最终Al含量达到13.9%时的NiAl金属间化合物和(Fe,Cr)固溶体。同时,Al含量的提高使得涂层中杂质相减少。熔覆层摩擦系数均低于基体,最高显微硬度为基体的3.5倍,耐磨性较基体提高了5.8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熔覆 h13 复合涂层 金属间化合物 显微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火花沉积Ni/Ti(C,N)金属陶瓷复合涂层的组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耿铭章 王文权 张新戈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22-229,共8页
目的提高H13模具钢的表面耐磨性,探索金属陶瓷涂层的应用。方法分别用Ti(C,N)基金属陶瓷棒和纯镍棒作为电极,氩气为保护气体,在H13钢表面电火花沉积制备Ni/Ti(C,N)金属陶瓷复合涂层。使用X射线衍射仪对涂层的相组成进行了分析,并用扫描... 目的提高H13模具钢的表面耐磨性,探索金属陶瓷涂层的应用。方法分别用Ti(C,N)基金属陶瓷棒和纯镍棒作为电极,氩气为保护气体,在H13钢表面电火花沉积制备Ni/Ti(C,N)金属陶瓷复合涂层。使用X射线衍射仪对涂层的相组成进行了分析,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及能谱仪观察涂层的微观结构和元素分布情况,采用显微硬度计和CSM球盘式摩擦计对涂层的显微硬度和不同载荷下的耐磨性进行测试。结果涂层表面为单脉冲沉积斑点堆积而成的溅射状形貌,Fe和Ti元素整体上呈现出分区富集的特征,强化层主要物相包括TiC(0.7)N(0.3)、Ni(17)W3、Ni-Cr-Co-Mo和Fe3Ni2。涂层截面组织均匀,缺陷较少,厚度约为31μm,Fe、Ti和Ni元素均在界面处发生扩散,形成了良好的冶金结合,过渡层与基体相互混合,呈现出机械式的咬合结构。涂层的显微硬度实测最高值达1420HV,约为基体的5.4倍。涂层具有比基体更低的摩擦系数,且30 min内的磨损质量损失仅为基体的1/2,涂层磨损机理主要为粘着磨损和轻微的磨粒磨损。结论在H13钢表面电火花沉积制备的Ni/Ti(C,N)金属陶瓷复合涂层可提高其表面的硬度、耐磨性,且具有一定减摩性,可以起到延长模具寿命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火花沉积 h13 Ni/Ti(C N)金属陶瓷复合涂层 组织形貌 耐磨性 磨损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