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pylori的致癌机制研究
1
作者 韩颖杰 孙成铭 武超英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06年第12期54-55,共2页
关键词 ICEA 基因型 亚型 胃炎 遗传型 胃疾病 胃上皮细胞 h.pylori 胃黏膜上皮细胞 VACA VAC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用连翘治疗H.pylori慢性胃炎体会 被引量:2
2
作者 王玉珠 邢磊 《西部中医药》 2016年第11期87-89,共3页
通过1则典型医案从幽门螺杆菌(H.pylori)慢性胃炎病因病机、治疗原则及理法方药等方面入手介绍重用连翘治疗H.pylori慢性胃炎的体会,指出H.pylori感染伴慢性浅表性胃炎主要是由脾胃虚弱,外感湿热之邪而致病,因此选用"连朴清幽饮&qu... 通过1则典型医案从幽门螺杆菌(H.pylori)慢性胃炎病因病机、治疗原则及理法方药等方面入手介绍重用连翘治疗H.pylori慢性胃炎的体会,指出H.pylori感染伴慢性浅表性胃炎主要是由脾胃虚弱,外感湿热之邪而致病,因此选用"连朴清幽饮"以"清热解毒、运脾化湿",且在方中重用连翘,抗H.pylori的同时也能清热散结,缓解胃脘部烧心等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胃炎 幽门螺杆菌 连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三焦论治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六维辨证观
3
作者 柳红良 董斐 谷晓红 《环球中医药》 CAS 2024年第7期1249-1255,共7页
六维辨证观强调从病因、病位、病期、病势、病理、病性六个不同维度对病证进行辨析,有利于中医临床思维的锻炼和形成。基于六维辨证观,可以更全面地认知从三焦论治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辨病因,应综合考虑H.py... 六维辨证观强调从病因、病位、病期、病势、病理、病性六个不同维度对病证进行辨析,有利于中医临床思维的锻炼和形成。基于六维辨证观,可以更全面地认知从三焦论治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辨病因,应综合考虑H.pylori致病因素的外感兼内伤属性,要注重三焦疾病“总在一经不移为辨”的病理特点;辨病性,应关注H.pylori作为病原微生物的致病规律,不能简单归结为湿热致病,其“粘附致炎”的病理属性需结合三焦气化的“通透性网状效应”从而表现出不同的证型;辨病位,H.pylori留滞部位在中焦胃腑膜层,胃黏膜分布规则的集合小静脉是反映中焦气化“通透性网状效应”的重要标志;辨病理,H.pylori粘附致炎的病理产物以气滞、湿、热、虚、瘀多见,影响三焦气化功能而呈现气机阻滞、湿热中阻、虚瘀共存等不同的病理状态;辨病期,H.pylori感染造成三焦“通透性网状效应”变差,日久生变,毒瘀虚互结,从而衍变经典的Correa模式。临床应注重H.pylori的根治治疗与胃黏膜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的共同处理策略;辨病势,根据H.pylori感染的不同阶段,注重对比正邪态势、病理因素态势的不同,叶天士针对“邪留三焦”提出的“分消上下之势”是很重要的治疗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焦理论 “通透性网状效应” 幽门螺杆菌感染 六维辨证观 抗生素替代疗法 分消上下法 方证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大电子色素内镜下急慢性胃炎特点及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刘红 吴静 +4 位作者 林香春 蔺武 魏南 宿慧 刘揆亮 《中国内镜杂志》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17-120,共4页
目的分析放大电子色素内镜下胃窦炎症的微形态特征及其与H.pylori.感染的关系,评价其用于靶向活检的可行性。方法消化内镜室行放大窄带成像内镜检查的连续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内镜下黏膜表面形态分5型,以快速尿素酶试验并病理组织学特... 目的分析放大电子色素内镜下胃窦炎症的微形态特征及其与H.pylori.感染的关系,评价其用于靶向活检的可行性。方法消化内镜室行放大窄带成像内镜检查的连续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内镜下黏膜表面形态分5型,以快速尿素酶试验并病理组织学特殊染色查H.pylori.结果为标准,比较黏膜表面形态和H.pylori.感染的关系。结果最终共有65例患者的159个部位与病理组织学及H.pylori.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正常胃窦黏膜以A型(70.8%)多见,慢性炎症和急性炎症以B型形态(82.1%)和C型形态(82.8%)为主。肠上皮化生主要表现为D型和E型形态(77.5%)。H.pylori.感染阳性部位共58个(36.5%),以B型和C型形态为多,分别占B型和C型部位的60.0%和60.7%。B型和C型形态预测H.pylori.感染的敏感度为70.1%(95%CI[58.3,81.9]),特异度为73.3%[64.7,81.9],准确度为72.3%[65.3,79.3]。结论胃窦黏膜H.pylori.感染在放大电子色素内镜下微血管和腺管形态有其特征性,预测H.pylori.感染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提高靶向活检的阳性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pylori.感染 放大电子色素内镜 胃窦炎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感染幽门螺杆菌的诊断、耐药状况及其治疗 被引量:7
5
作者 陈洁 《儿科药学杂志》 CAS 2007年第5期7-9,共3页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是全球最常见的病原体之一,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因,并与某些胃癌和胃粘膜相关淋巴样组织(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淋巴瘤密切相关;对H.pylori的根除能...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是全球最常见的病原体之一,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因,并与某些胃癌和胃粘膜相关淋巴样组织(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淋巴瘤密切相关;对H.pylori的根除能有效地控制消化性溃疡的发生和再发,使MALT淋巴瘤自行消退。儿童是对H.pylori易感的高危人群,成人期H.pylori的感染大多来源于儿童时期的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儿童感染 耐药状况 h.pylori MALT淋巴瘤 粘膜相关淋巴样组织 消化性溃疡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残胃炎患者血清Hs—CRP和Cag—A水平与幽门螺杆菌的关系 被引量:1
6
作者 郑佳 《浙江临床医学》 2010年第5期516-518,共3页
幽门螺杆菌(H.pylori,Hp)被认为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它与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有着密切关系。而Hp感染与残胃炎关系也渐受到临床的重视,因为它是胃癌的危险因子,其细胞毒素基因CagA被认为是Hp的毒性标志物,CagA在胃癌的进程中起... 幽门螺杆菌(H.pylori,Hp)被认为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它与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有着密切关系。而Hp感染与残胃炎关系也渐受到临床的重视,因为它是胃癌的危险因子,其细胞毒素基因CagA被认为是Hp的毒性标志物,CagA在胃癌的进程中起双重作用:一方面刺激生长因子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CAGA 残胃炎 CRP h.pylori Hs 血清 患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神经系统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7
作者 赵光祖 李俊海 +2 位作者 余明 王博 唐钰 《安徽医学》 2021年第10期1183-1185,共3页
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是唯一能在人胃中生存的微生物[1],H.pylori感染已被确认与慢性活动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胃酸相关的急性感染性胃炎、胃癌等疾病有关[2]。过去认为H.pylori感染与神经系统疾病的关系是非... 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是唯一能在人胃中生存的微生物[1],H.pylori感染已被确认与慢性活动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胃酸相关的急性感染性胃炎、胃癌等疾病有关[2]。过去认为H.pylori感染与神经系统疾病的关系是非器质性的[3],但随后的研究[4]发现,肠-脑轴(gut-brain axis)是H.pylori感染与神经系统之间联系的物质基础。这一研究结果引起了学术界对H.pylori感染与神经系统疾病之间联系的关注,然而,目前H.pylori感染在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中作用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5-8]。因此,本文对近5年来该方向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回顾,旨在为临床研究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活动性胃炎 神经系统疾病 非器质性 h.pylori感染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十二指肠溃疡 HELICOBACT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灭幽汤对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小鼠胃黏膜组织NF-κB和IκBα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0
8
作者 郭璇 伍参荣 +2 位作者 王小娟 施花锦 刘羽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11期27-28,共2页
目的探讨灭幽汤对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小鼠胃黏膜组织核转录因子-κB(NF-κB)和核转录因子-κB抑制蛋白(IκBα)表达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H.pylori菌液灌胃法造模,将造模成功的小鼠按体重分为模型组、灭幽汤组、三九胃泰... 目的探讨灭幽汤对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小鼠胃黏膜组织核转录因子-κB(NF-κB)和核转录因子-κB抑制蛋白(IκBα)表达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H.pylori菌液灌胃法造模,将造模成功的小鼠按体重分为模型组、灭幽汤组、三九胃泰组、丽珠胃三联组,除模型组每日予生理盐水外,其余组分别予灭幽汤、三九胃泰、丽珠胃三联给药。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胃黏膜组织NF-κB和IκBα蛋白的表达情况。HE染色观察小鼠胃黏膜的病理组织改变。结果正常对照组胃黏膜细胞胞浆有少量NF-κB蛋白表达,胞核内无表达,而模型组NF-κB主要位于细胞核内。与模型组比较,灭幽汤组明显抑制胃组织细胞内NF-κB的核移位,灭幽汤组IκBα的磷酸化程度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灭幽汤可能通过对降低IκBα的磷酸化程度,抑制NF-κB蛋白表达,发挥其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灭幽汤 幽门螺杆菌 胃炎 核转录因子-ΚB 核转录因子-κB抑制蛋白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32例贲门部息肉患者的临床、内镜及病理特点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孟灵梅 李渊 +4 位作者 丁士刚 周丽雅 金珠 崔荣丽 张贺军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09-212,共4页
目的探讨胃贲门部增生性息肉的临床、内镜下表现及病理特征,提高对其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1月~2015年3月532例确诊为胃贲门部增生性息肉患者临床、内镜及病理资料。结果贲门息肉最好发于齿状线处(378例,71%),组织来源主要... 目的探讨胃贲门部增生性息肉的临床、内镜下表现及病理特征,提高对其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1月~2015年3月532例确诊为胃贲门部增生性息肉患者临床、内镜及病理资料。结果贲门息肉最好发于齿状线处(378例,71%),组织来源主要为胃柱状上皮(436例,82%)。仅16例(3%)息肉组织合并肠化生,8例(2%)合并低级别上皮内瘤变,1例(0.2%)合并癌变。110例(21%)合并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大部分(277例,52%)合并糜烂性食管炎,14例(3%)合并Barrett食管。导致食管黏膜损伤最常见病因为胃食管反流病(330例,62%)。结论胃贲门部增生性息肉是黏膜对损伤的过度再生所致,可能与胃食管反流病及H.pylori感染有关。要注重病史以及内镜检查时注意观察息肉周围病变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贲门息肉 增生性息肉 糜烂性食管炎 幽门螺杆菌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高发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贲门病变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于卫芳 张立玮 +4 位作者 王士杰 李英赛 贾锦辉 牛巍巍 都超群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52-454,共3页
目的检测幽门螺杆菌(H.pylori)在肿瘤高发区贲门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中的感染情况及位点分布,分析其与贲门各级病变的相关性。方法 496例研究对象选自2005年3月~2008年12月该院在河北省上消化道癌高发区的内镜筛查人群,组织病理学分组为... 目的检测幽门螺杆菌(H.pylori)在肿瘤高发区贲门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中的感染情况及位点分布,分析其与贲门各级病变的相关性。方法 496例研究对象选自2005年3月~2008年12月该院在河北省上消化道癌高发区的内镜筛查人群,组织病理学分组为正常对照195例,贲门活动性炎170例,萎缩性炎35例、肠上皮化生62例、不典型增生23例、早期贲门癌11例。HE染色和14C-尿素呼气试验判断有无H.pylori感染。统计分析贲门各级病变中H.pylori感染及位点分布情况。结果①496例中H.pylori阳性者341人,阳性率68.8%。其中正常对照组H.pylori感染率为55.4%,活动性贲门炎为81.8%,萎缩性炎为74.3%,肠上皮化生为75.8%,不典型增生为60.9%,早期贲门癌为63.6%。贲门癌及癌前病变与H.pylori感染密切相关(χ2=32.35,P<0.05)。②H.pylori感染在贲门时钟12点位和6点位均为阳性者210人,单独12点位阳性者119人,单独6点位阳性者12人。12点阳性在全部阳性中所占比率为96.5%,6点阳性比率为65.1%;两位点分布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108.18,P<0.05)。结论①贲门病变与H.pylori关系密切,以活动性贲门炎的H.pylori感染率最高,提示H.pylori感染可能是贲门病变的相关致病因子。②各级贲门病变中12点位H.pylori感染阳性率高于6点位,两位点分布差异有显著性,印证了高发位点H.pylori高感染情况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贲门病变 幽门螺杆菌 高发区 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高胃泌素血症对结直肠癌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5
11
作者 张雪梅 阮君山 +1 位作者 刘丽娜 高勇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16-320,共5页
目的探讨H.pylori感染、高胃泌素血症与结直肠癌形成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及H.pylori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RIA)测定结直肠癌患者(51例)及对照组(43例)的血清胃泌素水平,用ELISA法检测H.pylori IgG抗体,用免疫... 目的探讨H.pylori感染、高胃泌素血症与结直肠癌形成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及H.pylori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RIA)测定结直肠癌患者(51例)及对照组(43例)的血清胃泌素水平,用ELISA法检测H.pylori IgG抗体,用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H.pylori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肿瘤组患者H.pylori感染阳性率、血清胃泌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远端结肠与直肠患者H.pylori阳性率显著高于近端结肠患者(P<0.05),同时高胃泌素血症患者的比例明显高于近端结肠患者(77.8%vs.37.5%,80.0%vs.37.5%,P<0.05);并且随着肿瘤分期升高,二者比例均同步升高。此外,在结直肠癌组中,8例(15.7%)患者观察到H.pylori阳性表达,表现为模糊的颗粒状或粗杆状黏膜染色图形;而在对照组的结直肠组织中H.pylori未见表达。结论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可以证明H.pylori存在于结直肠癌组织中,尤其是血清H.pylori阳性并高胃泌素血症的患者;H.pylori感染可能诱导高胃泌素血症并与结直肠癌的形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幽门螺旋杆菌 高胃泌素血症 免疫组织化学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原发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合并同时性早期胃癌1例报告
12
作者 关馨 黄永辉 +4 位作者 张贺军 牛占岳 王晔 宁静 丁士刚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78-282,共5页
胃腺癌和胃淋巴瘤是2种最常见的胃恶性肿瘤,发生和发展均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有关,但胃淋巴瘤合并胃腺癌非常罕见[1]。本文报道1例胃原发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rimary gastric-diffuselarge B-cell lymphoma... 胃腺癌和胃淋巴瘤是2种最常见的胃恶性肿瘤,发生和发展均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有关,但胃淋巴瘤合并胃腺癌非常罕见[1]。本文报道1例胃原发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rimary gastric-diffuselarge B-cell lymphoma,PG-DLBCL)IE A期(Ann Arbor分期)合并同时性早期胃癌且H.pylori阳性的诊治经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早期胃癌 胃淋巴瘤 胃恶性肿瘤 胃腺癌 h.pylori 同时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NF-β+252基因多态性及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易感性的关系 被引量:3
13
作者 陶梅 张玲霞 +3 位作者 宋瑛 庄坤 张宁霞 张沥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12期1123-1126,共4页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β(TNF-β)+252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在胃癌(GC)患者及健康人群中的分布,探讨TNF-β+252基因多态性和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GC易感性的影响。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118例GC患者(G...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β(TNF-β)+252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在胃癌(GC)患者及健康人群中的分布,探讨TNF-β+252基因多态性和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GC易感性的影响。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118例GC患者(GC组)和107例体检健康者(对照组)TNF-β+252位点的基因多态性,ELISA检测两组研究对象Hp感染情况,分析各基因型分布和等位基因频率和Hp感染与GC易感性之间的关系。结果 TNF-β+252三种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在GC组和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GC组Hp感染率高于对照组(P<0.01)。分层分析显示,Hp感染者中等位基因A携带者(基因型G/A+A/A)分布频率在GC组和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结论 Hp感染与TNF-β+252 A>G变异协同增加了GC易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TNF-Β 基因多态性 单核苷酸 幽门螺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与胃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4
作者 唐军梅 蒋庆安 《华夏医学》 CAS 2019年第4期188-192,共5页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定殖胃黏膜后,导致持续漫长的感染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其中幽门螺杆菌吸附于胃黏膜的机制,吸附胃黏膜后胃部黏蛋白的异常表达,及幽门螺杆菌感染后相关炎症因子及毒力因子以多种途径促进胃癌的发生,笔者...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定殖胃黏膜后,导致持续漫长的感染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其中幽门螺杆菌吸附于胃黏膜的机制,吸附胃黏膜后胃部黏蛋白的异常表达,及幽门螺杆菌感染后相关炎症因子及毒力因子以多种途径促进胃癌的发生,笔者总结了幽门螺杆菌感染定殖、胃部黏蛋白、炎症因子、毒力因子和胃癌的关系最新进展,旨在为H.pylori感染与胃癌关系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思路与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胃癌 胃黏蛋白 炎症因子 毒力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癌中一氧化氮合酶表达与幽门螺旋杆菌以及胃癌血管生成之间的关系 被引量:6
15
作者 周庆华 刘春英 夏允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21-124,共4页
目的研究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在人胃癌中的表达;探讨两者与人胃癌血管生成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研究幽门螺旋杆菌(H.pylori)在肿瘤发生机制中对NO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9例胃癌及癌旁... 目的研究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在人胃癌中的表达;探讨两者与人胃癌血管生成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研究幽门螺旋杆菌(H.pylori)在肿瘤发生机制中对NO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9例胃癌及癌旁组织iNOS和eNOS的表达,快速尿素酶及组织学检测幽门螺旋杆菌。第VⅢ因子相关抗原(F-VⅢRAg)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染色计数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结果①胃癌组织中iNOS阳性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二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eNOS的阳性率略高于癌旁组织,二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iNOS、eNOS表达与胃癌分化程度无明显相关。③iNOS表达与胃癌的浸润程度及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eNOS表达与胃癌的浸润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无关。④H.pylori感染与iNOS呈正相关,与eNOS无关。⑤iNOS的表达与胃癌MVD呈正相关,eNOS的表达与胃癌MVD无相关性。结论①iNOS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②H.pylori在致癌机制中可有iNOS的参与。③iNOS对胃癌血管的生成具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幽门螺旋杆菌 NOS 血管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服幽门螺杆菌多价表位疫苗的构建及其免疫效果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柯鸿 牛晓娟 +1 位作者 潘龙瑞 潘兴 《成都医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2期129-134,共6页
目的构建口服幽门螺杆菌多价表位疫苗CTB-HapA-UreA-UreB-CagA(CTB-HUUC),并初步研究其在BABL/c小鼠体内的免疫治疗效果。方法文献查找幽门螺杆菌相关抗原的显性表位序列HpaA88-100、HpaA132-141、UreA27-53、UreA183-203、UreB229-251... 目的构建口服幽门螺杆菌多价表位疫苗CTB-HapA-UreA-UreB-CagA(CTB-HUUC),并初步研究其在BABL/c小鼠体内的免疫治疗效果。方法文献查找幽门螺杆菌相关抗原的显性表位序列HpaA88-100、HpaA132-141、UreA27-53、UreA183-203、UreB229-251、UreB317-329、UreB321-339、UreB373-385、UreB438-452、UreB546-561、CagA149-164、CagA196-217,通过Linker将其串联,并在N端引入分子内佐剂CTB序列,构建重组质粒pET28a(+)/ctB-hpaA-ureA-ureB-cagA[pET28a(+)/ctB-HUUC]。再将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中,IPTG进行诱导表达、层析纯化,获得高纯度的CTB-HUUC重组蛋白,并采用Western Blot对其进行鉴定。GM1-ELISA检测重组蛋白CTB-HUUC体外结合GM1的能力。6周龄BABL/c小鼠,感染幽门螺杆菌1次/d,连续感染4次;末次感染后4周,灌胃CTB-HUUC重组蛋白200μg/次,1次/周,连续免疫4次。末次免疫后2周,处死小鼠,取小鼠胃组织进行幽门螺杆菌培养计数。结果成功获得高纯度的CTB-HUUC重组蛋白,Western blot检测CTB-HUUC可与抗幽门螺杆菌悉尼株(SS1株)小鼠血清及鼠抗CTB单抗产生特异性反应。GM1-ELISA检测重组蛋白CTB-HUUC体外可结合GM1,具有良好的佐剂活性。CTB-HUUC组小鼠胃组织进行幽门螺杆菌培养计数结果为6.14×10~3 CFU/g、CTB组为5.72×10~6 CFU/g、PBS组为6.70×10~6 CFU/g。结论口服幽门螺杆菌多价表位疫苗CTB-HUUC对感染幽门螺杆菌的BABL/c小鼠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多价表位疫苗 尿素酶 N-乙酰神经氨酰乳糖结合原纤维血凝素 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铋镁四联疗法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8
17
作者 张伟林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6年第7期47-50,共4页
目的评价胃铋镁四联疗法对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5年4~9月桂林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128例幽门螺杆菌阳性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4例。治疗组给予胃铋镁四联疗法(胃铋镁颗粒、雷贝拉... 目的评价胃铋镁四联疗法对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5年4~9月桂林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128例幽门螺杆菌阳性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4例。治疗组给予胃铋镁四联疗法(胃铋镁颗粒、雷贝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10 d后,再继续服用胃铋镁颗粒、雷贝拉唑至28 d;对照组给予标准三联疗法(雷贝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疗程同治疗组。比较两组患者幽门螺杆菌根除、溃疡愈合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结果治疗组幽门螺杆菌根除率(96.9%)高于对照组(78.1%),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溃疡治愈率(100.0%)明显高于对照组(9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铋镁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在幽门螺杆菌根除、溃疡治愈等方面,较标准三联疗法具有显著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幽门螺杆菌根除 胃铋镁颗粒 四联疗法 三联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xpression of different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 isoforms in human gastric mucosa infected with Helicobacter pylori
18
作者 屠振兴 龚燕芳 +3 位作者 丁华 许国铭 李兆申 满晓华 《Journal of Medical Colleges of PLA(China)》 CAS 2003年第5期286-289,共4页
Objective: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itric oxide synthase (NOS) expression in human gastric mucosa and Helicobacter pylori (H.pylori) infection. Methods: Gastric mucosa samples were obtained from antrum of 33... Objective: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itric oxide synthase (NOS) expression in human gastric mucosa and Helicobacter pylori (H.pylori) infection. Methods: Gastric mucosa samples were obtained from antrum of 33 patients received gastroendoscopy. H.pylori infection was confirmed by Giems staining and bacteria culture under microaerophilic conditions. Expression of iNOS, eNOS and nitrotyrosine were detected by immunohistochemistry. Results: (1) The positive rate of H. pylori infection was 66.7%(22/33). (2) iNOS positive staining in inflammatory cells was detected in 77.3%(17/22) of samples with H.pylori and 27.3%(3/11) without H.pylori infection (P<0.01). (3) eNOS expression in inflammatory cells was found in 77.3%(17/22) of samples with H. pylori and 18.2%(2/11) without H.pylori infection (P<0.01). (4) Nitrotyrosine expression in inflammatory cells was observed in 59.1%(13/22) of samples with H. pylori and 54.5%(6/11) without H. pylori infection (P>0.05). (5) Moderate and severe infiltrations of inflammatory cells were found in 86.4%(19/22) of gastric biopsies with H. pylori and 9.1%(1/11) of samples without H. pylori infection (P<0.01). Conclusion: H.pylori infection might promote infiltration of mononuclear cells and macrophages in gastric mucosa and induce iNOS expression in these cells. The accumulated nitric oxide in local area may result in gastric mucosa dam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 pylori nitric oxide synthase IMMUNOHISTOCHEMISTR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