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华南大陆东部赣闽地区地壳厚度与泊松比研究
被引量:13
- 1
-
-
作者
赵延娜
段永红
魏运浩
邹长桥
林吉焱
邱勇
-
机构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
-
出处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61-266,共6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174052)~~
-
文摘
通过收集江西省和福建省共58个固定台站记录到的2011-01~2012-12的远震数据,利用接收函数H-κ扫描叠加方法得到台站下方平均地壳厚度和波速比估计,并通过插值得到华南大陆东部赣闽地区整体的地壳厚度变化趋势以及泊松比分布情况。结果表明,研究区地壳厚度约为28~34km,由内陆向沿海有起伏地逐渐减薄,赣南地区同福建沿海地区地壳厚度较薄,江西东部和福建西北部地壳较厚;泊松比约为0.21~0.28,由内陆向沿海逐渐增加,赣北地区泊松比值最低,低于0.23(波速比低于1.70),沿海地区泊松比较高,可达0.28(波速比为1.83)。并探讨了造成地壳厚度和泊松比变化的构造因素。
-
关键词
华南大陆东部
h-κ扫描叠加
地壳厚度
泊松比
-
Keywords
the east of south China continent
h-κ
stacking method
crustal thickness
Poisson's ratio
-
分类号
P313
[天文地球—固体地球物理学]
-
-
题名华北克拉通中西部地区的地壳结构研究
被引量:3
- 2
-
-
作者
潘纪顺
李朋辉
段永红
赵延娜
彭诣淙
孙凯旋
-
机构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第一勘探局地质勘查院
-
出处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269-1291,共23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774066)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DQJB16A03,DQJB17A01)资助。
-
文摘
华北克拉通是中国最古老的克拉通,是中国大陆的主要构造单元,从太古代到中生代以来的地质记录较完整,受到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是研究大陆形成和演化的天然实验场地。中生代以后,华北克拉通发生了一系列复杂的构造运动与演化进程,东部因岩石圈减薄而形成一系列的裂陷盆地,地壳结构复杂。而西部岩石圈厚度大,鄂尔多斯地块的地壳结构相对简单。山西断陷带位于华北克拉通东部地块与西部鄂尔多斯地块之间,其地壳与岩石圈结构从西部稳定的克拉通结构变化为东部破坏严重的克拉通结构,过渡特征明显。因此,揭示山西断陷带及其两侧区域的构造特征对研究华北克拉通的破坏动力学过程有着重要意义。文中利用华北克拉通中西部地区(34°~41°N,107°~117°E)的150个流动地震台站近3a记录的远震波形资料,采用P波接收函数的H-κ扫描叠加法和共转换点(CCP)叠加法处理计算,获得了研究区的地壳速度结构图像。结果表明,鄂尔多斯地块内的地壳厚度为37~47km,莫霍面较为平坦。山西断陷带的地壳厚度为34~46km,在临汾盆地凹陷的正下方,莫霍面呈现出明显的上隆,上隆量为4~10km,推断山西断陷带的形成与地幔物质的运动有着密切关系。通过与该区域已有的布格重力异常资料进行对比,研究区地壳厚度的分布特征与太行隆起东、西部地区分别呈现出正、负的布格重力异常分布特征一致。该区域不同构造单元内的地壳厚度和波速比计算结果表明,3个构造单元内的波速比均随地壳厚度的增加而不同程度地减小。整体看来,研究区以111.5°E为界分为东、西2个区,111.5°E以西的鄂尔多斯地区的泊松比较111.5°E以东的山西断陷带低,反映出鄂尔多斯地块东部地区具有稳定的古老地块特征,地壳结构相对简单;而山西断陷带下方上地幔物质上涌导致其泊松比比两侧山区的泊松比高。就山西断陷带而言,以38°N为界可分为南、北2个区域,38°N以北的区域内地壳因存在部分熔融而呈现低速特征,而38°N以南的区域仍然保持着相对稳定的地壳特性而呈现高速特征。山西断陷带分南、北2个区域的原因可能与山西断陷带不均匀沉降有关,其有关的地球动力学过程需要更多的资料来进一步综合研究。
-
关键词
接收函数
鄂尔多斯地块
山西断陷带
h-κ扫描叠加
共转换点叠加
地壳结构
-
Keywords
receiver function
Ordos block
Shanxi rift zone
h-κstacking
common conversion point stacking
crustal structure
-
分类号
P315.2
[天文地球—地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