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H-K叠加方法和CCP叠加方法研究中国东北地区地壳结构与泊松比 被引量:64
1
作者 张广成 吴庆举 +2 位作者 潘佳铁 张风雪 余大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4084-4094,共11页
利用中国东北布设的流动地震台阵(116个)以及国家和区域台网(121个)的宽频带台站记录的824个远震事件,采用P波接收函数CCP叠加和H—K叠加两种方法获得了研究区详尽的地壳厚度图像.研究结果显示,两种方法获得的地壳厚度分布特征... 利用中国东北布设的流动地震台阵(116个)以及国家和区域台网(121个)的宽频带台站记录的824个远震事件,采用P波接收函数CCP叠加和H—K叠加两种方法获得了研究区详尽的地壳厚度图像.研究结果显示,两种方法获得的地壳厚度分布特征具有很好的一致性,中国东北下方地壳厚度存在明显的东西横向差异.重力梯度带西侧和佳木斯地块的台站下方地壳较厚,介于36~41km之间,而在兴蒙槽地褶带中重力梯度带往东从36krn减薄至34km左右.松辽盆地北侧、东侧和南侧地壳厚度较薄,为29~34km,反映了该区复杂的地壳变形过程.CCP剖面显示郯庐断裂深切地壳,敦化-密山断裂下方莫霍面出现错断.H—K叠加得到的地壳平均泊松比显示,东北地区绝大部分台站下方的泊松比值较大,0.24~0.29.长白山、松辽盆地东部、燕山台隆东部和大兴安岭北部,泊松比值达到0.27~0.30,可能有幔源物质上涌,下地壳铁镁组分含量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收函数 东北地区 CCP叠加 h-K叠加 地壳厚度 泊松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地壳接收函数H-κ叠加——以安纳托利亚板块为例 被引量:18
2
作者 危自根 储日升 +2 位作者 陈凌 崇加军 李志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4048-4062,共15页
本文理论分析了具有不同沉积层和壳幔过渡带结构的接收函数及其相关的H-κ叠加结果,然后采用接收函数H-κ叠加和波形反演方法获得了具有复杂构造演化历史的中北安纳托利亚板块的地壳厚度(H)、V_P/V_S(κ)和V_S结构.理论分析表明:厚的沉... 本文理论分析了具有不同沉积层和壳幔过渡带结构的接收函数及其相关的H-κ叠加结果,然后采用接收函数H-κ叠加和波形反演方法获得了具有复杂构造演化历史的中北安纳托利亚板块的地壳厚度(H)、V_P/V_S(κ)和V_S结构.理论分析表明:厚的沉积层或沉积层和厚的壳幔过渡带共存都会使H-κ叠加失效;渐变型壳幔过渡带导致H-κ叠加的H位于过渡带中间,且随着频率增大逐渐靠近过渡带上方;倒转型壳幔过渡带导致H-κ叠加具有多极值,其结果可能反应过渡带内最大波阻抗界面上的地壳结构;1km·s^(-1)的V_P变化会导致H-κ叠加的H变化7km,而κ变化较小.实际资料分析表明:中北安纳托利亚H,κ和V_S具有强烈的横向不均匀性,大部分区域沉积层厚度<0.5km,局部地区壳幔过渡带厚度>3km;北安纳托利亚断层切穿地壳,在局部地区可能存在流体;研究区存在残留古老的小陆块体.本文研究表明,仔细分析接收函数波形和其随方位角的变化特征且用其他地震学方法进行约束,有助于采用H-κ叠加方法获取复杂地壳结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收函数h-κ叠加 波形反演 沉积层 壳幔过渡带 安纳托利亚板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波速度对接收函数H-k搜索叠加结果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8
3
作者 李翠芹 沈旭章 秦满忠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80-490,532,共11页
从公式推导、不同模型数值试验和实际资料处理等3个方面,系统研究了P波速度vP对接收函数H(地壳厚度)-k(波速比)叠加搜索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vP的变化与H正相关,与k负相关;且地壳模型越复杂,vP对H的影响越大.
关键词 P波速度 h-k搜索叠加 接收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短周期密集台阵接收函数揭示的藏南错那洞穹窿地壳结构 被引量:1
4
作者 蔡蔚 卢占武 +8 位作者 黄荣 李文辉 罗银河 王光文 穆青 程永志 陈司 王冠 陈子龙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0-180,共11页
位于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前缘的北喜马拉雅构造带,是研究陆陆碰撞过程中地壳增厚和深部岩浆活动的典型区域之一。北喜马拉雅穹窿带作为其中重要的伸展构造,其形成过程与造山运动引起的地壳增厚以及地壳深熔作用引起的地壳流动密切相关。... 位于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前缘的北喜马拉雅构造带,是研究陆陆碰撞过程中地壳增厚和深部岩浆活动的典型区域之一。北喜马拉雅穹窿带作为其中重要的伸展构造,其形成过程与造山运动引起的地壳增厚以及地壳深熔作用引起的地壳流动密切相关。本文以近年新发现的错那洞穹窿为例,利用短周期密集台阵观测,通过远震P波接收函数共转换叠加成像方法获取了错那洞穹窿区域地壳结构。结果表明:错那洞穹窿区域的地壳结构在东西方向上存在差异,壳内速度间断面存在多处不连续现象,局部区域甚至发生界面错断;而在错那裂谷和错那洞穹窿中、上地壳内存在低速区。综合前人研究,本文认为印度-欧亚板块持续碰撞使喜马拉雅东南缘岩石圈经历过地壳尺度拉伸变形。在地壳增厚及持续的高温变质作用下,中、上地壳随藏南拆离系伸展减压发生部分熔融,而熔融岩浆沿着藏南拆离系薄弱处不断上涌并在错那洞穹窿下方聚集,并使错那洞穹窿及错那裂谷中、上地壳弱化,促进区域东西向伸展,进而发生岩浆底辟形成错那洞穹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错那洞穹窿 短周期密集台阵 远震P波接收函数 共转换叠加成像 地壳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密集台阵的滇西北地区壳幔结构研究及孕震环境探讨
5
作者 茶文剑 金明培 +1 位作者 王伟君 黑贺堂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11-617,共7页
利用滇西北地区(25.0°~26.9°N,99.20°~100.74°E)85个地震台站记录的三分量远震波形资料提取P波接收函数,并选用H-k扫描法获取研究区莫霍面深度和泊松比,再根据接收函数共转换点(CCP)叠加方法绘制NW向和NE向共6条垂... 利用滇西北地区(25.0°~26.9°N,99.20°~100.74°E)85个地震台站记录的三分量远震波形资料提取P波接收函数,并选用H-k扫描法获取研究区莫霍面深度和泊松比,再根据接收函数共转换点(CCP)叠加方法绘制NW向和NE向共6条垂直剖面。结果表明,研究区地壳厚度在38.5~52.4 km之间变化,呈纵向差异分布;泊松比范围为0.24~0.34,多呈四象限分布特征;2013年以来云龙、洱源、漾濞等几次5级以上地震均发生在泊松比高梯度带上。从CCP剖面来看,研究区NW向莫霍面起伏相对较大,由北向南莫霍面呈变浅趋势,上隆幅度约为5~10 km;NE向莫霍面起伏相对平稳,平均深度在42 km左右;地壳内分层情况较为复杂,几乎没有较为连续的界面。漾濞地震下方中上地壳存在较宽的负幅值带,推测可能存在低速区并为地震的发生提供了孕震环境。D410间断面平均深度约为420 km,D660间断面平均深度接近660 km,地幔转换带的厚度在210~260 km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收函数 h-k叠加 泊松比 共转换点叠加 壳幔结构 孕震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接收函数的克希霍夫2D偏移方法 被引量:33
6
作者 吴庆举 李永华 +1 位作者 张瑞青 张乃玲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539-545,共7页
本文将地震反射资料成像的Kirchhoff偏移方法引入到接收函数成像研究,提出了一种接收函数的Kirchhoff偏移方法,以适应介质速度的横向变化,提高接收函数成像的精度和分辨率.模型检验表明,与传统的水平分层的共转换点偏移叠加方法相比,Kir... 本文将地震反射资料成像的Kirchhoff偏移方法引入到接收函数成像研究,提出了一种接收函数的Kirchhoff偏移方法,以适应介质速度的横向变化,提高接收函数成像的精度和分辨率.模型检验表明,与传统的水平分层的共转换点偏移叠加方法相比,Kirchhoff偏移方法能够实现转换波的有效归位,消除水平分层共转换点偏移叠加造成的假象.一个很重要的现象是,倾斜或弯曲界面的成像明显受控于远震的入射方向,其成像精度的提高有赖于不同方向接收函数的联合成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收函数 共转换点叠加 Kirchhoff偏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和周边地区地壳厚度和V_p/V_s比值变化的接收函数约束 被引量:39
7
作者 刘文学 刘贵忠 +3 位作者 周刚 李欣 张慧民 徐恒垒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2034-2041,共8页
我们用修订后的接收函数H-κ叠加算法估计了新疆和周边地区90个地震台站下的地壳厚度和波速比V_P/V_S.该地区平均地壳厚度约为52 km,变化范围约为33~79 km.最厚地壳位于西昆仑山的TAG台站,最薄地壳在塔拉斯Κ费尔干那断层附近的NRN台站... 我们用修订后的接收函数H-κ叠加算法估计了新疆和周边地区90个地震台站下的地壳厚度和波速比V_P/V_S.该地区平均地壳厚度约为52 km,变化范围约为33~79 km.最厚地壳位于西昆仑山的TAG台站,最薄地壳在塔拉斯Κ费尔干那断层附近的NRN台站.对每个台站的点地壳厚度估计结果进行了线性各向同性变差模型的标准克里金空间插值,得到了新疆和周边地区0.1°×0.1°分辨率的地壳厚度横向变化图像.该图像显示研究区域地壳厚度变化和地表地形有很强的相关性,即盆地比周围造山带地壳厚度薄,显示该地区莫霍面由盆地向两侧造山带倾斜的特征.波速比估计的结果范围为1.61~1.89,平均值为1.76.波速比复杂的变化说明地壳内物质成分构成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可能由于地幔物质随着构造活动上涌侵入地壳内部所致,同时地幔物质的底侵可能对该地区地壳增厚有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和周边地区 接收函数 地壳厚度 波速比 Hk叠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远震接收函数揭示的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台阵下方地壳结构及其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9
8
作者 彭淼 姜枚 +4 位作者 Chen Youlin 谭捍东 李庆庆 张立树 许乐红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0-85,共16页
在喜马拉雅造山带的东缘,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在这里发生急剧转折,南迦巴瓦变质体快速隆起,然而关于东构造结的形成机制一直未有定论.利用围绕南迦巴瓦峰的48个宽频带地震台站记录的远震数据提取P波接收函数,采用改进的H-κ叠加方法和共转... 在喜马拉雅造山带的东缘,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在这里发生急剧转折,南迦巴瓦变质体快速隆起,然而关于东构造结的形成机制一直未有定论.利用围绕南迦巴瓦峰的48个宽频带地震台站记录的远震数据提取P波接收函数,采用改进的H-κ叠加方法和共转换点叠加方法综合研究了东构造结的地壳厚度、波速比分布和地壳结构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平均地壳厚度为64.03 km,大部分台站介于60.48~66.55 km范围;平均波速比为1.728,主要集中范围为1.696~1.742.东构造结地壳厚度横向变化剧烈,构造结西端和北端厚而中间薄,东构造结核部Moho面呈现上隆的构造形态,东西向上隆幅度约为6~7 km,南北向的上隆超过9~10 km.东构造结核部地壳上隆减薄可能由高密度、高波速的岩石圈撕裂残片拆沉到上地幔软流圈后重力失衡所致.平均波速比超过1.8的高值异常展布于东构造结的两侧,推测为环东构造结的壳内部分熔融体.东构造结地壳上隆减薄和壳内部分熔融的存在很可能均与幔源热物质的上涌有关,而软流圈地幔的上涌则可能由印度板片的撕裂引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收函数 h-k叠加法 CCP叠加法 南迦巴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远震接收函数研究安徽地区地壳厚度 被引量:14
9
作者 洪德全 王行舟 +1 位作者 李军辉 倪四道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853-863,共11页
据安徽台网18个台站的远震波形资料,用频率域反褶积方法提取接收函数,由H-Kappa叠加方法反演得到各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及平均波速比.研究结果显示,安徽地区地壳厚度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明显的区域特征.主要表现为:秦岭大别造山带地壳厚度... 据安徽台网18个台站的远震波形资料,用频率域反褶积方法提取接收函数,由H-Kappa叠加方法反演得到各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及平均波速比.研究结果显示,安徽地区地壳厚度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明显的区域特征.主要表现为:秦岭大别造山带地壳厚度较厚,如佛子岭台下方地壳厚度达38km;皖南地区地壳厚度在34km左右;皖北平原地区地壳厚度基本都在30 ~ 32km,变化较小.分析认为,安徽地区地壳厚度分布和波速比分布与安徽省地质构造背景有很好的关联性.在波速比方面,除嘉山台、宿城台和六安台之外的其他15个台站下方波速比变化不大,为1.70 ~1.75.而处在秦岭大别造山带和华北平原地块交界处的六安台和宿城台以及位于苏鲁超高压变质带西侧的郯庐带上的嘉山台,具有较高的波速比,分别为1.79、1.80和1.82.高波速比可能与台站下方深大断裂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收函数 h-Kappa叠加 地壳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造山带与南北相邻地带远震接收函数与地壳结构 被引量:16
10
作者 司芗 滕吉文 +4 位作者 刘有山 马学英 乔勇虎 董兴鹏 宋鹏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321-1334,共14页
从2013年3月至2014年11月,我们布设了一条延川—涪陵的流动宽频带地震台阵,剖面由70个流动台站组成,全长约900km,穿越华北克拉通、秦岭—大巴造山带和扬子克拉通东北缘陆内三大构造单元.利用记录到的远震波形资料,提取得到5638个远震P... 从2013年3月至2014年11月,我们布设了一条延川—涪陵的流动宽频带地震台阵,剖面由70个流动台站组成,全长约900km,穿越华北克拉通、秦岭—大巴造山带和扬子克拉通东北缘陆内三大构造单元.利用记录到的远震波形资料,提取得到5638个远震P波接收函数,使用H-κ叠加扫描和CCP偏移叠加方法刻划了秦岭造山带与南北相邻地带的地壳厚度、泊松比以及构造界带.研究结果显示,(1)关于地壳厚度:地壳最厚的区域出现在大巴山,地壳厚度集中在47~51km之间,秦岭的地壳厚度相对大巴山较薄,且呈向北减薄趋势,集中在37~46km之间,渭河盆地地壳厚度为本区域最薄地带,在34°N左右处达到最薄为35km,剖面北侧的南鄂尔多斯盆地的地壳厚度变化缓慢,多为44km左右,南侧的四川盆地东北缘的地壳厚度向南缓慢减薄,集中在42~48km之间;(2)关于泊松比:使用接收函数H-κ叠加扫描法得到了沿剖面各台站下方地壳的平均纵、横波速度比VP/VS(κ),进一步计算得到泊松比σ,泊松比具有明显的横向分块特征,秦岭造山带的泊松比明显低于南北两侧区域,其小于0.26的泊松比表征着该区域地壳物质组分主要为酸性岩石,亦即其酸性长英质组分上地壳相对于基性铁镁质组分下地壳较厚,该区域没有高泊松比分布则表明不存在广泛的部分熔融.(3)关于构造界带:秦岭—大巴造山带与扬子克拉通的边界并非在勉略构造带,应向南移至四川盆地的东北缘,华北克拉通和扬子克拉通分踞秦岭—大巴造山带南、北两侧,且分别以较陡倾角向南和相对较缓的倾角向北俯冲于秦岭—大巴造山带之下,使得秦岭—大巴造山带呈不对称状扇形向外扩展与向上抬升的空间几何模型.秦岭和大巴山之间33°N附近存在分界面,两区域地壳厚度与泊松比特征各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造山带及其南北缘 远震P波接收函数 h-κ叠加 CCP偏移叠加 地壳厚度 泊松比 构造界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接收函数方法研究蒙古中南部地区地壳结构 被引量:19
11
作者 何静 吴庆举 +4 位作者 高孟潭 张瑞青 余大新 M.Ulziibat S.Demberel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2386-2394,共9页
2011年8月至2013年7月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与蒙古科学院天文与地球物理研究中心在蒙古中南部区域布设了宽频带流动地震台阵,这为开展远东地区深部结构的精细探测提供了有利的数据基础.利用台阵记录的远震地震事件,采用P波接收函数... 2011年8月至2013年7月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与蒙古科学院天文与地球物理研究中心在蒙古中南部区域布设了宽频带流动地震台阵,这为开展远东地区深部结构的精细探测提供了有利的数据基础.利用台阵记录的远震地震事件,采用P波接收函数的H——(-κ)叠加分析和共转换点(CCP)叠加方法获得了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及平均波速比.结果显示研究区的地壳厚度介于39 km至45 km之间.整体上Moho面埋深从西北往东南方向逐渐变浅.在蒙古主线性构造两侧地壳厚度呈现区域性变化特征,东南部地区地壳厚度较薄,约为39 km,而西北部地区地壳较厚,达45 km,为此推测蒙古主构造线可能是地壳的一个陡变带.此外,研究地区地壳的平均波速比值(V_p/V_s)在1.70到1.79之间,均值为1.75,低于全球大陆的平均值1.78,这可能暗示着该区其地壳是缺少铁镁质的.研究还发现测线的西北与东南地区其地壳波速比值较高,推测是古生代铁镁质地壳的残留或是新生代岩浆底侵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收函数 蒙古中南部地区 h-κ叠加 CCP叠加 地壳厚度 波速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九江—福建宁化接收函数剖面研究 被引量:12
12
作者 赵延娜 段永红 +4 位作者 邹长桥 魏运浩 邱勇 林吉焱 李学民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22-732,885,共11页
江西九江—福建宁化剖面沿NW--SE方向穿过华南大陆东部的扬子地块和华夏地块两个地质单元.通过收集沿该剖面布设的35个流动宽频带地震台站2012—2014年记录的远震波形资料,采用P波接收函数H-k扫描叠加和CCP叠加两种方法,对该剖面下方的... 江西九江—福建宁化剖面沿NW--SE方向穿过华南大陆东部的扬子地块和华夏地块两个地质单元.通过收集沿该剖面布设的35个流动宽频带地震台站2012—2014年记录的远震波形资料,采用P波接收函数H-k扫描叠加和CCP叠加两种方法,对该剖面下方的地壳厚度和泊松比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沿剖面地壳厚度为29—33km,扬子地块东南边缘与华夏地块的莫霍形态差异明显,萍乡—广丰断裂北侧的萍乐凹陷带深部存在明显的莫霍面上隆现象,为研究区域中地壳最薄处;研究区大部分台站下方的泊松比值相对较低,介于0.21—0.24之间,萍乡—广丰断裂两侧泊松比值稍高,可达0.26,表明不同构造单元地壳深部岩石组成存在差异;萍乡—广丰断裂可作为江绍拼合带的自然西延,是扬子地块与华夏地块在赣北地区的拼合界线,推测其深部的物质组成有相似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收函数 华南大陆东部 h-k扫描叠加 共转换点叠加 地壳厚度 泊松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相位加权叠加方法在探测鄂尔多斯东南缘地壳结构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3
作者 陆一锋 徐鸣洁 +3 位作者 王良书 米宁 李华 于大勇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62-568,共7页
本文利用在鄂尔多斯东南缘地区宽频带流动地震台阵记录的远震数据,提取各台站的接收函数,并利用相位加权方法进行单台多震叠加、H-κ叠加以及共转换点叠加,获得了研究区莫霍过渡带的深度及其变化趋势。研究结果显示,莫霍的深度由鄂尔多... 本文利用在鄂尔多斯东南缘地区宽频带流动地震台阵记录的远震数据,提取各台站的接收函数,并利用相位加权方法进行单台多震叠加、H-κ叠加以及共转换点叠加,获得了研究区莫霍过渡带的深度及其变化趋势。研究结果显示,莫霍的深度由鄂尔多斯块体往东南方向逐渐变浅,在不同区域莫霍具有不同的特征:鄂尔多斯的莫霍深度在42~38km;渭河—山西地堑的莫霍出现约3km的上隆;熊耳—伏牛山的莫霍深度在35~33km;河淮盆地的莫霍形态比较复杂。相位加权叠加方法能有效地压制相关性不好的噪音,在部分受噪音及沉积层多次波干扰的台站记录中,对突出莫霍的转换波Ps震相有很大的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收函数 相位加权叠加 h-κ叠加 共转换点叠加 地壳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波动方程有限差分算法的接收函数正演与偏移 被引量:25
14
作者 王红落 常旭 陈传仁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415-422,共8页
针对接收函数正演与偏移,本文采用波动方程有限差分算法.借鉴成熟的勘探地震学方法,引入等效速度概念,建立接收函数转换波与地震勘探反射波的等效走时方程,实现了基于波动方程有限差分算法的接收函数正演与偏移.数值计算表明,波动方程... 针对接收函数正演与偏移,本文采用波动方程有限差分算法.借鉴成熟的勘探地震学方法,引入等效速度概念,建立接收函数转换波与地震勘探反射波的等效走时方程,实现了基于波动方程有限差分算法的接收函数正演与偏移.数值计算表明,波动方程有限差分叠后偏移方法可以对点绕射和穹隆构造模型实现高精度成像.本文利用数值计算讨论了波动方程有限差分叠后偏移与Kirchhoff叠后偏移对于接收函数偏移的适用性,还对偏移过程中速度模型的误差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限差分正演 接收函数阵列 共转换点(CCP)叠加 有限差分偏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地壳结构及动力学机制分析 被引量:15
15
作者 武岩 丁志峰 +1 位作者 王兴臣 朱露培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2705-2718,共14页
本文对布设在华北克拉通三个陆块的199个宽频带台站记录的远震数据进行了接收函数计算.利用H-κ迭代方法获得了该区域基岩地区的地壳结构,平滑处理后作为背景结构模型中的基岩地区地壳结构;利用相邻算法对沉积层地区的接收函数进行了波... 本文对布设在华北克拉通三个陆块的199个宽频带台站记录的远震数据进行了接收函数计算.利用H-κ迭代方法获得了该区域基岩地区的地壳结构,平滑处理后作为背景结构模型中的基岩地区地壳结构;利用相邻算法对沉积层地区的接收函数进行了波形拟合计算,获得了沉积层结构,平滑后作为背景结构模型中的沉积层结构;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完善了研究区域的背景结构模型.以此模型为基础,对接收函数进行了CCP(Common Conversion Point,共转换点)叠加成像,获得了Moho面成像结果,对比沉积层的成像结果发现:西部陆块中鄂尔多斯块体东部地区地壳厚度较大,约为42km,泊松比较低,小于0.24,为长英质含量较多的地壳层;位于中部陆块的山西地堑地壳厚度小于鄂尔多斯块体,且变化较大,西侧地壳厚度约为40km,东侧重力梯度带附近地壳厚度迅速减薄至36km左右,张家口—怀来—大同一带出现了地壳的局部抬升,地壳厚度等值线基本以北北东方向为主,与构造带方向基本一致,地堑内泊松比约为0.26~0.28,前人对此区域的层析成像研究结果表明太行山隆起和阴山隆起存在壳内低速层,推测为地壳部分熔融以及上地幔物质上涌造成的;东部陆块中渤海湾盆地的地壳厚度较薄,约为32km,部分地区小于30km,其中冀中坳陷带地壳厚度最薄,约为28km,沉积层基底分布与Moho面分布呈镜像对称趋势,沉积层较厚地区的地壳较薄,推测东部陆块在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下,存在北西—南东向的拉张作用,使其内发育了大量断陷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收函数 共转换点叠加 华北克拉通 拉张减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地壳厚度与泊松比结构 被引量:9
16
作者 黄海波 丘学林 夏少红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65-70,共6页
地壳厚度和泊松比是了解地球内部介质的重要参数,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能够为揭示深部地壳结构特征提供重要信息。本文提取了海南岛固定地震台站记录到的远震接收函数波形,通过在地壳厚度和波速比域对壳-幔间断面的Ps转换波及其多次波震... 地壳厚度和泊松比是了解地球内部介质的重要参数,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能够为揭示深部地壳结构特征提供重要信息。本文提取了海南岛固定地震台站记录到的远震接收函数波形,通过在地壳厚度和波速比域对壳-幔间断面的Ps转换波及其多次波震相进行振幅叠加,同时参考人工地震探测结果,获得了海南岛地区的地壳厚度和泊松比分布。结果显示:海南岛地区地壳厚度为26—31km;受普遍发育的花岗岩以及火山作用影响,其泊松比值基本小于0.26,地壳厚度与泊松比之间存在正消长关系,表明该区的构造伸展作用主要造成富含镁铁成分的下地壳的明显减薄;部分地区的上地壳可能存在褶皱或逆冲推覆构造,其泊松比出现低值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岛 接收函数 h-κ叠加 地壳厚度 泊松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远震接收函数研究龙门山断裂带与其邻区的莫霍面深度及波速比分布 被引量:14
17
作者 龙锋 倪四道 闻学泽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38-446,共9页
利用龙门山断裂带及其邻近地区地震台站的远震波形记录,采用时间域迭代反褶积技术求取接收函数,并用H-Kappa叠加方法计算出各台站下方的莫霍面深度和波速比及其相应的误差。结果除了获得与前人研究大体相同的莫霍面深度分布轮廓外,还获... 利用龙门山断裂带及其邻近地区地震台站的远震波形记录,采用时间域迭代反褶积技术求取接收函数,并用H-Kappa叠加方法计算出各台站下方的莫霍面深度和波速比及其相应的误差。结果除了获得与前人研究大体相同的莫霍面深度分布轮廓外,还获得一些新的细节与认识:(1)莫霍面深度在四川盆地内为41~48km,在四川盆地西缘存在一个NNE向的"舌状"莫霍面隆起带,对应了龙门山逆冲构造带的前陆拗陷地带。(2)莫霍面深度从龙门山断裂带东缘的约42km向西很快增加到56km以上,形成一个总体展布为NE-NNE向的莫霍面深度的梯度带;该梯度带在龙门山断裂带北段和中段的走向大体与断裂带平行;然而,在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地区,莫霍面深度梯度带展布转为NNE向,与断裂带走向呈15°~20°的交角,且梯度显著增高。(3)龙门山断裂带及青藏高原一侧各台站之下的莫霍面深度误差较大,可能与那里较复杂的地壳-幔结构、构造有关。(4)波速比的空间差异不明显,初步认为四川盆地一侧和青藏高原一侧的中-高波速比异常可能分别与台站下方存在含水沉积层以及壳内低速层(或通道流)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断裂带 接收函数 h-Kappa叠加方法 莫霍面深度 波速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接收函数方法研究中国境内地壳结构 被引量:5
18
作者 张攀 朱良保 +2 位作者 陈浩朋 王清东 杨颖航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50-861,981,共12页
利用中国数字地震台网30个台站的高质量宽频带远震数据,采用H-k叠加搜索法对中国境内的地壳结构进行研究,获得了研究区内的地壳厚度和vP/vS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境内的vP/vS值介于1.6—1.9之间,地壳厚度变化剧烈,在29—81km之间.100&#... 利用中国数字地震台网30个台站的高质量宽频带远震数据,采用H-k叠加搜索法对中国境内的地壳结构进行研究,获得了研究区内的地壳厚度和vP/vS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境内的vP/vS值介于1.6—1.9之间,地壳厚度变化剧烈,在29—81km之间.100°—110°E之间存在一个地壳厚度陡变带,将中国分为东西两个部分.东部地壳厚度相对均匀,为31—36km,西部地区地壳厚度相对较厚且变化较大,中部地区地壳厚度为34—49km.总的看来,青藏高原地区地壳最厚,可达81km;天山、准噶尔盆地和内蒙古地区地壳厚度次之;华南地区地壳最薄.另外,中国大陆地壳平均波速比为1.738(σ=0.253),比全球大陆平均波速比1.78(σ=0.269)低.较低的波速比可能暗示中国境内地壳低速层的存在或者铁镁质成分的缺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收函数 h-k叠加搜索法 地壳厚度 波速比 泊松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接收函数叠加技术研究滇西上地幔间断面埋深 被引量:5
19
作者 夏静瑜 杨海燕 胡家富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44-249,共6页
在对台站下方的径向接收函数进行分析和对比的基础上,通过基于动校正的接收函数叠加方法,利用云南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保山、畹町、沧源和腾冲4个台站的三分量宽频数据,计算出了各台站下方的SV分量接收函数。结果表明,在保山、畹町... 在对台站下方的径向接收函数进行分析和对比的基础上,通过基于动校正的接收函数叠加方法,利用云南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保山、畹町、沧源和腾冲4个台站的三分量宽频数据,计算出了各台站下方的SV分量接收函数。结果表明,在保山、畹町和沧源台下方清楚地显示出了深度700km处的间断面,较全球平均660km要深。另外,在深度290—500km之间可能还存在多个间断面;腾冲台下方700km处的间断面不太清楚,而且上地幔间断面仅为210km深,较其它三个台要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收函数 动校正 叠加 间断面 滇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中西部地区的地壳结构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潘纪顺 李朋辉 +3 位作者 段永红 赵延娜 彭诣淙 孙凯旋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269-1291,共23页
华北克拉通是中国最古老的克拉通,是中国大陆的主要构造单元,从太古代到中生代以来的地质记录较完整,受到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是研究大陆形成和演化的天然实验场地。中生代以后,华北克拉通发生了一系列复杂的构造运动与演化进程,东部因... 华北克拉通是中国最古老的克拉通,是中国大陆的主要构造单元,从太古代到中生代以来的地质记录较完整,受到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是研究大陆形成和演化的天然实验场地。中生代以后,华北克拉通发生了一系列复杂的构造运动与演化进程,东部因岩石圈减薄而形成一系列的裂陷盆地,地壳结构复杂。而西部岩石圈厚度大,鄂尔多斯地块的地壳结构相对简单。山西断陷带位于华北克拉通东部地块与西部鄂尔多斯地块之间,其地壳与岩石圈结构从西部稳定的克拉通结构变化为东部破坏严重的克拉通结构,过渡特征明显。因此,揭示山西断陷带及其两侧区域的构造特征对研究华北克拉通的破坏动力学过程有着重要意义。文中利用华北克拉通中西部地区(34°~41°N,107°~117°E)的150个流动地震台站近3a记录的远震波形资料,采用P波接收函数的H-κ扫描叠加法和共转换点(CCP)叠加法处理计算,获得了研究区的地壳速度结构图像。结果表明,鄂尔多斯地块内的地壳厚度为37~47km,莫霍面较为平坦。山西断陷带的地壳厚度为34~46km,在临汾盆地凹陷的正下方,莫霍面呈现出明显的上隆,上隆量为4~10km,推断山西断陷带的形成与地幔物质的运动有着密切关系。通过与该区域已有的布格重力异常资料进行对比,研究区地壳厚度的分布特征与太行隆起东、西部地区分别呈现出正、负的布格重力异常分布特征一致。该区域不同构造单元内的地壳厚度和波速比计算结果表明,3个构造单元内的波速比均随地壳厚度的增加而不同程度地减小。整体看来,研究区以111.5°E为界分为东、西2个区,111.5°E以西的鄂尔多斯地区的泊松比较111.5°E以东的山西断陷带低,反映出鄂尔多斯地块东部地区具有稳定的古老地块特征,地壳结构相对简单;而山西断陷带下方上地幔物质上涌导致其泊松比比两侧山区的泊松比高。就山西断陷带而言,以38°N为界可分为南、北2个区域,38°N以北的区域内地壳因存在部分熔融而呈现低速特征,而38°N以南的区域仍然保持着相对稳定的地壳特性而呈现高速特征。山西断陷带分南、北2个区域的原因可能与山西断陷带不均匀沉降有关,其有关的地球动力学过程需要更多的资料来进一步综合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收函数 鄂尔多斯地块 山西断陷带 h-κ扫描叠加 共转换点叠加 地壳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