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胞体汽车后防撞吸能器耗能机制研究与结构优化设计
1
作者 田立勇 王泽 +2 位作者 于宁 何峰 孙宏宇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91-99,122,共10页
为有效提升后防撞系统耐撞性能以满足碰撞冲击载荷作用下的车辆被动安全需求,研发了6种正多边形镶嵌的多胞体薄壁吸能器。基于简化超折叠单元理论分析了截面参数和肋板连接方式对薄壁吸能器的能量耗散途径与影响机制;采用ABAQUS数值仿... 为有效提升后防撞系统耐撞性能以满足碰撞冲击载荷作用下的车辆被动安全需求,研发了6种正多边形镶嵌的多胞体薄壁吸能器。基于简化超折叠单元理论分析了截面参数和肋板连接方式对薄壁吸能器的能量耗散途径与影响机制;采用ABAQUS数值仿真探究了各种吸能器吸能特性,同时揭示了正八边形截面、肋板对边连接的薄壁吸能器吸能特性优异;依托拉丁超立方试验方法和基于Kriging代理模型的NSGA-II遗传算法进行多目标优化,确定了吸能器内薄壁管截面尺寸、管壁和肋板厚度分别为18.073 mm、1.669 mm、1.924 mm。结果分析表明,参数优化后的正八边形多胞体吸能器压溃吸能过程平稳可靠,能够为后防撞系统吸能器的结构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撞系统 吸能器 耗能耐撞性 拉丁超立方试验 kriging代理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胞映射理论的岩体动力系统可预测尺度模型 被引量:1
2
作者 周辉 冯夏庭 +1 位作者 谭云亮 王泳嘉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377-382,共6页
岩体混沌动力系统演化过程的可预测尺度是非线性预测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在利用传统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实际问题时 ,常常由于观测资料不足而无法计算岩体动力系统的可预测尺度。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基于胞映射理论提出了一种新的岩体动力... 岩体混沌动力系统演化过程的可预测尺度是非线性预测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在利用传统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实际问题时 ,常常由于观测资料不足而无法计算岩体动力系统的可预测尺度。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基于胞映射理论提出了一种新的岩体动力系统可预测尺度的计算模型。该模型基于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方程和随机过程理论 ,将点到点的映射转化成胞到胞的映射 ,以系统演化达到极限状态概率分布前的时段作为系统的可预测尺度 ,消除了初值观测误差和系统离散化对系统造成的影响 ,从而可以更精确地描述系统的混沌性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映射理论 动力系统 可预测尺度 计算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5维机织复合材料TCM细观分胞模型研究
3
作者 刘浩龙 温卫东 +1 位作者 崔海涛 张宏建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73-177,共5页
从真实反映制造工艺对2.5维机织复合材料厚度方向上纱线束截面尺寸的影响出发,在传统二元分胞模型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胞体—过渡胞,进而在细观尺度上建立了2.5维机织复合材料三胞体模型(TCM)。该模型反映了不同厚度位置经纱几何参数... 从真实反映制造工艺对2.5维机织复合材料厚度方向上纱线束截面尺寸的影响出发,在传统二元分胞模型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胞体—过渡胞,进而在细观尺度上建立了2.5维机织复合材料三胞体模型(TCM)。该模型反映了不同厚度位置经纱几何参数的差异,弥补了传统分胞方法的不足。基于TCM和刚度体积平均方法预测了几种典型2.5维机织复合材料包括弹性模量在内的力学性能,并与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基于TCM的预测结果相比传统模型预测精度更高;另外,经向弹性模量在厚度方向上呈现“马鞍”形分布;对10-6w材料,过渡单胞和内层单胞的经向弹性模量相差约6%,而传统分胞方法无法准确反映材料表层/次外层和内层材料结构及力学性能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5维机织复合材料 划分方法 模型 刚度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维度建模的碳/碳软硬混编预制体孔隙分析与单胞模型 被引量:2
4
作者 梅宝龙 董九志 +1 位作者 任洪庆 蒋秀明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08-115,共8页
为探究碳/碳软硬混编预制体在压实过程初始和最终密实2个阶段中孔隙分布及变化,解决成型后孔隙率无法预测的问题。基于碳/碳软硬混编预制体成型工艺构建一种三维四向孔隙模型,在无压缩载荷和施加压缩载荷2种工况下,从单胞模型的xoy平面... 为探究碳/碳软硬混编预制体在压实过程初始和最终密实2个阶段中孔隙分布及变化,解决成型后孔隙率无法预测的问题。基于碳/碳软硬混编预制体成型工艺构建一种三维四向孔隙模型,在无压缩载荷和施加压缩载荷2种工况下,从单胞模型的xoy平面和xoz平面2个维度、4个方向观测孔隙;从介观和微观2个尺度研究载荷下纤维形态与截面形状变化对单胞孔隙的影响,建立了纤维尺寸截面变化与孔隙率映射关系,提出影响孔隙率的尺寸系数,使预制体最终孔隙率具有可设计性;通过单胞孔隙模型计算得到预制体在压实阶段最小孔隙率。利用万能拉伸试验机对不同尺寸的预制体进行压实致密实验,得到不同尺寸预制体所受压缩载荷与高度变化曲线,揭示了预制体高度与孔隙率的关系并得到压实致密阶段最小孔隙率。实验结果表明最小孔隙率与理论模型误差小于3%,验证了软硬混编单胞孔隙模型表征预制体孔隙率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碳软硬混编预制 多维度 孔隙模型 压实致密 孔隙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径棒法三维预制体建模及结构参数的影响
5
作者 杨宁 刘丰 +4 位作者 杜悟迪 吴晓川 明禹 王驰腾 胡培利 《工程塑料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5-101,共7页
与常规三维编织、三维机织等预制体单胞结构具有重复性不同,径棒法碳/碳复合材料预制体单胞结构随预制体径向厚度改变而改变,导致预制体纤维体积含量预测以及与预制体结构调控相关的成形参数设计困难。为解决如上问题,建立了径棒法碳/... 与常规三维编织、三维机织等预制体单胞结构具有重复性不同,径棒法碳/碳复合材料预制体单胞结构随预制体径向厚度改变而改变,导致预制体纤维体积含量预测以及与预制体结构调控相关的成形参数设计困难。为解决如上问题,建立了径棒法碳/碳复合材料预制体单胞结构数学模型以及预制体纤维体积含量预测算法。通过编织预制体试验样件与数学模型预测值进行对比,外形尺寸基本一致,预制体层数与预测值一致,预制体纤维体积分数与模型预测结果的相对误差为3.10%,验证了已建立的数学模型的正确性以及纤维体积含量算法的准确性。通过已建立的数学模型分别探究了在相同尺寸条件下导向棒轴向中心距、导向棒周向夹角角度两个结构参数对于预制体成形层数、纤维体积含量的影响规律,并选取了典型结构参数进行了预制体试验样件制备,其中,预制体层数、外形尺寸实际与预测结果一致,纤维体积分数实际值与预测值相对误差不超过5.05%,进一步对数学模型以及对结构参数影响规律的预测进行了有效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棒法编织 复合材料预制 数学模型 结构参数 纤维积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变多胞体结构的鲁棒模型预测控制
6
作者 杨世忠 邢丽娟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266-272,共7页
针对一类具有输入输出约束的线性变参数系统,提出了一种可变多胞体结构的多面体不变集鲁棒模型预测控制算法,算法分为在线和离线两个部分。离线算法构建系统的未知但有界误差描述模型,根据状态的变化得到可变参数的多胞体结构,并转化为... 针对一类具有输入输出约束的线性变参数系统,提出了一种可变多胞体结构的多面体不变集鲁棒模型预测控制算法,算法分为在线和离线两个部分。离线算法构建系统的未知但有界误差描述模型,根据状态的变化得到可变参数的多胞体结构,并转化为状态空间模型的多胞体形式,然后采用线性矩阵不等式的优化方式得到一系列离线嵌套多面体不变集。在线算法根据状态变量在嵌套多面体不变集中的位置,结合可变多胞体结构,通过线性插值的优化方式得到系统的实际控制律。给出算法的详细步骤和系统闭环稳定性证明。仿真结果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表明该算法使系统的闭环响应更为快速和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性变参数系统 鲁棒模型预测控制 多面不变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重介质非饱和两相流岩体热流固损伤模型研究
7
作者 魏长霖 齐悦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2525-2527,2545,共4页
以孔隙-裂缝双重孔隙介质为研究对象,建立孔隙度与岩体应变数学模型和温度场诱导应力模型。基于Terzaghi有效应力原理,建立注水开采过程温度-流体-岩石骨架的应力分布模型。考虑注水压力和注水温度场应力导致的岩体孔隙-裂隙的变形、成... 以孔隙-裂缝双重孔隙介质为研究对象,建立孔隙度与岩体应变数学模型和温度场诱导应力模型。基于Terzaghi有效应力原理,建立注水开采过程温度-流体-岩石骨架的应力分布模型。考虑注水压力和注水温度场应力导致的岩体孔隙-裂隙的变形、成核和增长,采用应变孔隙度定义损伤变量,建立了以Gurson-Tvergaard-Needleman圆柱体胞模型为塑性屈服函数的双重孔隙介质饱和热流固损伤本构模型。以某1口生产井为研究对象,通过有限元软件数值模拟得到:温度场诱导应力、注水压力诱导应力和岩石应力分布规律;应力与损伤变量、应变孔隙度演化规律。新模型对油田注水开采过程中储层孔隙和裂缝的变化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损伤 流固耦合 孔隙压力 注采关系 gurson体胞模型 双重介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中心车站的元胞自动机城市交通流模型 被引量:4
8
作者 陈若航 盛昭瀚 《系统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39-543,共5页
在Biham等人提出的二维元胞自动机交通流模型基础上,建立了具有中心车站的二维元胞自动机城市交通流模型,该模型考虑了对外交通对城市交通流的影响,推导出了这种二维CA交通流模型的演化方程.在计算机上模拟了在不同对外交通概率情况下... 在Biham等人提出的二维元胞自动机交通流模型基础上,建立了具有中心车站的二维元胞自动机城市交通流模型,该模型考虑了对外交通对城市交通流的影响,推导出了这种二维CA交通流模型的演化方程.在计算机上模拟了在不同对外交通概率情况下的交通状况,得到了车辆在不同参数下交通流模型的基本演化图,进一步还模拟了城市长途车站数量对城市交通的影响.结果表明,较小的对外交通概率就会对城市交通状况产生较大的影响,适当增加中心车站的数量对城市交通状况有一定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机 交通流模型 对外交通 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摄动矩阵和凸多胞体的不确定性鲁棒H_2/H_∞控制方法 被引量:2
9
作者 马静 王彤 杨奇逊 《电力自动化设备》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22-27,共6页
针对区间振荡,提出一种基于摄动矩阵和凸多胞体的不确定性鲁棒H2/H∞控制方法。首先将各运行点附近的不确定性用摄动矩阵描述,再将不同运行点作为凸多胞体的顶点,构建包含多种不确定性的鲁棒H2/H∞多胞体摄动模型。在此基础上,将该模型... 针对区间振荡,提出一种基于摄动矩阵和凸多胞体的不确定性鲁棒H2/H∞控制方法。首先将各运行点附近的不确定性用摄动矩阵描述,再将不同运行点作为凸多胞体的顶点,构建包含多种不确定性的鲁棒H2/H∞多胞体摄动模型。在此基础上,将该模型闭环系统中的不确定性矩阵进行分离,并将各约束条件转化为线性不等式约束条件进行求解,最终获得满足多目标最优条件的状态反馈矩阵。IEEE 4机11节点系统的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不受测量误差、参数误差以及运行点变化的影响,且能同时满足H∞干扰抑制和最优H2性能,与未考虑不确定性的H2/H∞控制方法相比,该控制方法能更迅速地阻尼低频振荡,且对多种不同运行方式具有更强的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系统 区间振荡 不确定性 鲁棒H2/H∞ 摄动矩阵 凸多模型 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合金表层原子胞体运动的类液振荡模拟
10
作者 杨新娥 朱学敏 +1 位作者 高后秀 杨渝钦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29-533,共5页
用流体模型对铜合金表层在常温常压下出现的原子胞体的运动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这类由原子堆积而成的胞体的运动具有明显的类液振荡行为.当内摩擦增强时,波胞振幅按指数规律随时间衰减.理论分析与实验符合较好.在合金及非金属表层上... 用流体模型对铜合金表层在常温常压下出现的原子胞体的运动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这类由原子堆积而成的胞体的运动具有明显的类液振荡行为.当内摩擦增强时,波胞振幅按指数规律随时间衰减.理论分析与实验符合较好.在合金及非金属表层上都观测到了这种类液振荡花样,可以认为,固体表层上出现的这类原子位形有一定的普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合金 原子 运动模拟 类液振荡 模型 振幅 运动规律 运动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元胞体-树突的耦合对放电模式影响的仿真研究
11
作者 刘婷 田心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81-486,492,共7页
应用神经元胞体-树突放电模型,在胞体与树突不同耦合作用的情况下,研究神经元放电模式的变化。设计三类刺激:胞体输入刺激(A)、树突输入刺激(B)、对胞体和树突同时输入刺激(A+B),分别研究在不同耦合电导gc时神经元的放电模式,通过在刺激... 应用神经元胞体-树突放电模型,在胞体与树突不同耦合作用的情况下,研究神经元放电模式的变化。设计三类刺激:胞体输入刺激(A)、树突输入刺激(B)、对胞体和树突同时输入刺激(A+B),分别研究在不同耦合电导gc时神经元的放电模式,通过在刺激(A+B)与刺激A和B时放电模式比较,研究输入刺激和放电模式的非线性关系。结果表明:(1)当耦合电导gc=0mS/cm2时,胞体和树突为相互独立的两个房室;(2)当耦合电导gc→∞时,胞体和树突合并为一个房室。在以上两类情况下,对两个房室输入(A+B)时胞体的放电与分别A和B叠加时的放电呈线性关系。(3)当耦合电导0<gc<∞时,胞体的放电模式随耦合电导的变化呈现节律性放电→爆发性放电→节律性放电的复杂变化。在0<gc<∞mS/cm2时,输入(A+B)时胞体的放电模式与输入呈现非线性关系。综上,胞体-树突之间的耦合对神经元放电模式具有影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马 神经元 -树突两房室模型 耦合 放电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元胞自动机的国家演化模型研究 被引量:12
12
作者 韩筱璞 周涛 汪秉宏 《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 EI CSCD 2004年第4期74-78,共5页
利用元胞自动机的思想和建模方法,建立了模拟多个国家通过战争彼此兼并的演化模型。在本模型中,国家的领土面积用该国所辖元胞数目近似地表示,国家整体实力用所辖各元胞实力之和表示。数值实验给出了模型产生的国家领土面积分布和国力... 利用元胞自动机的思想和建模方法,建立了模拟多个国家通过战争彼此兼并的演化模型。在本模型中,国家的领土面积用该国所辖元胞数目近似地表示,国家整体实力用所辖各元胞实力之和表示。数值实验给出了模型产生的国家领土面积分布和国力强弱分布,所得结果与当前实际情况非常接近。本模型可以无困难地推广到多个个体在一个封闭系统中竞争,仅有极少数个体最终获胜的情形,文章所得结果对于该类复杂系统的建模具有普适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演化 自动机 复杂系统 竞争模型 历史物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智能体和人工神经网络的元胞自动机建模及城市扩展模拟 被引量:9
13
作者 陶奕宏 王海军 +2 位作者 张彬 曾浩然 孙晶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9-85,共7页
城市扩展模拟可为城市可持续发展与国土空间规划提供参考。智能体模型(ABM)与元胞自动机(CA)结合可兼顾城市空间增长的自组织性和不同决策主体的决策过程,人工神经网络(ANN)可描述智能体与城市扩展之间复杂的非线性关系。该文基于ANN-AB... 城市扩展模拟可为城市可持续发展与国土空间规划提供参考。智能体模型(ABM)与元胞自动机(CA)结合可兼顾城市空间增长的自组织性和不同决策主体的决策过程,人工神经网络(ANN)可描述智能体与城市扩展之间复杂的非线性关系。该文基于ANN-ABM-CA耦合模型,在构建CA转换规则时基于ABM刻画人类决策行为的影响,并采用ANN挖掘不同类型的智能体在城市扩展过程中的偏好差异,同时考虑宏观和微观层面的智能体决策行为,结合城市扩展的10个驱动因素,模拟武汉市主城区2005-2015年的扩展情况,结果表明:1)相比传统的ANN-CA模型,ANN-ABM-CA模型模拟性能更优,从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角度更好地解释了城市扩展的驱动机制,OA值为97.46%,Kappa系数为0.9176,FoM值为0.4375,结果可靠且合理;2)不同收入层级的居民智能体对城市扩展的决策偏好不同;3)武汉主城区城市扩展模式主要为边缘型扩展,洪山区西南部有少部分填充型扩展、东南部出现飞地型扩展,与实际扩展情况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模型 人工神经网络 城市扩展 自动机 武汉主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智能体与元胞自动机的滇池流域不透水表面扩张模拟
14
作者 苏飞 杨昆 +2 位作者 许泉立 王桂林 刘涛 《湖北农业科学》 2015年第15期3763-3768,共6页
本文所建立模型分ANN-CA层与多智能体层,其中ANN-CA层运用神经网络代替元胞自动机原本复杂的转换规则,模拟自然环境对不透水表面变化的影响;多智能体层通过构建政府、居民、农民等3种智能体模拟人类对不透水表面的影响。利用Repast模拟... 本文所建立模型分ANN-CA层与多智能体层,其中ANN-CA层运用神经网络代替元胞自动机原本复杂的转换规则,模拟自然环境对不透水表面变化的影响;多智能体层通过构建政府、居民、农民等3种智能体模拟人类对不透水表面的影响。利用Repast模拟平台构建扩张模型,预测其未来扩张趋势,并验证其精度,点对点精度为71.71%,Kappa系数达到80%以上。结果表明,滇池流域不透水表面2002-2014年间发展速度较快,而在未来不透水表面增速会趋于平缓,且持续扩张,并且将围绕滇池流域形成环滇池流域不透水表面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池流域 智能模型 自动机 地理信息系统 不透水表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AS与CA的滇池流域土地利用变化模型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王桂林 杨昆 +2 位作者 许泉立 刘涛 王保云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72-178,190,共8页
采用多智能体(Multi-Agent System,MAS)、元胞自动机模型(Cellular Automata,CA)和GIS技术,对流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LUCC)进行模拟研究,分析了其空间格局变化特征。该文以滇池流域为例动态模拟了滇池流域2002年到2024年土地利用空... 采用多智能体(Multi-Agent System,MAS)、元胞自动机模型(Cellular Automata,CA)和GIS技术,对流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LUCC)进行模拟研究,分析了其空间格局变化特征。该文以滇池流域为例动态模拟了滇池流域2002年到2024年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与结构,并采用点对点精度和Lee-Salle指数验证模拟结果,模拟结果的点对点精度达到82.29%,Lee-Salle总指数超过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 多智能 自动机模型 G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形元胞自动机在自组织临界性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6
作者 苏凤环 姚令侃 高召宁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75-679,共5页
基于元胞自动机分形模型,探讨了散粒体自组织临界性(SOC)的机制.不同级配散粒体单面坡的已有试验表明,散粒体的SOC与非均匀系数有关.应用分形理论计算了沙堆颗粒级配的分维数,结果表明,呈现SOC的沙堆,颗粒级配具有分形特征.进而假设:若... 基于元胞自动机分形模型,探讨了散粒体自组织临界性(SOC)的机制.不同级配散粒体单面坡的已有试验表明,散粒体的SOC与非均匀系数有关.应用分形理论计算了沙堆颗粒级配的分维数,结果表明,呈现SOC的沙堆,颗粒级配具有分形特征.进而假设:若大尺度非均匀沙系统的组构特征具有分形特性,系统也能呈现SOC.为解释此假设,建立了既能表征非均匀系数又具有分形组构特征的元胞自动机沙堆模型.数值模拟表明,元胞排列方式服从分形时,沙堆模型呈现SOC,而等间隔排列的模型不呈现SOC,结果与假设一致.最后对SOC的判据进行了讨论,认为系统组构特征具有分形特性是大尺度非均匀沙系统呈现SOC的必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组织临界性 沙堆模型 散粒 分形元自动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糜棱岩成因的细观损伤力学模型 被引量:1
17
作者 胡宗军 白嘉楠 +1 位作者 李和平 杨伯源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282-1286,共5页
文章提出了一个糜棱岩成因的孔洞损伤力学体胞模型。糜棱岩原岩在糜棱化过程中经历了2个主要阶段:即由流动构造引起的韧性孔洞损伤阶段和孔洞损伤所形成的多孔介质受局部低围压高轴压作用发生的韧带破碎阶段。基于该体胞模型,对一具体... 文章提出了一个糜棱岩成因的孔洞损伤力学体胞模型。糜棱岩原岩在糜棱化过程中经历了2个主要阶段:即由流动构造引起的韧性孔洞损伤阶段和孔洞损伤所形成的多孔介质受局部低围压高轴压作用发生的韧带破碎阶段。基于该体胞模型,对一具体的糜棱岩原岩———花岗岩,用有限元法就其糜棱化全过程进行了初步模型分析和数值模拟,发现在糜棱岩产出的地应力条件下,多孔介质韧带破碎是完全可能发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糜棱岩 损伤力学 细观孔洞损伤 模型分析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智能体的信号交叉口微观仿真 被引量:2
18
作者 邝先验 许伦辉 吴银凤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9期217-220,共4页
交通系统是一个典型的多智能体系统(Multi-Agent System,MAS)。应用多智能体技术建立了信号交叉口微观仿真模型,给出了机动车Agent的三层结构,详细分析了机动车在信号交叉口中的基于期望间隙和期望速度的运动决策逻辑,探讨了机动车加速... 交通系统是一个典型的多智能体系统(Multi-Agent System,MAS)。应用多智能体技术建立了信号交叉口微观仿真模型,给出了机动车Agent的三层结构,详细分析了机动车在信号交叉口中的基于期望间隙和期望速度的运动决策逻辑,探讨了机动车加速度模型。针对国内交通仿真软件缺少行人与非机动车模拟的不足,以元胞自动机模型为基础引入了行人及非机动车实体,使得仿真系统更具实用性。给出了该仿真系统的实现结果和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交通 微观仿真 多智能 信号交叉口 驾驶模型 自动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链网模型及其应用
19
作者 刘晓宇 梁乃刚 李 敏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629-635,共7页
基于质点间相互作用,按照质点间连线的取向统计材料的应变能,提出了材料的三维链网模型.论述了数值计算中的优化离散方式,井得到了相应的最优立体角取值.标定了模型的几何、物理参数.通过典型算例比较了三维链网模型与有限元方法及剪滞... 基于质点间相互作用,按照质点间连线的取向统计材料的应变能,提出了材料的三维链网模型.论述了数值计算中的优化离散方式,井得到了相应的最优立体角取值.标定了模型的几何、物理参数.通过典型算例比较了三维链网模型与有限元方法及剪滞模型的预测结果,验证了三维链网模型具有与有限元同等水平的求解能力和计算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链网模型 单元 刚度张量 离散方式 有限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物诱发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筛选模型的发展与应用
20
作者 柳强妮 曾繁典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841-843,共3页
近年来,许多药物由于存在引发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TdP)和猝死的潜在风险而从市场上撤出。鉴于此,一系列药物引发TdP的筛选模型应运而生,用于药物开发早期检测药物的致心律失常特性,以加强药品上市前风险管理。该文简要综述一系列临... 近年来,许多药物由于存在引发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TdP)和猝死的潜在风险而从市场上撤出。鉴于此,一系列药物引发TdP的筛选模型应运而生,用于药物开发早期检测药物的致心律失常特性,以加强药品上市前风险管理。该文简要综述一系列临床前筛选模型的原理及特点,为药物开发进行临床前安全性评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致心律失常 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 动物模型 模型 HERG 内钙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