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1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盆地武胜—潼南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二段下亚段白云岩薄储层成因及分布模式 被引量:1
1
作者 谭秀成 何如意 +7 位作者 杨文杰 罗冰 师江波 张连进 李明隆 唐宇欣 肖笛 乔占峰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2-127,共16页
通过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资料的综合分析,对四川盆地武胜—潼南地区二叠系茅口组二段下亚段(简称茅二段下亚段)白云岩薄储层的特征和形成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茅二段下亚段储集岩以花斑状孔洞型白云岩、灰质白云岩或白云质灰... 通过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资料的综合分析,对四川盆地武胜—潼南地区二叠系茅口组二段下亚段(简称茅二段下亚段)白云岩薄储层的特征和形成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茅二段下亚段储集岩以花斑状孔洞型白云岩、灰质白云岩或白云质灰岩为主,具有典型的早成岩期岩溶特征,岩溶系统边缘和充填物中的白云石皆具溶蚀港湾,且白云岩角砾周缘具泥晶套和环边胶结等现象,指示白云石化作用早于早成岩期岩溶。②中等盐度海水渗透回流白云石化作用是滩相薄层状白云岩的主要成因,成储关键因素为生屑滩沉积叠合渗透回流白云石化作用和早成岩期岩溶作用,局部受裂缝和热液作用改造。③白云岩孔洞型储层发育与向上变浅序列密切相关,主要发育于四级旋回的高位晚期,且白云岩规模与地层厚度密切相关,集中分布于地层厚薄转换处,其次为厚度薄值区。④结合三级旋回高位晚期地貌高地可容纳空间不足、颗粒滩向地貌低地迁移的认识,提出滩控白云岩规模储层具有“沿高环坡”的分布规律,建立了沉积期微地貌与海平面升降变化联合控滩-控云-控溶的成储模式。在此基础上,井震结合恢复茅二段下亚段沉积期古地貌并进行了储层分布预测,最新探井和试油结果验证了预测结果的准确性,这为类似地质背景下的白云岩薄储层预测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成因 沉积期地貌 颗粒滩 薄储层 白云岩 孔洞型储层 岩溶 中二叠统茅口组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北地区中-上二叠统海相页岩储层特征及其地质意义——以孤峰组-大隆组页岩为例
2
作者 张琴 邱振 +8 位作者 梁峰 刘雯 孔维亮 王玉满 庞正炼 高万里 蔡光银 曲天泉 江冲 《海相油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70-384,共15页
四川盆地东北部中—上二叠统发育孤峰组、吴家坪组三段和大隆组一段等3套海相页岩层系,是页岩气增储上产的重要新层系。基于大量岩心测试数据,分析其地球化学特征、储层发育特征,并提出针对性开发策略,以期为中国页岩气的勘探提供理论... 四川盆地东北部中—上二叠统发育孤峰组、吴家坪组三段和大隆组一段等3套海相页岩层系,是页岩气增储上产的重要新层系。基于大量岩心测试数据,分析其地球化学特征、储层发育特征,并提出针对性开发策略,以期为中国页岩气的勘探提供理论支撑。研究结果表明:①3套页岩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类型均为II_(1)型,成熟度(R_(o))均大于2.0%,生烃潜力大。孤峰组以硅质页岩相与钙质页岩相为主,吴三段和大一段则以硅质页岩相和混合质页岩相为主,页岩的脆性指数均分布在70%以上。②3套页岩均以有机质孔为主要孔隙类型,且孔径以介孔为主。吴三段层理缝发育,连通系数最好,孔隙度与含气量最高;孤峰组孔隙度高,连通系数居中,含气量较高;大一段层理缝不发育,连通系数和孔隙度最低,但含气量较高。③相比川南龙马溪组,3套页岩具有“三高一薄一深”的特征,即高TOC、高脆性、高含气量,但单层厚度较薄,埋深更大,需建立针对性开发技术。3套页岩层系页岩气富集有利区主要分布在开江—梁平海槽东南段以及城口—鄂西海槽的城口—奉节—利川—石柱一带。研究成果为四川盆地二叠系页岩气勘探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对深层页岩气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上二叠统 孤峰组 吴家坪组三段 大隆组一段 储层特征 页岩气 川东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零盆地中二叠统孤峰组地层序列特征及其构造-沉积演化规律
3
作者 黄乐清 张懿 +6 位作者 曾志方 周英爱 廖志伟 徐军伟 柳智 石少华 邹光均 《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98-714,共17页
湘西南祁零盆地作为我国重要的二叠系锰矿成矿带,资源潜力巨大,但因其沉积环境特征及演化规律不明,制约了下一步的找矿突破。本研究旨在系统揭示孤峰组沉积体系特征、锰矿富集规律及其受沉积古地理演化的制约关系,为区域找矿勘查与靶区... 湘西南祁零盆地作为我国重要的二叠系锰矿成矿带,资源潜力巨大,但因其沉积环境特征及演化规律不明,制约了下一步的找矿突破。本研究旨在系统揭示孤峰组沉积体系特征、锰矿富集规律及其受沉积古地理演化的制约关系,为区域找矿勘查与靶区优选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祁零盆地内水埠头、新宅里和茅竹3口钻井岩心为主要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沉积学、岩石学分析方法,并结合含锰岩系的地层精细对比结果,对区域孤峰组地层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1)孤峰组整体发育一套碳酸盐岩台地-斜坡-台内盆地沉积体系。开阔台地亚相以生物碎屑灰岩及槽状交错层理为特征;台缘斜坡亚相以瘤状灰岩与泥岩互层为主,含海绵骨针及硅质放射虫;台内盆地亚相则以黑色炭质页岩夹菱锰矿为显著标志。(2)孤峰组由下至上可分为2段,其中富锰层段发育于上部2段,锰矿石品位介于8%~22%之间。锰矿主要赋存于台盆及斜坡环境的黑色页岩或含锰灰岩中:台盆区以球粒状菱锰矿为主,斜坡区则以自形菱锰矿为特征。(3)沉积垂向演化序列显示,孤峰组整体经历了台地→斜坡→台地→台盆/斜坡→台地的完整旋回,记录了两次显著的海平面升降波动。(4)孤峰组含锰岩系的时空展布规律受控于区域差异沉降作用与全球性海平面波动的共同影响。本次研究系统阐明了孤峰组沉积环境特征、演化规律及其与锰矿富集的关系,为区域找矿勘查中的靶区优选提供了关键的沉积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菱锰矿 地层序列 沉积演化 孤峰组 中二叠统 祁零盆地 湘西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南二叠系栖霞组多期流体活动特征及成藏过程
4
作者 闫伟涛 廖芸 +5 位作者 黄文明 张本健 胡欣 李文正 吴娟 邓宾 《岩性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3-83,共11页
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阴极发光分析、流体包裹体测试及U-Pb定年技术等,对川西南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岩石学特征、流体活动特征进行了分析,系统揭示了储层的矿物充填序列与油气成藏期次,明确了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川西南二叠... 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阴极发光分析、流体包裹体测试及U-Pb定年技术等,对川西南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岩石学特征、流体活动特征进行了分析,系统揭示了储层的矿物充填序列与油气成藏期次,明确了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川西南二叠系栖霞组储层主要分布在栖二段,主要为溶蚀作用形成的缝洞型白云岩储层,其次为灰岩储层;储集空间以继承性溶蚀孔缝为主,多被方解石充填。(2)研究区栖霞组孔洞内发育3期矿物充填,从早至晚依次为:第1期细—中晶白云石(晚二叠世,253.0±12.0 Ma),以发育盐水包裹体为特征,反映晚二叠世构造抬升背景下的低温热液活动;第2期鞍形白云石(早三叠世,244.2±9.5 Ma),共生中—高成熟度蓝绿色荧光烃类包裹体与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10~115℃,指示印支运动初期热液-原油联合充注;第3期中晶方解石(晚侏罗世,158.0±38.0 Ma),伴生高成熟度蓝荧光油包裹体与高温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80~185℃,对应燕山期构造热事件驱动的深部原油二次运移。(3)研究区栖霞组油气藏为寒武系筇竹寺组与中二叠统2套烃源岩的混源供烃而成,成藏过程经历了2期关键充注,分别为早三叠世烃类初次充注形成古油藏和晚侏罗世深部原油再次充注使古油藏调整定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缝洞储层 白云岩 矿物充填序列 流体活动 流体包裹体 混源供烃 古油藏 栖霞组 中二叠统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元坝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古岩溶作用与储层发育特征
5
作者 季少聪 张庆玉 +4 位作者 巴俊杰 聂国权 董红琪 莫国宸 张萌 《中国岩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98-409,共12页
元坝地区茅口组岩溶储层是该区重要储层类型之一。在古岩溶作用地质背景研究基础上,基于野外剖面、钻井岩心、测井及测试分析等资料,对四川盆地元坝地区茅口组岩溶储层发育特征、分布规律等进行研究,探讨古岩溶作用期次及对岩溶储层的... 元坝地区茅口组岩溶储层是该区重要储层类型之一。在古岩溶作用地质背景研究基础上,基于野外剖面、钻井岩心、测井及测试分析等资料,对四川盆地元坝地区茅口组岩溶储层发育特征、分布规律等进行研究,探讨古岩溶作用期次及对岩溶储层的影响。结果表明:(1)元坝地区茅口组顶面岩溶古地貌整体属微地貌形态,为岩溶地貌形成演化初期特征。(2)茅口组岩溶储层垂向上可划分为表层岩溶带、垂向渗滤溶蚀带、径流溶蚀带和潜流溶蚀带等四个岩溶发育带,岩溶储层主要分布在表层岩溶带,且横向上连续性较好。(3)茅口组古岩溶缝洞系统形成于同生期或准同生期岩溶环境、表生期淡水岩溶环境、浅埋藏期岩溶环境和深埋藏期高温岩溶环境等四种岩溶环境。(4)有利沉积相是茅口组岩溶储层发育的物质基础,表生岩溶作用是茅口组岩溶储层发育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储层 古岩溶作用 茅口组 中二叠统 元坝地区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东部地区二叠系茅口组孤立浅滩的发现及天然气勘探潜力 被引量:5
6
作者 易海永 张本健 +8 位作者 谷明峰 马华灵 张玺华 陈骁 谢忱 高兆龙 山述娇 朱可丹 郝毅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1,共11页
中二叠统茅口组长期以来一直是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的重点层系之一,茅口组天然气勘探开发先后以四川盆地南部地区岩溶缝洞型石灰岩储层和四川盆地中部地区滩相白云化储层为主要目的层系。为了寻找并落实茅口组下一个天然气勘探方向,在勘... 中二叠统茅口组长期以来一直是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的重点层系之一,茅口组天然气勘探开发先后以四川盆地南部地区岩溶缝洞型石灰岩储层和四川盆地中部地区滩相白云化储层为主要目的层系。为了寻找并落实茅口组下一个天然气勘探方向,在勘探程度相对较低的四川盆地东部(以下简称川东)地区开展了大量基础研究工作,在重新梳理地层格架的基础上,对茅口组沉积、储层及成藏条件进行了系统分析,指出了该区孤峰段硅质岩下茅二下亚段孤立浅滩的存在,最后明确了茅口组天然气的勘探潜力。研究结果表明:(1)川东地区在茅口组孤峰段事件性硅质岩沉积之前,宣汉—万州地区茅二下亚段发育碳酸盐岩孤立浅滩,面积可达6500 km^(2);(2)在宣汉—万州地区茅二下亚段发现了滩相基质孔储层,其中发育于茅二下亚段底部的孔隙型白云岩储层厚3~12 m,发育于茅二下亚段中上部的孔隙型石灰岩储层厚5~18 m;(3)川东地区茅口组滩相储层成藏条件优越,其中烃源岩主要为下伏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厚层页岩,且与烃源岩沟通的断裂发育,区域盖层主要为孤峰段硅质岩及吴家坪组海相泥岩、页岩,保存条件良好。结论认为,川东地区茅口组孤立浅滩的发现和良好的成藏组合条件,将进一步加快该区天然气勘探开发进程,茅口组大面积分布的高能浅滩有望成为下一个天然气勘探开发重要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东部地区 二叠系 茅口组 孤峰段 孤立浅滩 储层特征 天然气勘探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幕式热液作用对川西南部中二叠统碳酸盐岩储集层复合改造效应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4
7
作者 冯明友 尚俊鑫 +5 位作者 沈安江 文龙 王兴志 徐亮 梁峰 刘小洪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4-87,共14页
基于岩石学、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及同位素定年等研究,就热液对四川盆地西南部中二叠统碳酸盐岩储集层幕式改造进行分析。四川盆地西南部中二叠统栖霞组—茅口组白云岩缝洞中充填多期中—粗晶鞍状白云石及其他热液伴生矿物,主要属印支... 基于岩石学、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及同位素定年等研究,就热液对四川盆地西南部中二叠统碳酸盐岩储集层幕式改造进行分析。四川盆地西南部中二叠统栖霞组—茅口组白云岩缝洞中充填多期中—粗晶鞍状白云石及其他热液伴生矿物,主要属印支期构造挤压及推覆作用下规模性高温、深部富镁卤水沿基底断裂/伴生裂缝等渗滤通道对早期灰岩/白云岩幕式改造的结果。富镁热液作用时间主要为中—晚三叠世,其次为燕山运动中晚期及喜马拉雅期,热液改造导致了硅质及方解石充填。热液白云石化作用受断层、热液性质、流动路径及围岩岩性等因素复合控制,作用效果以物性“平均化”为主,热液对早期厚层块状颗粒灰岩/白云岩以热液白云石化/热液重结晶作用、破碎角砾化及缝洞充填等改造作用为主;对早期薄—中层泥粒灰岩以压裂、顺层白云石化、溶蚀及伴生矿物充填等产生的溶蚀-充填复合改造为主。热液作用下的破裂缝及溶蚀孔/洞为主要储集空间类型,溶蚀孔洞与网状裂缝的有效连通可形成优质白云岩储集层;典型热液白云岩储集层发育于断裂附近1 km范围内,厚30~60 m,部分孔/洞-缝连通体系发育的热液白云岩储集层具备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二叠系 中二叠统栖霞组 中二叠统茅口组 热液流体 热液溶蚀 白云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南部向斜区二叠系岩溶孔隙型石灰岩储层成因与天然气勘探新领域 被引量:7
8
作者 肖笛 黄天海 +5 位作者 张本健 刘冉 高兆龙 李明隆 杨文杰 谭秀成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2-67,共16页
随着油气勘探程度不断提高,勘探方向逐渐从构造高部位往向斜区拓展。但是,传统认识认为向斜区岩性一般较致密,寻找向斜区优质储层成为其油气获得勘探突破的关键因素之一。为此,以四川盆地南部向斜区中二叠统茅口组石灰岩为例,基于钻井... 随着油气勘探程度不断提高,勘探方向逐渐从构造高部位往向斜区拓展。但是,传统认识认为向斜区岩性一般较致密,寻找向斜区优质储层成为其油气获得勘探突破的关键因素之一。为此,以四川盆地南部向斜区中二叠统茅口组石灰岩为例,基于钻井岩心、薄片、测井以及地球化学等资料综合分析,开展了向斜区孔隙型石灰岩储层特征及成因研究,并建立了储层发育模式,指出了天然气勘探新方向。研究结果表明:(1)四川盆地南部向斜区茅口组发育岩溶孔隙型碳酸盐岩储层,储层岩性主要为泥晶—亮晶生屑石灰岩和亮晶生屑石灰岩,储集空间主要为生物体腔孔、生物铸模孔及粒内溶孔等组构选择性溶蚀形成的孔隙;(2)研究区茅口组储层平均孔隙度为4.07%,平均渗透率为0.273 mD,孔隙度与渗透率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为典型的孔隙型储层;(3)茅口组储层段的铝、钪、锆及总稀土元素含量较低,锰和铁含量也较低,碳同位素值位于中二叠世海水沉淀方解石碳同位素值分布范围内,氧同位素呈现出一定的负偏;(4)茅口组岩溶孔隙型储层的形成与沉积期微地貌及高频层序控制的准同生期岩溶有关,溶蚀流体主要为大气淡水。结论认为,岩溶孔隙型储层在盆地内普遍发育,且该类储层远离不整合面,受沉积古地貌、沉积相带控制的准同生期岩溶改造,因此,天然气勘探思路需要向“有利沉积相带规模控储”方向转变,向斜区将是盆地内未来天然气勘探的重要新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型储层 岩溶储层 准同生期岩溶 中二叠统茅口组 四川盆地南部 向斜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红星地区中上二叠统页岩气勘探成果及方向展望 被引量:6
9
作者 包汉勇 赵帅 +1 位作者 张莉 刘皓天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24,共13页
基于构造、岩心、测井等资料,采用电镜扫描、低温N_(2)吸附实验、高压压汞实验、盆地模拟等手段,系统分析了川东红星地区中上二叠统页岩的沉积演化、储层特征及页岩气富集模式,明确了勘探有利区,总结了勘探成果及意义。研究结果表明:(1... 基于构造、岩心、测井等资料,采用电镜扫描、低温N_(2)吸附实验、高压压汞实验、盆地模拟等手段,系统分析了川东红星地区中上二叠统页岩的沉积演化、储层特征及页岩气富集模式,明确了勘探有利区,总结了勘探成果及意义。研究结果表明:(1)红星地区中上二叠统的沉积演化表现为:栖霞组—茅口组三段为开阔台地相;茅四段底部为台地-陆棚相,相带变化快,茅四段顶部为斜坡-陆棚相,地层被剥蚀、南厚北薄;吴家坪组一段(吴一段)底部为海陆过渡滨岸沼泽-潟湖相,吴一段顶部为台地-斜坡-陆棚相,斜坡-陆棚相带分布范围小、相变快;吴二段为斜坡-陆棚相沉积,从早至晚依次受控于古气候、火山活动和古气候、火山活动,沉积中—晚期古生产力较高,TOC均值大于8.00%。(2)研究区茅四段及吴二段陆棚相区发育2套优质页岩,具有“高有机碳-高灰质”的特征,富有机质页岩厚度分别为19 m和25 m,孔隙类型以有机孔为主,结构以微孔和介孔为主;富碳凝灰岩薄夹层混合质页岩岩相、高碳凝灰岩薄夹层硅质页岩为优质岩相,孔隙度分别为6.27%和6.43%,TOC值分别为10.11%和9.35%,含气饱和度分别为92.59%和91.81%,脆性指数分别为55.24%和61.19%,是地质和工程的双“甜点”段。(3)研究区二叠系广泛发育的层状藻为主要有机质来源;在侏罗纪主排烃期,其构造稳定、二叠系烃源岩排烃较少,中侏罗纪—早白垩纪早期为主生气期,构造活动较弱,页岩气的保存条件好,现今已完成生气过程,处于成熟—过成熟阶段,Ro值约2.1%,勘探潜力巨大。(4)建南、龙驹坝、三星区块为有利勘探区,其中建南区块潜力最大;茅四段(3)小层及吴二段(3)小层为优质层系的靶窗层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页岩气 沉积演化 有机孔 斜坡-陆棚 “高有机碳-高灰质”页岩 吴家坪组 茅口组 中上二叠统 川东红星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龙女寺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储层特征及其主控因素 被引量:2
10
作者 彭军 刘芳兰 +4 位作者 张连进 郑斌嵩 唐松 李顺 梁新玉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37-1354,共18页
近年来,川中龙女寺地区JT1井和MX145井等多口钻井在中二叠统茅口组获得高产工业气流,展现出茅口组良好的勘探开发潜力,但由于储层特征及其发育主控因素不清楚,严重制约了龙女寺地区茅口组进一步的油气勘探。以川中龙女寺地区茅口组储层... 近年来,川中龙女寺地区JT1井和MX145井等多口钻井在中二叠统茅口组获得高产工业气流,展现出茅口组良好的勘探开发潜力,但由于储层特征及其发育主控因素不清楚,严重制约了龙女寺地区茅口组进一步的油气勘探。以川中龙女寺地区茅口组储层为对象,开展储层岩性、物性和孔喉结构等地质特征及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提出了川中龙女寺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优质储层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龙女寺地区茅口组储层岩性为白云岩及灰岩2类,晶粒白云岩、角砾白云岩和颗粒灰岩为主要储层岩石类型。白云岩储层可划分为3大类、6个亚类,灰岩储层可划分为4大类、5个亚类。(2)晶间孔、非选择性溶孔和溶洞为茅口组储层主要储集空间类型,裂缝-孔洞型储层的构造-溶蚀缝、洞体系储集空间大,分布广泛且连通性好,为有利储层。(3)茅口组储层具有“沉积作用-白云石化作用构建骨架,岩溶作用-构造作用叠加改造”的形成与发育模式。沉积作用、白云石化作用和构造作用是优质储层的主要控制因素,角砾白云岩为优质储集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控因素 演化模式 储层特征 茅口组 中二叠统 龙女寺地区 四川盆地中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内滩型薄层状白云岩储集层特征及主控因素——以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为例 被引量:7
11
作者 何江 连志华 +5 位作者 罗文军 周慧 徐会林 何溥为 杨羿 兰雪梅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2-73,共12页
通过对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台内滩分布及白云岩储集层特征的研究,分析储集层发育控制因素,建立“台内滩型薄层状白云岩储集层”成储模式。研究表明:栖霞组自下而上为海退旋回,栖一段发育低能开阔海亚相,栖二段海平... 通过对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台内滩分布及白云岩储集层特征的研究,分析储集层发育控制因素,建立“台内滩型薄层状白云岩储集层”成储模式。研究表明:栖霞组自下而上为海退旋回,栖一段发育低能开阔海亚相,栖二段海平面下降演化为台内滩及滩间海,台内滩主要分布于栖二段两个次级变浅旋回近顶部。栖霞组主要的储集层岩性为薄层状裂缝-孔洞型白云岩,其次为孔洞型白云岩,缝洞中常见鞍状白云石半充填,晶间孔、残余溶蚀孔洞叠加裂缝形成了有效的孔渗网络。基于沉积及成岩特征耦合分析,系统建立了“沉积前微古地貌控滩、沉积期滩体控制白云岩展布、准同生白云石化有利于孔渗网格保存,晚期热液作用有效改善储集物性”的成储模式。栖霞组沉积前的“一级高带”微古地貌控制栖二段沉积期高石梯地区台内滩的大面积发育;滩相是早期云化的基础条件,台内滩与白云岩储集层分布范围的吻合程度较高;滩相颗粒灰岩受两期白云石化叠加改造,准同生期白云石化有助于原生孔隙和次生溶孔保存,埋藏期热液沿峨眉山玄武岩事件伴生的裂缝进入早期白云岩体,使其重结晶为中—粗晶白云岩,晶间孔叠加顺缝热液溶蚀的残余孔洞,形成了台内滩型薄层状优质白云岩储集层。该成储模式的建立可为四川盆地二叠系气藏的可持续开发提供地质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二叠统栖霞组 台内滩 薄层状白云岩 古地貌 成岩作用 高石梯—磨溪地区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门山中段北川通口剖面中二叠统栖霞组地层沉积特征
12
作者 王东 王海军 +3 位作者 杨成 张俊辉 赵姗姗 胡永亮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8-287,共10页
川西龙门山前带栖霞组是近期油气勘探的热点,龙门山中段栖霞组勘探程度低,明确其地层沉积特征,对于天然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基于对龙门山中段北川通口剖面实测,结合薄片鉴定和主量、微量元素分析,对栖霞组层序地层及沉积特征进... 川西龙门山前带栖霞组是近期油气勘探的热点,龙门山中段栖霞组勘探程度低,明确其地层沉积特征,对于天然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基于对龙门山中段北川通口剖面实测,结合薄片鉴定和主量、微量元素分析,对栖霞组层序地层及沉积特征进行了研究,明确了沉积环境。北川通口剖面梁山组—栖霞组识别出2个三级和1个四级层序界面,划分为1个三级层序和2个四级层序。梁山组—栖霞组发育滨岸—沼泽、开阔台地及台地边缘3种沉积相,开阔海、滩间海、台内滩和台缘滩4种亚相,台内生屑滩、台缘生屑滩和台缘砂屑、生屑滩3种微相。栖一段至栖二段下部整体处于开阔台地,栖二段中上部则处于台地边缘,建立了龙门山中段栖霞组镶边碳酸盐岩台地沉积模式。栖霞组沉积期整体处于温暖、湿润、富氧、古生物大量繁殖的海水—陆表海沉积环境,栖二段中上部高位体系域Sr/Ba比值整体最低,MgO/CaO比值最高,平均古水温高,V/(V+Ni)、V/Cr低值,古盐度m值明显较高,代表远离陆地的浅水、高能台地边缘沉积环境,厚大高能台缘砂屑、生屑滩发育,是规模优质滩相孔隙型白云岩储层发育有利部位。龙门山中段栖二段与北段、南段具有相似的沉积相带和储集条件,是栖霞组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带,有望成为实现规模增储的重要战略接替阵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量、微量元素 层序地层 沉积相 沉积模式 栖霞组 中二叠统 龙门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南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三段白云岩成因机理 被引量:3
13
作者 杨浩 潘磊 +5 位作者 全力 李让彬 王广伟 高俊杰 周玲 徐芮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11-318,共8页
白云岩是四川盆地海相层系最为重要的天然气储层类型之一,也是深层碳酸盐岩油气勘探的重点,白云岩成因机理的研究是预测深层优质白云岩储层分布的基础。通过川东南地区茅口组三段白云岩露头、岩心、薄片等资料,结合碳氧同位素、锶同位... 白云岩是四川盆地海相层系最为重要的天然气储层类型之一,也是深层碳酸盐岩油气勘探的重点,白云岩成因机理的研究是预测深层优质白云岩储层分布的基础。通过川东南地区茅口组三段白云岩露头、岩心、薄片等资料,结合碳氧同位素、锶同位素、稀土元素等研究了白云岩的成因机理。川东南地区茅三段白云岩可分为层状粉晶白云岩、层状细—中晶白云岩以及鞍形白云石胶结物。层状细—中晶白云岩是最主要的白云岩类型,未受热液影响的该类型白云岩δ^(18)O_(VPDB)值为-7.04‰~-6.08‰,与泥晶灰岩相似,^(87)Sr/^(86)Sr比值为0.707 550~0.707 740,处于同期海水范围值内,主要成因为准同生—埋藏期封闭局限海水渗透回流白云岩化;受到热液影响的该类型白云岩δ^(18)O_(VPDB)值为-7.33‰~-7.11‰,与泥晶灰岩相比略微偏负,^(87)Sr/^(86)Sr比值为0.707 950~0.708 171,高于同期海水。层状粉晶白云岩未明显受到热液影响改造,其成因与上述未受热液影响的层状细—中晶白云岩一致。而溶洞、裂缝中的鞍形白云石胶结物则是热液流体直接沉淀或重结晶所形成,具有较高的^(87)Sr/^(86)Sr比值(均值0.707 970)、明显偏负的δ^(18)O_(VPDB)值(均值-7.32‰)以及Eu的正异常。从层状粉晶白云岩、层状细—中晶白云岩到鞍形白云石胶结物,呈现出一种受控于封闭局限海水到热液流体的梯度性变化,研究区内的白云岩是由多期次流体、多次成岩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特征 成因机理 白云岩 茅口组 中二叠统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南地区东湘桥沉积型锰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机理 被引量:2
14
作者 廖凤初 刘湘华 +7 位作者 徐军伟 熊伊曲 李斌 赖健清 骆检兰 陈雨林 罗益周 王勇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9-303,共15页
湘南地区广泛发育二叠纪海相沉积型锰矿,为揭示其成矿过程及机理,文章以湖南永州东湘桥锰矿床沉积剖面为研究对象,对其开展主、微量元素和碳-氧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富锰岩层富Cr、Ni、Co等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其Co/Zn、Mn/Fe、Y/Ho比... 湘南地区广泛发育二叠纪海相沉积型锰矿,为揭示其成矿过程及机理,文章以湖南永州东湘桥锰矿床沉积剖面为研究对象,对其开展主、微量元素和碳-氧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富锰岩层富Cr、Ni、Co等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其Co/Zn、Mn/Fe、Y/Ho比值和多判别图解共同指示该矿床为热液沉积,表明成矿物质Mn主要来源于海底热液。Mo和U元素富集因子(MoEF和UEF)、U/Th和V/(V+Ni)比值等沉积氧化还原指标分析结果表明,高品位锰矿石层产于氧化向缺氧转变的背景下,而低品位含锰岩层则主要产于氧化或强烈缺氧环境下。富锰岩层的δ^(13)C_(PDB)(-0.2‰~1.9‰)和δ^(18)O_(SOMW)(18.1‰~23.1‰)与海相碳酸盐岩相似,表明成矿物质的C和O主要来源于海水。基于上述结果,笔者认为东湘桥锰矿床成矿过程受海水CO_(3)^(2-)浓度和沉积氧化还原条件的双重控制,其成矿过程可以概况为2个阶段:①深水盆地的热液Mn在还原条件下以可溶Mn^(2+)向近岸CO_(2)-3过饱和的浅水台地迁移;②当沉积环境由氧化向缺氧转变时,锰氧化物在沉积/水界面还原释放Mn^(2+),显著提高水柱中溶解Mn浓度,促进富锰碳酸盐矿物析出,形成高品位锰矿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纪 孤峰组 沉积型锰矿 地球化学 祁零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型随机森林算法的页岩岩性识别——以准噶尔盆地芦草沟组为例 被引量:4
15
作者 秦志军 操应长 冯程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95-603,共9页
在储集层岩性识别的应用中,特别是对页岩等非均质性较强的非常规储集层的岩性识别,机器学习算法的高效性、准确性和有效信息整合能力已经得到了充分验证。考虑到岩性识别的特征参数优选问题,优选自然伽马、T2几何平均值、结构指数、骨... 在储集层岩性识别的应用中,特别是对页岩等非均质性较强的非常规储集层的岩性识别,机器学习算法的高效性、准确性和有效信息整合能力已经得到了充分验证。考虑到岩性识别的特征参数优选问题,优选自然伽马、T2几何平均值、结构指数、骨架密度指数、密度和深侧向电阻率,采用结合递归特征消除的随机森林算法,对准噶尔盆地中二叠统芦草沟组页岩储集层的主要岩性进行识别;利用传统的随机森林算法和支持向量机法,对同一套资料进行岩性预测,并与岩石薄片鉴定结果对比。结合递归特征消除的随机森林算法只需选择一半的测井参数,便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而且通过优选特征参数,缩短了算法的运行时间。因此,结合递归特征消除的随机森林算法能够实现测井特征参数的优选,提高页岩岩性识别的准确率,缩短运行时间,为复杂岩性识别和多参数选择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机森林算法 递归特征消除 特征选择 中二叠统 芦草沟组 页岩储集层 岩性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西恩施地区中二叠统孤峰组黑色页岩古环境恢复与有机质富集因素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备 高先志 +3 位作者 李峰 龚志愚 罗凡 杜小锋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84-1497,共14页
鄂西恩施地区中二叠统孤峰组发育了一套以盆地相为主的黑色岩系,是鄂西恩施地区页岩气勘探开发的新层系,但目前对该套黑色岩系的沉积古环境及有机质富集机制的认识尚且不足。本文以鄂西恩施地区两条孤峰组剖面(田凤坪和渔塘坝)为研究对... 鄂西恩施地区中二叠统孤峰组发育了一套以盆地相为主的黑色岩系,是鄂西恩施地区页岩气勘探开发的新层系,但目前对该套黑色岩系的沉积古环境及有机质富集机制的认识尚且不足。本文以鄂西恩施地区两条孤峰组剖面(田凤坪和渔塘坝)为研究对象,开展了薄片鉴定、总有机碳(TOC)测定、全岩矿物组分分析、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等测试,旨在对鄂西恩施地区孤峰组页岩沉积期古环境及有机质富集主控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孤峰组页岩主要为硅质页岩相,具有高TOC含量(5.79%~41.59%),矿物组成以石英(平均值为81.53%)和黏土矿物(平均值为12.63%)为主,还含有少量的长石、黄铁矿及碳酸盐矿物;化学蚀变指数(CIA)表明孤峰组页岩沉积期表现为炎热潮湿气候特征;V/(V+Ni)、U/Th等参数表明沉积期底层水体为缺氧-硫化环境;生物硅(Si_(bio))、Cu/Al及Ni/Al等指标揭示了沉积期具有较高的初级生产力水平;TOC与U/Th、Al、Ti/Al的弱相关性表明底水缺氧硫化环境和陆源碎屑对孤峰组黑色页岩有机质富集影响较小,而与Ni/Al的正相关性则表明初级生产力水平是影响孤峰组黑色页岩有机质富集的主要因素。孤峰组页岩沉积环境表现为深水缺氧、气候炎热潮湿、初级生产力水平较高,从而建立了一个受氧化还原条件、古生产力以及热湿型气候影响的深水台内盆地沉积环境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西恩施地区 中二叠统孤峰组 黑色页岩 岩相 沉积环境 有机质富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南部中二叠统茅口组岩溶古地貌恢复及特征 被引量:10
17
作者 张坦 贾梦瑶 +4 位作者 孙雅雄 丁文龙 石司宇 范昕禹 姚威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1-120,共10页
岩溶古地貌是含油气盆地沉积微相类型、分布范围及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恢复岩溶古地貌对指导油气勘探至关重要。基于钻井、测井及地震等资料,采用沉积速率法和地层厚度对比法对四川盆地南部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顶部不整合界面的剥蚀厚度... 岩溶古地貌是含油气盆地沉积微相类型、分布范围及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恢复岩溶古地貌对指导油气勘探至关重要。基于钻井、测井及地震等资料,采用沉积速率法和地层厚度对比法对四川盆地南部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顶部不整合界面的剥蚀厚度进行了精确计算,并根据剥蚀厚度的地区差异及古地貌指示,对岩溶古地貌单元进行了进一步划分。研究结果表明:①四川盆地南部中二叠统茅口组顶部主要发育平行不整合,仅在局部地区形成角度不整合。早中二叠世,上扬子地台内部沉积稳定,构造运动较弱,沉积速率法与地层厚度对比法相对更适用于研究区的岩溶古地貌恢复。②研究区中二叠统茅口组顶部剥蚀厚度为0~120m,其中北部剥蚀最强烈,如LG1井区、W4井区代表了岩溶古地貌地势的最高位置,向东南方向剥蚀强度逐渐减弱,地势逐渐降低;剥蚀最薄弱地区位于LS1井东北部,代表了岩溶古地貌地势的最低位置,整体呈现北部高,南部低,东北部最低的地貌格局。③研究区茅口组古地貌特征控制了岩溶作用的发育强度,可划分为岩溶高地、岩溶斜坡、岩溶盆地等3个二级岩溶古地貌单元以及溶峰盆地、溶丘洼地、丘丛谷地、丘丛洼地、丘丛沟谷、峰林平原、残丘平原等7个三级古地貌单元,其中岩溶斜坡易形成良好的储集空间,为油气圈闭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是下一步有利勘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速率法 地层厚度对比法 古地貌恢复 岩溶储集体 茅口组 中二叠统 四川盆地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及邻区中—晚二叠世构造-沉积环境与原型盆地演化 被引量:10
18
作者 翟咏荷 何登发 开百泽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2-44,共13页
根据钻井、测井、野外露头及地球化学资料,参考盆地周缘构造环境、盆地构造沉降特征及沉积相展布,恢复了鄂尔多斯盆地中—晚二叠世不同时期构造-沉积环境,探讨了盆地性质及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①中—晚二叠世鄂尔多斯盆地南缘和北... 根据钻井、测井、野外露头及地球化学资料,参考盆地周缘构造环境、盆地构造沉降特征及沉积相展布,恢复了鄂尔多斯盆地中—晚二叠世不同时期构造-沉积环境,探讨了盆地性质及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①中—晚二叠世鄂尔多斯盆地南缘和北缘经历了洋盆俯冲消减过程,以强烈的挤压构造环境为特征,上二叠统石千峰组沉积期盆地北缘古亚洲洋闭合进入陆陆碰撞阶段,盆地内构造沉降速度缓慢。②中—晚二叠世鄂尔多斯盆地为大型的克拉通内坳陷盆地,中二叠统石盒子组沉积期基准面呈下降趋势,盆地主体延续山西组沉积期南北高、中部低的古地理格局,南华北地区地势相对更低;周缘隆起区快速抬升且范围逐渐扩大,为坳陷盆地内提供物源,盆地内发育冲积扇、冲积平原、三角洲和浅湖相,向南发育残存潮坪—潟湖,呈南北向展布;晚二叠世基准面趋于稳定,湖相范围扩大,主要发育于盆地南部,潮坪—潟湖环境向南缩小。③研究区油气成藏受控于沉积环境,中二叠世发育的陆相三角洲沉积体系有利于形成储集层和盖层,且和下部煤系地层组成中二叠统良好的生-储-盖组合;上二叠统为氧化干旱的古气候,沉积水体较浅,形成的泥岩厚度小,生烃潜力有限,无法形成大规模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型盆地恢复 古亚洲洋闭合 克拉通内坳陷盆地 盆地演化 构造-沉积环境 三角洲沉积 石盒子组 石千峰组 中—晚二叠世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南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一段沉积微相特征及有机质富集模式 被引量:4
19
作者 翟常博 林良彪 +2 位作者 尤东华 刘冯斌 刘思雨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40-456,共17页
为了研究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口组一段(茅一段)沉积微相和有机质富集规律,开展了岩石学、沉积微相分析。将川西南乐山沙湾剖面茅一段划分为生物碎屑含灰泥岩(MF1)、生物碎屑泥灰岩(MF2)、生物碎屑含泥灰岩(MF3)、灰泥灰岩(MF4)、生物碎... 为了研究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口组一段(茅一段)沉积微相和有机质富集规律,开展了岩石学、沉积微相分析。将川西南乐山沙湾剖面茅一段划分为生物碎屑含灰泥岩(MF1)、生物碎屑泥灰岩(MF2)、生物碎屑含泥灰岩(MF3)、灰泥灰岩(MF4)、生物碎屑粒泥灰岩(MF5)、钙藻粒泥灰岩(MF6)、生物碎屑泥粒灰岩(MF7)和钙藻泥粒灰岩(MF8)共8个沉积微相。结合沉积古环境及地球化学分析认为:①茅一段早、中期,主要发育MF2沉积微相,其次为MF7和MF8沉积微相。该期整体为海侵、缺氧环境,发育上升洋流,初级生产力较高。中、晚期主要发育MF6、MF7和MF8沉积微相,为相对海退环境,含氧量略有上升,上升洋流强度减弱,初级生产力下降。末期以MF2沉积微相为主,含氧量略有上升,初级生产力增强。②茅一段的有机质富集主要受海洋初级生产力与缺氧环境的调控,同时受上升洋流的间接影响。较高的初级生产力与较低的含氧量有利于有机质富集与保存。上升洋流可带来深层营养成分,从而增强海洋初级生产力。③MF2与MF7沉积微相在区域上稳定分布,且具有较高初级生产力和较低含氧量沉积环境,是茅一段有机质富集的有利沉积微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质富集 地球化学特征 古环境 沉积微相 茅口组一段 中二叠统 川西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扬子中二叠统孤峰组热液硅质岩地球化学约束及其意义 被引量:4
20
作者 邹怡 韦恒叶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99-811,共13页
【目的】下扬子地区中二叠世沉积了一套富含有机质的孤峰组黑色硅质岩,热液硅质岩的分析是该区硅质岩与异常高有机质富集关系研究的关键,进而为该区页岩气勘探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主量、微量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结合岩相学特征分... 【目的】下扬子地区中二叠世沉积了一套富含有机质的孤峰组黑色硅质岩,热液硅质岩的分析是该区硅质岩与异常高有机质富集关系研究的关键,进而为该区页岩气勘探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主量、微量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结合岩相学特征分析,安徽铜陵叶山和巢湖平顶山地区孤峰组硅质岩的成因及其构造背景。【结果】巢湖地区孤峰组黑色薄层硅质岩中富含硅质海绵骨针以及放射虫,而铜陵地区孤峰组青灰色硅质岩中几乎不含硅质生物,由微晶石英组成。热液活动指标Al/(Al+Fe+Mn)、Eu/Eu^(*)、Al-Fe-Mn三角图、Lu_(N)/La_(N)比值指示铜陵地区孤峰组青灰色硅质岩为热液成因,巢湖地区孤峰组黑色薄层硅质岩为生物成因。微量和稀土元素La-Th-Sc三角图以及La/Sc与Ti/Zr交会图指示铜陵地区孤峰组沉积期为洋岛弧构造背景,而巢湖地区为陆岛弧和主动大陆边缘背景。【结论】铜陵地区孤峰组硅质岩为原生热液硅质沉积,是斜坡带活跃的构造裂陷活动带来的热液硅酸沉积而成。下扬子地区孤峰组黑色层状硅质岩虽然为生物成因,但其硅的来源与斜坡带的热液活动有关。下扬子地区孤峰组富有机质沉积可能与热液活动带来大量的营养物质造成浮游生物的繁盛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峰组 热液活动 硅质岩 下扬子地区 中二叠世 有机质富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