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砂质辫状河储集层构型表征——以孤东油田七区西馆陶组为例
1
作者 杜娟 尹艳树 +2 位作者 文斌 任丽 吴伟 《新疆石油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9-47,共9页
孤东油田七区西馆陶组N1g45小层—N1g16小层为辫状河沉积,砂体内部构型复杂,需精细解剖储集层结构,揭示其对油气开发的影响。采用Miall构型要素分析法,以现代辫状河规模作为约束,进行砂体储集层构型表征,采用动静结合手段检验研究成果,... 孤东油田七区西馆陶组N1g45小层—N1g16小层为辫状河沉积,砂体内部构型复杂,需精细解剖储集层结构,揭示其对油气开发的影响。采用Miall构型要素分析法,以现代辫状河规模作为约束,进行砂体储集层构型表征,采用动静结合手段检验研究成果,总结储集层构型对注水开发和剩余油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为砂质辫状河沉积,主要发育辫状河道、心滩、溢岸以及泛滥平原4种构型单元;辫流带宽度为150~750 m,宽厚比为47~74;在辫流带内,有辫状河道-辫状河道、心滩-心滩、辫状河道-心滩-辫状河道和心滩-辫状河道-心滩4类构型模式;心滩平均长度为250~350 m,平均宽度为110~140 m,长宽比为2.20~2.50,心滩与河道平面面积比为0.36~0.51;心滩内一般发育2~4个落淤层,落淤层延伸长度为70~150 m,产状近水平,背水面夹层倾角为0.9°~2.3°;生产动态揭示由于构型单元边部物性变差,构型拼接部位油气流动受阻,成为局部剩余油富集区;在构型单元主体部位,油藏连通性好,开发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东油田 馆陶组 储集层构型 辫状河 心滩 落淤层 剩余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面非均质性对热储回灌量影响研究——以保定市馆陶组为例
2
作者 王腾 胡景宏 +2 位作者 刘常源 高志前 唐玄 《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31-440,共10页
在地热回灌过程中,部分地热田因回灌水流量远小于设计回灌流量,常导致地热田面临关停的情况。本文以保定市某区块馆陶组热储为研究对象,针对回灌过程中注水效果不佳的问题,分析储层的平面非均质性。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对热力场与流体力... 在地热回灌过程中,部分地热田因回灌水流量远小于设计回灌流量,常导致地热田面临关停的情况。本文以保定市某区块馆陶组热储为研究对象,针对回灌过程中注水效果不佳的问题,分析储层的平面非均质性。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对热力场与流体力场进行耦合,分析四种不同非均质地层对热储回灌量的影响,并建立出最大回灌流量评价方法。模拟结果表明,随着平面非均质性的增强,回灌水流量减小,回灌效果最低可降至均质地层的35%;回灌井与开采井所处区域的平面非均质性对回灌效果影响为20%~65%。该方法能够对平面非均质性与回灌流量进行合理调整,有效保证回灌效果,可拓展到其他地质条件相似的储层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面非均质性 地热回灌 砂岩热储 数值模拟 馆陶组 保定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海域曹妃甸6-4油田馆陶组低阻油层成因分析
3
作者 别旭伟 刘百川 +2 位作者 张文艺 党胜国 李珊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3573-3583,共11页
针对渤海海域曹妃甸6-4油田馆陶组低阻油层成因认识不清的现状,利用黏土矿物分析、扫描电镜、粒度分析、重矿物分析、岩心核磁共振等资料并结合沉积演化研究对低阻油层微观、宏观成因机理进行系统分析。研究表明,低阻油层与常规电阻率... 针对渤海海域曹妃甸6-4油田馆陶组低阻油层成因认识不清的现状,利用黏土矿物分析、扫描电镜、粒度分析、重矿物分析、岩心核磁共振等资料并结合沉积演化研究对低阻油层微观、宏观成因机理进行系统分析。研究表明,低阻油层与常规电阻率油层相比富含较多的黏土矿物,伊蒙混层、伊利石层呈搭桥状充填孔隙形成导电网络,多孔网状分布的黏土矿物与地层水充分接触产生阳离子交换作用,构成低阻油层的微观成因;复杂的孔隙结构导致了高毛管束缚水孔隙度,这也会使低阻油层具有更低的含油饱和度,构成低阻油层的另一成因;研究区低阻油层主要发育于中期基准面上升半旋回末期,整体上河水能量较弱,携砂能力降低,诸如黏土矿物细粒沉积物逐渐富集,细粒沉积物比重增加引起储层孔隙结构复杂化、束缚水饱和度增高,构成低阻油层发育的宏观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海域 馆陶组 低阻油层 核磁共振 沉积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臼坨凸起东段斜坡区油气运移模式与明化镇组下段勘探实践
4
作者 张宏国 王玉秀 +2 位作者 付鑫 张震 张靖泽 《中国石油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0-179,共10页
渤海湾盆地渤中坳陷石臼坨凸起以新近系明化镇组下段(明下段)成藏为主,凸起低部位斜坡区发育顺向断层,馆陶组输导层油气“过而不留”,明下段勘探成效差。在前期研究基础上,结合丰富的地震、钻井、地球化学资料,对石臼坨凸起东段油气运... 渤海湾盆地渤中坳陷石臼坨凸起以新近系明化镇组下段(明下段)成藏为主,凸起低部位斜坡区发育顺向断层,馆陶组输导层油气“过而不留”,明下段勘探成效差。在前期研究基础上,结合丰富的地震、钻井、地球化学资料,对石臼坨凸起东段油气运移路径开展精细分析,明确凸起斜坡区油气运移机制。研究表明,凸起南侧边界断层石南1号断层在馆陶组开启系数大于东营组、明化镇组,上盘凸起斜坡区馆陶组圈闭充满度远大于下盘的陡坡带,控制油气由凹向凸的垂向运移,并优先在馆陶组侧向分流,且凸起区为优势的分流方向。馆陶组输导层的非均质性和坡度控制斜坡区原油汇聚;馆陶组输导层的非均质性为斜坡背景下原油汇聚提供基础,不同物性的砂岩之间形成微观层面“岩性圈闭”;在此基础上,当馆陶组输导脊坡度小于1°时,可形成大量的原油汇聚储集空间,在顺向断层晚期活动配合下,斜坡区馆陶组汇聚的油气可中转至明下段砂体规模性成藏。上述“缓坡汇聚—断层中转”运移新模式突破了顺向斜坡区输导层油气“过而不留”的传统认识,在石臼坨凸起东段斜坡区明下段成功发现秦皇岛27-3亿吨级油田,为渤海湾盆地斜坡背景下源外层系持续勘探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中凹陷 石臼坨凸起 浅层明化镇组油藏 馆陶组输导层 成藏模式 勘探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C油田馆陶组Ⅲ段低电阻率油层成因机制
5
作者 郭敬民 陈建波 +2 位作者 张章 谭捷 曲炳昌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21-730,共10页
渤海湾C油田馆陶组Ⅲ段油层部分区域电阻率异常,呈低阻油层特征。为实现高效开发,本文分析了储层电阻率的影响因素。通过X射线衍射定量分析、扫描电镜分析、铸体薄片观察、阳离子交换实验(CEC)等方法,对黏土矿物成分及形态、骨架颗粒接... 渤海湾C油田馆陶组Ⅲ段油层部分区域电阻率异常,呈低阻油层特征。为实现高效开发,本文分析了储层电阻率的影响因素。通过X射线衍射定量分析、扫描电镜分析、铸体薄片观察、阳离子交换实验(CEC)等方法,对黏土矿物成分及形态、骨架颗粒接触关系、储层导电能力等微观特征开展了定量研究。研究表明:研究区正常油层的蒙脱石在黏土矿物中的体积分数为23%~44%,低阻油层的蒙脱石在黏土矿物中的体积分数为39%~64%,根据研究区不同区域储层的阳离子交换实验,黏土矿物中蒙脱石含量与阳离子交换能力呈正相关性。研究区蒙脱石主要以伊/蒙混层的形式存在,伊/蒙混层的分布形态呈两类,第一类为膜状,包裹骨架颗粒,致使骨架颗粒表面形成了一层导电膜,膜状伊/蒙混层体积分数为80%左右;第二类为絮状、分散状存于粒间,粒间伊/蒙混层体积分数为20%左右,絮状伊/蒙混层比较分散,未能构成连续导电结构。根据铸体薄片,馆陶组骨架颗粒呈点接触-线接触,促进了骨架颗粒表面伊/蒙混层导电层相接触,形成了连续的导电结构。当伊/蒙混层呈膜状,且骨架颗粒相互接触,伊/蒙混层易形成连续的导电结构,储层导电性明显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油田 馆陶组 黏土矿物导电性 黏土矿物形态 低电阻率油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歧口凹陷区新近系馆陶组热储特征及成因机制
6
作者 夏国朝 楼达 +6 位作者 赵艳婷 王辉 段忠丰 孙晓林 张飞鹏 雒蓉 葛家成 《煤田地质与勘探》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6-55,共10页
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歧口凹陷内赋存极为丰富的地热资源,其中新近系馆陶组热储最具开采价值,开展馆陶组热储地温场、孔渗条件、地热水循环规律和成因模式研究对认识馆陶组地热资源属性,合理开发地热资源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该区钻探... 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歧口凹陷内赋存极为丰富的地热资源,其中新近系馆陶组热储最具开采价值,开展馆陶组热储地温场、孔渗条件、地热水循环规律和成因模式研究对认识馆陶组地热资源属性,合理开发地热资源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该区钻探、物探、测温、开发数据等资料,确定歧口凹陷内馆陶组热储为沉积盆地传导型地热系统,深部地幔热流和地壳内放射性生热以热传导方式传热,地热异常分布受基岩起伏的控制,在沧东断裂、滨海断裂附近出现高温地热异常,地温梯度可达5.0℃/hm以上。馆陶组热储的孔渗条件南北两侧较高、中部较低,热储孔隙率整体在26%以上,渗透率在390×10^(-3)μm^(2)以上,单井涌水量平均60 m^(3)/h,是优质热储。地热水主要来源于古大气降水,由北部燕山补给,沿地层深循环,吸取岩石热量后形成地热水。歧口凹陷区馆陶组热储地热资源量为41.81×10^(18)J,尤以天津滨海新区和河北黄骅市分布最广,占总资源量的95%,资源与需求匹配度高,具有良好的开发利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歧口凹陷 孔隙型热储 馆陶组 热储特征 成因模式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封坳陷中牟凹陷馆陶组砂岩热储地热系统成因模式及开发潜力
7
作者 贺婷婷 杜利 +4 位作者 谈心 刘均荣 罗璐 章惠 李昊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57-1570,共14页
地热系统成因机制研究与地热资源量精细评价是实现区域地热高效开发的基础。本文选取开封坳陷中牟凹陷为研究对象,基于区域地质构造特征,结合地热井和水化学分析资料,对该凹陷地温场、热储展布规律及水化学特征等因素进行了剖析,构建了... 地热系统成因机制研究与地热资源量精细评价是实现区域地热高效开发的基础。本文选取开封坳陷中牟凹陷为研究对象,基于区域地质构造特征,结合地热井和水化学分析资料,对该凹陷地温场、热储展布规律及水化学特征等因素进行了剖析,构建了地热系统概念模型,并分层系精细评价地热资源量。结果表明,中牟凹陷地热系统的热源主要来自壳幔的热传导,大地热流值约45~65 mW/m^(2),其北部的焦作—新乡—商丘断裂为其深部热流向上传递的有利通道。热储为馆陶组砂岩,在区内分布较稳定,底板埋深在1600~2200 m,热储垂向上可识别出30~48层砂体,累计厚度介于130~420 m,孔隙度约16%~32%,砂地比最高可达67%。热储物性空间上具有凹陷东部优于西部、馆下段优于馆上段的特征。馆陶组地热井的井口水温68~85℃,单井水量10^(6)~155 m^(3)/h,水化学类型以Cl-Na为主,矿化度10000~30000 mg/L。厚约1200 m的上覆第四系和明化镇组地层构成区域的良好盖层。地热水的来源整体接受西部和西南部山区的大气降水补给,经深部热传导增温后,侧向补给给热储层。中牟凹陷馆陶组砂岩热储地热资源量约2245.41×10^(8)GJ,每年可开采地热资源量为5.61×10^(8)GJ,折合标煤1.92×10^(6)t。年开采地热资源量可满足约6770万m^(2)的供暖面积,开发潜力巨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系统 成因模式 资源量评价 砂岩热储 馆陶组 中牟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南堡2-1区馆陶组辫状河储层构型精细表征
8
作者 余成林 徐波 +1 位作者 曾诚 李彦泽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9-227,共9页
【目的】辫状河储层砂体结构及其渗流屏障的空间分布是影响南堡2-1区块注水开发效果的关键地质因素。【方法】综合应用岩心、测井和三维地震资料,基于辫状河储层四级构型单元空间分布为目标开展储层精细表征。【结果】依据密井网解剖,... 【目的】辫状河储层砂体结构及其渗流屏障的空间分布是影响南堡2-1区块注水开发效果的关键地质因素。【方法】综合应用岩心、测井和三维地震资料,基于辫状河储层四级构型单元空间分布为目标开展储层精细表征。【结果】依据密井网解剖,识别出南堡2-1区NgⅡ-6小层心滩、辫状河道和溢岸三种成因类型的四级构型单元,建立了四级构型单元的三种垂向叠置样式(心滩—心滩叠置、辫状河道—心滩叠置和溢岸—心滩叠置)和三种侧向叠置样式(心滩顺流前积叠覆型、辫状河道分隔心滩型和心滩—分流辫状河道型),采用均方根振幅和分频RGB融合地层切片技术,预测了南堡2-1区NgⅡ-6小层四级构型单元的平面分布,揭示了心滩储集单元的几何形态、规模大小及其与作为渗流屏障的辫状河道的接触关系。【结论】该研究结果为油田注水开发方案的优化调整、提高油田开发效果提供了直接的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辫状河 储层构型 分频RGB融合 馆陶组 南堡2号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稠油SAGD开发蒸汽腔形成及扩展规律研究 被引量:72
9
作者 武毅 张丽萍 +2 位作者 李晓漫 张辉 马凤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7年第6期40-43,共4页
SAGD蒸汽腔的形成及扩展与油藏压力、注入蒸汽干度密切相关,是超稠油油藏SAGD开发成功的关键。应用数值模拟技术及动态监测手段对直井与水平井组合SAGD蒸汽腔的形成及扩展规律进行研究,确定了蒸汽腔形成及扩展规律:蒸汽腔形成于注汽井点... SAGD蒸汽腔的形成及扩展与油藏压力、注入蒸汽干度密切相关,是超稠油油藏SAGD开发成功的关键。应用数值模拟技术及动态监测手段对直井与水平井组合SAGD蒸汽腔的形成及扩展规律进行研究,确定了蒸汽腔形成及扩展规律:蒸汽腔形成于注汽井点,初期腔体较小,横向扩展较快;连续注汽时,蒸汽腔纵向扩展速度逐渐加快并超过横向扩展速度,蒸汽腔下部横向扩展最慢。根据蒸汽腔的形成和扩展规律对蒸汽腔进行系统分析,确定了SAGD泄油通道的2种形式,为辽河油区SAGD试验过程中的动态调整提供了依据,同时也为辽河油区未来SAGD规模实施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稠油 SAGD 蒸汽腔 泄油通道 馆陶组油藏 杜84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道气辅助SAGD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7
10
作者 李兆敏 王勇 +2 位作者 高永荣 张传举 杨立强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11年第1期58-60,138,共3页
根据杜84块馆陶油层地质特征、多组分流体相态拟合生成的流体组分数据,结合SAGD数值模拟技术,建立烟道气辅助SAGD数值模拟模型。针对常规SAGD技术进行不改变注汽方式开发效果预测,对注汽井注汽进行了可行性分析。模拟结果表明,注汽井注... 根据杜84块馆陶油层地质特征、多组分流体相态拟合生成的流体组分数据,结合SAGD数值模拟技术,建立烟道气辅助SAGD数值模拟模型。针对常规SAGD技术进行不改变注汽方式开发效果预测,对注汽井注汽进行了可行性分析。模拟结果表明,注汽井注汽较原方式提高采收率8个百分点;针对烟道气辅助SAGD技术,进行蒸汽/烟道气伴注可行性分析,对蒸汽/烟道气注入比和注入总量进行优选,最终优选烟道气和蒸汽总注入量为75 m3/d,注入比为1∶1,最终采收率为47.39%。烟道气辅助SAGD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蒸汽/烟道气伴注对改善SAGD过程中蒸汽腔的扩展及延长SAGD阶段时间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GD 超稠油 烟道气 数值模拟 杜84块馆陶油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道气在超稠油中的溶解特性 被引量:9
11
作者 李兆敏 王勇 +2 位作者 李宾飞 陶磊 杨建平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10年第5期84-86,共3页
辽河油田杜84块馆陶油层SAGD试验区属巨厚型顶水油藏,随着蒸汽腔的扩展将面临顶水突破的问题,以利用烟道气辅助SAGD技术减缓顶水突破时间。通过室内实验研究烟道气在辽河脱水超稠油中的溶解度及不同溶解度下超稠油体积系数、密度、黏度... 辽河油田杜84块馆陶油层SAGD试验区属巨厚型顶水油藏,随着蒸汽腔的扩展将面临顶水突破的问题,以利用烟道气辅助SAGD技术减缓顶水突破时间。通过室内实验研究烟道气在辽河脱水超稠油中的溶解度及不同溶解度下超稠油体积系数、密度、黏度特征。实验结果表明,在实验温度范围内,烟道气在超稠油中溶解度较小,体积系数较小;烟道气溶解于超稠油后,油气混合物黏度有较大幅度下降,降黏率基本呈线性增加。该研究结果为超稠油数值模拟提供了可靠的物性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稠油 烟道气 溶解度 体积系数 黏度 杜84块 馆陶油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津滨海新区地热资源循环利用研究——馆陶组热储回灌技术研究与示范 被引量:17
12
作者 阮传侠 冯树友 +2 位作者 沈健 林黎 江国胜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98-506,共9页
可持续回灌是地热资源循环采用的基本。本文通过热储敏感性、堵塞原因、成井结构以及地面装置分析了回灌衰减的原因。认为物理堵塞是回灌堵塞的主要原因,成井结构是维持可持续回灌的关键,标准的地面设备可避免由于物理和化学原因引起的... 可持续回灌是地热资源循环采用的基本。本文通过热储敏感性、堵塞原因、成井结构以及地面装置分析了回灌衰减的原因。认为物理堵塞是回灌堵塞的主要原因,成井结构是维持可持续回灌的关键,标准的地面设备可避免由于物理和化学原因引起的堵塞。本文采用成功的成井结构和标准的地面装置开展馆陶组热储回灌地热资源循环采用的示范工程建设,回灌率达到100~123 m3/h,实现了天津滨海新区馆陶组热储回灌突破,保证了滨海新区馆陶组地热资源循环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津 滨海新区 馆陶组热储 回灌研究 工程示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孤东油田七区中馆4—馆6砂层组储层非均质性及其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36
13
作者 窦之林 董春梅 林承焰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8-10,15,共4页
根据孤东油田七区中馆 4—馆 6砂层组河流相疏松砂岩储层特征 ,将储层参数、流体性质的非均质性与生产动态紧密结合 ,分析了储层非均质性对注水开发效果的影响以及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 ,孤东油田七区中馆 4—馆 6砂岩... 根据孤东油田七区中馆 4—馆 6砂层组河流相疏松砂岩储层特征 ,将储层参数、流体性质的非均质性与生产动态紧密结合 ,分析了储层非均质性对注水开发效果的影响以及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 ,孤东油田七区中馆 4—馆 6砂岩储层非均质性强 ,对剩余油的分布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在平面上 ,非主力相带砂体边缘和废弃河道的砂体以及高渗向低渗的过渡带形成了剩余油饱和度相对高值区。在垂向上 ,非主力小层砂岩分布局限 ,储层物性差 ,油层厚度薄 ,尽管其剩余油饱和度相对较高 ,但其剩余油储量有限 ;相反 ,主力小层的剩余油饱和度相对较低 ,但可采剩余油储量较大。储层层内非均质性包括简单正韵律、复杂正韵律、均质韵律、反韵律和复合韵律 5种形式。其中简单正韵律和复杂正韵律层内剩余油较富集 ,前者主要富集在层序中上部 ,而后者在层序内较多层段富集剩余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东油田七区中馆4-馆6砂层组 储层 非均质性 剩余油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北油田馆上段储层电阻率特性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4
14
作者 齐陆宁 杨少春 +1 位作者 时丕同 杜维雷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01-304,共4页
通过对新北油田油气层、油水同层及水层围岩的电阻率特性分析,认为该区电阻率差异较大,既存在正常油气层的电阻率特征,又存在低阻油气藏的电阻率特征。研究总结有如下规律:该区油气层束缚水饱和度越高,电阻率越低;油层厚度越薄,电阻率越... 通过对新北油田油气层、油水同层及水层围岩的电阻率特性分析,认为该区电阻率差异较大,既存在正常油气层的电阻率特征,又存在低阻油气藏的电阻率特征。研究总结有如下规律:该区油气层束缚水饱和度越高,电阻率越低;油层厚度越薄,电阻率越低;构造幅度越小,电阻率越低;地层水矿化度越大,电阻率越低;油水系统越复杂,电阻率越低;原油性质好,钻井液侵入后的油层电阻率相对较低。最后,从油气藏成因角度总结出,该区低阻油气层形成的最根本原因是受到区域的构造背景、沉积环境成藏过程等控制。对于此类油层的认识,要综合考虑以上各种因素,建立相关的解释模型才能进行准确判断和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阻率特征 低阻油层 影响因素 馆上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津地区馆陶组热储回灌量衰减原因探讨 被引量:19
15
作者 林建旺 赵苏民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33-136,共4页
馆陶组是天津地区开展回灌试验最早、次数最多的热储层,但在每次试验中,回灌开始几小时或几天后,回灌量就急剧衰减,多数观点认为是回灌流体堵塞影响。笔者根据试验中观测到的现象及有关数据,经过理论分析,认为在回灌初期造成回灌量衰减... 馆陶组是天津地区开展回灌试验最早、次数最多的热储层,但在每次试验中,回灌开始几小时或几天后,回灌量就急剧衰减,多数观点认为是回灌流体堵塞影响。笔者根据试验中观测到的现象及有关数据,经过理论分析,认为在回灌初期造成回灌量衰减的主要因素并不是堵塞,而是冷锋面前移过程中与热储层作用产生的一系列阻力所致。通过对回灌衰减分析,在不考虑堵塞的情况下,砂岩储层的物性特征是制约其回灌效果的关键。结合国内外最新砂岩回灌成果,提出天津地区馆陶组回灌的储层参数条件,对持续开发利用馆陶组地热资源具有一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馆陶组 储层 回灌 衰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平井开发杜84块馆陶超稠油藏方案优化及应用 被引量:12
16
作者 郭建国 乔晶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3-46,共4页
在油藏地质研究的基础上,对杜84块馆陶油层开发方案进行优选及经济评价研究,分析开采方式、布井方式、注采井距、水平段长度等因素对超稠油油藏水平井开发试验效果的影响规律,并拟和出适合方案实施的S形水平井剖面及井身结构,优化设计... 在油藏地质研究的基础上,对杜84块馆陶油层开发方案进行优选及经济评价研究,分析开采方式、布井方式、注采井距、水平段长度等因素对超稠油油藏水平井开发试验效果的影响规律,并拟和出适合方案实施的S形水平井剖面及井身结构,优化设计了注采工艺参数。4口井的实践表明,所优选的方案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馆陶油藏 蒸汽辅助泄油 物理模拟 注采参数 水平井设计 杜84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胜利油田沾车地区馆陶组地层速度特征 被引量:6
17
作者 朱家俊 王永诗 +1 位作者 石砥石 王学军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3-35,共3页
应用统计分析的方法研究了井筒规则条件下胜利油田馆陶组各种岩性的声波时差分布规律 ,从岩石结构角度分析了馆陶组各种岩性速度变化的原因。利用高密度钻井液资料对沾车地区馆陶组储层与围岩的速度分布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 应用统计分析的方法研究了井筒规则条件下胜利油田馆陶组各种岩性的声波时差分布规律 ,从岩石结构角度分析了馆陶组各种岩性速度变化的原因。利用高密度钻井液资料对沾车地区馆陶组储层与围岩的速度分布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沾车地区馆陶组砂岩的地层速度高于泥岩 ,泥质砂岩、砂质泥岩的地层速度高于砂岩 ,围岩与储层速度分布主要有 7种类型。同时指出 ,用地震资料、测井资料进行砂体追踪时 ,在负极性显示剖面上 ,在不考虑岩石密度的情况下 ,如果上围岩是高速体 ,则与下部储层的反射对应为波谷 ;如果上围岩为低速体 ,则与下部储层对应的反射为波峰 ;如果围岩的速度与储层相等 ,则可能有砂体而无反射 ;如果岩性均为泥岩但其中某段泥岩含砂 ,在地震剖面上亦可形成反射界面 ,但钻井剖面上并没有储层显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胜利油田 沾车地区 馆陶组 储集层 围岩速度特征 约束反演 油基钻井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杜84块馆陶组油层砾岩层识别与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20
18
作者 张忠义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5年第2期22-24,共3页
针对杜84块馆陶油层中所夹的砾岩层,从岩石结构、测井识别、成因机理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描述砾岩层的分布规律,在油藏开发过程中充分认识砾岩层的作用,以减轻砾岩层对开发效果的不利影响。
关键词 砾岩层 识别 分布特征 杜84块 馆陶组油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塘沽地热系统水化学赋存环境 被引量:5
19
作者 王心义 周廷强 +3 位作者 林建旺 张百鸣 董志林 赵卫东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6期4-7,共4页
根据水化学成份检测资料 ,研究了塘沽地热系统馆陶组Ⅲ段热储层地热水化学成份的时空变化规律。利用地热水中pH值的大小、气体成分的含量及放射性同位素1 4C实测的地热水年龄 ,确定了塘沽地热系统馆陶组Ⅲ段热储层地热水的赋存环境 ,得... 根据水化学成份检测资料 ,研究了塘沽地热系统馆陶组Ⅲ段热储层地热水化学成份的时空变化规律。利用地热水中pH值的大小、气体成分的含量及放射性同位素1 4C实测的地热水年龄 ,确定了塘沽地热系统馆陶组Ⅲ段热储层地热水的赋存环境 ,得出地热水补给和径流均微弱的结论 ,为地热水的开发管理和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系统 馆陶组 热储层 赋存环境 地热水年龄 碳14 放射性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馆陶组热储特征与地热资源评价 被引量:13
20
作者 饶松 肖红平 +3 位作者 王朱亭 高腾 施亦做 黄顺德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41-152,共12页
渤海湾盆地发育多类、多套热储层,其中新近系馆陶组砂岩热储埋深适中、厚度大、分布广泛,为盆地主力热储之一,但过去的研究缺乏针对全区馆陶组地热资源的系统性评价。为此,在全盆地现今地温场特征研究基础上,通过收集整理钻井、地质和... 渤海湾盆地发育多类、多套热储层,其中新近系馆陶组砂岩热储埋深适中、厚度大、分布广泛,为盆地主力热储之一,但过去的研究缺乏针对全区馆陶组地热资源的系统性评价。为此,在全盆地现今地温场特征研究基础上,通过收集整理钻井、地质和物探资料,系统刻画了馆陶组热储平面展布特征,并评价了馆陶组热储地热资源量,圈定了地热资源有利区。研究结果表明:①渤海湾盆地第四系—古近系现今平均地温梯度为34.7±3.5℃/km,平均大地热流值为64.4±8.1 mW/m^(2),反映了新生代裂谷盆地属性,具备了形成大型中—低温地热田的地热背景;②馆陶组热储温度分布区间为19.6~96.2℃,平均值为56.3℃,相对高温区主要出现在黄骅坳陷、渤中坳陷,冀中坳陷等地区,总体分布趋势与盆地现今地温场格局基本一致;③盆地110个县级以上城市馆陶组热储地热资源量折合标煤99.6×10^(8) t,平均地热资源丰度148.6×10^(4) t/km^(2),属于资源条件最好的一类油田地热资源,其中66.7%集中分布在华北油区;④盆地馆陶组热储最大概率地热资源量折合标准煤662.2×10^(8) t,平均地热资源丰度为72.4×10^(4) t/km^(2)。结论认为,根据热储特征和地面、经济条件,可在全盆地圈定出9个馆陶组地热资源有利区,即邢衡隆起区、南宫凹陷区、丘县凹陷区、饶阳凹陷区、武清凹陷区、岐口凹陷区、埕宁隆起区、东营凹陷区、昌潍凹陷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馆陶组 热储 热储特征 地热资源评价 现今地温场 油区地热 勘探有利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