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4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江源层状云系微物理结构特性的飞机观测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王黎俊 康晓燕 +2 位作者 王启花 郭世钰 韩辉邦 《大气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2-163,共12页
利用机载粒子测量系统(particle measuring system,PMS)对三江源一次春季典型层状云系进行分层垂直探测,研究了云系的微物理结构特性。结果表明,春季典型层状云系由3层云层组成,卷层云(Cs)为冰云,分为上、下两层的高层云(As)为过冷混合... 利用机载粒子测量系统(particle measuring system,PMS)对三江源一次春季典型层状云系进行分层垂直探测,研究了云系的微物理结构特性。结果表明,春季典型层状云系由3层云层组成,卷层云(Cs)为冰云,分为上、下两层的高层云(As)为过冷混合态云,过冷水高值区位于下层高层云的中上至中下部位,在其中下部过冷水含量及云粒子浓度最大,具有较明显的地区特性。过冷水高值区的液态云粒子主要是中值直径在3.5~27.5μm范围内的云滴,30.5μm以上云粒子基本上为冰相。在下层高层云中上部的过冷水高值区有较明显的淞附增长现象,而中下部存在较明显的冰晶效应。在下层高层云过冷水高值区,过冷水含量比率的平均值达(90.8%±10.9%),且其中部至中下部位处(95.6%±5.6%)明显高于中上部(79.8%±12.1%),为人工增雨作业催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源 层状云系 飞机观测 机载粒子测量系统(P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部一次层状云云滴谱宽度的飞机观测研究
2
作者 王研峰 奚立宗 +2 位作者 刘莹 庞朝云 李宝梓 《大气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53-662,共10页
云滴谱离散度是量化云微物理过程的参数之一,对气溶胶-云-降水过程研究至关重要。利用2022年4月27日在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飞行探测资料,分析了云内微物理量和云滴谱宽度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低层夹卷作用和活化过程较弱导致此次过冷层状... 云滴谱离散度是量化云微物理过程的参数之一,对气溶胶-云-降水过程研究至关重要。利用2022年4月27日在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飞行探测资料,分析了云内微物理量和云滴谱宽度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低层夹卷作用和活化过程较弱导致此次过冷层状云云滴谱宽度在云低层较大;中层大量气溶胶活化过程导致云滴竞争水汽限制了云滴尺度增长,云滴谱宽度减小;上层云滴凝结增长过程导致云滴谱宽度变小。2)当云中液态含水量和云滴数浓度分别低于0.025 g·m^(-3)和30个·cm^(-3)的阈值时,云滴谱离散度值分散(0.30~0.85);高于阈值时,云滴谱离散度减小并收敛在很小范围变化(0.3~0.5)。3)相对于云滴谱标准差,气溶胶变化对云滴平均半径的影响主导了气溶胶浓度与云滴谱离散度负相关程度。4)云雨自动转化率与云滴谱离散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说明云滴谱离散度越大,云水向雨水转化效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冷层状云 云滴谱宽度 气溶胶浓度 飞机观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GNSS观测信息的激光紧耦合SLAM单点定位技术
3
作者 李燕 王晶 《激光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34-239,共6页
激光SLAM应用时无法提供全局坐标信息,且容易产生累积误差,导致定位误差。为此,研究融合GNSS观测信息的激光紧耦合SLAM单点定位技术。通过紧耦合GNSS观测信息与激光SLAM,能够充分利用GNSS的全局定位能力和激光雷达的局部高精度环境感知... 激光SLAM应用时无法提供全局坐标信息,且容易产生累积误差,导致定位误差。为此,研究融合GNSS观测信息的激光紧耦合SLAM单点定位技术。通过紧耦合GNSS观测信息与激光SLAM,能够充分利用GNSS的全局定位能力和激光雷达的局部高精度环境感知能力,从激光点云数据中提取特征点,并生成特征描述子,与预先构建的地图进行配准,提高数据处理的效率和精度,使得定位过程更加鲁棒。引入遗传算法进行SLAM单点粗定位,通过适应度函数评估不同解的质量,并不断优化解空间,以找到最优或次优的初步定位结果,克服复杂环境中的定位局限性。利用GNSS观测信息计算误差因子,对SLAM单点粗定位结果进行补偿,结合全局定位信息和局部环境感知信息,实现SLAM单点精定位。结果表明:所研究的技术的平均定位误差小,准确性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NSS观测信息 激光点云 特征提取 点云匹配 紧耦合SLAM单点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地区云垂直结构的CloudSat卫星观测研究 被引量:57
4
作者 彭杰 张华 沈新勇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1-100,共10页
本文利用卫星CloudSat同时结合了与其同轨道的卫星CALIPSO(Cloud-AerosolLidarandInfraredPathfinderSatelliteObservations)2007至2009年3年的观测资料,将东亚地区划分为六个研究区域,着重研究了东亚地区云垂直分布的统计特征。结果表... 本文利用卫星CloudSat同时结合了与其同轨道的卫星CALIPSO(Cloud-AerosolLidarandInfraredPathfinderSatelliteObservations)2007至2009年3年的观测资料,将东亚地区划分为六个研究区域,着重研究了东亚地区云垂直分布的统计特征。结果表明:东亚地区不同高度的云量之和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趋势,夏季最大,春秋次之,冬季最小。海洋上空的单层云量最大值出现在冬季,而在陆地上空则出现在夏季。从云出现概率来看,东亚地区单层云出现的概率在春、夏、秋、冬季节依次为52.2%,48.1%,49.2%和51.9%,而多层(2层和2层以上)云出现的概率在春、夏、秋、冬季节分别为24.2%,31.0%,19.7%,15.8%。云出现的总概率和多层云出现的概率,在六个区域都呈现出夏季最大,冬季最小;对4个季节都呈现出东亚南部比东亚北部大,海洋上空比陆地上空大的特点,表明云出现的总概率的季节变化主要由多层云出现的概率的变化决定。东亚地区云系统中最高层云云顶的高度,在夏季最高,为15.9km,在冬季最低,为8.2km;在东亚南部和海洋上空较高,平均为15.1km;在东亚北部较低,平均为12.1km,且呈现东亚南北部之间差异较大的特点。东亚地区云系统的云层厚度基本位于1km到3km之间,且夏季大,冬季小;对同一季节,不同区域的云层厚度差别较小;当多层云系统中的云层数目增加时,云层的平均厚度减少,且较高层的云层平均厚度大于较低层的。云层间距的概率分布基本呈单峰分布,出现峰值范围的云层间距在1到3km之间,各区域之间没有明显差别,季节变化也不大。本文的研究为在气候模式中精确描述云的垂直结构提供了有用的参数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垂直结构 云量 cloudSAT 云观测卫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Y-4A卫星地表太阳辐射产品在新疆地区的适用性研究
5
作者 王宇鹏 贺千山 +3 位作者 刘鑫 刘琼 陈勇航 孙琳琳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28-439,共12页
基于新疆地区不同下垫面类型的肖塘、和田、阿勒泰站辐射观测数据,评估FY-4A地表太阳辐射产品在该区域的适用性,并结合FY-4A的云覆盖率和沙尘检测数据,分析其误差来源。结果表明:从一致性来看,FY-4A与3个站点地面观测辐照度的相关系数均... 基于新疆地区不同下垫面类型的肖塘、和田、阿勒泰站辐射观测数据,评估FY-4A地表太阳辐射产品在该区域的适用性,并结合FY-4A的云覆盖率和沙尘检测数据,分析其误差来源。结果表明:从一致性来看,FY-4A与3个站点地面观测辐照度的相关系数均在0.8以上,肖塘站一致性最好,阿勒泰站次之,和田站最差。从误差方面看,FY-4A总体数值偏高且有着“高值低估,低值高估”的特点,其适用性在肖塘站最好,阿勒泰站次之,和田站最差,绝对误差分别为93.62、103.47、135.38 W/m^(2),FY-4A在3个站点的绝对误差均在夏季达到最大值(大于114.08 W/m^(2)),在冬季达到最小值(小于102.21 W/m^(2));相较于11:00—14:00,3个站点在07:00—10:00和15:00—18:00对FY-4A的误差会更大。从误差来源看,云覆盖率大于80%时两者之间相对误差大于90%的最小占比为17.05%;晴空条件下,和田站无沙尘像元,肖塘和阿勒泰站沙尘像元较非沙尘像元绝对误差分别增大38.20和15.02 W/m^(2),有云条件下和田和阿勒泰站沙尘像元较非沙尘像元绝对误差分别增大43.43和22.37 W/m^(2),而肖塘站减小80.67 W/m^(2),这是由于该站点沙尘像元样本数超过一半分布在FY-4A辐射反演效果最好的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射太阳辐射 卫星数据 地面观测 FY-4A 云覆盖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观测资料的江淮气旋北部层状云系宏微观特征
6
作者 赵舒文 陶玥 +6 位作者 胡向峰 左懂飞 陈羿辰 李军霞 魏蕾 沈淑婧 李祥 《大气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4-176,共13页
基于卫星、组网天气雷达、毫米波云雷达和飞机等观测资料以及ERA5再分析资料,对2023年4月4日河北南部一次层状云降水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降水过程是高空槽、江淮气旋以及低空急流共同影响下的江淮气旋北部层状云降水过程。云系... 基于卫星、组网天气雷达、毫米波云雷达和飞机等观测资料以及ERA5再分析资料,对2023年4月4日河北南部一次层状云降水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降水过程是高空槽、江淮气旋以及低空急流共同影响下的江淮气旋北部层状云降水过程。云系结构分析表明,江淮气旋进入成熟阶段后,云系向东北方向移动,云顶高度介于8至11 km,云系发展深厚。在降水发展时段,云中冰相粒子占主导地位,微物理转化过程主要涉及冰晶的凝华增长、聚并增长以及淞附增长。在降水消散时段,云中同样以冰相粒子为主,但云顶和云底降低,冰晶层变得浅薄,云中存在冰晶繁生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状云降水 云宏微观特征 飞机观测 多源观测 江淮气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遥感卫星多任务观测效能评估分析
7
作者 赵紫芸 唐新明 欧阳斯达 《测绘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9-83,共5页
随着社会发展,遥感数据的需求增大,卫星需要完成的拍摄任务也随之增多。受卫星数量和成像能力的限制,拍摄时会有一定取舍,因此本文针对影响卫星观测效能评估的特征,生成观测效能综合评估模型,综合形成观测效能评估分值,进而作出合理、... 随着社会发展,遥感数据的需求增大,卫星需要完成的拍摄任务也随之增多。受卫星数量和成像能力的限制,拍摄时会有一定取舍,因此本文针对影响卫星观测效能评估的特征,生成观测效能综合评估模型,综合形成观测效能评估分值,进而作出合理、科学的决策。为观测效能评估生成4个描述因子,为使其具有可比性,对其进行了归一化处理,利用遗传算法迭代选取最优解,实现了对观测任务的评价。选取资源三号(ZY-3)02星2022—2023年和03星2022年的拍摄任务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适应性较好,可以较科学地反映多任务观测综合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三号卫星 卫星成像规划 多特征观测评估 云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active scheduling of multiple EOSs under cloud uncertainties:model and algorithms 被引量:4
8
作者 WANG Jianjiang HU Xuejun HE Chuan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SCIE EI CSCD 2021年第1期163-177,共15页
Most earth observation satellites(EOSs)are low-orbit satellites equipped with optical sensors that cannot see through clouds.Hence,cloud coverage,high dynamics,and cloud uncertainties are important issues in the sched... Most earth observation satellites(EOSs)are low-orbit satellites equipped with optical sensors that cannot see through clouds.Hence,cloud coverage,high dynamics,and cloud uncertainties are important issues in the scheduling of EOSs.The proactive-reactive scheduling framework has been proven to be effective and efficient for the uncertain scheduling problem and has been extensively employed.Numerous studies have been conducted on methods for the proactive scheduling of EOSs,including expectation,chance-constrained,and robust optimization models and the relevant solution algorithms.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reactive scheduling of EOSs under cloud uncertainties.First,using an example,we describe the reactive scheduling problem in detail,clarifying its significance and key issues.Considering the two key objectives of observation profits and scheduling stability,we construct a 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 mathematical model.Then,we obtain the possible disruptions of EOS scheduling during execution under cloud uncertainties,adopting an event-driven policy for the reactive scheduling.For the different disruptions,different reactive scheduling algorithms are designed.Finally,numerous simulation experiments are conducted to verify the feasibi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posed reactive scheduling algorithms.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active scheduling algorithms can both improve observation profits and reduce system perturb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rth observation satellite(EOS) uncertainty of clouds reactive scheduling 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 EVENT-DRIVEN HEURISTI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飞机观测的华北降水云系上升气流区微结构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王心怡 牛生杰 +3 位作者 吕晶晶 王元 靳雨晨 邬昊鹏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31-444,共14页
上升气流是成云致雨的基本条件之一。本文利用河北省2017年5月一次层积混合云的机载云物理探测系统测量资料,研究了云中上升气流速度分布,云微结构特征以及二者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云中上升气流速度随高度呈抛物线型分布,云底部较小(0.7... 上升气流是成云致雨的基本条件之一。本文利用河北省2017年5月一次层积混合云的机载云物理探测系统测量资料,研究了云中上升气流速度分布,云微结构特征以及二者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云中上升气流速度随高度呈抛物线型分布,云底部较小(0.75±0.52 m s^(−1)),云中部最大(3.64±2 m s^(−1)),云顶部最小(0.32±0.29 m s^(−1));发现随高度增加,云中上升气流区内冰粒子形状依次以片状、针状、柱状为主;暖云上升气流区中,上升气流速度与液态含水量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1;强垂直气流条件下云滴数浓度、最大云滴尺度大于弱垂直气流相应的数值,强垂直气流云粒子谱更符合Г函数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云系 飞机观测 上升气流区 云微物理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省一次层状云冰相粒子及融化层微物理特性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熊婧媛 刘晓莉 +1 位作者 王静 楚志刚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5-112,共18页
层状云中冰粒子、融化层及以下粒子微物理特性演变规律的科学认识对于中国云降水参数化、降水预报及人工影响天气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019年8月24日河北省一次层状云飞机观测资料,分析云中负温层、融化层及以下粒子群微物理特性的演... 层状云中冰粒子、融化层及以下粒子微物理特性演变规律的科学认识对于中国云降水参数化、降水预报及人工影响天气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019年8月24日河北省一次层状云飞机观测资料,分析云中负温层、融化层及以下粒子群微物理特性的演变。研究表明,云中负温层冰相粒子以聚合体为主,部分区域存在霰粒子。云中冰相粒子通过凇附、碰连和贝吉龙过程增长。相对来说,上升气流较强及相对湿度较高云区的冰相粒子数浓度较高、粒子谱较宽。融化层中,中等大小粒子数浓度存在增大趋势,说明融化层中不同粒径冰相粒子的融化速率存在差异。研究发现,高相对湿度区(RH≥95%)粒子融化速率较低相对湿度区(RH<95%)快,低相对湿度区中表面融化的粒子蒸发吸收潜热,使环境温度降低,减缓粒子融化速率。融化层高相对湿度区降水粒子谱分布的截距大于低相对湿度区,斜率与低相对湿度区接近。融化层降水粒子负指数谱分布的截距与斜率均大于负温层,0℃层高度以下HVPS探测到的粒子谱分布参数N_(0)与λ呈正相关,线性函数能较好地拟合二者的关系。对于D_(max)大于1000μm的降水粒子,谱参数λ与D_(max)呈负相关,幂函数能较好地拟合二者的关系。数值研究发现,0℃层之下云内存在混合相态粒子,观测和模拟结果均发现0℃层之下中等大小的粒子数浓度更高。分档方案数值模拟得到的降水粒子平均谱的截距与观测资料一致,但斜率大于观测结果。研究结合飞机观测资料与模式,对云内融化层中粒子微物理特性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状云 飞机观测 冰相粒子 微物理特性 融化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尘暴天气下云的飞机观测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马新成 毕凯 +2 位作者 王飞 高洋 黄梦宇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23-336,共14页
沙尘暴天气下云的飞机观测极其缺乏,为了研究亚洲中蒙地区沙尘气溶胶对云的影响,利用北京地区云的综合外场观测试验数据,分析2009年4月24日由蒙古气旋和冷锋造成的强沙尘暴天气下云的观测个例,对比分析沙尘云和清洁云垂直观测。结果表明... 沙尘暴天气下云的飞机观测极其缺乏,为了研究亚洲中蒙地区沙尘气溶胶对云的影响,利用北京地区云的综合外场观测试验数据,分析2009年4月24日由蒙古气旋和冷锋造成的强沙尘暴天气下云的观测个例,对比分析沙尘云和清洁云垂直观测。结果表明:从亚洲中蒙地区输送的沙尘气溶胶是华北区域重要的冰核来源,可被垂直输送至云顶以上3200 m高度,并通过改变冰晶形成过程影响云顶温度(-6~-3℃)较高的积云性层积云微物理结构。在相同温度下,沙尘云中冰晶平均数浓度较清洁云增加近10倍,液态水含量减少约1倍,云中形成大量小冰晶粒子,凇附过程受到抑制,降水粒子平均数浓度较清洁云中明显减少10倍以上,无论云滴、冰雪晶还是降水粒子谱宽均较清洁云明显变窄,并最终减弱降水,对华北区域的天气和气候产生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气溶胶 飞机观测 层积云 沙尘暴 蒙古气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北极地区低云转化为海雾的观测研究
12
作者 焦瀚 沈辉 +3 位作者 衣立 张苏平 王晓宇 刘一林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21,共10页
2016年8月11日,中国第七次北极科学考察在82.75°N,163.25°W附近观测到一次海雾过程。本文利用船载观测数据和浮冰站通量系统观测数据,结合再分析资料,对海雾的形成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冷高压系统在冰面的加强,增强了下沉... 2016年8月11日,中国第七次北极科学考察在82.75°N,163.25°W附近观测到一次海雾过程。本文利用船载观测数据和浮冰站通量系统观测数据,结合再分析资料,对海雾的形成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冷高压系统在冰面的加强,增强了下沉运动,使逆温层高度明显降低。伴随低云云底高度下降,冰面能见度下降至不足1 km。在低云下降过程中,冰面气象要素表现为增湿和降温的特征。冷平流和冰面的冷却作用导致气温下降,高低压之间的偏南气流将楚科奇海的水汽输送到密集浮冰区,为海雾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冰面的升华和蒸发作用一方面对底层大气水汽增加有贡献,另一方面使冰面失去潜热导致冰面温度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 海雾 低云 观测 机理 平流 高压下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雷达IMU紧耦合SLAM算法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诸葛晶昌 高宏 +1 位作者 罗其俊 邢志伟 《仪器仪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43-251,共9页
传统激光雷达在SLAM过程中存在位姿估计累积误差大的问题且算法轻量化及实时性方面仍有改进空间。提出一种激光雷达和IMU紧耦合方式的方法,从点云去畸变、特征提取配准、紧耦合位姿估计3方面进行改进,针对激光雷达在高速运动过程中的点... 传统激光雷达在SLAM过程中存在位姿估计累积误差大的问题且算法轻量化及实时性方面仍有改进空间。提出一种激光雷达和IMU紧耦合方式的方法,从点云去畸变、特征提取配准、紧耦合位姿估计3方面进行改进,针对激光雷达在高速运动过程中的点云畸变问题,提出一种构建连续时间域的运动矫正方法且考虑计算效率问题使用预拟合平面机制提取特征。应对特征匹配时KNN搜索代价大,提出一种追踪机制来降低计算复杂度。增强状态估计精准性,提出基于非线性几何观测器优化的框架。本方案在公共数据集上做了评估,与LIO-SAM和Fast-LIO相比,在轨迹的APE上分别下降30.52%和21.36%,在计算效率上分别提升了59.9%和43.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雷达 特征提取 点云扭曲 非线性几何观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地面观测评估ERA5云底高度产品
14
作者 李丹 刘玉芝 +2 位作者 邵天彬 罗润 谭子渊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35-744,共10页
云底高度对天气预报和飞行保障有着重要作用,但目前十分缺乏高时空分辨率的云底高度资料。本文利用中国东部地区云底高度的地面观测对ERA5再分析资料的云底高度进行评估,基于地面观测和ERA云底高度的小时平均偏差对ERA进行了初步订正和... 云底高度对天气预报和飞行保障有着重要作用,但目前十分缺乏高时空分辨率的云底高度资料。本文利用中国东部地区云底高度的地面观测对ERA5再分析资料的云底高度进行评估,基于地面观测和ERA云底高度的小时平均偏差对ERA进行了初步订正和验证,综合分析了中国地区的云底高度分布特征。分析发现,ERA5再分析数据中的云底高度比观测值整体偏低,其中高估了低云的云底高度,低估了中、高云云底高度,且中、高云云底高度的偏差较大。另外,在有降水的条件下,ERA5数据中低云云底高度的准确性比无降水条件下的相对较高,但中、高云云底高度的准确性却更低。综合地面观测和ERA5数据云底高度的日变化和月变化分析发现,在我国东部地区,白天的云底高度整体低于夜间,峰值出现在夜间22:00(北京时间,下同),谷值出现在上午09:00,秋季和冬季的ERA5云底高度月变化与地面观测资料较为一致。基于日变化分析获得的小时平均偏差对ERA5数据的云底高度进行订正和验证,分析发现,2010~2019年间,中国地区的云底高度呈现自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的分布特征;中国南部、东北地区和青藏高原区域的云底高度相对较低,其中,青藏高原夏季和秋季的云底高度较低,春季和冬季较高,而沙漠地区在四个季节的云底高度都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底高度 分布特征 地面观测 ERA5 再分析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激光雷达扫描的观览车摆角测量方法
15
作者 余鹏程 熊芝 +2 位作者 董佳乐 黄荔生 胡诚 《激光与红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45-1052,共8页
针对现有的倾角仪在测量大型观览车最大摆角时存在的安装复杂、测量效率低下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结合特征滤波与投影转换的摆角测量方法。该方法综合使用激光雷达与监控相机的数据,实现对大型观览车摆角的非接触式精确测量。首先,通过... 针对现有的倾角仪在测量大型观览车最大摆角时存在的安装复杂、测量效率低下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结合特征滤波与投影转换的摆角测量方法。该方法综合使用激光雷达与监控相机的数据,实现对大型观览车摆角的非接触式精确测量。首先,通过方向特征滤波器选取摆臂部分的点云;接着,利用形状特征滤波器移除不规则形状的点云;然后,将这些点云投影至二维平面,并用最小二乘法拟合边缘直线来解算摆角。最后,通过等比例模型实验得到该方法角度测量平均误差绝对值为0.29°,最大误差绝对值为0.45°。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提升大型观览车摆角的测量效率并确保测量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点云 观览车 特征滤波 投影变换 摆角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BPF的云上威胁观测系统
16
作者 刘斯诺 阮树骅 +1 位作者 陈兴蜀 郑涛 《信息网络安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34-544,共11页
随着云上威胁的种类和攻击路径更加多样化,单一维度的威胁数据难以准确刻画复杂多变的威胁行为。文章提出一种基于扩展伯克利数据包过滤器(extended Berkeley Packet Filter,eBPF)的威胁观测系统ETOS(eBPF-Based Threat Observability S... 随着云上威胁的种类和攻击路径更加多样化,单一维度的威胁数据难以准确刻画复杂多变的威胁行为。文章提出一种基于扩展伯克利数据包过滤器(extended Berkeley Packet Filter,eBPF)的威胁观测系统ETOS(eBPF-Based Threat Observability System),首先,通过评估威胁行为中各动作的危险程度,对关键动作分层分类设置观测点位,从而在目标机器上实现按需动态激活eBPF探针,获取多维结构化威胁行为数据,能够有效表达云环境中的威胁行为,降低数据分析的预处理成本;然后,设计一种通用eBPF探针模板,实现探针库的自动化扩展;最后,文章在容器云平台上复现了18个容器逃逸通用漏洞披露(Common Vulnerabilities and Exposures,CVE),并利用ETOS观测威胁行为。实验结果表明,ETOS能够在多个层次观测威胁行为,输出多维结构化威胁数据,引入系统和网络的总体开销均低于2%,满足云平台运行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胁观测 eBPF可观测性 云计算安全 数据采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ubeTea:面向容器云环境的轻量级多维度微服务应用调度框架
17
作者 李宗霖 何俊江 +3 位作者 李汶珊 吕虓 兰小龙 李涛 《计算机应用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794-2799,共6页
容器云中,应用和资源调度始终是集群管理的重点。如何在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同时保证应用服务质量是目前行业积极探索的问题之一。针对该问题,提出一个面向容器云环境的轻量级多维度微服务应用调度框架。该框架设计了非侵入式的网络调用观... 容器云中,应用和资源调度始终是集群管理的重点。如何在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同时保证应用服务质量是目前行业积极探索的问题之一。针对该问题,提出一个面向容器云环境的轻量级多维度微服务应用调度框架。该框架设计了非侵入式的网络调用观测方法,并基于观测和监控数据定义亲和性、热点值(HV)和热路径(HP)来指导调度决策。为平衡资源利用率和应用QoS,该框架在调度的垂直方向上提出弹性余量控制机制(elastic slack controller,ESC),在水平方向上考虑了微服务亲和性;并设计了扩散导向的自动伸缩策略(diffusion-oriented autoscaling strategy,DOAS)以缓解应用出现的QoS下降。实验表明,该框架与主流的Kubernetes原生调度工具相比,在集群资源利用率方面提高21%,同时能降低23%的应用端到端时延,实现资源利用率和应用QoS的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调度 容器 微服务 可观测性 云原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星载激光雷达资料研究东亚地区云垂直分布的统计特征 被引量:75
18
作者 李积明 黄建平 +1 位作者 衣育红 吕达仁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98-707,共10页
已有研究表明:云的垂直结构(简称CVS)是一个在卫星资料反演和气候模式预测中很重要的云特征。本文通过利用美国2006年刚发射的卫星CALIPSO(Cloud-Aerosol Lidar and Infrared Pathfinder Satellite Obser-vations)所负载的激光雷达Level... 已有研究表明:云的垂直结构(简称CVS)是一个在卫星资料反演和气候模式预测中很重要的云特征。本文通过利用美国2006年刚发射的卫星CALIPSO(Cloud-Aerosol Lidar and Infrared Pathfinder Satellite Obser-vations)所负载的激光雷达Level2_05km的云数据,研究了东亚地区(18°N^53°N,74°E^144°E)云的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东亚地区多层云云量在夏季、秋季、冬季、春季分别为43.6%、29.6%、21.1%、33.3%,而多层云分布中双层云比例最大。云顶和云底高度除了随季节变化显著外,还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单层云、双层云以及三层云的云顶和云底高度的数据显示,三层云中最上层的云顶和云底最高,并始终高于两层云中最上层云的云顶和云底高度。平均云层厚度季节变化不明显,其值普遍在0.9~2km范围之间。而云层间距同样没有明显的季节和区域变化,其出现的概率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其中,间距在0.35km的概率最大,占到将近50%。而间距在1.45km附近的概率大约为15%,高一点的可达到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oud-Aerosol LIDAR and INFRARED PATHFINDER Satellite observationS 云量 云的垂直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水性层状云系结构和降水过程的观测个例与模拟研究 被引量:50
19
作者 胡朝霞 雷恒池 +3 位作者 郭学良 金德镇 齐彦斌 张晓庆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25-439,共15页
2004年7月4-6日,在我国东北地区有一次大范围的降雨过程。作者分析了此次层状云降雨的观测资料,包括机载PMS资料、雷达资料以及地面雨强计资料等,并用包含详细微物理过程的一维层状云模式进行了数值模拟,用顾震潮的三层概念模型(把层状... 2004年7月4-6日,在我国东北地区有一次大范围的降雨过程。作者分析了此次层状云降雨的观测资料,包括机载PMS资料、雷达资料以及地面雨强计资料等,并用包含详细微物理过程的一维层状云模式进行了数值模拟,用顾震潮的三层概念模型(把层状云垂直结构分为三层:第一层为冰晶层,第二层为过冷水层,第三层为暖水层)分析了云的结构及降水形成过程。结果表明,这个模型基本反映了降水性层状云的结构和降水产生的物理过程。在第一层中,冰晶的凝华增长很重要,也存在冰晶的碰并过程。在第二层中,冰晶和雪的增长主要是通过凝华过程,Bergeron过程作用很大,但不同时刻Bergeron过程的作用程度不同。第三层中主要有云滴、雨滴和从第二层降落下来以后融化的雪和霰。云的第一层对第二层有播种作用,冰晶层对降水的贡献为7%,过冷水层对降水的贡献为54%,暖水层对降水的贡献为39%,降水的产生中冷云过程作用稍大,但暖云过程也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状 云观测和数值模拟 三层模型 降水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年来云降水物理和人工影响天气研究进展 被引量:106
20
作者 雷恒池 洪延超 +2 位作者 赵震 肖辉 郭学良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967-974,共8页
回顾和总结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近5年(2003~2007年)的云降水物理和人工影响天气研究,内容涉及云和降水物理研究、云和降水数值模拟研究、人工影响天气研究和云化学研究等诸多领域。随着国家和社会对人工影响天气需求的日益增加... 回顾和总结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近5年(2003~2007年)的云降水物理和人工影响天气研究,内容涉及云和降水物理研究、云和降水数值模拟研究、人工影响天气研究和云化学研究等诸多领域。随着国家和社会对人工影响天气需求的日益增加,云降水物理仍是重要的研究方向,会随着观测和理论研究的发展而取得突破性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和降水 飞机观测 人工防雹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