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6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eismic characteristics near the epicenter of the 1303 Hongtong M=8 earthquake, Shanxi Province and its implication 被引量:11
1
作者 王健 吴宣 +1 位作者 张晓东 汪素云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47-354,共8页
In this paper, we calculated the seismic pattern of instrumental recorded small and moderate earthquakes near the epicenter of the 1303 Hongtong M=8 earthquake, Shanxi Province. According to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 In this paper, we calculated the seismic pattern of instrumental recorded small and moderate earthquakes near the epicenter of the 1303 Hongtong M=8 earthquake, Shanxi Province. According to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mall and moderate earthquakes, 6 seismic dense zones are delineated.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ML2 earthquakes since 1970 in each seismic dense zone has been analyzed. Based on tempor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historical earthquake activity, three types of seismicities are propos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ismic types and crustal medium is analyzed. The mechanism of three types is discussed. Finity of strong earthquake recurrence is pro-posed. Seismic hazard in mid-long term and diversity of earthquake disaster in Shanxi seismic belt are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活动性 局部地壳介质 中长期地震预测 山西地震 强震重复 地震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fluences of pre-existing fracture on ground deformation induced by normal faulting in mixed ground conditions 被引量:9
2
作者 蔡奇鹏 吴宏伟 +1 位作者 骆冠勇 胡平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3年第2期501-509,共9页
Physical model tests have been conducted by various researchers to investigate fault rupture propagation and ground deformation induced by bedrock faulting. However, the effects of pre-existing fracture on ground defo... Physical model tests have been conducted by various researchers to investigate fault rupture propagation and ground deformation induced by bedrock faulting. However, the effects of pre-existing fracture on ground deformation are not fully understood. In this work, six centrifuge tests are reported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pre-existing fracture on ground deformation induced by normal faulting in sand, clay and nine-layered soil with interbedded sand and clay layers. Shear box tests were conducted to develop a filter paper technique, which was adopted in soil model preparation to simulate the effects of pre-existing fracture in centrifuge tests. Centrifuge test results show that ground deformation mechanism in clay, sand and nine-layered soil strata is classified as a stationary zone, a shearing zone and a rigid body zone. Inclination of the strain localization is governed by the dilatancy of soil material. Moreover, the pre-existing fracture provides a preferential path for ground deformation and results in a scarp at the ground surface in sand. On the contrary, fault ruptures are observed at the ground surface in clay and nine-layered soil strat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ntrifuge modeling pre-existing fracture ground deformation normal faulting earthquak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里网格的强震动时程快速产出与共享——以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M_(S)6.8地震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任叶飞 王宏伟 +4 位作者 刁红旗 刘也 强生银 周宝峰 温瑞智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共11页
针对当前强震动观测网络尚不能给出覆盖震中近场所有区域的地震动输入记录,建立了公里网格的强震动时程快速产出工作的技术框架。以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M S6.8地震为例,阐述了各技术环节的详细过程,开展了震源破裂过程反演、区域宏观... 针对当前强震动观测网络尚不能给出覆盖震中近场所有区域的地震动输入记录,建立了公里网格的强震动时程快速产出工作的技术框架。以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M S6.8地震为例,阐述了各技术环节的详细过程,开展了震源破裂过程反演、区域宏观场地条件估计和强震动时程模拟等工作。结果表明:①此次地震释放地震矩达4.7×10^(19) N·m,对应矩震级为7.05;断层滑动以正断层为主并带有少量的左旋走滑分量,最大滑动位移超过了3 m;破裂持续了20多秒,以向北方向破裂传播为主,可能会引起潜在的破裂方向性效应;②给出了30弧秒分辨率的V_(S30)分布图和工程场地分类图,震中附近区域场地以Ⅰ类和Ⅱ类为主,东南方向较大区域的V_(S30)介于260~510 m/s;③给出了近场区域(27°30′N~30°00′N、86°18′E~88°36′E)内14996个虚拟观测点的模拟三分量加速度时程,并由实际观测记录验证了模拟结果的准确性;最大水平向峰值地面加速度(peak ground acceleration,PGA)可达1.0 g,0.4、0.2 g等值线近似与Ⅸ、Ⅷ度等震线重合,0.10、0.05 g等值线围合区域略小于Ⅶ、Ⅵ度区范围。研究工作和成果可以为震中区域各类承灾体的损伤判别、灾害评估和韧性评估等工作提供合理的地震动输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震动时程 定日地震 震源破裂过程 随机有限断层模拟 区域场地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地区现今地壳变形特征与强震危险性概率预测 被引量:1
4
作者 陈长云 尹海权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84-404,共21页
文中基于GNSS速度场结果利用球面最小二乘配置方法计算获取2024年1月23日乌什M_(S)7.1地震前新疆地区现今的地壳变形特征。基于活动块体基本概念,结合区域地震地质数据将新疆及其邻区划分为17个活动块体,利用三维弹性块体模型计算了活... 文中基于GNSS速度场结果利用球面最小二乘配置方法计算获取2024年1月23日乌什M_(S)7.1地震前新疆地区现今的地壳变形特征。基于活动块体基本概念,结合区域地震地质数据将新疆及其邻区划分为17个活动块体,利用三维弹性块体模型计算了活动块体及其边界断裂带的滑动速率。基于块体划分结果,将研究区划分为91个潜在地震危险区。将基于GNSS速度场反演得到的断层滑动速率、面应变率等大地测量结果应用到经典强震危险性概率预测中,给出各潜在危险区的强震危险性概率预测结果,并综合分析了乌什7.1级地震与区域地壳变形特征和强震概率预测结果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新疆地区的速度场、应变率场和主要边界断裂带的滑动速率均具有明显的分区特征。速度场方向变化与动力背景有关,大小变化与天山构造带的吸收作用有关。南天山西段主压应变特征最为明显,其次是阿尔金断裂带。各块体边界断裂带中NW走向的断裂带以右旋走滑运动为主,NE或近EW向的断裂带以左旋走滑运动为主,整个天山地区以挤压变形为主。基于乌什地震震前数据获取的高概率危险区段主要集中在南天山西段,包括NE走向的迈丹断裂带、那拉提断裂带和乌孙山脊断裂带,NW走向的塔拉斯-费尔干纳断裂带和克孜勒陶断裂带北西段等。北天山强震危险概率相对较高的区域包括阜康断裂带、博格达断裂带西段等。乌什7.1级地震发生在高发震概率迈丹断裂带上,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什地震 地壳变形 应变率 块体模型 滑动速率 概率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CENT TECTONIC DEFORMATION ANOMALY AND EARTHQUAKES IN GANSU-NINGXIA-QINGHAI AREA
5
作者 Wang Shuangxu, Zhang Xi, Zhang Sixin and Xue Fuping (Second Crust Monitoring and Application Center, CEA, Xi’an 710054 China)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2003年第B12期94-100,共7页
By processing and analyzing geodetic data of vertical deformation, fault deformation and horizontal deformation by GPS in Gansu Ningxia Qinghai area and by comparing them with geological structures and many medium to ... By processing and analyzing geodetic data of vertical deformation, fault deformation and horizontal deformation by GPS in Gansu Ningxia Qinghai area and by comparing them with geological structures and many medium to strong earthquake activities in this area, some features of recent tectonic deformation anomal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edium to strong earthquakes a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①Near the main faults tectonic deformations are relatively large. The amount of vertical movement and the deformation status evolve with time. The horizontal movement and deformation show obvious compressional strike slip character. ②The dominant stress of tectonic deformation and seismic development in this area comes from the persistent northeastward compression of Qinghai Tibet block;The time spatial distribution evolution of tectonic deformation and seismic activitie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dynamic evolution of block motion and regional tectonic stress field. ③The abnormal uplift and high gradient deformation belts and remarkable fault deformation anormaly on the borders of regional tectonic blocks are indicators of developing moderate to strong earthquakes but earthquakes may not necessarily take place in the position of maxium deformation, it usually occurred in the region where fault deformation anormaly shows “trend accumulation acceleration turn ” variation character or nearby. On the basis of above study, a preliminary prediction for strong earthquake risk in this area is give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宁夏-青海地区 纵向变形场 横向变形发展 断层活动异常 地震预报 区域数据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滇地区强震短临综合预测研究
6
作者 薛艳 洪敏 +1 位作者 余怀忠 姜祥华 《地震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2-280,共9页
梳理了2013年以来川滇地区11次(10组)强震前短临阶段测震学和地球物理观测异常,在对这些异常进行预测效能检验的基础上,依据权重赋值规则,对异常进行权重赋值。在此基础上,使用权重集成法计算这些强震前的综合权重集成P_(z)值,得到了川... 梳理了2013年以来川滇地区11次(10组)强震前短临阶段测震学和地球物理观测异常,在对这些异常进行预测效能检验的基础上,依据权重赋值规则,对异常进行权重赋值。在此基础上,使用权重集成法计算这些强震前的综合权重集成P_(z)值,得到了川滇地区3个重点区域(川滇交界东部、云南西北和云南西南地区)6级左右和7级左右地震的权重集成临界值,可作为短临预测的参考依据。根据宏、微观异常报告,计算20202023年3个重点区域每个月的P_(z)值。结果显示,6级以上地震主要发生在P_(z)值的峰值点或快速增加的过程中,少数地震发生在高值后的降低过程中。权重集成P_(z)值可以对群体异常进行定量描述,有助于短临预测决策由定性向定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临综合预测 权重集成法 强震 川滇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监控录像估算宏观烈度和强地面运动参数——以2025年西藏定日M6.8地震为例
7
作者 郑怡 杨小林 马海超 《震灾防御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31,共8页
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县发生了M6.8破坏性地震,震区中的一些监控录像清晰地拍摄到了震害及地震动过程。为了挖掘这些视频所记录的宏观烈度和强地面运动参数等信息,本研究尝试采用数字视频和音频分析等方法,对其中7个监控录像进行了诊断... 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县发生了M6.8破坏性地震,震区中的一些监控录像清晰地拍摄到了震害及地震动过程。为了挖掘这些视频所记录的宏观烈度和强地面运动参数等信息,本研究尝试采用数字视频和音频分析等方法,对其中7个监控录像进行了诊断。结果表明:(1)6个超市所在地的宏观烈度值约为Ⅴ~Ⅶ度;(2)某民用住宅处的强地面运动持续时间约为20~25 s,并在第7 s时达到峰值;(3)利用建筑金属构件和器皿的响动声,可以间接表征当地强地面运动的主过程。该研究不仅能补充定日地震的宏观烈度和强震动记录,而且能为数智时代下的宏观烈度调查和强震动视觉测量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日M6.8地震 监控录像 音频记录 宏观烈度 强地面运动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STUDY ON RELATION BETWEEN CONTINUOUS RAPID DEFORMATION AND EARTHQUAKLES
8
作者 Niu Anfu, Zhang Jing, Gao Fuwang, Ji Ping and Yan Xudong (Center for Analysis and Prediction, CEA, Beijing 100036, China)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2003年第B12期79-82,共4页
Continuous Rapid Deformation (CRD) may be an important precursor before some strong earthquakes with magnitude greater than \%M\%s5.0. This paper shows some characteristics of CRD, and proposes a method for identifyin... Continuous Rapid Deformation (CRD) may be an important precursor before some strong earthquakes with magnitude greater than \%M\%s5.0. This paper shows some characteristics of CRD, and proposes a method for identifying precursory CRD that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rocess of earthquake preparation. From the deformation data in Yunnan Sichan provinces, we obtained the tilt and strain thresholds of 4.5ms/d and 5 ×10 -7 /d, respectively. Compared the tilt CRD in this region before 9 earthquakes (short term fore shocks and after shocks not included) with magnitude greater than 5.8 in the period from January of 1990 to May of 2001, we found that 8 earthquakes occurred within 5 months after the CRD with a duration of more than 20 days and a tilt velocity of more than 4.5ms/d without false prediction, but with one failure in earthquake prediction. For the strain CRD, 5 earthquakes occurred after the CRD; there was no false prediction, but 4 earthquakes unpredicted. We have tried to increase the thresholds, but found either the failure ratio or the rate of false prediction increased, while the success rate not obvious increa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急速变形 CKD 地震预报 变形与地震的关系 K型斜坡 地壳形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2月6日土耳其M_(w)7.8和M_(w)7.6两次大地震的地震动特征及模拟 被引量:1
9
作者 王宏伟 强生银 +1 位作者 温瑞智 任叶飞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990-3003,共14页
2023年2月6日土耳其东南部连续发生M_(w)7.8和M_(w)7.6大地震,强震动观测台网获取到了大量的强震动观测记录,利用两次地震的强震动记录,对比土耳其地区地震动预测方程,分析了地震动的衰减特征,探讨M_(w)7.8地震的震源破裂特征对近断层... 2023年2月6日土耳其东南部连续发生M_(w)7.8和M_(w)7.6大地震,强震动观测台网获取到了大量的强震动观测记录,利用两次地震的强震动记录,对比土耳其地区地震动预测方程,分析了地震动的衰减特征,探讨M_(w)7.8地震的震源破裂特征对近断层地震动空间分布、速度脉冲的产生及观测台站方位相关的地震动总残差的影响,采用随机有限断层三维地震动模拟方法给出了基于数值模拟记录的仪器地震烈度图,得到以下结论:(1)两次地震中地震动的震源效应明显强于土耳其地区浅地壳地震的平均震源效应,M_(w)7.8地震对中长周期地震动的震源效应比M_(w)7.6地震更强烈;(2)两次地震中远场地震动的非弹性衰减明显强于土耳其地区的平均水平;(3)M_(w)7.8地震中最强烈的地震动主要集中于卡赫拉曼马拉什—安塔基亚的狭长区域内,该区域观测记录普遍具有双向速度脉冲特征,地震动总残差与台站方位角有明显相关性,推断M_(w)7.8地震沿北东走向的东安纳托利亚断裂向北东向破裂传播,同时沿南南西走向的东安纳托利亚断裂的卡赫拉曼马拉什—安塔基亚段向南南西方向破裂传播;(4)模拟记录能大致反映近断层地震动强度及距离衰减特征,M_(w)7.8和M_(w)7.6地震中破裂面附近地震烈度分别达到Ⅸ和Ⅷ度,烈度分布主要受破裂断层和局部场地条件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耳其大地震 强震动记录 衰减特征 震源破裂特征 地震动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芦山M_(S)6.1、马尔康M_(S)6.0和泸定M_(S)6.8地震前跨断层形变异常特征与震后变化 被引量:1
10
作者 马伶俐 陈璞 +4 位作者 彭丽媛 苏琴 代长国 白云波 王伟力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5-81,共7页
基于四川地区多年积累的跨断层短基线、短水准数据,通过原始观测曲线分析、断层近场三维活动及区域预测效能指标定量计算,全面分析2022年芦山M_(S)6.1、马尔康M_(S)6.0和泸定M_(S)6.8三次地震前震中周边断层异常活动及震后变化。结果显... 基于四川地区多年积累的跨断层短基线、短水准数据,通过原始观测曲线分析、断层近场三维活动及区域预测效能指标定量计算,全面分析2022年芦山M_(S)6.1、马尔康M_(S)6.0和泸定M_(S)6.8三次地震前震中周边断层异常活动及震后变化。结果显示,3次M_(S)6.0以上地震前跨断层短期异常增多,主要表现特征为显著突跳和巨幅异常。3次中强地震分别发生于巴颜喀拉块体的内部、边界断裂带及其相邻的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是应力传递、构造活动与块体运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出现异常的场地时空重叠度较高,无法进行严格区分和剥离。此外,泸定M_(S)6.8地震前观测到粘滑失稳前的预滑现象,震后1个月跨断层形变开始出现调整恢复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断层形变 异常特征 预测效能评估 震后变化 时空重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石破坏位移协调系数与GNSS数据的地震预测方法研究
11
作者 冯增朝 沈永星 赵阳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204-4219,共16页
本文以小尺度的岩石破坏试验为基础, 提出了以岩石表面多点位移信息预测岩石失稳破坏的短临前兆指标-位移协调系数(DCC).基于GNSS数据, 分析了DCC指标在大尺度地震中的演化特征, 提出了基于GNSS数据的DCC指标地震预测方法.研究结果表明:... 本文以小尺度的岩石破坏试验为基础, 提出了以岩石表面多点位移信息预测岩石失稳破坏的短临前兆指标-位移协调系数(DCC).基于GNSS数据, 分析了DCC指标在大尺度地震中的演化特征, 提出了基于GNSS数据的DCC指标地震预测方法.研究结果表明: 在岩石弹性承载阶段, DCC在较低水平波动;当承载达到岩石峰值强度95%~99%时, DCC出现突增是预测岩石失稳破坏的重要前兆指标.通过大量试验统计, 确定了岩石从弹性变形到塑性变形转变的岩石弹塑性临界阈值范围为0.98±0.2.当DCC大于弹塑性临界阈值时, 岩石即将发生失稳破坏.基于GNSS数据计算获取三个地震案例震前的DCC指标与岩石破坏过程中DCC指标的演化特征具有相似性, 当DCC指标达到弹塑性临界阈值后大地震将在3~16天发生, 验证了将DCC指标作为预测地震发生短临前兆的有效性.同时, 地震发生区域可以利用震前GNSS数据绝对变形场重构方法通过异常变形区进行确定, 且根据DCC达到阈值时刻的异常变形区面积与地震震级呈对数关系, 可估算地震震级.研究结果对基于GNSS数据建立和完善地震短临预测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塑性阈值 GNSS连续观测 震前变形 绝对变形场 地震短临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tacking模型融合策略的日本俯冲带板缘地震动预测 被引量:2
12
作者 党浩天 王自法 +4 位作者 赵登科 位栋梁 王祥琪 WANG Jianming 李兆焱 《世界地震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0-95,共16页
高精度的地震动预测模型有助于提高地震灾害的预警和应对能力。传统回归方法构建地震动预测模型时提前设定了方程的形式,此种方法存在一定局限性,难以反映地震动传播过程中的复杂规律,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尝试应用机器学习方法构建地震... 高精度的地震动预测模型有助于提高地震灾害的预警和应对能力。传统回归方法构建地震动预测模型时提前设定了方程的形式,此种方法存在一定局限性,难以反映地震动传播过程中的复杂规律,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尝试应用机器学习方法构建地震动预测模型。但采用单一的机器学习算法,难以从数据中捕捉到更多规律,最终导致模型精度难以提升。本文基于日本KiK-net和K-Net强震台网收集到的俯冲带板缘地震动记录,使用Stacking模型融合策略,以LightGBM、XGBoost和CatBoost算法作为基学习器,线性回归算法作为元学习器,引入客观且高效的贝叶斯优化算法对模型进行超参数优化,最终训练并提出了一种适用于日本俯冲带板缘地震动预测的融合模型Stacking-Interface。对比分析所提出模型、单一机器学习模型和传统模型,发现机器学习模型的精度普遍高于传统模型,且相较于单一的机器学习模型,融合模型的预测能力有一定的提升;通过与实际地震动记录的对比和特征参数敏感性分析,验证了所提模型的可靠性和泛化能力。研究方法和结果能够为地震风险分析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动预测 STACKING 俯冲带板缘地震 部分依赖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选取对图像信息法可预测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田唯熙 张永仙 +1 位作者 张盛峰 张小涛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8-225,共18页
图像信息(PI)法是一种基于统计物理学的地震预测方法,因其对中长期地震预测有较好的效果已在国内外广泛应用。PI方法在计算过程中对选取区域的所有网格参量进行了归一化,因此不同的区域选取会产生PI热点结果的变化。本文基于中国地震台... 图像信息(PI)法是一种基于统计物理学的地震预测方法,因其对中长期地震预测有较好的效果已在国内外广泛应用。PI方法在计算过程中对选取区域的所有网格参量进行了归一化,因此不同的区域选取会产生PI热点结果的变化。本文基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自1970年以来的全国M_(S)≥3.0地震目录,采用5年尺度的“异常学习时段”和“预测时间窗”以及1年尺度的滑动时间步长,以南北地震带2016年以来发生的M_(S)≥6.0地震的回溯性预测检验为例,研究了不同空间范围的选取对PI方法地震预测效能的影响。地震预测效能检验采用R值评分法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检验方法。结果显示:①在其它计算参数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的区域选取对PI预测结果有较大影响;②利用R值评分和ROC检验方法对不同研究区的预测效能进行评估时,区域内部地震活动性差异小的区域预测效果较好,而对于地震活动性存在较大差异的区域,地震活动性高的区域内发生的地震更容易被预测,推测导致这一结果的可能原因是地震活动性较强的区域出现的异常更显著,而算法里的归一化过程会抑制地震活动性较低区域出现的异常,从而造成漏报;③对于具体的目标地震,震中附近的PI热点图像会经历演化,因此利用PI方法向前预测时要结合多个时间窗口进行综合预测;④不同于其它天然构造地震的热点演化趋势,2019年四川长宁M_(S)6.0地震和2021年四川泸县M_(S)6.0地震震中附近热点反复出现、消失,可能与人工活动有关;⑤滇西南地区、海原断裂中东部附近、小江断裂中部地区、龙门山断裂南部和小江断裂东北部地区存在持续出现的PI热点,这些区域为值得关注的M_(S)≥6.0地震发震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信息(PI)法 南北地震带 地震可预测性 强震预测 R 值评分 ROC 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甘肃积石山M_(S)6.2地震随机有限断层三分向地震动模拟 被引量:1
14
作者 毛岚 石玉成 +1 位作者 卢育霞 刘琨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78-790,共13页
2023年12月18日23时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M_(S)6.2地震,震中附近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基于不同数据和方法反演得到的震源破裂过程还有争议,为模拟此次地震的地面运动,分别采用SW倾向与NE倾向的震源破裂模型,利用随机有限断层法模拟三... 2023年12月18日23时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M_(S)6.2地震,震中附近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基于不同数据和方法反演得到的震源破裂过程还有争议,为模拟此次地震的地面运动,分别采用SW倾向与NE倾向的震源破裂模型,利用随机有限断层法模拟三分向地震动。选取震中距约100 km内的57个触发强震台站,模拟其三分向加速度时程、速度时程及5%阻尼比拟加速度反应谱(PSA)。结果表明,模拟的峰值地面加速度(PGA)、峰值地面速度(PGV)能够体现地震动峰值的衰减规律,NE倾向的震源破裂模型会导致更大的地震动。模拟与观测记录的幅值接近、谱形相似,其中SW倾模型的PSA残差更小。基于三分向模拟地震动给出积石山M_(S)6.2地震的仪器烈度分布,SW倾向与NE倾向模型极震区烈度均达Ⅷ度,其中SW倾向模型与应急管理部发布的烈度图更加接近。积石山M_(S)6.2地震的模拟说明随机有限断层法可用于计算三分向地震动,并验证模拟输入震源、路径与场地参数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石山M_(S)6.2地震 随机有限断层法 地震动模拟 地震烈度 强震记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海沟S-net台网水平向海域板缘地震动模型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谭景阳 颜仕龙 +2 位作者 陈灯红 张齐 陈柳灼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186-200,共15页
地震动反应谱预测模型是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的基础,该文基于日本海沟大型海底台网S-net的海域俯冲带板缘地震动数据库,建立了俯冲带地区的水平向海域板缘地震动预测模型,分析了板缘地震的海陆地震动模型差异。在地震动模型中考虑了与场... 地震动反应谱预测模型是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的基础,该文基于日本海沟大型海底台网S-net的海域俯冲带板缘地震动数据库,建立了俯冲带地区的水平向海域板缘地震动预测模型,分析了板缘地震的海陆地震动模型差异。在地震动模型中考虑了与场地信息有关的台站水深和沉积层厚度。由于海底台站的埋设方式不同,在模型中将台站按埋设和未埋设进行区分,通过回归分析和参数平滑建立了考虑震源类型、矩震级、震源深度、断层距、水深、沉积层厚度和埋设方式的水平向海域板缘地震动预测模型。通过对事件内残差进行分离,给出了研究区域的海底板缘模型单台标准差,可用于特定场点的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该文的水平向海域板缘地震动模型可为考虑震源类型的海域区划和海域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域地震动 俯冲带板缘地震 预测模型 随机效应模型 海域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P断层破裂模型在青海门源M_(S)6.9地震强地面运动模拟的适用性研究
16
作者 罗超 曹晓雨 +3 位作者 高阳 徐飞 冯怀平 王昊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34-547,共14页
2022年1月8日青海省门源县发生M_(S)6.9地震,震中附近遭受了强烈地震破坏.为验证Graves和Pitarka开发的GP断层破裂模型在震前对中国地区地震动场的预测与评估能力,本文基于GP法,考虑不同上升时间系数(rc)的影响,对门源地震进行了确定性... 2022年1月8日青海省门源县发生M_(S)6.9地震,震中附近遭受了强烈地震破坏.为验证Graves和Pitarka开发的GP断层破裂模型在震前对中国地区地震动场的预测与评估能力,本文基于GP法,考虑不同上升时间系数(rc)的影响,对门源地震进行了确定性地震动模拟.将模拟结果在地震动衰减规律、波形与幅值和烈度分布三个方面分别与青藏地区的地震动峰值预测方程、强震观测记录和根据强震记录自动产出的烈度图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当rc为9.0时,模拟记录与实测记录和地震动峰值预测方程基本一致.本文较好的重现了门源地震的强震动场,在合理选取rc的情况下,GP法可以应用于中国地区震前强地震动场的预测和估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M_(S)6.9地震 GP断层破裂模型 强地面运动 上升时间系数 宽频带地震动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时断层破裂尺度估计方法——以2016年M_(W)7.0熊本地震为例
17
作者 肖莹 卢建旗 +1 位作者 李山有 赵晏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57-1464,共8页
实时估计地震震源参数并结合地震动预测方程进行地震动场预测,是地震预警系统中最常用且具有最高时效性的方法。对于中-大型地震而言,由于断层有限性效应的影响,获得准确的震源参数(震级、断层长度、断层走向以及单双侧破裂的比例系数)... 实时估计地震震源参数并结合地震动预测方程进行地震动场预测,是地震预警系统中最常用且具有最高时效性的方法。对于中-大型地震而言,由于断层有限性效应的影响,获得准确的震源参数(震级、断层长度、断层走向以及单双侧破裂的比例系数)是影响该方法效能的关键因素。介绍一种针对大震的实时断层破裂尺度估计方法,包括主断层的破裂方向以及破裂长度,可用于实时地震动预测以及近实时地震影响场的绘制。通过最小化观测地震动参数值与加入断层模型参数后的理论预测值之间的误差函数,来确定最佳线源模型。通过实时追踪断层破裂情况,并对源模型进行校正,可以显著改善大震时传统点源模型对近断层区域的低估。同时,引入赤池信息准则可以自动判别何时使用线源模型,从而更加准确地预测地震动场。此方法作为传统预警方法面对大震时的补充,不仅不改变时效性,而且能够提高预测精度。使用2016年熊本M_(w)7.0地震对方法进行测试。结果表明,约在13 s左右,断层模型的角度开始收敛,在18 s后加入线源模型可以显著提高预测精度。这种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地估计此次地震的震级和断层破裂参数,并具有很好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预警 地震动预测方程 破裂尺度估计 断层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近场、中远场区域性差异的地震动工程输入适用性研究
18
作者 吴玉娇 任叶飞 +3 位作者 肖裴渊 刘也 冀昆 温瑞智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85-697,共13页
工程结构动力时程分析时在本地区观测记录不足的情况下,时常选用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强震动记录作为地震动输入,但这些记录是否适用于我国规范要求的场景尚缺乏科学的验证。本文搜集了美国、欧洲、新西兰、日本以及墨西哥地区近十年浅层壳... 工程结构动力时程分析时在本地区观测记录不足的情况下,时常选用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强震动记录作为地震动输入,但这些记录是否适用于我国规范要求的场景尚缺乏科学的验证。本文搜集了美国、欧洲、新西兰、日本以及墨西哥地区近十年浅层壳内地震共1697组强震动观测记录,分析相同场地类别条件下这些记录的归一化反应谱与我国规范设计谱的匹配效果,从全周期、分周期段谱形匹配的角度,验证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地震动记录作为我国工程结构时程分析地震动输入的适用性,得到如下结论:(1)通过比较不同国家间地震动的归一化反应谱,验证了地震动存在显著的区域性差异,说明地震动输入选取时要尽可能选用工程场址所在地区的观测记录。(2)通过对比近、中、远场的归一化平均谱,发现短周期地震动的区域性差异在近场并不突出,地震动输入选取还需考虑距离因素。(3)依据谱形匹配的平均相对误差、平均变异系数和观测记录数量,给出了国外强震动记录是否适用于我国地震动输入选取的评价流程。(4)分别从全周期以及短、中、长分周期段谱形匹配效果的角度,给出了不同场地类别下我国地震动输入选取时最优推荐强震动记录的国家或地区,发现在短周期段新西兰的记录最适用,而中、长周期段和全周期段则是日本地区的记录最为适用。研究结果可为我国工程结构时程分析的地震动输入选取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震动记录 浅层壳内事件 谱形匹配 工程地震动输入 近场 中远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光学影像相关性匹配技术的2023年土耳其M_(W)7.8与M_(W)7.5双强震地表同震变形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康文君 徐锡伟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9-297,共9页
2023年2月6日在土耳其中南部卡赫拉曼马拉什省10个小时内连续发生M_(W)7.8与M_(W)7.5双强震,震源机制解表明两个地震均为走滑型地震。土耳其双强地震发生后,国内外学者利用野外测量、GNSS以及差分InSAR等方法开展了一系列地表同震变形研... 2023年2月6日在土耳其中南部卡赫拉曼马拉什省10个小时内连续发生M_(W)7.8与M_(W)7.5双强震,震源机制解表明两个地震均为走滑型地震。土耳其双强地震发生后,国内外学者利用野外测量、GNSS以及差分InSAR等方法开展了一系列地表同震变形研究,但由于所采用的技术手段限制,当前已有地表同震变形结果尚存在空间分辨率低、近断层处数据缺失等不足。为了弥补这些不足,研究利用哨兵2号光学影像数据,通过影像相关性匹配技术得到了土耳其双强震的东西向和南北向的地表同震变形场,并将这些地表变形转换成为沿着断层方向的左旋走滑位移。变形场结果显示两次地震地表破裂长度分别约280 km和约130 km,首先发生的M_(W) 7.8地震的平均走滑位移量为4.2±1.66 m,最大走滑位移量6.9±0.81 m;随后发生的M_(W)7.5地震的平均走滑位移量为4.9±2.45 m,最大走滑位移量为9.6±1.16 m。通过对比COSI-Corr方法和野外测量得到的水平位移,结果显示2种方法得到的最大水平位移相吻合,而COSI-Corr方法得到的平均位移略大于野外测量得到的水平位移,这是由COSI-Corr方法测量结果中包含了部分离断层弥散变形导致的。研究结论不仅可为断层面滑动反演模型提供变形数据和约束条件,同时可以加深对走滑断裂的破裂行为控制因素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耳其双强震 东安纳托利亚断裂 哨兵2号 光学影像相关性匹配 地表同震变形 恰尔达克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6.9级强地震动模拟研究
20
作者 师涵博 张元生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80-691,共12页
为满足数字化时代应急处置的新要求,基于随机有限断层法的发展,利用青海门源地区地下三维速度结构的模型和v S30数据,通过逐步迭代射线追踪法、格林函数位移解析相位谱和有限断层法的联合计算,以青海门源6.9级地震为例,获得具有地表土... 为满足数字化时代应急处置的新要求,基于随机有限断层法的发展,利用青海门源地区地下三维速度结构的模型和v S30数据,通过逐步迭代射线追踪法、格林函数位移解析相位谱和有限断层法的联合计算,以青海门源6.9级地震为例,获得具有地表土层放大效应的强地震动模拟数据,进而绘制出研究区内PGA和烈度分布模拟图;并与实际台站记录的PGA和实地调查烈度结果相比,其烈度区划范围基本一致,同时也验证此联合计算方法可用于未来地震灾害的快速评估,并为灾后应急救援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地震 强地震动模拟 有限断层法 逐步迭代射线追踪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