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0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珠江三角洲典型联围地区防洪潮工程方案优化与影响分析
1
作者 高慧琴 李彬权 +1 位作者 靳高阳 朱三华 《水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16,共8页
珠江三角洲联围地区经济高度发达,但受极端天气、海平面上升及泄洪格局变化综合影响,防洪潮形势严峻。以广州市南沙区为典型联围研究对象,剖析上游西江、北江泄洪格局演变及外海潮位变化对防洪潮的影响,分别提出防洪能力提升的工程方案... 珠江三角洲联围地区经济高度发达,但受极端天气、海平面上升及泄洪格局变化综合影响,防洪潮形势严峻。以广州市南沙区为典型联围研究对象,剖析上游西江、北江泄洪格局演变及外海潮位变化对防洪潮的影响,分别提出防洪能力提升的工程方案和防潮能力提升的工程方案,构建河网一维非恒定流数学模型进行方案分析论证。结果表明:(1)1990年后北江三水站分流比显著增加(均值由15.5%升至21.8%),叠加河道下切与洪水归槽效应,加剧南沙区外江防洪压力;外海潮位以3.6 mm/a速率持续上升,南沙区附近测站200年一遇设计潮位抬升0.58~0.66 m,导致现有堤防防潮能力被动降低。(2)提出思贤滘分流比调控防洪工程方案,将50年一遇以上洪水条件下的三水站分流比调控至22.6%,有利于缓解南沙区外江防洪压力。(3)提出南沙区纯堤防防潮工程方案和联围筑闸防潮工程方案,对比分析后推荐联围筑闸方案,对珠江三角洲主要水道节点防洪水位、分流比影响不大。研究成果可为珠江三角洲典型联围地区防洪潮工程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化环境 防洪潮工程体系优化 联围筑闸 河网一维非恒定流模型 珠江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三角环境协同治理对城市绿色发展水平的影响研究
2
作者 周建国 陆安颉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2-56,共15页
推动长三角环境协同治理既是破解“行政区经济”与“生态共同体”矛盾的现实需求,也是提升区域绿色发展水平的关键抓手和重要支撑。采用超效率SBM-DEA模型测算长三角全域及周边地区105个城市的绿色发展效率,并运用双重差分法从减污和增... 推动长三角环境协同治理既是破解“行政区经济”与“生态共同体”矛盾的现实需求,也是提升区域绿色发展水平的关键抓手和重要支撑。采用超效率SBM-DEA模型测算长三角全域及周边地区105个城市的绿色发展效率,并运用双重差分法从减污和增效两个维度考察长三角环境协同治理对城市绿色发展水平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政策实施之后,区域污染物显著减少,绿色发展效率明显提升,表明政策能显著提升长三角城市绿色发展水平。异质性分析表明,政策对城市绿色发展水平的促进作用在区域核心、高政府支持水平的城市中表现更为显著。机制检验表明,长三角环境协同治理主要通过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推进绿色技术创新和增加环境规制强度来显著提升城市绿色发展水平,并且三条路径之间存在显著协同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协同治理 长三角区域 城市绿色发展水平 减污增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大城市群卫生人力资源均衡布局、协同发展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朱泉同 房莲 +2 位作者 张惠东 董琬月 孙建平 《卫生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18,共6页
目的:研究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卫生人力资源的地区差异,为推动区域卫生人力资源均衡布局、协同发展提供参考。方法:运用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马尔科夫链及β收敛模型等方法,分析三大城市群卫生人力资源的地区差异... 目的:研究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卫生人力资源的地区差异,为推动区域卫生人力资源均衡布局、协同发展提供参考。方法:运用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马尔科夫链及β收敛模型等方法,分析三大城市群卫生人力资源的地区差异、分布动态及收敛趋势。结果:2009—2022年三大城市群卫生人力资源水平持续提升,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且呈现正向溢出效应,具有不同程度的β收敛性特征。结论:三大城市群应继续利用好政策优势,加快推进区域卫生人力资源均衡布局;重视正向溢出效应,加快推动区域卫生人力资源协同发展;同时,重视经济发展等因素对区域卫生人力资源均衡布局和协同发展的作用,扩大优质医疗资源的地域辐射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 卫生人力资源 均衡布局 协同发展 京津冀 长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网河区水位空间插值的kriging方法 被引量:9
4
作者 张蕾 陈晓宏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12-114,共3页
分析了珠江三角洲网河区水位变化特征。基于区域化变量理论,提出珠江三角洲网河区水位空间插值的kriging方法,给出描述该网河区水位空间分布结构的半变异函数,分析了网河区水位的空间分布,以及水位的空间结构性—方向性和相关距离,并给... 分析了珠江三角洲网河区水位变化特征。基于区域化变量理论,提出珠江三角洲网河区水位空间插值的kriging方法,给出描述该网河区水位空间分布结构的半变异函数,分析了网河区水位的空间分布,以及水位的空间结构性—方向性和相关距离,并给出了丰水期的一个应用实例,为该地区防洪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位 空间插值 KRIGinG 区域化变量 珠江三角洲网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CP范式下珠三角地区森林康养产业发展路径研究
5
作者 陈南静 邓雄 +3 位作者 朱震锋 宋彩平 黄亚敏 李婷婷 《森林防火》 2025年第2期121-124,共4页
森林康养产业是将森林资源与健康养生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珠三角地区作为我国首个国家级森林城市群的覆盖区域,在发展森林康养产业方面具备显著资源和区位优势。采用SCP分析范式,对该区域森林康养产业展开深度探究,详细剖析其... 森林康养产业是将森林资源与健康养生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珠三角地区作为我国首个国家级森林城市群的覆盖区域,在发展森林康养产业方面具备显著资源和区位优势。采用SCP分析范式,对该区域森林康养产业展开深度探究,详细剖析其市场结构、市场行为以及市场绩效。基于研究结果,提出贴合实际且具有针对性的产业发展路径,助力珠三角地区森林康养产业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同时为国内其他地区同类产业发展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P范式 森林康养产业 绿色经济 生态文明 珠三角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开发权转移与农民的逆市民化
6
作者 刘丽娟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5-106,共12页
土地开发中的增值收益分配与农民市民化进程紧密关联。基于对东莞Q村的实地调研发现,以Q村为代表的珠三角核心农村地区以集体土地开发为基础,利用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推进了本地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带动了地方经济的高速发展,农民作为集... 土地开发中的增值收益分配与农民市民化进程紧密关联。基于对东莞Q村的实地调研发现,以Q村为代表的珠三角核心农村地区以集体土地开发为基础,利用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推进了本地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带动了地方经济的高速发展,农民作为集体经济成员在事实上享受了土地非农化所带来的增值收益,但在实践中这种土地权利的赋予使得本地农民在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上呈现一种弱市场竞争、去劳动化的“逆市民化”状态。市民化能力是实现高质量市民化的基础,实践证明直接赋予农民土地权利并不一定能够有效提升其市民化能力,反而有可能让这部分恰好占据特定区位的农民成为土地食利者,由此形成对地租经济收益的过度依赖而无法向真正的现代化的市民转型。这表明,农地非农使用增值收益的分配应遵循公平发展导向,充分保障国家在土地开发过程中的主导权、增强城市公共服务供给、进一步完善征地补偿制度等,进而保障全民能够公平享受土地权利,为农民市民化能力的提升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开发权 城市化 逆市民化 珠三角地区 人的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RYZA(V3)模型对珠三角地区双季稻参数的模拟效果及验证分析
7
作者 叶树春 王广伦 +3 位作者 钟珑 曾繁威 陈元哲 孔正圆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2期64-68,74,共6页
以珠三角地区为研究区,基于2018—2020年不同播期双季稻的生长发育观测数据以及当地气象和土壤数据,利用2018—2019年的数据对ORYZA(V3)模型进行校准,以调整和确定作物的基本参数,使用2020年双季稻的生育期、叶面积指数和生物量等数据... 以珠三角地区为研究区,基于2018—2020年不同播期双季稻的生长发育观测数据以及当地气象和土壤数据,利用2018—2019年的数据对ORYZA(V3)模型进行校准,以调整和确定作物的基本参数,使用2020年双季稻的生育期、叶面积指数和生物量等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ORYZA(V3)模型对珠三角双季稻的生育期具有较高的模拟精度,与实测值相比误差范围为0~3 d。ORYZA(V3)模型对2020年早稻和晚稻叶面积指数动态变化的模拟准确率高,模拟值的平均线性回归系数(α值)接近于1,相关系数(R^(2))分别为0.670 4和0.766 0,t检验结果显示,模拟值与实测值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ORYZA(V3)模型对水稻地上部各器官生物量的模拟误差较大,但从统计学角度来看但仍在合理范围内,且对晚稻的模拟效果优于早稻。由此可知,通过校准作物参数,ORYZA(V3)模型能准确地模拟水稻的生长情况,可以应用于珠三角地区的水稻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YZA(V3)模型 双季稻 模型校准 模拟效果 验证 珠三角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与珠三角产业协同发展比较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叶堂林 刘佳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0-167,共8页
2024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10周年,产业协同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但仍存在一些现实困难。与珠三角进行对比分析,有助于进一步明确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差距短板,明晰下一步发展的方向。运用量化分析、复杂网络等方法,对京津冀与珠三... 2024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10周年,产业协同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但仍存在一些现实困难。与珠三角进行对比分析,有助于进一步明确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差距短板,明晰下一步发展的方向。运用量化分析、复杂网络等方法,对京津冀与珠三角的产业协同特征、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数字产业发展等状况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存在以下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主导产业的区域产业链分工格局尚未形成,数字经济发展不均衡,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不足等。基于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加快构建具有首都特点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强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协同联动,强化创新协同,协同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助力京津冀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 珠三角 产业协同 区域协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路网络联系对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被引量:7
9
作者 严思齐 吴群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5-77,共13页
研究目的:探究铁路网络联系对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为依托铁路交通发展促进土地绿色利用效率提升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超效率SBM模型,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空间面板模型。研究结果:(1)长三角城市铁路联系强度和土... 研究目的:探究铁路网络联系对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为依托铁路交通发展促进土地绿色利用效率提升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超效率SBM模型,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空间面板模型。研究结果:(1)长三角城市铁路联系强度和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均呈现显著的增长趋势,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区域差异。(2)铁路联系强度的提高促进了本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提升,与综合铁路联系相比,高铁联系对本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提升作用更加明显。(3)铁路联系的加强促进了本城市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的提升和创新产出的增长,进而对土地绿色利用效率产生影响。高铁联系在促进本城市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提升和创新产出增长方面的作用更加明显。(4)城市对外铁路联系强度的提高产生了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抑制了邻近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提升。研究结论:应充分发挥铁路建设在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创新方面的作用,依托铁路网络加强区域内经济技术合作、发挥各城市比较优势,以推动区域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整体性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网络联系 土地绿色利用效率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 空间面板模型 长三角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与绿色创新耦合协调度研究——以长三角地区城市为例 被引量:11
10
作者 崔茂森 刘荣庆 《华东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5-37,共13页
数字经济与绿色创新协调发展有助于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文章以2011—2021年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时空统计方法,分析数字经济与绿色创新耦合协调度的分布动态演进特征、区域差异以及障碍因子。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数字经... 数字经济与绿色创新协调发展有助于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文章以2011—2021年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时空统计方法,分析数字经济与绿色创新耦合协调度的分布动态演进特征、区域差异以及障碍因子。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数字经济与绿色创新耦合协调度呈现逐年上升态势,空间上呈现“上海市>浙江省>江苏省>安徽省”的分布格局;长三角地区耦合协调度相对稳定,等级转移均发生在相邻类型之间,空间背景对耦合协调度具有较大影响;长三角地区耦合协调度的总体差异呈现下降趋势,其主要来源为区域间差异;不同地区的障碍因子存在较大差异。据此,在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制定差异化发展路径等方面提出建议,为推动长三角地区数字经济与绿色创新协调共进提供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绿色创新 耦合协调度 长三角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色金融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以长三角区域为例 被引量:11
11
作者 郑兰祥 高彩芹 郑飞鸿 《华东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41-51,共11页
文章基于2010—2021年长三角区域4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系统GMM模型、中介模型和门槛模型实证检验长三角区域绿色金融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发现:长三角区域绿色金融发展有助于降低碳排放,其作用在大型及以上规模城市和创新能力较... 文章基于2010—2021年长三角区域4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系统GMM模型、中介模型和门槛模型实证检验长三角区域绿色金融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发现:长三角区域绿色金融发展有助于降低碳排放,其作用在大型及以上规模城市和创新能力较强城市中更为明显。机制分析发现,长三角区域绿色金融发展通过促进绿色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进而抑制碳排放;在绿色技术创新这一传导机制中,策略性技术创新发挥着主要作用。门槛效应表明,长三角区域绿色金融发展与碳排放之间存在明显“倒U”型曲线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三角区域 绿色金融发展 碳排放 绿色技术创新 产业结构升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三角地区近20年城镇化与景观生态安全耦合协调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吴大放 甘梓莹 +3 位作者 宁芳洁 何晓莉 郑嘉欣 赖焕明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98-307,共10页
针对城镇化进程加快导致的珠三角地区生态景观胁迫程度日趋严峻,亟需加强区域生态保护的现状,构建新型城镇化与景观生态安全的耦合协调模型,定量测度2000—2020年珠三角地区城镇空间扩展与景观生态安全耦合协调时空格局以及发展状态,运... 针对城镇化进程加快导致的珠三角地区生态景观胁迫程度日趋严峻,亟需加强区域生态保护的现状,构建新型城镇化与景观生态安全的耦合协调模型,定量测度2000—2020年珠三角地区城镇空间扩展与景观生态安全耦合协调时空格局以及发展状态,运用多元回归分析和灰色预测模型揭示其驱动机理,并预测2040年城镇空间扩展和景观生态安全耦合的发展趋势。结果表明:珠三角地区9市城镇化与景观生态安全的耦合协调度在20年间呈现缓慢波动上升的趋势,耦合协调度由2000年的0.305~0.436升至2020年的0.385~0.545,现处于拮抗耦合阶段,未来20年将继续向着协调同步、有序发展的方向前进。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城镇开发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难以同步发展,景观生态状况不乐观,生态环境滞后型的地市逐渐增多,尚未全面形成良好的协调发展状态。对外开放程度、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投入水平等因素对耦合协调度的影响较为显著(P<0.05),今后对于区域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强耦合协调的机理研究,持续关注城镇空间拓展与景观生态安全的协调发展趋势及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景观生态安全 耦合协调度 驱动机制 GM(1 1)预测模型 珠三角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千万工程”与促进长三角地区共同富裕逻辑研究
13
作者 赵建强 徐保根 李武艳 《区域经济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6-122,共7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理清土地综合整治、“千万工程”与共同富裕之间存在的逻辑关系,对于探索长三角地区共同富裕差距及其成因、探究通过土地综合整治深化“千万工程”来促进长三角地区共同富...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理清土地综合整治、“千万工程”与共同富裕之间存在的逻辑关系,对于探索长三角地区共同富裕差距及其成因、探究通过土地综合整治深化“千万工程”来促进长三角地区共同富裕的基本思路与路径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土地综合整治与“千万工程”之间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共同富裕是二者的最终目标,构建共富单元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长三角地区内部及其省市之间的共同富裕差距主要由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生态环境等因素的差异造成。在追求共同富裕和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应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创造新需求为主线,基于土地综合整治和“千万工程”建设,推动国土空间资源要素配置与共同富裕现代化生产力布局优化相适应,在全域打造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推动“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和“产城人文景生”融合发展,推进区域治理水平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千万工程” 土地综合整治 共同富裕 长三角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三角区域合作网络时空演化特征及动力机制研究
14
作者 曹贤忠 范之千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142-2153,共12页
区域合作演化及动力是经济地理学者关注的热点议题,然而关于区域合作评价体系及动力机制探讨仍尚显不足。尤其缺乏从关系视角的综合研究。因此,文章以长三角区域41个城市为例,从关系视角构建了涵盖经济、创新、交通和生态4个维度的综合... 区域合作演化及动力是经济地理学者关注的热点议题,然而关于区域合作评价体系及动力机制探讨仍尚显不足。尤其缺乏从关系视角的综合研究。因此,文章以长三角区域41个城市为例,从关系视角构建了涵盖经济、创新、交通和生态4个维度的综合指标体系,并采用社会网络和QAP分析方法,揭示了长三角区域合作网络的演化特征及动力机制。研究发现:1)随着时间推移,长三角区域合作网络从“松散到紧密”“单中心到多中心”,趋于更加紧密和多中心化,形成“南京-上海-杭州”黄金三角核心节点,且对周边城市的辐射效应较强;2)地理邻近、制度邻近、认知邻近及合作基础显著影响区域合作水平;在高质量发展阶段,市场机制和企业主导作用显著,而在合作初期及快速深化阶段,政府支持和政策协调发挥了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合作网络 动力机制 社会网络分析 长三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三角国家森林城市群生态安全格局变化与空间优化识别 被引量:4
15
作者 魏胜蓉 何婷婷 +4 位作者 付迎春 肖云丹 侯瑞霞 张乃静 纪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8094-8109,共16页
识别生态安全格局(ESP)对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平衡具有重要意义。面向珠三角国家森林城市群规划建设,应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电路理论、空间设计网络分析(sDNA)等方法,通过构建珠三角森林城市群建设前后的生态廊道网... 识别生态安全格局(ESP)对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平衡具有重要意义。面向珠三角国家森林城市群规划建设,应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电路理论、空间设计网络分析(sDNA)等方法,通过构建珠三角森林城市群建设前后的生态廊道网络,识别了景观形态、拓扑连通性及其指示的生态格局时空演变,结合规划功能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和网络连通特征,探讨了珠三角森林城市群生态安全格局空间优化的识别结果。研究结果表明:(1)2015、2020年生态景观形态变化,生态源地核心(core)类型面积和生态廊道长度占比明显增加,分别为14.97%、0.40%,生态斑块聚集与连通增加是当前生态格局变化的主要特征;(2)珠三角的东部、西部森林生态屏障和南部沿海生态防护带(两屏一带)的连通性潜力明显增加,高、中高、中低连通性的生态廊道占比分别增加2.65%、6.98%和8.25%,形成合理提升的生态网络连通结构。(3)集成生态源地重要性与生态廊道连通性、生态断裂点的优化目标,从生态点-线-面基质构建优先保护修复区识别准则,结果识别得到优先保护的重要生态源地面积为14656.06km^(2),优先修复的生态廊道有930.69km及246个断裂点,进一步为空间优化识别与安全格局提升探明路径。总体上,2020年珠三角森林城市群建设提升了“两屏一带”的生态安全格局,生态源地与网络连通性的增加揭示了城市群中心生态格局的提升和沿海防护带生态修复优化空间的识别结果,指示了加强城市群与沿海生态廊道建设的必要性,从工程修复视角为森林城市群生态安全格局识别与空间优化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三角 森林城市群 生态安全 网络连通性 优先保护修复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生产视角下珠三角地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响应策略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陈丹阳 周岱霖 +1 位作者 霍子文 范颖 《南方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07-115,共9页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作为我国特有的以土地资源为主要调控对象的政策制度,深度参与着城乡空间的生产过程,既对城乡空间进行重塑,也反映着城乡空间背后的政治、经济、社会需求与运行逻辑。引入空间生产的三元理论,以珠三角地区为对象构建全...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作为我国特有的以土地资源为主要调控对象的政策制度,深度参与着城乡空间的生产过程,既对城乡空间进行重塑,也反映着城乡空间背后的政治、经济、社会需求与运行逻辑。引入空间生产的三元理论,以珠三角地区为对象构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理论认知框架,提出珠三角地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在空间表征方面应落实区域协调与生态文明的新意志,在空间实践方面应做优现代产业与经济发展的新空间,在表征空间方面应保障多元化社会人群安居的新需求。并分析珠三角地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在空间生产方面的现状困境,最后聚焦规划制度框架、土地制度空间、产业经济空间和人居生活空间四大维度的策略重构响应,提出珠三角地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优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生产理论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珠三角地区 制度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港澳珠三角区域大气复合污染趋势及人群健康效应 被引量:6
17
作者 李晨 王佳燕 赵辉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78-1388,共11页
准确评估空气污染对健康的风险是当前大气环境领域普遍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利用2015−2019年粤港澳珠三角区域细颗粒物(PM_(2.5))浓度和臭氧日最大8 h平均浓度(MDA8 O_(3)浓度)的观测数据,研究了其空间分布、变化趋势及对人体健康的影... 准确评估空气污染对健康的风险是当前大气环境领域普遍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利用2015−2019年粤港澳珠三角区域细颗粒物(PM_(2.5))浓度和臭氧日最大8 h平均浓度(MDA8 O_(3)浓度)的观测数据,研究了其空间分布、变化趋势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结果表明:①2015−2019年PM_(2.5)平均浓度呈从西北到东南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而MDA8 O_(3)平均浓度的空间分布则呈从东南向西北递减的特征。PM_(2.5)浓度和MDA8 O_(3)浓度的月变化特征分别呈“V”型和“M”型。与其他研究不同的是,粤港澳珠三角区域MDA8 O_(3)浓度在秋季最高,其次是春季和夏季。②2015−2019年PM_(2.5)年均浓度总体呈下降趋势,年均降速为1.5μg/m^(3),而MDA8 O_(3)年均浓度表现为每年上升2.2μg/m^(3)。空间上,澳门地区、中山、香港地区、佛山和东莞的PM_(2.5)浓度降速较高,而珠海的MDA8 O_(3)浓度升速最高,其次是中山和深圳。③2019年粤港澳珠三角区域因PM_(2.5)长期暴露导致的全因与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数分别为19638人〔95%置信区间(CI):4442~29458人〕与1236人(95%CI:782~1690人),与2015年相比分别下降了29.1%和29.3%;2019年因O_(3)长期暴露引起的全因与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数分别为12769人(95%CI:6449~25280人)与5700人(95%CI:1925~11227人),分别较2015年增加了21.5%与21.3%。研究显示,粤港澳珠三角区域大气PM_(2.5)污染改善所带来的健康风险可能会被O_(3)污染增加导致的健康风险所抵消,因此未来该地区需要特别重视PM_(2.5)和O_(3)的协同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 O_(3) PM_(2.5) 健康影响 粤港澳珠三角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规制下长三角城市群技术协同创新网络特征对绿色经济增长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苏佳璐 马志强 李明星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33-43,共11页
以长三角城市群联合申请专利数据为基础,构建城市群技术协同创新网络。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固定效应面板模型,揭示跨区域技术协同创新网络静态特征(网络位置、网络关系强度)与动态特征(扩张性、稳定性)对绿色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环... 以长三角城市群联合申请专利数据为基础,构建城市群技术协同创新网络。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固定效应面板模型,揭示跨区域技术协同创新网络静态特征(网络位置、网络关系强度)与动态特征(扩张性、稳定性)对绿色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环境规制的调节作用。研究表明:网络位置、自我中心网络稳定性对绿色经济增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网络关系强度与绿色经济增长之间存在U型关系;自我中心网络扩张性对绿色经济增长具有抑制作用;环境规制正向调节网络位置、网络关系强度、稳定性与绿色经济增长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三角城市群 技术协同创新网络 社会网络分析 绿色经济增长 环境规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技术合作-转让双层网络结构演化及其对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陈毓玲 邢和祥 杜德斌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180-2191,共12页
文章基于复杂网络理论,利用2010—2019年长三角地区41个地级市专利数据构建城际技术合作-转让双层网络,刻画双层网络的基本特征演化,分析合作与转让子网络的结构发展差异及其相互的耦合演变动态,并探讨合作-转让双层网络结构对城市创新... 文章基于复杂网络理论,利用2010—2019年长三角地区41个地级市专利数据构建城际技术合作-转让双层网络,刻画双层网络的基本特征演化,分析合作与转让子网络的结构发展差异及其相互的耦合演变动态,并探讨合作-转让双层网络结构对城市创新能力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1)长三角地区双层创新网络内部联系增强,通达性和效率提升,且内部向心趋势降低;2)转让与合作网络前期分布均集中在东南沿海一带,但后续极化现象有所缓解,转让网络中城市等级性下降更为显著;网络的耦合协调度整体上升,但离散程度同步提高,两极化趋势明显;3)空间计量模型的回归结果揭示了双层创新网络中的节点强度和重要度对城市创新能力具有正向影响,且两者均存在显著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周边城市经济活力提升,会推动本地城市的创新能力增强,而邻近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会对本地城市创新能力产生负向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网络 技术合作-转让双层网络 创新能力 城市经济活力 复杂网络理论 长三角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三角地区城区面积−绿地面积异速增长关系及协调性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尹上岗 孙恬 +1 位作者 朱奕衡 杨山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70-680,共11页
城区面积与绿地面积发展关系是影响城市新型城镇化质量提高的关键问题。以长三角地区为研究区,利用异速增长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探讨2000―2020年城区面积与绿地面积的发展关系,分析城区面积−绿地面积异速增长与耦合协调的交互规律及... 城区面积与绿地面积发展关系是影响城市新型城镇化质量提高的关键问题。以长三角地区为研究区,利用异速增长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探讨2000―2020年城区面积与绿地面积的发展关系,分析城区面积−绿地面积异速增长与耦合协调的交互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长三角城区面积和绿地面积呈现出“一极多核”的空间结构,其结构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时间上,异速增长关系类型沿着绿地扩张弱型−城区绿地基本协调型−绿地扩张弱型演进;空间上,以绿地扩张弱型城市为主,即正异速增长型城市数量占据主导地位。②长三角城区面积与绿地面积的协调度总体呈上升趋势,协调度格局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在空间上呈“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协调度空间差异呈扩大态势。③长三角城区面积与绿地面积协调度类型的数量结构由“金字塔型”转变为“橄榄型”,正异速增长型城市协调度趋于上升且空间差异较大,负异速增长型城市协调度趋于下降且空间差异较大。④城镇化率、人均GDP和人口密度对耦合协调度影响较强,第三产业比重、固定资产投资率、财政自给率耦合协调度和异速增长均有不同程度影响,各因素对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均超过异速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区面积 绿地面积 异速增长 协调性 长三角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