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1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覆碳酸盐岩红土层对磷石膏水分运移的影响及Green-Ampt模型模拟
1
作者 陈浩 刘冬冬 +2 位作者 冯娜 杨娅 唐俊杰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5-234,共10页
[目的]分析上覆碳酸盐岩红土对磷石膏入渗特性的影响机制,为西南喀斯特地区磷石膏堆场合理处置及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室内扁平土柱入渗试验研究3种磷石膏容重(1.2,1.3,1.4 g/cm^(3))和3种上覆土层厚度(0,6,12 cm)对磷石膏水分... [目的]分析上覆碳酸盐岩红土对磷石膏入渗特性的影响机制,为西南喀斯特地区磷石膏堆场合理处置及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室内扁平土柱入渗试验研究3种磷石膏容重(1.2,1.3,1.4 g/cm^(3))和3种上覆土层厚度(0,6,12 cm)对磷石膏水分入渗过程的影响,并通过改进的分层型Green-Ampt模型进行入渗过程数值模拟。[结果](1)6和12 cm覆土厚度处理下水分入渗到底部的时间差异不显著(p>0.05),而在0与6 cm、0与12 cm覆土厚度处理下入渗时间差异显著(p<0.05)。覆土厚度为0 cm的初始入渗率、平均入渗率和稳定入渗率显著高于6,12 cm的初始入渗率、平均入渗率和稳定入渗率(p<0.05),稳定入渗率随覆土厚度增大而显著减小。6,12 cm覆土厚度累积入渗量差异不显著(p>0.05),其余覆土厚度之间累积入渗量差异显著(p<0.05)。(2)相同覆土厚度下,磷石膏容重对初始入渗率、平均入渗率和稳定入渗率的影响均不显著(p>0.05)。(3)湿润峰深度实测值与模拟值决定系数(R^(2))变化范围为0.951~0.995,均方根误差(RMSE)为12.174~40.856,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APE)为0.070~0.227。覆土6和12 cm时,累积入渗量实测值与模拟值决定系数(R~2)变化范围为0.963~0.999,均方根误差(RMSE)为1.471~11.201,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APE)为0.046~0.169。[结论]磷石膏覆土与未覆土的土壤水分入渗特征存在显著差异,改进的分层型Green-Ampt模型能够用于模拟上覆土层条件下磷石膏的入渗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土 磷石膏 水分运移 green-ampt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非均质边坡降雨入渗分析的改进Green-Ampt模型 被引量:5
2
作者 蒋水华 刘贤 +1 位作者 黄劲松 周创兵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77-1186,共10页
边坡降雨入渗分析对于降雨型滑坡加固设计、治理和风险防控至关重要。经典的Green-Ampt模型参数虽然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计算便捷,但是忽略了入渗区客观存在的过渡层,并且不能有效分析考虑土体渗透系数空间变异性的多层非均质边坡降雨... 边坡降雨入渗分析对于降雨型滑坡加固设计、治理和风险防控至关重要。经典的Green-Ampt模型参数虽然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计算便捷,但是忽略了入渗区客观存在的过渡层,并且不能有效分析考虑土体渗透系数空间变异性的多层非均质边坡降雨入渗问题。为此,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多层非均质边坡降雨入渗分析的改进Green-Ampt模型,考虑了降雨入渗的椭圆形过渡层,推导了不同降雨历时下边坡含水率分布情况。同时,以无限长边坡模型为例,通过4种常见的边坡工况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并进行了降雨入渗条件下非均质边坡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对于设定的4种工况,提出的改进Green-Ampt模型计算的边坡体积含水量分布、安全系数和滑动面深度与Richards方程数值解吻合,而基于修正Green-Ampt模型计算的边坡体积含水量和滑动面分布存在偏差,边坡安全系数偏小。此外,基于提出的改进Green-Ampt模型能够准确识别最危险滑动面位置。研究成果可为多层非均质边坡降雨入渗分析及降雨型滑坡加固设计及风险防控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质边坡 降雨入渗 稳定性分析 改进green-ampt模型 空间变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水平土柱与Green-Ampt模型方法测量土壤入渗性能的原理与误差 被引量:19
3
作者 毛丽丽 张心平 +2 位作者 雷廷武 刘汗 史晓楠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6-10,共5页
土壤入渗是自然界水循环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根据水量/物质平衡原理和水平土柱中土壤剖面含水率分布所遵循的Green-Ampt模型中的活塞假定,测量和计算土壤入渗性能。用天然容重下的风干砂壤土,通过室内水平土柱试... 土壤入渗是自然界水循环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根据水量/物质平衡原理和水平土柱中土壤剖面含水率分布所遵循的Green-Ampt模型中的活塞假定,测量和计算土壤入渗性能。用天然容重下的风干砂壤土,通过室内水平土柱试验,说明了获取数据的实验方法、过程,并利用提出的数学模型计算得到土壤入渗性能曲线。利用测量得到的土壤入渗性能回归计算得到的入渗水量分别与实际供水量和由土壤含水率的实际分布计算得到的入渗水量进行对比,得到相对误差分别为11.5%、15.89%,而实际供水量与由土壤含水率实际分布计算得到的水量之间的相对误差只有1.02%,说明了该方法的测量精度以及方法精度有进一步提高的可能性。该方法与传统的土壤入渗率测量方法相比,可以测量出土壤初始很高的入渗率,而且试验操作简单,省水,省时,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渗性能 测量方法 green—ampt模型 水平土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reen-Ampt和Philip模型的波涌灌间歇入渗模型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傅渝亮 费良军 +2 位作者 聂卫波 陈琳 吴军虎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94-201,共8页
为了进一步揭示波涌灌间歇入渗的影响机制与规律,基于Green-Ampt和Philip入渗模型理论,建立了波涌灌间歇入渗分区模型,将第2供水周期及其后的供水周期内形成的入渗湿润区分别划分为重力势湿润区和基质势湿润区,并阐述了基于间歇入渗过... 为了进一步揭示波涌灌间歇入渗的影响机制与规律,基于Green-Ampt和Philip入渗模型理论,建立了波涌灌间歇入渗分区模型,将第2供水周期及其后的供水周期内形成的入渗湿润区分别划分为重力势湿润区和基质势湿润区,并阐述了基于间歇入渗过程湿润区的分区入渗理论,通过Green-Ampt模型和Philip模型参数间的内在联系,建立了关于土壤体积含水率增量与累积入渗量之间的数学模型,并进一步根据土壤体积含水率增量与累积入渗量之间的线性图形特征,确定了不同分区下各供水周期的水分运动参数,分别为湿润锋面处吸力hf与表征饱和导水率Ks,且各间歇周期供水阶段的hf随着周期数的增大呈减小趋势,最后,利用分区模型将不同供水周期下的累积入渗量与湿润锋运移距离计算值同实测资料相比较,与实际值相比总体平均相对偏差分别为3.6%和8.6%,改进模型的适用性较好,拟合精度较高。因此,该模型可以较准确地描述波涌灌间歇入渗机理,为波涌灌灌水技术的合理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涌灌 间歇入渗 Philip模型 green—ampt模型 饱和导水率 湿润锋吸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咸水入渗条件下Philip模型与Green-Ampt模型参数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22
5
作者 史晓楠 王全九 巨龙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60-363,共4页
关键词 微咸水 Philip入渗模型 green—ampt模型 矿化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reen-Ampt两阶段模型的平移及衔接 被引量:4
6
作者 董艳慧 杨路华 +2 位作者 卜卿 温秀云 杨志飞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5-8,共4页
概述了Green-Ampt模型的发展情况。由于通过Green-Ampt模型,直接计算的累积入渗量结果,与实测值相差较远,为了完善Green-Ampt两阶段模型的累积入渗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采用了先平移后衔接的方法。通过实验模拟,经该方法修正的计算值与... 概述了Green-Ampt模型的发展情况。由于通过Green-Ampt模型,直接计算的累积入渗量结果,与实测值相差较远,为了完善Green-Ampt两阶段模型的累积入渗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采用了先平移后衔接的方法。通过实验模拟,经该方法修正的计算值与实测值吻合较好。证明该方法能有效地改善Green-Ampt两阶段模型的模拟值,使其更符合实际情况。应用该方法能更准确地计算出累积入渗量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对完善Green-Ampt模型,扩展其应用范围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een—ampt两阶段模型 湿润锋 有效基质吸力 积水入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层假设的Green-Ampt模型改进 被引量:48
7
作者 彭振阳 黄介生 +1 位作者 伍靖伟 郭会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9-66,共8页
传统Green-Ampt入渗模型由于假设过于简化而限制了计算精度,针对这一问题,在分层假设的基础上对模型进行了改进:将均质入渗土壤分为饱和层、过渡层和干土层,采用Richards模型分析了不同入渗条件下各层的厚度以及各层内含水率和导水率的... 传统Green-Ampt入渗模型由于假设过于简化而限制了计算精度,针对这一问题,在分层假设的基础上对模型进行了改进:将均质入渗土壤分为饱和层、过渡层和干土层,采用Richards模型分析了不同入渗条件下各层的厚度以及各层内含水率和导水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入渗条件一定时,过渡层占湿润层(包括饱和层和过渡层)比例会随湿润层厚度的增加线性减小,积水深度和土壤初始含水率分别会影响这一线性关系的纵轴截距和斜率,而土壤饱和导水率则对其没有明显影响;过渡层内土壤含水率分布为椭圆形曲线,而导水率随深度增加线性减小。在此基础上,通过引入湿润层的等效导水率并相应给出锋面吸力的计算方法,对传统Green-Ampt模型进行了改进。结果显示,改进后模型计算精度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层假设 等效导水率 green-ampt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入渗水头条件下的Green-Ampt模型 被引量:35
8
作者 郭向红 孙西欢 +1 位作者 马娟娟 毕远杰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4-68,共5页
在蓄水坑灌灌水时,蓄水坑内入渗水头的增加会改变入渗界面土壤结构性状,从而导致土壤水分入渗特性发生变化。为了能够模拟不同入渗水头作用下的入渗过程,该文在分析入渗水头对水分入渗影响的机制基础上,将入渗水头对入渗的影响归结为对... 在蓄水坑灌灌水时,蓄水坑内入渗水头的增加会改变入渗界面土壤结构性状,从而导致土壤水分入渗特性发生变化。为了能够模拟不同入渗水头作用下的入渗过程,该文在分析入渗水头对水分入渗影响的机制基础上,将入渗水头对入渗的影响归结为对概化饱和区导水率的影响,建立了能够模拟不同入渗水头对入渗影响的改进Green-Ampt模型。在室内进行了不同入渗水头入渗试验对改进后的Green-Ampt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不同入渗水头条件下不同时刻对应入渗率的Green-Ampt模型计算值和试验实测值吻合较好,改进的Green-Ampt模型可以有效地模拟不同入渗水头条件下的入渗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渗 导水率 灌溉 green-ampt模型 蓄水坑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reen-Ampt模型与Philip入渗模型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106
9
作者 王全九 来剑斌 李毅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3-16,共4页
土壤入渗是田间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具有不同特点和用途的入渗模型。该文通过对比分析了具有明确物理意义的 Philip入渗模型和 Green- Am pt入渗模型 ,建立了两模型参数间的内在关系 ,并利用一维垂直入渗实验资料对... 土壤入渗是田间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具有不同特点和用途的入渗模型。该文通过对比分析了具有明确物理意义的 Philip入渗模型和 Green- Am pt入渗模型 ,建立了两模型参数间的内在关系 ,并利用一维垂直入渗实验资料对理论关系进行了比较。发现 Philip入渗模型对参数精度要求较高 ,而 Gree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ilip入渗模型 green-ampt入渗模型 积水入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用于斜坡降雨入渗分析的修正Green-Ampt模型 被引量:24
10
作者 张洁 吕特 +1 位作者 薛建锋 郑文棠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451-2457,共7页
降雨入渗分析是预测降雨诱发滑坡的关键因素之一。Green-Ampt模型原理简单、使用方便,在浅层滑坡的降雨入渗分析中有很大的应用潜力,但该方法主要适用于初始含水率为均匀分布的情况。基于这一不足,推导了初始含水率为非均匀分布条件下... 降雨入渗分析是预测降雨诱发滑坡的关键因素之一。Green-Ampt模型原理简单、使用方便,在浅层滑坡的降雨入渗分析中有很大的应用潜力,但该方法主要适用于初始含水率为均匀分布的情况。基于这一不足,推导了初始含水率为非均匀分布条件下降雨入渗深度和时间的关系,并给出了基于Runge-Kutta原理的数值解法。当初始含水率为均匀分布时,提出的方法可简化为文献中已有的Green-Ampt模型。当初始含水率为非均匀分布时,Richards方程预测所得的孔隙水压力分布图中土体饱和区和未受降雨影响的非饱和区之间存在一个较窄的过渡段,由新模型计算所得的湿润锋穿过这一过渡段,且靠近饱和部区的底部。总体而言,新方法计算所得的孔隙水压力分布与Richards方程求解结果类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入渗 green-ampt模型 滑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夹砂层土壤Green-Ampt入渗模型的改进与验证 被引量:19
11
作者 范严伟 赵文举 +1 位作者 王昱 毕贵权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3-99,共7页
对于土层夹砂结构,湿润锋穿过砂层上界面时,入渗率变为稳渗率。为确定各因素下夹砂层土壤的稳渗率,在Green-Ampt入渗模型基础上,引入导水度系数(小于1)来量化上层土壤的导水程度,建立了改进的夹砂层土壤Green-Ampt入渗模型。采用HYDRUS... 对于土层夹砂结构,湿润锋穿过砂层上界面时,入渗率变为稳渗率。为确定各因素下夹砂层土壤的稳渗率,在Green-Ampt入渗模型基础上,引入导水度系数(小于1)来量化上层土壤的导水程度,建立了改进的夹砂层土壤Green-Ampt入渗模型。采用HYDRUS-1D软件,模拟了不同土壤质地、初始含水率、压力水头、砂层埋深和砂层厚度条件下的稳渗过程,根据模拟结果分析了夹砂层土壤的入渗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稳渗率主要受土壤质地、压力水头和砂层埋深的影响。在相同压力水头、初始含水率和砂层厚度下模拟获得不同砂层埋深的稳渗率,并采用改进的Green-Ampt入渗模型拟合,求得导水度系数和进水吸力值。分析发现导水度系数变化较小,为简化计算,取其平均值0.95。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由土壤物理特性参数进气值倒数估算进水吸力的计算公式。利用秦王川地区的夹砂层土壤积水入渗试验及已有文献资料验证所建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所建模型待定参数少,计算误差基本在5%以内,且试验设计较简单,可为农田水分管理及工程防渗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渗 数值分析 验证 层状夹砂土 稳渗率 改进green-ampt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reen-Ampt入渗模型及其应用 被引量:28
12
作者 李毅 王全九 +1 位作者 邵明安 巨娟丽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25-230,共6页
介绍了降雨条件下Green-Ampt模型的改进形式,以及国内外利用实验和理论方法推求模型中湿润锋处吸力的方法,对其在积水入渗、降雨入渗、结皮及侵蚀模型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对该模型与其他模型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展望了模型的应用前景。认... 介绍了降雨条件下Green-Ampt模型的改进形式,以及国内外利用实验和理论方法推求模型中湿润锋处吸力的方法,对其在积水入渗、降雨入渗、结皮及侵蚀模型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对该模型与其他模型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展望了模型的应用前景。认为该模型可进一步被应用于植被覆盖条件、坡地降雨过程及坡地浑水入渗过程的分析;在今后坡地水文的研究中,可针对以上不同条件进行Green-Ampt模型应用于黄土坡地水文过程的修正和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een-ampt模型 坡面降雨 积水人渗特征 模型改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reen-Ampt模型渗透系数取值方法研究 被引量:16
13
作者 吕特 张洁 +2 位作者 薛建峰 黄宏伟 于永堂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1期341-345,共5页
格林-安姆普特(Green-Ampt)模型原理简单、使用方便,在浅层滑坡的降雨入渗分析中有很大的应用潜力。渗透系数是Green-Ampt模型中的一个主要参数,该渗透系数并不一定等于土体的饱和渗透系数。通过与理查茲(Richards)方程求解进行比较,研... 格林-安姆普特(Green-Ampt)模型原理简单、使用方便,在浅层滑坡的降雨入渗分析中有很大的应用潜力。渗透系数是Green-Ampt模型中的一个主要参数,该渗透系数并不一定等于土体的饱和渗透系数。通过与理查茲(Richards)方程求解进行比较,研究了Green-Ampt模型中渗透系数的取值方法。研究发现,为获得与Richards方程相同的入渗量计算结果,需对饱和渗透系数进行修正,该修正系数的大小与入渗深度和土体类型有关。对于文中研究的土体,当Green-Ampt模型中渗透系数取为0.7倍饱和渗透系数时,由Green-Ampt模型计算的孔隙水压力分布与Richards方程计算结果最为接近,建议Green-Ampt模型中渗透系数修正系数取0.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林-安姆普特模型 入渗 渗透系数 理查茲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图形特征的Green-Ampt入渗模型关键参数S_f和K_s的简化求解 被引量:12
14
作者 张振华 谢恒星 +1 位作者 刘继龙 蔡焕杰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03-208,共6页
Green—Ampt入渗模型应用广泛,是模拟坡面降雨入渗、产流过程常用的手段,湿润锋平均基质吸力S和表征导水率K是模型中的关键参数。对地表积水入渗过程中湿润区内平均含水率增量△θ(t)进行了定义,对烟台棕壤土积水入渗试验分析表明... Green—Ampt入渗模型应用广泛,是模拟坡面降雨入渗、产流过程常用的手段,湿润锋平均基质吸力S和表征导水率K是模型中的关键参数。对地表积水入渗过程中湿润区内平均含水率增量△θ(t)进行了定义,对烟台棕壤土积水入渗试验分析表明,在入渗过程中△θ(t)为一常量0.34。根据水量平衡原理得到了Greer-Ampt入渗模型中概化湿润锋磊和实际湿润锋Z^αf的定量关系,并通过对Green.Ampt入渗模型的分析,提出了利用i(t)~I(t)或i(t)-Z^αf之间图形特征关系来确定湿润锋平均基质吸力Sf,和表征导水率Ks的方法。同实测资料相比,利用基于i(t)-I(t)和i(t)-Z^αf图形关系所获Sf和Ks预测的累计入渗量和湿润锋精度较高,整体相对误差小于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een-ampt入渗模型 平均含水率增量 图形法 Sf K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水平土柱和修正的Green-Ampt模型确定土壤的入渗性能 被引量:10
15
作者 毛丽丽 雷廷武 +1 位作者 刘汗 原翠萍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35-38,共4页
土壤入渗能力和降雨产流过程及地下水密切相关。土壤入渗过程决定了灌溉/降雨过程中水分进入土壤的过程,影响了化肥、农药及其他污染物随水分迁移过程以及坡面水文与土壤侵蚀过程等。该研究根据水流在水平土柱中运动的能量要求以及实际... 土壤入渗能力和降雨产流过程及地下水密切相关。土壤入渗过程决定了灌溉/降雨过程中水分进入土壤的过程,影响了化肥、农药及其他污染物随水分迁移过程以及坡面水文与土壤侵蚀过程等。该研究根据水流在水平土柱中运动的能量要求以及实际测量得到的土壤水分分布,对Green-Ampt模型中含水率分布呈活塞运动推进(即湿润锋内部土壤水分为恒定值)的假定进行了修正。采用更符合实际的呈线性分布的土壤水分分布模型,基于水量平衡和土壤水动力学原理,提出了对应的土壤入渗性能的计算模型。给出了利用修正模型估计土壤入渗性能的方法,计算模型以及计算过程。结果表明,利用修正模型估算得到的土壤入渗性能回归的入渗水量与实际供水量的相对误差为0.66%,说明该修正模型和计算方法具有很高的精度。该文提出的修正模型很好地描述了水分在土壤中的分布,较Green-Ampt入渗模型中的活塞模型更符合土壤水动力学中关于土壤水分运动的分析。将该修正模型与水平土柱试验结合,可以大大地提高土壤入渗性能计算的精度,为以后的土壤水分运动,地表产流计算以及土壤侵蚀等方面的研究提供非常有效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渗 模型 误差分析 估计 土壤 修正green-ampt模型 水平土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reen-Ampt模型参数简化及与土壤物理参数的关系 被引量:12
16
作者 刘姗姗 白美健 +2 位作者 许迪 李益农 胡卫东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06-110,共5页
简化模型表达形式从而减少参数个数,对于Green-Ampt入渗模型的实际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该文通过推导湿润锋处平均基质吸力与Philip模型中土壤吸湿率关系基础上提出了简化的Green-Ampt入渗模型,基于新疆222兵团两块壤质土壤田块上... 简化模型表达形式从而减少参数个数,对于Green-Ampt入渗模型的实际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该文通过推导湿润锋处平均基质吸力与Philip模型中土壤吸湿率关系基础上提出了简化的Green-Ampt入渗模型,基于新疆222兵团两块壤质土壤田块上土壤水分入渗试验资料,分析了Green-Ampt简化入渗模型参数与土壤物理参数之间的关系,建立了模型参数与土壤物理参数之间的定量经验转换函数。结果表明,入渗参数A(组合参数)与土壤初始含水率呈对数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77,A与土壤紧实度和黏粒含量均呈指数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0和0.74。饱和导水率Ks与土壤紧实度和黏粒呈指数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4和0.73。A和Ks与土壤初始含水率、土壤紧实度和黏粒含量呈高度和中度多元线性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和0.79。研究表明Green-Ampt简化入渗模型能够在一定精度下分析土壤入渗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入渗 模型 green-ampt入渗模型 土壤物理参数 入渗参数 转换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reen-Ampt模型的饱和-非饱和黄土入渗改进模型及其参数研究 被引量:9
17
作者 温馨 胡志平 +2 位作者 张勋 柴少波 吕新波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991-2000,共10页
黄土中水分入渗理论分析对预测土体附加变形及强度弱化十分重要,但现有针对均质地基的Green-Ampt入渗分析模型运用于黄土区还有较多不足。基于黄土入渗饱和-非饱和分层假定,考虑入渗过程中土体实际渗透系数随深度的变化,对Green-Ampt模... 黄土中水分入渗理论分析对预测土体附加变形及强度弱化十分重要,但现有针对均质地基的Green-Ampt入渗分析模型运用于黄土区还有较多不足。基于黄土入渗饱和-非饱和分层假定,考虑入渗过程中土体实际渗透系数随深度的变化,对Green-Ampt模型进行修正,并用实例进行了验证;通过测量累积入渗量和含水率的时变规律,并结合Philip模型与Green-Ampt模型的相关关系及实际渗透系数随时间的变化关系获取模型参数。结果表明,相比于WGAM和Kostiakov模型,修正模型在黄土区的应用效果更好。在修正模型基础上,分析了饱和渗透系数、饱和含水率、初始含水率以及基质吸力对水分入渗深度的影响规律,并对参数的敏感指数进行了分析与对比。发现土体初始和饱和含水率变化对模型计算结果产生较大影响。该模型的建立对黄土地区水分入渗规律相关研究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水分入渗 green-ampt模型 分层假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的Green-Ampt入渗模型的炭质泥岩粗粒土路堤边坡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11
18
作者 何忠明 钟魏 +2 位作者 刘正夫 李奇 舒青海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2179-2187,共9页
针对降雨入渗的实际情况,将湿润锋至边坡表面的区域分为饱和区和非饱和区,入渗分为降雨强度控制阶段和土体入渗能力控制阶段,根据饱和区和非饱和区的厚度对入渗量和渗透系数进行修正。基于达西定律和质量守恒,利用入渗量和入渗速率的微... 针对降雨入渗的实际情况,将湿润锋至边坡表面的区域分为饱和区和非饱和区,入渗分为降雨强度控制阶段和土体入渗能力控制阶段,根据饱和区和非饱和区的厚度对入渗量和渗透系数进行修正。基于达西定律和质量守恒,利用入渗量和入渗速率的微分关系,对Green-Ampt模型进行改进。将改进后的模型用于炭质泥岩粗粒土路堤边坡稳定分析,利用Geo-studio进行边坡降雨入渗模拟和边坡稳定性分析,并将改进的Green-Ampt模型计算理论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降雨时间内,由改进的Green-Ampt模型计算得到的湿润锋深度、湿润锋推进速率和边坡安全系数更接近数值模拟结果;由改进的Green-Ampt模型计算得到的边坡安全系数始终比由Green-Ampt模型计算得到的边坡安全系数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润锋 边坡稳定性 改进green-ampt模型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reen-Ampt模型离子型稀土柱浸试验入渗水头的确定 被引量:9
19
作者 尹升华 谢芳芳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2668-2675,共8页
在离子型稀土原地浸矿过程中,溶浸液入渗水头的合理确定有利于减少入渗时间和提高浸出率。基于Green-Ampt土壤入渗模型,通过离子型稀土变水头入渗试验,建立入渗率与入渗水头和湿润峰深度以及渗流时间与累积入渗量和入渗水头之间的关系,... 在离子型稀土原地浸矿过程中,溶浸液入渗水头的合理确定有利于减少入渗时间和提高浸出率。基于Green-Ampt土壤入渗模型,通过离子型稀土变水头入渗试验,建立入渗率与入渗水头和湿润峰深度以及渗流时间与累积入渗量和入渗水头之间的关系,并对两关系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离子型稀土原地浸出注液井积水入渗时,入渗水头并非越高越好,随着入渗水头的增加,入渗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存在最优入渗水头;对赣南某离子型稀土进行柱浸试验,得到的最优入渗水头为26.69 cm;入渗界面的入渗率一定程度上决定溶液在矿体内的渗透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型稀土 柱浸 green-ampt模型 入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reen-Ampt模型入渗率显式近似解研究 被引量:11
20
作者 张振华 潘英华 +2 位作者 蔡焕杰 谢恒星 刘继龙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CSCD 2006年第4期308-311,共4页
Green-Ampt入渗模型应用广泛,是模拟坡面降雨入渗、产流过程常用的手段,但模型中入渗率i(t)与时间t呈隐式关系为实际应用带来困难。根据对土壤宏观毛管长度λ。与Green-Ampt入渗模型参数S_f的分析,建立了Green-Ampt入渗模型参数与Phili... Green-Ampt入渗模型应用广泛,是模拟坡面降雨入渗、产流过程常用的手段,但模型中入渗率i(t)与时间t呈隐式关系为实际应用带来困难。根据对土壤宏观毛管长度λ。与Green-Ampt入渗模型参数S_f的分析,建立了Green-Ampt入渗模型参数与Philip公式参数的关系,并得到了入渗率i的显式近似解。实测资料和近似解的计算值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显式近似解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其入渗过程中入渗率整体相时误差仅为0.04%。图4.表1,参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een-ampt入渗模型 显式近似解 Philip入渗公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