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下辽河平原区耕地绿色利用效率的时空演化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韩晓晨 刘雨婷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6-165,共10页
[目的]探究下辽河平原区耕地绿色利用效率时空演化规律及影响因素,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展低碳减排和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增长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借助超效率SBM模型对2009-2022年下辽河平原区32个农业县(市、区)耕地绿色利用效率进... [目的]探究下辽河平原区耕地绿色利用效率时空演化规律及影响因素,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展低碳减排和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增长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借助超效率SBM模型对2009-2022年下辽河平原区32个农业县(市、区)耕地绿色利用效率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利用空间自相关、Tobit模型等分析各县(市、区)耕地绿色利用效率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研究期内下辽河平原区耕地绿色利用效率均值为1.014,大部分处于最优状态以上,效率水平呈轻微下降态势。研究区耕地绿色利用效率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性;研究区耕地绿色利用效率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局部空间集聚现象,但大多数区域的集聚效应并不明显,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集聚区域的位置也在不断变化;下辽河平原区耕地绿色利用效率自西向东呈轻微倒U形,且西部略高;自南向北呈U形,且南部略高。[结论]通过Tobit模型分析得出,农村居民人均播种面积和政府支农力度对耕地绿色利用效率具有正向影响,耕地复种指数、单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效率呈负向影响,说明目前下辽河平原区各区域耕地绿色利用效率存在明显差异,未来应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构建区域协同机制,发挥高值区域引领作用,以促进整个区域耕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全面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效率SBM模型 耕地绿色利用效率 时空演化 聚集效率 资源配置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远程耦合下中国市域耕地绿色利用效率:空间关联网络特征与管控策略
2
作者 周德 李思媛 +3 位作者 李欢 丁清莹 潘珊珊 王远晟 《中国土地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3-126,共14页
研究目的:探究远程耦合下中国市域耕地绿色利用效率的空间关联网络特征与影响因素,为耕地可持续利用与协同发展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基于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社会网络分析。研究结果:(1)2000—2020年中国耕地绿色利用效率先下降... 研究目的:探究远程耦合下中国市域耕地绿色利用效率的空间关联网络特征与影响因素,为耕地可持续利用与协同发展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基于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社会网络分析。研究结果:(1)2000—2020年中国耕地绿色利用效率先下降后上升,空间异质性明显;(2)网络密度整体水平较低,呈“上升—下降—波动上升”态势;空间网络核心节点主导作用逐渐清晰,集聚特征明显;(3)经济发展水平、农业机械化水平、耕地资源禀赋有显著正影响,农村居民素质、财政支农力度由显著负影响向显著正影响转变,地理距离加大会阻碍耕地绿色利用效率空间关联网络的发展;(4)根据“耕地利用特征+空间关联网络+系统属性”的分区思路,划分为4个耕地绿色利用管理分区。研究结论:应以远程耦合视角和网络化思维推动耕地利用要素跨区域流动,协同提升耕地绿色利用效率,并根据各区域在关联网络中的功能与作用探索耕地绿色利用与转型差异化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绿色利用效率 空间关联网络 社会网络分析 远程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壮族自治区耕地绿色利用效率时空格局与影响因素
3
作者 陆燕和 刘彦花 +3 位作者 蒙烨铭 韦媛媛 梁云菲 张林鹏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5-336,396,共13页
[目的]研究广西壮族自治区(简称“桂”)耕地绿色利用效率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为推动耕地管理和高效利用,促进农业绿色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基于2010—2021年14个地市面板数据构建指标体系,利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耕地绿色利用效... [目的]研究广西壮族自治区(简称“桂”)耕地绿色利用效率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为推动耕地管理和高效利用,促进农业绿色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基于2010—2021年14个地市面板数据构建指标体系,利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耕地绿色利用效率,借助ArcGIS分析工具可视化时空分布格局与演变趋势分析,并采用GTWR模型揭示影响因子时空异质性。[结果]①时间上,广西壮族自治区耕地绿色利用效率历经平稳增长、缓慢增长和快速增长3个阶段,总体呈稳步上升态势,各地市效率值曲线演变特征差异显著。②空间上,呈现桂东、桂南高,桂西、桂北居中,桂中较差的分布特征,“东西”和“南北”差异呈缩小态势。③各影响因子作用机理存在显著时空异质性。正向因子起到合理分配资源、调整产业结构等作用,负向因子导致地力下降、劳动力短缺、污染加剧等问题。[结论]广西壮族自治区耕地绿色利用效率存在显著的时空差异,复种指数、农用机械投入强度及城乡收入差距影响强度大。建议未来深入挖掘各地农业特色与潜力,差异化制定耕地绿色利用效率提升策略,推动农业区域差异化发展,全面提升广西壮族自治区耕地绿色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绿色利用效率 超效率SBM模型 GTWR模型 广西壮族自治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地区耕地绿色利用效率测算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3
4
作者 张宇 杜国明 李献宇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86-498,共13页
推动东北地区耕地绿色利用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促进黑土地保护的重要途径。综合运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Tobit模型对东北地区40个地级市2012~2021年耕地绿色利用效率的时空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进行定量测度。结果表明:①201... 推动东北地区耕地绿色利用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促进黑土地保护的重要途径。综合运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Tobit模型对东北地区40个地级市2012~2021年耕地绿色利用效率的时空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进行定量测度。结果表明:①2012~2021年,东北地区整体耕地绿色利用效率较高,而东北各地区效率自2018年后开始呈现波动下降态势,2020年后有所回升;②东北地区耕地绿色利用效率空间差异性显著,分布格局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变化,在研究期内呈现出“东高西低”“四周高、中间低”“南北高、四周低”的演变特征;③粮食作物轮作面积比例、单位农作物播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对东北各地区耕地绿色利用效率具有显著性负向影响,科技发展水平具有显著性正向影响,但是在不同地区,不同因素的影响强度存在一定差异。建议既要在政策制度上规范和引导,还应在技术上支持和赋能,通过实际措施提高东北地区耕地绿色利用效率,实现黑土地可持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绿色利用效率 超效率SBM模型 TOBIT模型 影响因素 黑土地保护 东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半岛耕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区域差异与影响因素分析
5
作者 韩琭 陶德鑫 史鲁彦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95-207,共13页
【目的】对山东半岛城市群耕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区域差异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实现区域耕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及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Super-SBM模型、莫兰指数(Moran’s I)、核密度估计以及Tobit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 【目的】对山东半岛城市群耕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区域差异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实现区域耕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及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Super-SBM模型、莫兰指数(Moran’s I)、核密度估计以及Tobit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2000~2020年,山东半岛城市群耕地绿色利用效率整体呈上升趋势,区域层面,省会、鲁南经济圈总体呈上升趋势,而胶东经济圈呈波动下降趋势;城市群耕地绿色利用效率总体呈现出西北高、东南低的区域差异格局;城市群耕地绿色利用效率存在两极分化现象,城市群整体以及3大经济圈的区域差异均呈先扩大后缩小态势;农业生产条件、自然环境条件、耕地资源禀赋、科学技术水平以及经济发展水平对城市群耕地绿色利用效率均有显著影响。【结论】山东半岛城市群耕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区域差异正在逐渐缩小,受农业生产条件影响较大,未来应从优化农业投入结构入手,逐步缩小区域差异,并加强耕地绿色低碳利用,进而提高耕地绿色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半岛城市群 耕地绿色利用效率 区域差异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生产要素配置与耕地绿色利用效率的空间相关与溢出效应 被引量:8
6
作者 周敏 吕宏宇 柯楠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1-50,共10页
基于2003—2020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SBM-Undesirable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探究农业要素错配对耕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中国农业生产要素错配指数呈下降趋势,农业生产要素配置不足和配置过剩并存,农业劳动力错配... 基于2003—2020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SBM-Undesirable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探究农业要素错配对耕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中国农业生产要素错配指数呈下降趋势,农业生产要素配置不足和配置过剩并存,农业劳动力错配、资本错配和土地错配在省域层面差异显著且具有明显的空间正相关性;中国耕地绿色利用效率整体呈上升态势,研究期内涨幅为4.92%,省域间耕地绿色利用效率存在显著差异且具有明显的空间正相关性;农业劳动力错配、资本错配和土地错配对耕地绿色利用效率存在负向空间溢出效应,自然条件与工业化水平对耕地绿色利用效率存在负向空间溢出效应,财政涉农支出对耕地绿色利用效率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据此,为改善农业要素错配和提升耕地绿色利用效率,提出推进耕地利用省域协同互动、深化农业要素市场改革、促进农业技术创新等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利用 耕地绿色利用效率 要素错配 空间溢出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数字化转型对耕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影响机制及门槛效应研究 被引量:12
7
作者 付舒斐 朱丽萌 +1 位作者 吕添贵 汪立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0-100,112,共12页
研究目的:科学探究乡村数字化转型对耕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影响机制,为推进乡村数字化转型赋能耕地绿色生产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非期望产出SBM模型,Tobit回归模型和面板门槛回归模型。研究结果:(1)中国耕地绿色利用率均值由2011年0.62... 研究目的:科学探究乡村数字化转型对耕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影响机制,为推进乡村数字化转型赋能耕地绿色生产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非期望产出SBM模型,Tobit回归模型和面板门槛回归模型。研究结果:(1)中国耕地绿色利用率均值由2011年0.628上升至2021年0.845,年均增幅2.17%,空间上呈现“东部、西部、中部”和“粮食主销区、产销平衡区、粮食主产区”依次递减格局;(2)乡村数字化转型水平均值由2011年0.127增长至2021年0.259,年均增幅10.49%,空间上呈现“东部、中部、西部”和“粮食主销区、粮食主产区、产销平衡区”依次递减非均衡格局;(3)中国乡村数字化转型对耕地绿色利用效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且存在区域异质性,东、中部地区乡村数字化转型的促进作用较西部地区更为显著,粮食主产区和产销平衡区较粮食主销区更为显著;(4)乡村数字化转型水平越过门槛值0.261时,对耕地绿色利用效率促进作用呈现边际效应递减的单门槛非线性特征。研究结论:区域间应联通数字赋能耕地绿色利用的合作共享网络、扩大数字技术对耕地利用环境污染的缓释效应和衔接耕地利用主体数字化耕种需求,是实现耕地绿色利用的长效驱动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数字化转型 耕地绿色利用效率 驱动逻辑 影响机制 门槛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碳”目标下广西石漠化片区耕地绿色利用效率时空分异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李美莲 许进龙 +1 位作者 张河雄 周久贺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65-374,共10页
[目的]分析“双碳”目标下广西石漠化片区耕地绿色利用效率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因子,为提升耕地绿色利用效率,加强耕地生态保护等提供依据,同时扩展耕地绿色利用效率研究边界、丰富研究内涵。[方法]利用Super-SBM模型测算耕地绿色利用效率... [目的]分析“双碳”目标下广西石漠化片区耕地绿色利用效率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因子,为提升耕地绿色利用效率,加强耕地生态保护等提供依据,同时扩展耕地绿色利用效率研究边界、丰富研究内涵。[方法]利用Super-SBM模型测算耕地绿色利用效率,运用空间自相关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了其时空分异特征及驱动因子。[结果](1)广西石漠化片区耕地碳排放和面源污染得到初步控制,耕地绿色利用效率均值由2009年的0.88稳步上升至2021年的1.04,增幅较小但效率值迈入有效水平;(2)广西石漠化片区耕地绿色利用效率空间分异相对稳定,总体维持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异特征,但南北差异呈缩小态势;(3)广西石漠化片区耕地绿色利用效率具有显著的正空间相关性,且呈强化趋势。局域空间格局以高高集聚型(HH)和低低集聚型(LL)为主,高值区集聚于南部的河谷平原,低值区连片于北部的高原—山地过渡带;(4)广西石漠化片区耕地绿色利用效率的时空分异受自然地理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共同驱动,但适度规模经营与其他生产要素的交互作用,能够更好地推动耕地利用节本增效。单因子探测中,“种植业从业人员人均耕地规模”始终是影响力最强的因子,同时交互因子探测中,所有具备较强影响力的交互因子中均包含“种植业从业人员人均耕地规模”因子。[结论]广西石漠化片区耕地绿色利用效率逐年小幅度提升并整体迈入有效水平,受自然地理、社会经济多重因素影响,其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并总体维持南高北低的分异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石漠化片区 耕地绿色利用效率 Super-SBM模型 空间自相关 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乡村建设影响耕地绿色利用效率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周敏 韩玉潇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2-44,共13页
提高耕地绿色利用效率是在土地利用领域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路径。基于2010—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门槛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检验数字乡村建设水平对耕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乡村建设能够显著提高耕地绿色... 提高耕地绿色利用效率是在土地利用领域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路径。基于2010—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门槛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检验数字乡村建设水平对耕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乡村建设能够显著提高耕地绿色利用效率,主要通过优化要素配置、减污降碳和增加产出等路径发挥作用;进一步分析发现,上述影响具有门槛特征,当农地流转水平和环境规制强度超过门槛值后,该正向影响作用增强;数字乡村建设对耕地绿色利用效率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应积极推进数字乡村建设、重视区域资源禀赋差异、推动农村土地有序流转、稳步提升环境规制强度,以纾解数字信息技术嵌入耕地利用过程梗阻,强化数字乡村建设赋能耕地绿色利用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利用 绿色利用效率 数字乡村建设 空间效应 门槛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绿色转型约束下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时空分异特征及空间效应 被引量:9
10
作者 吕添贵 付舒斐 +1 位作者 胡晗 耿灿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69-279,289,共12页
[目的]基于农业绿色转型约束探究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时空分异特征及空间效应,可为制定生态耕种政策提供理论支撑。[方法]运用SBM-Undesirable模型对长江中游粮食主产区2005—2019年耕地利用生态效率进行评价,结合Dagum基尼系数... [目的]基于农业绿色转型约束探究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时空分异特征及空间效应,可为制定生态耕种政策提供理论支撑。[方法]运用SBM-Undesirable模型对长江中游粮食主产区2005—2019年耕地利用生态效率进行评价,结合Dagum基尼系数和地理时空加权回归模型分析其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1) 2005—2019年长江中游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总体由0.425上升至0.674,效率值空间差异较大但差异度有所下降;(2)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空间非均衡性显著且逐渐缩小,基尼系数由0.265降至0.185,地区空间非均衡程度表现为湖南地区>湖北地区>江西地区;(3)人均GDP、有效灌溉率和财政支农力度对研究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呈正向影响,复种指数和城乡收入差距呈负向影响。[结论]长江中游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呈上升趋势,但空间非均衡性显著,受自然、经济社会、技术和政策多重因素影响。未来应激发农户耕地绿色生产积极性,降低污染排放量,以及推进耕地绿色利用技术均衡化,提高区域整体资源配置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绿色转型 耕地利用 生态效率 时空分异特征 长江中游粮食主产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耕地利用绿色转型效率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33
11
作者 匡兵 范翔宇 卢新海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1期269-277,共9页
耕地利用绿色转型(Green Transformation of Cultivated Land Use,GTCLU)是对绿色中国和经济转型等国家发展战略的积极响应,也是破解耕地利用生态困境的有力举措。该研究提出GTCLU这一概念,并据此构建GTCLU测度指标体系,选取2003—2017... 耕地利用绿色转型(Green Transformation of Cultivated Land Use,GTCLU)是对绿色中国和经济转型等国家发展战略的积极响应,也是破解耕地利用生态困境的有力举措。该研究提出GTCLU这一概念,并据此构建GTCLU测度指标体系,选取2003—2017年中国30个省市区数据,运用三阶段DEA-Malmquist和Tobit模型,先后测算GTCLU效率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初始的Malmquist测度结果显示GTCLU效率总体呈“先下降,后上升”的增长态势,大多数年份效率值小于1而处于绿色转型无效状态。2)通过SFA回归剔除环境因素和随机误差的影响后,调整后的结果显示中国GTCLU效率均值为1.001而处于效率递增状态,表明中国存在GTCLU且绿色转型程度不断加深。其中,技术进步是效率提升的主要原因,而技术效率变化、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则成为GTCLU效率提升的重要瓶颈。3)中国GTCLU效率在区域上存在明显差异,中部地区处于效率相对最佳区域,东北和东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相对最低;在时序上呈波动上升态势,年均增长率为0.84%。4)农业经济水平、耕地资源禀赋、政府扶持力度和技术使用强度对中国GTCLU效率均有显著影响。为更好地保障、推进GTCLU,需在把握技术进步的同时注重制度和管理创新,充分发挥资源禀赋与技术使用的促进作用,在耕地利用投入和产出中不断强化绿色要素以培育GTCLU内生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耕地 效率 绿色转型 时空分异 三阶段DEA-Malmquis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绿色转型约束下耕地绿色利用效率动态演进及其收敛特征研究--以长江中游粮食主产区为例 被引量:34
12
作者 吕添贵 付舒斐 +2 位作者 胡晗 汪立 耿灿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7-118,共12页
研究目的:辨析农业绿色转型约束下长江中游粮食主产区耕地绿色利用效率演化规律及空间收敛特征,为保障区域农业绿色转型稳定性和连续性提供参考。研究方法:生命周期分析法,超效率SBM模型,核密度估计,空间自相关和空间β收敛模型。研究结... 研究目的:辨析农业绿色转型约束下长江中游粮食主产区耕地绿色利用效率演化规律及空间收敛特征,为保障区域农业绿色转型稳定性和连续性提供参考。研究方法:生命周期分析法,超效率SBM模型,核密度估计,空间自相关和空间β收敛模型。研究结果:(1)长江中游粮食主产区耕地绿色利用效率由2005年的0.978波动增加至2020年的1.066,整体呈上升趋势,区域层面效率值呈湖北省、江西省、湖南省依次递减趋势;(2)长江中游粮食主产区耕地绿色利用效率整体收敛水平为0.043,局部收敛水平呈现江西、湖北、湖南依次递减格局,均存在显著的β收敛趋势和空间正向溢出效应;(3)地区城镇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科技水平、家庭农业经济贡献度和财政支农力度与耕地绿色利用效率的空间收敛性呈显著正相关,而复种指数和种植结构呈显著负相关;(4)促进耕地绿色利用转型应顺应耕地绿色空间关联规律,加快推广耕地绿色生产技术,推进耕地绿色综合整治和强化耕地绿色环境规制。研究结论:完善和推广农业绿色转型模式,应当充分考虑粮食主产区耕地绿色利用效率演进的客观规律,构建合理的耕地利用转型政策支撑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绿色利用效率 农业绿色转型 生命周期分析 收敛特征 长江中游粮食主产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碳”目标下黄河下游耕地绿色利用效率、收敛性与影响因素 被引量:17
13
作者 刘涛 尚晓菲 +1 位作者 苏原原 霍静娟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91-299,共9页
[目的]分析黄河下游耕地绿色利用效率及其收敛性与影响因素,为黄河下游地区耕地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方法]将耕地资源利用过程中产生的耕地面源污染和碳排放等非期望产出和总碳汇同时纳入评价指标体系,利用EBM模型、收敛模... [目的]分析黄河下游耕地绿色利用效率及其收敛性与影响因素,为黄河下游地区耕地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方法]将耕地资源利用过程中产生的耕地面源污染和碳排放等非期望产出和总碳汇同时纳入评价指标体系,利用EBM模型、收敛模型、面板Tobit模型系统分析了2007—2020年黄河下游34个地市耕地绿色利用效率、收敛性与影响因素。[结果]①黄河下游耕地绿色利用效率整体呈上升趋势,但2020年末仍未达到最优状态。黄河下游地区耕地绿色利用效率存在空间非均衡性,豫南及鲁北耕地绿色利用效率值较高,而郑州、威海等地市的效率值一直偏低。②从效率分解看,黄河下游地区耕地绿色利用效率提升的主要动力源于规模效率,阻力来自纯技术效率。③从收敛检验看,黄河下游耕地绿色利用效率均存在σ收敛和β收敛,河南省耕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地市间差距明显低于山东省,但山东省的收敛速度较之更快。④从影响因素看,农作物种植结构与政府财政支农对黄河下游地区耕地绿色利用效率起促进作用,而城乡收入差距、经济发展水平和耕地机械投入强度起抑制作用。[结论]未来黄河下游不但要提高耕地绿色利用的综合管理水平,加强地市间交流合作,更要在推进耕地绿色利用发展的同时,重点关注各地区耕地绿色利用效率的收敛速度与发展差距之间的协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碳”目标 耕地绿色利用效率 EBM模型 黄河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价值视角下中国省域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时空特征分析 被引量:20
14
作者 周应恒 杨宗之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786-1799,共14页
绿色发展是我国未来粮食安全生产的重要内容,衡量绿色生产率是探索粮食绿色增产方式的有效途径。本文在考虑粮食种植生态价值(ESV)的基础上,运用全局要素生产率指数(GML)和超效率数据包络模型(SBM)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切入,测算1997—2... 绿色发展是我国未来粮食安全生产的重要内容,衡量绿色生产率是探索粮食绿色增产方式的有效途径。本文在考虑粮食种植生态价值(ESV)的基础上,运用全局要素生产率指数(GML)和超效率数据包络模型(SBM)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切入,测算1997—2019年中国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和投入产出冗余率,并采用空间探索性数据分析(ESDA)对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全局和局部空间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粮食种植生态价值降低0.39%,由1997年的6471.57亿元下降到2019年的6446.16亿元,损失25.41亿元,其中东北、中部、西南地区有所提升,而东部地区、西北地区有所下降;2)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0.60%,由1997年的0.9754上升到2019年的1.0990,主要由技术进步驱动(1.0308),而技术效率(0.9973)的带动作用较弱;3)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相对有效省(市)占比从1997年的9.68%提升至2019年的67.74%,在时空上呈现以东部为主,并逐期向东北-中部-西北发展的格局;4)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相对无效省(市)效率损失的主要原因为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农膜使用量和碳排放量存在冗余;5)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出向中部、西南部高效率区集聚的空间特征,并且集聚程度在不断增强。基于此,提倡要充分认识粮食生产活动的正负外部性,严格管控农地非粮、非农化现象,并促进先进农业技术推广及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种植生态价值 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耕地非粮化 超效率SBM 空间探索性数据分析(ESD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襄阳耕地质量保护提升和绿色高效施肥服务实践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立刚 相成梅 徐军章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2年第21期162-165,共4页
总结了湖北省襄阳市开展耕地质量保护提升和绿色高效施肥服务的经验和体会,主要包括摸底、试验、配方、培训和示范、体系建设等工作思路,开源、节流和优施等技术路线。总结了其主要成效、主要做法。讨论了农民科学施肥、绿色生产和农业... 总结了湖北省襄阳市开展耕地质量保护提升和绿色高效施肥服务的经验和体会,主要包括摸底、试验、配方、培训和示范、体系建设等工作思路,开源、节流和优施等技术路线。总结了其主要成效、主要做法。讨论了农民科学施肥、绿色生产和农业环境保护意识有待加强、有机肥料推广难及政策激励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提出了开展碳达峰碳中和战略下耕地保育、环境保护、绿色生产和减排固碳等技术集成研究和示范及增强政策引导、加强资金投入、强化示范引领等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质量 保护与提升 绿色高效施肥 湖北襄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技术、耕地规模经营与耕地绿色利用效率——基于非线性视角
16
作者 李大垒 高建中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5期156-170,共15页
改变粗放的耕地利用模式,推进耕地绿色利用,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农业绿色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2001—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SBM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1)中国耕地绿色利用中等效率省份较多,高效率... 改变粗放的耕地利用模式,推进耕地绿色利用,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农业绿色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2001—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SBM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1)中国耕地绿色利用中等效率省份较多,高效率省份偏少,东部地区耕地绿色利用效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2)数字技术、耕地规模经营对耕地绿色利用效率呈显著的“U”型影响,先导致耕地绿色利用效率降低,达到拐点后,会引起耕地绿色利用效率提升。(3)数字技术对耕地规模经营呈显著的“倒U”型影响,先引起耕地经营规模扩大,达到拐点后,会导致耕地经营规模降低。(4)数字技术对耕地绿色利用效率除具有直接影响外,还会通过影响耕地规模经营产生间接影响,存在非线性的部分中介效应。(5)异质性分析表明,在影响程度上均存在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西部地区。因此,应借助数字技术对农作物进行精准管控,通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适度规模经营,以提升耕地绿色利用效率,实现耕地利用数字化、绿色化和规模化的共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绿色利用效率 数字技术 适度规模经营 “U”型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