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8年汶川M_(S)8.0地震前后地电阻率时空变化 被引量:7
1
作者 王同利 崔博闻 +2 位作者 王丽红 颜晓晔 李菊珍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6-74,共9页
采用归一化速率变化方法对2008年汶川M_(S)8.0地震震中周边19个定点台站观测到的地电阻率的时空变化过程进行了计算分析。时序分析结果显示:在汶川地震前,震中周边多个地电阻率台站准同步地出现了中短期前兆异常;空间分布过程显示,地震... 采用归一化速率变化方法对2008年汶川M_(S)8.0地震震中周边19个定点台站观测到的地电阻率的时空变化过程进行了计算分析。时序分析结果显示:在汶川地震前,震中周边多个地电阻率台站准同步地出现了中短期前兆异常;空间分布过程显示,地震孕震过程中地电阻率在震中区域有负异常丛集和由远及近的迁移现象,负异常丛集呈象限分布,长轴方向与震源机制解主压力方向基本吻合,且受孕震断裂、台站位置、观测装置布设方向等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m_(S)8.0地震 地电阻率 时序分析 空间分布 归一化速率变化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M_(S)8.0地震前后南北地震带北段GPS垂向形变特征
2
作者 梁洪宝 杨国华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13-621,共9页
2008年汶川M_(S)8.0地震对南北地震带北段垂向变形产生了影响,对1999-2016年多期GPS观测数据进行精密解算,采用多面函数方法分别对研究区垂向运动进行周年运动剔除和空间滤波,获取了汶川地震前后垂向形变特征。结果表明:①以巴颜喀拉块... 2008年汶川M_(S)8.0地震对南北地震带北段垂向变形产生了影响,对1999-2016年多期GPS观测数据进行精密解算,采用多面函数方法分别对研究区垂向运动进行周年运动剔除和空间滤波,获取了汶川地震前后垂向形变特征。结果表明:①以巴颜喀拉块体与华南块体交界带西侧为界,其西部自东向西呈指数函数衰减;东部自西向东呈对数函数形式衰减,且东部衰减程度大于西部,两块体交界南北段垂向形变特征存在差异性,北段隆升速度和变化梯度均弱于南段;②地震前后南北地震带北段垂向形变特征具有明显差异性,相对震前,震后大部分区域隆升速度加快,平均约为2 mm/a,局部区域加快程度较大,最大值达7 mm/a;③垂向速度的差异性变化对地壳的垂向应变积累具有影响,最大正影响区域为巴颜喀拉块体与华南块体交界及其西侧区域,增大了约10×10^(-8)/a,约为震前的2倍,最大负影响区域为川滇块体北部局部区域,减小了约7×10^(-8)/a。建议对巴颜喀拉块体与华南块体交界及其西侧区域和川滇块体北部局部区域强化跟踪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汶川m_(S)8.0地震 南北地震带北段 垂向形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值下降幅度与汶川M_(S)8.0地震孕震区的关系 被引量:1
3
作者 陈丽娟 陈学忠 +1 位作者 李艳娥 龚丽文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46-1058,共13页
b值常用于评估区域应力水平。基于b值随应力升高而减小的理论基础,文中试图找出b值的下降幅度与汶川地震孕震区的关系。以汶川地震的震中为中心,选取10°×10°范围内2000年1月—2008年4月的地震目录,通过格点搜索法搜索出... b值常用于评估区域应力水平。基于b值随应力升高而减小的理论基础,文中试图找出b值的下降幅度与汶川地震孕震区的关系。以汶川地震的震中为中心,选取10°×10°范围内2000年1月—2008年4月的地震目录,通过格点搜索法搜索出汶川地震前b值具有明显下降变化的异常格点,分析异常格点所在区域内b值的时序变化。结果显示,异常格点的分布随着b值下降幅度的增大逐渐收敛至龙门山断裂带的都江堰—北川段,与汶川地震破裂区的南段重合,汶川地震起始破裂点位于异常区的东南缘。异常区内b值随时间呈现“趋势下降—平稳变化—临震前急剧下降”的变化形态,分别持续3.5a、2a和4个月。文中关注b值的下降变化过程,能在较大范围内搜索出b值呈下降变化形态的区域,而这些区域对应于应力增强区,这可为未来强震的震中判定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m_(S)8.0地震 格点搜索法 b值下降幅度 孕震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门源M_(S)6.9地震诱发明长城山丹段破坏机理分析
4
作者 李韬 石玉成 +4 位作者 刘琨 刘北 王韶鹏 池佩红 赵亮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13-726,共14页
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发生了M_(S)6.9地震,造成位于低烈度区的甘肃省山丹县境内明长城墙体局部坍塌。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遗址,其坍塌墙体距离此次地震震中114 km,地面振动强度相对较弱,因而其地震破坏机理值得深入研究。地震后,对已... 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发生了M_(S)6.9地震,造成位于低烈度区的甘肃省山丹县境内明长城墙体局部坍塌。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遗址,其坍塌墙体距离此次地震震中114 km,地面振动强度相对较弱,因而其地震破坏机理值得深入研究。地震后,对已坍塌长城墙体进行工程地质调查、病害调查,然后结合调查结果进行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来研究坍塌墙体震害机理。结果表明:此段长城墙体掏蚀病害发育,墙体构造裂缝暴露,尚无保护措施;坍塌墙体临近国道和便道,环境振动效应明显;墙体南北两侧风化差异性明显,北侧墙体含水率较高,夯土强度较低;墙体既有病害加剧了地震惯性力的影响,导致低烈度区长城墙体发生局部坍塌。此次地震对甘肃河西地区明长城遗址保护具有警示意义,研究结果为后期明长城抗震保护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m_(S)6.9地震 明长城山丹段 震害机理 数值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西部及邻区板内8级大地震活动过程和趋势预测初步研究 被引量:12
5
作者 傅征祥 刘杰 +2 位作者 王晓青 郝平 吕梅梅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3年第U08期112-117,共6页
中国大陆西部及邻区是全球 8级大地震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自 180 0年以来该区板内 8级大地震共发生了 16次 ,2 0 0 1年昆仑山口西 8.1级大地震 (36 .1°N ,90 .9°E)是在 195 7年蒙古 8.3级大地震之后 4 4a发生的。研究表明该... 中国大陆西部及邻区是全球 8级大地震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自 180 0年以来该区板内 8级大地震共发生了 16次 ,2 0 0 1年昆仑山口西 8.1级大地震 (36 .1°N ,90 .9°E)是在 195 7年蒙古 8.3级大地震之后 4 4a发生的。研究表明该区 8级大地震的活动过程可能存在相对平静 (1812— 190 2年 )和相对活跃 (190 3— 195 7年 )交替的幕式或轮回过程的性质。 195 7年蒙古地震之后可能是一次新的轮回开始 ,2 0 0 1年昆仑山口西地震是新轮回的第二次地震 ,按照轮回过程中事件发生频度是时间的指数函数关系的假定 ,该区下一次 8级大地震可能约在 2 0 2 6年发生。如果假定该过程相当接近泊松过程。那么 ,在 2 0 0 5 ,2 0 10年和 2 0 15年前至少发生一次 8级大地震的泊松概率 ,分别是 0 .2 9,0 .5 3和 0 .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内8级大地震 中国大陆西部及邻区 地震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阳活动与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大震的相关性讨论 被引量:6
6
作者 郭增建 韩延本 吴瑾冰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8-11,共4页
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大震发生在太阳活动第23周的峰年,太阳大磁暴在近东西向断层面上会引起涡电流加热作用,进而触发地震.经统计,中国和蒙古国境内8级大震中,发震断层为东西或近东西向者多在太阳活动峰年段发震;发震断层为南北或近南... 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大震发生在太阳活动第23周的峰年,太阳大磁暴在近东西向断层面上会引起涡电流加热作用,进而触发地震.经统计,中国和蒙古国境内8级大震中,发震断层为东西或近东西向者多在太阳活动峰年段发震;发震断层为南北或近南北向者则多在太阳活动谷年或附近发震.7.5级以上地震也有类似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级大震 发震断层走向 太阳活动 涡电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纬30度线上的8级大震讨论 被引量:1
7
作者 郭增建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93-93,共1页
关键词 西藏南部 月亮最北直下点 8级大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地震河流阶地建筑物的震害机制研究
8
作者 熊文 王伟 +4 位作者 杨研科 徐凯放 赵宁康 曹子昂 李昀松 《地震学报》 2025年第5期695-710,共16页
2008年汶川M_(S)8.0地震现场的震害调查资料显示,河流阶地地形对建筑物震害分布的影响规律表现为:阶地前缘冲洪积层较厚区域的建筑物遭受了严重的破坏,而阶地后缘坡积层较薄区域受损则相对较轻,总体上呈现出前缘震害显著大于后缘的特征... 2008年汶川M_(S)8.0地震现场的震害调查资料显示,河流阶地地形对建筑物震害分布的影响规律表现为:阶地前缘冲洪积层较厚区域的建筑物遭受了严重的破坏,而阶地后缘坡积层较薄区域受损则相对较轻,总体上呈现出前缘震害显著大于后缘的特征。为研究该震害特征的机制,利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构建三维阶地模型,模拟分析了脉冲荷载作用下阶地模型的地震动响应。结果表明:各级阶地前缘的地震动水平均显著高于后缘,同时随着上覆土层的增厚,峰值加速度、相对持时值、反应谱平台值以及放大系数均呈现上升趋势;随着阶地级数的减小,峰值加速度、持时和反应谱特征周期均呈下降趋势,且随着模型阶地级数的增加,对地震动低频成分的放大效应也显著增强。因此,阶地级数和上覆土层厚度是影响地震动响应的关键因素,高阶地和厚覆盖土层区域对地震动的放大效应更强,建筑物遭受的破坏更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 m_(S)8.0 地震 河流阶地 建筑物震害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