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实测白榆蒸腾速率校正计算液流速率的Granier原始公式 被引量:4
1
作者 马玉洁 李春友 +2 位作者 武鹏飞 尹昌君 马长明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79-185,共7页
【目的】验证Granier原始公式在计算白榆树干液流速率上的适应性,分析误差大小,并据此对Granier公式校正,以提高对白榆蒸腾速率的估计准确性。【方法】以白榆为对象,采用热扩散式探针法(TDP)测定树干温差并通过Granier原始公式计算树干... 【目的】验证Granier原始公式在计算白榆树干液流速率上的适应性,分析误差大小,并据此对Granier公式校正,以提高对白榆蒸腾速率的估计准确性。【方法】以白榆为对象,采用热扩散式探针法(TDP)测定树干温差并通过Granier原始公式计算树干液流速率。以整树容器称重法为验证基准,即以称量测定的蒸腾速率为因变量,以热扩散式探针法测定的温差系数K为自变量,进行曲线拟合,得到Granier校正公式。【结果】Granier原始公式计算的液流速率日变化规律与整树容器称重法的测定值一致,呈“单峰型”特征,但Granier公式计算的液流速率比称重法测定值低80%以上;对Granier原始公式校正(Fd=0.0596K0.9164,R2=0.7049)以后重新计算的液流速率(Fd)与称重法测定值的差异率基本维持在-30%~30%之间。白榆Granier校正公式的残差在-2^+2之间,表明此拟合方程是有效的。【结论】原始公式计算的白榆液流速率明显低于称量测定的蒸腾速率真值,不能准确表达真实蒸腾速率,造成的误差较大;但校正后的Granier公式能表达真实液流量。因此,应采用校正的Granier原始公式,以准确估计白榆的真实液流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榆 液流 热扩散探针 Granier原始公校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占相思树干液流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134
2
作者 马玲 赵平 +3 位作者 饶兴权 蔡锡安 曾小平 陆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2145-2151,共7页
运用Granier热消散式探针法对华南丘陵退化荒坡植被恢复先锋树种马占相思(Acaciamangium)树干液流密度进行长期连续观测,并对其周围环境因子如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土壤相对湿度、光合有效辐射和总辐射进行同步观测。通过分析发现... 运用Granier热消散式探针法对华南丘陵退化荒坡植被恢复先锋树种马占相思(Acaciamangium)树干液流密度进行长期连续观测,并对其周围环境因子如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土壤相对湿度、光合有效辐射和总辐射进行同步观测。通过分析发现马占相思边材厚度与胸径存在显著线性相关关系;马占相思树干液流密度最大值与边材面积具显著相关关系;马占相思树干东、南、西、北4个方位测得的液流密度具显著差异,且各方位相互之间均有显著相关关系;马占相思树干液流每天到达峰值与光合有效辐射和水蒸气压亏缺到达峰值存在一定的时滞,这两个时滞与树高无关,个体间时滞差异在湿季较小,干季较大;干湿季液流平均值和最大值具显著差异,湿季蒸腾水量大于相同时间内干季蒸腾水量;液流的变化与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光合有效辐射、总辐射、水蒸气压亏缺等环境因子的变化具显著相关关系,按相关程度排序为:光合有效辐射>总辐射>水蒸气压亏缺>空气相对湿度>空气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nier热扩散探针 马占相思 树干液流 时滞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州半岛尾巨桉人工林树干液流对台风天气的响应 被引量:7
3
作者 王志超 许宇星 +1 位作者 竹万宽 杜阿朋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79-684,共6页
[目的]为正确认识台风对桉树人工林蒸腾耗水的影响。[方法]采用热扩散茎流计对尾巨桉树干液流在台风前后进行连续监测,分析其对台风天气的响应,并同步测定林分气象条件,分析台风过程中树干液流与气象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台风... [目的]为正确认识台风对桉树人工林蒸腾耗水的影响。[方法]采用热扩散茎流计对尾巨桉树干液流在台风前后进行连续监测,分析其对台风天气的响应,并同步测定林分气象条件,分析台风过程中树干液流与气象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台风当天,树干液流密度与台风登陆前后(单峰)不同,呈不规律多峰型曲线,树干日均液流密度(2.89 mL·h^(-1)·cm^(-2))较台风前减少53%,夜间液流波动较大;日间最大峰值(7.76 mL·h^(-1)·cm^(-2))出现在下午,峰值较台风前降低55%,树干液流日通量极显著小于台风登陆前后;台风登陆前树干液流密度峰值(17.4 mL·h^(-1)·cm^(-2))及平均液流密度(6.15 mL·h^(-1)·cm^(-2))分别是台风登陆过后的1.24倍和1.14倍,台风后树干液流日通量较台风前均有所下降;台风当天,影响液流的主要气象因子为风速、大气温度、空气湿度、水汽压亏缺和降雨量,液流与风速的相关系数较台风前增大52%,与降雨量的相关系数是台风前的2.6倍,与其他因子的相关系数较台风前均下降了50%左右,而台风登陆前后之间的主要影响因子差异不大。[结论]台风当天的日均液流密度、白天的平均液流密度和日通量均极显著小于台风前后,而夜间液流显著大于台风前后;台风前后的日均液流密度差异不显著,夜间液流台风前显著大于台风后;台风过程中风速成为影响液流的关键因子,与太阳辐射相关性不显著,其他影响因子与台风前后相同,但相关系数除风速和降雨量外均显著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巨桉 台风 树干液流 热扩散探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尾巨桉树干液流特性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10
4
作者 王文 朱烨 +1 位作者 诸葛绪霞 罗智锋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59-164,共6页
应用热扩散式探针法于2010年7—8月对广东尾巨桉进行树干液流观测,并结合小型气象站采集的同步气象数据分析了环境因子与液流的关系。结果表明,尾巨桉液流的日变化有明显的昼夜节律,夜间有微弱的液流活动。树干南北两侧液流速率相关性显... 应用热扩散式探针法于2010年7—8月对广东尾巨桉进行树干液流观测,并结合小型气象站采集的同步气象数据分析了环境因子与液流的关系。结果表明,尾巨桉液流的日变化有明显的昼夜节律,夜间有微弱的液流活动。树干南北两侧液流速率相关性显著(R2=0.994),数值上北侧高于南侧。尾巨桉液流的变化与光合有效辐射、空气相对湿度及风速3个环境因子的变化具显著相关关系,按相关程度排序为:光合有效辐射>空气相对湿度>风速。夜间液流与环境因子相关性不显著,主要用于植物补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巨桉 热扩散探针 树干液流 影响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梭梭东、西方位树干液流特征及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张晓艳 褚建民 +3 位作者 孟平 姚增旺 王鹤松 姜生秀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0-22,共13页
采用Grainer热扩散式探针法(TDP)连续测定了6月份至11月份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C.A.Mey.)Bunge〕东、西方位的树干液流速率,并同步测定了相关环境因子;在此基础上,对晴天、阴天和雨天东、西方位树干液流速率... 采用Grainer热扩散式探针法(TDP)连续测定了6月份至11月份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C.A.Mey.)Bunge〕东、西方位的树干液流速率,并同步测定了相关环境因子;在此基础上,对晴天、阴天和雨天东、西方位树干液流速率的日变化以及实验期间东、西方位树干液流速率和各环境因子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并对不同天气和时间尺度东、西方位树干液流速率间的相关性及其与部分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生长旺盛期(6月份至8月份),晴天时梭梭东、西方位树干液流速率的日变化均表现为明显的"宽峰型"曲线;在整个观测期内,不同天气的树干液流速率存在一定差异,东、西方位的树干液流速率也存在一定差异,并且其差异在夜间较白天更明显;总体来看,东方位的树干液流速率高于西方位。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天气和时间尺度东、西方位的树干液流速率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性,其相关系数均在0.90以上并略有差异。总体来看,晴天梭梭东、西方位树干液流速率间的相关性高于阴天和雨天,并且,日尺度东、西方位树干液流速率间的相关性最强。晴天东、西方位树干液流速率与各环境因子的相关性高于阴天和雨天,并且,小时尺度东、西方位树干液流速率与环境因子间的相关性高于日尺度。西方位树干液流速率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略高于东方位,说明西方位的树干液流速率对环境因子变化的反应更敏感。晴天和阴天东、西方位树干液流速率与参考作物蒸散量(ET0)的相关性极显著,其相关系数均在0.70以上,说明根据梭梭东、西方位树干液流速率计算其耗水量具有一定的可行性。研究结果显示:梭梭树干液流速率与天气、环境因子、时间尺度和树干方位等均有一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梭梭 树干液流速率 环境因子 grainer热扩散探针( TDP)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云杉、华北落叶松边材液流变化规律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6
6
作者 于洋 文仕知 +2 位作者 秦景 刘敏 贺康宁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8-23,共6页
运用Granier热扩散式探针(TDP)法对青海大通黄土高寒区主要针叶树种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和华北落叶松Larixprincipis-rupprechtii夏季边材液流变化规律进行连续观测,利用自动气象站对周围气象因子太阳辐射(Rs)、空气温度(Ta... 运用Granier热扩散式探针(TDP)法对青海大通黄土高寒区主要针叶树种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和华北落叶松Larixprincipis-rupprechtii夏季边材液流变化规律进行连续观测,利用自动气象站对周围气象因子太阳辐射(Rs)、空气温度(Ta)、空气相对湿度(RH)和风速(Ws)进行同步观测,并对气象因子与青海云杉、华北落叶松边材液流通量(Fs)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边材面积(As)与胸径(DBH)存在较高的相关性,两者可以用幂函数很好地拟合.(2)青海云杉、华北落叶松边材液流速率(Vs)变化规律主体表现一致,晴天变化幅度最大,阴雨天变化幅度最小.(3)华北落叶松边材液流通量(Fs)仅为0.75 kg.h^-1,而青海云杉高达1.84kg.h^-1,为华北落叶松的2.4倍;青海云杉日耗水量(W)在9.56-37.14 kg.d^-1之间,而华北落叶松日耗水量W在5.61-14.25kg.d^-1之间.(4)青海云杉、华北落叶松Fs与气象因子关系密切,但气象因子的作用过程表现复杂.复相关分析表明:青海云杉、华北落叶松Fs与Rs、Ta、Ws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相对湿度RH呈极显著负相关.按相关程度排序为:Rs〉Ta〉RH〉W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nier热扩散探针 边材液流 气象因子 青海云杉 华北落叶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石质山区4种乡土树种耗水特征 被引量:6
7
作者 刘春鹏 翟明普 +1 位作者 马长明 冯永建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29-32,63,共5页
采用热扩散式液流探针(TDP)配合watchdog 900ET小型全自动气象站的方法,对华北石质山区乡土树种乔木山杏、刺槐和灌木酸枣、荆条的树干液流进行了连续监测,进而分析比较了它们的耗水特征。结果表明:①晴天时,乔木树种液流变化呈"几... 采用热扩散式液流探针(TDP)配合watchdog 900ET小型全自动气象站的方法,对华北石质山区乡土树种乔木山杏、刺槐和灌木酸枣、荆条的树干液流进行了连续监测,进而分析比较了它们的耗水特征。结果表明:①晴天时,乔木树种液流变化呈"几"字状,具有宽峰,而灌木树种则呈波动性变化,具有多峰;其液流速度大小为山杏>酸枣>荆条>刺槐,而液流通量大小为山杏>刺槐>酸枣>荆条;灌木树种液流启动、达峰值和终止时间均比乔木树种早。阴天时,乔灌木树种的树干液流变化比较平缓,而且液流速度较低,灌木树种液流启动、达峰值和终止时间也比乔木树种早。雨天时,乔灌木液流变化多次起落,但灌木树种对降雨敏感,液流速度显著增高。②乔灌木树种树干液流月变化呈现出5、6、10月份低,7、8、9月份高的规律。乔灌相比,10月份,灌木液流速度比乔木下降的程度大;5、6月份乔木耗水比率低于灌木。③影响乔木树干液流的主导环境因子是大气温度,土壤含水量和太阳辐射,而灌木树种为大气温度和土壤含水量;以环境因子作自变量,以乔灌木树种液流速度为因变量,经过逐步回归,建立了多元线性模型,回归方程极显著,调整R2依次为0.915、0.849、0.870、0.918,方程拟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干液流 热扩散探针(TDP) 耗水量 液流速度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枣荆条耗水特征及其茎木质部解剖构造 被引量:7
8
作者 刘春鹏 马长明 +2 位作者 王连春 李向军 李新利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7年第5期92-97,共6页
[目的]研究酸枣和荆条耗水特征与其茎木质部解剖构造之间的关系,为中国北方干旱区造林树种的选择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采用热扩散式液流探针(TDP)法对酸枣和荆条的树干液流进行监测,并于监测完成后,采用切片法,观察其茎木质部解剖构造。... [目的]研究酸枣和荆条耗水特征与其茎木质部解剖构造之间的关系,为中国北方干旱区造林树种的选择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采用热扩散式液流探针(TDP)法对酸枣和荆条的树干液流进行监测,并于监测完成后,采用切片法,观察其茎木质部解剖构造。[结果](1)不同季节2树种的耗水特征存在差异,与湿润季节相比,干旱季节两树种树干液流变化均具有较强的波动性,其日均液流速度和日均耗水量均较小;2树种相比,干旱季节时酸枣的最大液流速度、日均液流速度以及日均耗水量均显著大于荆条,而湿润季节与之相反。(2)就其茎木质部解剖构造而言,酸枣的导管形状大小比较均一,而荆条的导管形状大小参差不齐;酸枣的导管直径、长度、面积平均值及边材相对输导面积均小于荆条,而其导管密度大于荆条。(3)酸枣的相对输导率和脆性指数均小于荆条,说明酸枣的水分输导的有效性小于荆条,而其安全性和抗旱性大于荆条;另外,在湿润季节,二者的耗水特征主要取决于其水分输导的有效性,而在干旱季节,主要取决于其安全性和抗旱性,进而阐明了二者在不同季节表现出不同耗水差异的原因。[结论]与荆条相比,酸枣的茎解剖构造更有利于其在干旱季节维持较高的树干液流,进而得以正常的生长,因此更适合于干旱区造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干液流 热扩散探针(TDP) 木质部解剖结构 相对输导率 脆性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尾巨桉树干液流动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13
9
作者 王志超 杜阿朋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24-28,共5页
为了正确认识桉树的耗水规律,利用热扩散探针法对2~3年生尾巨桉树干液流进行连续监测,分析其动态特征,并利用自动气象站同步测定林分气象条件,分析各气象因子与液流的关系。结果表明:2~3年生尾巨桉树干液流白天变化幅度较大,呈单峰曲线... 为了正确认识桉树的耗水规律,利用热扩散探针法对2~3年生尾巨桉树干液流进行连续监测,分析其动态特征,并利用自动气象站同步测定林分气象条件,分析各气象因子与液流的关系。结果表明:2~3年生尾巨桉树干液流白天变化幅度较大,呈单峰曲线,占全天液流量的85%以上,变化特征与4年生尾巨桉相似,日平均树干液流密度为5.06 m L·h^(-1)·cm-2较4~6年生尾巨桉日平均液流密度大,夜间液流曲线平坦且较弱,夜晚平均树干液流密度为1.79 m L·h^(-1)·cm-2是4年生的3.8倍。不同月份间晴天的树干液流特征存在较大差异。不同天气条件下,晴天的液流启动时间最早(7:00),达到峰值所需时间最短(4.5 h),且液流峰值最大(18.47 m L·h^(-1)·cm-2),持续时间最长,日液流量也最大;其次是阴天,最后为雨天。2~3年生尾巨桉树干液流密度与大气温度、风速、太阳辐射、光合有效辐射以及水汽压亏缺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空气湿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468、0.127、0.903、0.909、0.778、-0.626,这与4年生尾巨桉影响因子略有不同;日耗水量与大气温度、太阳辐射、光合有效辐射和水汽压亏缺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空气湿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0.489、0.489、0.523、0.408、-0.18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巨桉 树干液流 环境因子 热扩散探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尾巨桉旱雨两季树干液流特征分析 被引量:6
10
作者 王志超 竹万宽 杜阿朋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19-325,共7页
为正确认识桉树的耗水规律,为桉树栽培及抚育提供指导,采用热扩散茎流计(德国,SF-G)对尾巨桉Eucalyptus urophylla×E.grandis树干液流进行连续监测,分析其旱雨两季特征差异,并同步测定林分气象条件,分析旱雨两季树干液流与气象因... 为正确认识桉树的耗水规律,为桉树栽培及抚育提供指导,采用热扩散茎流计(德国,SF-G)对尾巨桉Eucalyptus urophylla×E.grandis树干液流进行连续监测,分析其旱雨两季特征差异,并同步测定林分气象条件,分析旱雨两季树干液流与气象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旱雨两季树干液流日变化均呈典型单峰曲线,雨季启动时间和达到峰值的时间(7:15,11:30)均早于旱季(7:45,13:00),雨季峰值是旱季的1.3倍,维持峰值的时间雨季大于旱季;夜间液流密度及变化幅度旱雨两季均是前半夜大于后半夜,且雨季夜间液流变化幅度和液流密度均大于旱季;平均日通量和平均月通量雨季(3.99 kg·d^(-1),122.40 kg·月^(-1))大于旱季(2.64 kg·d^(-1),80.00 kg·月^(-1))。旱雨两季影响尾巨桉树干液流密度的主要气象因子相同,均为水汽压亏缺、光合有效辐射、空气湿度和大气温度,但雨季树干液流密度与风速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降雨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而旱季与两者之间无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学 尾巨桉 树干液流 旱雨两季 热扩散探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条件下荆条树干液流对不同天气的响应 被引量:6
11
作者 刘春鹏 朱美秋 +3 位作者 薛帅 马长明 支恩波 李向军 《福建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4-39,共6页
采用热扩散式液流探针(TDP)配合气象站的方法,于干旱季节(5—6月)对不同天气条件下荆条(Vitex negundo var.heterophylla)的树干液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就波形而言,晴天树干液流呈现"宽峰",阴天呈现"窄峰",而雨... 采用热扩散式液流探针(TDP)配合气象站的方法,于干旱季节(5—6月)对不同天气条件下荆条(Vitex negundo var.heterophylla)的树干液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就波形而言,晴天树干液流呈现"宽峰",阴天呈现"窄峰",而雨天呈现"多峰";液流启动雨天早于晴天早于阴天,达到峰值晴天早于阴天早于雨天,液流终止阴天早于晴天,而雨天未出现液流终止;树干液流峰值大小、日均液流速度和耗水量均为晴天>阴天>雨天。②在晴天和阴天条件下,荆条树干液流与太阳辐射、大气温度、空气湿度的相关性较大(相关系数分别为:晴天0.768、0.882、-0.613,阴天0.864、0.865、-0.871);而雨天条件下,荆条树干液流与环境因子的相关系数均较小,但与土壤含水量的相关系数(0.515)比晴天和阴天时大,土壤含水量成为雨天影响荆条耗水最大的环境因子。③经过回归分析,得到不同天气条件下荆条的耗水模型,其中晴天和阴天荆条耗水模型拟合程度较好,调整R2分别为0.934、0.923;而雨天荆条耗水模型拟合较差,调整R2仅为0.2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荆条 树干液流 热扩散探针(TDP) 耗水量 液流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石质山区黄连木耗水特征研究
12
作者 朱美秋 刘春鹏 +1 位作者 马长明 杨飞 《林业科技开发》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3-37,共5页
采用热扩散式液流探针(TDP)结合气象站资料,观测和研究黄连木生长季节树干液流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以揭示黄连木的耗水规律。结果表明:(1)黄连木树干液流日变化呈现“几”字型,呈“宽峰”型,夜间仍保持一定液流,日耗水量为12~1... 采用热扩散式液流探针(TDP)结合气象站资料,观测和研究黄连木生长季节树干液流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以揭示黄连木的耗水规律。结果表明:(1)黄连木树干液流日变化呈现“几”字型,呈“宽峰”型,夜间仍保持一定液流,日耗水量为12~14.5L。液流规律受天气影响:阴天较晴天时具有“窄峰”,雨天时的液流变化不大;晴天比阴天液流启动早,进入低谷晚,雨天则表现无规律;树干液流峰值大小、日均液流速度和耗水量均为晴天〉阴天〉雨天。(2)黄连木各月树干液流变化有所不同,5月份呈“单峰”型,6—8月表现为“宽峰”型,而9—10月则呈现“双峰”型;液流启动6-8月早于其他月份;液流速度峰值大小顺序为:5月〉7月〉9月〉8月〉6月〉10月,日均液流速度及耗水量大小顺序为:7月〉5月〉8月〉6月〉9月〉10月。(3)影响黄连木树干液流的主要环境因子是太阳辐射、大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各月份耗水模型拟合良好,调整R2大部分达到0.89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干液流 热扩散探针(TDP) 耗水量 液流速度 黄连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石质山区乔、灌木耗水特征比较 被引量:3
13
作者 史文兵 刘春鹏 +2 位作者 马长明 司国玉 孙双印 《河北林果研究》 2012年第3期302-308,共7页
本研究采用热扩散式液流探针(TDP)法对华北石质山区黄连木、刺槐、酸枣、荆条的树干液流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1)4树种的树干液流均呈现"几"字形,其中黄连木呈单峰型,刺槐呈宽峰型,酸枣荆条呈波动状;液流启动黄连木的最早,... 本研究采用热扩散式液流探针(TDP)法对华北石质山区黄连木、刺槐、酸枣、荆条的树干液流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1)4树种的树干液流均呈现"几"字形,其中黄连木呈单峰型,刺槐呈宽峰型,酸枣荆条呈波动状;液流启动黄连木的最早,酸枣和荆条的居中,刺槐最晚;液流停滞黄连木和刺槐晚于酸枣和荆条;液流速度大小为:黄连木>酸枣>荆条>刺槐,日均耗水量为:黄连木>刺槐>酸枣>荆条。(2)4树种树干液流变化阴天时要比晴天时平缓,液流启动晴天早于阴天,而停滞则晴天晚于阴天。(3)不同树干直径的各树种树干液流变化波形基本一致;黄连木树干液流直径大的启动晚,而停滞早,而刺槐则相反;酸枣和荆条不同直径的液流启动与停滞时间几乎一致;除刺槐外,各树种树干液流速度均表现为直径大的小于直径小的,而刺槐则相反;各树种日均耗水量均表现树干直径大的耗水量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干液流 热扩散探针(TDP) 耗水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