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9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Kahook双刃刀内路小梁切除术与内路房角镜辅助经管腔内小梁切开术治疗POAG的术后早期疗效研究
1
作者 段颖 崔明霞 +2 位作者 张阳 树玲博 李楠 《眼科新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86-490,共5页
目的探讨Kahook双刃刀(KDB)内路小梁切除术与内路房角镜辅助经管腔内小梁切开术(GATT)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的术后早期疗效研究。方法选取120例(120眼)POAG患者,根据手术治疗方法不同进行分组,其中采用KDB内路小梁切除术治疗的6... 目的探讨Kahook双刃刀(KDB)内路小梁切除术与内路房角镜辅助经管腔内小梁切开术(GATT)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的术后早期疗效研究。方法选取120例(120眼)POAG患者,根据手术治疗方法不同进行分组,其中采用KDB内路小梁切除术治疗的62例(62眼)患者为A组,采用GATT治疗的58例(58眼)患者为B组,收集两组患者相关资料,比较两种术式的治疗效果。结果术后1 d、1周及1个月,两组患者眼压均较术前降低(均为P<0.05),各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 d、1周及1个月,两组患者降眼压药物使用种类均较术前明显减少(均为P<0.05),各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A组并发症总发生率(45.16%)与B组(39.6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并发症主要为前房积血、眼压反跳,B组并发症主要为前房积血、睫状体脱离。结论KDB内路小梁切除术与GATT均能够有效降低POAG患者眼压,减少术后降眼压药物的使用,且手术并发症差异不明显。临床中对于术式的选择可根据患者意愿及实际情况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Kahook双刃刀内路小梁切除术 内路房角镜辅助经管腔内小梁切开术 眼压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细胞联合转录组测序分析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小梁网组织细胞通信变化 被引量:1
2
作者 赵雅婷 赵春峰 +2 位作者 王文晶 蒋晓迪 姜雅琴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9-45,共7页
目的探究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房角细胞类型和细胞通信模式变化。方法从基因表达综合(GEO)数据库中下载单细胞数据集GSE231749(包含POAG的食蟹猴房角组织样本3例和健康食蟹猴房角组织样本3例,数据更新时间为2023年),分别设为POAG组... 目的探究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房角细胞类型和细胞通信模式变化。方法从基因表达综合(GEO)数据库中下载单细胞数据集GSE231749(包含POAG的食蟹猴房角组织样本3例和健康食蟹猴房角组织样本3例,数据更新时间为2023年),分别设为POAG组与健康对照组。采用R包“Seurat”对数据进行降维、聚类、分群和可视化,并通过R包“CellChat”进行了细胞通信分析,确认POAG组和健康对照组细胞通信模式的差异。同时,联合GEO数据库中转录组测序(RNA-seq)数据集GSE27276(包含POAG的人类房角组织样本17例和健康人房角组织样本19例,数据更新时间为2023年)的差异基因分析,确定具体的细胞通信信号变化。结果健康对照组与POAG组细胞类型无明显差异,均可分为小梁网细胞、巨噬细胞、黑素细胞、周细胞、施莱姆氏管细胞、有髓施万细胞、无髓施万细胞、平滑肌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POAG组与健康对照组细胞间通信强度具有显著差异,其中,POAG组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CD74、CX3C趋化因子配体1(CX3CL1)-CX3C趋化因子受体1(CX3CR1)、HBB等通信概率显著上调,分泌型磷蛋白1(SPP1)-(ITGA8+ITGB1)、SPP1-(ITGA4+ITGB1)、IGF2-IGF2R、CCL8-CCR1、CCL8/26/24/2-ACKR2等信号明显下调;RNA-seq分析证实,POAG组HBB、HBD、HBA、CD74等基因表达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结论小梁网组织中通过MIF/CD74信号上调、SPP1-(ITGA8+ITGB1)、SPP1-(ITGA4+ITGB1)信号下调共同参与纤维化过程,这可能是POAG潜在的致病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角型青光眼 RNA测序 单细胞分析 细胞间通信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 分泌型磷蛋白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孟德尔随机化及其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疾病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3
作者 袁创 查旭 《眼科新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1-168,共8页
孟德尔随机化在眼科领域的研究逐渐增加,其工具变量法的思想能够避免许多观察性研究和随机对照研究中的混杂因素,且研究方法便捷、成本低,在医学因果研究中具有先天优势。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是一种复杂的青光眼疾病,具有遗传相关... 孟德尔随机化在眼科领域的研究逐渐增加,其工具变量法的思想能够避免许多观察性研究和随机对照研究中的混杂因素,且研究方法便捷、成本低,在医学因果研究中具有先天优势。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是一种复杂的青光眼疾病,具有遗传相关性,同时与多种因素相互关联,但其诊断具有迟滞性,目前仍缺乏大量推论因果关系的有力研究。本文就孟德尔随机化在POAG疾病中的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POAG的因果关系研究提供新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德尔随机化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全身疾病 因果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度近视并发POAG机制及早期预测:基于HIF-1α、TGF-β2交互的研究
4
作者 刘家敏 王大萍 刘建华 《眼科新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5-130,共6页
目的研究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转化生长因子-β2(TGF-β2)交互影响高度近视(HM)并发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的作用及早期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2月至2023年6月收治的265例(421眼)HM患者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均行全面眼科... 目的研究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转化生长因子-β2(TGF-β2)交互影响高度近视(HM)并发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的作用及早期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2月至2023年6月收治的265例(421眼)HM患者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均行全面眼科检查,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测量总Bruch膜开口-盘沿最小宽度(BMO)参数,Humphrey视野仪测量视野指数(VFI)、视野平均缺损(MD)值。随访1年(失访2例),根据是否发生POAG分为发生组(51例82眼)、未发生组(212例337眼)。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中央角膜厚度(CCT)、眼轴长度(AL)、屈光度、VFI、视野MD、视盘水平径、视盘垂直径、椭圆指数、视盘面积、视杯面积、盘沿面积、杯盘面积比、总BMO]及泪液HIF-1α、TGF-β2,绘制泪液HIF-1α、TGF-β2预测HM并发POAG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获取最佳截断值,采用交互作用分析泪液HIF-1α、TGF-β2及交互影响HM并发POAG的作用,采用Pearson法分析泪液HIF-1α、TGF-β2与HM患者视盘结构相关性,并采用ROC分析HIF-1α、TGF-β2联合预测POAG的价值。结果发生组患者的VFI、总BMO均低于未发生组,视野MD、视杯面积、杯盘面积比及泪液HIF-1α、TGF-β2均高于未发生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交互作用分析显示,泪液HIF-1α、TGF-β2两者交互为超相乘模型,对HM并发POAG的影响具有正向交互作用(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泪液HIF-1α、TGF-β2与HM患者VFI、总BMO均呈负相关,与视野MD、视杯面积、杯盘面积比均呈正相关(均为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泪液HIF-1α联合TGF-β2预测HM并发POAG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25(95%CI:0.896~0.949),优于两指标单独预测价值。结论HIF-1α、TGF-β2在HM并发POAG患者泪液中表达上调,且在POAG发生过程中呈正向交互作用,联合检测对POAG具有一定预测价值,可作为临床预测POAG的辅助预测因子,并可指导临床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诱导因子1Α 转化生长因子-Β2 交互作用 高度近视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觉诱发电位分离格栅模式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诊断效能分析
5
作者 余乔 刘歆 +2 位作者 胡倩 刘万凝 曲勃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934-938,共5页
目的评价视觉诱发电位分离格栅模式(Ic-VEP)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诊断中的准确度、灵敏度及特异度。方法选取自2014年11月至2023年2月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眼科的POAG患者52例(104眼)作为POAG组,按照单纯随机抽样原则... 目的评价视觉诱发电位分离格栅模式(Ic-VEP)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诊断中的准确度、灵敏度及特异度。方法选取自2014年11月至2023年2月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眼科的POAG患者52例(104眼)作为POAG组,按照单纯随机抽样原则抽取同时段非青光眼患者40例(80眼)作为对照组。采用柯谛亚视觉电生理检测仪及Humphery自动视野计检测Ic-VEP信噪比和平均偏差等指标。通过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Ic-VEP在POAG中的诊断效能。结果Ic-VEP定性检查的灵敏度为92.3%,特异度为80.0%,准确度为88.0%,AUC为0.873(95%CI:0.793~0.953);IcVEP定量检查的灵敏度为91.3%,特异度为81.3%,准确度为87.0%,AUC为0.863(95%CI:0.804~0.922);Ic-VEP定性、定量检查结果分析显示,早期POAG灵敏度(81.3%,88.4%)均略低于中晚期(82.0%,93.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1,P=0.981;χ^(2)=0.037,P=0.847)。结论Ic-VEP对POAG具有良好的诊断效能,不仅对中晚期POAG具有诊断意义,还可早期发现POA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诱发电位分离格栅模式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诊断效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病理性近视并发症遗传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陆强(综述) 竺向佳 卢奕(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952-957,共6页
病理性近视以眼轴过度增长为特征,并伴有眼球后极部结构改变,在临床上应区别于高度近视。相比高度近视,病理性近视人群往往有更大概率并发白内障、青光眼及一系列视网膜脉络膜病变。迄今为止,大量的遗传学研究结果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病理性近视以眼轴过度增长为特征,并伴有眼球后极部结构改变,在临床上应区别于高度近视。相比高度近视,病理性近视人群往往有更大概率并发白内障、青光眼及一系列视网膜脉络膜病变。迄今为止,大量的遗传学研究结果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家系研究及病例报道等诸多方式为我们提供了与高度近视及诸多眼部并发症发生和发展相关的基因位点,其中部分基因在眼轴的过度增长及相关并发症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病理性近视在临床表现及预后方面均有别于单纯的高度近视,具有特征性的遗传背景,本研究基于已知的高度近视致病基因,对病理性近视并发症发生和发展的相关基因进行了归纳整理:在病理性近视并发早发快速进展的核性白内障人群中存在胶原、抗氧化、眼底病相关基因表达的改变;在病理性近视并发开角型青光眼患者中则存在升压基因及胶原相关基因的变异;此外,胶原和生长因子相关基因变异与诸多病理性近视并发眼底病变有关。对病理性近视并发症遗传背景的进一步了解,有助于为日后探讨病理性近视特征性遗传学改变奠定基础,对病理性近视的临床诊断及并发症的防治提供新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性近视 并发症 基因 白内障 开角型青光眼 眼底病变 近视性脉络膜新生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睫状体光凝术与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持续性高眼压疗效比较 被引量:27
7
作者 李维娜 梁宗宝 +2 位作者 邓艺萍 李学喜 魏锐利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66-269,共4页
背景 经巩膜二极管激光睫状体光凝术(TDCP)既往仅用于视功能差的晚期青光眼患者的治疗,但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设备的进步,目前其适应证逐步扩大,已有报道将其用于不同时期的多种类型青光眼,但相关临床疗效评价研究较少. 目的 比较TDCP和... 背景 经巩膜二极管激光睫状体光凝术(TDCP)既往仅用于视功能差的晚期青光眼患者的治疗,但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设备的进步,目前其适应证逐步扩大,已有报道将其用于不同时期的多种类型青光眼,但相关临床疗效评价研究较少. 目的 比较TDCP和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PAACG)持续性高眼压的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设计.收集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解放军第180医院眼科确诊为PAACG持续性高眼压的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TDCP组56例62眼和小梁切除术组39例44眼.对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周、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的视力、眼压、术后需用降眼压药物的数量以及后续治疗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的人口基线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TDCP组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间视力改善眼数的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0.927,P=0.002),治疗后1周视力改善的眼数明显多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778,P=0.002),但治疗后各时间点间视力改善的眼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08).小梁切除术组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间视力改善眼数的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4.345,P<0.001),小、梁切除术后1周与术前相比视力提高的眼数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3.725,P<0.001),但术后各时间点间视力改善的眼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08).治疗前后各时间点2个组间的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组别=3.836,P=0.053),但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间的眼压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757.078,P<0.001),两组术眼术后各时间点的眼压均明显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末次随访时TDCP组需用降眼压药物者占48.4%,小梁切除术组为27.3%,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796,P=0.029).TDCP组中术后20眼再行睫状体光凝术或小梁切除术,占32.3%,小梁切除术组为2眼,占4.5%.结论 TDCP治疗PAACG持续性高眼压与小梁切除术的短期降眼压效果无明显差别,且其操作更为简便,手术持续时间短.TDCP治疗后的远期降眼压效果较小梁切除术差,需用降眼压药物和重复手术治疗的患者比例高于小梁切除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光凝 睫状体光凝术 小梁切除术 青光眼 闭角型 手术 急性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50型与P200型Ex-PRESS引流器植入术对开角型青光眼疗效及安全性的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13
8
作者 韩光杰 周和政 +2 位作者 张文强 江文珊 刘川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46-249,共4页
背景 目前国外对Ex-PRESS引流器植入术治疗开角性青光眼的临床应用效果已有报道,在中国临床上使用的Ex-PRESS引流器有内径分别为50μm和200μm的P50型和P200型,但2种类型引流器的临床效果是否有所不同,目前国内外报道较少. 目的 对比观... 背景 目前国外对Ex-PRESS引流器植入术治疗开角性青光眼的临床应用效果已有报道,在中国临床上使用的Ex-PRESS引流器有内径分别为50μm和200μm的P50型和P200型,但2种类型引流器的临床效果是否有所不同,目前国内外报道较少. 目的 对比观察P50型与P200型Ex-PRESS引流器植入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早期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设计,纳入2012年3月至2013年4月在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行Ex-PRESS引流器植入术的开角型青光眼患者69例80眼,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基线特征匹配的2个组,分别实施P50型Ex-PRESS引流器植入术(35例40眼)和Ex-PRESS引流器植入术(34例40眼),比较2个组患者的病种构成比、最佳矫正视力恢复时间、理论住院天数、手术前后的眼压变化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P50组和P200组术眼手术前后眼压平均下降幅度分别为(21.19±11.22)和(24.35±12.27)mmHg(1 mmHg=0.133 kP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01,P>0.05).P50组患者的理论住院天数和最佳矫正视力恢复时间分别为(3.65±0.92)d和(2.85±0.95)d,明显少于P200组的(4.90±0.81)d和(3.40±0.96)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444,P<0.01;t=-2.584,P<0.05).P50组和P200组术眼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6.06%和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800,P<0.05),P50组术眼发生低眼压和浅前房的跟数少于P200组.结论 P50型和P200型Ex-PRESS引流器植入术对开角性青光眼的降眼压作用接近,与P200型Ex-PRESS引流器植入术比较,P50型Ex-PRESS引流器植入后早期患者的视力恢复快,并发症的发生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角型青光眼/手术 青光眼引流植入物 微型化 眼压 治疗效果 术后并发症 Ex-PRESS引流器 随机对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库车县40岁及以上维吾尔族农民青光眼患病情况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7
9
作者 谢婷玉 高亮 +4 位作者 艾克 付竞 郭宝 美丽巴努·玉素甫 陈雪艺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69-173,共5页
背景青光眼是导致不可逆盲的常见病因之一,且青光眼的患病类型在全球不同地区分布有所差异。目的了解新疆库车县成年维吾尔族农民青光眼患病率及常见的患病类型,为该地区和该民族青光眼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2009年3~4月新疆医科大学... 背景青光眼是导致不可逆盲的常见病因之一,且青光眼的患病类型在全球不同地区分布有所差异。目的了解新疆库车县成年维吾尔族农民青光眼患病率及常见的患病类型,为该地区和该民族青光眼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2009年3~4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采用单纯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新疆库车县14个村4191名40岁以上成年维吾尔族农民进行青光眼调查,受检者按年龄分为40~49、50~59、60~69组和≥70岁组。调查事先经过新疆医科大学伦理委员会审批,所有受检者受试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后方进行相关检查。所有检查者均经过调查标准化培训。调查内容包括病史、常规眼部检查及前房深度、房角镜、眼底检查,必要时行暗室俯卧试验、散瞳实验明确青光眼患病类型。周边前房深度诊断按照vanHerick标准,前房角关闭的分级标准采用Scheie分级法。结果检录的4873名受检者中4191人完成跟部检查及相关的青光眼检查,受检率为86.0%,受检者依从性好。青光眼的患病率为3.79%,其中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及继发性青光眼的患病率分别为2.22%、0.26%及1.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型青光眼患病率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不同年龄组间患病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6.69,P〈0.05),男性患者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疋。=7.34,P〈0.05)。受检确诊的青光眼患者中19.75%为双眼盲,其中有25.30%的患者行抗青光眼手术,不同年龄组视力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7.69,P〈0.05)。结论新疆库车县成年维吾尔族农民青光眼患病率高于大部分国内及国外调查结果。PACG仍为最常见的青光眼患病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光眼 患病率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继发性青光眼 流行病学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穿透性青光眼手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有效性的系统评价 被引量:5
10
作者 高连娣 葛轶睿 +3 位作者 程金伟 沈亚 王浩 魏锐利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29-135,共7页
目的评估非穿透性青光眼手术(NPGS)治疗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的降眼压(IOP)效果。方法全面收集评价NPGS治疗原发性/继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系统评价。主要疗效指标包括IOP下降百分比和IOP达标率。应用多功能meta分析软件2.0... 目的评估非穿透性青光眼手术(NPGS)治疗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的降眼压(IOP)效果。方法全面收集评价NPGS治疗原发性/继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系统评价。主要疗效指标包括IOP下降百分比和IOP达标率。应用多功能meta分析软件2.0版的随机效应模型进行汇总分析,计算合并评价量。结果术后2年,与小梁切除术(TE)相比,深层巩膜切开术(DS)、黏小管切开术(VCO)的降眼压作用均相对较低,IOP下降百分比分别为35.2%(DS)、30.2%(VCO)、45.6%(TE)。术中加用植入物及丝裂霉素C(MMC)均可提高DS的降眼压作用,术后2年的IOP下降百分比分别为41.1%和41.7%。术后4年,DS、VCO、TE的IOP达标率分别为35.4%、22.7%、47.6%;DS加用植入物和MMC的IOP达标率分别为64.6%、52.1%,高于单纯DS。NPGS并发症的发生率较TE低。结论常用的NPGS(DS和VCO)能有效降低眼压,并发症也比TE少,但是NPGS的降眼压作用要比TE为低。术中加用植入物、MMC可提高DS的降眼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角型青光眼 非穿透性青光眼手术 眼压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选择性激光小梁成形术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多中心临床研究 被引量:20
11
作者 葛坚 孙兴怀 +2 位作者 林丁 赵平 吴作红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59-162,共4页
背景选择性激光小梁成形术(SLT)已被美国FDA批准应用于临床并已成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治疗的一线选择,中国目前已有关于其疗效的评价,但国内的研究结果均为单中心临床研究,所用的治疗参数不统一,治疗效果也存在争议,尚... 背景选择性激光小梁成形术(SLT)已被美国FDA批准应用于临床并已成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治疗的一线选择,中国目前已有关于其疗效的评价,但国内的研究结果均为单中心临床研究,所用的治疗参数不统一,治疗效果也存在争议,尚缺乏SLT对中国POAG患者治疗的多中心临床研究评估结果。目的观察SLT治疗中国POAG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前瞻性、多中心、自身对照临床研究设计。对纳入的年龄≥18岁的POAG患者62例62眼采用LumenisSelecta Duet或Lumenis Selecta II激光治疗仪进行360°房角标准化SLT治疗,共100个激光脉冲,即每个象限激发25个点,预置脉冲时间为3ns,光斑大小为400μm,治疗能量以下方小梁为标准,从0.6mJ开始,调整激光能量至见气泡出现,在该能量基础上降低0.1mJ。激光治疗后1h、1d、2周、4周、3个月、6个月时进行随访,疗效观察指标包括眼压、眼压降低值、眼压降低20%和30%的患眼眼数及百分比;安全性观察指标包括出现结膜充血、前房闪辉等局部不良反应的眼数。结果患者SLT术前基线眼压为(25.7±2.6)mmHg(1mmHg=0.133kPa),术后1d、2周、4周、3个月、6个月眼压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1d眼压最低,为(16.5±4.5)mmHg;术后4周~6个月眼压趋于稳定。SLT术后1d~6个月眼压下降值平均为5.3~9.2mmHg。眼压下降20%的眼数术后ld最多,占83.9%,眼压降低30%者占58.1%;术后2周~6个月,眼压下降20%和30%的眼数趋于稳定,术后6个月眼压降低20%的眼数占56.5%,降低30%的术眼占27.4%。结论SLT对于中国POAG患者的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光眼 原发性开角型 手术 眼压 生理功能 激光 选择性激光小梁成形术 方法 安全性 有效性 多中心临床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穿透性小梁手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Meta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程金伟 魏锐利 +4 位作者 马晓晔 李由 朱煌 蔡季平 李玉珍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06-509,共4页
目的:对非穿透性小梁手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疗效进行Meta分析。方法:检索MEDLINE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获得以往发表的相关论文。根据临床和统计标准进行合并分析,评价非穿透性小梁手术的降压效果。结果:总计有26篇文献纳入Meta分... 目的:对非穿透性小梁手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疗效进行Meta分析。方法:检索MEDLINE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获得以往发表的相关论文。根据临床和统计标准进行合并分析,评价非穿透性小梁手术的降压效果。结果:总计有26篇文献纳入Meta分析。无需降压药物治疗而术后眼压控制良好患者的合并百分率:单纯深层巩膜切除术为71.3%[95%CI为56.2%~86.5%],深层巩膜切除术联合胶原植入物为58.5%[95%CI为47.8%~69.2%],深层巩膜切除术联合交键透明质酸植入物为62.O%[95%CI为51.0%~73.0%],粘性小管切除术为69.7%[95%CI为50.5%~88.9%]。非穿透性小梁手术和小梁切除术的合并危险差为2%[95%CI为-8%~12%]。结论:非穿透性小梁手术是药物难以控制的开角型青光眼的一种很好的治疗措施,治疗成功率超过60%,眼压控制效果和标准小梁切除术近似。但联合植入物的应用并没有显著改善治疗效果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穿透性小梁手术 治疗 开角型青光眼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x-PRESS引流钉植入术与小梁切除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早期疗效比较 被引量:19
13
作者 韩光杰 周和政 +2 位作者 张文强 黄志坚 闫明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758-760,共3页
目的对比观察Ex-PRESS引流钉植入术与小梁切除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open angle glaucoma,OAG)的早期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同一时期接受Ex-PRESS引流钉(P50)植入术(29例33眼,Ex-PRESS组)与小梁切除术(28例36眼,小梁组)患者... 目的对比观察Ex-PRESS引流钉植入术与小梁切除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open angle glaucoma,OAG)的早期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同一时期接受Ex-PRESS引流钉(P50)植入术(29例33眼,Ex-PRESS组)与小梁切除术(28例36眼,小梁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两组患者的病种构成、理论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率、出入院时的视力和眼压变化情况,统计分析两种手术治疗OAG的短期疗效与安全性。结果 Ex-PRESS组和小梁组患眼中男女比例分别为1.75∶1、1.77∶1(P>0.05);年龄分别为(39±3)岁、(41±3)岁(P>0.05)。Ex-PRESS组中单纯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POAG)患者较少(P<0.05)。Ex-PRESS组和小梁组病例的理论住院时间分别为(3.12±0.33)d、(4.47±1.67)d (P<0.05),Ex-PRESS组的理论住院时间较短。Ex-PRESS组和小梁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0、8.33%(P<0.05),Ex-PRESS组的并发症较少。Ex-PRESS组和小梁组患者手术前后视力变化平均值分别为0.009、0.096(P<0.05),Ex-PRESS组术后视力下降较少。Ex-PRESS组和小梁组患者手术前后眼压下降值分别为(22.05±13.20)mmHg(1 kPa=7.5 mmHg)、(21.11±13.58)mmHg,两组手术前后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x-PRESS引流钉植入术不仅能够达到小梁切除术相同的早期治疗效果,而且具有术后视力下降及并发症较少、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除适用于单纯POAG外,尤其适用于各种继发性OAG和伴有危险因素POAG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x-PRESS引流钉植入术 小梁切除术 开角型青光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MP-1微视野计评估开角型与闭角型青光眼早中期黄斑区视网膜功能损害 被引量:6
14
作者 王雯倩 石砚 +2 位作者 王欣 张纯 黄萍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49-153,共5页
背景视神经纤维层厚度测量和影像学研究证实,青光眼患者早期即存在黄斑区神经纤维层结构的改变,但目前青光眼的功能检测主要依靠心理、物理学检查的自动静态视野计,不能反映病变早期相对应的损害。MP-1微视野计是一种定量评估黄斑区... 背景视神经纤维层厚度测量和影像学研究证实,青光眼患者早期即存在黄斑区神经纤维层结构的改变,但目前青光眼的功能检测主要依靠心理、物理学检查的自动静态视野计,不能反映病变早期相对应的损害。MP-1微视野计是一种定量评估黄斑区视网膜平均光敏感度(MS)的方法,较普通视野计更为敏感。目的采用MP-1微视野计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慢性闭角型青光眼(CACG)及正常眼的黄斑区视网膜MS进行对比研究,观察POAG患者和CACG患者早中期黄斑区视网膜的功能变化。方法采用横断面病例对照研究设计。收集患者126例126眼,其中POAG患者50眼,CACG患者23眼,正常对照眼53眼。使用MP-1微视野计进行眼底成像和微视野检查,选用Macular10°程序,检测并比较POAG、CACG和正常对照组患者黄斑中心2°、6°和10°环(内、中、外环)的视网膜MS,同时对各组受试者黄斑中心6°范围内4个象限的视网膜MS进行分析。结果POAG组患者黄斑中心2°、6°、10°范围内及全黄斑区的MS分别为(15.09±3.03)、(15.72±3.22)、(13.99±3.63)和(14.91±3.07)dB,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的(17.29±1.59)、(18.05±1.24)、(16.76+1.89)和(17.37±1.46)dB,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CACG组黄斑中心2°、6°、10°环及全黄斑区的MS分别为(16.00+2.39)、(15.83±2.63)、(14.45±3.15)和(15.42±2.54)dB,其中6°、10°环及全黄斑区的MS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4、0.013、0.011)。各组黄斑中心6°环4个象限的MS分析表明,POAG、CACG组颞下象限的MS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22),但POAG组和CACG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1)。POAG组鼻下象限的MS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但CACG组鼻下象限MS与正常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9)。POAG组颞下象限MS明显低于鼻上象限和颞上象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3、0.016),CACG组4个象限M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OAG患者和CACG患者在患病早中期黄斑区视网膜功能已发生轻度损害,患者的视功能损害主要在颞下象限和鼻下象限,POAG患者的视功能损害较CACG患者更为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视野 慢性闭角型青光眼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黄斑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4
15
作者 唐静 邓应平 +1 位作者 王琼 陈晓明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87-592,共6页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作为全球第二大致盲性眼病,其发病机制的研究一直备受关注。本文对传统的机械学说和血管学说,以及近年来发展的跨筛板压力学说、基因研究、免疫机制、线粒体动力学等研究结果和各种危险因素进行综述,为眼科工作者提...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作为全球第二大致盲性眼病,其发病机制的研究一直备受关注。本文对传统的机械学说和血管学说,以及近年来发展的跨筛板压力学说、基因研究、免疫机制、线粒体动力学等研究结果和各种危险因素进行综述,为眼科工作者提供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发病机制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选择性激光小梁成形术对开角性青光眼的疗效 被引量:4
16
作者 陈蕾 柳力敏 +2 位作者 陈君毅 刘哲丽 张劲松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40-142,共3页
目的 :观察选择性激光小梁成形术对降低开角性青光眼患者眼压的临床疗效。方法 :每眼使用倍频 Q-开关 ND:YAG激光进行 180°或 36 0°治疗。术后测 1h、2 h,1d,1、2、3、4、8周眼压。结果 :术前平均眼压 (2 2 .15±3.44 ) m... 目的 :观察选择性激光小梁成形术对降低开角性青光眼患者眼压的临床疗效。方法 :每眼使用倍频 Q-开关 ND:YAG激光进行 180°或 36 0°治疗。术后测 1h、2 h,1d,1、2、3、4、8周眼压。结果 :术前平均眼压 (2 2 .15±3.44 ) mm Hg(范围 19~ 3.17) mm Hg,术后 8周平均眼压 (16 .6± 3.76 ) m m Hg(范围 12 .3~ 2 3) mm Hg。结论 :SL T对开角性青光眼具有良好的降压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择性 激光小梁成形术 开角性青光眼 激光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血液流变学测定 被引量:12
17
作者 吕世荣 王桂荣 +2 位作者 佟琪 廉景才 孔繁会 《眼科研究》 CAS CSCD 1992年第4期257-259,共3页
测定了30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病人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并选用30例相匹配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测定结果:青光眼组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均较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升高(P<0.05~P<0.001)。说明血液流变学因素参与了青光眼的发病机理,是... 测定了30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病人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并选用30例相匹配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测定结果:青光眼组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均较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升高(P<0.05~P<0.001)。说明血液流变学因素参与了青光眼的发病机理,是青光眼发病的潜在性因素,具有高血粘度的个体,应作为青光眼追踪观察的重点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角型 青光眼 血液流变学 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穿透性小梁手术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meta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沈亚 高连娣 +3 位作者 程金伟 蔡季平 李由 魏锐利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006-1010,共5页
目的评价非穿透性小梁手术联合使用丝裂霉素C对治疗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的疗效及耐受性的差异。方法检索MEDLINE、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获得以往发表的相关论文,经筛选后共有8项临床对照试验纳入meta分析。比... 目的评价非穿透性小梁手术联合使用丝裂霉素C对治疗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的疗效及耐受性的差异。方法检索MEDLINE、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获得以往发表的相关论文,经筛选后共有8项临床对照试验纳入meta分析。比较非穿透性小梁手术联合使用与未使用丝裂霉素C的眼压下降百分比、治疗完全成功率、治疗总成功率和并发症等指标。使用RevMan 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后6、12、24、36个月非穿透性小梁手术联合使用丝裂霉素C组与单纯非穿透性小梁手术组眼压下降百分比的加权均数差分别为5.24%(95%CI,-3.24~13.72)、8.31%(95%CI,4.33~12.30)、9.56%(95%CI,4.88~14.24)、14.45%(95%CI,9.02~19.88),除术后6个月外的其余各个时间点两组之间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非穿透性小梁手术联合使用丝裂霉素C组的治疗完全成功率较单纯非穿透性小梁手术组增加,治疗完全成功率的合并风险差在术后6、12、24、36个月分别为1.16(95%CI,1.05~1.27)、1.20(95%CI,1.05~1.38)、1.30(95%CI,1.05~1.61)、1.36(95%CI,1.06~1.73),各个时间点两组之间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未出现与药物相关的并发症。结论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可以改善非穿透性小梁手术的疗效,而且耐受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角型青光眼 非穿透性小梁手术 丝裂霉素C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曲伏前列素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2
19
作者 董敬民 张效房 +2 位作者 马跃伟 王卫群 孔令训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174-1175,1178,共3页
目的观察曲伏前列素滴眼液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46例(68眼),观察用药前和给予0.04g·L-1曲伏前列腺素滴眼液后4周、12周、24周眼压;每晚8点一眼1次,每次1滴。测量一日内时间点为830、1... 目的观察曲伏前列素滴眼液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46例(68眼),观察用药前和给予0.04g·L-1曲伏前列腺素滴眼液后4周、12周、24周眼压;每晚8点一眼1次,每次1滴。测量一日内时间点为830、1130、1430、1730的眼压,每个时间点测量3次取其平均值。观察用药前、用药24周后视力、视野、C/D比值及副作用。结果用药前眼压为22~29(25.60±3.85)mmHg(1kPa=7.5mmHg),用药4周后眼压13~22(15.10±2.39)mmHg(t=495.93,P<0.01),用药12周后眼压14~23(15.40±3.57)mmHg(t=456.16,P<0.01),用药24周后眼压13~23(15.50±3.65)mmHg(t=410.20,P<0.01),治疗24周后同一天4个不同时间点眼压变化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前后矫正视力、C/D比值及视野无明显改变。6眼结膜充血较重,并随用药时间延长减轻至缓解。未发现严重副作用,所有患者均未因副作用停药。结论曲伏前列素滴眼液能安全有效地降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眼压,使用方便,依从性好,副作用小,有望成为理想的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一线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伏前列素 苏为坦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眼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因子共线性的主成分logistic回归分析 被引量:14
20
作者 陈雄飞 董晓梅 +1 位作者 汪宁 方积乾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12-215,共4页
目的 采用主成分改进的条件logistic解决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病因研究中的共线性问题。方法 采用1∶3配比病例对照设计 ,利用多重线性回归中的共线性诊断技术进行共线性诊断 ,以主成分改进的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解决共线性。结果 主... 目的 采用主成分改进的条件logistic解决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病因研究中的共线性问题。方法 采用1∶3配比病例对照设计 ,利用多重线性回归中的共线性诊断技术进行共线性诊断 ,以主成分改进的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解决共线性。结果 主成分条件logistic回归能改善参数估计 ,显著降低标准误。 结论 主成分改进的条件logistic能很好地解决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病因研究中的共线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角型青光眼 发病原因 发病机制 共线性 LOGISTIC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