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查拉图斯特拉到饥饿艺术家:赤裸生命的文学渊源及思想史演变
1
作者 李双志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31,共11页
阿甘本在《神圣人》中提出的赤裸生命概念,直接来源是本雅明写于1921年的《对暴力的批判》,实际上根植于从尼采到卡夫卡的思想史—文学史的身体话语谱系。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批判地继承了19世纪关于身体和生命的生理学—哲学... 阿甘本在《神圣人》中提出的赤裸生命概念,直接来源是本雅明写于1921年的《对暴力的批判》,实际上根植于从尼采到卡夫卡的思想史—文学史的身体话语谱系。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批判地继承了19世纪关于身体和生命的生理学—哲学讨论,开启了围绕自身概念的生命视域。20世纪初的生命实践以此为基础,走向了重塑身体的生命政治。卡夫卡的《饥饿艺术家》以寓言的方式呈现了赤裸生命政治化的文学图景,和阿甘本的《神圣人》构成了文本呼应。从查拉图斯特拉到饥饿艺术家,欧洲思想家和文学家对赤裸生命与权力关系的思考和书写走出了一条意味深远的演变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裸生命 阿甘本 本雅明 尼采 卡夫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潜能、反抗与赤裸生命:阿甘本论巴特尔比
2
作者 王彦军 王雅萍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03-111,共9页
潜能思想一直贯穿于阿甘本的政治哲学思想之中。在解读梅尔维尔的小说《抄写员巴特尔比》时,阿甘本借由对主人公巴特尔比的口头禅“我情愿不”的解析,深入阐释了“潜能”概念和“赤裸生命”思想。阿甘本认为巴特尔比无作性的行为和话语... 潜能思想一直贯穿于阿甘本的政治哲学思想之中。在解读梅尔维尔的小说《抄写员巴特尔比》时,阿甘本借由对主人公巴特尔比的口头禅“我情愿不”的解析,深入阐释了“潜能”概念和“赤裸生命”思想。阿甘本认为巴特尔比无作性的行为和话语方式实际上是一种最高形式的反抗。并由此揭示出了巴特尔比纯粹潜能的存在形式对现代社会权力装置反抗的彻底性。这种巴特尔比式的无作性行为和话语方式,正是现代社会例外状态常态化条件下,阿甘本所提倡与追寻的赤裸生命的救赎之路。本文旨在以阿甘本的解读为切入点,从“纯粹潜能”“抵抗”和“赤裸生命”三个角度分析巴特尔比身上所展现出的纯粹而又彻底的生命救赎方式,寻求其成为阿甘本阐释潜能和生命政治思想绝佳例证的深层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甘本 巴特尔比 潜能 反抗 赤裸生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间转向”的三重维度:西方当代艺术的“当代性”理论及其问题 被引量:13
3
作者 董丽慧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06-218,共13页
近年来,试图对"当代艺术"进行理论建构的"当代性"一词在欧美学界争议不断,已成为一个被赋予特定内涵,且处在持续探索中的术语。虽然诸种"当代性"理论的论证模式和侧重点各有不同,但均以"当代"... 近年来,试图对"当代艺术"进行理论建构的"当代性"一词在欧美学界争议不断,已成为一个被赋予特定内涵,且处在持续探索中的术语。虽然诸种"当代性"理论的论证模式和侧重点各有不同,但均以"当代"一词的拉丁词源"时间"为基点,展开了试图挣脱现代时间叙事的当代"时间转向"。其中尤以阿甘本、格罗伊斯、奥斯本的"当代性"理论为代表,或主张与时间断裂和脱节,或化身为时间流本身,或从诸种时间并置中提取虚拟性,构成了西语中探讨时间转向的三种典型路径。"时间转向"是理解西方语境关于"当代性"理论的一个关键,而对诸种尝试路径的厘清,则是理解、批评,进而超越当代艺术的"当代性"理论讨论的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艺术 当代性 阿甘本 格罗伊斯 奥斯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莱维悖论”及其解决:阿甘本的见证诗学 被引量:2
4
作者 周逸群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39-147,共9页
见证奥斯维辛面临着"莱维悖论":无言者作为彻底的见证者,因触碰死亡而无法作证,幸存者作为奥斯维辛的例外,在某种意义上只是伪见证者。阿甘本认为,无言者与幸存者皆无法独自承担见证,见证者应该被视为由二者相互"排除性... 见证奥斯维辛面临着"莱维悖论":无言者作为彻底的见证者,因触碰死亡而无法作证,幸存者作为奥斯维辛的例外,在某种意义上只是伪见证者。阿甘本认为,无言者与幸存者皆无法独自承担见证,见证者应该被视为由二者相互"排除性纳入"而建筑的界阈,亦即一种"统一-差异"的断裂构造。由此,见证的不可能性与可能性彼此构成,为无言者见证的不可能作证的幸存者就是见证者,见证者是通过为见证的不可能作证而得以承担见证之责的人。与之无异,证词同样呈现为一种断裂构造,证词来自语言为非语言作证,来自语言对非语言的回应,证词是被语言作证的非语言。在阿甘本看来,这意味着证词的语言不再意指,因为被语言作证的非语言是声响已逝而意义未至的声音/死语言,证词的实质是声音/死语言。也正是作为声音/死语言的证词奠定了文学的可能性。文学在奥斯维辛之后若要表明其继续存在的正当性,它的语言必须是声音/死语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甘本 见证 莱维悖论 界阈 声音/死语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权的拓扑学,或类比的政治——关于阿甘本《牲人》的一则笔记
5
作者 王钦 《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 2018年第2期216-233,共18页
通过阅读阿甘本《牲人》对于施米特的主权论述的颇具生产性的发展和再阐释,本文认为阿甘本提出了一种主权的拓扑学,并将施米特的主权者的具体性和人格性消解在一种内部与外部的无区分空间中。而这一独特的拓扑学空间的构成,相当程度上... 通过阅读阿甘本《牲人》对于施米特的主权论述的颇具生产性的发展和再阐释,本文认为阿甘本提出了一种主权的拓扑学,并将施米特的主权者的具体性和人格性消解在一种内部与外部的无区分空间中。而这一独特的拓扑学空间的构成,相当程度上取决于阿甘本对于类比的修辞性使用。通过重读阿甘本阅读的中世纪文学文本《狼人之歌》,本文试图表明,这一文本或许显示了对于类比的抵抗,并重新将这一拓扑学空间开放给一种人格性决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甘本 《牲人》 《狼人之歌》 主权 类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