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朝隋唐时期佛教金铜造像窖藏现象研究
1
作者 李佳黛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12-324,332,共14页
以北朝隋唐时期佛教金铜造像窖藏为考察对象,对其空间分布、形态特征和历史成因等展开系统研究。研究发现,金铜造像窖藏主要集中在中原地区和关中地区,北魏至北齐时期以邺城为中心,隋唐时期则以长安为中心。这些窖藏的形成与当时的政治... 以北朝隋唐时期佛教金铜造像窖藏为考察对象,对其空间分布、形态特征和历史成因等展开系统研究。研究发现,金铜造像窖藏主要集中在中原地区和关中地区,北魏至北齐时期以邺城为中心,隋唐时期则以长安为中心。这些窖藏的形成与当时的政治格局以及宗教活动密切相关,尤其是北周和唐代的灭佛运动,促使佛教徒为保护造像而进行窖藏。此外,部分窖藏中出现佛教与道教造像混合的现象,反映隋唐时期佛道合流思想的深远影响以及宗教仪式的并行实践。通过对家族供养型金铜造像窖藏的考察,揭示隋唐时期佛教供养方式从集体社邑向家族供养转变,这一现象展现了造像供奉模式的变迁。金铜造像的经济价值在窖藏现象中亦起到重要作用。相关研究为理解佛教艺术的传播与地域差异提供了重要线索,也为探讨宗教艺术与社会历史的互动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朝 隋唐时期 佛教 金铜造像 窖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隋唐造像记图版著录源流述略
2
作者 黄志明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I0002,共9页
隋唐造像记的图版著录与印刷、摄影等技术的革新息息相关。早在唐代,隋唐造像记已经具备图版著录的条件,但今人对隋唐造像记图录的关注,多集中于清人杨守敬《寰宇贞石图》刊行以后的资料。故本文从技术革新的角度梳理隋唐造像记历代图... 隋唐造像记的图版著录与印刷、摄影等技术的革新息息相关。早在唐代,隋唐造像记已经具备图版著录的条件,但今人对隋唐造像记图录的关注,多集中于清人杨守敬《寰宇贞石图》刊行以后的资料。故本文从技术革新的角度梳理隋唐造像记历代图版著录状况,并对涉及隋唐造像记图录的现代资料作系统的分类与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隋唐 造像记 图录 拓本 印刷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钩纽式袈裟的研究现状与文献疏证
3
作者 齐庆媛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9-25,共7页
钩纽式袈裟作为中国本土产生的一种袈裟样式,至今仍在沿用,是佛教服饰中国化的生动体现。本文首先梳理了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而聚焦佛教经典相关记载,对钩纽式袈裟的来源、名称、材质、形制与位置进行了分析。探索过程中,注意文献之间的... 钩纽式袈裟作为中国本土产生的一种袈裟样式,至今仍在沿用,是佛教服饰中国化的生动体现。本文首先梳理了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而聚焦佛教经典相关记载,对钩纽式袈裟的来源、名称、材质、形制与位置进行了分析。探索过程中,注意文献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客观揭示钩纽式袈裟的演变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钩纽式袈裟 研究现状 佛教经典 中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馆藏佛教造像调查与研究(之一) 被引量:12
4
作者 文静 魏文斌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4-44,共11页
甘肃省博物馆所藏佛教造像较多,时代从十六国至明清时期均有,多由甘肃省各地出土,系统地整理与研究尚未开展,部分精品造像不断被各种图录发表。从目前所发表的资料来看,对于其年代、真伪等方面的判断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选择十六国铜造... 甘肃省博物馆所藏佛教造像较多,时代从十六国至明清时期均有,多由甘肃省各地出土,系统地整理与研究尚未开展,部分精品造像不断被各种图录发表。从目前所发表的资料来看,对于其年代、真伪等方面的判断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选择十六国铜造像、西魏大统二年造像塔、"太平真君二年"款铜菩萨像及出自麦积山石窟的泥塑造像等几件年代稍早的作品,结合其他资料对其年代及特点、来源等做必要的补充说明及辨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 博物馆 佛教造像 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佛教考古研究中的“模式” 被引量:6
5
作者 于春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7-51,共5页
宿白先生提出的"凉州模式""云冈模式"是中国佛教考古研究的重要里程碑。佛教造像"模式"成立与否的论证应建立在考古类型学的分析之上,并结合历史背景讨论其存在的可能性、来源及影响等。佛教造像"模... 宿白先生提出的"凉州模式""云冈模式"是中国佛教考古研究的重要里程碑。佛教造像"模式"成立与否的论证应建立在考古类型学的分析之上,并结合历史背景讨论其存在的可能性、来源及影响等。佛教造像"模式"成立的标志是:是否在内容上自成体系、是否占据主导地位、是否产生巨大的影响力。"长安模式"是否成立是目前佛教考古学研究中亟须解决的学术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考古 造像模式 造像样式 长安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也谈佛教造像的长安模式 被引量:6
6
作者 韦正 马铭悦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13,共13页
学界对于长安模式的内涵历来有着不同解读。文章主张,佛教造像的长安模式确立于北周时期,虽然长安地区北周佛教造像的特征吸收了其他地区,特别是成都地区南朝造像的因素,但其基本形体特征来源于北周时期长安本地的自我创造,即比拟了鲜... 学界对于长安模式的内涵历来有着不同解读。文章主张,佛教造像的长安模式确立于北周时期,虽然长安地区北周佛教造像的特征吸收了其他地区,特别是成都地区南朝造像的因素,但其基本形体特征来源于北周时期长安本地的自我创造,即比拟了鲜卑显贵乃至皇帝的形体特征塑造而成。这与北魏政权崩溃后东西方同时出现的鲜卑化运动直接相关。隋唐时期长安地区佛像亦可称之为长安模式,但与北周长安模式有着阶段性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安模式 佛教造像 北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敷搭双肩下垂式”与“钩纽式”佛衣在北朝晚期的兴起 被引量:6
7
作者 费泳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1-76,共6页
中土佛像在经历了"褒衣博带式"佛衣一统南北的局面后,约在南北朝晚期,出现了向印度样式回归的趋势,这种回归不同于简单的引进,而是基于律典,将佛衣民族样式与外来样式相互交融的产物。"敷搭双肩下垂式"与"钩纽... 中土佛像在经历了"褒衣博带式"佛衣一统南北的局面后,约在南北朝晚期,出现了向印度样式回归的趋势,这种回归不同于简单的引进,而是基于律典,将佛衣民族样式与外来样式相互交融的产物。"敷搭双肩下垂式"与"钩纽式"佛衣,即是继"褒衣博带式"佛衣之后,兴起于东魏、北齐境内的新型佛衣样式,呈跨地域传播的态势,影响深远。本文依据造像实物,联系佛教律典规制及相关文献,对这两款佛衣的基本披着方式、演化类型及大规模兴起的成因予以揭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像 服饰 敷搭双肩下垂式 钩纽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佛教造像艺术中的“尚圆”美学 被引量:3
8
作者 张学海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6期79-84,共6页
在佛教的发展过程中,基于宗教思想传播的需要,出现了"以像施教"的方式,形成了以佛陀为中心的丰富的佛教造像艺术。文章以佛陀造型的圆形形式为研究对象,运用文化分析的方法,揭示了在圆形中蕴涵的佛教观念,探究这种观念形成的... 在佛教的发展过程中,基于宗教思想传播的需要,出现了"以像施教"的方式,形成了以佛陀为中心的丰富的佛教造像艺术。文章以佛陀造型的圆形形式为研究对象,运用文化分析的方法,揭示了在圆形中蕴涵的佛教观念,探究这种观念形成的文化原因,表明对圆形的崇尚是佛教造像艺术的美学理想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造像 圆形 审美趣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麟游县喇嘛帽山千佛院佛教造像调查 被引量:1
9
作者 常青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4-46,2+129,共13页
喇嘛帽山的千佛院是陕西麟游地区较为重要的一处佛教遗迹。本文在考古调查的基础上系统地介绍了千佛院的五处佛教遗迹。它们包括第2号窟唐高宗时期的三坐佛像,中唐时代的八世纪晚期相继雕凿的第4号千佛壁主龛像与第3号大龛的等身立佛像... 喇嘛帽山的千佛院是陕西麟游地区较为重要的一处佛教遗迹。本文在考古调查的基础上系统地介绍了千佛院的五处佛教遗迹。它们包括第2号窟唐高宗时期的三坐佛像,中唐时代的八世纪晚期相继雕凿的第4号千佛壁主龛像与第3号大龛的等身立佛像,北宋开凿的第1号龛、第5号的二小龛、第4号千佛壁主龛之外的麟游地方风格浓厚的众小千佛像。这些窟龛造像为我们研究初唐至中唐、北宋时期关中一带的佛教艺术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佛教艺术 唐代佛教艺术 麟游 石窟 佛教造像 摩崖造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佛像源流刍议 被引量:2
10
作者 陈晓露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5-22,128-130,共8页
大佛像主要见于龟兹、巴米扬和云冈等石窟中,一般认为这类石窟首创于龟兹地区。通过对地面佛寺的考察,本文认为,大佛像首先出现于公元4世纪的犍陀罗地面佛寺中。龟兹地区的大像窟,是将犍陀罗大佛像和回字形佛寺这两种因素融合在一起而... 大佛像主要见于龟兹、巴米扬和云冈等石窟中,一般认为这类石窟首创于龟兹地区。通过对地面佛寺的考察,本文认为,大佛像首先出现于公元4世纪的犍陀罗地面佛寺中。龟兹地区的大像窟,是将犍陀罗大佛像和回字形佛寺这两种因素融合在一起而创造出来的。新疆米兰地区亦发现有犍陀罗风格的大佛像,这证明了地面佛寺中的大佛像也传播到了西域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文化交流 西域佛教考古 大佛像 犍陀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州窑遗址出土陶塑佛教造像初步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陈曦 洪德善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4-80,共7页
桂州窑遗址出土了大量与佛教有关的造像及建筑材料,特别是陶塑佛教造像,包括释迦牟尼像、弟子像、武士像,是目前经考古发掘的窑址出土的最大一批佛教造像,是唐代佛教艺术的瑰宝。其中,3号窑的鼎盛当在中唐时期,释迦牟尼佛造像艺术很可... 桂州窑遗址出土了大量与佛教有关的造像及建筑材料,特别是陶塑佛教造像,包括释迦牟尼像、弟子像、武士像,是目前经考古发掘的窑址出土的最大一批佛教造像,是唐代佛教艺术的瑰宝。其中,3号窑的鼎盛当在中唐时期,释迦牟尼佛造像艺术很可能与鉴真有关,停烧当是受唐武宗灭佛事件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桂州窑遗址 佛教造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安地区北朝金铜佛像形制与铸造技术特征 被引量:5
12
作者 于春 《文博》 2016年第3期37-44,共8页
长安地区早在十六国时期已有金铜佛像传入。长安地区北朝金铜佛像有圆雕、背屏式、板式造像三类,其中背屏式占绝大多数。造像技术有范铸法和失蜡法两种,至迟在北魏末期的530年前后,长安地区已经出现了成熟的失蜡法技术铸造佛像;至迟在... 长安地区早在十六国时期已有金铜佛像传入。长安地区北朝金铜佛像有圆雕、背屏式、板式造像三类,其中背屏式占绝大多数。造像技术有范铸法和失蜡法两种,至迟在北魏末期的530年前后,长安地区已经出现了成熟的失蜡法技术铸造佛像;至迟在北魏太和年间,长安地区已经出现了范铸法铸造的金铜佛像。部分出土或馆藏的北朝金铜造像为20世纪初期伪制,必须进行甄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铜佛像 失蜡法 范铸法 伪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魏北齐造像碑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唐仲明 武昊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22年第1期10-16,共7页
本文以考古发现及馆藏的纪年东魏—北齐造像碑为对象,根据表现形式将其分为扁体造像碑和方柱造像碑两大类,再根据碑像类型等进行类型分析,将造像碑分为东魏初—北齐初,东魏末—北齐末两期,并归纳其时代特征。通过造像碑的纪年及分布区... 本文以考古发现及馆藏的纪年东魏—北齐造像碑为对象,根据表现形式将其分为扁体造像碑和方柱造像碑两大类,再根据碑像类型等进行类型分析,将造像碑分为东魏初—北齐初,东魏末—北齐末两期,并归纳其时代特征。通过造像碑的纪年及分布区域分析,发现造像碑集中出现于豫北、豫西地区,东魏时期有少量出现于晋西南和鲁中。到了北齐时期,向晋中南、鲁西南、皖北扩张。从类型来看,以扁体造像碑为主,占全部的近八成。方柱造像碑主要流行于北齐时期,分析其类型、样式可知,应当为佛塔的模拟。从造像题材及发愿文来看,超过三分之二的造像碑没有明确的信仰指向,结合供养人的身份,说明当时的中下层信众更加重视供养行为本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魏 北齐 造像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正定广惠寺唐代玉石佛座铭文考释——兼议唐代国忌行香和佛教官寺制度 被引量:6
14
作者 聂顺新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72-78,共7页
从河北正定广惠寺两尊唐代玉石佛像底座铭文可知:西侧佛像雕成后最初供奉于恒州龙兴寺,证明《唐会要》相关记载的正确;该佛像首次以实物形式证明,包括恒州在内的同、华等八十一州的国忌行香制度至晚于开元十五年(727)已开始实行;铭文所... 从河北正定广惠寺两尊唐代玉石佛像底座铭文可知:西侧佛像雕成后最初供奉于恒州龙兴寺,证明《唐会要》相关记载的正确;该佛像首次以实物形式证明,包括恒州在内的同、华等八十一州的国忌行香制度至晚于开元十五年(727)已开始实行;铭文所列开元十五、十六两年先朝9次国忌日,均以其在一年中的时序而非诸帝后的在位先后为序,反映了地方官在执行国忌行香制度时的实际运作;贞元十一年(795)西侧佛像因供奉该像的殿堂被毁,被临时迁至当寺(即恒州龙兴寺)食堂内安置,"都检校"龙兴寺"重修造"且出任龙兴寺寺主者为"开元寺僧智韶",体现了中唐时期开元寺作为一州官寺,对于当州其他寺院佛教事务的管辖权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佛教 广惠寺 玉石佛像铭文 国忌行香 佛教官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安地区北魏佛教造像的形制特征 被引量:1
15
作者 于春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5-64,共10页
长安北魏佛教造像有铜、石两类材质。石质造像可分为单体圆雕造像、背屏式造像、造像塔、造像碑、造像龛、三面造像石、单面造像石等七类。造像塔、背屏式造像和造像碑是长安北魏流行的造像形式,至迟到北魏晚期尚未出现成熟的石质圆雕... 长安北魏佛教造像有铜、石两类材质。石质造像可分为单体圆雕造像、背屏式造像、造像塔、造像碑、造像龛、三面造像石、单面造像石等七类。造像塔、背屏式造像和造像碑是长安北魏流行的造像形式,至迟到北魏晚期尚未出现成熟的石质圆雕佛像。至迟在北魏末期,长安已出现成熟的佛像铸造失蜡法工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安 北魏 佛教造像 形制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匈奴休屠王“祭天金人”研究管窥 被引量:5
16
作者 丁万录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70-74,共5页
匈奴休屠王“祭天金人”究竟为何物?小问题却关涉东西文化交流大事,由于缺乏直接材料,历来说法不一。晋唐时期学者以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断为佛像;近代学者进一步研究,有人认为是佛像,有人认为另有所指;当代有学者认为可能与祆教祭祀有关... 匈奴休屠王“祭天金人”究竟为何物?小问题却关涉东西文化交流大事,由于缺乏直接材料,历来说法不一。晋唐时期学者以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断为佛像;近代学者进一步研究,有人认为是佛像,有人认为另有所指;当代有学者认为可能与祆教祭祀有关。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相关材料的分析,认为休屠王“祭天金人”当是佛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匈奴休屠王 祭天金人 佛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掖大佛寺及其寺藏文物概述
17
作者 王虹 王康 《图书与情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42-144,F0002,F0003,共5页
张掖大佛寺是一所集宗教、建筑、书法、雕塑、绘画于一身的综合艺术博物馆。其寺内保存完整的佛教经籍,数以万计的文物珍品,对后人了解和研究佛教在明清两代当地的发展历史及文化艺术传承具有极高的指导意义。文章概述了张掖大佛寺的历... 张掖大佛寺是一所集宗教、建筑、书法、雕塑、绘画于一身的综合艺术博物馆。其寺内保存完整的佛教经籍,数以万计的文物珍品,对后人了解和研究佛教在明清两代当地的发展历史及文化艺术传承具有极高的指导意义。文章概述了张掖大佛寺的历史和建筑风格及其丰富多彩的寺藏文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掖 大佛寺 佛经 佛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朝佛教造像对海东的传播路径探析
18
作者 费泳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89-94,I0012,共7页
以建康为中心的六朝佛教造像,在对海东初传中占有主导性地位,特别是“褒衣博带式”佛衣、微笑像容等一些重要造像因素,在朝鲜半岛三国时代及日本飞鸟时代的佛像表现中显得尤为突出。从传播渠道来看,中朝之间由于陆地相连又隔海相望,所... 以建康为中心的六朝佛教造像,在对海东初传中占有主导性地位,特别是“褒衣博带式”佛衣、微笑像容等一些重要造像因素,在朝鲜半岛三国时代及日本飞鸟时代的佛像表现中显得尤为突出。从传播渠道来看,中朝之间由于陆地相连又隔海相望,所以存在陆路与海路的不同途径。中日之间海上传播路径主要有北道“新罗道”和南道“吴唐之路”,也有经半岛内陆辗转传至日本。本文结合新发掘的造像实物及相关文献记载,探讨以建康为中心的六朝佛教造像对朝鲜半岛及日本的影响,并考证建康东传的具体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康 佛教造像 朝鲜半岛 日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飞来峰元代佛教造像的“汉藏融合”特质及成因分析
19
作者 刘凯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56-162,共7页
杭州飞来峰元代佛教造像呈现出浓厚的“汉藏融合”特质。这主要表现为藏传佛教造像的“汉化”发展,同时也表现为汉传佛教造像的“涵化”发展,即对西夏藏传佛教美术、“西天梵相”造像风格的接受和改造。并且,飞来峰佛教造像的内容和审... 杭州飞来峰元代佛教造像呈现出浓厚的“汉藏融合”特质。这主要表现为藏传佛教造像的“汉化”发展,同时也表现为汉传佛教造像的“涵化”发展,即对西夏藏传佛教美术、“西天梵相”造像风格的接受和改造。并且,飞来峰佛教造像的内容和审美选择也体现了汉藏佛教观念的融合与调适。飞来峰元代佛教造像这一艺术特征是在佛教造像风格传承、赞助人观念选择以及时代文化背景综合影响下造就的,反映出华夏文明发展过程中各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包容与互动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来峰 元代佛教造像 汉藏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晚唐五代敦煌地区佛教在全国佛教中的地位——以僧尼人口为中心
20
作者 杨发鹏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3-80,共8页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晚唐五代时期的敦煌佛教在全国有着重要地位,但事实究竟如何?本文通对当时敦煌僧尼人口与全国其他地区僧尼人口的比较,来探讨敦煌佛教在全国的真实地位,并分析造成人们对当时敦煌佛教在全国地位认识过高的原因。
关键词 敦煌佛教 僧尼人口 晚唐五代 地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